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6 阅读:71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翻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2.翻盖一般是通过在固定轴上套设弹性件来实现翻转的功能,并且弹性件分别与盖体以及储能设备的主体进行连接,以使得翻盖设于储能设备上时能够翻转。但是该种翻盖中的固定轴在进行安装时,为了方便装配,一般翻盖会留有供固定轴安装的冗余空间,而冗余空间的设置则可能导致固定轴的安装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旨在能够提升固定轴安装的稳定性。
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翻盖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翻盖装置包括盖体和固定轴,盖体具有连接端,连接端转动连接于电气设备,且连接端设有收容腔和与收容腔相连通的安装口,收容腔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件,固定轴被配置为自安装口安装于收容腔内,固定轴设有第二限位件,并套设有扭簧,扭簧的一个自由端与盖体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电气设备连接,其中,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以限制固定轴沿其轴线方向运动。
5.该翻盖装置通过在盖体的连接端开设收容腔,将固定轴及套设于固定轴表面的弹性件嵌入收容腔内部,可通过盖体对固定轴及弹性件进行收容,当固定轴安装于翻盖中时,即使翻盖存在冗余空间,通过收容腔内的第一限位件与固定轴的第二限位件的配合,可提升固定轴安装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翻盖装置不仅能够方便的供固定轴安装,还能够使得固定轴的安装更稳定。
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具有两个,两个第一限位件沿固定轴的轴线对称设置,每一第一限位件包括连接部和限位部,连接部自收容腔的内壁朝靠近固定轴的方向延伸出,限位部设于连接部朝向固定轴的壁面。
7.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沿固定轴的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限位件,两个第一限位件共同对固定轴进行限位,从而提升固定轴安装的稳定性。
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呈拱形,限位部设于连接部朝向固定轴壁面的中心。
9.上述实施例中,将连接部设置呈拱形,当第一限位件需要对固定轴进行限位时,固定轴抵推限位部,进而使得呈拱形的连接部能够发生形变,发生形变后的连接部带动限位部移动,以使得固定轴的第二限位部能够安装于限位部,从而实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以对固定轴进行固定,确保固定轴安装稳定。
1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朝向固定轴的一侧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和第二面被配置为沿固定轴的插入方向依次设置,且第一面与第二面相连接,两限位部的第一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两限位部的第二面之间的距离。
11.上述实施例中,限位部用于与固定轴的第二限位件相配合,在限位部设置相连接
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并使得两第一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两第二面之间的距离,固定轴的第二限位件在与限位部配合的过程中,第一面和第二面相连接的位置能够对固定轴进行止挡,从而将固定轴限制于盖体内,实现对固定轴进行固定。同时,通过第一面和第二面对固定轴进行止挡,可简化盖体的结构,无需其他独立结构来对固定轴进行固定。
1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收容腔的内壁还设有另一第一限位件,固定轴还设有另一第二限位件;两第一限位件沿盖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每一第一限位件与一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
13.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第一限位件和两个第二限位件,每一个第一限位件和一个第二限位件相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固定轴在安装过程中的的稳定性。
1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固定轴包括轴体,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设于轴体的表面,且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之间存在间隙以形成凹槽,第一抵持部具有斜面,斜面自靠近固定轴向远离固定轴的方向倾斜,第一限位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斜面被配置为引导第一限位件延伸入凹槽。
15.上述实施例中,固定轴在沿轴线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在斜面的引导下移动时由于收到第一抵持部的挤压,第一限位部发生形变,进而使得第一限位件能够延伸入凹槽内。该种设置方式使得固定轴在沿轴线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便能够将其固定在盖体内,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
1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盖体设有安装槽和安装孔,安装槽和安装孔分别与固定轴的两端部对应设置,且安装槽和安装孔分别与收容腔相连通,安装槽的槽壁被配置为对固定轴限位,安装槽被配置为固定轴朝靠近安装孔移动时,在斜面的引导下,第一限位件延伸入凹槽,固定轴与安装孔相对应的端部插入安装孔,固定轴与安装槽相对应的端部脱离安装槽。
17.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安装槽和安装孔,当固定轴安装于盖体时,可先将固定轴的端部通过安装槽进行限位,对固定轴进行限位后,驱使固定轴移动,使得固定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安装孔,同时第一限位件延伸入凹槽内。该种设置方式在将固定轴进行限位之后,仅需推动固定轴,便能实现对固定轴进行安装,操作便捷且安装稳定性高。
1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收容腔的内壁还设有止挡件,止挡件设于第一限位件靠近安装槽的一侧,止挡件设有第一限位面,固定轴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面,固定轴被配置为插入安装孔时,固定轴与安装槽相对应的端部位于止挡件内,且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相接触。
19.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止挡件,且通过止挡件的第一限位面和固定轴的第二限位面的配合,可以防止固定轴出现转动的情况。
2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盖体还具有活动端,活动端与连接端设于盖体的相对两侧,安装口为背离活动端的敞口。
21.上述实施例中,连接端与活动端设置为盖体的相对两侧的端部,将安装口设于连接端且设置为背离活动端的敞口,使得固定轴设置在收容腔内时,连接端在与电气设备进行连接时,固定轴以及扭簧能够被隐藏与盖体和电气设备之间,从而对固定轴起到保护的作用。
22.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包括主体和上述中任一翻盖装置,盖体可
转动地设于主体。
23.该储能设备通过采用上述任一翻盖装置,盖体和主体可转动连接的同时,固定轴隐藏于盖体和主体之间,对固定轴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翻盖装置方便固定轴安装,且能够提升固定轴安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翻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2所示的翻盖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2所示的翻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2所示的翻盖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29.图6为图2所示的翻盖装置中,固定轴安装入盖体的示意图。
30.图7为在图6的基础上翻盖装置中,固定轴沿轴线方向移动后的示意图。
31.图8为在图7的基础上翻盖装置中,盖体的第一限位件和固定轴的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示意图。
3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3.1000-储能设备
ꢀꢀꢀꢀꢀꢀꢀꢀꢀꢀꢀ
100-翻盖装置
ꢀꢀꢀꢀꢀꢀꢀꢀꢀꢀꢀꢀ
400-主体
34.10-盖体
ꢀꢀꢀꢀꢀꢀꢀꢀꢀꢀꢀꢀꢀꢀꢀꢀꢀ
20-固定轴
ꢀꢀꢀꢀꢀꢀꢀꢀꢀꢀꢀꢀꢀꢀꢀ
30-扭簧
35.40-壳体
36.11-连接端
ꢀꢀꢀꢀꢀꢀꢀꢀꢀꢀꢀꢀꢀꢀꢀ
12-第一限位件
ꢀꢀꢀꢀꢀꢀꢀꢀꢀꢀꢀ
13-安装槽
37.14-安装孔
ꢀꢀꢀꢀꢀꢀꢀꢀꢀꢀꢀꢀꢀꢀꢀ
15-止挡件
ꢀꢀꢀꢀꢀꢀꢀꢀꢀꢀꢀꢀꢀꢀꢀ
16-活动端
38.17-安装部
ꢀꢀꢀꢀꢀꢀꢀꢀꢀꢀꢀꢀꢀꢀꢀ
21-第二限位件
ꢀꢀꢀꢀꢀꢀꢀꢀꢀꢀꢀ
22-轴体
39.31-自由端
40.111-收容腔
ꢀꢀꢀꢀꢀꢀꢀꢀꢀꢀꢀꢀꢀꢀ
112-安装口
ꢀꢀꢀꢀꢀꢀꢀꢀꢀꢀꢀꢀꢀꢀ
121-连接部
41.122-限位部
ꢀꢀꢀꢀꢀꢀꢀꢀꢀꢀꢀꢀꢀꢀ
151-第一限位面
ꢀꢀꢀꢀꢀꢀꢀꢀꢀꢀ
211-第一抵持部
42.212-第二抵持部
ꢀꢀꢀꢀꢀꢀꢀꢀꢀꢀ
213-凹槽
ꢀꢀꢀꢀꢀꢀꢀꢀꢀꢀꢀꢀꢀꢀꢀꢀ
221-第二限位面
43.1221-第一面
ꢀꢀꢀꢀꢀꢀꢀꢀꢀꢀꢀꢀꢀ
1222-第二面
ꢀꢀꢀꢀꢀꢀꢀꢀꢀꢀꢀꢀꢀ
1223-引导面
44.2111-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6.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48.翻盖一般是通过在固定轴上套设弹性件来实现翻转的功能,并且弹性件分别与盖体以及储能设备的主体进行连接,以使得翻盖设于储能设备上时能够翻转。但是该种翻盖中的固定轴在进行安装时,为了方便装配,一般翻盖会留有供固定轴安装的冗余空间,而冗余空间的设置则可能导致固定轴的安装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49.有鉴于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翻盖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翻盖装置包括盖体和固定轴,盖体具有连接端,连接端转动连接于电气设备,且连接端设有收容腔和与收容腔相连通的安装口,收容腔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件,固定轴被配置为自安装口安装于收容腔内,固定轴设有第二限位件,并套设有扭簧,扭簧的一个自由端与盖体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电气设备连接,其中,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以限制固定轴沿其轴线方向运动。
50.该翻盖装置通过在盖体的连接端开设收容腔,将固定轴及套设于固定轴表面的弹性件嵌入收容腔内部,可通过盖体对固定轴及弹性件进行收容,当固定轴安装于翻盖中时,即使翻盖存在冗余空间,通过收容腔内的第一限位件与固定轴的第二限位件的配合,可提升固定轴安装的稳定性,从而使得翻盖装置不仅能够方便的供固定轴安装,还能够使得固定轴的安装更稳定。
5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52.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翻盖装置100,应用于电气设备(图未示)。其中,电气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是对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等设备的统称,而储能设备1000可以通过存储的电能进行供电,以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一般储能设备1000上会设置插座、连接口等来和用电设备进行连接,但是储能设备1000在不使用的情况下,需要对插接、连接口等进行防护,以达到防尘、防水的效果。本技术提供的翻盖装置100可以用于储能设备1000,并对储能设备1000的插座、连接口进行遮盖,以能够对插座起到防水、防尘的效果。
53.翻盖装置100包括盖体10、固定轴20和扭簧30,盖体10可转动地连接电气设备,扭簧30套设于固定轴20的表面。盖体10设有第一限位件12,固定轴20设有第二限位件21,固定轴20能够安装于盖体10,且通过第一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21之间的配合,可使得固定轴20被固定于盖体10。其中,通过在盖体10设置第一限位件12,固定轴20设置第二限位件21,在第一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21的相互配合下,无需采用其他独立结构,例如螺钉等结构将固定轴20固定于盖体10,从而能够更简单的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同时,在盖体10内设置冗余空间来安装固定轴20时,通过第一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21的配合,能够提升固定轴20安装的稳定性,防止固定轴20出现晃动或脱离盖体10的情况。
54.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0设置有冗余空间,以便于装配固定轴20。固定轴20自冗余空安装至盖体10后,进一步相对于盖体10发生移动,使第一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21相配合,从而实现对固定轴20进行安装及固定。其中,冗余空间可以是通过将收容腔111沿固定轴20的长度方向的空间设置为大于固定轴20的长度,在第一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21相配合后,沿固定轴20的长度方向,收容腔111多出固定轴20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冗余空间。
55.请参阅图4,盖体10具有连接端11,且盖体10通过连接端11转动连接于电气设备。连接端11设有收容腔111和安装口112,收容腔111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件12,固定轴20被配
置为自安装口112安装于收容腔111内。其中,将固定轴20从安装口112安装至盖体10后,固定轴20被容置于收容腔111内,而在收容腔111的内壁设置第一限位件12,进而通过第一限位件12与固定轴20相配合,从而实现将固定轴20固定于盖体10内。
56.固定轴20的表面套设有扭簧30,扭簧30的一个自由端31与盖体10连接,另一个自由端31与电气设备连接。与盖体10连接的自由端31可以穿设于盖体10内部,也即不显露于盖体10,附图中为了显示自由端31,并未将自由端31安装于盖体10内部,但并不限定自由端31安装好后就会显露于盖体10。其中,扭簧30用于向盖体10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盖体10相对于电气设备转动时更加省力、便捷。而为了防止扭簧30出现脱离盖体10、以及发生弯折的情况,将扭簧30套设在固定轴20的表面,固定轴20被安装在盖体10后,从而对扭簧30也进行了固定,同时防止扭簧30出现弯折的情况。
57.请参阅图4、图5和图6,为了更好的对翻盖装置100进行说明,将结合上下、左右和前后的方位进行阐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2具有两个,两个第一限位件12沿固定轴20的轴线对称设置。其中,固定轴20的轴线沿左右方向,两个第一限位件12沿上下方向对称设置,且两个第一限位件12分别设置于收容腔111的内壁。将两个第一限位件12沿上下方向对称设置,能够同时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以提升固定轴20安装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将固定轴20容置于收容腔111内。
58.在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限位件12包括连接部121和限位部122。连接部121自收容腔111的内壁朝靠近固定轴20的方向延伸出,限位部122设于连接部121朝向固定轴20的壁面。其中,限位部122通过连接部121与收容腔111的内壁连接,且第一限位件12通过限位部122与固定轴20相配合,以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
5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2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第一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21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12能够延伸至第二限位件21中,以实现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
60.请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部121呈拱形,限位部122设于连接部121朝向固定轴20壁面的中心。其中,将连接部121设置为拱形,且连接部121的中心朝固定轴20的方向凸伸,以使得连接部121与收容腔11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当第一限位件12需要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时,固定轴20抵推限位部122,进而使得呈拱形的连接部121能够发生形变,发生形变后的连接部121带动限位部122沿上方或者下方移动,以使得固定轴20的第二限位部122能够安装于限位部122,从而实现第一限位部122和第二限位部122限位配合,以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确保固定轴20安装稳定。
61.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部121呈梯形,限位部122设于连接部121朝向固定轴20壁面的中心。同样的,将连接部121设置为梯形,也使得连接部121与收容腔11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以能够提供连接部121产生形变的空间。
62.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21还可替换为其他形状,保证连接部121具有空间能够发生形变即可。
63.还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连接部121与收容腔111的内壁之间不设置空间,也即连接部121能够贴合于收容腔111的内壁。例如,使连接部121沿上下方向具有一定的厚度,当限位部122被固定轴20抵推时,连接部121自身所产生的形变能够使得限位部122发生移动而延伸至第二限位件21内即可。
64.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部122可以是从连接部121延伸出凸起,两个第一限位件12的限位部122对应设置。可以理解的,第一限位件12为了能够实现可产生弹性形变,第一限位件12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65.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2还可替换其他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材料。例如,第一限位件12还可通过塑料制成。
66.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部122朝向固定轴20的一侧具有第一面1221和第二面1222。第一面1221和第二面1222被配置为沿固定轴20的插入方向依次设置,且第一面1221和第二面1222相连接,两限位部122的第一面122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限位部122的第二面1222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面1221可以为平面,第二面1222可以为弧面。将第二面1222设置为弧面,以使限位部122能够适配固定轴20的轮廓,从而更好的夹持固定轴20。
67.而将第一面1221设置为平面,且第一面1221和第二面1222相连接,再使得两第一面122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第二面1222之间的距离,固定轴20的第二限位件21在与限位部122配合的过程中,第一面1221和第二面1222相连接的位置能够对固定轴20进行止挡,从而将固定轴20限制于盖体10内,实现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同时,通过第一面1221和第二面1222对固定轴20进行止挡,可简化盖体10的结构,无需其他独立结构来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
68.另外,将第一面1221设置为平面,使固定轴20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贴附于该平面进入收容腔111,进而第一面1221起到了对固定轴20进行引导的作用。
69.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面1221还可替换为其他面,以确保第一面1221和第二面1222能够对固定轴20起到止挡的作用即可。例如,还可将第一面1221替换为斜面。
70.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部122还具有引导面1223。引导面1223设于第一面1221远离第二面1222的一侧,且与第一面1221连接。两限位部122的引导面1223沿固定轴20的插入方向大致呈倒“八”字形,限位部122可通过引导面1223对固定轴20进行导向,以使固定轴20在引导面1223的作用能够更加顺畅的插入至收容腔111内。
71.请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收容腔111的内壁还设有另一第一限位件12,固定轴20还设有另一第二限位件21。两第一限位件12沿盖体1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每一第一限位件12与一所述第二限位件21配合。其中,两个第一限位件12大致设在收容腔111的相对两侧位置处,两个第二限位件21大致设在靠近固定轴20的两端部位置处。当第一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21相配合时,将固定轴20的两端部进行固定,相较于采用一个第一限位件12和一个第二限位件21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固定轴20安装的稳定性。
72.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盖体10也可仅设置一个第一限位件12,相应的,固定轴20设置一个第二限位件21。例如,将第一限位件12设置在收容腔111的中间,也可对固定轴20起到限位的作用。
73.还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2和第二限位件21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分别为三个等。
74.请参阅图4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轴20包括轴体22,第二限位件21包括第一抵持部211和第二抵持部212。第一抵持部211和第二抵持部212设于轴体22的表面,且第一抵持部211和第二抵持部212之间存在间隙以形成凹槽213。第一抵持部211具有斜面2111,斜面2111自靠近固定轴20向远离固定轴20的方向倾斜,且斜面2111被配置为引导第一限位件
12延伸入凹槽213。其中,第一抵持部211和第二抵持部212可以自轴体22的表面向远离轴体22的方向延伸出,第一抵持部211和第二抵持部212之间所形成的凹槽213用于与限位部122进行配合,当限位部122位于凹槽213内时,可以对轴体22在多个维度中进行限位。斜面2111用于引导第一限位件12的限位部122进入凹槽213内,沿固定轴20移动的方向,斜面2111逐渐远离固定轴20的轴线,限位部122抵持在第一抵持部211的斜面2111上时,由于收到第一抵持部211的抵推,第一限位件12发生形变,而当限位部122进入凹槽213内时,不再受到第一抵持部211的抵推,第一限位件12从发生形变的状态转变为恢复原状,以使限位部122延伸至凹槽213内。
75.固定轴20在沿轴线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12在斜面2111的引导下移动时由于收到第一抵持部211的挤压,第一限位部122发生形变,进而使得第一限位件12能够延伸入凹槽213内。该种设置方式使得固定轴20在沿轴线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便能够将其固定在盖体10内,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
76.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0设有安装槽13和安装孔14。安装槽13和安装孔14分别与固定轴20的两端部对应设置,且安装槽13和安装孔14分别与收容腔111相连通,安装槽13的槽壁被配置为对固定轴20限位,安装槽13被配置为固定轴20朝靠近安装孔14移动时,在斜面2111的引导下,第一限位件12延伸入凹槽213,固定轴20与安装孔14相对应的端部插入安装孔14,固定轴20与安装槽13相对应的端部脱离安装槽13。
77.其中,安装槽13的设置用于对固定轴20进行装配,以使得固定轴20能够设置在收容腔111内。而当固定轴20装配在连接端11内时,向固定轴20施加推力,使得固定轴20沿轴线方向移动,直至固定轴20的端部插入安装孔14内,从而将固定轴20固定在盖体10内。
78.通过设置安装槽13和安装孔14,当固定轴20安装于盖体10时,可先将固定轴20的端部通过安装槽13进行限位,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后,驱使固定轴20移动,使得固定轴20的另一端部插入安装孔14,同时第一限位件12延伸入凹槽213内。该种设置方式在将固定轴20进行限位之后,仅需推动固定轴20,便能实现对固定轴20进行安装,操作便捷且安装稳定性高。
79.请参阅图4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收容腔111的内壁还设有止挡件15,止挡件15设于第一限位件12靠近安装槽13的一侧。止挡件15设有第一限位面151,固定轴20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面221,固定轴20被配置为插入安装孔14时,固定轴20与安装槽13相对应的端部位于止挡件15内,且第一限位面151和第二限位面221相接触。
80.其中,止挡件15可以从收容腔111的内壁延伸出,当固定轴20安装至收容腔111内时,固定轴20的第二抵持部212可与止挡件15相接触,此时固定轴20具有第二限位面221的端部位于安装槽13内。在固定轴20移动后,固定轴20具有第二限位面221的端部移动至止挡件15位置处,止挡件15的第一限位面151和固定轴20的第二限位面221的配合,可以防止固定轴20出现转动的情况,也即第一限位面151和第二限位面221相接触后,能够使止挡件15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
81.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0还具有活动端16,活动端16与连接端11设于盖体10的相对两侧,安装口112为背离活动端16的敞口。其中,连接端11与活动端16设置为盖体10的相对两侧的端部,通过操作活动端16,盖体10通过连接端11相对于电气设备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盖体10盖合于电气设备或从电气设备上开启。
82.将安装口112设于连接端11且设置为背离活动端16的敞口,使得固定轴20设置在收容腔111内时,连接端11在与电气设备进行连接时,固定轴20以及扭簧30能够被隐藏于盖体10的连接端11和电气设备之间,从而对固定轴20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固定轴20和扭簧30长期显露于外部时而出现锈蚀的情况。
83.请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0还包括安装部17,在盖体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安装部17。盖体10能够通过安装部17可转动连接于电气设备。
84.请参阅图6、图7和图8,将对固定轴20安装至盖体10的过程进行描述。
85.首先将固定轴20自安装口112放置在收容腔111内,此时固定轴20的一端位于安装槽13中,第一限位件12还未延伸至第二限位件21中,如图6所示。
86.向固定轴20施加推力,使其沿轴线方向朝靠近安装孔14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限位件12抵持在第二限位件21中第一抵持部211的斜面2111上,如图7所示。
87.驱使固定轴20继续沿轴线方向移动,直至固定轴20的另一端部插入安装孔14内,而与安装槽13相对应的固定轴20的端部从安装槽13中脱离,此时第一限位件12延伸至第二限位件21的凹槽213内,固定轴20固定于盖体10的连接端11,如图8所示。
88.请再参阅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1000。储能设备1000包括主体400和翻盖装置100,该翻盖装置10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翻盖装置100,因而具有上述翻盖装置100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89.翻盖装置100的盖体10可转动的设于主体400。其中,储能设备1000的主体400具有壳体40、电池(图未示)、控制模块(图未示)以及插接端(图未示)等结构,电池以及控制模块等结构设于壳体40内,插接端显露于壳体40,翻盖装置100可转动连接壳体40且对插接端进行遮盖。当翻盖装置100相对于壳体40开启时,储能设备1000显露出插接端,从而使插接端能够与用电设备进行连接,进而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而当插接端无需与用电设备进行连接时,翻盖装置100盖设于插接端,以对插接端进行保护。
90.本技术提供的翻盖装置100通过盖体10的第一限位件12和固定轴20的第二限位件21之间的配合,能够将固定件固定于盖体10内,相较于采用独立结构来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简化了翻盖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固定轴20的安装也更加简单,并且收容腔111具有冗余空间,也便于固定轴20的装配。另外,将安装口112设置在连接端11,连接端11在与主体400连接的过程中,能够对固定轴20和扭簧30进行隐藏,防止固定轴20和扭簧30长期显露于外而发生锈蚀的情况。
91.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技术公开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翻盖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装置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电气设备,且所述连接端设有收容腔和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的安装口,所述收容腔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件;固定轴,所述固定轴被配置为自所述安装口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固定轴设有第二限位件,并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自由端与所述盖体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所述电气设备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固定轴沿其轴线方向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位件沿所述固定轴的轴线对称设置,每一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连接部和限位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收容腔的内壁朝靠近所述固定轴的方向延伸出,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固定轴的壁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呈拱形,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固定轴壁面的中心。4.如权利要求2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固定轴的一侧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被配置为沿所述固定轴的插入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相连接,两所述限位部的第一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两所述限位部的第二面之间的距离。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还设有另一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固定轴还设有另一所述第二限位件;两所述第一限位件沿所述盖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每一所述第一限位件与一所述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包括轴体,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抵持部设于所述轴体的表面,且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抵持部之间存在间隙以形成凹槽;所述第一抵持部具有斜面,所述斜面自靠近所述固定轴向远离所述固定轴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发生弹性形变,所述斜面被配置为引导所述第一限位件延伸入所述凹槽。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设有安装槽和安装孔;所述安装槽和所述安装孔分别与所述固定轴的两端部对应设置,且所述安装槽和所述安装孔分别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所述安装槽的槽壁被配置为对所述固定轴限位,所述安装槽被配置为所述固定轴朝靠近所述安装孔移动时,在所述斜面的引导下,所述第一限位件延伸入所述凹槽,所述固定轴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端部插入所述安装孔,所述固定轴与所述安装槽相对应的端部脱离所述安装槽。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还设有止挡件,所述止挡件设于所述第一限位件靠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所述止挡件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固定轴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固定轴被配置为插入所述安装孔时,所述固定轴与所述安装槽相对应的端部位于所述止挡件内,且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相接触。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具有活动端;所述活动端与所述连接端设于所述盖体的相对两侧,所述安装口为背离所述活动端的敞口。10.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设备包括:主体;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翻盖装置,所述盖体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主体。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翻盖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包括盖体和固定轴,所述盖体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电气设备,且所述连接端设有收容腔和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的安装口,所述收容腔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固定轴被配置为自所述安装口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固定轴设于第二限位件,并套设与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自由端与所述盖体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所述电气设备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固定轴沿其轴线方向运动。以限制所述固定轴沿其轴线方向运动。以限制所述固定轴沿其轴线方向运动。


技术研发人员:吴东 陈熙 王雷 曾庆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正浩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8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