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5
阅读:101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2.一般的刚性连接器在基板上组装位置不匹配往往会导致其不能嵌合,甚至在特殊环境下会导致产品因外力而出现破裂,以及信号和电源瞬断的现象。但是浮动式连接器的话即使组装位置不对也能够在正确的位置嵌合。
3.如中国专利cn202564686u公开了一种浮动连接器,其包括具有上、下端盖和四周侧板的壳体,所述的浮动连接器还包括限位浮动装配于所述壳体内的浮动安装板,所述的浮动安装板上设有下端安装有接触件的插接部,所述的下端盖上开设有供所述插接部穿出的通孔,所述的上端盖与所述下端盖之间设有用于实现所述浮动安装板浮动装配的浮动弹簧,所述浮动弹簧的上端固定装配于所述的上端盖上,所述浮动弹簧的下端固定装配于所述的下端盖上。其设计的浮动连接器通过将浮动弹簧的下端与浮动安装板固定装配,使整个浮动连接器的结构更加简单,更加方便制造,同时也印证了浮动连接器相对于刚性连接器的优点,但是其设计的浮动连接器采用插座的方式实现pcb与壳体的连接,极大程度上浪费了pcb板的空间面积。
4.另外中国专利cn210404214u公开了一种浮动连接器,涉及连接器领域,包括浮动连接器主体,还包括与外界插头配合插接的浮动块,所述浮动块设置在浮动连接器主体的内部且与浮动连接器主体前后左右间隙配合,所述浮动块和浮动连接器主体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用于限位浮动块在浮动连接器主体内部处于初始状态的限位弹片,所述限位弹片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浮动连接器主体的内部,所述限位弹片的另一端与浮动块接触,所述限位弹片在浮动连接器主体内部对称设置,所述浮动块四个侧壁的顶端均设置有向内倒的倒角,其设计的浮动块用于在与对配件连接有偏差时进行移动使得对配件与浮动块精准连接,限位弹片用于在浮动块移动后将浮动块限制在初始位置,但是其设计的连接器并不能实现浮动块的横向位移。
5.基于刚性连接器在将各种组件组装在pcb板上时,必须保证所有安装位置的对准精确,因此对组装要求比较高,并且在使用多个非浮动连接器的情况下,每个接口和pcb之间都存在公差,因此要进行准确的对齐就变得非常困难;以及现有的浮动连接器不能同时实现横向和纵向的位移偏转,因此急需设计一款能够实现横向与纵向双向移动的浮动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刚性连接器精确对齐相对困难、以及现有浮动连接器不能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双向位移的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以求实现浮动连接器的xy轴双向调整。
7.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包括pcb板、固定壳体、浮动壳体以及端子;
8.所述固定壳体通过助焊片固定在pcb板上;
9.所述浮动壳体设置在固定壳体上;
10.所述端子一端与pcb板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浮动壳体的端子口内。
11.优选地,所述端子包括焊接部、第一固定部、浮动弹性部、第二固定部以及信号接触部;
12.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端与焊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浮动弹性部连接;
13.所述浮动弹性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部连接;
14.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与信号接触部连接。
15.优选地,所述信号接触部设置在浮动壳体的端子口内;
16.所述焊接部与pcb板焊接固定。
17.优选地,所述浮动弹性部为倒s形结构。
18.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部以及信号接触部从浮动壳体底部穿过,并与浮动壳体内的端子口连接。
19.优选地,所述固定壳体的顶部设置凹槽。
20.优选地,所述浮动弹性部的上弯部卡合在固定壳体的凹槽侧壁上。
21.优选地,所述浮动壳体底部还设置滑块。
22.本技术的优点和效果如下:
23.1、本技术将端子中的浮动弹性部设计为倒s形结构,并将浮动弹性部的上弯部卡合在固定壳体的凹槽侧壁上,进而实现了与端子固定连接的浮动壳体能够稳定的设置在固定壳体上。
24.2、本技术通过将端子设计为跨过固定壳体并从浮动壳体底部穿过后,再与浮动壳体内的端子口连接,以及将端子中的浮动弹性部设计为倒s形结构,由于s形结构的弹力特性,与之连接的浮动壳体能够实现相对于固定壳体的xy弹性位移。
25.3、本技术通过将端子进行分解,其中焊接部用于将所述端子焊接固定在基板上,第一固定部用于将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上,第二固定部用于将所述端子保持于浮动壳体上,浮动弹性部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弹性变形;助焊片设置在固定壳体的两侧用于将固定壳体固定在pcb板上;通过上述设计,本技术能够通过端子实现浮动壳体于固定壳体的相对稳定。
26.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从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27.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
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9.图1为本技术设计的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的闭合图;
30.图2为本技术设计的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的拆分图;
31.图3为本技术设计的端子结构图;
32.附图标记:1、pcb板;2、固定壳体;3、浮动壳体;4、端子;5、焊接部;6、第一固定部;7、浮动弹性部;8、第二固定部;9、信号接触部;10、凹槽;11、滑块;12、助焊片。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实施例中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34.应该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本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一个实施例”或“本实施例”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35.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并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36.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37.本文中术语“至少一种”,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b的至少一种,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38.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39.实施例1
40.本实施例主要介绍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的基础设计,请参考图1,其包括pcb板1、固定壳体2、浮动壳体3以及端子4;
41.所述固定壳体2通过助焊片12固定在pcb板1上;
42.所述浮动壳体3设置在固定壳体2上;
43.所述端子4一端与pcb板1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浮动壳体3的端子口内。
44.进一步的,所述端子4包括焊接部5、第一固定部6、浮动弹性部7、第二固定部8以及
信号接触部9,具体结构请参考图3;
45.所述第一固定部6的一端与焊接部5连接,另一端与浮动弹性部7连接;
46.所述浮动弹性部7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部8连接;
47.所述第二固定部8的另一端与信号接触部9连接。
48.进一步的,所述信号接触部9设置在浮动壳体3的端子口内;
49.所述焊接部5与pcb板1焊接固定。
50.进一步的,所述浮动弹性部7为倒s形结构。
5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部8以及信号接触部9从浮动壳体3底部穿过,并与浮动壳体3内的端子口连接。
5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壳体2的顶部设置凹槽10。
53.进一步的,所述浮动弹性部7的上弯部卡合在固定壳体2的凹槽10侧壁上。
54.本技术将端子中的浮动弹性部设计为倒s形结构,并将浮动弹性部的上弯部卡合在固定壳体的凹槽侧壁上,进而实现了与端子固定连接的浮动壳体能够稳定的设置在固定壳体上。
55.本技术通过将端子设计为跨过固定壳体并从浮动壳体底部穿过后,再与浮动壳体内的端子口连接,以及将端子中的浮动弹性部设计为倒s形结构,由于s形结构的弹力特性,与之连接的浮动壳体能够实现相对于固定壳体的xy弹性位移。
56.实施例2
57.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主要介绍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的运作原理。
58.请参考图2,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包括pcb板1、固定壳体2、浮动壳体3以及端子4;所述固定壳体2通过助焊片12固定在pcb板1上;所述浮动壳体3设置在固定壳体2上;所述端子4一端与pcb板1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浮动壳体3的端子口内。进一步的,所述端子4包括焊接部5、第一固定部6、浮动弹性部7、第二固定部8以及信号接触部9;所述第一固定部6的一端与焊接部5连接,另一端与浮动弹性部7连接;所述浮动弹性部7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部8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8的另一端与信号接触部9连接。
59.进一步的,所述信号接触部9设置在浮动壳体3的端子口内;
60.所述焊接部5与pcb板1焊接固定。
61.进一步的,所述浮动弹性部7为倒s形结构。
6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壳体2的顶部设置凹槽10。
63.进一步的,所述焊接部5位于固定壳体2的底部外侧;所述第一固定部6位于固定壳体2的凹槽侧壁外,并与凹槽侧壁保持平行状态;所述浮动弹性部7的上弯部卡合在固定壳体2的凹槽侧壁上,所述浮动弹性部7的下弯部位于固定壳体2的凹槽10内,并与第二固定部8以及信号接触部9从浮动壳体3底部穿过,并与浮动壳体3内的端子口连接。此时,通过与端子连接的浮动壳体也因此端子的设计而能够实现相对于固定壳体的xy弹性位移。进一步的,所述浮动壳体3底部还设置滑块11,所述滑块位于固定壳体2的凹槽10内,所述浮动壳体3整体为十字形结构,所述浮动壳体的两侧延伸设置凹槽外盖,所述浮动壳体顶部设置连接端子口,用于外部端子插头插入。
64.进一步的,所述滑块11的横向、纵向长度均比凹槽10小
±
1mm。
65.当连接器在组装与固定过程中发生偏移时,通过端子浮动结构来进行xy方向
±
1mm的调整,以消除错位,并且可以稳定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10gbps。
66.本技术通过将端子进行分解,其中焊接部用于将所述端子焊接固定在基板上,第一固定部用于将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上,第二固定部用于将所述端子保持于浮动壳体上,浮动弹性部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弹性变形;助焊片设置在固定壳体的两侧用于将固定壳体固定在pcb板上;通过上述设计,本技术能够通过端子实现浮动壳体于固定壳体的相对稳定。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其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通过常规的替代或者能够实现相同的功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整合和参数变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pcb板(1)、固定壳体(2)、浮动壳体(3)以及端子(4);所述固定壳体(2)通过助焊片(12)固定在pcb板(1)上;所述浮动壳体(3)设置在固定壳体(2)上;所述端子(4)一端与pcb板(1)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浮动壳体(3)的端子口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4)包括焊接部(5)、第一固定部(6)、浮动弹性部(7)、第二固定部(8)以及信号接触部(9);所述第一固定部(6)的一端与焊接部(5)连接,另一端与浮动弹性部(7)连接;所述浮动弹性部(7)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部(8)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8)的另一端与信号接触部(9)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触部(9)设置在浮动壳体(3)的端子口内;所述焊接部(5)与pcb板(1)焊接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弹性部(7)为倒s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8)以及信号接触部(9)从浮动壳体(3)底部穿过,并与浮动壳体(3)内的端子口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体(2)的顶部设置凹槽(10)。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弹性部(7)的上弯部卡合在固定壳体(2)的凹槽(10)侧壁上。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壳体(3)底部还设置滑块(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包括PCB板、固定壳体、浮动壳体以及端子;所述固定壳体通过助焊片固定在PCB板上,浮动壳体设置在固定壳体上,所述端子一端与PCB板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浮动壳体的端子口内。端子包括焊接部、第一固定部、浮动弹性部、第二固定部以及信号接触部,第一固定部的一端与焊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浮动弹性部连接,浮动弹性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部连接,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与信号接触部连接,信号接触部设置在浮动壳体的端子口内,焊接部与PCB板焊接固定,浮动弹性部为倒S形结构。本申请通过将浮动弹性部设计为倒S形结构,由于S形结构的弹力特性,与之连接的浮动壳体能够实现相对于固定壳体的横、纵向的弹性位移。位移。位移。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海 王宏亮 曾建科 张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瑞可达连接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3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