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驱动热管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5
阅读:150
评论:0
1.本技术属于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驱动热管散热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常用的为吹胀板式换热器,原理类似于重力式热管,依靠重力作为驱动,其散热能力较弱。其底部均温装置均温能力较弱,容易在局部区域过热果然导致设备故障。且吹胀板式结构耐压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环保型的新冷媒。
3.现行移动设备、个人电脑、服务器、通讯机箱或其他系统或装置都因运行效能提升,而使得其内部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也随之提升,因此需要散热能力更加强大的散热单元。
4.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1964年发明于美国洛斯-阿洛莫斯国家实验室(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并在上世纪60年代末达到理论研究高峰于70年代开始在工业领域大量应用。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工质的汽、液相变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高达纯铜导热能力的上百倍,有"热超导体"之美称。工艺过关、设计出色的热管cpu散热器,将具有普通无热管风冷散热器无法达到的强劲性能。现有的热管均是采用平面形式,换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基于现有的热管均是采用平面形式,换热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驱动热管散热器。
7.2.技术方案
8.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包括若干脉动热管组件,若干所述脉动热管组件相互连通,并阵列形成空间立体脉动热管组,每排每列脉动热管组件之间形成复杂的空气流道,所述脉动热管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脉动热管和第二脉动热管,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金属导热板连接形成蒸发端,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与翅片连接形成冷凝端,所述金属导热板与被散热元件接触。
9.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金属导热板包括若干凹槽或者通孔,所述第一脉动热管镶嵌于所述凹槽或者通孔内。
10.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金属导热板包括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被散热元件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倾斜角度b≤5
°
。
11.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为一体成型。
12.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水平或微倾斜盘折,所述微倾斜角度a≤5
°
。
13.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呈“l”型设置。
14.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脉动热管组件整体为蛇形管。
15.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为中空圆管、中空d型管或中间待筋的多孔口琴管,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为中空圆管、中空d型管或中间待筋的多孔口琴管。
16.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脉动热管直径b为0.8mm≤b≤2.8mm,所述第二脉动热管直径b为0.8mm≤b≤2.8mm。
17.3.有益效果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驱动热管散热器的有益效果在于:
19.本技术提供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以利用脉动热管的超强导热性将金属导热板的热量传导至翅片处散热。
20.本技术提供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第一脉动热管与第二脉动热管倾斜设置增强与导热板的接触面积,同时增强管内制冷剂的脉动性能。
21.本技术提供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第一脉动热管与第二脉动热管倾斜设置,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与导热金属板的接触面,另一方面增加了第一脉动热管数量,增强热管内制冷剂的脉动性能,强化传热。
22.本技术提供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将单排的脉动热管组件首尾相连,形成空间立体脉动热管组,每排每列脉动热管组件之间形成复杂的空气流道,增强空气侧换热系数。
23.本技术提供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空间l型脉动热管组可以实现整个导热板温度的协调性,避免使用独立单排l型脉动热管可能带来的各排温度不一致问题。保证被散热元件各位置的散热同步性。
24.本技术提供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导热金属板和脉动热管可以采用倾斜布置,增大制冷剂充注量的适应范围,提高系统可靠性。
25.本技术提供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该结构耐压能力强,能够适应环保型的新冷媒。
26.本技术提供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该自驱动热管式散热器,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制造,便于应用,生产成本低,换热效率高。
27.本技术提供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采用全铝结构,有利于材料的回收。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的若干脉动热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的脉动热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依照这些详细的描述,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清楚地理解本技术,并能够实施本技术。在不违背本技术原理的情况下,各个不同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获得新的实施方式,或者替代某些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获得其它优选的实施方式。
32.参见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包括若干脉动热管组件2,若干所述脉动热管组件2相互连通,并阵列形成空间立体脉动热管组,每排每列脉动热管组件之间形成复杂的空气流道,增强空气侧换热系数,所述脉动热管组件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脉动热管和第二脉动热管,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金属导热板1连接形成蒸发端,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与翅片3连接形成冷凝端,所述金属导热板1与被散热元件接触。
33.具体的,第一脉动热管与金属导热板1焊接形成蒸发端,第二脉动热管与翅片3焊接,形成冷凝端。也就是说,第二脉动热管整个底面和翅片3进行接触,每层翅片与每层热管焊接在一起,翅片3层与层之间没有连接。
34.当被散热元件开始运行温度上升,其热量经金属导热板1传导至与凹槽或通孔接触的第一脉动热管,脉动热管组内蒸发端的制冷剂开始汽化,并推动脉动热管脉动运行。被汽化的制冷剂在脉动热管内流动,运行到冷凝端后将热量传递给与第二脉动热管接触的翅片3处。由多组单排脉动热管组件2首尾相连组成的空间脉动热管组。当气流流经空间脉动热管组围成的复杂空气流道时,能够引起强烈湍流,增强第二脉动热管冷凝段处的冷凝效果,实现增大换热量的目的。
35.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导热板1包括若干凹槽或者通孔,所述第一脉动热管镶嵌于所述凹槽或者通孔内。增大传热面积,将金属导热板1热量传递至翅片3。
36.进一步地,所述凹槽或者通孔的数量、所述脉动热管组件2的数量与所述翅片数量相同。
37.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导热板1包括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被散热元件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倾斜角度b≤5
°
。设置倾斜角度可以强化脉动热管组件2的脉动性能。
3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为一体成型。
3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水平或微倾斜盘折,所述微倾斜角度a≤5
°
。
4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呈“l”型设置。先折弯成蛇形后在立体方向上再折弯为立体的多层蛇形。
41.进一步地,所述脉动热管组件2整体为蛇形管。
4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为中空圆管、中空d型管或中间待筋的多孔口琴管,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为中空圆管、中空d型管或中间待筋的多孔口琴管。
4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脉动热管直径b为0.8mm≤b≤2.8mm,所述第二脉动热管直径b为0.8mm≤b≤2.8mm。
44.尽管在上文中参考特定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技术公开的原理和范围内,可以针对本技术公开的配置和细节做出许多修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确定,并且权利要求意在涵盖权利要求中技术特征的等同物文字意义或范围所包含的全部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脉动热管组件,若干所述脉动热管组件相互连通,并阵列形成空间立体脉动热管组,每排每列脉动热管组件之间形成复杂的空气流道,所述脉动热管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脉动热管和第二脉动热管,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金属导热板连接形成蒸发端,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与翅片连接形成冷凝端,所述金属导热板与被散热元件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热板包括若干凹槽或者通孔,所述第一脉动热管镶嵌于所述凹槽或者通孔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热板包括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被散热元件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倾斜角度b≤5
°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为一体成型。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水平或微倾斜盘折,所述微倾斜盘折角度a≤5
°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呈“l”型设置。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动热管组件整体为蛇形管。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为中空圆管、中空d型管或中间待筋的多孔口琴管,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为中空圆管、中空d型管或中间待筋的多孔口琴管。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脉动热管直径b为0.8mm≤b≤2.8mm,所述第二脉动热管直径b为0.8mm≤b≤2.8mm。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驱动热管散热器。现有的热管均是采用平面形式,换热效率低。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驱动热管散热器,包括若干脉动热管组件,若干所述脉动热管组件相互连通,并阵列形成空间立体脉动热管组,每排每列脉动热管组件之间形成复杂的空气流道,所述脉动热管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脉动热管和第二脉动热管,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脉动热管与金属导热板连接形成蒸发端,所述第二脉动热管与翅片连接形成冷凝端,所述金属导热板与被散热元件接触。易于制造,便于应用,生产成本低,换热效率高。换热效率高。换热效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董兆一 赵永峰 吴炜 黄金 王宝柱 贾连超 陈晔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科菱库热工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9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