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型铅酸电池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5 阅读:63 评论:0

一种m型铅酸电池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铅酸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型铅酸电池。


背景技术:

2.铅酸电池(vrla),是一种电极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蓄电池,铅酸电池在放电状态下,正极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铅,负极主要成分为铅;在充电状态下,正负极的主要成分均为硫酸铅。
3.现有技术中,单格铅酸电池的标称电压为2.0v,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配置6个、12个、18个以及更多单格铅酸电池串联形成较大输出电压的铅酸电池,但采用多个单格铅酸电池串联虽然能够达到增大电压的目的,但每个单格铅酸电池均需要焊接汇流排,这样不仅增加了电池体积,而且不便于管理,在有限的空间内,安装的铅酸电池组输出的电流依然较小,另外,现有技术中铅酸电池的电极板为竖向排列,铅酸电池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封闭壳体上部硫酸的浓度高大于封闭壳体下部硫酸的浓度,导致同一电极片上下放电不均匀,进而会加快铅酸电池的衰减速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m型铅酸电池,以减少正极端板和负极端板的数量,使输出同样电压的铅酸电池体积更小,同时使同一电极片接触的电解液浓度一致,避免同一电极片因电解液浓度不均而影响电池的寿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m型铅酸电池,包括电极堆、正极端板和负极端板;所述电极堆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堆叠成一体的电极组件,上下相邻的电极组件之间夹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负极板以及夹设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第二隔板;上一组电极组件的正极板与下一组电极组件的负极板电连接,最上层电极组件负极板一侧端的端子电连接有负极端板,最下层电极组件正极板一侧端的端子电连接有正极端板。
7.为更好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可选的,所有上一组电极组件的正极板与对应的下一组电极组件的负极板通过u型导电柱电连接。
8.可选的,所有的u型导电柱均位于电极堆的一侧。
9.可选的,还包括封闭壳体,所述封闭壳体上设有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所述电极堆、正极端板和负极端板均设于封闭壳体内,所述正极端板的一端弯折形成正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与正极接线柱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端板的一端弯折形成负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与负极接线柱固定连接。
10.可选的,所述封闭壳体内充填有电解液,所述电解液为硫酸溶液。
11.可选的,最上层电极组件与封闭壳体的内顶面之间、最下层电极组件与封闭壳体的内底面之间均设置有第三隔板。
12.可选的,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均为agm隔板。
13.可选的,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均为方形电极板。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5.本发明的一种m型铅酸电池,电池堆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多组电极组件,每组电池组件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均水平设置,上下相邻的电极组件串联设置,可使同一层位的正极板和负极板所接触的电解液浓度一致,从而有效避免了同一层位的电极组件因浸没的电解液浓度不均而导致电极组件放电不均的问题,上下相邻的电极组件串联设置,最终通过正极端板和负极端板输出,能够增加瞬间放大电流,从而实现大电流输出。另外多组电极组件只需要一个正极端子和一个负极端子,与现有多个单格铅酸电池串联的方式相比,其体积更小,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安装数量更多铅酸电池。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m型铅酸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不含封闭壳体);
1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m型铅酸电池的剖视图;
18.图3是图2中外筒体与升降组件的俯视图;
19.电极堆10、正极板101、负极板102、第二隔板103、正极端板11、正极端子111、负极端板12、负极端子121、第一隔板13、u型导电柱14、第三隔板15、封闭壳体20、正极接线柱201、负极接线柱202。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21.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m型铅酸电池,包括电极堆10、正极端板11和负极端板12;
22.如图1所示,电极堆1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堆叠成一体的电极组件,上下相邻的电极组件之间夹设有第一隔板13,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101、负极板102以及夹设于正极板101与负极板102之间的第二隔板103;
23.其中,上一组电极组件的正极板101与下一组电极组件的负极板102电连接,具体的,所有上一组电极组件的正极板101与对应的下一组电极组件的负极板102通过u型导电柱14电连接,最上层电极组件负极板102一侧端的端子电连接有负极端板12,最下层电极组件正极板101一侧端的端子电连接有正极端板11,正极端板11、负极端板12和所有的u型导电柱14均位于电极堆10的一侧,这样便于后续电极堆10的组装。
24.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封闭壳体20,所述封闭壳体20上设有正极接线柱201和负极接线柱202,所述电极堆10、正极端板11和负极端板12均设于封闭壳体20内,所述正极端板11的一端弯折形成正极端子111,所述正极端子111与正极接线柱201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端板12的一端弯折形成负极端子121,所述负极端子121与负极接线柱202固定连接。
25.具体的,正极接线柱201和负极接线柱202固定贯穿封闭壳体20并与对应的正极端子111和负极端子121固定连接,所述封闭壳体20内充填有电解液,所述电解液为硫酸溶液。
26.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板101和负极板102均为方形电极板,相对应的封闭壳体20为正方体结构。
27.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最上层电极组件与封闭壳体20的内顶面之间、最下层电极组件与封闭壳体20的内底面之间均设置有第三隔板15,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03和第三隔板15均为agm隔板。
28.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m型铅酸电池,电池堆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多组电极组件,每组电池组件的正极板101和负极板102均水平设置,上下相邻的电极组件串联设置,可使同一层位的正极板101和负极板102所接触的电解液浓度一致,从而有效避免了同一层位的电极组件因浸没的电解液浓度不均而导致电极组件放电不均的问题,上下相邻的电极组件串联设置,最终通过正极端板11和负极端板12输出,能够增加瞬间放大电流,从而实现大电流输出。另外多组电极组件只需要一个正极端子111和一个负极端子121,与现有多个单格铅酸电池串联的方式相比,其体积更小,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安装数量更多铅酸电池。
29.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推导和变形也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m型铅酸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堆(10)、正极端板(11)和负极端板(12);所述电极堆(10)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堆叠成一体的电极组件,上下相邻的电极组件之间夹设有第一隔板(13),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101)、负极板(102)以及夹设于正极板(101)与负极板(102)之间的第二隔板(103);上一组电极组件的正极板(101)与下一组电极组件的负极板(102)电连接,最上层电极组件负极板(102)一侧端的端子电连接有负极端板(12),最下层电极组件正极板(101)一侧端的端子电连接有正极端板(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型铅酸电池,其特征在于,所有上一组电极组件的正极板(101)与对应的下一组电极组件的负极板(102)通过u型导电柱(14)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m型铅酸电池,其特征在于,所有的u型导电柱(14)均位于电极堆(10)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型铅酸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闭壳体(20),所述封闭壳体(20)上设有正极接线柱(201)和负极接线柱(202),所述电极堆(10)、正极端板(11)和负极端板(12)均设于封闭壳体(20)内,所述正极端板(11)的一端弯折形成正极端子(111),所述正极端子(111)与正极接线柱(201)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端板(12)的一端弯折形成负极端子(121),所述负极端子(121)与负极接线柱(202)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m型铅酸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壳体(20)内充填有电解液,所述电解液为硫酸溶液。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m型铅酸电池,其特征在于,最上层电极组件与封闭壳体(20)的内顶面之间、最下层电极组件与封闭壳体(20)的内底面之间均设置有第三隔板(15)。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m型铅酸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13)、第二隔板(103)和第三隔板(15)均为agm隔板。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型铅酸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板(101)和负极板(102)均为方形电极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M型铅酸电池,包括电极堆、正极端板和负极端板;电极堆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堆叠成一体的电极组件,上下相邻的电极组件之间夹设有第一隔板,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负极板以及夹设于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的第二隔板;上一组电极组件的正极板与下一组电极组件的负极板电连接,最上层电极组件负极板一侧端的端子电连接有负极端板,最下层电极组件正极板一侧端的端子电连接有正极端板。本发明的M型铅酸电池,可减少正极端板和负极端板的数量,使输出同样电压的铅酸电池体积更小,同时使同一电极片接触的电解液浓度一致,避免同一电极片因电解液浓度不均而影响电池的寿命。片因电解液浓度不均而影响电池的寿命。片因电解液浓度不均而影响电池的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何幸华 何可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肇庆中特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5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