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工件固定方法、曲面工件载台及曲面工件加工设备与流程

未命名 10-25 阅读:85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曲面工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曲面工件固定方法、曲面工件载台及曲面工件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诸如手机、电脑、电视、车载显示屏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产品尺寸越来越大,曲面屏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在智能显示设备生产领域,由于涉及定位要求,传统的固晶、点胶、邦定等设备大多适用于平面玻璃显示产品的生产流程,无法满足曲面玻璃的生产工艺,尤其是翘曲度约5-8mm的曲面玻璃。
3.为实现曲面玻璃产品的定位处理,部分传统技术将曲面玻璃产品放置到平整的承载板上,并尽量使曲面玻璃产品与承载板充分贴合。在曲面玻璃产品放置到承载板表面前,传统技术一般利用多个吸附件对曲面玻璃产品的底面进行支撑及吸附固定,其后,曲面玻璃产品随吸附件下降至承载板。然而,由于曲面玻璃产品在接触吸附件前并非良好的平整状态,存在一定程度的弯曲,特别是曲面玻璃产品的边缘部位的翘曲度较高,导致面向边缘部位的吸嘴件与曲面玻璃产品存在较大的间隙,曲面玻璃产品的边缘部位难以成功贴合到吸嘴件,影响了曲面玻璃产品下降至承载板后的平整性,难以为曲面玻璃产品的定位处理作出充分的准备。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曲面玻璃产品的边缘部位的翘曲度较高,导致面向边缘部位的吸嘴件与曲面玻璃产品存在较大的间隙,曲面玻璃产品的边缘部位难以成功贴合到吸嘴件的问题,提供一种曲面工件固定方法、曲面工件载台及曲面工件加工设备。
5.一种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提供承载板及若干活动吸嘴件,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分别相对所述承载板沿中间线段分布或侧边线段分布,所述中间线段的两边分别排布有若干所述侧边线段;
7.沿所述中间线段分布的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
8.在沿所述中间线段分布的活动吸嘴件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根据所述侧边线段与所述中间线段的距离远近,各所述侧边线段对应的活动吸嘴件从近至远地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
9.在对应所述侧边线段的活动吸嘴件依次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所述曲面状工件随所述活动吸嘴件下降至所述承载板表面。
10.上述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对于相对承载板所设定的中间线段及侧边线段,在中间线段及侧边线段上分别分布有活动吸嘴件,且中间线段的两边分别排布有若干侧边线段。中间线段的位置与曲面状工件的中间部分对应,相对中间线段距离较大的侧边线段的位置与曲面状工件的侧边部分对应。在曲面状工件下降到多个活动吸嘴件所共处的平面前,曲面状工件的中间部分与多个活动吸嘴件所共处的平面的距离较小,而曲面状工件的侧边部
分与多个活动吸嘴件所共处的平面的距离较大。在沿中间线段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后,曲面状工件的水平位置基本稳定。对于与中间线段相邻的侧边线段,该侧边线段上的活动吸嘴件与曲面状工件的距离较小。在中间线段上的活动吸嘴件已完全吸附至曲面状工件后,由于基本不存在气流活动而基本不消耗吸附功率,其他与中间线段距离较远的侧边线段上的活动吸嘴件未开始吸附曲面状工件,因而与中间线段相邻的侧边线段上的活动吸嘴件集中有较高的吸附功率,能通过吸力可靠地使曲面状工件变形下压并贴合至该活动吸嘴件,曲面状工件的形状得到一定的平整变化,曲面状工件的侧边部分与多个活动吸嘴件所共处的平面的距离减小。其后,距离中间线段更远的侧边线段上的活动吸嘴件投入,同时曲面状工件的形状逐步平整变化,直至曲面状工件的侧边部分的边缘位置与对应的侧边线段上的活动吸嘴件相贴合。通过控制各个活动吸嘴件投用次序,让曲面状工件的侧边部分可靠地贴合到活动吸嘴件,让曲面状工件在下降至承载板前具有良好的平整性,有助于实现在曲面玻璃产品上的定位处理。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表面划分有中置条形区域及侧置条形区域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在所述中置条形区域的两边排布有若干所述侧置条形区域,所述中置条形区域与所述中间线段在水平方向相邻或相重合设置,所述中置条形区域及所述侧置条形区域的表面分布有气流凹槽;所述曲面状工件下降至所述承载板后,所述承载板的中置条形区域及侧置条形区域通过所述气流凹槽向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置条形区域早于所述侧置条形区域向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及/或,根据所述侧置条形区域与所述中置条形区域的距离远近,所述侧置条形区域从近至远并在时间上相间隔地依次开始对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曲面状工件的大小而调整对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的侧置条形区域的数量。
14.一种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5.提供承载板及若干活动吸嘴件,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分别相对所述承载板沿中心区域分布或周向轮廓线分布,若干所述周向轮廓线在所述中心区域外侧依次嵌套;
16.沿所述中心区域分布的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
17.在沿所述中心区域分布的活动吸嘴件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根据所述周向轮廓线与所述中心区域的距离远近,各所述周向轮廓线对应的活动吸嘴件从近至远地依次开始对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
18.在对应所述周向轮廓线的活动吸嘴件依次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所述曲面状工件随所述活动吸嘴件下降至所述承载板表面。
19.一种曲面工件载台,
20.承载板;
21.活动吸嘴件,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相对所述承载板沿中间线段分布;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相对所述承载板沿侧边线段分布;所述中间线段的两边分别排布有若干所述侧边线段;
22.第一气阀模组,用于控制所述活动吸嘴件的气流通断;沿所述中间线段分布的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气阀模组;沿任意一个所述侧边线段分布的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气阀模组;
23.控制模块,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气阀模组并用于调节多个所述第一气阀模组之间的开启顺序,并使沿所述中间线段及沿所述侧边线段分布的活动吸嘴件按从中间向两边的顺序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及
24.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活动吸嘴件并用于驱动所述活动吸嘴件相对所述承载板升降移动。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承载板设有连通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凹槽,若干所述气流凹槽分布于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所述气流凹槽设有平行于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的斜向段。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的上侧连接有密封条;所述气流凹槽分布于两个所述密封条之间。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的上侧设有条形凹槽;所述密封条的一部分容置于所述条形凹槽,另一部分外凸于所述条形凹槽。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的表面划分有中置条形区域及侧置条形区域;所述承载板在所述中置条形区域的两边排布有若干所述侧置条形区域;所述中置条形区域及所述侧置条形区域的表面分布有所述气流凹槽;所述曲面工件载台还包括若干第二气阀模组;所述中置条形区域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气阀模组对应,设置于所述中置条形区域的气流凹槽由对应的所述第二气阀模组控制气流通断;任意所述侧置条形区域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气阀模组对应,设置于所述侧置条形区域的气流凹槽由对应所述第二气阀模组控制气流通断。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曲面工件载台还包括若干连接于所述承载板的固定吸嘴件;若干所述固定吸嘴件沿所述承载板的边缘分布。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曲面工件载台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活动吸嘴件之间;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的升降板、螺纹连接于所述升降板的竖管及螺纹套设于所述竖管的紧固件;所述活动吸嘴件连接于所述竖管的上端;所述竖管活动穿设于所述承载板;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升降板上升至预定高度时,所述紧固件贯穿于所述承载板。
31.一种曲面工件加工设备,包括曲面工件载台。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曲面工件载台的立体示意图。
33.图2为图1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的a处放大图。
34.图3为图1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35.图4为图1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中的承载板与中间线段及侧边线段的位置关系图。
36.图5为图1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中的承载板与中置条形区域及侧置条形区域的位置关系图。
37.图6为图1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的局部示意图,承载板已隐藏。
38.图7为图6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的局部示意图,活动吸嘴件、竖管及紧固件已隐藏。
39.图8为图7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的分解示意图。
40.图9为图7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在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41.图10为图9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中的驱动组件与基座分离后的分解示意图。
42.图11为图10所示的曲面工件载台中的驱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43.图12a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曲面状工件在放置到承载板上的过程示意图,凹面朝上的曲面状工件刚开始与分布于中间线段的活动吸嘴件接触。
44.图12b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曲面状工件在放置到承载板上的过程示意图,曲面状工件与分布于侧边线段的一部分活动吸嘴件接触。
45.图13a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曲面状工件在放置到承载板上的过程示意图,曲面状工件已与所有分布于侧边线段的活动吸嘴件完成接触。
46.图13b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曲面状工件在放置到承载板上表面前的状态示意图,曲面状工件在中置条形区域及侧置条形区域的吸力作用下完全贴合至承载板的上表面。
47.图14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曲面工件固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8.图15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曲面工件固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9.附图标记:10、曲面工件载台;20、基座;21、承载板;211、中间线段;212、侧边线段;213、气流凹槽;2130、斜向段;214、中置条形区域;215、侧置条形区域;216、上表面;217、避让孔;218、密封条;219、条形凹槽;22、底板;23、竖架;24、导流板;30、活动吸嘴件;40、驱动组件;41、第一驱动件;42、传递架;421、斜向引槽;424、斜向支面;43、底侧滑轨;50、支撑组件;51、升降板;52、竖管;53、紧固件;54a、第一传递件;54b、第二传递件;54c、第三传递件;55a、第一横接板;55b、第二横接板;55c、第三横接板;56a、第一滑轨;56b、第二滑轨;56c、第三滑轨;60、固定吸嘴件;61、引管;900、曲面状工件;901、中间部分;902、侧边部分;903、凹面;904、凸面。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2.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
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地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地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5.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6.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57.本技术提供一种曲面工件加工设备。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曲面工件加工设备用于对曲面状工件900实施固晶处理、点胶处理及邦定处理的一种或多种。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及图12a所示,曲面工件加工设备包括曲面工件载台10,曲面工件载台10用于限定曲面状工件900的位置及用于使曲面状工件900形成平整的状态。进一步地,在曲面状工件900形成平整状态后,曲面工件加工设备结合对曲面状工件900的定位,对曲面状工件900的指定部位实施固晶处理、点胶处理或邦定处理。
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2a至图13b所示,曲面状工件900在初始形态下的一个表面为凹面903,与凹面903相背的另一个表面为凸面90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曲面状工件900贴合至曲面工件载台10时,曲面状工件900初始形态的凹面903朝上。
6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2a至图13b所示,曲面状工件900包括中间部分901及侧边部分902。中间部分901的两边分别各连接有侧边部分90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条直线能够完全重合于凹面903或凸面904。此时,凹面903可理解为是指定的弧线沿预定直线路径移动时所形成的空间轨迹的集合。弧线依次延伸经过一个侧边部分902、中间部分901及另一个侧边部分902。
6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曲面状工件900包括中间部分901及侧边部分902。中间部分901的四周分别各连接有侧边部分90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条指定的弧线绕预定轴心转动时,该弧线能扫描通过凹面903上的各个点,或者扫描通过凸面904的各个点。
6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曲面状工件900为曲面玻璃工件。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曲面状工件900还可以是其他采用玻璃以外的材质且在初始形态下呈曲面状的工件。
64.结合图1至图13b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曲面工件载台10。
6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图6至图7所示,曲面工件载台10包括:承载板21、活动吸嘴件30、第一气阀模组、控制模块及驱动组件40。若干活动吸嘴件30相对承载板21沿中间线段211分布。若干活动吸嘴件30相对承载板21沿侧边线段212分布。中间线段211的两边
分别排布有若干侧边线段212。第一气阀模组用于控制活动吸嘴件30的气流通断。沿中间线段211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对应有一个或多个第一气阀模组。沿任意一个侧边线段212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对应有一个或多个第一气阀模组。控制模块连接于多个第一气阀模组并用于调节多个第一气阀模组之间的开启顺序,并使沿中间线段211及沿侧边线段212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按从中间向两边的顺序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驱动组件40连接于活动吸嘴件30并用于驱动活动吸嘴件30相对承载板21升降移动。
66.具体地,对于相对承载板21所设定的中间线段211及侧边线段212,在中间线段211及侧边线段212上分别分布有活动吸嘴件30,且中间线段211的两边分别排布有若干侧边线段212。中间线段211的位置与曲面状工件900的中间部分901对应,相对中间线段211距离较大的侧边线段212的位置与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对应。在曲面状工件900下降到多个活动吸嘴件30所共处的平面前,曲面状工件900的中间部分901与多个活动吸嘴件30所共处的平面的距离较小,而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与多个活动吸嘴件30所共处的平面的距离较大。在沿中间线段211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后,曲面状工件900的水平位置基本稳定。对于与中间线段211相邻的侧边线段212,该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与曲面状工件900的距离较小。在中间线段211上的活动吸嘴件30已完全吸附至曲面状工件900后,由于基本不存在气流活动而基本不消耗吸附功率,其他与中间线段211距离较远的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未开始吸附曲面状工件900,因而与中间线段211相邻的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集中有较高的吸附功率,能通过吸力可靠地使曲面状工件900变形下压并贴合至该活动吸嘴件30,曲面状工件900的形状得到一定的平整变化,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与多个活动吸嘴件30所共处的平面的距离减小。其后,距离中间线段211更远的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投入,同时曲面状工件900的形状逐步平整变化,直至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的边缘位置与对应的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相贴合。通过控制模块及多个第一气阀模组控制各个活动吸嘴件30投用次序,让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可靠地贴合到活动吸嘴件30,在驱动组件40带动曲面状工件900在下降至承载板21前具有良好的平整性,有助于实现在曲面玻璃产品上的定位处理。
6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所示,中间线段211为单个。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间线段211为多个,且多个中间线段211之间互相相邻设置。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及图3所示,曲面工件载台10还包括基座20。承载板21连接于基座20。
6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及图10所示,基座20包括底板22及连接于底板22上侧的竖架23。中置滑座及侧置滑座分别滑动连接于竖架23。进一步地,第一驱动件41至少部分地设置于竖架23内。
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及图6所示,基座20还包括连接于底板22的导流板24,导流板24内设有气流通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板22的两侧分别设有导流板2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板22的四周分别设有导流板24。
7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及图4所示,承载板21内设有气流通道。承载板21设有连通于气流通道的气流凹槽213,若干气流凹槽213分布于承载板21的上表面216。具体地,当活动吸嘴件30下降至一定程度时,曲面状工件900与承载板21的上表面216接触。当气流
通道连通至真空气源装置时,由于气流凹槽213连通于气流通道,使气流凹槽213内形成低压环境。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曲面状工件900向下移动至与承载板21接触后,气流凹槽213对曲面状工件900产生了真空吸力。由于若干气流凹槽213分布于承载板21的上表面216,多个分散的气流凹槽213形成较大范围内的吸力,使曲面状工件900没有与活动吸嘴件30接触的部分也能紧贴承载板21的上表面216,避免了曲面状工件900没有与活动吸嘴件30接触的部分存在翘曲,从而保证了曲面状工件900的平面度及确保曲面状工件900能在承载板21上能精确定位。
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流凹槽213平行于承载板21的表面分散延伸,从而能有效保证气流凹槽213对曲面状工件900的覆盖范围。
7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及图4所示,气流凹槽213设有平行于承载板21的上表面216的斜向段2130。斜向段2130与承载板21的任意水平边缘的夹角范围为5度至85度。具体地,承载板21的水平边缘轮廓呈矩形,曲面状工件900在平整贴合到承载板21的上表面216后,曲面状工件900的边缘轮廓与承载板21接近或一致。在斜向段2130与承载板21的任意边缘的夹角范围为5度至85度时,气流凹槽213的斜向段2130的走向与曲面状工件900受吸力拉扯时的变形趋势一致,提升了气流凹槽213对曲面状工件900的吸附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板的边缘与所述斜向段之间的夹角根据实际需要而作具体相应调整,并不限于5度至85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斜向段2130,在气流凹槽213对曲面状工件900的吸力不变的情况下,能缩减气流凹槽213的面积占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承载板21表面的完整性,在承载板21表面与气流凹槽213的真空吸力的共同作用下,对承载板21形成更好的平整贴伏效果。
7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及图5所示,承载板21的表面划分有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承载板21在中置条形区域214的两边排布有若干侧置条形区域215。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的表面分布有气流凹槽213。曲面工件载台10还包括若干第二气阀模组。中置条形区域214与至少一个第二气阀模组对应,设置于中置条形区域214的气流凹槽213由对应的第二气阀模组控制气流通断。任意侧置条形区域215与至少一个第二气阀模组对应,设置于侧置条形区域215的气流凹槽213由对应的第二气阀模组控制气流通断。具体地,由于设置于中置条形区域214的气流凹槽213与设置于侧置条形区域215的气流凹槽213分别通过不同的第二气阀模组连通至真空气源装置,从而能有利于控制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在不同时间下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开始施加吸力,有利于降低对真空气源装置的功率要求。并将真空气源装置的功率集中至中置条形区域214,或集中至某些侧置条形区域215。具体地,第二气阀模组通过气流通道连通至对应的气流凹槽2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模块连接于多个第二气阀模组并用于调节多个第二气阀模组之间的开启顺序。
7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及图5所示,中置条形区域214与中间线段211在水平方向相邻设置,即在中间线段211沿竖向投影至承载板21的表面时,中间线段211将形成中置条形区域214与侧置条形区域215之间的边界。在中间线段211与侧边线段212之间,中置条形区域214对曲面状工件900未被活动吸嘴件30附着的部分施加吸力。
7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及图5所示,中置条形区域214与中间线段211在水平方向相重合设置,即在中间线段211沿竖向投影至承载板21的表面时,中间线段211处于中
置条形区域214的范围内。在沿中间线段211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周边,中置条形区域214对曲面状工件900未被活动吸嘴件30附着的部分施加吸力。
7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及图5所示,侧置条形区域215与侧边线段212在水平方向相邻设置,即在侧边线段212沿竖向投影至承载板21的表面时,侧边线段212将形成中置条形区域214与侧置条形区域215之间的边界,或者侧边线段212将形成侧置条形区域215与另一侧置条形区域215之间的边界。在侧边线段212与侧边线段212之间,侧置条形区域215对曲面状工件900未被活动吸嘴件30附着的部分施加吸力。
7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及图5所示,侧置条形区域215与侧边线段212在水平方向相重合设置,即在侧边线段212沿竖向投影至承载板21的表面时,侧边线段212处于侧置条形区域215的范围内。在沿侧边线段212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周边,侧置条形区域215对曲面状工件900未被活动吸嘴件30附着的部分施加吸力。
79.进一步地,中置条形区域214沿自身的长度方向还可划分为若干中置分区,每个中置分区对应不同的第二气阀模组。分布于同一中置分区的若干气流凹槽213由对应的第二气阀模组控制气流的通断。通过为每个中置分区设置对应的第二气阀模组,一方面能均衡各个中置分区的吸力大小,另一方面能更灵活地控制各个中置分区的投入应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置条形区域214划分为两个中置分区。对于两个中置分区之间的划分边界,该划分边界处于中置条形区域214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80.进一步地,侧置条形区域215沿自身的长度方向还可划分为若干侧置分区,每个侧置分区对应不同的第二气阀模组。分布于同一侧置分区的若干气流凹槽213由对应的第二气阀模组控制气流的通断。通过为每个侧置分区设置对应的第二气阀模组,一方面能均衡各个侧置分区的吸力大小,另一方面能更灵活地控制各个侧置分区的投入应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侧置条形区域215划分为两个侧置分区。对于两个侧置分区之间的划分边界,该划分边界处于侧置条形区域215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8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图13a及图13b所示,承载板21的上侧连接有密封条218。气流凹槽213分布于两个密封条218之间。具体地,曲面状工件900随活动吸嘴件30下降至承载板21表面后,曲面状工件900的两个相对的边缘分别与密封条218贴合。当气流凹槽213抽出承载板21表面与曲面状工件900之间的气体时,密封条218能够阻挡外部的气流经曲面状工件900边缘与承载板21之间的间隙进入至承载板21表面与曲面状工件900之间。进一步地,密封条218具有柔性,当承载板21表面与曲面状工件900之间的气体逐渐减小时,通过对密封条218的压缩,从而能使承载板21表面与曲面状工件900之间能够完全贴合。
8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密封条218呈直条状,密封条218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中间线段211或侧边线段212的长度方向。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对承载板21的上表面216划分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后,两个密封条218之间的相对方向垂直于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的排布方向。
8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图13a及图13b所示,承载板21的上侧设有条形凹槽219。密封条218的一部分容置于条形凹槽219,另一部分外凸于条形凹槽219。具体地,密封条218的一部分沿朝向于曲面状工件900的方向外凸于条形凹槽219外。由于密封条218的一部分处于条形凹槽219内,另一部分处于条形凹槽219外,从而能增加密封条218的厚度,密封条218的最大可形变范围增大,密封条218在一定的压缩程度内能够完全收缩至条形凹槽
219内,从而保证曲面状工件900能够完全贴合至承载板21的表面。
8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及图6所示,曲面工件载台10还包括若干连接于承载板21的固定吸嘴件60。若干固定吸嘴件60沿承载板21的边缘分布。若干固定吸嘴件60用于对曲面状工件900的外周部分施加真空吸力。具体地,曲面状工件900的外周部分为环绕曲面状工件900水平边缘的部分。由于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及两端的形变幅度较大,从而容易出现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及两端翘离承载板21或活动吸嘴件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吸嘴件60固定地穿设于承载板21四周的边缘部分。
85.进一步地,结合图6所示,曲面工件载台10还包括引管61,固定吸嘴件60通过引管61连通至真空气源装置。更具体地,引管61的一端连接于固定吸嘴件60,引管61另的一端连接于导流板24。进一步地,引管61连通于导流板24内的气流通孔。由于固定吸嘴件60通过引管61连接至真空气源装置,在曲面状工件900的一面贴合至承载板21时,固定吸嘴件60对曲面状工件900的外周部分产生真空吸力,从而使曲面状工件900的外周部分更可靠地贴合至承载板21。
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至图8所示,曲面工件载台10还包括支撑组件50,支撑组件50连接于驱动组件40与活动吸嘴件30之间。驱动组件40通过支撑组件50带动活动吸嘴件30相对承载板21升降移动。
8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7、图/8及图10所示,驱动组件40包括连接于基座20的第一驱动件41及连接于第一驱动件41的传递架42。第一驱动件41用于驱动传递架42相对基座20水平移动。传递架42与支撑组件50形成传递配合,传递架42的水平移动引起支撑组件50的竖向移动。传递架42的水平移动带动支撑组件50的竖向移动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多种,下文中将举例说明所采用的若干种形式。
8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7及图10所示,传递架42设有斜向引槽421,支撑组件50局部地滑动容置于斜向引槽421。支撑组件50在水平方向相对基座20的位置受到限定,当第一驱动件41带动传递架42沿水平方向移动时,斜向引槽421的引导使支撑组件50沿竖向相对基座20升降移动。具体地,随支撑组件50的局部在斜向引槽421中的滑动,支撑组件50的主体沿竖向相对基座20升降移动。具体地,斜向引槽421的主段的延伸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斜向引槽421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度至80度。
8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0所示,传递架42设有斜向引槽421及斜向支面424。斜向支面424用于从下侧抵顶支撑组件50的一局部。支撑组件50的另一局部容置于斜向引槽421。具体地,斜向支面424从倾斜方向的下侧与支撑组件50形成限定。斜向引槽421从倾斜方向的长侧及下侧与支撑组件50形成限定。当曲面状工件900的凹面903朝上时,曲面状工件900的凸面904能够直接地与活动吸嘴件30接触,曲面状工件900的重力使支撑组件50与斜向支面424保持贴合。具体地,斜向支面424的主段的延伸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延伸。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斜向支面424的主段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度至80度。
9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至图10所示,当曲面状工件900的凹面903朝上时,受活动吸嘴件30的真空吸力作用,当曲面状工件900的中间部分901与分布于中间线段211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完全接触后,曲面状工件900的弧度减小,使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与分布于侧边线段212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之间距离减小。在活动吸嘴件30的真空吸力的作用下,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贴合到活动吸嘴件30。由于斜向引槽421的上缘对
支撑组件50的局部起到限定作用,从而能防止曲面状工件900在自身形变弹力的作用下将活动吸嘴件30及支撑组件50抬升。因此,在凹面903朝上的曲面状工件900接触到承载板21前,通过活动吸嘴件30的作用力能使该曲面状工件900的平整度提高。
9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及图10所示,驱动组件40还包括连接于基座20的底侧滑轨43,传递架42通过底侧滑轨43与基座20滑动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传递架42的底部通过底侧滑轨43连接底板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41通过丝杠模组带动传动架相对基座20水平移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41包括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或其他能驱动传动架水平移动的器件。
9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7至图9所示,支撑组件50包括连接于驱动组件40的升降板51、螺纹连接于升降板51的竖管52及螺纹套设于竖管52的紧固件53。活动吸嘴件30连接于竖管52的上端。竖管52活动穿设于承载板21。在驱动组件40驱动升降板51上升至预定高度时,紧固件53贯穿于承载板21。具体地,在紧固件53与承载板21之间存在间隙时,竖管52能够相对承载板21自由螺纹转动。进一步地,竖管52的下端与升降板51螺纹连接。在升降板51处于自身行程的上端时,通过调整竖管52螺纹穿设于承载板21中的深度,能调整活动吸嘴件30相对于承载板21的高度。通过调整活动吸嘴件30相对于承载板21的高度,使该相对高度与升降板51的行程对应,可确保在升降板51完成下降行程后,活动吸嘴件30能引导曲面状工件900贴合至承载板21上。当紧固件53与承载板21相抵时,竖管52相对于承载板21的螺纹转动受到限制,从而活动吸嘴件30相对于升降板51的高度固定,且在升降板51处于行程的上端时,活动吸嘴件30相对于承载板21的高度固定。具体地,升降板51滑动连接于基座20。
9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所示,紧固件53包括长螺母或其他能够锁定竖管52位置的器件。具体地,当升降板51处于行程的最上端时,由于紧固件53贯穿于承载板21,竖管52的上段及紧固件53的一端外露在承载板21的上方,从而方便松开紧固件53并进行竖管52及活动吸嘴件30的高度调节。
9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及图4所示,承载板21开设有避让孔217。具体地,气流通道绕开避让孔217。避让孔217用于供活动吸嘴件30、竖管52及紧固件53由避让孔217穿过承载板21。竖管52贯通设置,活动吸嘴件30通过竖管52连通至真空气源装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竖管52的下端通过第一气阀模组连接至真空气源装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活动吸嘴件30与竖管52一对一地对应设置。
9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7至图9所示,支撑组件50还包括第一横接板55a、第二横接板55b及第三横接板55c。支撑组件50还包括第一传递件54a、第二传递件54b及第三传递件54c。升降板51为多个,且多个升降板51划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的多个升降板51a沿线性分布,且多个升降板51之间通过第一横接板55a相互连接。分布于中间线段211的活动吸嘴件30对应设置于第一组的升降板51a上方。进一步地,第一组的多个升降板51a的分布方向平行于中间线段211或侧边线段212。第一横接板55a连接有第一传递件54a,斜向支面424从斜下方对第一传递件54a提供可升降变化的支撑。进一步地,第一传递件54a包括滚轮或轴承。
9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7至图10所示,曲面工件加工设备还包括第一滑轨56a,第一横接板55a通过第一滑轨56a与基座20沿竖向滑动配合,第一滑轨56a使第一组的多个
升降板51a在水平方向的位置相对基座20固定。进一步地,第一横接板55a通过第一滑轨56a与竖架23的内侧滑动连接。具体地,第一滑轨56a沿竖向延伸。
9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至图10所示,第二组的多个升降板51b沿线性分布,且处于第一组升降板51的a一侧,该组的多个升降板51之间通过第二横接板55b相互连接。进一步地,第二组的多个升降板51b的分布方向平行于中间线段211或侧边线段212。第二横接板55b连接有第二传递件54b,第二传递件54b容置于斜向引槽421。第二传递件54b与斜向引槽421的边缘之间形成滚动摩擦。由于第二传递件54b连接于第二组升降板51b,在斜向引槽421带动第二传递件54b沿竖向升降移动时,第二传递件54b能够带动第二组升降板51b沿竖向相对基座20升降移动。由于第二传递件54b与斜向引槽421的边缘之间形成滚动摩擦,从而能减小第二传递件54b相对斜向引槽421移动时所受到的阻力,使第二组升降板51b相对基座20的升降更加顺畅。进一步地,第二传递件54b包括滚轮或轴承。进一步地,曲面工件加工设备还包括第二滑轨56b,第二横接板55b通过第二滑轨56b与基座20沿竖向滑动配合,第二滑轨56b使第二组的多个升降板51b在水平方向的位置相对基座20固定。进一步地,第二横接板55b通过第二滑轨56b与竖架23的一外侧滑动连接。具体地,第二滑轨56b沿竖向延伸。
9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至图10所示,第三组的多个升降板51c沿线性分布,且处于第一组升降板51a的另一侧,该组的多个升降板51之间通过第三横接板55c相互连接。进一步地,第三组的多个升降板51c的分布方向平行于中间线段211或侧边线段212。第三横接板55c连接有第三传递件54c,第三传递件54c容置于另外一个斜向引槽421。第三传递件54c与斜向引槽421的边缘之间形成滚动摩擦。由于第三传递件54c连接于第三组升降板51c,在斜向引槽421带动第三传递件54c沿竖向升降移动时,第三传递件54c能够带动第三组升降板51c沿竖向相对基座20升降移动。进一步地,第三传递件54c包括滚轮或轴承。进一步地,曲面工件加工设备还包括第三滑轨56c,第三横接板55c通过第三滑轨56c与基座20沿竖向滑动配合,第三滑轨56c使第三组的多个升降板51c在水平方向的位置相对基座20固定。进一步地,第三横接板55c通过第三滑轨56c与竖架23的另一外侧滑动连接。具体地,第三滑轨56c沿竖向延伸。
9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模块包括芯片、计算机或其它能向第一气阀模组或第二气阀模组发出控制信号的器件。
100.结合图14及图15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曲面工件固定方法。
10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2.s10:提供承载板21及若干活动吸嘴件30,若干活动吸嘴件30分别相对承载板21沿中间线段211分布或侧边线段212分布,中间线段211的两边分别排布有若干侧边线段212;
103.s20:沿中间线段211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
104.s30:在沿中间线段211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吸紧曲面状工件900后,根据侧边线段212与中间线段211的距离远近,各侧边线段212对应的活动吸嘴件30从近至远地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
105.s40:在对应侧边线段212的活动吸嘴件30依次吸紧曲面状工件900后,曲面状工件900随活动吸嘴件30下降至承载板21表面。
106.具体地,对于相对承载板21所设定的中间线段211及侧边线段212,在中间线段211
及侧边线段212上分别分布有活动吸嘴件30,且中间线段211的两边分别排布有若干侧边线段212。中间线段211的位置与曲面状工件900的中间部分901对应,相对中间线段211距离较大的侧边线段212的位置与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对应。在曲面状工件900下降到多个活动吸嘴件30所共处的平面前,曲面状工件900的中间部分901与多个活动吸嘴件30所共处的平面的距离较小,而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与多个活动吸嘴件30所共处的平面的距离较大。在沿中间线段211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后,曲面状工件900的水平位置基本稳定。对于与中间线段211相邻的侧边线段212,该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与曲面状工件900的距离较小。在中间线段211上的活动吸嘴件30已完全吸附至曲面状工件900后,由于基本不存在气流活动而基本不消耗吸附功率,其他与中间线段211距离较远的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未开始吸附曲面状工件900,因而与中间线段211相邻的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集中有较高的吸附功率,能通过吸力可靠地使曲面状工件900变形下压并贴合至该活动吸嘴件30,曲面状工件900的形状得到一定的平整变化,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与多个活动吸嘴件30所共处的平面的距离减小。其后,距离中间线段211更远的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投入,同时曲面状工件900的形状逐步平整变化,直至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的边缘位置与对应的侧边线段212上的活动吸嘴件30相贴合。通过控制各个活动吸嘴件30投用次序,让曲面状工件900的侧边部分902可靠地贴合到活动吸嘴件30,让曲面状工件900在下降至承载板21前具有良好的平整性,有助于实现在曲面玻璃产品上的定位处理。
1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步骤s10,结合图4及图5所示,提供表面划分有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的承载板21,承载板21在中置条形区域214的两边排布有若干侧置条形区域215,中置条形区域214与中间线段211在水平方向相邻或相重合设置,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的表面分布有气流凹槽213。具体地,在中间线段211及侧边线段212对应的活动吸嘴件30吸附至曲面状工件900的下侧后,由于相邻的活动吸嘴件30之间的存在一定的间隙,导致曲面状工件900在相邻活动吸嘴件30之间的部分没有受到吸附作用,曲面状工件900的该部分可能仍存在歪曲。曲面状工件900下降至承载板21后,曲面状工件900存在歪曲的部分会与承载板21的表面间形成间隙,因而曲面状工件900没有达到理想的平整状态。
1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步骤s20,结合图12a所示,由于一个或多个第一气阀模组对应于沿中间线段211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相应的第一气阀模组切换至导通状态,沿中间线段211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经第一气阀模组连通至真空气源装置,从而对曲面状工件900的中间部分901施加吸力。
1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步骤s30,结合图12b及图13a所示,处于同一侧边线段212上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同时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进一步地,由于一个或多个第一气阀模组对应于沿侧边线段212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相应的第一气阀模组切换至导通状态,沿侧边线段212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经第一气阀模组连通至真空气源装置,从而对曲面状工件900的中间部分901或侧边部分902施加吸力。
1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沿中间线段211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吸紧曲面状工件900后,与中间线段211相邻的两条侧边线段212上所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结合图12b及图13a所示,接着,对于与中间线段211的相隔有一个侧边线段
212的侧边线段212,该侧边线段212上所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后面,对于与中间线段211的相隔两个侧边线段212的侧边线段212,该侧边线段212上所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
1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步骤s40,结合图13a及图13b所示,在沿中间线段211及侧边线段212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分别吸紧曲面状工件900后,活动吸嘴件30在驱动组件40的带动下向承载板21下降,曲面状工件900贴合至承载板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41驱动传递架42相对基座20水平移动,斜向引槽421及斜向支面424对第一传递件54a、第二传递件54b及第三传递件54c的支撑高度下降。升降板51的高度随之下降。由于活动吸嘴件30通过竖管52连接至升降板51,在竖管52相对升降板51固定的情况下,活动吸嘴件30同步下降,处于多个活动吸嘴件30上方的曲面状工件900因而能随活动吸嘴件30下降,并贴合到承载板21上方。
1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2b、图13a及图15所示,曲面工件固定方法还包括步骤s50,曲面状工件900下降至承载板21后,承载板21的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通过气流凹槽213向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
113.具体地,由于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分别处于活动吸嘴件30周围,从而能对曲面状工件900在相邻活动吸嘴件30之间的部分产生吸力,曲面状工件900在相邻活动吸嘴件30之间的歪曲部分受吸力作用而形变并贴合至承载板21表面,从而消除曲面状工件900的歪曲部分与承载板21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让曲面状工件900达到更理想的平整状态。
1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置条形区域214或侧置条形区域215为长条形的区域。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的排列方向与中置条形区域214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1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2b、图13a及图15所示,对于步骤s50,中置条形区域214早于侧置条形区域215向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具体地,在中置条形区域214或侧置条形区域215的吸力作用下,曲面状工件900的局部与中置条形区域214或侧置条形区域215的表面完成贴合后,由于气流凹槽213附近不存在气体的流动,因而该中置条形区域214或侧置条形区域215的吸力基本不消耗真空气源装置的功率。由于中置条形区域214早于侧置条形区域215向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在中置条形区域214表面与曲面状工件900相应区域之间完成抽真空处理后,侧置条形区域215的气流凹槽213才开始抽取气流,避免中置条形区域214及侧置条形区域215在同一时间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从而能降低对真空气源装置的功率要求。
1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2b、图13a及图15所示,对于步骤s50,根据侧置条形区域215与中置条形区域214的距离远近,侧置条形区域215从近至远并在时间上相间隔地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具体地,在中置条形区域214的两侧,分别各有一个与中置条形区域214的距离相等的侧置条形区域215。对于与中置条形区域214距离相等的两个侧置条形区域215,两者形成镜像关系。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对于形成镜像关系的任意一对侧置条形区域215,根据与中置条形区域214的距离从近至远的次序,结合图5所示,依次可分为第一对侧置条形区域215a、第二对侧置条形区域215b及第三对侧置条形区域215c。第一对侧置条形区域215a、第二对侧置条形区域215b及第三对侧置条形区域215c相隔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从而避免所有侧置条形区域215在同一时间
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进一步地降低对真空气源装置的功率要求。
1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步骤s50,根据曲面状工件900的大小而调整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的侧置条形区域215的数量。具体地,由于可能要对不同尺寸规格的曲面状工件900进行。当不同尺寸规格的曲面状工件900的尺寸差异较大时,通过调整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的侧置条形区域215的数量,在曲面状工件900没有贴合运行的侧置条形区域215时,能避免外露的侧置条形区域215受到破真空的影响,保证了与曲面状工件900对应的侧置条形区域215的吸力。
1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曲面状工件900的宽度大于第一对侧置条形区域215a的两侧外缘范围,又小于第二对侧置条形区域215b的两侧外缘范围时,侧将中置条形区域214及第一对侧置条形区域215a依次投入使用,第二对侧置条形区域215b及第三对侧置条形区域215c不投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曲面状工件900的宽度大于第二对侧置条形区域215b的两侧外缘范围,又小于第三对侧置条形区域215c的两侧外缘范围时,侧将中置条形区域214、第一对侧置条形区域215a及第二对侧置条形区域215b依次投入使用,第三对侧置条形区域215c不投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曲面状工件900的宽度大于第三对侧置条形区域215c的两侧外缘范围时,侧将中置条形区域214、第一对侧置条形区域215a、第二对侧置条形区域215b及第三对侧置条形区域215c依次投入使用。
1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0.提供承载板21及若干活动吸嘴件30,若干活动吸嘴件30分别相对承载板21沿中心区域分布或周向轮廓线分布,若干周向轮廓线在中心区域外侧依次嵌套;
121.沿中心区域分布的若干活动吸嘴件30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
122.在沿中心区域分布的活动吸嘴件30吸紧曲面状工件900后,根据周向轮廓线与中心区域的距离远近,各周向轮廓线对应的活动吸嘴件30从近至远地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900施加吸力;
123.在对应周向轮廓线的活动吸嘴件30依次吸紧曲面状工件900后,曲面状工件900随活动吸嘴件30下降至承载板21表面。
124.具体地,中心区域为在承载板21上表面216的中心附近的区域。上表面216的中心可理解为承载板21上表面216的几何中心。周向轮廓线为围绕于中心区域的假定线段,沿远离中心区域的方向,多个周向轮廓线依次嵌套。更具体地,当周向轮廓线投影到承载板21上表面216时,周向轮廓线处于承载线的边缘范围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心区域呈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的区域。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周向轮廓线呈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与中心区域对应的闭合线条或非闭合线条。进一步地,承载板21表面的气流凹槽213的分布形式可根据中心区域分布及周向轮廓线做相应的调整。
12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2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承载板及若干活动吸嘴件,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分别相对所述承载板沿中间线段分布或侧边线段分布,所述中间线段的两边分别排布有若干所述侧边线段;沿所述中间线段分布的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在沿所述中间线段分布的活动吸嘴件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根据所述侧边线段与所述中间线段的距离远近,各所述侧边线段对应的活动吸嘴件从近至远地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在对应所述侧边线段的活动吸嘴件依次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所述曲面状工件随所述活动吸嘴件下降至所述承载板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表面划分有中置条形区域及侧置条形区域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在所述中置条形区域的两边排布有若干所述侧置条形区域,所述中置条形区域与所述中间线段在水平方向相邻或相重合设置,所述中置条形区域及所述侧置条形区域的表面分布有气流凹槽;所述曲面状工件下降至所述承载板后,所述承载板的中置条形区域及侧置条形区域通过所述气流凹槽向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条形区域早于所述侧置条形区域向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及/或,根据所述侧置条形区域与所述中置条形区域的距离远近,所述侧置条形区域从近至远并在时间上相间隔地依次开始对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曲面状工件的大小而调整对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的侧置条形区域的数量。5.一种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承载板及若干活动吸嘴件,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分别相对所述承载板沿中心区域分布或周向轮廓线分布,若干所述周向轮廓线在所述中心区域外侧依次嵌套;沿所述中心区域分布的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在沿所述中心区域分布的活动吸嘴件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根据所述周向轮廓线与所述中心区域的距离远近,各所述周向轮廓线对应的活动吸嘴件从近至远地依次开始对所述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在对应所述周向轮廓线的活动吸嘴件依次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所述曲面状工件随所述活动吸嘴件下降至所述承载板表面。6.一种曲面工件载台,其特征在于,承载板;活动吸嘴件,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相对所述承载板沿中间线段分布;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相对所述承载板沿侧边线段分布;所述中间线段的两边分别排布有若干所述侧边线段;第一气阀模组,用于控制所述活动吸嘴件的气流通断;沿所述中间线段分布的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气阀模组;沿任意一个所述侧边线段分布的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对应有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气阀模组;控制模块,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气阀模组并用于调节多个所述第一气阀模组之间的开
启顺序,并使沿所述中间线段及沿所述侧边线段分布的活动吸嘴件按从中间向两边的顺序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及驱动组件,连接于所述活动吸嘴件并用于驱动所述活动吸嘴件相对所述承载板升降移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曲面工件载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承载板设有连通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凹槽,若干所述气流凹槽分布于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所述气流凹槽设有平行于所述承载板的上表面的斜向段。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曲面工件载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的上侧连接有密封条;所述气流凹槽分布于两个所述密封条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曲面工件载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的上侧设有条形凹槽;所述密封条的一部分容置于所述条形凹槽,另一部分外凸于所述条形凹槽。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曲面工件载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的表面划分有中置条形区域及侧置条形区域;所述承载板在所述中置条形区域的两边排布有若干所述侧置条形区域;所述中置条形区域及所述侧置条形区域的表面分布有所述气流凹槽;所述曲面工件载台还包括若干第二气阀模组;所述中置条形区域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气阀模组对应,设置于所述中置条形区域的气流凹槽由对应的所述第二气阀模组控制气流通断;任意所述侧置条形区域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气阀模组对应,设置于所述侧置条形区域的气流凹槽由对应所述第二气阀模组控制气流通断。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曲面工件载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工件载台还包括若干连接于所述承载板的固定吸嘴件;若干所述固定吸嘴件沿所述承载板的边缘分布。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曲面工件载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工件载台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活动吸嘴件之间;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驱动组件的升降板、螺纹连接于所述升降板的竖管及螺纹套设于所述竖管的紧固件;所述活动吸嘴件连接于所述竖管的上端;所述竖管活动穿设于所述承载板;在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升降板上升至预定高度时,所述紧固件贯穿于所述承载板。13.一种曲面工件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曲面工件载台。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曲面工件固定方法、曲面工件载台及曲面工件加工设备,曲面工件固定方法包括步骤:提供承载板及若干活动吸嘴件,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分别相对所述承载板沿中间线段分布或侧边线段分布,所述中间线段的两边分别排布有若干所述侧边线段;沿所述中间线段分布的若干所述活动吸嘴件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在沿所述中间线段分布的活动吸嘴件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根据所述侧边线段与所述中间线段的距离远近,各侧边线段对应的活动吸嘴件从近至远地依次开始对曲面状工件施加吸力;在对应所述侧边线段的活动吸嘴件依次吸紧所述曲面状工件后,曲面状工件随所述活动吸嘴件下降至所述承载板表面。有助于实现在曲面玻璃产品上的定位处理。品上的定位处理。品上的定位处理。


技术研发人员:赖太辛 彭帅 陈吉 彭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联鹏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1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