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管套装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5 阅读:54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管套装。


背景技术:

2.插管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中直接与人体血管相连的关键组件,是连接ecmo体外循环管路与人体血管的桥梁,对于ecmo系统发挥正常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ecmo系统中包含两个插管,一个插管是引出人体静脉血,一个插管是将经过ecmo系统氧合之后的动脉血送回人体血管。静脉到静脉的插管方式vv-ecmo是ecmo系统常用于肺功能衰竭患者的插管治疗方式,通常是将一根单腔插管作为引流管,经股静脉穿刺手术后插至下腔静脉临近右心房处,从下腔静脉处把静脉血抽出,经ecmo系统氧合后通过另一根单腔插管经颈内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把氧合后的动脉血输回人体。现有vv-ecmo需要进行两次插管,通过两个体表穿刺孔对两个不同血管进行置管手术,手术复杂度大,也会增加患者感染风险。
3.一种解决思路是采用双腔插管,将回流管穿入引流管,使用于输送静脉血的引流管路和用于输送动脉血的回流管路集成为一体,仅需一次插管,降低手术复杂度,且减少体表及血管创伤。然而,双腔插管中,引流管路和回路管路占用同一血管路,管路的横截面积受限,难以做到使引流管路与回流管路都有足够的过流断面面积,不能保障引流回流效果。并且,双腔插管的置管依赖导芯完成,导芯穿入双腔插管的回流管中以对双腔插管进行引导,这就决定了回流管的内径必须大于或者等于导芯的外径,进一步挤占了引流管内部空间,导致引流管路过流断面面积偏小。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管套装,实现使用导芯辅助置管的情况下,扩大引流管路的过流断面面积,保障引流回流效果。
5.本公开提供一种插管套装,包括双腔插管和导芯,所述导芯可置入和撤离所述双腔插管,
6.所述双腔插管包括引流管和回流管,所述引流管具有引流腔,所述回流管穿过所述引流管,所述回流管包括暴露于所述引流管远端的第一回流管段、内置于所述引流腔的第二回流管段和暴露于所述引流管近端的第三回流管段,所述第二回流管段远端的周向上具有固定部和自由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相连,所述自由部具有贴合所述第二回流管段内壁的第一状态和疏离所述第二回流管段内壁的第二状态;
7.所述导芯置入所述双腔插管时,所述自由部处于第二状态,所述导芯穿过所述第二回流管段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的内壁之间的避让通道;所述导芯撤离所述双腔插管后,所述自由部由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以使所述第一回流管段、所述第二回流管段和所述第三回流管段依次连通形成过流通道。
8.可选的,所述导芯内部具有贯穿所述导芯两端的导芯通孔,所述导芯通孔用于穿
设导丝400,所述导芯通孔包括对接通道,所述对接通道的直径与所述导丝400的直径匹配;
9.所述导芯的外壁具有卡接部,当所述导芯置入所述双腔插管中时,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引流腔的内壁和/或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的内壁贴合。
10.可选的,所述导芯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芯段、第二导芯段、第三导芯段和第四导芯段,所述导芯通孔贯通所述第一导芯段、所述第二导芯段、所述第三导芯段和所述第四导芯段;所述第四导芯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导芯段的外径,所述第三导芯段的外径从靠近所述第四导芯段的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二导芯段的一侧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导芯段的外径从靠近所述第二导芯段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导芯段的一侧逐渐减小;
11.所述对接通道设于所述第一导芯段内;
12.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导芯段上,所述第二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三导芯段上。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的外径小于所述引流管的外径;
14.所述引流管包括引流管过渡段,所述引流管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回流管段,并且,所述引流管过渡段的外径和内径均从远离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的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的一侧逐渐减小;
15.所述第一回流管段远离所述第二回流管段的一侧具有回流管头端,所述回流管头端的内径从靠近所述第二回流管段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回流管段的一侧逐渐减小;
16.当所述导芯置入所述双腔插管时,所述第一导芯段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回流管段,所述第一卡接部贴合所述回流管头端的内壁,所述第二卡接部贴合所述引流管过渡段的内壁。
17.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导芯段上与所述第二导芯段相连的位置,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三导芯段上与所述第四导芯段相连的位置。
18.可选的,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第二回流管段的远端的周向上的占比小于1/2;所述自由部在所述第二回流管段的远端的周向上的占比大于1/2。
19.可选的,所述第二回流管段为薄壁可形变柔性管;所述第二回流管段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的壁厚;所述第二回流管段的壁厚小于所述引流管的壁厚。
20.可选的,所述引流管的近端设有引流接头,所述第三回流管段上设有回流接头。
21.可选的,所述第二回流管段的外壁与所述引流管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所述引流管远端的侧壁上设有引流孔,所述第一回流管段远端的侧壁上设有回流孔;在插管完成后,所述引流孔位于下腔静脉、上腔静脉或右心房内。
22.可选的,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的外壁与所述引流管的外壁光滑过渡。
23.可选的,所述第一回流管段与所述引流管一体成型。
24.可选的,所述引流管的远端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密封连接;
25.所述引流管近端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回流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向所述引流管的远端延伸,所述引流管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密封连接。
26.可选的,所述第二回流管段与所述第三回流管段之间的夹角大于
°

27.可选的,所述第二回流管段与所述第三回流管段一体成型。
28.可选的,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的管壁内设有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用于撑开
所述第一回流管段的管壁且使所述第一回流管段可弯曲;
29.所述第一回流管段上远离所述引流管的一侧的第一支撑体的密度小于靠近所述引流管的一侧的第一支撑体的密度,所述第一回流管段上远离所述引流管的一侧的柔韧性大于靠近所述引流管的一侧的柔韧性。
30.可选的,所述回流管的长度大于所述引流管的长度,在插管完成后,所述回流管上的回流孔位于左心房内,所述引流管的引流孔位于右心房内。
31.实施上述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2.本发明提供的插管套装包括双腔插管和导芯,双腔插管同时具有引流管和回流管,引流管和回流管集成为一体形成单管,使用时仅需在体表形成一个穿刺孔,出血感染风险比常规的在体表形成两个穿刺孔的方式显著降低。导芯具有与双腔插管适配的结构和尺寸,利于辅助双腔插管的置入。
33.双腔插管的回流管穿过引流管,回流管上第二回流管段与第一回流管段部分连接,在置管时,导芯穿入引流管和第一回流管段,将第二回流管段挤在一侧,由于导芯不用通过第二回流管段,故第二回流管段不必适配导芯尺寸,其管径和壁厚都可以做得更小,减少对引流腔横截面积占用,使引流管内壁与第二回流管段外壁之间的过流断面面积更大。因为通过回流管回输动脉血的血液压力大于通过引流管引流静脉液的血液压力,即使将第二回流管段的管径做小,也不会阻碍动脉血回输,本发明在引流腔截面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缩小回流管在引流腔中的截面占比,扩大了静脉血引流的过流面积,使引流管与回流管都有足够的过流断面面积,保障引流回流效果。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腔插管的主视图;
3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腔插管的右视图;
3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腔插管的剖面图;
37.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8.图5是图3所示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图5中a部的放大图;
40.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芯置入双腔插管时的截面图;
41.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芯撤离双腔插管后的截面图;
42.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芯的结构示意图。
43.图中:
44.100引流管,101引流腔,102引流接头,103空隙,104引流孔,105第一通孔,106第二通孔,107第二支撑体,108引流管过渡段,
45.200回流管,201第一回流管段,202第二回流管段,203第三回流管段,204固定部,205自由部,206回流接头,207回流孔,208第一支撑体,209回流管头端,210避让通道,211过流通道,
46.300导芯,301导芯通孔,302第一导芯段,303第二导芯段,304第三导芯段,305第四导芯段,306第一卡接部,307第二卡接部,308对接通道;
47.400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插管套装,包括双腔插管和导芯300,导芯300可置入和撤离双腔插管。导芯300具有与双腔插管适配的结构和尺寸,用于辅助双腔插管置入体内。
56.请参见图1-图8,双腔插管包括引流管100和回流管200,引流管100内部具有引流腔101,回流管200穿过引流管100,回流管200包括第一回流管段201、第二回流管段202和第三回流管段203,第一回流管段201暴露于引流管100的远端,第三回流管段203暴露于引流管100的近端,第二回流管段202内置在引流腔101中,第二回流管段202的两端分别对接第三回流管段203和第一回流管段201。回流管200的长度大于引流管100的长度。引流管100的近端设有引流接头102,第三回流管段203上设有回流接头206。请参见图4和图5,引流管100
远端的侧壁上设有引流孔104,第一回流管段201远端的侧壁上设有回流孔207。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外壁与引流管100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103,允许从引流孔104进入的静脉血通过该空隙103流向引流接头102。
57.需要说明的是,双腔插管上引流孔104用于将体内静脉血液引出体外,回流孔207用于将富氧动脉血回输体内,引流孔104和回流孔207的位置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部位和体格大小来设计,例如根据静脉血的预定位置与回输动脉血的预定位置之间的距离,改变引流孔104和回流孔207之间的距离,确保引流孔104和回流孔207能够准确送达指定位置。
58.需要说明的是,双腔插管的引流孔104位于下腔静脉、上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用于将静脉血吸入双腔插管的引流腔101并引至体外,然后经过氧合器氧合并排除二氧化碳处理后成富氧的动脉血,最终再由离心泵依次经回流接头206、第三回流管段203、第二回流管段202和第一回流管段201直接灌注入左心房,可减轻心肺负担,用于心肺支持。示例性的,在插管完成后,回流管200上的回流孔207位于左心房内,引流管100的引流孔104位于右心房内。
59.其中,第一回流管段201与引流管100密封连接,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近端与第三回流管段203密封连接。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远端的周向上具有固定部204和自由部205,固定部204与第一回流管段201相连,自由部205具有贴合第二回流管段202内壁的第一状态和疏离第二回流管段202内壁的第二状态。自由部205处于第一状态下时,第一回流管段201、第二回流管段202和第三回流管段203依次连通形成过流通道211,用于引流动脉血液,如图8所示。自由部处于第二状态下时,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外壁与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内壁之间形成避让通道210,允许用于放送双腔插管的导芯300通过,如图7所示。
60.具体的,固定部204在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远端的周向上的占比小于1/2,自由部205在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远端的周向上的占比大于1/2,以确保自由部205形变后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外壁与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内壁之间有足够大的通道供导芯300通过。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204在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远端的周向上的占比为1/3,自由部205在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远端的周向上的占比为2/3,固定部204粘接在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内壁上。
61.第二回流管段202为薄壁可形变柔性管,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自由部205受导芯300挤压后能够向固定部204靠近。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壁厚小于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壁厚;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壁厚小于引流管100的壁厚。第一回流管段201的管壁内设有第一支撑体208,第一支撑体208用于撑开第一回流管段201的管壁且使第一回流管段201可弯曲。引流管100的管壁内设有第二支撑体107,第二支撑体107用于撑开引流管100管壁且使引流管100可弯曲。其中,第一支撑体208和第二支撑体107可以为螺旋形结构或者网罩结构的支撑体,例如支撑弹簧。
62.第一回流管段201和引流管100要置入体内,第一回流管段201和引流管100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和柔韧性,能够沿着完全的血管管路,到达预定位置。第二回流管段202内置在引流腔101中,不需要直接接触血管壁,本实施例在第二回流管段202内不设置支撑体,在过流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二回流管段202的管壁做薄,缩小回流管200在引流腔101中的截面占比,扩大静脉血引流的过流面积。
63.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回流管段201上远离引流管100的一侧的第一支撑
体208的密度小于靠近引流管100的一侧的第一支撑体208的密度,第一回流管段201上远离引流管100的一侧的柔韧性大于靠近引流管100的一侧的柔韧性。本实施例通过调整第二支撑体107在第二回流管段202上不同位置处的疏密程度,使第二回流管段202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弯曲强度,第二支撑体107越密,则弯曲强度越大。以第二支撑体107为弹簧为例,在第二回流管段202上远离引流管100的位置设置较为稀疏的弹簧,在第二回流管段202上靠近引流管100的位置设置较为密集的弹簧,则第二回流管段202上靠近引流管100一侧的弯曲强度大于第二回流管段202上远离引流管100一侧的弯曲强度,如此,可以使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远端柔韧性更好,降低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远端穿过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的放置难度。
64.请参见图3,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外径小于所述引流管100的外径,一方面,第一回流管段201作为整个双腔插管的头端部位,减小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外径,有利于其在血管中顺畅通行,同时由于第一回流管段201用于输送动脉血,动脉血输送时压力较大,即使做小其外径减小其内径,动脉血也能在第一回流管段201内顺畅流通;另一方面,将第一回流管段201外径减小,还可以减小其在插入过程中对血管壁及心脏瓣膜等组织的创伤。
65.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外壁与引流管100的外壁光滑过渡,回流管200与引流管100远端结合处没有台阶面,将插管置入血管时不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6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引流管100的远端设有第一通孔105,第一回流管段201穿过第一通孔105且与第一通孔105的孔壁密封连接。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回流管段201与引流管100一体成型。
67.请参见图3,引流管100近端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二通孔106,回流管200穿过第二通孔106向引流管100的远端延伸,引流管100与第二通孔106的孔壁密封连接。第二回流管段202与第三回流管段203之间的夹角大于90
°
。本实施例中,回流管200倾斜一定角度穿入引流腔101,避免血液在回流管200中急速转向造成血液细胞损伤。其中,第二回流管段202与第三回流管段203一体成型。当然,第二回流管段202与第三回流管段203也可以分体成型后密封连接。
68.本发明提供的双腔插管同时具有引流管100和回流管200,引流管100和回流管200集成为一体形成单管,使用时仅需在体表形成一个穿刺孔,出血感染风险比常规的在体表形成两个穿刺孔的方式显著降低。
69.回流管200上,第二回流管段202与第一回流管段201部分连接,在置管时,导芯300穿入引流管100和第一回流管段201,将第二回流管段202挤在一侧,由于导芯300不用通过第二回流管段202,故第二回流管段202不必适配导芯300尺寸,其管径和壁厚都可以做得更小,减少对引流腔101横截面积占用,使引流管100内壁与第二回流管段202外壁之间的过流断面面积更大。因为通过回流管200回输动脉血的血液压力大于通过引流管100引流静脉液的血液压力,即使将第二回流管段202的管径做小,也不会阻碍动脉血回输,本发明在引流腔101截面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缩小回流管200在引流腔101中的截面占比,扩大了静脉血引流的过流面积,使引流管100与回流管200都有足够的过流断面面积,保障引流回流效果。
70.请参见图9,所述导芯300内部具有贯穿所述导芯300两端的导芯通孔301,所述导芯通孔301用于穿设导丝400,所述导芯通孔301包括对接通道308,所述对接通道308的直径
与所述导丝400的直径匹配。可选的,对接通道308的直径略大于导丝400的直径,或者对接通道308的直径等于导丝400的直径。所述导芯300的外壁具有卡接部,当所述导芯300置入所述双腔插管中时,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引流腔101的内壁和/或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内壁贴合。
7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芯30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芯段302、第二导芯段303、第三导芯段304和第四导芯段305,所述导芯通孔301贯通所述第一导芯段302、所述第二导芯段303、所述第三导芯段304和所述第四导芯段305。所述第四导芯段305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的外径,所述第三导芯段304的外径从靠近所述第四导芯段305的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的一侧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导芯段302的外径从靠近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的一侧逐渐减小。所述对接通道308设于所述第一导芯段内。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部306和第二卡接部307,所述第一卡接部306设于所述第一导芯段302上,所述第二卡接部307设于所述第三导芯段304上。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卡接部306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导芯段302上与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相连的位置,所述第二卡接部307可以位于所述第三导芯段304上与所述第四导芯段305相连的位置。
7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流管包括引流管过渡段108,所述引流管过渡段108连接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并且,所述引流管过渡段108的外径和内径均从远离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一侧逐渐减小。请参见图3和图4,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远离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一侧具有回流管头端209,所述回流管头端209的内径从靠近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一侧逐渐减小。当所述导芯300置入所述双腔插管时,所述第一导芯段302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所述第一卡接部306贴合所述回流管头端的内壁,所述第二卡接部307贴合所述引流管过渡段的内壁,以将导芯300定位于双腔插管内。需要注意的时,导芯300与双腔插管的贴合面不宜过大,如果贴合面过大,则双腔插管与导芯300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不利于导芯300撤离。
73.本实施例的插管的置入过程包括:
74.1、将导芯300依次穿过引流接头102、引流腔101和第一回流管段201,此时导芯300将第二回流管段303挤在一侧,导芯300的第一导芯段302的前端穿出第一回流管段201,第一导芯段302后端的第一卡接部306与第一回流管段201上的回流管头端209的内壁贴合,第三导芯段304上的第二卡接部307与引流管过渡段108的内壁贴合。第一导芯段302处于导芯300的头端,第四导芯段305处于导芯300的尾端,在导芯300沿着头端所指方向移动时,导芯300始终套设在双腔插管中且可带动双腔插管移动,在导芯300沿着尾端所指方向移动时,导芯300可退出双腔插管。
75.2、将导丝400的头端经体表穿刺孔沿血管送入指定位置(例如左心房),导丝400尾端露于体表外。
76.3、将导丝400的尾端依次穿过导芯300的第一导芯段302、第二导芯段303、第三导芯段304和第四导芯段305,导丝400的外壁与对接通道308的内壁贴合,导丝400的前端伸出第一导芯段302,导丝400的尾端伸出第四导芯段305。
77.4、利用导丝400引导导芯300和双腔插管进入血管,直至双腔插管的回流孔207和引流孔104到达指定位置,然后将导丝400和导芯300从双腔插管中撤离出来,完成双腔插管
的置管。
78.在使用双腔插管导流血液时,由于从回流管200回输至体内的动脉血的血液压力远大于从引流管100流出的静脉血的血液压力,故第二回流管段303能够在动脉血冲击下舒展开,使第二回流管303的外壁紧贴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内壁,形成动脉血过流通道211,确保动脉血顺畅地从回流孔207流出。
79.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插管套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双腔插管和导芯(300),所述导芯(300)可置入和撤离所述双腔插管,所述双腔插管包括引流管(100)和回流管(200),所述引流管(100)具有引流腔(101),所述回流管(200)穿过所述引流管(100),所述回流管(200)包括暴露于所述引流管(100)远端的第一回流管段(201)、内置于所述引流腔(101)的第二回流管段(202)和暴露于所述引流管(100)近端的第三回流管段(203),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远端的周向上具有固定部(204)和自由部(205),所述固定部(204)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相连,所述自由部(205)具有贴合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内壁的第一状态和疏离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内壁的第二状态;所述导芯(300)置入所述双腔插管时,所述自由部(205)处于第二状态,所述导芯(300)穿过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内壁之间的避让通道(210);所述导芯(300)撤离所述双腔插管后,所述自由部(205)由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以使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和所述第三回流管段(203)依次连通形成过流通道(2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芯(300)内部具有贯穿所述导芯(300)两端的导芯通孔(301),所述导芯通孔(301)用于穿设导丝(400),所述导芯通孔(301)包括对接通道(308),所述对接通道(308)的直径与所述导丝(400)的直径匹配;所述导芯(300)的外壁具有卡接部,当所述导芯(300)置入所述双腔插管中时,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引流腔(101)的内壁和/或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内壁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芯(30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导芯段(302)、第二导芯段(303)、第三导芯段(304)和第四导芯段(305),所述导芯通孔(301)贯通所述第一导芯段(302)、所述第二导芯段(303)、所述第三导芯段(304)和所述第四导芯段(305);所述第四导芯段(305)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的外径,所述第三导芯段(304)的外径从靠近所述第四导芯段(305)的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的一侧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导芯段(302)的外径从靠近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的一侧逐渐减小;所述对接通道(308)设于所述第一导芯段内;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接部(306)和第二卡接部(307),所述第一卡接部(306)设于所述第一导芯段(302)上,所述第二卡接部(307)设于所述第三导芯段(304)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外径小于所述引流管(100)的外径;所述引流管包括引流管过渡段(108),所述引流管过渡段(108)连接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并且,所述引流管过渡段(108)的外径和内径均从远离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一侧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远离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一侧具有回流管头端(209),所述回流管头端(209)的内径从靠近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一侧逐渐减小;当所述导芯(300)置入所述双腔插管时,所述第一导芯段(302)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回流
管段(201),所述第一卡接部(306)贴合所述回流管头端的内壁,所述第二卡接部(307)贴合所述引流管过渡段的内壁。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306)位于所述第一导芯段(302)上与所述第二导芯段(303)相连的位置,所述第二卡接部(307)位于所述第三导芯段(304)上与所述第四导芯段(305)相连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204)在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远端的周向上的占比小于1/2;所述自由部(205)在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远端的周向上的占比大于1/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为薄壁可形变柔性管;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壁厚;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壁厚小于所述引流管(100)的壁厚。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00)的近端设有引流接头(102),所述第三回流管段(203)上设有回流接头(206)。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的外壁与所述引流管(100)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隙(103);所述引流管(100)远端的侧壁上设有引流孔(104),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远端的侧壁上设有回流孔(207);在插管完成后,所述引流孔(104)位于下腔静脉、上腔静脉或右心房内。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外壁与所述引流管(100)的外壁光滑过渡。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与所述引流管(100)一体成型。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00)的远端设有第一通孔(105),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05)且与所述第一通孔(105)的孔壁密封连接;所述引流管(100)近端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106),所述回流管(200)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06)向所述引流管(100)的远端延伸,所述引流管(100)与所述第二通孔(106)的孔壁密封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与所述第三回流管段(203)之间的夹角大于90
°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流管段(202)与所述第三回流管段(203)一体成型。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管壁内设有第一支撑体(208);所述第一支撑体(208)用于撑开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的管壁且使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可弯曲;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上远离所述引流管(100)的一侧的第一支撑体(208)的密度小于靠近所述引流管(100)的一侧的第一支撑体(208)的密度,所述第一回流管段(201)上远
离所述引流管(100)的一侧的柔韧性大于靠近所述引流管(100)的一侧的柔韧性。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腔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200)的长度大于所述引流管(100)的长度,在插管完成后,所述回流管(200)上的回流孔(207)位于左心房内,所述引流管(100)的引流孔(104)位于右心房内。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插管套装,包括双腔插管以及可置入和撤离双腔插管的导芯。双腔插管包括引流管和回流管,引流管具有引流腔,回流管穿过引流管,包括暴露于引流管远端的第一回流管段、内置于引流腔的第二回流管段和暴露于引流管近端的第三回流管段,第二回流管段远端的周向上具有固定部和自由部,固定部与第一回流管段相连,自由部可贴合或疏离第二回流管段的内壁。导芯置入双腔插管时,自由部疏离第二回流管段的内壁,导芯穿过第二回流管段的外壁与第一回流管段的内壁之间的避让通道;导芯撤离双腔插管后,自由部贴合第二回流管段的内壁。本发明扩大了引流管路的过流断面面积,保障引流回流效果。回流效果。回流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鹏 刘日东 熊先明 许蓉蓉 王颖 刘志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赛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8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