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5 阅读:58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热压板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常规人造板三聚氰胺贴面行业中,在板材放置在热压机的压合位置时,通过热压机的热压板的快速下降和下压,使得胶水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固化贴在板材表面,在对板材压合完成后,热压机的热压板需要向上移动至与人造板间隔一定高度的位置处,才能够使得板材从热压机中移出。在热压机的热压板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热压机移动的位置精度要求不高,在下降过程中不要砸坏三聚氰胺浸胶纸即可,在向上移动过程中需要确保板材能够顺利地从热压机处移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难以精确控制热压板的移动行程,以致于难以确保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以精确控制热压板的移动速度及其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
4.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增加控制系统的功能。
5.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包括:
6.油箱,用于存储油液;
7.活塞缸,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活塞缸包括限定有第一腔体的第一壳体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底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且与热压板连接,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油箱连通;
8.液压阀,包括限定有第二腔体的第二壳体和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活塞缸的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可通断地连通;
9.控制阀,具有第一控制口和与所述第三油口连接的第二控制口;
10.第一供油装置,与所述第一控制口连接,用于受控下给所述控制阀供油;
11.控制器,与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和所述控制阀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所述第一控制口、所述第二控制口和所述第三油口,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沿其延伸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口导通,从而使得油液从所述第一油口流动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塞杆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热压板向上运动。
12.可选地,还包括:
13.第一电磁阀,具有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三控制口和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四控制口,所述第三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控制口可通断地连接;
14.所述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停止供油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的
所述第三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控制口连通后,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在所述热压板的重力下依次流动至所述第四控制口、所述第三控制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沿其延伸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口断开,从而使得热压板保持不动。
15.可选地,所述液压阀沿竖直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二活塞杆包括第一横部、竖部和第二横部,所述第一横部和所述第二横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竖部的顶部和底部,且与所述竖部连接,所述第一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一油腔,所述第二活塞杆设置成在移动至所述第二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抵接的位置处时使得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油口断开,移动至所述第二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分离的位置处时使得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油口连通。
16.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尺寸,所述第一横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横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油腔;
17.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第四油口,所述第四油口与所述第二油腔连通。
18.可选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
19.第二供油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20.第二电磁阀,具有可通断连接的第六控制口和第七控制口,所述第六控制口与所述第二供油装置连接,所述第七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油口连通;
21.所述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二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所述第六控制口、所述第七控制口、所述第四油口和所述第二油腔,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向上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三油口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经过所述第一油口、所述第三油口、所述控制阀的所述第二控制口和所述第五控制口回到所述油箱,从而使得所述热压板向下运动。
22.可选地,所述第一电磁阀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控制口可通断连接的第八控制口,所述第八控制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23.可选地,所述第二电磁阀还包括与所述第七控制口可通断连接的第九控制口,所述第九控制口与所述油箱连接。
24.可选地,所述第二供油装置的油压小于或大于所述第一供油装置的油压,所述第二供油装置还与所述第四控制口连接。
25.可选地,所述第一活塞杆将所述第一腔体划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下腔体与所述第一油口连接。
26.可选地,还包括:
27.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四控制口和所述第一腔体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单向地流向所述第四控制口;
28.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油装置和所述第四控制口,以使得所述第二供油装置内的油液单向地流向所述第四控制口。
29.本发明中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控制阀的第一控制口、控制阀的第二控制口和液压阀的第三油口,驱动液压阀的第二活塞杆移动,直至第三油口与第一油口导通,从而使得油液从第一油口流动至第一腔体内,以驱动第一活塞杆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热压板向上移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液压的控制方式能够对第一活塞杆的
移动行程精准控制,从而能够带动热压板精确移动,以精确控制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
30.进一步地,本发明中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第一供油装置停止供油并控制第一电磁阀的第三控制口与第四控制口连通后,使得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在热压板的重力下依次流动至第四控制口、第三控制口和第二油口,以驱动第二活塞杆移动,使得第三油口与第一油口断开,从而使得热压板保持不动。上述技术方案仅通过增加第一电磁阀,从而能够实现控制器控制热压板保持不动的功能,增加了控制系统的功能,且结构比较简单。
31.更进一步地,本发明中在液压阀中设计增加第二油腔,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第二电磁阀的第六控制口与第七控制口连通并控制第二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第六控制口、第七控制口和第四油口,以驱动第二活塞杆向上运动直至第一油口与第三油口连通,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在热压板的重力下依次流动至第一油口、第三油口、第二控制口、第五控制口流入油箱,从而使得热压板向下移动。上述技术方案仅通过对液压阀的改进,在液压阀中增加了第二油腔,使得第二活塞杆的上升得到控制进一步控制第一活塞杆的下降,不需要增加其他的部件来实现热压板的下降,所以成本较低,也简化了控制系统的结构,液压阀对第一活塞杆的上下运动进行精确控制,降低了油路的复杂性,简化了控制系统的机构和控制流程,使供油装置的供能效率更高,并且提高了液压连通的稳定性,实现对热压板上升速度与下降速度及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精确控制。
32.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3.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4.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35.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控制热压板上升时的油液流向图;
36.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中活塞缸的示意性结构图;
37.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控制热压板保持不动时的油液流向图;
38.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中液压阀的示意性结构图;
39.图6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控制控制热压板下降时的油液流向图。
40.附图标记说明:
41.100-控制系统,10-油箱,20-活塞缸,21-第一壳体,22-第一活塞杆,23-第一腔体,231-上腔体,232-下腔体,30-液压阀,31-第二腔体,311-第一部分,312-第二部分,32-第二活塞杆,321-第一横部,322-竖部,323-第二横部,33-第二壳体,34-第一油口,35-第二油口,36-第三油口,37-第四油口,331-第一油腔,332-第二油腔,40-控制阀,41-第一控制口,42-第二控制口,43-第五控制口,51-第一供油装置,52-第二供油装置,60-控制器,70-热压板,81-第一电磁阀,811-第三控制口,812-第四控制口,813-第八控制口,82-第二电磁阀,821-第六控制口,822-第七控制口,823-第九控制口,91-第一单向阀,92-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4.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45.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6.除非另有限定,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全部术语(包含技术术语与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47.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100控制热压板70上升时的油液流向图,其中,图2中箭头的指示方向为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系统100包括油箱10、活塞缸20、液压阀30、控制阀40、第一供油装置51和控制器60。其中,油箱10用于存储油液。活塞缸20沿竖直方向布置,活塞缸20包括第一壳体21和第一活塞杆22,第一壳体21限定有第一腔体23,第一活塞杆22部分设置在第一腔体23内,第一活塞杆22的底部位于壳体的外侧且与热压板70连接,第一腔体23与油箱10连通。液压阀30包括第二壳体33和第二活塞杆32,第二壳体33限定有第二腔体31,第二活塞杆3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腔体31内。第二壳体33具有第一油口34、第二油口35和第三油口36,第一油口34与活塞缸20的第一腔体23连通,第二油口35与油箱10可通断地连通。控制阀40具有第一控制口41和第二控制口42,第二控制口42与第三油口36连接。第一供油装置51与第一控制口41连接,用于受控下给控制阀40供油。控制器60与第一供油装置51和控制阀40连接,控制器60配置成控制第一供油装置51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第一控制口41、第二控制口42和第三油口36,驱动第二活塞杆32沿其延伸方向移动,直至第三油口36与第一油口34导通,从而使得油液从第一油口34流动至第一腔体23内,以驱动第一活塞杆22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热压板70向上运动。该实施例采用液压的控制方式能够对第一活塞杆22的移动行程精准控制,从而能够带动热压板70精确移动,以精确控制热压板70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防止压坏板材的情况出现。
48.在该实施例中,当控制器60控制控制阀40通电时,控制阀40的第一控制口41与第
二控制口42连通,第一供油装置51中的油液从第一控制口41流入控制阀40,并从第二控制口42流入第三油口36,第二活塞杆32在第三油口36处的油压作用下沿其延伸方向运动,使得第二腔体31内的油液从第二油口35处流向油箱10,第二活塞杆32继续运动直至第一油口34与第三油口36连通,油液从第三油口36流向第一油口34后进入活塞缸20的第一腔体23,第一腔体23内的油压增大,使得第一活塞杆22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热压板70向上运动。此外,控制阀40可以精确控制第一供油装置51的供油量,从而精确控制热压板70向上运动的距离及其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
49.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100中活塞缸2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100控制热压板70保持不动时的油液流向图,其中,图4中箭头的指示方向为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3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活塞杆22将第一腔体23划分为上腔体231和下腔体232,上腔体231与油箱10连接,下腔体232与第一油口34连接。当油液从第一油口34流入下腔体232内时,下腔体232内的油压增大,从而驱动第一活塞杆22向上运动,此时,上腔体231内的油液在第一活塞杆22移动的过程中流回至油箱10内。
50.在该实施例中,控制系统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81,第一电磁阀81具有第三控制口811和第四控制口812,第三控制口811与第二油口35连通,第四控制口812与第一腔体23连通,第三控制口811与第四控制口812可通断地连接。控制器60还配置成在控制第一供油装置51停止供油时使得第一腔体23内的油液在热压板70的重力下依次流动至第四控制口812、第三控制口811和第二油口35,以驱动第二活塞杆32沿其延伸方向移动,直至第一油口34和第三油口36断开,从而使得热压板70保持不动。这里,可以理解为,当控制器60控制第一供油装置51停止供油以及控制阀40断电时,控制阀40的阀芯恢复到中间位置,控制阀40所有的控制口相互连通,控制阀40内的油压为0。由于热压板70自身存在重力,活塞缸20的下腔体232内的油液产生第一液压力,第一供油装置51断电后,下腔体232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第一电磁阀81的第四控制口812、第一电磁阀81的第三控制口811、液压阀30的第二油口35,由于控制系统100的管道封闭,此时第二油口35处的油压等于下腔体232内的油压,在第一液压力的作用下驱动第二活塞杆32向下运动,直至第一油口34与第三油口36断开,从而使得热压板70保持不动。该实施例仅通过增加第一电磁阀81,从而能够实现控制器60控制热压板70保持不动的功能,增加了控制系统100的功能,且结构比较简单。
51.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系统100中液压阀3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系统100控制热压板70下降时的油液流向图,其中,图6中箭头的指示方向为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5和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液压阀30沿竖直方向布置,第二活塞杆32包括第一横部321、竖部322和第二横部323,第一横部321和第二横部323分别设置在竖部322的顶部和底部,且与竖部322连接,第二活塞杆32设置成在移动至第二横部323与第二壳体33的侧壁抵接的位置处时使得第一油口34和第三油口36断开,在移动至第二横部323与第二壳体33的侧壁分离的位置处时使得第一油口34和第三油口36连通。这里,可以理解为,当第二活塞杆32受油压作用向上运动至第二横部323与第二壳体33分离时,第一油口34和第三油口36连通,此时第一油口34处的油压与第三油口36处的油压相等;当第二活塞杆32受油压作用向下运动至第二横部323与第二壳体33抵接时,第一油口34与第三油口36断开,两个油口之间不连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液压阀30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布
置,第二活塞杆32也沿水平方向布置。
52.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第一部分311和第二部分312,第一部分311的尺寸大于第二部分312的尺寸,第一横部321的上表面与第一部分311的顶部之间形成第一油腔331,第一横部321的下表面与第一部分311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油腔332。第二壳体33还具有与第二油腔332连通的第四油口37。这里,第一横部321的上表面与第一部分311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弹簧。该实施例通过巧妙设计并利用第二油腔332的油压直接控制第二活塞杆32运动来达到第一油口34和第三油口36通断的目的,使得在第二活塞杆32受第二油腔332内油压作用下向上运动时,第一腔体23内的油液可以通过第一油口34和第三油口36流向油箱10,第二活塞杆32受第二油腔332内油压作用下向上运动直至第二横部323与第二壳体33分离,第三油口36与第一油口34连通,第一腔体23内的油液从第三油口36进入油箱10,从而简化了控制系统100,控制比较简单。
53.在该实施例中,控制阀40还包括与油箱10连通的第五控制口43,控制系统100还包括第二供油装置52和第二电磁阀82。第二电磁阀82具有与第二供油装置52连接的第六控制口821和与第四油口37连通的第七控制口822。控制器60还配置成在控制第二供油装置52进行供油时使得第二供油装置52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第六控制口821、第七控制口822、第四油口37和第二油腔332,以驱动第二活塞杆32向上移动至第一油口34与第三油口36断开的位置处,使得第一腔体23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第一油口34、第三油口36、第二控制口42、第五控制口43和油箱10,从而使得第一活塞杆22带动热压板70向下运动。这里,可以理解为,当控制器60控制第二供油装置52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第六控制口821、第七控制口822、第四油口37进入第二油腔332,第二油腔332内的油压使得第二活塞杆32向上运动,当第二活塞杆32运动到第二横部323与第二壳体33分离时,第一油口34与第三油口36导通,第一腔体23内的油压大于第二腔体31内的油压,第一腔体23内的油液在压力差作用下流向第一油口34进入液压阀30,从第三油口36流向第二控制口42进入控制阀40,从第五控制口43进入油箱10,下腔体232的油压因此减小,当下腔体232的油压减小至小于热压板70自重时,驱动第一活塞杆22带动热压板70向下运动。此外,控制阀40可以精确控制第一腔体23内油液的流出量,从而精确控制热压板70向下运动的距离及其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该实施例仅通过对液压阀30的改进,在液压阀30中增加了第二油腔332,使得第二活塞杆32的上升得到控制进一步控制第一活塞杆22的下降,不需要增加其他的部件来实现热压板70的下降,所以成本较低,也简化了控制系统100的结构,控制阀40对第一活塞杆22的上下运动进行精确控制,降低了油路的复杂性,简化了控制系统100的机构和控制流程,使供油装置的供能效率更高,并且提高了液压连通的稳定性,实现对热压板70上升速度与下降速度及热压板70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精确控制。
54.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阀81还包括与第三控制口811可通断连接的第八控制口813,第八控制口813与油箱10连接。当热压板70处于保持不动的常态时,第三控制口811与第四控制口812连接,此时第二油口35处的油液不能通过第一电磁阀81流向油箱10,即第二油口35与油箱10不连通。当控制热压板70向上或者向下运动时,第三控制口811与第八控制口813连接,第一油腔331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第二油口35、第三控制口811、第八控制口813后流入油箱10。
55.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电磁阀82还包括与第七控制口822可通断连接的第九控制口
823,第九控制口823与油箱10连接。当热压板70处于保持不动的常态时,第七控制口822与第九控制口823连接,此时第四油口37处的油液能够通过第二电磁阀82流向油箱10,即第四油口37与油箱10连通。当控制热压板70向上运动时,第七控制口822与第九控制口823连接,第一油腔331中的油液还依次流动至第二油口35、第三控制口811、第八控制口813、第九控制口823、第七控制口822、第四油口37后流入第二油腔332。当控制热压板70向下运动时,第七控制口822与第六控制口821连接。
56.控制系统100还包括第一单向阀91和第二单向阀92。第一单向阀91设置在第四控制口812和第一腔体23之间,以使得第一腔体23内的油液单向地流向第四控制口812。第二单向阀92设置在第二供油装置52和第四控制口812之间,以使得第二供油装置52内的油液单向地流向第四控制口812。第一单向阀91的进油端与活塞缸20的下腔体232相连,第二单向阀92的进油端与第二供油装置52相连。第一单向阀91的出油端与第二单向阀92的出油端相连,第一单向阀91与第二单向阀92的出油端通过管道共同连接到第一电磁阀81的第四控制口812。
57.在该实施例中,第二供油装置52的油压小于或大于活塞缸20的下腔体232的油压,第二供油装置52还与第四控制口812连接。针对热压板70保持不动的情况,控制器60控制第一供油装置51停止供油,第一腔体23内的油压等于第一供油装置51的油压,由于热压板70存在自重,第一腔体23内油液依次流动至第四控制口812、第三控制口811、第二油口35进入第一油腔331,即第一油腔331内的油压与活塞缸20的下腔体232的油压相等,而第二油腔332内的油压通过第四油口37、第七控制口822、第九控制口823与油箱10连通,因此第二油腔332内压力为0。如果第二供油装置52的油压小于活塞缸20的下腔体232的油压,则下腔体232内的油液流经第一单向阀91流至第四控制口812,由于第二单向阀92的出油端同时与第四控制口812相连,因此第二单向阀92的出油端压力与活塞缸20的下腔体232的压力相等。而下腔体232的压力大于第二供油装置52的压力,所以第二单向阀92关闭。此时,下腔体232内油液经过第四控制口812、第三控制口811流至第二油口35,第二活塞杆向下运动至第二横部323与第二壳体33抵接时,第一油口34与第三油口36断开,热压板70保持不动。如果第二供油装置52的油压大于活塞缸20的下腔体232的油压,第二供油装置52的油液经过第二单向阀92流至第四控制口812,由于第一单向阀91的出油端同时与第四控制口812相连,因此第一单向阀91的出油端压力大于进油端压力,所以第一单向阀91保持关闭。此时第四控制口812的油液流经第三控制口811流至第二油口35,第二活塞杆32向下运动至第二横部323与第二壳体33抵接时,第一油口34与第三油口36断开,热压板70保持不动。该实施例中通过增加第一单向阀91和第二单向阀92,可以实现无论第二供油装置52的油压小于或大于下腔体232的油压,第一油口34与第三油口36都能可靠断开,维持热压板70保持不动,增加了控制系统100的功能,且结构比较简单。
58.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用于存储油液;活塞缸,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活塞缸包括限定有第一腔体的第一壳体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底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且与热压板连接,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油箱连通;液压阀,包括限定有第二腔体的第二壳体和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的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活塞缸的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油口与所述油箱可通断地连通;控制阀,具有第一控制口和与所述第三油口连接的第二控制口;第一供油装置,与所述第一控制口连接,用于受控下给所述控制阀供油;控制器,与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和所述控制阀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所述第一控制口、所述第二控制口和所述第三油口,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沿其延伸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口导通,从而使得油液从所述第一油口流动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以驱动所述第一活塞杆向上运动,从而带动所述热压板向上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磁阀,具有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三控制口和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四控制口,所述第三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控制口可通断地连接;所述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供油装置停止供油并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的所述第三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控制口连通后,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在所述热压板的重力下一路流动至所述第四控制口、所述第三控制口和所述第二油口,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沿其延伸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油口断开,从而使得热压板保持不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阀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活塞杆包括第一横部、竖部和第二横部,所述第一横部和所述第二横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竖部的顶部和底部,且与所述竖部连接,所述第一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油口连通的第一油腔,所述第二活塞杆设置成在移动至所述第二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抵接的位置处时使得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油口断开,移动至所述第二横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分离的位置处时使得所述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三油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尺寸,所述第一横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部分的顶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横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二油腔;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第四油口,所述第四油口与所述第二油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还包括与所述油箱连通的第五控制口,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供油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第二电磁阀,具有可通断连接的第六控制口和第七控制口,所述第六控制口与所述第二供油装置连接,所述第七控制口与所述第四油口连通;
所述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二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所述第六控制口、所述第七控制口、所述第四油口和所述第二油腔,以驱动所述第二活塞杆向上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油口和所述第三油口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经过所述第一油口、所述第三油口、所述控制阀的所述第二控制口和所述第五控制口回到所述油箱,从而使得所述热压板向下运动。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阀还包括与所述第三控制口可通断连接的第八控制口,所述第八控制口与所述油箱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磁阀还包括与所述第七控制口可通断连接的第九控制口,所述第九控制口与所述油箱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油装置的油压小于或大于所述第一供油装置的油压,所述第二供油装置还与所述第四控制口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杆将所述第一腔体划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下腔体与所述第一油口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四控制口和所述第一腔体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油液单向地流向所述第四控制口;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油装置和所述第四控制口,以使得所述第二供油装置内的油液单向地流向所述第四控制口。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热压板移动的控制系统,涉及热压板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供油装置内的油液依次流动至控制阀的第一控制口、控制阀的第二控制口和液压阀的第三油口,驱动液压阀的第二活塞杆移动,直至第三油口与第一油口导通,从而使得油液从第一油口流动至第一腔体内,以驱动第一活塞杆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热压板向上移动。本发明采用了液压的控制方式对第一活塞杆的移动行程精准控制,从而带动热压板精确移动,以精确控制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确控制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确控制热压板与板材之间的相对位置。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青 汤恩宝 须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市华翔木业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4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