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5 阅读:60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电饼铛等便携电器在居家设备中得到广泛普及,电饼铛通常包括上下两个烤盘,两个烤盘直接可通过转动闭合,从而对食物进行快速煎烤,并在完成煎烤后,对上方的烤盘进行展开,从而取出食物,然而,在展开状态下,完全由烤盘之间的转动部位承受上烤盘的重量,对转动部位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为此,需要一种能够对上烤盘进行稳定支撑的电饼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方便。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包括:
5.相对闭合或打开的上烤盘和下烤盘,以及转动设置在上烤盘背部的撑架,所述撑架与上烤盘之间还设有角度限制结构,且所述上烤盘与下烤盘具有相对展开的打开状态,在打开状态下,所述撑架转动并支撑于放置表面,且所述角度限制结构约束所述撑架保持在当前位置。
6.进一步,所述角度限制结构包括设置在上烤盘上的转动位,设于转动位内的限位槽,以及设置在撑架上的限位块,所述限位槽与限位块均布置于撑架的转动部位处,且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槽紧密配合,并限制所述撑架在支撑位置。
7.进一步,所述限位块随撑架转动至限位槽内,且所述限位块与转动位表面相抵,以限制所述撑架转动。
8.进一步,所述上烤盘外表面设有用于供撑架嵌入的嵌槽,且所述撑架具有露置在上烤盘外表面处的曲翘部位。
9.进一步,在打开状态下,所述上烤盘与下烤盘呈平角或钝角设置,且所述撑架的转动位及其支撑位,与上烤盘的转动轴的连线呈三角形。
10.进一步,所述撑架端部设有转动部位,所述上烤盘内部设有与转动部位相配合的转座,所述转动部位与转座之间穿设有转轴,且所述转轴通过转座被约束在靠近限位槽的位置,并施以撑架朝向限位槽的预紧力。
11.进一步,所述转座包括第一座和第二座,所述第一座被设置为与转动部位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座被设置为背离转动部位并靠近限位槽设置,所述第一座与第二座上均设置有与转轴相配的转槽。
12.进一步,所述上烤盘与下烤盘还具有相对关闭的闭合状态,在闭合状态下,所述撑架露置于上烤盘的外表面并供人手握持。
13.进一步,所述上烤盘与下烤盘之间设有转动区域,所述上烤盘位于所述转动区域中部设有第一扣板,所述下烤盘位于所述转动区域中部设有第二扣板,所述第一扣板与第二扣板在打开状态下相互限位。
14.进一步,所述下烤盘内设有加热组件,所述下烤盘底部设有容座,所述容座内布置有用于对加热组件供电的电源线。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通过在上烤盘的背部设置一撑架,该撑架通过其与上烤盘的转动部位之间的角度限制结构实现转动角度的限位,该角度的限位具体是在上烤盘与下烤盘处于打开状态,且撑架被转动至极限位置并支撑于放置表面,以保持上烤盘和下烤盘处于稳定的打开状态下的角度位置。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的仰视图;
18.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撑架上限位块处的剖视图;
20.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撑架上转动部位处的剖视图;
22.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的正视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下的剖视图;
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烤盘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烤盘与下烤盘闭合状态的后部结构图;
27.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烤盘与下烤盘打开状态的结构图;
28.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撑架在上烤盘的内部转动结构示意图;
29.图14为图13中d处的放大图;
30.图中:1、上烤盘;1.1、嵌槽;1.2、转座;1.21、第一座;1.22、第二座;1.3、第一扣板;1.4、转动连接件;
31.2、下烤盘;2.1、第二扣板;2.2、容座;2.3、转动座;2.4、避让槽;
32.3、撑架;3.1、曲翘部位;3.2、转动部位;
33.4、放置表面;
34.5、角度限制结构;5.1、转动位;5.2、限位槽;5.3、限位块;5.4、限位凸部;
35.6、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中出现了术语上、中、下、顶端、一端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
些元件不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元件彼此区分开以便于理解,而不是用于定义任何方向或顺序上的限制。
38.如图1-12所示,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包括:
39.相对闭合或打开的上烤盘1和下烤盘2,以及转动设置在上烤盘1背部的撑架3,撑架3与上烤盘1之间还设有角度限制结构5,
40.如图8和图9所示,且上烤盘1与下烤盘2具有相对展开的打开状态,在打开状态下,撑架3转动至极限位置,并在该位置下,撑架3与上烤盘1之间的角度限制结构5构成配合,并约束撑架3保持在当前位置,同时,相对上烤盘1转动打开的撑架3支撑于放置表面4,从而保持上烤盘1与下烤盘2稳定的打开状态,借由撑架3对上烤盘1进行支撑,降低对上烤盘1与下烤盘2之间转动结构的强度要求,并通过角度限制结构5避免撑架3在支撑状态下转动,而导致上烤盘1与下烤盘2之间转动部位3.2受到压力。
41.撑架3转动并支撑于放置表面4,且所述角度限制结构5约束所述撑架3保持在当前位置。
42.从图10中可以看出,具体的,上烤盘1背部的外表面设有用于供撑架3嵌入的嵌槽1.1,该嵌槽1.1与撑架3的轮廓相匹配,并且,嵌槽1.1对应撑架3的转动部位3.2设有转动位5.1,撑架3被约束在转动位5.1内进行转动。
43.优选的,上述的转动位5.1呈凹设于嵌槽1.1的底部,以进一步约束撑架3的转动。
44.为进一步方便用户对撑架3进行操作,撑架3具有露置在上烤盘1外表面处的曲翘部位3.1,在本实施例中,撑架3可选为大致的u型,该曲翘部位3.1具有关于撑架3主体部分垂直的趋势,以在打开状态下,该曲翘部位3.1作为与放置表面4支撑的l型撑托,以提高上烤盘1打开状态的稳定性。
45.需要指出的是,在闭合状态下,上烤盘1与下烤盘2相对关闭,撑架3上的曲翘部位3.1露置于上烤盘1的外表面并供人手握持,以方便用户对撑架3进行操作。
46.如图3、图5和图10所示,作为对角度限位结构的进一步实施方式,角度限制结构5包括设置在上烤盘1上的转动位5.1,还包括设于转动位5.1内的限位槽5.2,以及设置在撑架3上的限位块5.3,限位槽5.2与限位块5.3均布置于撑架3的转动部位3.2处,且限位槽5.2由布置在转动位5.1背部的两个限位凸部5.4之间的空间构成,限位槽5.2的前部和上部开口,在打开状态下,随着撑架3转动,限位块5.3与限位槽5.2紧密配合,限位块5.3被夹设在两个限位凸部5.4之间,从而限制撑架3在支撑位置。
47.具体的,限位块5.3随撑架3转动至限位槽5.2内,且在撑架3转动至极限位置时,限位块5.3与转动位5.1表面相抵,限位块5.3完全置入在限位槽5.2内,以限制撑架3进一步转动,同时,限位凸部5.4之间的夹紧力限制撑架3反转。
48.作为可选的,在打开状态下,上烤盘1与下烤盘2呈钝角设置,优选的,上烤盘1与下烤盘2在完全打开状态下呈平角设置,且撑架3与上烤盘1之间呈垂直设置,且所述撑架3的转动位5.1及其支撑位,与上烤盘1的转动轴的连线呈三角形,以保持良好的打开状态的稳定性,在平角打开时,有利于防止上烤盘1表面的食物残屑掉落,而在钝角打开时,有利于帮助用户将上烤盘1表面的食物残屑刷落至下烤盘2内。
49.如图8和图9所示,具体的,上烤盘1与下烤盘2之间设有转动区域,转动区域内设有成型在下烤盘2一端的转动座2.3,以及设置在上烤盘1上的转动连接件1.4,转动连接件1.4
与转动座2.3轴向配合并实现上烤盘1与下烤盘2之间的转动,另外,下烤盘2位于转动区域的底部还设有避让槽2.4,在打开状态下,该避让槽2.4用于供上烤盘1的转动端置入,通过该避让槽2.4的设置,有效防止上烤盘1的压力作用于转动座2.3与转动连接件1.4上。
50.如图11和图12所示,具体的,上烤盘1位于转动区域中部设有第一扣板1.3,下烤盘2位于转动区域中部设有第二扣板2.1,转动座2.3的数量为两个,第一扣板1.3布置于两个转动座2.3的中部,转动连接件1.4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扣板2.1布置于两个转动连接件1.4的中部,第一扣板1.3与第二扣板2.1的截面均呈l型,在打开状态下,第一扣板1.3与第二扣板2.1相互限位,以保证上烤盘1与下烤盘2在打开状态的稳定性。
51.具体的,下烤盘2内设有加热组件,下烤盘2底部设有容座2.2,容座2.2内布置有用于对加热组件供电的电源线,方便电源线的收纳。
52.如图13和图14所示,具体的,撑架3端部设有转动部位3.2,上烤盘1内部设有与转动部位3.2相配合的转座1.2,转动部位3.2与转座1.2之间穿设有转轴6,转座1.2布置在转动部位3.2的两侧并承接转轴6,且转轴6为柔性体,转轴6通过转座1.2被约束在靠近限位槽5.2的位置,即转座1.2对转轴6的约束位置偏离于转动部位3.2,使得转轴6形变,并对撑架3施以朝向限位槽5.2的预紧力,在撑架3收拢时,该预紧力保持撑架3收拢在嵌槽1.1内,在撑架3打开至极限位置时,该预紧力有利于限位块5.3嵌入在限位槽5.2内。
53.具体的,转座1.2包括第一座1.21和第二座1.22,第一座1.21被设置为与转动部位3.2同轴设置,第二座1.22被设置为背离转动部位3.2并靠近限位槽5.2设置,第一座1.21与第二座1.22上均设置有与转轴6相配的转槽,在转轴6装配过程中,首先将转轴6穿设于撑架3内,且转轴6的两端置入在第一座1.21内,完成初装配,然后将转轴6压入第二座1.22内,此时,转轴6产生形变并对撑架3施加预紧力。
5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闭合或打开的上烤盘(1)和下烤盘(2),以及转动设置在上烤盘(1)背部的撑架(3),所述撑架(3)与上烤盘(1)之间还设有角度限制结构(5),且所述上烤盘(1)与下烤盘(2)具有相对展开的打开状态,在打开状态下,所述撑架(3)转动并支撑于放置表面(4),且所述角度限制结构(5)约束所述撑架(3)保持在当前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限制结构(5)包括设置在上烤盘(1)上的转动位(5.1),设于转动位(5.1)内的限位槽(5.2),以及设置在撑架(3)上的限位块(5.3),所述限位槽(5.2)与限位块(5.3)均布置于撑架(3)的转动部位(3.2)处,且所述限位块(5.3)与限位槽(5.2)紧密配合,并限制所述撑架(3)在支撑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5.3)随撑架(3)转动至限位槽(5.2)内,且所述限位块(5.3)与转动位(5.1)表面相抵,以限制所述撑架(3)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烤盘(1)外表面设有用于供撑架(3)嵌入的嵌槽(1.1),且所述撑架(3)具有露置在上烤盘(1)外表面处的曲翘部位(3.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打开状态下,所述上烤盘(1)与下烤盘(2)呈平角或钝角设置,且所述撑架(3)的转动位(5.1)及其支撑位,与上烤盘(1)的转动轴的连线呈三角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架(3)端部设有转动部位(3.2),所述上烤盘(1)内部设有与转动部位(3.2)相配合的转座(1.2),所述转动部位(3.2)与转座(1.2)之间穿设有转轴(6),且所述转轴(6)通过转座(1.2)被约束在靠近限位槽(5.2)的位置,并施以撑架(3)朝向限位槽(5.2)的预紧力。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烤盘(1)与下烤盘(2)还具有相对关闭的闭合状态,在闭合状态下,所述撑架(3)露置于上烤盘(1)的外表面并供人手握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烤盘(1)与下烤盘(2)之间设有转动区域,所述上烤盘(1)位于所述转动区域中部设有第一扣板(1.3),所述下烤盘(2)位于所述转动区域中部设有第二扣板(2.1),所述第一扣板(1.3)与第二扣板(2.1)在打开状态下相互限位。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座(1.2)包括第一座(1.21)和第二座(1.22),所述第一座(1.21)被设置为与转动部位(3.2)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座(1.22)被设置为背离转动部位(3.2)并靠近限位槽(5.2)设置,所述第一座(1.21)与第二座(1.22)上均设置有与转轴(6)相配的转槽。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烤盘(2)内设有加热组件,所述下烤盘(2)底部设有容座(2.2),所述容座(2.2)内布置有用于对加热组件供电的电源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饼铛的把手转动支撑结构,包括:相对闭合或打开的上烤盘和下烤盘,以及转动设置在上烤盘背部的撑架,所述撑架与上烤盘之间还设有角度限制结构,且所述上烤盘与下烤盘具有相对展开的打开状态,在打开状态下,所述撑架转动并支撑于放置表面,且所述角度限制结构约束所述撑架保持在当前位置,该撑架通过其与上烤盘的转动部位之间的角度限制结构实现转动角度的限位,该角度的限位具体是在上烤盘与下烤盘处于打开状态,且撑架被转动至支撑于放置表面,以保持上烤盘和下烤盘处于稳定的打开状态下的角度位置。盘处于稳定的打开状态下的角度位置。盘处于稳定的打开状态下的角度位置。


技术研发人员:熊佰康 陆建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天翔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7
技术公布日:2023/10/20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