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和马达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5 阅读:73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定子和马达。


背景技术:

2.公知有利用绝缘性的树脂来覆盖汇流条和线圈引出线的连接部的定子。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定子中,公开了如下结构:通过利用绝缘性的树脂来覆盖汇流条和线圈引出线的连接部,能够确保连接部的绝缘性,并且抑制水、异物向线圈侧侵入。
3.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51966号公报
4.在汇流条保持架设置有用于将线圈引出线向上侧引出的插入孔。在注入树脂时,树脂有可能通过插入孔而向线圈侧漏出。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抑制将线圈引出线的连接部绝缘的粘接剂向线圈侧漏出的定子和马达。
6.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定子,其具有定子铁芯、线圈、汇流条、汇流条保持架以及线圈支架,该线圈支架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线圈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之间。所述汇流条具有:环状的汇流条主体部;以及线圈连接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延伸,与线圈引出线电连接,该线圈引出线是构成所述线圈的线圈线的端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架主体部,其保持所述汇流条主体部;以及第1插入孔,其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持架主体部,供所述线圈引出线插入。所述线圈支架具有:线圈支架主体部,其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筒状的支承部,其从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第2插入孔,其沿轴向贯穿所述支承部,供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以及凹部,其在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上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轴向一侧,所述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线圈引出线的端部被粘接剂覆盖。
7.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马达,其具有:上述的定子;以及转子,其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该转子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马达的定子中,抑制将线圈引出线的连接部绝缘的粘接剂向线圈侧漏出。
附图说明
9.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示意图。
10.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11.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
12.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俯视图。
13.图5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保持架主体部的平面图。
14.图6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15.图7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支架的立体图。
16.图8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支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17.图9是变形例的线圈支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18.标号说明
19.5:凸台;10:马达;11:壳体;20:转子;30:定子;31:定子铁芯;31a:铁芯背部;31b:齿部;40:线圈;41:线圈线;41c:线圈引出线;50:绝缘件;53:外侧壁部(壁部);53d:绝缘件倾斜面;54:内侧壁部;6:汇流条单元;6a、6b:罩部件;60:汇流条保持架;61:第1插入孔;62:保持架主体部;62b:凸缘部;621:保持架倾斜面;623:固定孔;64:凸缘孔;66:内侧壁部;67:外侧壁部;70:汇流条;71:汇流条主体部;72:线圈连接部;80:线圈支架;81:线圈支架主体部;82:支承部;83:第2插入孔;84:凹部;85:凸部;cl:中心线;j: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根据附图对马达10和定子30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10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21.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轴向一侧作为上侧、以轴向另一侧作为下侧而对马达10和定子30的各部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然而,马达10和定子30实际使用时的姿势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上下方向。
22.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定子30的立体图。图4是定子30的俯视图。图5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保持架主体部的平面图。
23.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转子20、配置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0、壳体11以及多个轴承15、16。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内转子型的马达。转子20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
24.壳体11收纳转子20和定子30。壳体11具有筒部11a、底壁部11c以及轴承保持壁部11d。筒部11a呈沿着中心轴线j延伸的圆筒状。轴承保持壁部11d覆盖筒部11a的轴向一侧的开口。轴承保持壁部11d固定于筒部11a的内周面。轴承保持壁部11d保持轴承15。底壁部11c覆盖筒部11a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底壁部11c保持轴承16。
25.制冷剂在壳体11的内部流动。在筒部11a设置有制冷剂流入口11p和制冷剂排出口11q。制冷剂流入口11p和制冷剂排出口11q在轴向上排列配置。制冷剂流入口11p相对于定子30位于轴向一侧,制冷剂排出口11q相对于定子30位于轴向另一侧。制冷剂在壳体11内通过定子30的槽而从定子30的轴向一侧朝向另一侧流动。
26.转子20在径向上与定子30对置。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配置于定子30的径向内侧。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呈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另外,轴21也可以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轴21被多个轴承15、16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多个轴承15、16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支承于壳体11。即,轴21经由多个轴承15、16而支承于壳体11。
27.转子铁芯22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转子铁芯22的外径大于轴21的外径。转子铁芯22的轴向的长度比轴21的轴向的长度小。转子铁芯22的内周面与轴21的外周面固定。转子
铁芯22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而与轴21固定。转子铁芯22在轴向上位于一对轴承15、16之间。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部。
28.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定子30从径向外侧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50、多个线圈40以及汇流条单元6(参照图3~图5)。
29.定子铁芯31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铁芯31例如由沿轴向层叠的多个电磁钢板构成。定子铁芯31固定于壳体11的内周面。定子铁芯31与壳体11的固定例如通过热压配合、压入等来进行。
30.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1a和多个齿部31b。铁芯背部31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铁芯背部31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与筒部11a的内周面固定。
31.齿部31b从铁芯背部31a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部31b沿着周向排列。多个齿部31b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齿部31b的径向内侧面与转子20的径向外侧面隔着间隙而对置。
32.多个绝缘件50安装于定子铁芯31。多个绝缘件50分别从径向内侧安装于多个齿部31b。绝缘件50是将线圈40与齿部31b之间绝缘的绝缘部件。绝缘件50例如是树脂制的。
33.绝缘件50具有绝缘件主体部51、外侧壁部(壁部)53以及内侧壁部54。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设置有15个绝缘件50。
34.绝缘件主体部51呈沿径向延伸的方筒状。在绝缘件主体部51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孔51h。在贯通孔51h中通入有齿部31b。因此,绝缘件主体部51包围齿部31b。
35.内侧壁部54从绝缘件主体部5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与径向垂直的方向扩展。同样地,外侧壁部53从绝缘件主体部5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沿与径向垂直的方向扩展。
36.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呈板面沿着周向弯曲地延伸的板状。即,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沿着周向延伸。多个绝缘件50的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分别沿着周向呈环状排列。
37.如图3和图4所示,在外侧壁部53的上端缘53b设置有固定汇流条单元6的凸台5(绝缘件突起部)。即,绝缘件50具有凸台5。凸台5向位于绝缘件50的上侧的汇流条单元6的后述的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侧突出。凸台5从外侧壁部53的上端缘53b向上侧延伸。凸台5具有圆柱状的柱部5a和位于柱部5a的前端的防脱部5b。柱部5a的外径比凸缘孔64的内径小。凸台5的柱部5a通过凸缘孔64。通过对凸台5的前端例如进行热熔接或热压接,防脱部5b从轴向观察时成型为大致圆形状。防脱部5b的外径比凸缘孔64的周向的缺口宽度大。防脱部5b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凸缘部62b的上表面接触。
38.如图1所示,线圈40由卷绕成多层的线圈线41构成。多个线圈40分别卷绕于绝缘件50。线圈40位于内侧壁部54与外侧壁部53的径向之间。即,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从径向两侧引导线圈40。内侧壁部54和外侧壁部53抑制线圈40从绝缘件50沿径向脱离。
39.如图2所示,卷绕于在周向上相邻配置的绝缘件50的线圈40彼此在槽中彼此相邻。线圈40通过将线圈线41卷绕成多层而构成。卷绕于每个绝缘件50的线圈40的线圈线41的总匝数分别相等。另外,构成各线圈40的线圈线41是相互同种的线圈线,由各线圈40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密度大致相等。这里,关于线圈40的“线圈线的匝数”是指径向的特定的位置处的线圈40的局部的匝数(即层数),并不意味着1个线圈整体(从径向内侧到径向外侧的整个区
域)的总匝数。
40.线圈40以卷绕于绝缘件50的状态与绝缘件50一起安装于齿部31b。
41.接着,对汇流条单元6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如图1所示,汇流条单元6相当于设置于在轴向上隔着线圈40的两侧即上侧和下侧的2个罩部件6a、6b中的配置于上侧的罩部件6a。关于下侧的罩部件6b,由于具有与上侧的罩部件6a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4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是三相马达。所谓三相,是u相、v相以及w相。在三相马达的情况下,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线圈40与汇流条单元6电连接。
43.如图1至图3所示,汇流条单元6位于定子铁芯31的上侧。汇流条单元6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0、汇流条70以及图7所示的线圈支架80。
44.图6是定子30的一部分的纵剖视图。如图4和图6所示,汇流条70具有环状的汇流条主体部71和从汇流条主体部71延伸并与线圈40的线圈引出线41c电连接的多个线圈连接部72。汇流条70嵌件成型于汇流条保持架60。
45.汇流条70具有沿着周向延伸的汇流条主体部71。汇流条主体部71位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的径向内侧,并且在轴向上比起外侧壁部53的端部位于接近线圈40的方向上,汇流条70通过对利用模具冲裁金属板而得的坯料进行弯曲加工来制造。
46.如图3和图4所示,多个线圈连接部72沿着周向排列。线圈连接部72是以周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导电部件。线圈连接部72在后述的第1插入孔61的周向的一侧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上侧突出。线圈连接部72的周向另一侧的连接面72a相对于第1插入孔61露出。从轴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72呈在径向上较长的矩形。线圈连接部72的板厚方向为周向。
47.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沿轴向贯穿汇流条主体部71的第1插入孔61、保持汇流条主体部71的保持架主体部62以及与绝缘件50固定的多个凸缘孔64。保持架主体部6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沿着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的圆板状。汇流条保持架60是树脂制的。
48.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第1插入孔61在后述的内侧壁部66与外侧壁部67之间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线圈引出线41c穿过第1插入孔61,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轴向一侧与线圈连接部72电连接。在周向上相邻地配置有供线圈40的卷绕开始的线圈引出线41c贯穿插入的第1插入孔61和供线圈40的卷绕结束的线圈引出线41c贯穿插入的第1插入孔61。
49.如图6所示,第1插入孔61的内周面具有直径随着从下端朝向上侧而逐渐变小的第1锥形部61a和位于第1锥形部61a的上侧的插入筒部61b。插入筒部61b的内径比第1锥形部61a的上端部分的内径小。因此,第1锥形部61a与插入筒部61b的连接部呈台阶状。
50.如图1和图3所示,保持架主体部62位于线圈40的上侧(轴向一侧)且线圈引出线41c的下侧(轴向另一侧)。保持架主体部62划分出配置有线圈40的区域和配置有线圈引出线41c的区域。保持架主体部62确保线圈40与线圈引出线41c的绝缘。
51.在保持架主体部62上具有在径向内侧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内侧壁部66和在径向外侧从保持架主体部62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外侧壁部67。线圈引出线41c的端部和线圈连接部72被注入到保持架主体部62、内侧壁部66以及外侧壁部67所夹的空间中的粘接剂r覆盖。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外侧壁部67具有在凸缘孔64的朝向径向内侧的位置处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671。
52.如图1和图6所示,保持架主体部62通过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与内侧壁部54之间
并沿周向延伸。这里,将外侧壁部53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称为内侧面53c。即,绝缘件50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53c。保持架主体部62从径向内侧与内侧面53c接触。由此,汇流条保持架60从径向内侧支承内侧面53c,抑制绝缘件50向径向内侧移动。
53.如图6所示,外侧壁部53的上部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向下方倾斜的绝缘件倾斜面53d。保持架主体部62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向下方倾斜的保持架倾斜面621。绝缘件倾斜面53d和保持架倾斜面621以相互面接触的状态或者相互接近的状态设置。
54.保持架主体部62具有在径向的外周侧比外侧壁部53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62b。凸缘部62b比保持架倾斜面621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凸缘部62b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凸缘孔64。凸缘部62b与凸台5的防脱部5b在轴向上对置。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向上侧突出的凸台5沿轴向贯通并固定于凸缘孔64。通过对贯通于凸缘孔64的凸台5的防脱部5b例如进行热熔接或热压接,将汇流条保持架60固定于绝缘件50。
55.保持架主体部62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623。从轴向观察时,固定孔623位于内侧壁部66与外侧壁部67之间。固定孔623供后述的线圈支架80的固定部86贯通并固定。从轴向观察时,固定部86在内侧壁部66与外侧壁部67之间固定于保持架主体部62。
56.当向定子30提供电流时,在线圈40产生磁极,对线圈40和卷绕有线圈40的绝缘件50施加朝向径向的磁力。本实施方式的绝缘件50从径向内侧安装于齿部31b。因此,若对线圈40和绝缘件50施加朝向径向内侧的力,则绝缘件50有可能从齿部31b脱落。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单元6通过限制绝缘件50向径向内侧移动,能够将绝缘件50固定于定子铁芯31。由此,能够抑制绝缘件50与转子20的干涉,能够提高马达10的可靠性。
57.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沿着周向呈环状排列,汇流条保持架60嵌入多个外侧壁部53的内侧。因此,隔着中心轴线j位于相反侧的绝缘件50彼此以夹着汇流条保持架60的方式配置,从而分别夹着汇流条保持架60而抑制向径向的移动。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内,汇流条保持架60不易向任一方向移动,能够提高绝缘件50的移动抑制的稳定性。
58.如图6所示,线圈支架80在轴向上配置于线圈40与汇流条保持架60之间。线圈支架80通过从下侧组装于第1插入孔61而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架60。如图7和图8所示,线圈支架80具有:线圈支架主体部81,其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筒状的支承部82,其从线圈支架主体部81向上侧延伸;第2插入孔83,其沿轴向贯穿支承部82,供线圈引出线41c贯穿插入;以及凹部84,其在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上表面81a向下侧凹陷。
59.如图6和图8所示,支承部82具有基端82c侧的筒部82b和与筒部82b同轴设置并从筒部82b向上侧延伸的第2锥形部82a。支承部82的基端82c设置于凹部84的底面84a。第2锥形部82a设置于支承部82的外周面的轴向的至少一部分,该第2锥形部82a的直径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逐渐变小。支承部82的上端部82d配置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第1插入孔61的内部。支承部82的外周面在整周范围内与第1插入孔61的内周面分离。
60.支承部82的外周面具有与线圈支架主体部81连接的外周筒面824和设置于外周筒面824的上侧的外周锥形面825。外周锥形面825延伸至上端部82d。支承部82的内周面具有与线圈支架主体部81连接的第1内周筒面821、设置于第1内周筒面821的上侧的内周锥形面822以及设置于内周锥形面822的上侧的第2内周筒面823。在第2内周筒面823的内侧插入有线圈引出线41c。第2内周筒面823的内径比线圈引出线41c的外径稍大。
61.凹部84由包围支承部82的周围的环状的凸部85构成。凹部84经由第1插入孔61与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方空间连通。凸部85比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上表面81a向上侧突出。凸部85的上端85a位于比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上表面81a和凹部84的底面84a靠上侧的位置。凹部84的底面84a位于比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上表面81a靠下侧的位置。即,凹部84的底面84a的厚度小于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厚度。支承部82与构成凹部84的圆环状的凸部85之间的槽沿以支承部82的轴为中心而环绕的周向延伸。凸部85的上端85a在轴向上配置于第1插入孔61的内部。凸部85的上端85a优选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接近第1插入孔61的内周面,更优选接触。
62.线圈支架80具有从线圈支架主体部81向上侧的保持架主体部62侧延伸的固定部86。固定部86呈筒状。固定部86贯穿保持架主体部62的后述的固定孔623而被固定。固定部86具有:轴部86a,其插入于固定孔623;头部86b,其位于固定孔623的轴向一侧,从轴向观察时该头部86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固定孔623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头部86b是热熔接而成的部分。
63.插入于线圈支架80的支承部82并比第1插入孔61向上方突出的线圈引出线41c的端部在与线圈连接部72电连接的状态下,被注入到保持架主体部62、内侧壁部66以及外侧壁部67所夹的空间中的粘接剂r覆盖。
64.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设置有2个罩部件6a、6b。2个罩部件6a、6b从上下方向夹持多个绝缘件50。一个罩部件6a在多个绝缘件50的上侧支承外侧壁部53的内侧面53c。另外,下侧的罩部件6b在多个绝缘件50的下侧支承外侧壁部53的内侧面53c。由于2个罩部件6a、6b在上下双方支承绝缘件50,因此能够稳定地抑制绝缘件50向径向内侧移动。
65.接着,根据图2对定子30的组装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在绝缘件50上卷绕线圈线41而设置线圈40。接着,将绝缘件50从径向内侧安装于齿部31b。
66.接着,将下侧的罩部件6b从下侧安装于绝缘件50。此时,通过将绝缘件50的凸台5插入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凸缘孔64,并对凸台5进行热压接,从而在凸台5的前端设置防脱部5b。由此,将下侧的罩部件6b固定于绝缘件50。
67.接着,在铁芯背部31a的内周面与绝缘件50的外侧壁部53之间从上侧插入绝缘纸3。并且,将汇流条单元6(6a)从上侧安装于绝缘件50。此时,通过将绝缘件50的凸台5插入于绝缘件50的凸缘孔64,并对凸台5进行热压接,从而在凸台5的前端设置防脱部5b。由此,将上侧的汇流条单元6固定于绝缘件50。
68.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定子铁芯31、线圈40、汇流条70、汇流条保持架60以及线圈支架80,该线圈支架80在轴向上配置于线圈40与汇流条保持架60之间。汇流条70具有环状的汇流条主体部71和从汇流条主体部71延伸并与作为构成线圈40的线圈线的端部的线圈引出线41c电连接的线圈连接部72。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保持架主体部62,其保持汇流条主体部71;以及第1插入孔61,其沿轴向贯穿保持架主体部62,供线圈引出线41c插入。线圈支架80具有:线圈支架主体部81,其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筒状的支承部82,其从线圈支架主体部81向上侧延伸;第2插入孔83,其沿轴向贯穿支承部82,供线圈引出线41c贯穿插入;以及凹部84,其在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上侧的面上向下侧凹陷。在汇流条保持架60的上侧,线圈连接部72和线圈引出线41c的端部被粘接剂r覆盖。因此,线圈引出线41c沿轴向贯穿保持架主体部的第1插入孔61并与位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侧的线圈连接部72电连接。
在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下侧,在与第1插入孔61在轴向上对置的位置配置有线圈支架80。因此,在线圈支架80设置有朝向第1插入孔61的凹部84,因此在制造定子30时,能够由凹部84接受在汇流条保持架60的上侧注入于保持架主体部62的上侧并经由第1插入孔61向下侧漏出的粘接剂r。由此,能够抑制粘接剂r向线圈40侧漏出。
69.根据本实施方式,凹部84呈包围支承部82的周围的环状。由此,能够利用环状的凹部84可靠地接受沿着支承部82的周围传递而从第1插入孔61流出的粘接剂r。
70.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82的轴向一端配置在第1插入孔61的内部。由此,能够使流入第1插入孔61的粘接剂r沿着线圈支架的支承部82的外周面传递而由凹部84可靠地承受。
71.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支架80具有从线圈支架主体部81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凸部85。凹部84由凸部85和支承部82构成。由此,能够通过使凸部85向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轴向一侧突出来设置凹部84。因此,无需如使线圈支架主体部81凹陷的凹部84的情况那样增大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厚度,能够将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厚度抑制在最小限度,从而能够减小定子30的轴向的尺寸。
72.根据本实施方式,凸部85的轴向一端配置在第1插入孔61的内部。由此,能够利用位于第1插入孔61的内部的凹部84可靠地接受流入第1插入孔61并沿着第1插入孔61的内周面流出的粘接剂r。另外,通过将凸部85插入于第1插入孔61,能够容易地对线圈支架80进行定位并组装于保持架主体部62,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效率。
73.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插入孔61的内周面具有直径随着从下端朝向上侧而逐渐变小的第1锥形部61a。由此,线圈支架80的支承部82容易相对于第1插入孔61从轴向另一端侧插入,从而组装变得容易。
74.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插入孔61在第1锥形部61a的轴向一侧具有插入筒部61b。支承部8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插入筒部61b的内部。由此,能够使刚刚流入第1插入孔61之后的粘接剂r沿着支承部82的外周面传递而由凹部84可靠地承受。
75.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支承部82的外周面的轴向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直径随着从轴向另一侧朝向一侧而逐渐变小的第2锥形部82a。由此,由于支承部82的外周面具有第2锥形部82a,因此在将线圈支架80安装于保持架主体部62时,容易将支承部82插入于第1插入孔61,使组装变得容易。另外,能够使流入到第1插入孔61中的粘接剂r沿着支承部82的第2锥形部82a传递而由凹部84可靠地接受。另外,由于支承部82的外周面为锥形形状,因此成型变得容易。
76.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82的内周面具有与线圈支架主体部81连接的第1内周筒面821、设置于第1内周筒面821的上侧的内周锥形面822以及设置于内周锥形面822的上侧的第2内周筒面823。由此,在支承部82的内周面具有内周锥形面822,因此线圈引出线41c容易被引导至插入内周面,能够容易地插入。而且,由于第1内周筒面821变细,因此能够在支承部82的上侧可靠地保持线圈引出线41c。
77.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82的外周面具有与线圈支架主体部81连接的外周筒面824和设置于外周筒面824的轴向一侧的外周锥形面825。由此,能够利用支承部82的外周锥形面825使粘接剂r可靠地传递而由凹部84接受。而且,外周筒面824是沿着轴向的面,因此能够将支承部82中的与线圈支架主体部81的连接面积抑制得较小,能够增大凹部84的体
积。
78.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上述的定子30和与定子30在径向上对置且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子20。
79.<变形例>
80.接着,对变形例的定子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变形例的线圈支架80a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本变形例的定子30中,线圈支架80a的结构是不同的。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81.如图9所示,本变形例的线圈支架80a的线圈支架主体部81呈与汇流条保持架60同轴的环状。凹部84a具有:内周壁851,其在线圈支架主体部81中在径向内周侧沿着周向延伸并向轴向一侧突出;以及外周壁852,其在线圈支架主体部81中在径向外周侧沿着周向延伸并向轴向一侧突出。支承部82设置于夹在内周壁851与外周壁852之间的区域。
82.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利用沿周向延伸的凹部84a可靠地接受沿着多个支承部82的周围传递而从第1插入孔61流出的粘接剂r。在该情况下,由于夹在内周壁851与外周壁852之间的沿周向延伸的区域整体成为凹部84,因此能够增大凹部84的体积。
83.作为另一变形例,凹部84具有:内侧凹部,其在线圈支架主体部81中在径向内周侧沿着周向延伸并向轴向另一侧凹陷;以及外侧凹部,其在线圈支架主体部81中在径向外周侧沿着周向延伸并向轴向另一侧凹陷。支承部82设置于夹在内侧凹部与外侧凹部之间的区域。由此,能够利用沿周向延伸的内侧凹部和外侧凹部这隔着支承部82的径向两侧的凹部84可靠地接受沿着多个支承部82的周围传递而从第1插入孔61流出的粘接剂r。在该情况下,由于内侧凹部和外侧凹部呈沿周向延伸的凹槽形状,因此能够增大凹部84的体积。
84.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85.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搭载于压缩机的马达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搭载于水泵、油泵的马达中采用同样的结构。

技术特征:
1.一种定子,其中,该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线圈、汇流条、汇流条保持架以及线圈支架,该线圈支架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线圈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之间,所述汇流条具有:环状的汇流条主体部;以及线圈连接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延伸,与线圈引出线电连接,该线圈引出线是构成所述线圈的线圈线的端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架主体部,其保持所述汇流条主体部;以及第1插入孔,其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持架主体部,供所述线圈引出线插入,所述线圈支架具有:线圈支架主体部,其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筒状的支承部,其从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第2插入孔,其沿轴向贯穿所述支承部,供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以及凹部,其在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上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轴向一侧,所述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线圈引出线的端部被粘接剂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凹部呈包围所述支承部的周围的环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呈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同轴的环状,所述凹部具有:内周壁,其在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中在径向内周侧沿着周向延伸并向轴向一侧突出;以及外周壁,其在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中在径向外周侧沿着周向延伸并向轴向一侧突出,所述支承部设置于夹在所述内周壁与所述外周壁之间的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呈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同轴的环状,所述凹部具有:内侧凹部,其在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中在径向内周侧沿着周向延伸并向轴向另一侧凹陷;以及外侧凹部,其在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中在径向外周侧沿着周向延伸并向轴向另一侧凹陷,所述支承部设置于夹在所述内侧凹部与所述外侧凹部之间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支承部的轴向一端配置在所述第1插入孔的内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线圈支架具有从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凹部由所述凸部和所述支承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凸部的轴向一端配置在所述第1插入孔的内部。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第1插入孔的内周面具有第1锥形部,该第1锥形部的直径随着从轴向另一端朝向轴向一侧而逐渐变小。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第1插入孔在所述第1锥形部的轴向一侧具有插入筒部,所述支承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所述插入筒部的内部。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在所述支承部的外周面的轴向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第2锥形部,该第2锥形部的直径随着从轴向另一侧朝向轴向一侧而逐渐变小。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支承部的内周面具有:第1内周筒面,其与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连接;内周锥形面,其设置于所述第1内周筒面的轴向一侧;以及第2内周筒面,其设置于所述内周锥形面的轴向一侧。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所述支承部的外周面具有:外周筒面,其与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连接;以及外周锥形面,其设置于所述外周筒面的轴向一侧。13.一种马达,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转子,其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该转子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定子和马达。在该定子的一个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保持架主体部,其保持汇流条主体部;以及第1插入孔,其沿轴向贯穿所述保持架主体部,供线圈引出线插入。线圈支架具有:线圈支架主体部,其沿与轴向交叉的方向扩展;筒状的支承部,其从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第2插入孔,其沿轴向贯穿所述支承部,供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以及凹部,其在所述线圈支架主体部的轴向一侧的面上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轴向一侧,所述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线圈引出线的端部被粘接剂覆盖。粘接剂覆盖。粘接剂覆盖。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幸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3.03.28
技术公布日:2023/10/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