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马达及其外壳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2 阅读:58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齿轮马达。


背景技术:

2.已知有具有驱动源和收纳该驱动源的外壳的驱动装置、致动器,齿轮马达是这样的驱动装置、致动器的一种。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马达;筒状的框架,其收纳马达;以及罩,其封闭框架的开口部。在框架上设置有粘接凹部,在罩上设置有粘接凸部。并且,在粘接凹部与插入于该粘接凹部的粘接凸部之间的空间中填充有粘接密封剂。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88652号公报
4.齿轮马达要求防水性、防尘性。其他课题和新的特征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述和附图将变得明确。


技术实现要素:

5.一个实施方式的外壳具有:壳体,其具有开口部;罩,其封闭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环状的粘接凹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以及环状的粘接凸部,其设置于所述罩,嵌入于所述粘接凹部。所述粘接凹部具有由在所述粘接凸部相对于所述粘接凹部的嵌入方向上重叠且连通的第1凹部和第2凹部构成的两段构造。所述第1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1段的底的底面。所述第2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另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2段的底的底面。所述粘接凸部越过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而进入所述第1凹部。在所述粘接凹部与所述粘接凸部之间,以遍及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的方式填充有粘接剂。
6.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齿轮马达的防水性、防尘性提高。
附图说明
7.图1是齿轮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8.图2是齿轮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9.图3是壳体和罩的立体图。
10.图4是外壳的剖视图。
11.图5是粘接凹部和粘接凸部的放大剖视图。
12.标号说明
13.1:齿轮马达;2:输出轴;3、4:轴承;10:马达;11:马达壳体;12:旋转轴;13a、13b:引线;14:引出口;15:索环;20:减速机构;21:蜗杆;22:平齿轮;22a:平齿轮(输入齿轮);22b:平齿轮(输出齿轮);22c:平齿轮(中间齿轮);30:外壳;40:壳体;41:开口部;42:底部;42a:内表面(底部内表面);43:侧壁部;44、45:马达保持部;46:轴承保持部;50:罩;51:下表面;52:侧面;53:马达支承部;54:轴承保持部;55:贯通孔;56:轴支承部;60:粘接凹部;61:第1
凹部;61a、61b:内侧面;61c:底面;62:第2凹部;62a、62b:内侧面;62c:外侧底面;62d:内侧底面;70:粘接凸部;71:前端部;72:基端部;80:间隙;81:粘接剂;90:储液槽;91、92: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1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为了说明实施方式而参照的全部附图中,对相同或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另外,关于已经说明的结构,原则上不进行重复的说明。
15.<齿轮马达的概略>
16.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的分解立体图。
17.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具有马达10、减速机构20以及收纳它们的外壳30。齿轮马达1的用途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用于车载用致动器。更具体而言,齿轮马达1被用作使设置于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端口)的盖开闭的盖开闭模块的驱动源。
18.<马达>
19.马达10具有马达壳体11和旋转轴12。旋转轴12的一端侧固定在收纳于马达壳体11的转子上,旋转轴12的另一端侧从马达壳体11的一个端面突出。
20.在马达10上连接有用于向收纳于马达壳体11的线圈提供电力的引线13a、13b。这些引线13a、13b经由嵌入至设置于外壳30的引出口14的索环15而被引出到外壳30的外部。
21.索环15是橡胶制或塑料制的。索环15封闭引线13a、13b与引出口14之间的间隙,有助于外壳30的防水性、防尘性、隔音性的确保、提高。
22.<减速机构>
23.减速机构20由安装于马达10的旋转轴12的蜗杆21和分别被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多个平齿轮(外齿轮)22构成。
24.构成减速机构20的平齿轮22包含与蜗杆21啮合的平齿轮22a、固定于齿轮马达1的输出轴2的平齿轮22b以及介于平齿轮22a与平齿轮22b之间的多个平齿轮22c。
25.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平齿轮22a称为“输入齿轮22a”,将平齿轮22b称为“输出齿轮22b”,将平齿轮22c称为“中间齿轮22c”。
26.相互啮合的蜗杆21和输入齿轮22a构成蜗轮。另外,蜗杆21与输入齿轮22a的旋转轴相互垂直。
27.从马达10输出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减速机构20传递至输出轴2。更具体而言,旋转驱动力按照蜗杆21

输入齿轮(蜗轮)22a

中间齿轮22c

输出齿轮22b

输出轴2的顺序传递。即,输出齿轮22b是减速机构20的最终级的齿轮(末端传动齿轮)。
28.另外,齿轮马达1的输出轴2被由外壳30保持的2个轴承3、4支承为旋转自如。轴承3、4是相同或实质上相同的球轴承。
29.<外壳>
30.图3是构成外壳30的壳体40以及罩50的立体图。壳体40具有开口部41,罩50封闭壳体40的开口部41。更具体而言,罩50覆盖于收纳有马达10、减速机构20的壳体40,将壳体40的开口部41封闭。
31.换言之,通过利用罩50封闭壳体40的开口部41,从而形成具有能够收纳马达10、减
速机构20的密闭空间的外壳30。
32.壳体40、罩5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壳体40、罩50例如由含有工程塑料的树脂材料、含有铝的金属材料形成。
33.<壳体>
34.壳体40具有一体成型的底部42和侧壁部43。壳体40形成外壳30的底面和侧面。更具体而言,底部42形成外壳30的底面,侧壁部43形成外壳30的侧面。
35.u形的马达保持部44、45设置于底部42。各个马达保持部44、45从底部42的内表面42a向与侧壁部43相同的方向立起。
36.马达10配置在对置的2个马达保持部44、45之间。并且,设置于马达壳体11的一个端面的鼓出部嵌入于马达保持部44,设置于马达壳体11的另一个端面的鼓出部嵌入于马达保持部45。
37.在壳体40的底部42设置有保持轴承4的轴承保持部46(图4)。轴承保持部46是设置于底部42的圆形的凹陷。轴承3嵌入于轴承保持部46,由壳体40保持。
38.在壳体40的开口部41的周围设置有环状的粘接凹部60。更具体而言,在侧壁部43的端面设置有粘接凹部60。其结果为,开口部41的整周被粘接凹部60包围。关于粘接凹部60的详细内容,在后面重新进行说明。
39.<罩>
40.罩50具有与壳体40的开口部41相似或大致相似的平面形状。罩50形成外壳30的顶面。
41.在罩50设置有环状的粘接凸部70。粘接凸部70设置于罩50的下表面51(与壳体40的底部内表面42a对置的面)。更具体而言,粘接凸部70在罩50的下表面51的周缘沿着罩50的侧面52设置。
42.粘接凸部70与粘接凹部60对应,嵌入于粘接凹部60。关于粘接凸部70的详细内容,在后面重新进行说明。
43.h形的马达支承部53设置于罩50的下表面51。马达支承部53从下表面51向与侧面52相同的方向立起。马达支承部53与马达壳体11的上表面抵接而支承马达10。
44.在罩50设置有保持轴承3的轴承保持部54。轴承保持部54是与设置于壳体40的轴承保持部46(图4)相同的圆形的凹陷。轴承3嵌入于轴承保持部54,由罩50保持。
45.在罩50还设置有与轴承保持部54同轴的贯通孔55。输出轴2的一端侧(上端侧)穿过贯通孔55而向外壳30的外部突出(图1)。另外,为了防止雨滴、尘埃等从贯通孔55与输出轴2之间侵入外壳30内,有时也在输出轴2的上端侧设置o型圈。
46.在罩50的下表面51设置有支承构成减速机构20的平齿轮22的旋转轴的多个轴支承部56。轴支承部56具有圆筒形状,从下表面51向与马达支承部53相同的方向立起。各个轴支承部56具有供平齿轮22的旋转轴插入的插入孔。
47.另外,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在壳体40的底部内表面42a设置有与各个轴支承部56对应的多个轴支承部。设置于壳体40的轴支承部从底部内表面42a向与马达保持部44、45相同的方向立起。
48.<粘接凹部>
49.图4是外壳30的剖视图。图5是粘接凹部60和粘接凸部70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4
所示的外壳30的剖面是沿着图1中的x-x线的剖面。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收纳于外壳30的马达10、减速机构20等的图示。
50.粘接凹部60具有两段构造。更具体而言,粘接凹部60由第1凹部61和第2凹部62构成。并且,第1凹部61与第2凹部62在粘接凸部70相对于粘接凹部60的嵌入方向上重叠,且连通。换言之,粘接凹部60具有由下段的凹部(第1凹部61)和上段的凹部(第2凹部62)构成的两段构造。
51.另外,粘接凸部70相对于粘接凹部60的嵌入方向是指图2、图5所示的箭头的方向。另外,该方向与输出轴2的轴线方向、马达保持部44、45的立起方向、轴支承部56的立起方向等平行。
52.<第1凹部>
53.如图5所示,第1凹部61包含对置的2个内侧面(内侧面61a、内侧面61b)和1个底面(底面61c)。当粘接凸部70嵌入于粘接凹部60时,内侧面61a、61b隔着粘接凸部70的一部分而对置。另外,底面61c形成粘接凹部60的第1段(下段)的底。
54.第1凹部61的内侧面61a、61b以随着接近底面61c而对置间隔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即,内侧面61a、61b是锥形面。
55.<第2凹部>
56.第2凹部62包含对置的2个内侧面(内侧面62a、内侧面62b)和相邻的2个底面(外侧底面62c、内侧底面62d)。当粘接凸部70嵌入于粘接凹部60时,内侧面62a、62b隔着粘接凸部70的一部分而对置。另外,外侧底面62c和内侧底面62d形成粘接凹部60的第2段(上段)的底。
57.第2凹部62的内侧面62a、62b的对置间隔比第1凹部61的内侧面61a、61b的对置间隔宽。即,第2凹部62的宽度比第1凹部61的宽度宽。换言之,粘接凹部60是带台阶的槽。
58.第2凹部62的外侧底面62c与第2凹部62的一个内侧面62a连接,但不与另一个内侧面62b连接。另外,第2凹部62的内侧底面62d与第2凹部62的一个内侧面62b连接,但不与另一个内侧面62a连接。即,外侧底面62c与内侧底面62d是不连续的。
59.<粘接凸部>
60.粘接凸部70具有沿着向粘接凹部60的嵌入方向逐渐变细的锥形状。在粘接凸部70嵌入于粘接凹部60时,粘接凸部70的一部分越过第2凹部62的底面而进入第1凹部61。更具体而言,粘接凸部70的一部分通过第2凹部62的外侧底面62c与内侧底面62d之间而进入第1凹部61。
61.换言之,嵌入于粘接凹部60的粘接凸部70的一部分位于第1凹部61内,嵌入于粘接凹部60的粘接凸部70的另一部分(剩余部分)位于第2凹部62内。
62.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越过第2凹部62的底面而进入第1凹部61的粘接凸部70的一部分称为“前端部71”。另外,有时将不越过第2凹部62的底面而位于第2凹部62内的粘接凸部70的另一部分称为“基端部72”。另外,图4、图5中所示的线段a-a是表示前端部71与基端部72的边界的假想线。
63.将前端部71的长度与基端部72的长度相加而得的粘接凸部70的全长比粘接凹部60的深度短。因此,即使粘接凸部70嵌入于粘接凹部60,粘接凸部70的前端面也不会碰到粘接凹部60的第1段的底(第1凹部61的底面61c)。换言之,粘接凸部70的前端面与粘接凹部60
的第1段的底(第1凹部61的底面61c)隔着第1间隙而对置。
64.另外,粘接凸部70的最大宽度比粘接凹部60的最小宽度(=第1凹部61的内侧面61a、61b的最小对置间隔)窄。因此,粘接凸部70的外侧面和粘接凹部60的内侧面隔着与上述第1间隙相连的第2间隙而对置。
65.即,当粘接凸部70嵌入于粘接凹部60时,在粘接凹部60与粘接凸部70之间产生间隙80。如图4所示,壳体40和罩50通过填充在该间隙80中的粘接剂81而相互固定。并且,粘接剂81越过粘接凹部60的第2段的底而填充到第1凹部61和第2凹部62中。其结果为,壳体40的开口部41被罩50气密密封,确保了外壳30的防水性、防尘性。
66.<粘接剂的填充>
67.如上所述,壳体40和罩50通过填充在间隙80中的粘接剂81而相互固定。因此,在将罩50安装于壳体40之前,需要在间隙80中事先填充粘接剂81。换言之,在将粘接凸部70嵌入于粘接凹部60之前,需要在粘接凹部60中事先填充粘接剂81。
68.但是,若粘接剂81的填充量较少,则有可能壳体40与罩50的固定变得不充分,或者外壳30的防水性、防尘性降低。另一方面,如果粘接剂81的填充量较多,则粘接剂81有可能溢出到粘接凹部60外。即,需要在粘接凹部60中填充必要充分量的粘接剂81。并且,为了在短时间内组装外壳30,优选能够容易且迅速地将必要充分量的粘接剂81填充到粘接凹部60中。
69.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满足规定的关系的方式设定粘接凹部60的容积、粘接凸部70的体积。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2凹部62的容积设为v、将粘接凸部70的前端部71的体积设为v1、将粘接凸部70的基端部72的体积设为v2时,满足v-v2≥v1的关系。
7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2凹部62的容积(v)除去粘接凸部70的基端部72的体积(v2)后的剩余的容积(v-v2)比粘接凸部70的前端部71的体积(v1)大。
71.因此,如果以粘接凹部60的第2段的底(第2凹部62的底面)为基准填充粘接剂81,则在粘接凹部60中可靠地填充必要充分量的粘接剂81。
72.例如,在粘接凹部60中填充粘接剂81,直至液面成为与粘接凹部60的第2段的底(第2凹部62的底面)相同的高度。然后,将粘接凸部70嵌入于粘接凹部60。于是,通过越过第2凹部62的底面而进入第1凹部61的粘接凸部70的前端部71,将粘接剂81从第1凹部61挤出。此时,从第1凹部61挤出的粘接剂81的量与粘接凸部70的前端部71的体积(v1)相等。
73.另一方面,一部分被粘接凸部70的基端部72占据的第2凹部62的空余容积(v-v2)超过粘接凸部70的前端部71的体积(v1)。因此,从第1凹部61挤出的粘接剂81的全部被第2凹部62吸收,不会溢出到第2凹部62外。
74.另外,在壳体40与罩50之间,在外壳30的整周范围内设置有储液槽90。储液槽90由设置于壳体40的斜面91和设置于罩50的斜面92形成。更具体而言,通过相互对置的2个斜面91、92形成有储液槽90。
75.设置于壳体40的斜面91设置于侧壁部43的端面的边缘,包围粘接凹部60。另一方面,设置于罩50的斜面92设置于罩50的下表面51的边缘,包围粘接凸部70。
76.当将罩50覆盖于壳体40时,斜面91与斜面92对置,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储液槽90。在填充于粘接凹部60的粘接剂81因某种原因而从粘接凹部60泄漏的情况下,储液槽90起到阻挡粘接剂81的作用。
77.例如,如果在粘接剂81固化之前使外壳30倾斜,则粘接剂81有可能从粘接凹部60泄漏。但是,如果泄漏量在某种程度的范围内,则粘接剂81被储液槽90保持,不会滴落到外壳30的侧面。另外,也可以将与储液槽90同样的槽设置在外壳30的内侧。
78.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存在壳体40的材料与罩50的材料不同的实施方式。
79.另外,也存在第1凹部61的内侧面61a、61b不是锥形面的实施方式、粘接凸部70不为锥形形状的实施方式。例如,第1凹部61的内侧面61a、61b与第2凹部62的内侧面62a、62b平行的实施方式也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另外,粘接凸部70的宽度(厚度)在嵌入方向上不变化的实施方式也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
80.也有输出轴2的两端贯穿外壳30的实施方式。例如,也有如下的实施方式:与贯通孔55同样的贯通孔设置于壳体40的底部42,输出轴2的一端侧(下端侧)穿过该贯通孔而向外壳30的外部突出。在该情况下,也存在在输出轴2的两侧(上端侧和下端侧)分别设置o型圈的情况。另外,有时也在从外壳30突出的输出轴2的下端侧安装有用于检测输出齿轮22b的转速的部件。
81.本技术可以采用以下那样的结构。
82.(1)、一种外壳,其是齿轮马达的外壳,其中,
83.该外壳具有:
84.壳体,其具有开口部;
85.罩,其封闭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
86.环状的粘接凹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以及
87.环状的粘接凸部,其设置于所述罩,嵌入于所述粘接凹部,
88.所述粘接凹部具有由在所述粘接凸部相对于所述粘接凹部的嵌入方向上重叠且连通的第1凹部和第2凹部构成的两段构造,
89.所述第1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1段的底的底面,
90.所述第2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另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2段的底的底面,
91.所述粘接凸部越过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而进入所述第1凹部,
92.在所述粘接凹部与所述粘接凸部之间,以遍及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的方式填充有粘接剂。
93.(2)、根据(1)所述的外壳,其中,
94.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包含与所述2个内侧面中的一方连接的外侧底面和与所述2个内侧面中的另一方连接的内侧底面,
95.所述粘接凸部穿过所述外侧底面与所述内侧底面之间而进入所述第1凹部。
96.(3)、根据(1)或(2)所述的外壳,其中,
97.当将所述第2凹部的容积设为v、将所述粘接凸部的越过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而进入所述第1凹部的一部分的体积设为v1、将所述粘接凸部的不越过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而位于所述第2凹部内的另一部分的体积设为v2时、满足如下关系:v-v2≥v1。
98.(4)、根据(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外壳,其中,
99.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2个内侧面的对置间隔比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2个内侧面的对置间隔宽。
100.(5)、根据(4)所述的外壳,其中,
101.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2个内侧面以对置间隔随着接近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底面而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
102.(6)、根据(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外壳,其中,
103.所述粘接凸部的前端面与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底面隔着间隙而对置。
104.(7)、根据(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外壳,其中,
105.所述粘接凸部具有沿着所述嵌入方向逐渐变细的锥形形状。
106.(8)、一种齿轮马达,其具有马达、齿轮以及外壳,其中,
107.所述外壳具有:
108.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且具有开口部;
109.罩,其封闭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
110.环状的粘接凹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以及
111.环状的粘接凸部,其设置于所述罩,嵌入于所述粘接凹部,
112.所述粘接凹部具有由在所述粘接凸部相对于所述粘接凹部的嵌入方向上重叠且连通的第1凹部和第2凹部构成的两段构造,
113.所述第1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1段的底的底面,
114.所述第2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另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2段的底的底面,
115.所述粘接凸部越过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而进入所述第1凹部,
116.在所述粘接凹部与所述粘接凸部之间,以遍及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的方式填充有粘接剂。

技术特征:
1.一种外壳,其是齿轮马达的外壳,其中,该外壳具有:壳体,其具有开口部;罩,其封闭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环状的粘接凹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以及环状的粘接凸部,其设置于所述罩,嵌入于所述粘接凹部,所述粘接凹部具有由在所述粘接凸部相对于所述粘接凹部的嵌入方向上重叠且连通的第1凹部和第2凹部构成的两段构造,所述第1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1段的底的底面,所述第2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另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2段的底的底面,所述粘接凸部越过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而进入所述第1凹部,在所述粘接凹部与所述粘接凸部之间,以遍及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的方式填充有粘接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中,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包含与所述2个内侧面中的一方连接的外侧底面和与所述2个内侧面中的另一方连接的内侧底面,所述粘接凸部穿过所述外侧底面与所述内侧底面之间而进入所述第1凹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中,当将所述第2凹部的容积设为v、将所述粘接凸部的越过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而进入所述第1凹部的一部分的体积设为v1、将所述粘接凸部的不越过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而位于所述第2凹部内的另一部分的体积设为v2时,满足如下关系:v-v2≥v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中,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2个内侧面的对置间隔比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2个内侧面的对置间隔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壳,其中,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2个内侧面以对置间隔随着接近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底面而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中,所述粘接凸部的前端面与所述第1凹部的所述底面隔着间隙而对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中,所述粘接凸部具有沿着所述嵌入方向逐渐变细的锥形形状。8.一种齿轮马达,其具有马达、齿轮以及外壳,其中,所述外壳具有:壳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且具有开口部;罩,其封闭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环状的粘接凹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以及
环状的粘接凸部,其设置于所述罩,嵌入于所述粘接凹部,所述粘接凹部具有由在所述粘接凸部相对于所述粘接凹部的嵌入方向上重叠且连通的第1凹部和第2凹部构成的两段构造,所述第1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1段的底的底面,所述第2凹部包含隔着所述粘接凸部的另一部分而对置的2个内侧面和形成所述粘接凹部的第2段的底的底面,所述粘接凸部越过所述第2凹部的所述底面而进入所述第1凹部,在所述粘接凹部与所述粘接凸部之间,以遍及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的方式填充有粘接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齿轮马达及其外壳,提高了齿轮马达的防水性、防尘性。一个实施方式的外壳(30)具有:壳体(40),其设置有开口部(41)和设置在开口部(41)的周围的环状的粘接凹部(60);以及罩(50),其设置有嵌入于粘接凹部(60)的环状的粘接凸部(70),封闭开口部(41)。粘接凹部(60)具有由在粘接凸部(70)相对于粘接凹部(60)的嵌入方向上重叠且连通的第1凹部(61)和第2凹部(62)构成的两段构造。粘接凸部(70)越过第2凹部(62)的底面而进入第1凹部(61),在粘接凹部(60)与粘接凸部(70)之间,以遍及第1凹部(61)和第2凹部(62)的方式填充有粘接剂(81)。(81)。(81)。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清康 斋藤优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尼得科精密部件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3.04.10
技术公布日:2023/10/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