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

未命名 10-22 阅读:60 评论:0


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特异性抗体,属于多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链正义rna病毒,其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生突变,进化速率极快。从2019年爆发至今,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导致疫情反复,感染人数持续上升。目前在全球大规模传播的omicron变异株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能力强等特点,且该变异株持续进化,演变出ba.5、xbb、xbb.1.5、bq.1.1等多种亚变种,这些变异株的传播使再感染和突破性感染的风险剧增,给全球的抗疫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3.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治疗性抗体药物做出了重要贡献,再生元、礼来、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等大型药企研发的单抗药物或单抗联用的鸡尾酒疗法,都曾获得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用于预防和临床治疗。然而,病毒的持续适应性进化已削弱了现有疫苗的功效并逃避几乎所有已开发的中和单抗。因而亟需研制能提供广谱保护效果的新一代中和抗体药物。
4.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种新颖的抗体药物模式,将两种特异性抗体整合在一个分子中,表现出不同于单个抗体的独特性质。相对于单一单抗、抗体鸡尾酒等策略,双特异抗体具有以下优势:(1)鸡尾酒疗法需要单独生产两种抗体,而双特异性抗体只需要生产一种,生产成本低,临床前及临床开发更加便利;(2)igg-(scfv)2形式的双抗具有四价抗原结合能力,对病毒的中和活性有所提高,特别是集成具有协同效应的两株中和抗体,其中和活性具有“1+1》2”的协同效应;(3)集合两株单抗的不同结合表位,能够耐受更多的病毒抗原位点突变,并能够降低治疗过程中病毒逃逸突变出现的概率,这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开发一种经济且高效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迫在眉睫。
5.双特异性抗体是在自然状态下不存在,只能通过人工制备。经过多年的研究及技术发展,双特异性抗体在结构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设计策略。按照其是否含有fc功能区,主要分为2类:含有fc区的全长双抗和不含fc区的片段双抗。全长双抗的特点是保留了fc区,fc区可以提供体内更长时间的半衰期和稳定性,而且有fc区的抗体更便于纯化。另外,fc区可以介导一些免疫相关功能,比如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或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含有fc区的全长双特异性抗体有knobs-into
ꢀ‑
holes,crossmab,dvd-ig,igg-(scfv)2等形式。与传统抗体相比,片段双抗由于缺乏fc,尺寸比较小,一般只有50 kda,组织的渗透性会更优,在实体瘤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目前,此类双特异性抗体主要有bi-nanobody, bite,dart,tandabs等。
6.本发明的目的是构建一种新的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的双特异性抗体以应对持续的病毒免疫逃逸,为抵御目前流行的具有强逃逸能力的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冠双变异株提供候选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7.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拟在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将筛选到的对新冠病毒野生型及delta、ba.2、ba.2.75、ba.2.76等变异株具有强效中和作用的单抗h4d12(中国专利申请cn202211732654.4),以及对ba.5、ba.4.6、bf.7等近期流行的omicron亚变种具有强效中和作用的单抗h4b6(中国专利申请cn202211734994.0)作为亲本单抗,构建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的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 。
8.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的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由两条多肽链和两条单克隆抗体轻链组成,其中,所述“多肽链”被定义为由一个单克隆抗体重链和一个单链抗体串联而成,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和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来自于同一个母本单克隆抗体;在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中,来自于同一个母本单克隆抗体的单克隆抗体重链和单克隆抗体轻链构成第一抗原识别区。本发明中所述的单链抗体是指由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串联而成的单价抗体形式;在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中,单链抗体重链可变区和单链抗体轻链可变区构成第二抗原识别区;在本发明的一个完整双特异性抗体共包括两个第一抗原识别区和两个第二抗原识别区。
9.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可变区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的第26-33、51-57 和96-106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可变区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3的第27-32、50-52 和89-97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链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的第487-494、512-519 和558-575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链抗体轻链的可变区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的第627-632、650-652 和689-696位氨基酸序列所示。
10.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和单克隆抗体轻链来自于亲本单抗h4b6,构成本发明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一抗原识别区,因此,在本发明中,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均是指亲本单抗h4b6的重链,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均是指亲本单抗h4b6的轻链。所述单链抗体重链可变区和单链抗体轻链可变区来自于亲本单抗h4d12,构成本发明双特异性抗体的第二抗原识别区,因此,在本发明中,所述“单链抗体重链”均是指亲本单抗h4d12的重链,所述“单链抗体轻链”均是指亲本单抗h4d12的轻链。前期的研究显示,h4b6和h4d12均识别新冠病毒的rbd区域。如本领域技术常识所教导,抗体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负责和抗原的结合,其中可变区的高变区(又称为抗体分子的互补决定区,cdr)构成了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点,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双特异抗体以上述4套cdr区,即,来自于h4b6的单克隆抗体重链可变区cdr1、cdr2、cdr3和单克隆抗体轻链可变区cdr1、cdr2、cdr3构成识别新冠病毒rbd区域的两个第一抗原识别区;来自于h4d12的单链抗体重链可变区cdr1、cdr2、cdr3和单链抗体轻链可变区cdr1、cdr2和cdr3构成识别新冠病毒rbd区域的两个第二抗原识别区。
1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的第1-117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的第1-108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链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的第462-586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链抗体的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的601-707位氨基酸序列所示。
12.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恒定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的第118-447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恒定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的第109-214位氨基酸序列所示。
13.在一个尤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和所述单链抗体之间,和/或,所述单链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和所述单链抗体的轻链可变区之间以柔性连接肽连接。本发明所述的柔性连接肽通常包含小的氨基酸,非极性的如gly,极性的如ser。这些尺寸更小的氨基酸提供了连接肽的灵活性,允许被连接的两个蛋白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并且,添加ser可以使得连接肽和水分子形成氢键,赋予连接肽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从而减少连接肽和前后两个蛋白的相互作用。目前最主要的柔性连接肽由gly和ser残基组成(“gs”linker)。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柔性连接肽的序列为(gly-gly-gly-gly-ser)n。通过调整n的数值(重复数),该gs连接肽的长度可以得到改变,从而可以最优地分离两个连接的蛋白,或使其可以相互作用。
14.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连接肽的氨基酸序列如448-461位氨基酸序列所示,即,ggggsggggsgggg。
15.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在本发明中被定义为“4b6-h-4d12”。本发明构建的是一种igg-(scfv)2形式的双特异性抗体,即,将单链抗体(scfv)连接在正常igg抗体分子fc功能区的c末端,通过分子两端的cdr区与靶分子结合实现双功能。
16.其次,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编码上述双特异性抗体的多核苷酸,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多肽链的多核苷酸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多核苷酸的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合理地预期,在不改变氨基酸顺序的前提下,可以对其编码序列进行适当的优化,以利于蛋白的表达和纯化,因此上述双特异性抗体的其它编码序列也可以实施本发明限定的双特异性抗体。
17.第三,本发明提供了含有上述多核苷酸的表达载体。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表达载体为pcdna3.4。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合理地预期,现有技术的其它真核或者原核表达载体也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的表达。
18.第四,本发明提供了含有上述表达载体的宿主细胞。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使用expi293 表达系统进行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表达。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合理地预期,现有技术的其它工程细胞,例如cho细胞等也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双特异性抗体的表达。
19.最后,本发明提供上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在制备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20.本发明的交叉结合活性鉴定显示,所述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能够交叉结合ba.5、ba.4.6、bf.7、xbb、xbb.1.5的s-ecd蛋白,相比于亲本单抗,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具有更广谱的结合活性。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中和ba.5假病毒的ic
50
是10 ng/ml,中和bf.7假病毒的ic
50
是7 ng/ml,中和xbb.1.5假病毒的ic
50
是11 ng/ml,中和bq.1.1假病毒的ic
50
是20 ng/ml,中和ch.1.1假病毒的ic
50
是62 ng/ml。结果显示,相较于亲本单抗及鸡尾酒策略,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对当前流行的主要omicron亚变种假病毒具有更加广谱高效的中和活性。
21.本发明提供的双特异性抗体与omicron亚变种的s抗原均具有很好的亲和力,使其发展成新冠病毒特效药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22.图1.本发明双特异性抗体结构示意图;图2双特异性抗体纯化的sds-page图谱;图3 elisa检测4b6-h-4d12的交叉结合活性;图4 4b6-h-4d12与ba.5 s-ecd蛋白的结合动力学曲线图;图5 4b6-h-4d12与bf.7 s-ecd蛋白的结合动力学曲线图;图6 4b6-h-4d12与xbb s-ecd蛋白的结合动力学曲线图;图7 4b6-h-4d12与xbb.1.5 s-ecd蛋白的结合动力学曲线图;图8 抗体对ba.5假病毒的中和活性;图9 抗体对bf.7假病毒的中和活性;图10 抗体对xbb.1.5假病毒的中和活性;图11 抗体对bq.1.1假病毒的中和活性;图12 抗体对ch.1.1假病毒的中和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
24.实施例1. 双特异性抗体的构建前期我们通过流式分选-单细胞pcr技术从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者的记忆b细胞中获得具有优异广谱中和活性的全人源单抗h4b6和h4d12,均以sars-cov-2的s蛋白的rbd结构域为靶点,其中h4d12对新冠病毒野生型及其delta、ba.2、ba.2.75、ba.2.76等变异株具有强效中和作用,ic
50
均低于10 ng/ml (见中国专利申请cn202211732654.4), h4b6对ba.5、ba.4.6、bf.7等近期流行的omicron亚变种具有强效中和作用, ic
50
均低于100 ng/ml (见中国专利申请cn202211734994.0)。
25.根据文献采用ggggsggggsgggg linker将h4d12的vh和vl连接构建h4d12的scfv,之后用同样的linker将h4d12的scfv连接至h4b6 重链的c端,构建关键图谱如下:xba i酶切位点-gccgccacc-信号肽
‑ꢀ
h4b6 vh+ch
‑ꢀ
linker
‑ꢀ
h4d12 vh
‑ꢀ
linker
‑ꢀ
h4d12 vl-终止密码子
‑ꢀ
bamh i酶切位点,合成目的序列并通过xba i和bamh i连入pcdna3.4表达载体,基因合成及4b6-h-4d12重链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由通用生物(安徽)公司完成,之后将该质粒与h4b6的轻链表达质粒共同转染至expi293f细胞,表达4b6-h-4d12双特异性抗体。图1给出了本发明双特异性抗体结构示意图,其是一种igg-(scfv)2形式的双特异性抗体,即,将来源于亲本单抗h4d12的单链抗体(scfv)连接在来源于正常结构的亲本单抗igg抗体分子h4b6的fc功能区的c末端,通过分子两端的cdr区与靶分子结合实现双特异性识别。
26.实施例2. 双特异性抗体的瞬时表达和亲和层析纯化使用expi293 表达系统,取50 μg重链和50 μg轻链混合后转染100 ml expi 293f
细胞,按说明书(thermofisher scientific,a14635)操作,5-6天后收获培养液,离心后上清约30 ml,使用体积为5 ml的预装protein g亲和层析柱,上样前用20 mm pbs平衡,待电导到基线后进样,上样结束后,使用20 mm pbs洗涤色谱柱至基线平稳,使用0.1 m ph 2.7的甘氨酸缓冲液洗脱目的蛋白,待od
280
近基线后,停止收集。
27.结果:sds-page检测亲和层析纯化的双特异性抗体,具体见图2,泳道1、2、3分别为4b6-h-4d12的柱前、柱后以及洗脱液的条带,蛋白样品可被巯基乙醇还原为75 kda、25 kda大小的两个片段,分别对应抗体重链和轻链的理论分子量,符合预期。泳道m为分子量标记。
28.实施例3. 双特异性抗体的交叉结合活性鉴定1. 包被:实验前一天96孔酶联板,取omicron亚变种ba.5 s-ecd抗原(acro,spn-c5229)、ba.4.6 s-ecd抗原(acro,spn-c522m)、bf.7 s-ecd抗原(acro,spn-c522q)、xbb s-ecd抗原(acro,spn-c5248)和xbb.1.5抗原(acro,spn-c524i)用包被液稀释至2 μg/ml,包被酶标板,每孔100 μl,4℃包被过夜。
29.2. 封闭:用洗板机(bio-tek,405_ls)洗3次,每孔加入100
ꢀµ
l封闭液,37℃ 孵育1 h。
30.3. 样品孵育:洗板3次,除首孔外,每孔加入100 μl稀释液,将抗体稀释至首孔4 μg/ml,4倍梯度稀释,100 μl/孔,每个抗体设置三个复孔,在37℃孵育1 h。
31.4. 二抗孵育:洗板3次,将hpr标记的羊抗人igg二抗(abcam,ab97225)用稀释液以1:10000进行稀释,每孔100
ꢀµ
l加入到elisa板对应孔中,37℃ 孵育1 h。
32.5. 显色:洗板3次,每孔加入100
ꢀµ
l的tmb单组份显色液,显色6 min,室温避光,之后每孔加入50
ꢀµ
l终止液终止反应。
33.6. 用酶标仪上检测450-630 nm处的od值,使用logistic四参数拟合绘制曲线,并计算抗体的ec
50
值。
34.结果:双特异性抗体与omicron亚变种s蛋白的结合活性见图3,4b6-h-4d12与ba.5、ba.4.6、bf.7、xbb、xbb.1.5的s-ecd蛋白均能强效结合,ec
50
分别为56 ng/ml、37 ng/ml、47 ng/ml、128 ng/ml、85 ng/ml,而亲本单抗h4b6虽然能强效结合ba.5、ba.4.6、bf.7的s-ecd蛋白,但对亚变种xbb及xbb.1.5的结合活性却显著降低。表明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能够交叉结合ba.5、ba.4.6、bf.7、xbb、xbb.1.5的s-ecd蛋白,相比于亲本单抗,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具有更广谱的结合活性。
35.实施例4:双特异性抗体的亲和力鉴定1. 配置缓冲液:running buffer(pbs+0.02% tween 20+0.2% bsa),regeneration buffer(10 mm gly,ph 1.75)。
36.2. 样品准备:用running buffer将抗体稀释至50 nm(7.5 μg/ml),将抗原稀释至100、50、25、12.5、6.25、3.125 nm,分别吸取250 μl加入96孔板对应位置中。样品所在板为a板,按照设计布局加入对应样品后置于倾斜板架上。
37.3. 打开gator仪器,点开数据采集软件,待仪器完成自检后选择程序模块。用镊子将hfc(anti-higg fc)探针小心从盒中取出,浸泡到已加入200 μl缓冲液的96孔板中。将96孔板放于水平板架上,探针所在板为b板。
38.4. 选择k assay程序进行样品检测:在主界面assay setup中选择k assay,basic parameters中equilibration setting设置time为600 s,shaker a speed为400 rpm,
shaker b speed为1000 rpm;plate set up中按照baseline
ꢀ–ꢀ
loading
ꢀ–ꢀ
baseline
ꢀ–ꢀ
association
ꢀ–ꢀ
dissociation的实验方案选择样品类型,输入96孔板中样品信息,包括样品名称和浓度;assay steps中定义每个步骤的position,time,speed和step type,step 1为baseline,time为60 s,speed为1000 rpm,step 2为loading,time为100 s,speed为400 rpm,step 3为baseline,time为60 s,speed为1000 rpm,step 4为association,time为300 s,speed为1000 rpm,step 5为dissociation,time为300 s,speed为1000 rpm;preview中点击start开始运行程序。
39.5. 结果分析:运行结果在主界面results&analysis模块中,点击new k analysis,在experiment selection中选择要分析的实验;在reference中设置ref. probe来定义实验中的对照探针,选中非对照孔,点击edit formula,选择多减多运算模式,将参照减去后,点击processed显示处理后的数据;在binding fitting中,parameters中fitting选择global,点击binding curve fit来计算拟合曲线;在kinetic analysis中,选择binding fitting graph后,点击calculate kinetics,计算并显示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与不同抗原的结合动力学数据ka、kd、kd。
40.结果:图4-7分别是4b6-h-4d12与ba.5、bf.7、xbb、xbb.1.5的s-ecd的亲和力常数测定图,结果显示其亲和力常数kd依次为1.52、1.63、7.42、1.40 nm,测量的r2值均为99%以上(见表1)。结果显示该双特异性抗体与omicron亚变种的s抗原均具有很好的亲和力,使其发展成新冠病毒特效药成为可能。
41.表1. 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与不同亚变种s蛋白的结合动力学数据
42.实施例5. 双特异性抗体的假病毒中和活性鉴定1. 将纯化的双特异性抗体用培养基 dmem+10% fbs 自初始浓度3倍系列稀释,加入96孔培养板,设置3个复孔,体积50 μl/孔;随即每孔加入50 μl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假病毒悬液(用dmem+10% fbs稀释病毒至合适滴度),充分混匀,另设置存活对照(不加病毒和抗体)和死亡对照(只加病毒),置37℃ 5% co2细胞培养箱孵育 1 h。
43.2. 将hek293t细胞用0.25%的胰酶消化后,用培养基(dmem+10% fbs)稀释至2.5
×
105cells/ml 浓度,接种到 96 孔细胞培养板中,接种体积 100 μl/孔,置 37℃ 5% co
2 细胞培养箱培养过夜。
44.3. 48 h后弃100 μl细胞培养上清,加入100 μl显色底物,避光孵育2 min。吸取150 μl转移到96孔白色微孔板,利用tecan spark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读取luciferase信号值。
45.4. 用[1
‑ꢀ
(样本-存活对照组信号) / (死亡对照组信号-存活对照组信号)]
ꢀ×ꢀ
100%计算抗体中和率,用 graphpad prism 8 拟合曲线,计算抗体ic
50 值。
[0046]
结果:图8-12分别是4b6-h-4d12与ba.5、bf.7、xbb.1.5、bq.1.1和ch.1.1的假病毒中和活性随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中和ba.5的ic
50
是10 ng/ml,中和
bf.7假病毒的ic
50
是7 ng/ml,中和xbb.1.5假病毒的ic
50
是11 ng/ml,中和bq.1.1假病毒的ic
50
是20 ng/ml,中和ch.1.1假病毒的ic
50
是62 ng/ml。结果显示相较于亲本单抗及鸡尾酒策略,双特异性抗体4b6-h-4d12对当前流行的主要omicron亚变种假病毒具有更加广谱高效的中和活性。

技术特征:
1. 一种抗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的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由两条多肽链和两条单克隆抗体轻链组成,其中,每条多肽链由一个单克隆抗体重链和一个单链抗体串联而成,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和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来自于同一个母本单克隆抗体,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可变区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的第26-33、51-57 和96-106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可变区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3的第27-32、50-52 和89-97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链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的第487-494、512-519 和558-575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链抗体轻链的可变区cdr1、cdr2和cdr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的第627-632、650-652 和689-696位氨基酸序列所示。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异性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的第1-117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的第1-108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链抗体的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的第462-586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链抗体的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的601-707位氨基酸序列所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的恒定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的第118-447位氨基酸序列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恒定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的第109-214位氨基酸序列所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克隆抗体重链和所述单链抗体之间,和/或,所述单链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和所述单链抗体的轻链可变区之间以柔性连接肽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肽的氨基酸序列如448-461位氨基酸序列所示。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7. 一种编码权利要求6所述双特异性抗体的多核苷酸,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链的多核苷酸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所述单克隆抗体轻链的多核苷酸的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8.一种含有权利要求7所述多核苷酸的表达载体。9.一种含有权利要求8所述表达载体的宿主细胞。10.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双特异性抗体在制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以抗新冠病毒的全人源双特异性中和抗体,其由两株新冠病毒全人源中和性抗体改构而成。所述抗体能够有效中和目前流行的具有强逃逸能力的Omicron亚变种BF.7、BA.5、XBB.1.5、BQ.1.1和CH.1.1。相较于亲本单抗及鸡尾酒策略,本发明公开的双特异性抗体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和抑制逃逸突变的能力,是治疗和预防重症新冠病毒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策略,有潜力成为干预新冠病毒的候选药物。物。物。


技术研发人员:陈薇 于长明 迟象阳 孙韩聪 张冠英 李建民 范鹏飞 房婷 黄平 侯利华 陈郑珊 陈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3.06.30
技术公布日:2023/10/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