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装置及其应用的吸口组件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2 阅读:64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洁装置及其应用的吸口组件。


背景技术:

2.具有清洁功能的洗地机、清洗机等清洁设备能够方便用户进行清洁地板、地毯等工作,给用户带来诸多便利,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的清洁设备为了提升污水的回收效率,清洁设备上用于吸收污水的吸口通常设计为与地毯干涉的窄吸口。由于吸口的通风面积较小且与地毯存在干涉,不利于吸收地毯上诸如毛发等脏污,未被吸口吸收的毛发最终会缠绕在清洁设备的滚刷上,往往需要用户手动清理而增加了用户的使用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及其应用的吸口组件,能够兼顾液态脏污及固态脏污的回收效率。
4.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用于清洁待清洁面,清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以及吸口组件,设于装置主体;其中,吸口组件包括:通道构件,具有吸收通道;吸口,吸收通道通过吸口吸收脏污;切换构件,相对通道构件可活动设置;以及驱动机构,与切换构件传动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切换构件运动,使得切换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一间距,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
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切换构件用于形成吸口;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切换构件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一间距;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切换构件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二间距。
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使能构件,与切换构件传动连接且供用户进行操控;其中,用户通过主动操控使能构件,使得使能构件驱动切换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清洁装置具有垂直于待清洁面的预定方向;驱动机构包括:固定构件,固定于通道构件;活动件,与切换构件可同步移动地设置于固定构件;以及限位件,固定于固定构件,其中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其中,切换构件能够沿预定方向移动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一状态时,第一限位部通过活动件将切换构件限制于当前位置,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第二限位部通过活动件将切换构件限制于当前位置。
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活动件还可转动地设置于切换构件,且活动件具有第一配合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沿限位件的周向依次分布,且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均为槽结构;其中,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一状态时,活动件转动至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一限位部,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时,活动件转动至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二限位部。
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还包括:使能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固定构件,其中使能构件通过沿预定方向移动以带动活动件移动;以及弹性件,与活动件传动连接;其中,活动件和使能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相对预定方向倾斜的斜面;响应于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斜面引导活动件转动至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斜面包括第一配合斜面及驱动斜面,第一配合斜面设于第一配合部,驱动斜面设于使能构件;其中,在切换构件自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使能构件带动活动件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脱离第一限位部,且响应于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第一配合斜面与驱动斜面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活动件转动至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二限位部。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活动件还具有:第二配合部,邻接第一配合部,其中第二配合部具有邻接第一配合斜面且朝向第一配合斜面的第二配合斜面;使能构件还具有:驱动部,设有驱动斜面及引导斜面,驱动斜面邻接引导斜面且二者相背设置;其中,在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二限位部的过程中,第二配合斜面与引导斜面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第二配合部通过驱动部。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斜面包括第三配合斜面及驱动斜面,第三配合斜面与第一配合部沿活动件的周向依次分布,驱动斜面设于使能构件;其中,在切换构件自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使能构件带动活动件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脱离第二限位部,且响应于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第三配合斜面与驱动斜面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活动件转动至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一限位部。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活动件还具有:第三配合部,与第一配合部在活动件的周向上彼此间隔,其中第三配合斜面设于第三配合部;以及第四配合部,邻接第三配合部,其中第四配合部具有邻接第三配合斜面且朝向第三配合斜面的第四配合斜面;使能构件还具有:驱动部,设有驱动斜面及引导斜面,驱动斜面邻接引导斜面且二者相背设置;其中,在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一限位部的过程中,第四配合斜面与引导斜面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第四配合部通过驱动部。
14.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的槽壁具有引导槽壁和限位槽壁,引导槽壁相对预定方向倾斜设置,限位槽壁通过引导槽壁连接第一限位部;其中,在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二限位部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沿引导槽壁移动至抵接限位槽壁。
1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限位件还具有:过渡斜面,位于第一限位部远离第二限位部的一侧;其中,过渡斜面相对预定方向倾斜设置,用于引导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一限位部。
1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具有:槽底;第一槽壁,位于槽底在限位件的周向上的一侧;以及第二槽壁,位于槽底在限位件的周向上的另一侧;其中,第一槽壁远离槽底的端部相对第二槽壁远离槽底的端部靠近槽底;在第一配合部嵌入第一限位部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随活动件转动至抵接第二槽壁,而后沿第二槽壁嵌入第一限位部。
1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活动件具有沿其周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组配合部组合,各配合部组合均包括第一配合部;限位件具有沿其周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组限位部组合,各限位部组合均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其中,响应于切换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交替切换,活动件周期性转动,使得各配合部组合的第一配合部周期性地嵌入各限位部组合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18.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应用于清洁装置的吸口组件,吸口组件包括:通道构件,具有吸收通道;吸口,吸收通道通过吸口吸收脏污;切换构件,相对通道构件可活动设置;以及驱动机构,与切换构件传动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切换构件运动,使得切换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一间距,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
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及其应用的吸口组件。本技术清洁装置包括吸口组件。吸口组件包括相对通道构件可活动设置的切换构件,吸收通道通过吸口吸收脏污。吸口组件的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切换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20.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一间距;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换言之,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的间距较大,有利于增大吸口的通风面积而提高流量或是降低吸口与待清洁面之间的干涉程度,此时吸口能够高效地吸收诸如人或动物的毛发、纤维、线头等固态脏污;而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减小吸口的通风面积而提高真空度或是使吸口靠近待清洁面,此时吸口能够高效地吸收污水等液态脏污。综上,本技术能够兼顾液态脏污及固态脏污的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a是本技术清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b是本技术吸口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b所示吸口组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图1b所示吸口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切换构件与驱动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图4所示切换构件与驱动机构中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图4所示切换构件与驱动机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图6所示切换构件与驱动机构中b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技术活动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0吸口组件;11通道构件;111吸收通道;112第一盖体;1121敞口;1122密封面;113第二盖体;1131第二端部;12切换构件;121第一端部;122凸台;123限位柱;13吸口;14密封件;15固定座;20待清洁面;30驱动机构;31使能构件;311驱动部;312驱动斜面;313引导斜面;32固定构件;33活动件;331第一配合部;331a第一配合斜面;332第二配合部;332a第二配合斜面;333第三配合部;333a第三配合斜面;334第四配合部;334a第四配合斜面;335配
合部组合;34限位件;341第一限位部;342第二限位部;3421引导槽壁;3422限位槽壁;343过渡斜面;344限位部组合;35弹性件;40刷头组件;50手持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34.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及其应用的吸口组件,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35.请参阅图1a、图1b和图2,图1a是本技术清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b是本技术吸口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b所示吸口组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6.在一实施例中,清洁装置可以是洗地机、清洗机等清洁设备,例如洗地机、地毯清洗机、布艺清洗机等。清洁装置用于清洁待清洁面20,具体是清洁装置能够在待清洁面20上移动以对待清洁面20进行清洁,其中待清洁面20对应为地面、地毯表面、沙发表面等。举例而言,本技术实施例以地毯清洗机为例对清洁装置进行阐述,清洁装置通常可以包括刷头组件40和手持组件50。用户可以通过抓持手持组件50,以推动刷头组件40在地毯表面上移动,利用刷头组件40对其经过的地毯区域进行清洁。清洁装置通过清洁滚刷对地毯进行清洁,并且清洁装置的主电机产生负压,以通过下文阐述的吸口13回收地毯上的脏污,达到清洁地毯的目的。吸口13位于清洁滚刷的前侧。
37.具体地,清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为清洁装置的主体部分,对清洁装置的其余零部件起到承载及保护的作用,装置主体包括上述的刷头组件40和手持组件50。清洁装置还包括吸口组件10。吸口组件10设于装置主体,具体是吸口组件10设于刷头组件40,且吸口组件10用于吸收脏污,达到清洁待清洁面20的目的。其中,吸口组件10吸收的脏污包括污水等液态脏污以及诸如人或动物的毛发、纤维、线头等固态脏污。
38.请一并参阅图3,图3是图1b所示吸口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9.下文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吸口组件10进行阐述。
40.在一实施例中,吸口组件10包括通道构件11。通道构件11具有吸收通道111,吸收通道111用于吸收脏污。吸口组件10还包括吸口13,吸收通道111通过吸口13吸收脏污。吸口组件10还包括切换构件12。切换构件12相对通道构件11可活动设置。吸口组件10还包括驱动机构30。驱动机构30与切换构件12传动连接,驱动机构30用于驱动切换构件12运动,使得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41.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吸口13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20具有第一间距(如图1b中d所示);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吸口13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20具有第
二间距(如图2中d所示);其中,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
42.切换构件12用于形成吸口13。图1b展示了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图2展示了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具有上述的第一间距;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具有上述的第二间距。本实施例中通道构件11与切换构件12配合构成吸口13。切换构件12靠近待清洁面20的端部为第一端部121,下文阐述的第二盖体113靠近待清洁面20的端部为第二端部1131。对于第一端部121相对第二端部1131远离待清洁面20以及第一端部121与第二端部1131平齐的情况,第一端部121为吸口13的最高点。而对于第一端部121相对第二端部1131靠近待清洁面20的情况,此时第二端部1131为吸口13的最高点。
43.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较大,使得吸口13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较大,有利于增大吸口13的通风面积而提高流量,且由于切换构件12较为远离待清洁面20而使得二者之间的干涉程度较低,此时吸口13能够高效地吸收诸如人或动物的毛发、纤维、线头等固态脏污;而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减小吸口13的通风面积而提高真空度,且吸口13靠近待清洁面20,此时吸口13能够高效地吸收污水等液态脏污。综上,本实施例能够兼顾液态脏污及固态脏污的回收效率。
44.对于待清洁面20为地毯表面的情况,地毯的表面容易沾染人或动物的毛发、纤维、线头等固态脏污,并且地毯本身由于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而容易储存污水等液态脏污。本实施例吸口组件10尤其适用于地毯表面的清洁工作,通过驱动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兼顾液态脏污及固态脏污的回收效率。现有技术中应用于清洁地毯的清洁设备其固态脏污的回收率仅有10%左右,而本实施例吸口组件10在兼顾高效回收液态脏污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固态脏污的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
45.具体地,通道构件11包括第一盖体112以及第二盖体113。第一盖体112具有敞口1121,且第一盖体112与第二盖体113对接形成吸收通道111。敞口1121与吸收通道111流体连通,切换构件12可活动地设置于敞口1121,切换构件12与第二盖体113配合构成吸口13。
46.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较大,且第一端部121相对第二端部1131远离待清洁面20,此时吸口13因具有较大的通风面积而具有较大的流量,同时由于切换构件12较为远离待清洁面20而使得二者之间的干涉程度较低,因而吸口13能够高效地吸收诸如人或动物的毛发、纤维、线头等固态脏污。
47.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较小,且第一端部121与第二端部1131平齐,此时吸口13因具有较小的通风面积而具有较大的真空度,同时吸口13靠近待清洁面20,因而吸口13能够高效地吸收污水等液态脏污。
4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切换构件12的第一端部121与第二盖体113的第二端部1131平齐,并非要求第一端部121与第二端部1131严格平齐。清洁装置具有垂直于待清洁面20的预定方向(如图1b中箭头x所示,下同),本实施例允许第一端部121与第二端部1131之间在预定方向上具有较小的距离,该距离可以不超过5mm。
49.进一步地,第一盖体112还具有密封面1122,密封面1122背向吸收通道111,且密封面1122邻接敞口1121。吸口组件10还包括密封件14,密封件14设于切换构件12,具体是密封件14设于切换构件12朝向第一盖体112的一侧。密封面1122与切换构件12配合夹紧密封件
14,以通过密封件14密封密封面1122与切换构件12的间隙,如此保证吸收通道111的真空度,进而保证吸收通道111吸收脏污的效率及效果。
50.可选地,密封件14可以是具有弹性的软胶等,在此不作限定。
51.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切换构件12自身包围形成吸口13,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使得吸口13整体沿垂直于待清洁面20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吸口13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20之间的间距在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之间切换。具体地,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吸口13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较大,有利于降低吸口13与待清洁面20之间的干涉程度,此时吸口13能够高效地吸收诸如人或动物的毛发、纤维、线头等固态脏污;而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吸口13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较小,有利于使吸口13靠近待清洁面20,此时吸口13能够高效地吸收污水等液态脏污。本技术实施例以通道构件11与切换构件12配合构成吸口13为例进行阐述,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52.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8,图4是本技术切换构件与驱动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切换构件与驱动机构中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切换构件与驱动机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切换构件与驱动机构中b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活动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展示了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图6展示了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
53.下文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机构30进行阐述。
54.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包括固定构件32。固定构件32固定于通道构件11。固定构件32为驱动机构30基础载体,对驱动机构30的其它零部件起到承载及保护的作用。举例而言,固定构件32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于通道构件11的第一盖体112,切换构件12可移动地设置于固定构件32,进而切换构件12相对通道构件11可活动设置。
55.驱动机构30还包括活动件33。活动件33可移动地设置于固定构件32,并且活动件33与切换构件12可同步移动。具体地,活动件33与切换构件12可同步沿预定方向移动。
56.驱动机构30还包括限位件34。限位件34固定于固定构件32。限位件34用于在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限制切换构件12的位置,使得切换构件12保持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进而使得吸口组件10按照要求进行回收固态脏污或液态脏污的工作。
57.具体地,限位件34具有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切换构件12能够沿预定方向移动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与此同时活动件33随切换构件12同步移动。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时,第一限位部341通过活动件33将切换构件12限制于当前位置,使得切换构件12保持在第一状态,吸口组件10进行回收固态脏污的工作。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第二限位部342通过活动件33将切换构件12限制于当前位置,使得切换构件12保持在第二状态,吸口组件10进行回收液态脏污的工作。
58.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切换构件12并不局限于沿预定方向移动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例如切换构件12可以相对通道构件11可转动设置等,以通过驱动切换构件12转动,使得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此不作限定。
59.进一步地,活动件33还可转动地设置于切换构件12,且活动件33具有第一配合部331。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沿限位件34的周向依次分布。其中,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均为槽结构,具体是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均沿预定方向延伸。
60.活动件33通过相对切换构件12转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转动至对应第一限位部341或第二限位部342的位置,之后活动件33再通过沿预定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一限位部341或第二限位部342,进而将活动件33限制于当前位置,即将切换构件12限制于当前位置,使得切换构件12保持在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具体地,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时,活动件33转动至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一限位部341;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时,活动件33转动至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二限位部342。当然,通过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从第一限位部341或第二限位部342中脱出,重新允许活动件33转动而使得切换构件12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61.举例而言,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限位部341的槽口和第二限位部342的槽口均朝向待清洁面20,且第一限位部341的槽底相对第二限位部342的槽底远离待清洁面20。当活动件33的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一限位部341而抵接到第一限位部341的槽底时,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较大,即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当活动件33的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二限位部342而抵接到第二限位部342的槽底时,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较小,即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
62.并且,如图3所示,切换构件12的表面凸设有凸台122,凸台122上设有限位柱123。活动件33为中空结构,且活动件33可转动地套设于限位柱123的外周。活动件33与切换构件12之间通过凸台122实现同步移动。限位柱123能够限制活动件33与切换构件12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允许活动件33相对限位柱123转动。
63.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并不局限于槽结构的设计。例如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可以为磁性部件,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沿预定方向彼此间隔,当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移动而与第一限位部341配合吸附时,第一限位部341通过活动件33将切换构件12保持在第一状态,而当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移动而与第二限位部342配合吸附时,第二限位部342通过活动件33将切换构件12保持在第二状态,在此不作限定。
64.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还包括使能构件31。使能构件31与切换构件12传动连接,且使能构件31供用户进行操控。用户通过主动操控使能构件31,使得使能构件31驱动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65.用户根据实际的清洁需求,主动操控使能构件31,以通过使能构件31驱动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吸口组件10用于吸收固态脏污,而当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吸口组件10用于吸收液态脏污。
66.可选地,考虑到吸口组件10较为靠近待清洁面20,即吸口组件10的位置较低,因此本实施例使能构件31具体设计为踏板,用户通过踩踏使能构件31,即可触发使能构件31驱动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用户无需弯腰来操控使能构件31,有利于提高用户操控使能构件31的便捷性。
67.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用户主动操控使能构件31也可以理解为用户主动操控使能构件31与待清洁面20配合,进而驱动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例如,用户向前推动清洁装置,以主动操控使能构件31与待清洁面20配合,进而驱动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而用户向后拉动清洁装置,以主动操控使能构件31与待清洁面20配合,进而驱动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当然,也可以是用户向前推动清洁装置以驱
动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用户向后拉动清洁装置以驱动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一状态。
68.驱动机构30还包括弹性件35。弹性件35与活动件33传动连接。当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移动而使得第一配合部331从第一限位部341或第二限位部342中脱出时,活动件33克服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使得弹性件35发生弹性形变;而当活动件33转动至第一配合部331对应第一限位部341或第二限位部342时,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嵌入其所对应的第一限位部341或第二限位部342。
69.具体地,使能构件31可移动地设置于固定构件32,并且使能构件31能够沿预定方向移动。使能构件31具体是与活动件33传动配合,使能构件31通过沿预定方向移动以带动活动件33移动。弹性件35具体是连接切换构件12,以通过切换构件12与活动件33传动配合。
70.并且,活动件33和使能构件31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相对预定方向倾斜的斜面。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该斜面能够引导活动件33转动至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一限位部341或第二限位部342。换言之,该斜面能够引导活动件33转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随活动件33转动至对应第一限位部341或第二限位部342,且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嵌入其所对应的第一限位部341或第二限位部342。
71.可选地,如图3、图4及图6所示,吸口组件10还包括固定座15。固定座15固定于固定构件32。弹性件35的一端抵接于固定座15,另一端抵接于切换构件12。弹性件35可以是弹簧等,并且弹性件3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此不作限定。
72.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斜面包括第一配合斜面331a及驱动斜面312。第一配合斜面331a设于第一配合部331,驱动斜面312设于使能构件31。在切换构件12自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使能构件31带动活动件33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脱离第一限位部341,且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第一配合斜面331a与驱动斜面312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活动件33转动至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二限位部342。
73.进一步地,活动件33还具有第二配合部332。第二配合部332邻接第一配合部331。第二配合部332具有第二配合斜面332a,第二配合斜面332a邻接第一配合斜面331a,且第二配合斜面332a朝向第一配合斜面331a。使能构件31还具有驱动部311,驱动部311设有驱动斜面312及引导斜面313。驱动斜面312邻接引导斜面313,且驱动斜面312与引导斜面313相背设置。在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二限位部342的过程中,第二配合斜面332a与引导斜面313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第二配合部332通过驱动部311。
74.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斜面包括第三配合斜面333a及驱动斜面312。第三配合斜面333a与第一配合部331沿活动件33的周向依次分布,驱动斜面312设于使能构件31。在切换构件12自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使能构件31带动活动件33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脱离第二限位部342,且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第三配合斜面333a与驱动斜面312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活动件33转动至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一限位部341。
75.进一步地,活动件33还具有第三配合部333以及第四配合部334。第三配合部333与第一配合部331在活动件33的周向上彼此间隔,其中第三配合斜面333a设于第三配合部333。第四配合部334邻接第三配合部333,第四配合部334具有第四配合斜面334a,第四配合斜面334a邻接第三配合斜面333a,且第四配合斜面334a朝向第三配合斜面333a。在第一配
合部331嵌入第一限位部341的过程中,第四配合斜面334a与引导斜面313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第四配合部334通过驱动部311。
76.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342的槽壁具有引导槽壁3421和限位槽壁3422。引导槽壁3421相对预定方向倾斜设置,限位槽壁3422通过引导槽壁3421连接第一限位部341。在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二限位部342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331沿引导槽壁3421移动至抵接限位槽壁3422。如此一来,本实施例通过引导槽壁3421引导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二限位部342,使得活动件33的动作过程更加流畅,降低活动件33卡顿、卡死的风险。
77.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34还具有过渡斜面343。过渡斜面343位于第一限位部341远离第二限位部342的一侧。过渡斜面343相对预定方向倾斜设置,用于引导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一限位部341。如此一来,本实施例通过过渡斜面343引导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一限位部341,使得活动件33的动作过程更加流畅,降低活动件33卡顿、卡死的风险。
7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41具有槽底3411、第一槽壁3412以及第二槽壁3413。第一槽壁3412位于槽底3411在限位件34的周向上的一侧,第二槽壁3413位于槽底3411在限位件34的周向上的另一侧。第一槽壁3412远离槽底3411的端部相对第二槽壁3413远离槽底3411的端部靠近槽底3411。在第一配合部331嵌入第一限位部341的过程中,第一配合部331随活动件33转动至抵接第二槽壁3413,而后沿第二槽壁3413嵌入第一限位部341。
79.在一实施例中,活动件33具有沿其周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组配合部组合335,各配合部组合335均包括第一配合部331、第二配合部332、第三配合部333以及第四配合部334。限位件34具有沿其周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组限位部组合344,各限位部组合344均包括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响应于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交替切换,活动件33周期性转动,使得各配合部组合335的第一配合部331周期性地嵌入各限位部组合344的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
80.具体地,如图8所示,活动件33具有四组配合部组合335,分别是配合部组合335a、配合部组合335b、配合部组合335c及配合部组合335d。配合部组合335a、配合部组合335b、配合部组合335c及配合部组合335d顺时针排布。各配合部组合335的第一配合部331、第二配合部332、第三配合部333以及第四配合部334顺时针排布,且相邻配合部组合335的第一配合部331和第四配合部334彼此邻接。对应地,限位件34具有四组限位部组合344。
81.限位件34为中空结构,活动件33能够嵌入限位件34的内部空间。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设于限位件34的侧壁。第一配合部331的外壁面相对第二配合部332、第三配合部333以及第四配合部334向外凸出,使得第一配合部331的部分能够嵌入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同理,使能构件31的驱动部311向外凸出,使得驱动部311的部分能够嵌入第一限位部341。
82.以配合部组合335a为例。当切换构件1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配合部331和驱动部311均嵌入第一限位部341,且第一配合部331的第一配合斜面331a抵接驱动部311的驱动斜面312,此时活动件33嵌入限位件34设置,如图5所示。在切换构件12自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用户操控使能构件31使得使能构件31沿预定方向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响应于使能构件31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驱动部311通过第一配合部331带动活动件33同步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此时切换构件12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而压缩弹性件35。直至第一配合部331刚从第一限位部341中脱出,驱动部311始终处于第一限位部341中,由于此时第一限
位部341不再限制第一配合部331,因此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相互贴合的第一配合斜面331a和驱动斜面312配合引导活动件33朝向第二限位部342转动。当活动件33转动至第一配合部331正对第二限位部342时,进一步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朝远离待清洁面20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随活动件33移动而嵌入第二限位部342,如图7所示。此时使能构件31同步朝远离待清洁面20的方向移动而重新凸出至外部,以便用户下一次操控使能构件31。在活动件33朝向第二限位部342转动的过程中,第二配合斜面332a与引导斜面313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第二配合部332通过驱动部311,之后驱动部311的驱动斜面312与第三配合部333的第三配合斜面333a贴合。至此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
83.在切换构件12自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用户继续操控使能构件31使得使能构件31沿预定方向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响应于使能构件31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驱动部311通过第三配合部333带动活动件33同步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此时切换构件12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而压缩弹性件35。直至第一配合部331刚从第二限位部342中脱出,配合部组合335b的第一配合部331也刚从对应的第二限位部342中脱出,由于此时第一限位部341不再限制第一配合部331,因此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相互贴合的第三配合斜面333a和驱动斜面312配合引导活动件33朝向第二限位部342转动。当活动件33转动至配合部组合335b的第一配合部331正对第一限位部341时,进一步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朝远离待清洁面20的方向移动,使得配合部组合335b的第一配合部331随活动件33移动而嵌入第一限位部341,如图5所示。此时使能构件31同步朝远离待清洁面20的方向移动而重新凸出至外部,以便用户下一次操控使能构件31。在活动件33朝向第二限位部342转动的过程中,第四配合斜面334a与引导斜面313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第四配合部334通过驱动部311,之后驱动部311的驱动斜面312与配合部组合335b的第一配合部331的第一配合斜面331a贴合。至此切换构件12重新切换至第一状态。切换构件12后续切换至第二状态或第一状态的过程以此类推。
84.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活动件33上的配合部组合335也可以仅设置一组。随活动件33周期性转动,该配合部组合335周期性地与不同的限位部组合344进行配合,在此不作限定。
85.在一实施例中,使能构件31具有至少两个驱动部311。该至少两个驱动部311沿使能构件31的周向依次间隔分布。对于上述限位件34具有至少两组限位部组合344的情况,各个驱动部311分别嵌设于不同的第一限位部341中,如此限制使能构件31转动,以尽可能避免因使能构件31转动而导致驱动部311无法正常与活动件33传动配合。
86.举例而言,图3示例性地展示了使能构件31具有两个驱动部311的情况。该两个驱动部311分别位于使能构件31的相对两侧,并且该两个驱动部311分别嵌设于相对的两组限位部组合344的第一限位部341中。
87.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88.应用场景一:
89.清洁装置具体是地毯清洗机,清洁装置用于对地毯进行清洁。清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以及吸口组件10,吸口组件10设于装置主体。吸口组件10包括通道构件11,通道构件11具有吸收通道111。吸口组件10还包括切换构件12,切换构件12相对通道构件11可活动设
置,且切换构件12与通道构件11配合构成吸口13,吸收通道111通过吸口13吸收脏污。吸口组件10还包括驱动机构30,驱动机构30与切换构件12传动连接,驱动机构30用于驱动切换构件12运动,使得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处于第一状态的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大于处于第二状态的切换构件12与待清洁面20的间距。
90.活动件33具有沿其周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组配合部组合335,各配合部组合335均包括第一配合部331、第二配合部332、第三配合部333以及第四配合部334。限位件34具有沿其周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组限位部组合344,各限位部组合344均包括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响应于切换构件1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交替切换,活动件33周期性转动,使得各配合部组合335的第一配合部331周期性地嵌入各限位部组合344的第一限位部341和第二限位部342。
91.以配合部组合335a为例。当切换构件1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配合部331和驱动部311均嵌入第一限位部341,且第一配合部331的第一配合斜面331a抵接驱动部311的驱动斜面312,此时活动件33嵌入限位件34设置。在切换构件12自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用户操控使能构件31使得使能构件31沿预定方向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响应于使能构件31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驱动部311通过第一配合部331带动活动件33同步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此时切换构件12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而压缩弹性件35。直至第一配合部331刚从第一限位部341中脱出,驱动部311始终处于第一限位部341中,由于此时第一限位部341不再限制第一配合部331,因此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相互贴合的第一配合斜面331a和驱动斜面312配合引导活动件33朝向第二限位部342转动。当活动件33转动至第一配合部331正对第二限位部342时,进一步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朝远离待清洁面20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配合部331随活动件33移动而嵌入第二限位部342。此时使能构件31同步朝远离待清洁面20的方向移动而重新凸出至外部,以便用户下一次操控使能构件31。在活动件33朝向第二限位部342转动的过程中,第二配合斜面332a与引导斜面313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第二配合部332通过驱动部311,之后驱动部311的驱动斜面312与第三配合部333的第三配合斜面333a贴合。至此切换构件12切换至第二状态。
92.在切换构件12自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用户继续操控使能构件31使得使能构件31沿预定方向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响应于使能构件31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驱动部311通过第三配合部333带动活动件33同步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此时切换构件12朝向待清洁面20移动而压缩弹性件35。直至第一配合部331刚从第二限位部342中脱出,配合部组合335b的第一配合部331也刚从对应的第二限位部342中脱出,由于此时第一限位部341不再限制第一配合部331,因此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相互贴合的第三配合斜面333a和驱动斜面312配合引导活动件33朝向第二限位部342转动。当活动件33转动至配合部组合335b的第一配合部331正对第一限位部341时,进一步响应于弹性件35的弹性回复力,活动件33沿预定方向朝远离待清洁面20的方向移动,使得配合部组合335b的第一配合部331随活动件33移动而嵌入第一限位部341。此时使能构件31同步朝远离待清洁面20的方向移动而重新凸出至外部,以便用户下一次操控使能构件31。在活动件33朝向第二限位部342转动的过程中,第四配合斜面334a与引导斜面313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第四配合部334通过驱动部311,之后驱动部311的驱动斜面312与配合部组合335b的第一配合部331的第一配合斜面331a贴合。至此切换构件12重新切换至第一状态。切换构件12后续切换至第二状
态或第一状态的过程以此类推。
93.以上对本技术提供的清洁装置及其应用的吸口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用于清洁待清洁面,所述清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以及吸口组件,设于所述装置主体;其中,所述吸口组件包括:通道构件,具有吸收通道;吸口,所述吸收通道通过所述吸口吸收脏污;切换构件,相对所述通道构件可活动设置;以及驱动机构,与所述切换构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切换构件运动,使得所述切换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吸口的最高点与所述待清洁面具有第一间距,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吸口的最高点与所述待清洁面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构件用于形成所述吸口;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切换构件与所述待清洁面具有所述第一间距;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切换构件与所述待清洁面具有所述第二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使能构件,与所述切换构件传动连接且供用户进行操控;其中,用户通过主动操控所述使能构件,使得所述使能构件驱动所述切换构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具有垂直于所述待清洁面的预定方向;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构件,固定于所述通道构件;活动件,与所述切换构件可同步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以及限位件,固定于所述固定构件,其中所述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其中,所述切换构件能够沿所述预定方向移动以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通过所述活动件将所述切换构件限制于当前位置,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限位部通过所述活动件将所述切换构件限制于当前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还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切换构件,且所述活动件具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限位件的周向依次分布,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为槽结构;其中,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活动件转动至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一限位部,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活动件转动至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二限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使能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其中所述使能构件通过沿所述预定方向移动以带动所述活动件移动;以及弹性件,与所述活动件传动连接;其中,所述活动件和所述使能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相对所述预定方向倾斜的斜面;响应于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所述斜面引导所述活动件转动至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一限位部或所述第二限位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包括第一配合斜面及驱动斜面,所述第一配合斜面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驱动斜面设于所述使能构件;其中,在所述切换构件自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使能构件带动所述活动件移动使得所述第一配合部脱离所述第一限位部,且响应于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所述第一配合斜面与所述驱动斜面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所述活动件转动至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二限位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还具有:第二配合部,邻接所述第一配合部,其中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邻接所述第一配合斜面且朝向所述第一配合斜面的第二配合斜面;所述使能构件还具有:驱动部,设有所述驱动斜面及引导斜面,所述驱动斜面邻接所述引导斜面且二者相背设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配合斜面与所述引导斜面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所述第二配合部通过所述驱动部。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包括第三配合斜面及驱动斜面,所述第三配合斜面与所述第一配合部沿所述活动件的周向依次分布,所述驱动斜面设于所述使能构件;其中,在所述切换构件自所述第二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使能构件带动所述活动件移动使得所述第一配合部脱离所述第二限位部,且响应于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所述第三配合斜面与所述驱动斜面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所述活动件转动至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一限位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还具有:第三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在所述活动件的周向上彼此间隔,其中所述第三配合斜面设于所述第三配合部;以及第四配合部,邻接所述第三配合部,其中所述第四配合部具有邻接所述第三配合斜面且朝向所述第三配合斜面的第四配合斜面;所述使能构件还具有:驱动部,设有所述驱动斜面及引导斜面,所述驱动斜面邻接所述引导斜面且二者相背
设置;其中,在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过程中,所述第四配合斜面与所述引导斜面相互贴合且配合引导所述第四配合部通过所述驱动部。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槽壁具有引导槽壁和限位槽壁,所述引导槽壁相对所述预定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限位槽壁通过所述引导槽壁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其中,在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二限位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沿所述引导槽壁移动至抵接所述限位槽壁。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还具有:过渡斜面,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其中,所述过渡斜面相对所述预定方向倾斜设置,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一限位部。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槽底;第一槽壁,位于所述槽底在所述限位件的周向上的一侧;以及第二槽壁,位于所述槽底在所述限位件的周向上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槽壁远离所述槽底的端部相对所述第二槽壁远离所述槽底的端部靠近所述槽底;在所述第一配合部嵌入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随所述活动件转动至抵接所述第二槽壁,而后沿所述第二槽壁嵌入所述第一限位部。14.根据权利要求5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具有沿其周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组配合部组合,各所述配合部组合均包括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限位件具有沿其周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组限位部组合,各所述限位部组合均包括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其中,响应于所述切换构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交替切换,所述活动件周期性转动,使得各所述配合部组合的所述第一配合部周期性地嵌入各所述限位部组合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5.一种应用于清洁装置的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用于清洁待清洁面,所述吸口组件包括:通道构件,具有吸收通道;吸口,所述吸收通道通过所述吸口吸收脏污;切换构件,相对所述通道构件可活动设置;以及驱动机构,与所述切换构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切换构件运动,使得所述切换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吸口的最高点与所述待清洁面具有第一间距,当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吸口的最高点与所述待清洁面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清洁装置及其应用的吸口组件。该清洁装置用于清洁待清洁面,清洁装置包括吸口组件。吸口组件包括相对通道构件可活动设置的切换构件,吸收通道通过吸口吸收脏污。吸口组件的驱动机构能够驱动切换构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一间距;当切换构件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吸口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具有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兼顾液态脏污及固态脏污的回收效率。液态脏污及固态脏污的回收效率。液态脏污及固态脏污的回收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陈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30
技术公布日:2023/10/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