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

未命名 10-21 阅读:71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空气干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


背景技术:

2.地下空间中空气温度和湿度受环境影响大,尤其在5-9月梅雨季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非常容易达到露点,从而使得地下空间产生结露现象,而结露则会导致墙面地面地砖出现水迹,产生水迹后地面容易出现湿滑及积水现象,并且,装饰物会发霉,影响人体健康;
3.为了解决该问题,常常采用相应的除湿防结露装置,而现有的除湿防结露装置往往是基于冷凝原理进行的除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除湿过程中,室内温度会降低,耗能较大,并且其结构复杂。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包括:
6.进风管,其嵌于地下空间,且用于将外部空气引流至地下空间中;
7.干燥管,其为闭环结构,且竖向贯穿嵌于所述进风管;
8.多个吸附球,均匀分布于所述干燥管中;以及
9.加热仓,其固定于所述进风管的底部且套设于所述干燥管的底部外侧;
10.其中,所述干燥管与进风管相重叠的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干燥空间和第二干燥空间,所述第一干燥空间和第二干燥空间对应的干燥管上开设有导流孔;
11.所述干燥管的底部开设有排液孔。
12.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中的外部空气的流向为:穿过第一干燥空间后穿过第二干燥空间;
13.所述吸附球的走向为:自第二干燥空间进入第一干燥空间。
14.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加热仓的底部连通有综合管,所述综合管的另一端伸出地下空间,所述综合管中还嵌入有排气风扇,用于将加热仓中的水蒸气排出。
15.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综合管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液口。
16.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中可移动的设置有第一移动封堵组件、第二移动封堵组件、第三移动封堵组件、第四移动封堵组件;
17.其中,第一移动封堵组件与第二移动封堵组件之间的容积、第二移动封堵组件与第三移动封堵组件之间的容积、第三移动封堵组件与第四移动封堵组件之间的容积、第四移动封堵组件与第一移动封堵组件之间的容积均相同。
18.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加热仓的一侧嵌入有加热器,所述进风管上设置有进风风扇;
19.所述加热器、进风风扇、第一移动封堵组件、第二移动封堵组件、第三移动封堵组件、第四移动封堵组件均由控制器所控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进风风扇启动时长达到第一时长时,控制第一移动封堵组件、第二移动封堵组件、第三移动封堵组件、第四移动封堵组件同步移动第一距离,之后控制所述加热器进行加热达到第二时长。
20.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距离为:第一移动封堵组件和第四移动封堵组件之间的间距。
21.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移动封堵组件、第二移动封堵组件、第三移动封堵组件、第四移动封堵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
22.内槽,其具有下开口以及多个第一侧通槽;
23.外槽,其具有上开口以及多个第二侧通槽,所述外槽滑动套设于所述内槽的外部;
24.第一铰接臂,其一端铰接于外槽上,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具有动力的轮体;
25.第一铰接杆,其一端穿过第一侧通槽并铰接至内槽的内壁上,另一端与第一铰接臂的中部铰接;
26.第二铰接臂,其一端铰接于内槽上,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具有动力的轮体;
27.第二铰接杆,其一端穿过第二侧通槽并铰接至外槽的内壁上,另一端与第二铰接臂的中部铰接;以及
28.伸缩杆,其固定连接于所述内槽与外槽之间。
29.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内槽的顶部固定有第一集成仓,所述第一集成仓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封堵板,所述第一封堵板的外周侧固定有弹性垫。
30.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外槽的底部固定有第二集成仓,所述第二集成仓的底部固定有第二封堵板,所述第二封堵板的外周侧固定有弹性垫。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32.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进风管中设置有干燥管,而干燥管中的第一移动封堵组件、第二移动封堵组件、第三移动封堵组件、第四移动封堵组件能够实现对于干燥管的封堵,使得由于封堵而产生的多个空间互不影响,以便其中部分吸附球进行一次吸附,部分吸附球进行二次吸附,部分吸附球进行干燥处理;
33.另外,第一移动封堵组件、第二移动封堵组件、第三移动封堵组件、第四移动封堵组件还能够驱动吸附球进行位置变换,保证了整体流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对于空气的长效除湿和除味,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下空间出现结露现象,并且整体耗能较小,可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34.图1为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35.图2为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36.图3为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中第一移动封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进风管;2、干燥管;3、导流孔;4、排液孔;5、吸附球;6、加热仓;7、加热器;8、综合管;9、排液口;10、排气风扇;11、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2、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3、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4、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5、第一封堵板;16、第一集成仓;17、内槽;18、第一
铰接杆;19、第一铰接臂;20、外槽;21、伸缩杆;22、第二铰接杆;23、第二铰接臂;24、第二集成仓;25、第二封堵板;26、第一干燥空间;27、第二干燥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38.请参照图1-3,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包括:
39.进风管1,其嵌于地下空间,且用于将外部空气引流至地下空间中;
40.干燥管2,其为闭环结构,且竖向贯穿嵌于所述进风管1;
41.多个吸附球5,均匀分布于所述干燥管2中;以及
42.加热仓6,其固定于所述进风管1的底部且套设于所述干燥管2的底部外侧;
43.其中,所述的吸附球实际为具有干燥作用的球体结构,也即干燥剂,应当理解是,目前的干燥剂按干躁种类大致能够分成两大类:化学变化型干燥剂和物理吸附型干燥剂。
44.化学变化型干燥剂是一种干燥剂原料和空气中水汽开展化学变化,转化成另一种化学物质以做到受潮吸收效果的干燥剂,干躁全过程不可逆,故该类干燥剂一般不能重复使用。物理学吸附型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其原料表面具有大量的微孔和毛细孔,这些微孔和毛细孔可以吸附周围的水分子,这种类干燥剂具备吸潮和放湿的特性,故能够重复使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则是物理吸附型干燥剂,以便循环使用。
45.所述干燥管2与进风管1相重叠的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干燥空间26和第二干燥空间27,所述第一干燥空间26和第二干燥空间27对应的干燥管2上开设有导流孔3;以便外部空气穿过第一干燥空间、第二干燥空间被引流至地下空间中。
46.所述干燥管2的底部开设有排液孔4,在重力和挤压力的作用下,吸附球能够排出部分液体。
47.为了提高对于吸附后的吸附球的排液效果,所述加热仓6的底部连通有综合管8,所述综合管8的另一端伸出地下空间,所述综合管8中还嵌入有排气风扇10,用于将加热仓6中的水蒸气排出。
48.基于此,为了防止加热仓对于第一干燥空间、第二干燥空间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进风管1中可移动的设置有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
49.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能够实现对于干燥管的封堵,使得由于封堵而产生的多个空间互不影响;
50.其中,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与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之间的容积、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与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之间的容积、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与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之间的容积、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与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之间的容积均相同;
51.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进风管1中的外部空气的流向为:穿过第一干燥空间26后穿过第二干燥空间27;
52.所述吸附球5的走向为:自第二干燥空间27进入第一干燥空间26。
53.如此,使得,第二干燥空间27中的吸附球能够起到对空气进行二次吸附的作用,而使用一段时间后的第二干燥空间27中的吸附球的吸附效果变差,此时将其移动至第一干燥空间中继续吸附,从而实现对于空气进行一次吸附的作用,实现对于吸附球的再次利用,一
次吸附时无需吸附球具有较强的吸附效果,只需能够吸附大部分湿气即可,剩下部分则由第二干燥空间中的吸附球进行处理。
54.本实施例中,所述综合管8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液口9。
55.为了提高整体的自动化程度,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加热仓6的一侧嵌入有加热器7,所述进风管1上设置有进风风扇;
56.所述加热器7、进风风扇、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均由控制器所控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进风风扇启动时长达到第一时长时,控制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同步移动第一距离,之后控制所述加热器7进行加热达到第二时长。
57.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进风管1靠近地下空间的一端设置湿度传感器,此时,所述加热器7、湿度传感器、进风风扇、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均由控制器所控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湿度大于湿度阈值时,控制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同步移动第一距离,之后控制所述加热器7进行加热达到第二时长。
58.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为: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和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之间的间距。
59.以图1为例,初始阶段,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位于第一位置上,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位于第二位置上,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位于第三位置上,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位于第四位置上,当控制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同步移动第一距离后,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位于第四位置上,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位于第一位置上,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位于第二位置上,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位于第三位置上;
60.而干燥管2虽然是闭环结构,但是其是由四个部分拼接而成,该拼接方式为可拆卸的拼接,如此设置便于实现对于吸附球5的更换,对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中的电池进行更换。
61.应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并非时刻在移动,仅在需要调整位置的时候进行短距离移动,因此其内部电池能够实现较长时长的续航;
62.而吸附球5也是也可反复使用的;
63.因此无需频繁的拆卸干燥管2并对其中的吸附球5进行更换,对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中的电池进行更换。
64.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述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的结构相同,均包括:
65.内槽17,其具有下开口以及多个第一侧通槽;
66.外槽20,其具有上开口以及多个第二侧通槽,所述外槽20滑动套设于所述内槽17的外部;
67.第一铰接臂19,其一端铰接于外槽20上,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具有动力的轮体;
68.第一铰接杆18,其一端穿过第一侧通槽并铰接至内槽17的内壁上,另一端与第一
铰接臂19的中部铰接;
69.第二铰接臂23,其一端铰接于内槽17上,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具有动力的轮体;
70.第二铰接杆22,其一端穿过第二侧通槽并铰接至外槽20的内壁上,另一端与第二铰接臂23的中部铰接;以及
71.伸缩杆21,其固定连接于所述内槽17与外槽20之间,伸缩杆21选择使用电动伸缩杆。
72.当向干燥管2中下入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时,伸缩杆21则进行伸缩动作,使得第一铰接臂、第二铰接臂展开,从而使得轮体与干燥管2的内壁接触,而当取出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时,伸缩杆21则进行伸长动作,使得第一铰接臂、第二铰接臂收拢,从而使得轮体与干燥管2的内壁保持间距;
73.其中,在图3状态下,当伸缩杆进行收缩时,外槽20和内槽17相互靠近,此时外槽20能够与第一铰接杆18接触,从而使其偏转并带动第一铰接臂19进行偏转展开,而内槽17则能够与第二铰接杆22接触,从而使得其偏转并带动第二铰接臂23偏转展开。
74.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内槽17的顶部固定有第一集成仓16,所述第一集成仓16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封堵板15,所述第一封堵板15的外周侧固定有弹性垫。
75.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外槽20的底部固定有第二集成仓24,所述第二集成仓24的底部固定有第二封堵板25,所述第二封堵板25的外周侧固定有弹性垫。
76.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管(1),其嵌于地下空间,且用于将外部空气引流至地下空间中;干燥管(2),其为闭环结构,且竖向贯穿嵌于所述进风管(1);多个吸附球(5),均匀分布于所述干燥管(2)中;以及加热仓(6),其固定于所述进风管(1)的底部且套设于所述干燥管(2)的底部外侧;其中,所述干燥管(2)与进风管(1)相重叠的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干燥空间(26)和第二干燥空间(27),所述第一干燥空间(26)和第二干燥空间(27)对应的干燥管(2)上开设有导流孔(3);所述干燥管(2)的底部开设有排液孔(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1)中的外部空气的流向为:穿过第一干燥空间(26)后穿过第二干燥空间(27);所述吸附球(5)的走向为:自第二干燥空间(27)进入第一干燥空间(2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仓(6)的底部连通有综合管(8),所述综合管(8)的另一端伸出地下空间,所述综合管(8)中还嵌入有排气风扇(10),用于将加热仓(6)中的水蒸气排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管(8)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液口(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1)中可移动的设置有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其中,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与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之间的容积、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与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之间的容积、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与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之间的容积、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与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之间的容积均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仓(6)的一侧嵌入有加热器(7),所述进风管(1)上设置有进风风扇;所述加热器(7)、进风风扇、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均由控制器所控制,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当进风风扇启动时长达到第一时长时,控制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同步移动第一距离,之后控制所述加热器(7)进行加热达到第二时长。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为: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和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之间的间距。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封堵组件(11)、第二移动封堵组件(12)、第三移动封堵组件(13)、第四移动封堵组件(14)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内槽(17),其具有下开口以及多个第一侧通槽;外槽(20),其具有上开口以及多个第二侧通槽,所述外槽(20)滑动套设于所述内槽(17)的外部;第一铰接臂(19),其一端铰接于外槽(20)上,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具有动力的轮体;
第一铰接杆(18),其一端穿过第一侧通槽并铰接至内槽(17)的内壁上,另一端与第一铰接臂(19)的中部铰接;第二铰接臂(23),其一端铰接于内槽(17)上,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具有动力的轮体;第二铰接杆(22),其一端穿过第二侧通槽并铰接至外槽(20)的内壁上,另一端与第二铰接臂(23)的中部铰接;以及伸缩杆(21),其固定连接于所述内槽(17)与外槽(20)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17)的顶部固定有第一集成仓(16),所述第一集成仓(16)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封堵板(15),所述第一封堵板(15)的外周侧固定有弹性垫。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槽(20)的底部固定有第二集成仓(24),所述第二集成仓(24)的底部固定有第二封堵板(25),所述第二封堵板(25)的外周侧固定有弹性垫。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地下空间安全用防结露装置,包括:进风管,其嵌于地下空间,且用于将外部空气引流至地下空间中;干燥管,其为闭环结构,且竖向贯穿嵌于所述进风管;多个吸附球,均匀分布于所述干燥管中;以及加热仓,其固定于所述进风管的底部且套设于所述干燥管的底部外侧;其中,所述干燥管与进风管相重叠的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干燥空间和第二干燥空间,所述第一干燥空间和第二干燥空间对应的干燥管上开设有导流孔;所述干燥管的底部开设有排液孔。排液孔。排液孔。


技术研发人员:娄全 贾炳 万祥云 杨艳辉 彭荣富 王文军 苏以轩 钱程 许哲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城建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3.07.10
技术公布日:2023/10/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