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1 阅读:86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电驱桥磨合工装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


背景技术:

2.电驱动桥总成在生产出厂前需模拟实车工况进行磨合测试,用于检测总成的各项功能性能。常规电驱桥测试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负载总成均用t型螺栓直接锁紧在铸铁平台上,如需装卸电驱桥总成,需人为将负载总成螺栓松开向两侧移动,待电驱桥总成安装好后再将负载总成向内侧移动,从而将桥的轮毂装配进轮毂转接工装中。另一种方法是两侧负载总成固定不动,安装前需在台架外将两侧轮毂转接工装提前锁附在桥轮毂上,再将桥安装在台架上与万向轴连接。
3.以上两种测试方法其装夹作业效率及拆卸作业效率均不高,且均需要人力安装轮毂转接工装,其人力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提高装夹及拆卸作业效率,不需提前安装轮毂转接工装,节省人力。
5.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6.两组移动负载组件,每组组移动负载组件包括底部的负载底板、水平直线驱动机构、负载固定底座组件,所述水平直线驱动机构的水平输出端连接所述负载固定底座组件;
7.两组轮毂工装升降组件,每个所述轮毂工装升降组件包括支撑底板、支撑架、升降气缸、支承托架,所述支撑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条导轨,所述支撑架的底部沿着导轨移动布置,所述支承架设置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上部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支撑托架;
8.一对电驱桥固定底座;
9.两组负载总成;
10.两组轮毂转接工装,每组轮毂转接工装包括连接轴、法兰连接架;
11.两组万向轴;
12.以及铸铁平台;
13.所述铸铁平台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区域分别固装有一对电驱桥固定底座,被测电驱桥总成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支承于对应的电驱桥固定底座的上部支承端、且被测电驱桥总成的轮毂朝向两侧布置,每组所述移动负载组件的负载底板固接于所述铸铁平台的长度方向对应侧,每组所述轮毂工装升降组件的支撑底板固接于所述铸铁平台的长度方向对应侧,每侧的所述轮毂工装升降组件位于对应侧的移动负载组件的内侧布置,所述负载固定底座组件的上端支承有对应的负载总成,每个负载总成的内端输出端通过万向轴连接对应的轮毂转接工装的连接轴,所述法兰连接架支撑于所述支承托架、且法兰连接架的法兰面朝向轮毂的对应连接面布置。
14.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15.所述负载固定底座组件包括负载平移板、负载第一固定底座、负载第二固定底座、以及若干t型螺栓螺母,所述负载底板的相对于负载平移板的宽度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凸的t型硬轨,所述负载平移板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支承于t型硬轨的上表面、且通过t型螺栓螺母进行限位或固定安装,对应的所述负载总成的两端分别支承于负载第一固定底座、负载第二固定底座的上端支承结构;
16.所述水平直线驱动结构具体为至少两组平行布置的无杆气缸,每组无杆气缸的输出端分别固接所述负载平移板的底端面,确保移动稳定可靠;
17.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平移板、四根导向柱、四组直线轴承、支撑升降板,所述支撑升降板通过四角位置的导向柱、直线轴承连接底部的支撑平移板,所述升降气缸固装于所述支撑平移板的上板面,所述升降气缸的上部输出端固接所述支撑升降板;
18.所述支撑平移板的底部通过导轨副支承于所述导轨,所述导轨的数量为至少两条;
19.所述支承平移板和所述负载平移板之间通过连接座、连接杆固接、形成整体结构,确保联动稳定可靠;
20.所述支承托架具体为v型托,确保轮毂转接工装的法兰连接架的稳定可靠支承。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利用水平直线驱动结构带动两侧负载总成组件进行移动,方便电驱桥总成在台架磨合测前的安装和测试后的拆卸;且利用升降气缸实现轮毂转接工装的支撑,在安装前辅助支撑,在磨合时下降不影响磨合转动;其提高装夹及拆卸作业效率,不需提前安装轮毂转接工装,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的移动负载组件、轮毂工装升降组件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24.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25.1移动负载组件、1-1负载底板、1-2无杆气缸、1-3t型硬轨、1-4负载平移板、1-5负第一载固定底座、1-6负载第二固定底座、1-7t型螺栓螺母、2轮毂工装升降组件、2-1支撑底板、2-2支撑平移板、2-3升降气缸、2-4直线轴承、2-5支撑升降板、2-6支撑v型托、2-7连接杆、2-8导轨、2-9连接座、2-10导向柱、3电驱桥固定底座、4万向轴、5轮毂转接工装、6负载总成、7被测电驱桥总成、8铸铁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26.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见图1和图2其包括两组移动负载组件1、两组轮毂工装升降组件2、一对电驱桥固定底座3、两组负载总成6、两组轮毂转接工装5、两组万向轴4、以及铸铁平台8;
27.每组组移动负载组件1包括底部的负载底板1-1、水平直线驱动机构、负载固定底座组件,水平直线驱动机构的水平输出端连接负载固定底座组件;
28.每个轮毂工装升降组件2包括支撑底板2-1、支撑架、升降气缸2-3、支承托架,支撑底板2-1的上表面设置有两条导轨2-8,支撑架的底部沿着导轨2-8移动布置,支承架设置有
升降气缸2-3,升降气缸2-3的上部输出端连接有支撑托架;
29.每组轮毂转接工装5包括连接轴、法兰连接架;
30.铸铁平台8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区域分别固装有一对电驱桥固定底座3,被测电驱桥总成7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支承于对应的电驱桥固定底座3的上部支承端、且被测电驱桥总成7的轮毂朝向两侧布置,每组移动负载组件1的负载底板1-1固接于铸铁平台8的长度方向对应侧,每组轮毂工装升降组件2的支撑底板2-1固接于铸铁平台8的长度方向对应侧,每侧的轮毂工装升降组件2位于对应侧的移动负载组件1的内侧布置,负载固定底座组件的上端支承有对应的负载总成6,每个负载总成6的内端输出端通过万向轴4连接对应的轮毂转接工装5的连接轴,法兰连接架支撑于支承托架、且法兰连接架的法兰面朝向轮毂的对应连接面布置。
31.具体实施时:负载固定底座组件包括负载平移板1-4、负载第一固定底座1-5、负载第二固定底座1-6、以及若干t型螺栓螺母1-7,负载底板1-1的相对于负载平移板1-4的宽度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凸的t型硬轨1-3,负载平移板1-4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支承于t型硬轨1-3的上表面、且通过t型螺栓螺母1-7进行限位或固定安装,对应的负载总成6的两端分别支承于负载第一固定底座1-5、负载第二固定底座1-6的上端支承结构;
32.水平直线驱动结构具体为三组平行布置的无杆气缸1-2,每组无杆气缸1-2的输出端分别固接负载平移板1-4的底端面,确保移动稳定可靠;
33.支撑架包括支撑平移板2-2、四根导向柱2-10、四组直线轴承2-4、支撑升降板2-5,支撑升降板2-5通过四角位置的导向柱2-10、直线轴承2-4连接底部的支撑平移板2-2,升降气缸2-3固装于支撑平移板2-2的上板面,升降气缸2-3的上部输出端固接支撑升降板2-5;
34.支撑平移板2-2的底部通过导轨副支承于导轨2-8;
35.支承平移板2-2和负载平移板1-4之间通过连接座2-9、连接杆2-7固接、形成整体结构,确保联动稳定可靠;
36.支承托架具体为v型托2-6,确保轮毂转接工装的法兰连接架的稳定可靠支承。
37.工作原理及过程:
38.桥安装前本装置状态:移动负载组件1上一圈t型螺栓螺母1-7处于拧松状态,无杆气缸1-2带动移动负载组件1和轮毂工装升降组件2均处于台架最外侧状态,此时台架中间空余空间可用行车将电驱桥吊装至3电驱桥固定底座上进行螺栓螺母锁附固定。
39.桥安装时本装置状态:通过外部电控盒按钮操作,控制无杆气缸1-2向台架中央方向移动,直至轮毂转接工装5套入电驱桥轮毂限位处。由于不同桥外形尺寸会有偏差导致中心高度与轮毂转接工装有偏差,在轮毂转接工装5即将套入电驱桥轮毂时,可通过外部电控盒按钮操作控制升降气缸2-3上升或下降从而可以顺利套入轮毂。用螺母将轮毂转接工装5与电驱桥轮毂进行锁附固定,将负载平移板1-4上一圈t型螺栓螺母1-7进行拧紧。
40.桥磨合时本装置状态:通过外部电控盒按钮操作,控制升降气缸2-3下降至最低位,保证支撑v型托2-6不与轮毂转接工装5接触,从而不妨碍后续桥磨合时轮毂转动。
41.桥磨合完成后拆卸步骤:通过外部电控盒按钮操作,控制升降气缸2-3上升撑住轮毂转接工装5,松开轮毂一圈螺母从而将轮毂转接工装5与电驱桥轮毂松开。将负载平移板1-4上一圈t型螺栓螺母1-7松开,通过外部电控盒按钮操作,控制无杆气缸1-2向台架两侧方向移动,直至轮毂转接工装5与电驱桥轮毂脱离。松开电驱桥与电驱桥固定底座之间的螺
栓螺母,用行车将电驱桥吊离磨合台架。
42.连接关系:
43.铸铁平台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地面,负载底板1-1通过t型螺栓螺母固定在铸铁平台表面,无杆气缸1-2与t型硬轨1-3通过螺栓锁附在负载底板1-1上。负载平移板1-4通过螺栓固定在无杆气缸1-2的滑块上,负载平移板1-4与t型硬轨1-3之间为滑动摩擦。负载固定底座11-5与负载固定底座21-6通过螺栓固定在负载平移板1-4上,负载总成6通过螺栓固定负载固定底座上。
44.支撑底板2-1通过t型螺栓螺母固定在铸铁平台表面,导轨2-8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底板2-1上,支撑平移板2-2通过螺栓与导轨2-8上的滑块连接,升降气缸2-3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平移板2-2表面,支撑升降板2-5与升降气缸2-3活塞杆端部螺纹连接,支撑v型托2-6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升降板2-5上。负载平移板1-4与支撑平移板2-2上均螺栓固定连接座2-9,连接座2-9之间螺栓固定连接杆2-7。
45.有益效果:利用水平直线驱动结构带动两侧负载总成组件进行移动,方便电驱桥总成在台架磨合测前的安装和测试后的拆卸;且利用升降气缸实现轮毂转接工装的支撑,在安装前辅助支撑,在磨合时下降不影响磨合转动;其提高装夹及拆卸作业效率,不需提前安装轮毂转接工装,节省人力。
4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两组移动负载组件,每组组移动负载组件包括底部的负载底板、水平直线驱动机构、负载固定底座组件,所述水平直线驱动机构的水平输出端连接所述负载固定底座组件;两组轮毂工装升降组件,每个所述轮毂工装升降组件包括支撑底板、支撑架、升降气缸、支承托架,所述支撑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条导轨,所述支撑架的底部沿着导轨移动布置,所述支承架设置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上部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支撑托架;一对电驱桥固定底座;两组负载总成;两组轮毂转接工装,每组轮毂转接工装包括连接轴、法兰连接架;两组万向轴;以及铸铁平台;所述铸铁平台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区域分别固装有一对电驱桥固定底座,被测电驱桥总成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支承于对应的电驱桥固定底座的上部支承端、且被测电驱桥总成的轮毂朝向两侧布置,每组所述移动负载组件的负载底板固接于所述铸铁平台的长度方向对应侧,每组所述轮毂工装升降组件的支撑底板固接于所述铸铁平台的长度方向对应侧,每侧的所述轮毂工装升降组件位于对应侧的移动负载组件的内侧布置,所述负载固定底座组件的上端支承有对应的负载总成,每个负载总成的内端输出端通过万向轴连接对应的轮毂转接工装的连接轴,所述法兰连接架支撑于所述支承托架、且法兰连接架的法兰面朝向轮毂的对应连接面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固定底座组件包括负载平移板、负载第一固定底座、负载第二固定底座、以及若干t型螺栓螺母,所述负载底板的相对于负载平移板的宽度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凸的t型硬轨,所述负载平移板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支承于t型硬轨的上表面、且通过t型螺栓螺母进行限位或固定安装,对应的所述负载总成的两端分别支承于负载第一固定底座、负载第二固定底座的上端支承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直线驱动结构具体为至少两组平行布置的无杆气缸,每组无杆气缸的输出端分别固接所述负载平移板的底端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平移板、四根导向柱、四组直线轴承、支撑升降板,所述支撑升降板通过四角位置的导向柱、直线轴承连接底部的支撑平移板,所述升降气缸固装于所述支撑平移板的上板面,所述升降气缸的上部输出端固接所述支撑升降板。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移板的底部通过导轨副支承于所述导轨,所述导轨的数量为至少两条。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平移板和所述负载平移板之间通过连接座、连接杆固接、形成整体结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托架具体为v型托。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载可移动的电驱桥总成磨合台架,其提高装夹及拆卸作业效率。其包括:两组移动负载组件,每组组移动负载组件包括底部的负载底板、水平直线驱动机构、负载固定底座组件,所述水平直线驱动机构的水平输出端连接所述负载固定底座组件;两组轮毂工装升降组件,每个所述轮毂工装升降组件包括支撑底板、支撑架、升降气缸、支承托架,所述支撑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条导轨,所述支撑架的底部沿着导轨移动布置,所述支承架设置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上部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支撑托架;一对电驱桥固定底座;两组负载总成;两组轮毂转接工装,每组轮毂转接工装包括连接轴、法兰连接架;两组万向轴;以及铸铁平台。以及铸铁平台。以及铸铁平台。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 陶红 江松林 王涛 毕双秋 徐蕾 齐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3
技术公布日:2023/10/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