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引工具、电机尾盖、心脏辅助设备及穿引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10-21
阅读:70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指一种穿引工具、电机尾盖、心脏辅助设备及穿引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机械循环辅助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危重症治疗方面的重要方式,其在改善病人血流动力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机械循环辅助的治疗,病人心脏的部分泵血功能被机械辅助循环装置替代,心脏得到有效休息,有利于患者衰竭心脏的功能性恢复。
3.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包含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氧合、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以及介入式导管泵。介入式导管泵相对于其他机械循环辅助装置而言,具有创伤小、易于植入等特点,对于高危患者,如严重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心脏泵血的生理特性及心脏和血管内的血液流动特性十分复杂,介入式导管泵往往需要整合微型传感器来感知、评估运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以提高其性能和安全性。
4.为保证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在现有技术中,会将传感器设置在导管泵外壁上;又因导管泵内部结构十分紧凑,通常会在导管泵近端的电机尾盖上设置过孔,以便传感器及其上的导线穿过,从而将传感器及导线固定在导管泵外壁。当电机尾盖的近端连接电缆导管时,传感器导线未穿过电机尾盖过孔的部分就被一起收容于电缆导管内。
5.因电机尾盖的近端还设有用于对接电缆导管的结构,导致过孔不能设置在电机尾盖边缘的部位,而是位于较为中间的位置,加之导管泵的整体体积较小,无疑增加了传感器导线自电机尾盖内部经过孔穿出的难度,装配困难且耗时长。更何况,目前经常使用的光纤压力传感器的导线脆弱易折,若是多次不能将传感器对准过孔穿过,对传感器及导线会造成较大的损害,从而导致传感器测量不精准或是导线折损。
6.因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进行改进,一直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穿引工具、电机尾盖、心脏辅助设备及穿引方法,辅助传感器导线穿过电机尾盖上的过孔,确保传感器导线能一次性穿孔成功,既节省了装配时间,又降低了装配时对传感器和导线的损耗,实用性强。
8.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9.一种穿引工具,适用于引导传感器导线穿过导管泵电机尾盖上的过孔,包括:
10.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
11.所述第一分体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槽位,及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二槽位;当所述第一分体设有所述第一槽位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分体设有所述第二槽位的一端,所述第一槽位和所述第二槽位相对接配合,共同形成一孔状结构;
12.其中,所述第一分体设有所述第一槽位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分体设有所述第二槽位的一端,适于穿入电机尾盖内部,共同形成所述孔状结构;及
13.所述孔状结构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适于连通于电机尾盖上的过孔,第二端位于电机尾盖外部,适于供传感器导线从所述第二端穿入所述孔状结构,并在所述孔状结构的引导下,经所述第一端穿入电机尾盖上的过孔传感器导线。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外侧壁形成的孔洞轮廓大小,大于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外侧壁形成的孔洞轮廓大小。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分体外侧壁轮廓呈柱状构造,适配于电机尾盖近端的内部轮廓,且所述孔状结构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分体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及
16.所述第二分体外侧壁轮廓呈柱状构造,适配于电机尾盖近端的内部轮廓。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孔状结构的中心轴线呈朝向所述第一分体延伸的劣弧;及
18.所述孔状结构中心轴线于第一端的切线和所述第一分体的中心轴线所呈的夹角大小,大于所述孔状结构中心轴线于第二端的切线和所述第一分体的中心轴线所呈的夹角大小。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分体端部,对应于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二端,设有圆角。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孔状结构的孔径大小不大于电机尾盖上过孔的孔径大小。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穿引工具还包括:
22.固定座;
23.所述第一分体远离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固定座的对接部。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部呈柱状构造,适配于电机尾盖远端的内部轮廓,且所述固定座设有供所述对接部插入的安装孔;
25.所述对接部朝向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固定座,当电机尾盖远端抵接于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面,所述对接部凸出于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外侧壁适于抵接于电机尾盖远端内侧壁。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部外侧壁设有凸条,且所述固定座内侧壁对应所述凸条处设有第一凹槽;
27.所述凸条穿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以限制所述对接部相对所述固定座沿自身轴线方向转动。
2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机尾盖,适配于上述任一项所提供的穿引工具,所述电机尾盖设有过孔;及
29.所述穿引工具的第一分体远离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设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适于对接固定座,且所述对接部外侧壁设有凸条;
30.固定座套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端,且固定座内侧壁设有与所述凸条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电机尾盖远端内侧壁设有与所述凸条相适配的第二凹槽;所述凸条远离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凹槽内,所述凸条朝向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凹槽
内,以限制固定座和所述电机尾盖相对所述对接部沿自身轴线方向转动;及
31.当所述凸条穿设于所述第二凹槽,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一端正对于所述过孔,传感器导线在所述孔状结构的引导下,经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一端穿入所述电机尾盖上的过孔,沿着所述过孔的孔壁自所述过孔远离所述孔状结构的一端穿出。
32.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心脏辅助设备,包括上述所提供的电机尾盖。
3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穿引方法,适用于上述任一项所提供的穿引工具,所述穿引工具还包括固定座,所述第一分体的远离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固定座的对接部;
34.所述固定座被平放于一具有平面的平台上;
35.所述第一分体被组装于所述固定座,且所述第一分体设有所述第一槽位的一端,位于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平台的一侧;
36.电机尾盖自所述第一分体设有所述第一槽位的一端,套在所述第一分体外,且电机尾盖的远端贴合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平台的一侧;
37.所述第二分体设有所述第二槽位的一端,自电机尾盖的近端穿入电机尾盖内部,与所述第一分体相对接配合形成所述孔状结构;
38.传感器导线端部自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二端穿入所述孔状结构内部,在所述孔状结构的引导下,经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一端进入电机尾盖上的过孔,随后,沿着过孔的孔壁自过孔远离所述孔状结构的一端穿出。
39.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40.1、本专利通过设置穿引工具,来辅助传感器导线穿过导管泵电机尾盖上的过孔,以确保传感器导线能一次性穿孔成功。该穿引工具包括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相对接配合,形成一孔状结构。当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穿入电机尾盖时,孔状结构的第一端与电机尾盖上的过孔相连通,孔状结构的第二端则位于电机尾盖外部。如此,用户在装配传感器时,从外部就能观测到传感器端部所要穿入的孔位,装配难度大幅度降低,对位简单。当传感器导线端部自孔状结构的第一端进入孔状结构内部,就能沿着孔状结构进入过孔内部,最后自过孔穿出,实现整个穿孔过程,操作简单,耗时短。更重要的是,在装配过程中,传感器导导线不容易因多次尝试穿孔而折损,可有效提高导管泵的产品良率,实用性强。
41.2、本专利中,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分别沿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的自身径向延伸,如此,在孔状结构的第一端正对于电机尾盖上的过孔时,孔状结构的中心轴线能与过孔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使得传感器导线更容易经孔状结构进入过孔内部,并自过孔内部穿出,能减少导线不必要的弯曲,有效降低导线折损的可能。而第一槽位的槽底呈内凹的弧面,第二槽位的槽底呈外凸的弧面,使得孔状结构的中心轴线呈朝向第一分体外凸的弧线,能够在使传感器导线端部更为平滑地进入过孔的同时,尽可能地拉大孔状结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第一分体轴向上的距离,从而确保孔状结构的第一端正对于过孔时,孔状结构的第二端能够位于电机尾盖外。此时,第二槽位的槽底还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方便传感器端部自孔状结构的第二端进入。相对地,第一分体端部,对应于孔状结构的第二端,设有圆角,与第二槽位的槽底相配合,有利于传感器端部的快速定位,穿孔快速且精准。而且,圆角和第二槽位槽底的结构设置,可以避免传感器导线在穿入孔状结构时被划伤,保证产品良率,
结构设置合理且实用性强。
42.3、本专利中,孔状结构的孔径大小不大于电机尾盖上过孔的孔径大小,如此,便能确保传感器在孔状结构的引导下无阻碍地直接进入并穿过电机尾盖上的过孔。
附图说明
4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4.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穿引工具在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45.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穿引工具的结构拆解图;
46.图3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穿引工具的截面视图;
47.图4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组合形成孔状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48.图5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穿引工具在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49.附图标号说明:
50.100、第一分体;110、第一槽位;111、圆角;120、对接部;121、凸条;
51.200、第二分体; 210、第二槽位;
52.300、孔状结构; 310、第一端; 320、第二端;
53.400、固定座;410、安装孔;411、第一凹槽;
54.500、电机尾盖;510、过孔;520、环形凸台;530、第一腔室;540、第二凹槽;
55.600、传感器;
56.700、导线;
57.800、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58.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技术的描述。
5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60.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61.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62.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
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3.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发明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64.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以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5.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5,一种穿引工具,适用于引导传感器600导线700穿过导管泵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以确保传感器600导线700能一次性穿孔成功。
66.现有技术中,电机尾盖500通常包括本体和设于本体一端的环形凸台520,环形凸台520用以对接电缆导管。此时,电机尾盖500上可供传感器600导线700穿过的过孔510设于电机尾盖500本体靠近环形凸台520的一侧。为方便组装,常将传感器600导线700端部自电机尾盖500设有环形凸台520的一端,即电机尾盖500的近端,经环形凸台520内部穿过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
67.因电缆导管的径向尺寸较小,与其相配合的环形凸台520的径向尺寸也较小,导致传感器600导线700很难准确穿入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甚至,在多次尝试失败后,导线700连接至传感器600一端,会因多次弯折而折损。如此,就算最后组装成功,也难免会降低导管泵的性能,导致良品率降低。
68.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穿引工具包括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第一分体100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槽位110,第二分体200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二槽位210。当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一端,抵接于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一端时,第一槽位110和第二槽位210相对接配合,共同形成一孔状结构300。
69.在装配时,参见图1及图5,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一端,以及,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一端,位于电机尾盖500内部。两者相配合形成孔状结构300,该孔状结构300具有第一端310和第二端320,第一端310适于连通于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第二端320位于电机尾盖500外部,适于供传感器600及其导线700穿入。如此,传感器600导线700便能在孔状结构300的引导下穿过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
70.值得注意的是,孔状结构300的第二端320位于电机尾盖500外部,所以,用户在装配传感器600导线700时,从外部就能观测到导线700端部所要穿入的孔位,装配难度大幅度降低,对位简单。当导线700端部自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进入孔状结构300内部,就能沿着孔状结构300进入过孔510内部,最后自过孔510穿出,实现整个穿孔过程,操作简单,耗时短。
71.更重要的是,在装配过程中,传感器600导线700不容易因多次尝试穿孔而折损,在提高装配效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导管泵的产品良率,实用性强。
72.具体地,在使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穿引工具时,可先将电机尾盖500的远端,即电机尾盖500本体远离环形凸台520的一端,自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一端,套在第一分体100上;之后,再将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一端,自电机尾盖500的近端穿入
电机尾盖500内部,使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一端抵接于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一端,形成完整的孔状结构300。
73.当然,也可以先将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固定在一起,再将第二分体200远离第一分体100的一端,自电机尾盖500的远端穿入电机尾盖500内部,使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连通于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例如,在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端面,以及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端面,设置可相卡接配合的卡扣结构,以将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固定连接。此外,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还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此不一一赘述,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74.作为优选,参见图3至图5,孔状结构300的第二端320,在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外侧壁形成的孔洞轮廓大小,大于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在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外侧壁形成的孔洞轮廓大小,更有利于用户装配时将导线700自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穿入,减少导线700可能受到的剐蹭,进一步提高用户在穿孔时,导线700端部和孔状结构300的对位准度,实用性强。
75.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5,电机尾盖500本体内侧壁靠近环形凸台520的部位,即,电机尾盖500本体内侧壁对应有过孔510的位置,与环形凸台520内侧壁相齐平。此时,第一分体100外侧壁轮廓呈柱状构造,适配于电机尾盖500近端,环形凸台520的内部轮廓;相对地,第二分体200外侧壁轮廓呈柱状构造,适配于电机尾盖500近端,环形凸台520的内部轮廓。
76.如此,能较好地限制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相对电机尾盖500沿环形凸台520径向移动,同时,还能确保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和过孔510位于电机尾盖500内侧壁的一端之间,在环形凸台520径向上仅存在极小的间隙,使导线700能顺利经孔状结构300进入过孔510内部。
77.若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和过孔510位于电机尾盖500内侧壁的一端之间,在环形凸台520径向上存在较大间隙,那么,在将传感器600导线700自孔状结构300移至过孔510内时,其边缘很容易被卡进孔状结构300和过孔510之间的间隙。此时,继续推进传感器600导线700移动,极易导致传感器600导线700被折损,从而影响装配效率以及产品良率。
78.具体地,参见图2至图5,孔状结构300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分体10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79.首先,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的目的是为了供传感器600导线700自电机尾盖500内部穿过,然后将传感器600固定在导管泵外侧,而传感器600导线700则没有完全穿过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仅部分随传感器600固定于导管泵外侧。考虑到传感器600的导线700脆弱易折,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可为直通孔,且该过孔510对应电机尾盖500内侧壁的一端,需位于过孔510对应电机尾盖500外侧壁一端靠近环形凸台520的一侧,即,过孔510的中心轴线朝向环形凸台520的中心倾斜设置。此时,过孔510的中心轴线与环形凸台520的中心位于同一平面内。
80.而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孔状结构300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分体10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结合第一分体100的外侧壁轮廓和环形凸台520内侧壁轮廓相适配,即,当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一端和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一端,位于电机尾盖500内部时,孔状结构300的中心轴线适于与环形凸台52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81.如此,在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正对于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时,孔状结构300的中心轴线能与过孔510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使得传感器600导线700更容易经孔状结构300进入过孔510内部,并自过孔510内部穿出,能减少不必要的弯曲,有效降低导线700折损的可能。
82.值得注意的是,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孔状结构300的中心轴线于第一端310的切线即为过孔510的中心轴线,以保证孔状结构300和过孔510之间的平滑过渡,使导线700能流畅且顺滑地自孔状结构300进入过孔510,同时减少导线700的过度弯折,有效提高产品的良率。
83.进一步地,孔状结构300的中心轴线呈朝向第一分体100延伸的劣弧,且该孔状结构300中心轴线在第一端处的切线和第一分体100的中心轴线相交所形成的夹角大小,大于孔状结构300中心轴线在第二端处的切线和第一分体100的中心轴线所呈的夹角大小。如此,在使导线700更为平滑地进入过孔510的同时,还尽可能地拉大孔状结构300第一端310和第二端320在第一分体100轴向上的距离,从而确保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正对于过孔510时,孔状结构300的第二端320能够位于电机尾盖500外。此时,第二槽位210的槽底还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方便导线700自孔状结构300的第二端320进入孔状结构300内。
84.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4,第一分体100端部,对应于孔状结构300的第二端320,设有圆角111,与第二槽位210的槽底相配合,有利于导线700的快速定位,穿孔快速且精准。而且,圆角111的设置还能进一步扩大孔状结构300的第二端320,在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外侧壁所形成的孔洞轮廓大小,方便导线700穿入孔状结构300。
85.此外,圆角111和第二槽位210槽底的结构设置,还能避免传感器600导线700在穿入孔状结构300时被划伤,保证产品良率,结构设置合理且实用性强。
86.具体地,当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相配合时,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一端面贴合于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一端面,且孔状结构300的中心轴线位于第一分体100和第二分体200的贴合面上。此时,孔状结构300在贴合面各处法线的垂直方向上的孔截面形状为圆形,该圆形的直径大小即为孔状结构300的孔径大小。其中,孔状结构300的孔径大小处处相等,且孔状结构300的孔径大小为传感器600导线700直径的1-3倍。
87.优选地,参见图5,孔状结构300的孔径大小不大于电机尾盖500上过孔510的孔径大小,以确保传感器600导线700在孔状结构300的引导下,能无阻碍地直接进入并穿过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
88.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5,穿引工具还包括固定座400,此时,第一分体100的远离第二分体200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该固定座400的对接部120。
89.该固定座400具有相平行设置的两端面,第一分体100就安装于其中一端面上。在进行传感器600穿孔前,先将固定座400平放在一平台800上,然后将第一分体100固定在固定座400上。接着,将电机尾盖500套设在第一分体100外,并使电机尾盖500的远端抵接于固定座400设有第一分体100的一端面上。之后,将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一端穿入电机尾盖500,并使其贴合于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一端,形成孔状结构300。注意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应位于过孔510所在的一侧,使孔状结构300连通于过孔510。此时,将传感器600端部自孔状结构300的第二端320穿入即可。穿孔完成后,先撤出第一分体100,再取下电机尾盖500,将电机尾盖500及传感器600装配置对应位置。
90.具体地,参见图1至图3及图5,对接部120呈柱状构造,适配于电机尾盖500远端的内部轮廓,且固定座400设有供对接部120插入的安装孔410。对接部120朝向第二分体200的一端凸出于固定座400,当电机尾盖500远端抵接于固定座400朝向第二分体200的一端面,对接部120凸出于固定座400的一端外侧壁适于抵接于电机尾盖500远端内侧壁,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电机尾盖500相对第一分体100沿径向移动。
91.本实施例中,第一分体100的对接部120是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插入并固定在固定座400的安装孔410内,不会发生轴向窜动。其中,安装孔410可以是盲孔也可以是通孔,只要保证对接部120凸出于固定座400的部位不会与电机尾盖500发生干涉即可,在此不作限制,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92.具体地,参见图2,对接部120外侧壁设有凸条121,且固定座400内侧壁对应凸条121处设有第一凹槽411。凸条121穿设于第一凹槽411内,以限制对接部120相对固定座400沿自身轴线方向转动。
93.作为优选,参见图2及图5,凸条121沿对接部120长度方向延伸至对接部120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此时,可在电机尾盖500远端内侧壁设置于凸条121相配合的第二凹槽540,凸条121穿设于第二凹槽540内,以限制电机尾盖500相对第一分体100沿自身轴线方向转动。
94.本实施例中,装配后的固定座400、第一分体100和电机尾盖500不会两两之间发生相对平动;同时,因电机尾盖500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抵接于固定座400的端面,不会发生窜动,可保证在传感器600导线700穿孔的过程中,固定座400、第一分体100和电机尾盖500不会发生错位。
95.相对地,因第二分体200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穿入电机尾盖500并抵接于固定座400的端面,不会发生轴向窜动。此外,用户可用手指捏住第二分体200,防止第二分体200相对于第一分体100移动或旋转,避免第二分体200发生错位,另一只手将传感器600穿入孔状结构300。当然,也可在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端面,以及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端面,设置可相卡接配合的卡扣结构,也能起到限制第二分体200相对于第一分体100移动或旋转的作用。
96.本实施例中,因固定座400、第一分体100、电机尾盖500和第二分体200不会发生错位,传感器600的穿孔精准度更高且速度也更快。
97.此外,凸条121和第二凹槽540的设置也可以用于定位,当凸条121穿设于第二凹槽540,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正对于过孔510。
98.具体地,参见图2,凸条121在对接部120轴向上呈半圆形构造,且第一凹槽411为直通圆弧口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凸条121穿设于第一凹槽411内时,凸条121和第一凹槽411之间的碰撞。相对地,第二凹槽540为圆弧口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凸条121穿设于第二凹槽540内时,凸条121和第二凹槽540之间的碰撞。
99.在实际生产中,也可以在固定座400内侧壁设置卡台,在对接部120外侧壁设置卡槽,以实现固定座400和第一分体100的固定。但因导管泵的内部结构较为紧凑,电机尾盖500内侧壁还是以设置凹槽结构为宜,即,保留第二凹槽540及对接部120对应位置的凸条121的结构设置。
10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机尾盖500,参见图1、图2及图5,该电机尾盖500适配于上述
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穿引工具。其中,电机尾盖500设有过孔510,适于供传感器600导线700穿过。本实施例中的穿引工具的第一分体100远离第二分体200的一端设有对接部120,该对接部120适于对接固定座400,且对接部120外侧壁设有凸条121。其中,固定座400套设于对接部120的一端,且固定座400内侧壁设有与凸条121相适配的第一凹槽411。相对地,电机尾盖500远端内侧壁设有与凸条121相适配的第二凹槽540。
101.此时,凸条121远离第二分体200的一端适于穿设于第一凹槽411内,而凸条121朝向第二分体200的一端适于穿设于第二凹槽540内,通过凸条121和第一凹槽411的配合作用,以及凸条121和第二凹槽540的配合作用,便能限制固定座400和电机尾盖500相对于对接部120沿自身轴线方向转动,保证在传感器600导线700穿孔的过程中,固定座400、第一分体100和电机尾盖500不会发生相对移动。
102.同时,当凸条121穿设于第二凹槽540时,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应正对于过孔510设置,以便传感器600导线700在孔状结构300的引导下,经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穿入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再沿着过孔510的孔壁自过孔510远离孔状结构300的一端穿出。
103.具体地,电机尾盖500包括本体和设于本体一端的环形凸台520,环形凸台520用以对接电缆导管。此时,电机尾盖500上可供传感器600导线700穿过的过孔510设于电机尾盖500本体靠近环形凸台520的一侧。
104.作为优选,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为直通孔。又因过孔510对应电机尾盖500内侧壁的一端,需位于过孔510对应电机尾盖500外侧壁一端靠近环形凸台520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过孔510的中心轴线朝向环形凸台520的中心倾斜设置。
105.进一步地,为使孔状结构300和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平滑过渡,使导线700更为顺利地经孔状结构300进入过孔510,过孔510的中心轴线优选为与孔状结构300第一端310处的中心轴线相切。
10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穿引方法,适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穿引工具,具体可包括如下步骤:
107.先将固定座400平放在一具有平面的平台800上;
108.然后,把第一分体100对接部120上的凸条121部分插入固定座400的第一凹槽411内,完成第一分体100和固定座400的组装,此时,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一端,位于固定座400远离平台800的一侧;
109.接着,将电机尾盖500从第一分体100设有第一槽位110的一端,套在第一分体100外,并使电机尾盖500的远端贴合固定座400远离平台800的一侧,此时,凸条121的剩余部分被插入电机尾盖500的第二凹槽540内;
110.随后,将第二分体200设有第二槽位210的一端,从电机尾盖500的近端穿入电机尾盖500内部,与第一分体100相对接配合形成孔状结构300;
111.最后,把传感器600导线700端部自孔状结构300的第二端320穿入该孔状结构300内部,使传感器600导线700能在该孔状结构300的引导下,经孔状结构300的第一端310进入电机尾盖500上的过孔510,进入过孔510后,导线700再沿着过孔510的孔壁自过孔510远离孔状结构300的一端穿出。
112.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
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113.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穿引工具,适用于引导传感器导线穿过导管泵电机尾盖上的过孔,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所述第一分体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一槽位,及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二槽位;当所述第一分体设有所述第一槽位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分体设有所述第二槽位的一端,所述第一槽位和所述第二槽位相对接配合,共同形成一孔状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分体设有所述第一槽位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分体设有所述第二槽位的一端,适于穿入电机尾盖内部,共同形成所述孔状结构;及所述孔状结构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适于连通于电机尾盖上的过孔,第二端位于电机尾盖外部,适于供传感器导线从所述第二端穿入所述孔状结构,并在所述孔状结构的引导下,经所述第一端穿入电机尾盖上的过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外侧壁形成的孔洞轮廓大小,大于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外侧壁形成的孔洞轮廓大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外侧壁轮廓呈柱状构造,适配于电机尾盖近端的内部轮廓,且所述孔状结构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分体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状结构的中心轴线呈朝向所述第一分体延伸的劣弧;及所述孔状结构中心轴线于第一端的切线和所述第一分体的中心轴线所呈的夹角大小,大于所述孔状结构中心轴线于第二端的切线和所述第一分体的中心轴线所呈的夹角大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端部,对应于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二端,设有圆角。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状结构的孔径大小不大于电机尾盖上过孔的孔径大小。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引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座;所述第一分体的远离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固定座的对接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呈柱状构造,适配于电机尾盖远端的内部轮廓,且所述固定座设有供所述对接部插入的安装孔;所述对接部朝向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固定座,当电机尾盖远端抵接于所述固定座朝向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面,所述对接部凸出于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外侧壁适于抵接于电机尾盖远端内侧壁。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引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外侧壁设有凸条,且所述固定座内侧壁对应所述凸条处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凸条穿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以限制所述对接部相对所述固定座沿自身轴线方向转动。
10.一种电机尾盖,其特征在于,适配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穿引工具,所述电机尾盖设有过孔;及所述穿引工具的第一分体远离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设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适于对接固定座,且所述对接部外侧壁设有凸条;固定座套设于所述对接部的一端,且固定座内侧壁设有与所述凸条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电机尾盖远端内侧壁设有与所述凸条相适配的第二凹槽;所述凸条远离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凹槽内,所述凸条朝向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以限制固定座和所述电机尾盖相对所述对接部沿自身轴线方向转动;及当所述凸条穿设于所述第二凹槽,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一端正对于所述过孔,传感器导线在所述孔状结构的引导下,经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一端穿入所述电机尾盖上的过孔,沿着所述过孔的孔壁自所述过孔远离所述孔状结构的一端穿出。11.一种心脏辅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尾盖。12.一种穿引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穿引工具,所述穿引工具还包括固定座,所述第一分体的远离所述第二分体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固定座的对接部;所述固定座被平放于一具有平面的平台上;所述第一分体被组装于所述固定座,且所述第一分体设有所述第一槽位的一端,位于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平台的一侧;电机尾盖自所述第一分体设有所述第一槽位的一端,套在所述第一分体外,且电机尾盖的远端贴合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平台的一侧;所述第二分体设有所述第二槽位的一端,自电机尾盖的近端穿入电机尾盖内部,与所述第一分体相对接配合形成所述孔状结构;传感器导线端部自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二端穿入所述孔状结构内部,在所述孔状结构的引导下,经所述孔状结构的第一端进入电机尾盖上的过孔,随后,沿着过孔的孔壁自过孔远离所述孔状结构的一端穿出。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引工具、电机尾盖、心脏辅助设备及穿引方法,穿引工具适用于引导传感器导线穿过电机尾盖上的过孔,包括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第一分体一端设有第一槽位,适于穿入电机尾盖内部;第二分体一端设有第二槽位,适于穿入电机尾盖内部。当第一分体设有第一槽位的一端,抵接于第二分体设有第二槽位的一端,第一槽位和第二槽共同形成一孔状结构。该孔状结构一端连通于电机尾盖上的过孔,另一端位于电机尾盖外部,适于供传感器导线穿入。如此,传感器导线便能在孔状结构的引导下直接穿过电机尾盖上的过孔,无需多次对位,操作十分方便,既节省了装配时间,又降低了装配时对传感器导线的损耗,从而保证传感器能稳定运行,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潘涵飞 沈朋 叶文雄 杨云骢 刘曦 杨夏燕 虞奇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焕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8
技术公布日:2023/10/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