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温控设备及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1 阅读:64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发器、温控设备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2.现今,微通道换热器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等场景以进行温控。微通道换热器具有独特的扁管外形。扁管上设有多个通道。当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通常将扁管沿重力方向竖直安放,以避免冷凝水在扁管上聚集而形成吹水现象。在数据中心等温控场景,蒸发器往往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很高的高度,致使扁管的长度过长。换热工质在蒸发器换热后往往为过热气体。为了方便排出气体,蒸发管通常在底部设置进液,在顶部排气。由于扁管的长度很长,导致在换热过程中,蒸发器在顶部的换热工质的带液量接近0,甚至此段为过热气体,降低了蒸发管在顶部的换热能力,致使顶部的温度高于底部的温度,降低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限制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换热效果的蒸发器、温控设备及换热系统。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蒸发器,包括间隔排列的上部集管、中部集管和下部集管,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中部集管之间以及所述中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之间均间隔排列多个扁管,所述上部集管、所述中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交叉,多个所述扁管中每个扁管在扁管的延伸方向上有贯通的通道,所述中部集管包括主体管及隔板,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均通过多个所述扁管固定连接,所述隔板收容于所述主体管内并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隔板与所述主体管的内壁共同围成排气通道与进液通道,所述下部集管、所述排气通道、所述进液通道及所述上部集管沿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排气通道、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所述下部集管之间相连通,所述进液通道、所述主体管与所述上部集管之间的扁管、所述上部集管之间相互连通。
5.进液通道、主体管与上部集管之间的扁管、上部集管之间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流通通道,排气通道、下部集管与主体管之间的扁管的通道、下部集管之间相连通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用于流通换热工质。
6.蒸发器使用时,扁管的延伸方向与重力方向大致相同,上部集管大致位于蒸发器的顶部。蒸发器包括用于流通换热工质的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换而言之,蒸发器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部分,而两个换热部分共用中部集管。相较于常规的未分成独立的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的蒸发器,缩短了换热工质在扁管的延伸方向流动的距离,减少了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中气态换热工质的换热面积,有利于减少冷量损失,从而缩小上部集管与下部集管之间的温度差距,提高了蒸发器换热的温度均匀性,提高
了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7.另外,将蒸发器分成相独立的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道通道,这样一来,蒸发器若有一个流通通道出现异常无法正常工作时,另外的流通通道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8.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部集管还包括多个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隔热空隙,所述隔热空隙沿不同于所述隔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贯穿所述主体管的管壁与所述隔板,所述隔热空隙间隔所述进液通道设置,所述隔热空隙间隔所述排气通道设置。
9.隔热空隙能够降低排气通道与进液通道通过隔板进行热传导的可能性,从而减少蒸发器使用时的冷量损失。
10.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蒸发器还包括上部进液管,所述上部进液管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穿设于所述进液通道并与所述主体管固定连接,所述上部进液管的管壁上沿所述上部进液管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贯通所述上部进液管的管壁,所述分流孔与所述进液通道相连通,所述分流孔与所述上部进液管的管腔相连通。
11.上部进液管的分流孔用于对换热工质进行分流,以沿上部进液管的延伸方向提高换热工质在进液通道与上部进液管之间的流通均匀性。
12.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蒸发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分流板,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收容于所述进液通道内并与所述进液通道的内壁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套设在所述上部进液管外,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所述进液通道的内壁、所述上部进液管围成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所述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13.通过多个分流板将进液通道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分流腔,以提高换热工质沿主体管的延伸方向在进液通道内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上部集管、上部集管与主体管之间的扁管、进液通道之间形成的第一流通通道的换热效率。
14.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蒸发器还包括下部进液管,所述下部进液管沿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穿设于所述下部集管并与所述下部集管固定连接,所述下部进液管的管壁上沿所述下部进液管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贯通所述下部进液管的管壁,所述分流孔与所述下部集管的管腔相连通,所述分流孔与所述下部进液管的管腔相连通。
15.下部进液管的分流孔用于对换热工质进行分流,以沿下部进液管的延伸方向提高换热工质在下部集管与下部进液管之间的流通均匀性。
16.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蒸发器设有还包括至少一个分流板,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收容于所述下部集管内并与所述下部集管的内壁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套设在所述下部进液管外,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所述下部集管的内壁、所述下部进液管围成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所述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沿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17.通过多个分流板将下部集管的管腔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分流腔,以提高换热工质沿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在下部集管内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下部集管、下部集管与主体管之间的扁管、排气通道之间形成的第二流通通道的换热效率。
18.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部集管朝向所述主体管一侧的管壁上沿所述上部集管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通孔,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多个扁管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内。
19.通过将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固定穿设于上部集管上的第一安装通孔,实现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与上部集管之间的固定连接与相通,有利于简化蒸发器的组装。
20.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体管朝向所述上部集管一侧的管壁上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通孔,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多个扁管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
21.通过将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固定穿设于主体管上的第二安装通孔,实现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与主体管之间的固定连接与相通,有利于简化蒸发器的组装。
22.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体管朝向所述下部集管一侧的管壁上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三安装通孔,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多个扁管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三安装通孔内。
23.通过将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固定穿设于主体管上的第三安装通孔,实现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与主体管之间的固定连接与相通,有利于简化蒸发器的组装。
24.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部集管朝向所述主体管一侧的管壁上沿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四安装通孔,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多个扁管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四安装通孔内。
25.通过将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固定穿设于下部集管上的第四安装通孔,实现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与下部集管之间的固定连接与相通,有利于简化蒸发器的组装。
26.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蒸发器还包括冷凝水盘,所述冷凝水盘凸设于所述主体管的外侧壁并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冷凝水盘上设有排水口。
27.蒸发器工作时,在高湿度环境条件下,空气在上部集管与主体管之间的扁管的外表面形成冷凝水后,冷凝水珠凝聚为大水滴顺着上部集管与主体管之间的扁管流下并会沿着主体管的外壁汇聚在冷凝水盘中。
28.根据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凝水盘在所述中部集管的延伸方向上包括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所述排水口设于所述第二端部;
29.在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下部集管的最短距离要大于所述第二端部到所述下部集管的最短距离。
30.在扁管的延伸方向上,第一端部到下部集管的最短距离要大于第二端部到下部集管的最短距离。换而言之,冷凝水盘相对中部集管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由于冷凝水盘相对于中部集管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在重力作用下冷凝水聚集在排水口所在的第二端部后通过排水口排出,提高了蒸发器的排水的效率。
3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温控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节流装置、根据
第一方面所述的蒸发器、压缩机及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节流装置连接。
3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工作设备及第二方面所述的温控设备,所述温控设备用于调节所述工作设备的温度。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的温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的立体示意图;
36.图4为图3所示的蒸发器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7.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的局部区域放大示意图;
39.图7为沿图6的线a-a的剖面示意图;
40.图8为沿图6的线b-b的剖面示意图;
41.图9为沿图6的线c-c的剖面示意图;
42.图10为沿图6的线d-d的剖面示意图;
43.图11为图3所示的局部区域放大示意图;
44.图12为图11所示的蒸发器的俯视图;
45.图13为图11所示的蒸发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现今,微通道换热器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等场景以进行温控。微通道换热器具有独特的扁管外形。扁管上设有多个微通道。当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通常将扁管沿重力方向竖直安放,以避免冷凝水在扁管上聚集而形成吹水现象。在数据中心等温控场景,蒸发器往往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很高的高度,致使扁管的长度过长。换热工质在蒸发器换热后往往为过热气体。为了方便排出气体,蒸发管通常在底部进液,在顶部排气。由于扁管的长度很长,导致在换热过程中,蒸发器在顶部的换热工质的带液量接近0,甚至此段为过热气体,降低了蒸发管在顶部的换热能力,致使顶部的温度高于底部的温度,降低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限制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47.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蒸发器、温控设备及换热系统。一种共用集管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间隔排列的上部集管、中部集管和下部集管,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中部集管之间以及所述中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之间均间隔排列多个扁管,所述上部集管、所述中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交叉,多个所述扁管中每个扁管在扁管的延伸方向上有贯通的通道,所述中部集管包括主体管及隔板,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均通过多个所述扁管固定连接,所述隔板收容于所述主体管内并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隔板与所述主体管的内壁共同围成排气通道与进液通道,所述下部集管、所述排气通道、所述进液通道及所述上部集管沿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排气通道、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所述下部集管之间相连通,所述进液通道、所述主体管与所述上部集管之间的扁管、所述上部集管之间相互连通。
48.请参阅图1,换热系统1包括工作设备12和温控设备10,温控设备10用于调节工作设备12的温度。本实施方式中,工作设备12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温控设备10用于对工作设备12进行散热。
49.在一实施方式中,换热系统1为机柜、集装箱或者数据中心,工作设备12为服务器、基带处理单元、锂电池或者电源等。其中电源是指开关电源,用于将交流市电整流成直流电,以给用电设备供电。锂电池包括单个电池或者电池组,锂电池是单独的用于市电停电时给用电设备供电,锂电池还用在光伏储能场景中是白天储能夜间放电。
50.请参阅图2,温控设备10包括壳体100、蒸发器300、压缩机400、冷凝器500、节流装置600。蒸发器300与压缩机400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压缩机400与冷凝器500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冷凝器500与节流装置600之间通过管路连接,节流装置600与蒸发器300通过管路连接。蒸发器300、压缩机400、冷凝器500、节流装置600形成换热工质可循环流动的换热回路。其中,蒸发器300用于将流动至蒸发器300表面的热空气冷却降温,且蒸发器300表面的热空气将蒸发器300内部的换热工质升温。压缩机400用于将流动至压缩机400内的换热工质压缩。冷凝器500用于将流动至冷凝器500表面的冷空气升温,且冷凝器500表面的冷空气将冷凝器500内部的换热工质降温。节流装置600用于调节换热工质的流量。
51.请参阅图3与图4,蒸发器300包括间隔排列的上部集管31、中部集管32和下部集管33,上部集管31和中部集管32之间以及中部集管32和下部集管33之间均间隔排列多个扁管34。上部集管31、中部集管32和下部集管33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扁管34的延伸方向与上部集管31和下部集管33的延伸方向交叉。请参阅图5,多个扁管34中每个扁管34在扁管34的延伸方向上有贯通的通道341。蒸发器300可为微通道换热器等。
52.请结合参阅图5、图6与图7,中部集管32包括主体管321及隔板323。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均通过多个扁管34固定连接,隔板323收容于主体管321内并沿主体管321的延伸方向延伸。隔板323与主体管321的内壁共同围成排气通道325与进液通道327。下部集管33、排气通道325、进液通道327及上部集管31沿扁管34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排气通道325、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的通道341、下部集管33之间相连通,进液通道327、主体管321与上部集管31之间的扁管34的通道341、上部集管31之间相互连通。
53.进液通道327、主体管321与上部集管31之间的扁管34的通道341、上部集管31之间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流通通道,排气通道325、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的通道341、下部集管33之间相连通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用于流通换热工质。
54.其中,下部集管33、进液通道327均用于与节流装置600连接,以能够接收来自节流装置600的换热工质。排气通道325、上部集管31均用于与压缩机400连接,以能够将换热工质输送至压缩机400。
55.蒸发器300使用时,扁管34的延伸方向与重力方向大致相同,上部集管31大致位于蒸发器300的顶部。蒸发器300包括用于流通换热工质的第一流通通道、第二流通通道,换而言之,蒸发器300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部分,而两个换热部分共用中部集管32。相较于常规的未分成独立的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的蒸发器,缩短了换热工质在扁管34的延伸方向流动的距离,减少了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中气态换热工质的换热面积,
有利于减少冷量损失,从而缩小上部集管31与下部集管33之间的温度差距,提高了蒸发器300换热的温度均匀性,提高了蒸发器300的换热效率。
56.另外,将蒸发器300分成相独立的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道通道,这样一来,蒸发器300若有一个流通通道出现异常无法正常工作时,另外的流通通道依然能够正常工作,换热系统1依然能够工作。
5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5,上部集管31朝向中部集管32一侧的管壁上沿上部集管31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通孔311,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多个扁管34中的每一个扁管34的一端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第一安装通孔311内,实现上部集管31、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主体管321之间的固定连接,及上部集管31、上部集管31与中部集管32之间的扁管34、中部集管32的进液通道327之间的流体相互连通。通过将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固定穿设于上部集管31上的第一安装通孔311,实现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上部集管31之间的固定连接与相通,有利于简化蒸发器300的组装。可以理解,本技术不限定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上部集管31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上部集管3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管道的方式实现连接及相通。
5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5,主体管321朝向上部集管31一侧的管壁上沿主体管321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通孔3212,上部集管31与所述主体管321之间的多个扁管34中的每一个扁管34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第二安装通孔3212内,实现上部集管31、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主体管321之间的固定连接,及上部集管31、上部集管31与中部集管32之间的扁管34、中部集管32的进液通道327之间的流体相互连通。通过将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固定穿设于主体管321上的第二安装通孔3212,实现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上部集管31之间的固定连接与相通,有利于简化蒸发器300的组装。可以理解,本技术不限定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主体管321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扁管34与主体管32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管道的方式实现连接及相通。
5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5,主体管321朝向下部集管33一侧的管壁上沿主体管321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三安装通孔3214,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多个扁管34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第三安装通孔3214内,实现下部集管33、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主体管321之间的固定连接,及下部集管33、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主体管321之间的流体相互连通。通过将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固定穿设于主体管321上的第三安装通孔3214,实现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主体管321之间的固定连接与相通,有利于简化蒸发器300的组装。可以理解,本技术不限定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主体管321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主体管32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管道的方式实现连接及相通。
6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5,下部集管33朝向主体管321一侧的管壁上沿下部集管33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四安装通孔331,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多个扁管34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第四安装通孔331内,实现下部集管33、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主体管321之间的固定连接,及下部集管33、下部集管33
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主体管321之间的流体相互连通。通过将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固定穿设于下部集管33上的第四安装通孔331,实现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下部集管33之间的固定连接与相通,有利于简化蒸发器300的组装。
61.可以理解,本技术不限定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主体管321之间的连接方式,例如,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与主体管32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管道的方式实现连接及相通。
6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参阅图5、图6与图8,中部集管32还包括多个沿主体管32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隔热空隙328,隔热空隙328沿不同于隔板323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贯穿主体管321的管壁与隔板323,隔热空隙328间隔进液通道327设置,隔热空隙328间隔排气通道325设置。隔热空隙328能够降低排气通道325与进液通道327通过隔板323进行热传导的可能性,从而减少蒸发器300使用时的冷量损失。
6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多个扁管34之间还可以设置散热翅片(图未示),及/或,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多个扁管34之间还可以设置散热翅片(图未示),以增强蒸发器300的换热效率。扁管34上的通道数量可以为多个。
6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参阅图5、图6、图9与图10,蒸发器300还包括上部进液管35。上部进液管35沿主体管321的延伸方向穿设于进液通道327并与主体管321固定连接,上部进液管35的管壁上沿上部进液管35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分流孔351,分流孔351贯通上部进液管35的管壁,分流孔351与进液通道327相连通,分流孔351与上部进液管35的管腔相连通。上部进液管35的分流孔351用于对换热工质进行分流,以沿上部进液管35的延伸方向提高换热工质在进液通道327与上部进液管35之间的流通均匀性。上部进液管35的一端露出主体管321的一端,上部进液管35与节流装置600通过管道连接,用于输入两相态的换热工质。可以理解,上部进液管35的一端也可以不露出主体管321,例如,在主体管321的一端设置开口,上部进液管35与该开口相连通,将主体管321的开口通过管道与节流装置600连接。
6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参阅图5、图6、图9,蒸发器300还包括多个分流板36。多个分流板36收容于进液通道327内并与进液通道327的内壁连接,多个分流板36套设在上部进液管35外,多个分流板36、进液通道327的内壁、上部进液管35围成多个相连通的分流腔360,多个相连通的分流腔360沿主体管321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通过多个分流板36将进液通道327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分流腔360,以提高换热工质沿主体管321的延伸方向在进液通道327内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上部集管31、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进液通道327之间形成的第一流通通道的换热效率。可以理解,分流板3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即分流板36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分流板36收容于进液通道327内并与进液通道327的内壁连接,至少一个分流板36套设在上部进液管35外,至少个分流板36、进液通道327的内壁、上部进液管35围成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360,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360沿主体管321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66.从节流装置600输出的两相态的换热工质从上部进液管35的开口进入上部进液管35,通过分流孔351进入进液通道327,再进入主体管321与上部集管31之间的扁管34的通道341。由于主体管321与上部集管31之间的扁管34外的室内热空气与通道341内两相态的换热工质进行热交换,两相态的换热工质转换成气态的换热工质。气态的换热工质经上部集
管31输出至压缩机400再到冷凝器500。
6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5,蒸发器300还包括下部进液管37。下部进液管37沿下部集管33的延伸方向穿设于下部集管33并与下部集管33固定连接,下部进液管37的管壁上沿下部进液管37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分流孔371,分流孔371贯通下部进液管37的管壁,分流孔371与下部集管33的管腔相连通,分流孔371与下部进液管37的管腔相连通。下部进液管37的分流孔371用于对换热工质进行分流,以沿下部进液管37的延伸方向提高换热工质在下部集管33与下部进液管37之间的流通均匀性。下部进液管37的一端露出下部集管33的一端,下部进液管37与节流装置600通过管道连接,用于输入两相态的换热工质。可以理解,下部进液管37的一端也可以不露出下部集管33,例如,在下部集管33的一端设置开口,下部进液管37与该开口相连通,将下部进液管37的开口通过管道与节流装置600连接。
6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00还包括多个分流板38。多个分流板38收容于下部集管33内并与下部集管33的内壁连接,多个分流板38套设在下部进液管37外,多个分流板38、下部集管33的内壁、下部进液管37围成多个相连通的分流腔380,多个相连通的分流腔380沿下部集管33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通过多个分流板38将下部集管33的管腔分隔成多个独立的分流腔380,以提高换热工质沿下部集管33的延伸方向在下部集管33内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下部集管33、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排气通道325之间形成的第二流通通道的换热效率。可以理解,分流板38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即分流板38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分流板38收容于下部集管33内并与下部集管33的内壁连接,至少一分流板38套设在下部进液管37外,至少一个分流板38、下部集管33的内壁、下部进液管37围成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380,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380沿下部集管33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69.从节流装置600输出的两相态的换热工质从下部进液管37的开口进入下部进液管37,通过分流孔371进入下部集管33的管腔,再进入主体管321与下部集管33之间的扁管34的通道341。由于主体管321与下部集管33之间的扁管34外的室内热空气与通道341内两相态的换热工质进行热交换,两相态的换热工质转换成气态的换热工质。气态的换热工质经排气通道325输出至压缩机400再到冷凝器500。
70.可以理解,进液通道327可以与第一个温控设备10的节流装置600连接,上部集管31与第一个温控设备10的压缩机400连接,下部进液管37的开口与第二个温控设备10的节流装置600连接,排气通道325与第二个温控设备10的压缩机400连接,即两个温控设备10可以共用同一个蒸发器300,有利于在提高换热系统1的换热效率的同时,减少换热系统1的占据空间。
71.可以理解,蒸发器300的上部集管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蒸发器300的共用集管3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蒸发器300的下部集管3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共用集管33与上部集管31之间通过扁管34连接,共用集管33与下部集管33之间通过扁管34连接。
72.请参阅图11、图12与图13,蒸发器300还包括冷凝水盘39,冷凝水盘39凸设于主体管321的外侧壁并沿主体管321的延伸方向延伸。冷凝水盘39,用于收集冷凝水。冷凝水盘39上设有排水口391。排水口391用于排出冷凝水。可以理解,冷凝水盘39与主体管321可以一
体设置,冷凝水盘39与主体管321也可以为分体设置。
73.冷凝水盘39在中部集管32的延伸方向上包括第一端部393与第二端部394,排水口391设于第二端部394。在扁管34的延伸方向上,第一端部393到下部集管33的最短距离要大于第二端部394到下部集管33的最短距离。换而言之,冷凝水盘39相对中部集管32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有利于将冷凝水盘39中收集的冷凝水从排水口391排出。
74.蒸发器300工作时,在高湿度环境条件下,空气在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的外表面形成冷凝水后,冷凝水珠凝聚为大水滴顺着上部集管31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流下并会沿着主体管321的外壁汇聚在冷凝水盘39中。由于冷凝水盘39相对于中部集管32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在重力作用下冷凝水聚集在排水口391所在的第二端部394后通过排水口391排出,提高了蒸发器300的排水的效率。高湿度环境条件下为空气能够在扁管34的外侧壁上形成冷凝水的环境。
75.另外,由于冷凝水盘39直接固定于主体管321的外侧壁上,减少了冷凝水盘39的零部件,降低了蒸发器300的制造成本。
76.可以理解,也可以在下部集管33的外侧壁上设置冷凝水盘39,以收集下部集管33与主体管321之间的扁管34的外表面所形成冷凝水。
77.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本技术中使用的诸如“包括”以及“可以包括”之类的表述表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构成要素的存在性,并且并不限制一个或多个附加功能、操作和构成要素。在本技术中,诸如“包括”和/或“具有”之类的术语可解释为表示特定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组件或它们的组合,但是不可解释为将一个或多个其它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组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性或添加可能性排除在外。
78.此外,在本技术中,表述“和/或”包括关联列出的词语中的任意和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和/或b”可以包括a,可以包括b,或者可以包括a和b这二者。
79.在本技术中,包含诸如“第一”和“第二”等的序数在内的表述可以修饰各要素。然而,这种要素不被上述表述限制。例如,上述表述并不限制要素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上述表述仅用于将一个要素与其它要素进行区分。例如,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指示不同的用户设备,尽管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都是用户设备。类似地,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要素可以被称为第二要素,类似地,第二要素也可以被称为第一要素。
80.当组件被称作“连接”或“接入”其他组件时,应当理解的是:该组件不仅直接连接到或接入到其他组件,而且在该组件和其它组件之间还可以存在另一组件。另一方面,当组件被称作“直接连接”或“直接接入”其他组件的情况下,应该理解它们之间不存在组件。
8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共用集管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包括间隔排列的上部集管、中部集管和下部集管,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中部集管之间以及所述中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之间均间隔排列多个扁管,所述上部集管、所述中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交叉,多个所述扁管中每个扁管在扁管的延伸方向上有贯通的通道,所述中部集管包括主体管及隔板,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均通过多个所述扁管固定连接,所述隔板收容于所述主体管内并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隔板与所述主体管的内壁共同围成排气通道与进液通道,所述下部集管、所述排气通道、所述进液通道及所述上部集管沿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所述排气通道、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扁管、所述下部集管之间相连通,所述进液通道、所述主体管与所述上部集管之间的扁管、所述上部集管之间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集管还包括多个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隔热空隙,所述隔热空隙沿不同于所述隔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贯穿所述主体管的管壁与所述隔板,所述隔热空隙间隔所述进液通道设置,所述隔热空隙间隔所述排气通道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还包括上部进液管,所述上部进液管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穿设于所述进液通道并与所述主体管固定连接,所述上部进液管的管壁上沿所述上部进液管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贯通所述上部进液管的管壁,所述分流孔与所述进液通道相连通,所述分流孔与所述上部进液管的管腔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分流板,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收容于所述进液通道内并与所述进液通道的内壁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套设在所述上部进液管外,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所述进液通道的内壁、所述上部进液管围成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所述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还包括下部进液管,所述下部进液管沿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穿设于所述下部集管并与所述下部集管固定连接,所述下部进液管的管壁上沿所述下部进液管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贯通所述下部进液管的管壁,所述分流孔与所述下部集管的管腔相连通,所述分流孔与所述下部进液管的管腔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设有还包括至少一个分流板,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收容于所述下部集管内并与所述下部集管的内壁连接,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套设在所述下部进液管外,所述至少一个分流板、所述下部集管的内壁、所述下部进液管围成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所述至少两个相连通的分流腔沿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集管朝向所述主体管一侧的管壁上沿所述上部集管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通孔,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多个扁管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朝向所述上部集管一侧的管
壁上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安装通孔,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多个扁管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朝向所述下部集管一侧的管壁上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三安装通孔,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多个扁管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三安装通孔内。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集管朝向所述主体管一侧的管壁上沿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第四安装通孔,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多个扁管中的每一个固定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四安装通孔内。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还包括冷凝水盘,所述冷凝水盘凸设于所述主体管的外侧壁并沿所述主体管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冷凝水盘上设有排水口。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水盘在所述中部集管的延伸方向上包括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所述排水口设于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下部集管的最短距离要大于所述第二端部到所述下部集管的最短距离。13.一种温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节流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压缩机及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节流装置连接。14.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设备及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温控设备,所述温控设备用于调节所述工作设备的温度。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蒸发器、温控设备及换热系统。所述蒸发器包括间隔排列的上部集管、中部集管和下部集管,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中部集管之间以及所述中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之间均间隔排列多个扁管,所述上部集管、所述中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所述扁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上部集管和所述下部集管的延伸方向交叉,多个所述扁管中每个扁管在扁管的延伸方向上有贯通的通道,所述中部集管包括主体管及隔板,所述下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所述上部集管与所述主体管之间均通过多个所述扁管固定连接。所述扁管固定连接。所述扁管固定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韩义 张卫星 胡锐 刘炅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4
技术公布日:2023/10/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