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1
阅读:73
评论:0
1.本技术关于一种归零调整装置,特别关于一种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2.抬头显示器(head-up display,hud)是一种将各种信息(如交通信息、速度、燃料、引擎温度、环境湿度等信息的文字或图像)投射于用户其视线的水平高度令使用者不需低头查找各种信息的装置,以降低使用者低头时,无法顾及周围环境进而导致人员或财产损伤的情事发生。
3.一般抬头显示器大多具有投射端及接收端,投射端会将各种信息的文字或图像往接收端的方向进行投射,而接收端有两种方式可以达成,第一种方式的接收端为挡风玻璃,投射端将各种信息的文字或图像往挡风玻璃上投射,此种方式对应于不同倾角的挡风玻璃或不同反射率将会让使用者观看时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并不一定适用于各种交通工具上;第二种方式其接收端为反射板,投射端将各种信息的文字或图像往反射板上进行投射,此种方式可设置最佳的反射率令使用者可观看到最清晰的信息。
4.使用者观看抬头显示器的接收端时,会因为生理条件(如身高、观看角度习惯)须将抬头显示器进行角度(如转角或仰角)调整,为了让抬头显示器可进行角度调整,抬头显示器内部将会具有互相齿合的齿轮组合方便用户进行转动,然而,当抬头显示器通过动力源进行自动调整时,由于一般齿轮结构皆采用双圆形齿轮相互齿合,在多次调整与转动后则会因为误差累积使齿轮位置偏差进而使抬头显示器无法回到原始位置(即归零调整),需要手动进行调整归零。
5.因此,如何克服实务上所遇到的问题使本技术可自动化精准的归零甚至进一步可配合不同人使用习惯转动至指定角度,则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相关技术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使本技术可精准的归零甚至进一步可自动化配合不同人使用的角度差异转动,并且避免误差累积导致转动不准确的情况产生,因此通过本技术以解决相关技术的问题。
7.一种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包括校正单元、传动组、至少一传感器及曲面镜。校正单元设有传动组容置空间,传动组设于传动组容置空间中并设有驱动齿轮及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供曲面镜活动设置,而传感器设于从动齿轮与校正单元之间。
8.传动组的驱动齿轮转动时会带动从动齿轮,由于曲面镜与从动齿轮相互设置,俾可使从动齿轮转动时一并带动曲面镜进行转动;此外,从动齿轮持续沿着顺时针转动或持续沿着逆时针转动将会接触传感器并且得到从动齿轮其转动的极限位置,通过从动齿轮接触传感器得知从动齿轮的位置,进而可通过反向转动达到归零调整的效果。
9.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校正单元具有壳体及盖体,且壳体及盖体盖合形成传动组容置空间,传动组容置空间中设有固定柱及至少一传感器容置槽,传感器容置槽设于固定柱
与壳体之间或传感器容置槽设于校正单元其传动组容置空间的壳体上。
10.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校正单元的固定柱设有转轴槽。
11.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曲面镜具有两长边及两短边,两短边上分别设有左转轴或右转轴,左转轴或右转轴枢接设于固定柱的转轴槽,左转轴或右转轴之侧连接设有驱动轴。
12.在一特定实施例中,传动件设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传动件的第一固定孔活动固设于固定柱上,第二固定孔供驱动轴设置固定。
13.在一特定实施例中,盖体设有穿孔及长条孔,穿孔对应于第一固定孔位置供左转轴或右转轴穿设并固定于固定柱的容置孔,长条孔供驱动轴穿设并固定于传动件的第二固定孔。
14.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校正单元中,传感器设于壳体与传动件其第一侧面之间或传感器设于壳体与传动件其第二侧面之间或传感器设于壳体上的传感器容置槽中。
15.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校正装置还设有动力源,动力源的一端设有传动轴,传动轴与传动组的驱动齿轮设置固定,动力源连接并带动驱动齿轮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16.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校正装置还设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动力源。
17.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控制单元还设有记忆单元,记忆单元电性连接控制单元及传感器,控制单元驱动动力源带动驱动齿轮使从动齿轮进行转动;从动齿轮的第一侧面接触传感器时,记忆单元则将此处设定为第一点;控制单元驱动动力源带动驱动齿轮使从动齿轮进行相反方向转动,从动齿轮的第二侧面接触传感器时,记忆单元则将此处设定为第二点;第一点及第二点之间的距离划分为多个等分并形成多个间隔,记忆单元可在间隔处设置至少一记忆点,通过记忆单元驱动动力源使从动齿轮转动至记忆点。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外观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校正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传动组转动触碰传感器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传动组另一转动方向触碰另一传感器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的曲面镜转动动作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校正单元
25.11:壳体
26.12:盖体
27.121:穿孔
28.122:长条孔
29.13:传动组容置空间
30.14:固定柱
31.141:转轴槽
32.15:传感器容置槽
33.2:传动组
34.21:驱动齿轮
35.22:从动齿轮
36.221:第一侧面
37.222:第二侧面
38.223:第一固定孔
39.224:第二固定孔
40.3:传感器
41.4:曲面镜
42.41:左转轴
43.42:驱动轴
44.5:动力源
45.51: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7.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枢接于”或“活动设置”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复数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0.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知识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1.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校正单元的分解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包括校正单元1、传动组2、至少一传感器3及曲面镜4。
52.校正单元1设有壳体11、盖体12,且壳体11及盖体12盖合形成传动组容置空间13,
壳体11于传动组容置空间13中设有固定柱14。
53.传动组2设有驱动齿轮21及从动齿轮22,驱动齿轮21与从动齿轮22相互齿合,从动齿轮22具有第一侧面221、第二侧面222、第一固定孔223及第二固定孔224,从动齿轮22的第一固定孔223设于校正单元1的固定柱14上,以使从动齿轮22可以校正单元1的固定柱14为支点进行转动。
54.其中,从动齿轮22可为扇形齿轮,从动齿轮22的类圆弧面还设有齿部区及非齿部区,而第一侧面221及第二侧面222分别位于从动齿轮22邻进第一固定孔223的直线面上。
55.其中,驱动齿轮21为圆形全齿齿轮,驱动齿轮21与从动齿轮22的齿部区相互齿合,非齿部区用来防止驱动齿轮21脱出齿部区使驱动齿轮21与从动齿轮22维持具有齿合关系,进而可避免驱动齿轮21无法带动从动齿轮22的情况发生。
56.传感器3设于校正单元1其传动组容置空间13之中,具体而言,传感器3设于传动组2其从动齿轮22的第一侧面221与校正单元1的壳体11之间或传动组2其从动齿轮22的第二侧面222与校正单元1的壳体11之间,驱动齿轮21转动并带动从动齿轮22以固定柱14为支点进行转动时,从动齿轮22其第一侧面221或第二侧面222将会与传感器3接触,例如但不限制为驱动齿轮21带动从动齿轮22使从动齿轮22进行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从动齿轮22与传感器3接触为第一侧面221;反之,驱动齿轮21带动从动齿轮22使从动齿轮22进行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从动齿轮22与传感器3接触为第二侧面222。
57.其中,校正单元1其壳体11的传动组容置空间13中可还设有至少一传感器容置槽15,传感器容置槽15位于固定柱14与壳体11之间或位于校正单元1其传动组容置空间13的壳体11上,传感器容置槽15供传感器3进行设置,以使从动齿轮22的第一侧面221或第二侧面222在转动时可接触传感器3,如图3或图4所示。
58.曲面镜4设有两长边及两短边,两短边上分别设有左转轴41或右转轴(图未示),在此以左转轴41为实施例绘制图示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左转轴41或右转轴枢接设于固定柱14的转轴槽141,左转轴41或右转轴之侧连接设有驱动轴42,驱动轴42设于传动组2其从动齿轮22的第二固定孔224中;由于曲面镜4的左转轴41或右转轴设于固定柱14的转轴槽141中,且曲面镜4的驱动轴42设于从动齿轮22的第二固定孔中,当驱动齿轮21带动从动齿轮22进行转动时,曲面镜4将会进行相对应的转动。
59.其中,校正单元1的盖体12还设有穿孔121及长条孔122,穿孔121供曲面镜4的左转轴41或右转轴贯穿后设置于固定柱14的转轴槽141,长条孔122供曲面镜4的驱动轴42贯穿后设置于从动齿轮22的第二固定孔224,长条孔122针对从动齿轮22其第二固定孔224可移动的有效范围内进行开孔,使从动齿轮22进行转动时,曲面镜4的驱动轴42可随着第二固定孔224在长条孔122中进行移动,如图5所示。
60.本技术的校正单元1可还设有动力源5,动力源5的一端设有传动轴51,传动轴51与传动组2的驱动齿轮21设置固定,当动力源5驱动其传动轴51时,传动轴51将会带动传动组2的驱动齿轮21进行转动,具体而言,动力源5的传动轴51带动传动组2的驱动齿轮21进行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传动组2的从动齿轮22将会被带动呈现逆时针方向转动;反之,动力源5的传动轴51带动传动组2的驱动齿轮21进行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传动组2的从动齿轮22将会被带动并呈现顺时针方向转动。
61.本技术的校正单元1可还设有控制单元(图未示),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动力源5,控
制单元用来驱动动力源5进行转动,具体而言,控制单元可控制并驱动动力源5使其进行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驱动齿轮21使其进行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62.控制单元还设有记忆单元(图未示),记忆单元电性连接控制单元及传感器3,控制单元使动力源5驱动驱动齿轮21并带动从动齿轮22进行转动,例如但不限制控制单元使动力源5驱动驱动齿轮21进行逆时针转动,从动齿轮22则会往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当从动齿轮22持续往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从动齿轮22的第一侧面221将会接触传感器3,记忆单元则可将此处设定为第一点;而控制单元使动力源5驱动驱动齿轮21进行顺时针转动,从动齿轮22则会往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当从动齿轮22持续往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从动齿轮22的第二侧面222将会接触到传感器3,记忆单元将此处设定为第二点。
63.在本技术中第一点可设为归零原点而第二点可设为极限点,反之,第一点也可为极限点且第二点也可为归零原点,还可在第一点与第二点中间设置为归零原点而第一点与第二点皆为极限点,在此以第一点为归零原点而第二点为极限点作为举例说明并不以此为限制,当传动组2的从动齿轮22转动并接触第一点时,传感器3将会发出信号给予控制单元及记忆单元,并得到从动齿轮22及曲面镜4正位于归零原点的位置;而当传动组2的从动齿轮22反向转动并接触第二点时,传感器3将会发出信号给予控制单元及记忆单元,得到从动齿轮22及曲面镜4正位于极限点的位置,其中,第一点及第二点之间的距离可划分为多个等分形成多个间隔。
64.在一实施例中,记忆单元还记录控制单元对动力源5发出的信号,例如第一点至第二点之间分为十个等分(即形成九个间隔),且间隔与间隔之间角度差皆为1度,间隔的角度差是驱动齿轮21转动通过带动从动齿轮22而产生,上述间隔数量及间隔与间隔之间角度差异皆为举例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制。当控制单元对动力源5发出顺时针转动5度的信号并记录在记忆单元,动力源5带动驱动齿轮21进行顺时针方向转动,在驱动齿轮21与从动齿轮22之间为1:1齿合时,将会使驱动齿轮21相齿合的从动齿轮22将进行逆时针方向转动5度,若要将从动齿轮22进行归零调整时,记忆单元将其记录传送至控制单元,使控制单元将对动力源5发出逆时针转动5度的信号,动力源5将会带动驱动齿轮21进行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动力源5带动驱动齿轮21进行顺时针方向转动5度达到归零调整并且避免误差累积的效果,并且通过消除累积误差达到降低齿轮使用磨耗的效果。
65.在另一实施例中,记忆单元可还设有至少一记忆点,记忆点位于第一点至第二点之间,使用者可在第一点至第二点之间之间隔中设置记忆点,当记忆单元记录从动齿轮22目前的位置(如离第一点具有两个间隔,相对而言离第二点则具有六个间隔),若记忆点位于距离第一点的五个间隔处,则记忆单元将会传送往远离第一点方向转动三个间隔的需求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则会对动力源5发出远离第一点方向转动三个间隔的信号,动力源5将会带动驱动齿轮21进行相对应的转动,使从动齿轮22转动至记忆点,可使本技术达到因应不同使用者使从动齿轮22及曲面镜4转动对应不同角度的效果。
66.其中,动力源5可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可控制顺时钟或逆时针转动的电机且不以此为限。
67.上列详细说明针对本技术的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前述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技术构思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校正单元,所述校正单元设有传动组容置空间;传动组,所述传动组设于所述传动组容置空间之中,且所述传动组设有驱动齿轮及从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相互齿合;曲面镜,所述曲面镜与所述从动齿轮相连;至少一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传动组容置空间内,且设于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校正单元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单元具有壳体及盖体,且所述壳体及所述盖体盖合形成所述传动组容置空间,所述传动组容置空间中设有固定柱及至少一传感器容置槽,所述传感器容置槽设于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壳体之间或所述传感器容置槽设于所述校正单元其传动组容置空间的壳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单元的固定柱设有转轴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镜具有两长边及两短边,所述两短边上分别设有左转轴或右转轴,所述左转轴或所述右转轴枢接设于所述固定柱的转轴槽,所述左转轴或所述右转轴之侧连接设有驱动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设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所述传动件的第一固定孔活动固设于所述固定柱上,所述第二固定孔供所述驱动轴设置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设有穿孔及长条孔,所述穿孔对应于所述第一固定孔位置供所述左转轴或右转轴穿设并固定于所述固定柱的容置孔,所述长条孔供所述驱动轴穿设并固定于所述传动件的第二固定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单元中,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传动件其第一侧面之间或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传动件其第二侧面之间或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壳体上的所述传感器容置槽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装置还设有动力源,所述动力源的一端设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传动组的驱动齿轮设置固定,所述动力源连接并带动所述驱动齿轮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装置还设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动力源。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设有记忆单元,所述记忆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及所述传感器,所述控制单元驱动所述动力源带动所述驱动齿轮使所述从动齿轮进行转动;所述从动齿轮的第一侧面接触所述传感器时,所述记忆单元则将此处设定为第一点;所述控制单元驱动所述动力源带动所述驱动齿轮使所述从动齿轮进行相反方向转动,所述从动齿轮的第二侧面接触所述传感器时,所述记忆单元则将此处设定为第二点;所述第一点及所述第二点之间的距离划分为多个等分并形成多个间隔,所述记忆单元可在所述间隔处设置至少一记忆点,通过所述记忆单元驱动所述动力源使所述从动齿轮转动至所述记忆点。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抬头显示器的归零调整装置,包括校正单元、传动组及至少一传感器。校正单元设有传动组容置空间,传动组设于传动组容置空间中并设有驱动齿轮、从动齿轮及传感器。传动组的驱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使从动齿轮转动并接触传感器得到从动齿轮其转动的极限位置,通过从动齿轮接触传感器得知从动齿轮的位置,进而可通过反向转动达到归零调整的效果。果。果。
技术研发人员:洪嘉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业成光电(无锡)有限公司 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6
技术公布日:2023/10/19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