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创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未命名 10-21 阅读:57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游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型创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常常会通过游戏类的应用程序进行娱乐,放松身心。在游戏场景的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创建多个相同类型的模型进行复用,例如,树木、石头以及藤蔓等需要以群或者簇的形式在环境中展示的物体,以制作出自然、真实的游戏场景。在现有的模型创建方法中,往往通过创建出多个相同类型、且具有细微区别的模型,用来在游戏场景中减少相同物体放置带来的重复感,提高游戏场景的真实性以及自然度。
3.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在现有的模型创建方法中,在创建多个相同类型、且具有细微区别的模型时,即使每一相同类型的模型之间只是存在细小的区别,也需要重复进行一整个模型的创建流程,使得模型的创建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型创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避免对相似模型的重复创建,进而提升模型创建效率。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型创建方法,包括:
6.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所述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所述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所述主体曲线上的所述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
7.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所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
8.根据所述主体曲线和所述目标主体曲线,以及所述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所述部件模型中复用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9.基于所述目标分布信息将所述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所述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
10.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型创建装置,包括:
11.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所述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所述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所述主体曲线上的分布信息,所述分布信息包括所述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
12.绘制单元,用于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所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
13.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主体曲线和所述目标主体曲线,以及所述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所述部件模型中复用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14.创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分布信息将所述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所述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
15.此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处理器进行加载,以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模型创建方法中的步骤。
16.此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应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内的应用程序实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
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中的步骤。
1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以此,通过在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目标主体曲线,并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以及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的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信息,从而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对象模型,实现了通过绘制简单曲线来快速的重复创建与预设模板模型相同类型又存在自然区别的对象模型,避免了对相似模型的重复创建,进而提升了模型创建效率。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实施场景示意图;
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2.图3a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放样后模型示意图;
23.图3b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主体模型示意图;
24.图3c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另一主体模型示意图;
25.图3d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主体模型粗细设置示意图;
26.图3e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第一部件模型分布设置示意图;
27.图3f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树枝模型分布示意图;
28.图3g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另一树枝模型分布示意图;
29.图3h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又一树枝模型分布示意图;
30.图3i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树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示意图;
31.图3j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映射关系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树类型的对象模型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型创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模型创建装置可以集成在计算机设备中,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也可以是终端等设备。
37.其中,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网络加速服务(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电脑、智能语音交互设备、智能家电、车载终端、飞行器等。终端以及服务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制。
38.请参阅图1,以模型创建装置集成在计算机设备中为例,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的实施场景示意图,其中,该计算机设备可以为终端,该计算机设备可以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
39.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模型创建方法的实施环境场景示意图仅仅是一个示例,本技术实施例描述的模型创建方法的实施环境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数据处理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
题,同样适用。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具体通过如下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41.本实施例将从模型创建装置的角度进行描述,该模型创建装置具体可以集成在计算机设备中,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和/或服务器,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制。
42.请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模型创建方法包括:
43.在步骤101中,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
44.其中,该虚拟对象类型可以为某一种虚拟对象的类型,该虚拟对象可以为形状具有指向性或者二方连续纹样的物体,还可以为以群或者簇的形式存在的物体。比如,可以为植物、石头、道路等形状具有指向性的物体,植物可以包括树、藤蔓、花等植物,也可以为房子、栏杆、围墙等具有二方连续纹样的建筑物。该预设模板模型可以为用于作为模板来创建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多个相似模型的模型,该预设模板模型可以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该主体模型可以为反映预设模板模型的主体趋势的模型,例如,在该预设模板模型为树类型的模型时,该主体模型可以为树干形状的模型,在该预设模板模型为藤蔓类型的模型时,该主体模型可以为藤蔓的主茎形状的模型,在该预设模板模型为道路类型的模型时,该主体模型可以为指示道路的宽度、长度和方向的形状的模型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45.该模型曲线信息可以为描述预设模板模型中模型走向以及分布的信息,该模型曲线信息可以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该主体曲线可以为指示主体模型的走向,例如,在该预设模板模型为植物类型的模型时,该主体曲线可以为植物的主茎或者在树干等主体模型的走势的曲线,在该预设模板模型为建筑类型的模型时,该主体曲线可以为指示围栏、围墙、楼房等建筑的长度以及走向的曲线,在该预设模板模型为道路类型的模型时,该主体曲线可以为指示道路蜿蜒的方向和长度的曲线等。该部件模型可以为分布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部件的模型,例如,可以为植物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中的树枝、树皮、花朵、叶子、果实等部件的模型,可以为道路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中的减速带、路标、坑洼等部件的模型,还可以为建筑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中的窗户、门、瓷砖等部件的模型。可选的,部件模型可以为主体模型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连接。该分布信息可以为指示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状态的信息,可以包括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区间以及分布情况,该分布区间可以为主体模型上分布位置的区间,例如,可以包括主体模型的底部区域、中部区域、上端区域等位置区间,该分布情况可以包括部件模型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间距、密度、方向等信息。
46.可选的,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之前,可以对预设模板模型进行创建,例如,可以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待创建的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基于主体曲线创建预设模型模板的主体模型,获取待添加到主体模型上的多个部件模型,响应于对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在模型创建页面中创建预设模板模型。
47.其中,该模型创建页面可以为创建模型的页面。需要注意的是,预设模板模型在创建过程中,在模型创建页面中仍然为主体曲线的形式,看不到部件模型添加以及创建后的
效果,可选的,可以通过一个曲线转化为网格模型(curve to mesh)的节点,让模型创建的效果直观地显示出来,以供开发人员预览模型的创建效果,并非实体模型。可选的,由于在预设模板模型的创建过程中,主体模型仍然为主体曲线的形式,也就是说,在将部件模型添加在主体模型上时,实际上是添加在主体曲线上,为了可以得到效果真实美观的预设模板模型,可以通过曲线转化为网格模型节点对模型创建效果进行预览,从而可以根据预览效果对部件模型添加在主体曲线上的位置进行调整,以在将创建好的模型转换为实体模型时,实现将部件模型准确、真实的添加在主体模型上,提升模型的创建效果。
48.其中,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待创建的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在三维图形图像软件(例如blender)中,采用曲线工具来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出待创建的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
49.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待创建的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之后,便可以基于主体曲线创建预设模型模板的主体模型。其中,基于主体曲线创建预设模型模板的主体模型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绘制预设模板模型的主体对应的横截面形状,根据横截面形状对主体曲线进行放样处理,生成待创建的预设模板模型的主体模型。具体的,可以将二维的横截面形状作为沿主体曲线所指示的路径的剖面进行放样,从而生成预设模板模型的主体模型。
50.例如,以创建树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为例,请参考图3a,图3a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放样后模型示意图,可以通过绘制反映树类型的树干的走势以及长度的主体曲线,以及绘制该树干的横截面形状,该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方形、爱心形、圆形、不规则形状等形状,从而可以生成该主体曲线以及横截面形状对应的放样后的模型,可以根据放样后的模型得到主体模型。可选的,为了实现更加真实的效果,可以为放样后的模型设置材质、颜色等属性,使得主体模型更加贴近真实的树干的纹理以及材质,例如,请参考图3b,图3b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主体模型示意图,可以得到属性设置后的主体模型。
51.可选的,为了得到更加贴近真实树干的主体模型,可以对主体模型的粗细进行设置,例如,请参考图3c,图3c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另一主体模型示意图,可以根据实际的树干的形状特点,设置主体模型为上细下粗的形状,以符合树的基本造型。具体的,可以利用blender等三维图形图像软件中颜色渐变节点(colorramp)来设置主体模型的粗细变化,例如,请参考图3d,图3d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主体模型粗细设置示意图,可以基于颜色渐变节点colorramp,设置采用黑白色的线性渐变来控制主体模型的曲线的粗细变化,白色为粗,黑色为细,从而可以设置主体模型对应的曲线中顶部到底部由黑色到白色进行渐变,从而可以实现主体模型上细下粗的形状。
52.可选的,获取待添加到主体模型上的多个部件模型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根据虚拟对象类型的形状特点,预先对虚拟对象类型下的模型所需要的部件进行建模,从而可以得到待添加到主体模型上的多个部件模型。譬如,以创建树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为例,可以制作树皮、树枝、树叶、花朵、果实等形状的部件模型,可选的,在制作一个类型的部件模型时,可以同时制作多个不同的、存在微小区别的部件模型,以提高模型创建的真实性以及多样性。可选的,由于同一类型的部件模型的分布规律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将同一类型的部件模型放置在一个组中,从而可以通过对一个部件模型组的分布信息进行设置,从而
可以实现对部件模型组中所有的部件模型的分布信息进行同步设置,进而便于对这些部件模型进行管理与设置,提高建模效率。
53.其中,响应于对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在模型创建页面中创建预设模板模型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响应于对部件模型中第一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第一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响应于对部件模型中第二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第二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散布位置以及散布方向,基于分布设置后的第一部件模型和第二部件模型,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生成预设模板模型。
54.其中,该第一部件模型可以为整体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该第二部件模型可以为局部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例如,在该预设模板模型为树类型的模型时,该第一部件模型可以为整体分布在树干的主体模型上的树皮模型,该第二部件模型可以为局部分布在树干的主体模型上的树枝、树叶、果实等模型。该散布位置可以为第二部件模型直接或者间接添加在主体模型上的位置,例如,第二部件模型可以通过添加在第一部件模型上实现间接添加在主体模型上,也可以通过与其他类型的第二部件模型进行挂接实现间接的添加在主体模型上,例如,树枝模型可以直接添加在主体模型上,也可以通过树皮模型间接的添加在主体模型上,树叶模型可以通过添加在树枝模型上实现间接的添加在主体模型上等。该散布方向可以为第二部件模型散布在主体模型上的朝向。此外,还可以设置第二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进行旋转分布,还可以设置第二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数量、大小以及在不同位置上的大小变化等分布信息。
55.可选的,为了便于模型的创建以及后期修改,可以将部件模型以实例的形式添加在主体模型上,从而可以通过对部件模型进行修改,实现对预设模板模型上添加的部件模型对应的实例进行修改。
56.例如,继续以采用三维图形图像软件blender创建树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为例,请参考图3e,图3e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第一部件模型分布设置示意图,可以将树皮模型以实例形式添加到树干对应的主体模型上,可以利用面上分布点(distribute points on faces)节点控制需要散布在树干上的树皮模型等模型的位置、数量,同时,可以采用点上实例(instance on points)节点控制散布的树皮模型等模型的属性,例如,可以包括类型、方向、颜色、材质、大小等属性,从而可以响应于对部件模型中树皮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树皮模型在树干模型上的位置、数量以及属性等分布信息。
57.在将树皮模型添加到主体模型上之后,可以添加一些树枝、叶子等第二部件模型来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装饰,同理,可以制作一些可供使用的树枝模型,将其作为模型实例添加到树干上,此时注意模型的坐标位置,这个会影响部件模型散布的方向和位置。由于树枝模型和树皮模型的散布方式不同,不是整体散布,因此,可以采用重新对曲线采样(resample curve)节点在树干模型上重新定义一个设置树枝模型的散布方向,在未重新定义树枝模型的散布方向时,可以参考图3f,图3f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树枝模型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到未重新定义树枝模型的散布方向时,多个树枝模型在主体模型上分布的效果。为此,可以通过resample curve节点设置树枝模型的分布间距,例如,请参考图3g,图3g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另一树枝模型分布示意图,可以得到按照设置的分布间距分布的多个树枝模型,然而,此时多个树枝模型都分布在同一侧,为了让多个树枝模型的分布画面丰富,更符合自然效果,可以利用colorramp节点
来控制树枝模型分布的位置和大小变化,例如,对于分布位置,可以设置黑色的位置不分布树枝模型,白色位置分布树枝模型,对于大小(黑色小,白色大)变化,可以设置黑色的位置分布较小的树枝模型,白色的位置分布较大的树枝模型等,可以设置越接近主体模型的顶部的树枝模型越小,越靠近主体模型的底部的树枝模型越大等。此外,便可以利用旋转实例(rotate instances)节点来控制树枝模型的旋转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响应于对树枝模型的分布设置,控制多个树枝模型在主体模型上旋转分布,以此,可以参考图3h,图3h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又一树枝模型分布示意图,可以得到图中的树枝模型的分布效果。
58.在对树枝模型进行分布设置之后,可以继续给待创建的树模型的顶部添加树叶模型,例如,请参考图3i,图3i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树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示意图,可以得到一棵完整的风格化树,即树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可选的,也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继续在模型中添加其他部件模型,以丰富预设模板模型的显示效果。
59.可选的,对于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编写脚本进行设置,也可以根据部件模型的分布规律,通过三维图形图像软件blender提供的几何节点编辑器,对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进行设置等。
60.在步骤102中,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
61.其中,该曲线绘制指令可以为请求绘制新的曲线的指令,该目标主体曲线可以为新绘制的主体曲线,用于反映基于预设目标模型创建的模型的主体趋势,例如,若该预设模板模型为树类型,则该目标主体曲线可以绘制为上下方向的曲线,若该预设模板模型为道路类型,则该目标主体曲线可以绘制为左右方向弯曲的曲线等。该目标主体模型可以为根据目标主体曲线指示的走向创建的主体模型,该对象模型可以为将预设模板模型作为模板创建的模型,该对象模型可以为预设模板模型为相同虚拟对象类型的模型,基于主体曲线与目标主体曲线的区别,可以使得对象模型基于预设模板模型存在区别,从而可以基于新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以及预设模板模型,快速创建多个相同类型、且存在细小区别的相似模型,避免了对相似模型的重复创建过程,提高了模型的建模效率。
62.其中,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在模型创建页面中选中预设模板模型的主体曲线,并将主体曲线设置为编辑模式,从而可以在编辑模式下,采用曲线根据绘制出新的目标主体曲线,从而可以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
63.在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之后,便可以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其中,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该模型曲线信息中还可以包括主体模型的横截面形状信息,以此,可以基于横截面形状信息确定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横截面形状,根据对象模型的横截面形状对目标主体曲线进行放样处理,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
64.其中,该横截面形状信息可以为描述主体模型的横截面形状的信息,该横截面形状信息可以在创建预设模板模型的过程中设置,从而可以在预设模板模型的主体曲线的编辑状态下,获取到与预设模板模型关联的主体曲线对应的横截面形状信息。
65.在步骤103中,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66.其中,该目标部件模型可以为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该目标部件模型的类型可以有部件模型的类型相同,但是数量可以根据主体曲线与目标主体曲线的尺寸不同而存在区别,在尺寸较大时,需要添加更多的目标部件模型。可选的,该目标部件模型与部件模型中的模型相同,也可以为部件模型中的一部分模型,还可以包括所有部件模型以及对部件模型进行重复使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该目标分布信息可以为指示目标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进行分布的信息,例如,可以指示目标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分布的数量、分布位置、大小、方向、分布间距等信息。可选的,在预设模板模型的主体曲线的编辑状态下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可以关联到主体曲线基于预设模板模型设置的分布信息。例如,在基于主体曲线创建预设模板模型过程中,通过几何节点编辑器提供的节点配置的分布信息,可以在主体曲线的编辑状态下,将节点配置的分布信息映射到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上,从而实现对相似模型的快速创建。
67.其中,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该主体曲线可以包括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该分布信息可以指示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和分布情况,以此,可以确定目标主体曲线中的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根据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以及第一曲线起点和第一曲线终点与第二曲线起点和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区间,基于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情况,确定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分布区间中的目标分布情况,将目标分布区间以及目标分布情况作为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68.其中,第一曲线起点可以为主体曲线的起点,该第一曲线终点可以为主体曲线的终点,例如,主体曲线的底部的端点为第一曲线起点,顶部的端点为第一曲线终点等,也可以设置主体曲线的最左边的第一个端点为第一曲线起点,最右边的端点为第一曲线终点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该分布区间可以指示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分布的位置区间,例如,可以包括底部、中部、顶部、左侧区域、右侧区域等位置区间。该分布情况可以指示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状态,例如,可以包括在分布区间中的分布位置、分布间距、在分布区间中分布的数量、大小、方向等信息。第二曲线起点可以为目标主体曲线的起点,该第二曲线终点可以为目标主体曲线的终点,该第一曲线起点和第一曲线终点以及第二曲线起点和第二曲线终点的确定规则相同,且第一曲线起点与第二曲线起点对应,第一曲线终点与第二曲线终点对应,从而可以得到第一曲线起点和第一曲线终点与第二曲线起点和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该目标分布区间可以为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分布的位置区间,该目标分布情况可以为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分布区间中的分布情况。
69.其中,根据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以及第一曲线起点和第一曲线终点与第二曲线起点和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
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区间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该映射关系可以为主体曲线基于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的走向上与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由第二曲线起点到第二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的映射关系,比如,请参考图3j,图3j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映射关系示意图,假设主体曲线的长度为10cm,在主体曲线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的第5cm到第8cm处添加有树枝模型,即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第5cm到第8cm的位置区间为树枝模型的分布区间,同时,假设目标主体曲线的长度为20cm,则对应的,在目标主体模型中,由第二曲线起点到第二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第10cm到第16cm的位置区间为树枝模型的目标分布区间。
70.其中,基于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情况,确定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分布区间中的目标分布情况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可以将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情况,确定为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分布区间中的目标分布情况,也可以根据分布情况的具体参数,对目标分布区间中的分布情况进行适应性调节,得到目标分布区间,以此,基于相同的分布情况,在目标分布区间与分布区间的大小不同时,目标分布区间中添加目标部件模型的数量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假设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第5cm到第8cm的位置区间为树枝模型的分布区间,在目标主体模型中,由第二曲线起点到第二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第10cm到第16cm的位置区间为树枝模型的目标分布区间,同时,假设主体模型中树枝模型对应的分布区间中均匀分布有4个树枝模型,则相应的,在目标主体模型中,可以在树枝模型对应的目标分布区间中均匀分布有8个树枝模型。
71.在步骤104中,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
72.其中,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以实例的形式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基于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对象模型,以此,通过实例的形式添加目标部件模型,可以在需要对目标部件模型进行修改时,通过修改目标部件模型来实现对对象模型中添加的目标部件模型的实例进行修改,提高了建模效率。
73.在需要获取到实体模型,以在其他三维软件中进行使用时,可以将对象模型转换为实体模型,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实体模型。该对象实体模型可以为实体形式的对象模型,实体模型不便于修改,因此,可以通过对对象模型进行修改来得到符合要求的对象实体模型。可选的,可以采用blender软件提供的实现实例模型(realize instances)节点将对象模型转换为实体模型。
74.可选的,可以根据目标主体模型与主体模型的大小比例,对添加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的大小进行等比例调整。具体的,可以在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之前或者之后,基于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和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目标部件模型的属性调整参数,基于属性调整参数对目标部件模型进行属性调整处理。
75.其中,该属性调整参数为对目标部件模型的属性进行调整的参数,调整的属性可以包括目标部件模型的大小,在主体曲线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的长度为a,目标主体曲线由第二曲线起点到第二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的长度为b时,该属性调整参
数可以为b/a。譬如,假设主体曲线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的长度为15cm,主体曲线中部件模型c的尺寸为2cm,在目标主体曲线由第二曲线起点到第二曲线终点的走向上的长度为30cm时,该属性调整参数可以为30/15=2,则该目标主体曲线中部件模型c的尺寸可以为2
×
2=4cm。
76.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对预设目标模型中部件模型进行调整,来实现对创建的对象模型中对应的目标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例如,可以响应于针对预设模板模型上待调整部件模型的模型调整操作,获取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调整信息,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
77.其中,该待调整部件模型可以为部件模型中需要进行调整的模型,该模型调整操作可以为对待调整模型进行调整的操作,例如,可以包括调整部件模型的大小、颜色、方向、位置等操作。该调整信息可以为描述待调整操作对待调整模型的调整的信息。
78.可选的,该预设模板模型可以配置有多个部件模型组,该部件模型组中可以存储有一种类型的部件模型,模型调整操作包括模型分布调整操作,响应于针对预设模板模型上待调整部件模型的模型调整操作,获取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调整信息的方式,可以包括响应于针对部件模型组中目标部件模型组的模型分布调整操作,获取目标部件模型组对应的分布调整信息,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的方式,可以包括基于分布调整信息对目标部件模型组中添加在对象模型上的部件模型的分布进行调整。
79.其中,该部件模型组可以为放置同一类型的部件模型的组,一个部件模型组中放置的部件模型对应的分布区间、分布情况等分布信息可以相同,以此,可以通过对部件模型组的分布信息进行调整来实现对对象模型中属于该部件模型组的实例的分布进行同步调整,以此,可以提高模型的创建效率。该模型分布调整操作可以为对目标部件模型组中部件模型的分布进行调整的操作,该分布调整信息可以为描述对目标部件模型组中部件模型的分布的调整情况的信息。
80.可选的,可以通过对对象模型中的部件模型进行替换,得到多种效果的对象模型,或者得到其他虚拟对象类型的对象模型,具体的,该模型调整操作可以包括模型替换操作,该调整信息包括替换模型信息,该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的方式,可以包括基于替换模型信息,确定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替换模型,将对象模型中添加的待调整部件模型替换为替换模型。
81.其中,模型替换操作可以为对预设模板模型中部件模型进行替换为其他部件模型的操作,该替换模型信息可以为指示替换模型的信息。该替换模型可以为替换预设模板模型中一部件模型的模型。
82.可选的,在开发人员的模型创建过程中,请参考图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的树类型的对象模型示意图,可以通过在主体曲线的编辑模式下,选择画线工具绘制多条曲线,便可以得到多个相同类型、且存在细微差别的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做同类型模型的差异性的效率,操作简单,同时,可以能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增加、减少或者修改部件模型,实现模型的批量化创建与批量化处理,提升了模型的建模效率。此外,不同虚拟对象类型的对象模型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型替换实现提高建模效率,具有很好的延展性,不仅仅可以制作树、藤蔓、道路等线性模型,还可以通过对实例模型的替换和曲线的绘
制达到效果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此,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可以在预设模板模型以及关联的主体曲线的基础上,通过绘制简单的目标主体曲线,并根据主体曲线基于预设模板模型关联的分布信息,生成目标主体曲线对应的对象模型,以此,可以绘制多条目标主体曲线实现快速的创建相同虚拟对象类型、且差异自然的多个对象模型,提高建模效率。
83.由以上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以此,通过在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目标主体曲线,并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以及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的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信息,从而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对象模型,实现了通过绘制简单曲线来快速的重复创建与预设模板模型相同类型又存在自然区别的对象模型,避免了对相似模型的重复创建,进而提升了模型创建效率。
84.为了更好地实施以上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型创建装置,该模型创建装置可以集成在计算机设备中,该计算机设备可以为终端。
85.例如,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模型创建装置可以包括获取单元201、绘制单元202、确定单元203和创建单元204,如下:
86.获取单元201,用于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分布信息,分布信息包括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
87.绘制单元202,用于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
88.确定单元203,用于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89.创建单元204,用于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
90.在一些实施例中,创建单元204,用于:
91.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以实例的形式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基于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对象模型;
92.该模型创建装置,还包括实体转换单元,用于:
93.将对象模型转换为实体模型,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
象实体模型。
94.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曲线包括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分布信息指示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和分布情况,该确定单元203,用于:
95.确定目标主体曲线中的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
96.根据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以及第一曲线起点和第一曲线终点与第二曲线起点和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区间;
97.基于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情况,确定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分布区间中的目标分布情况,将目标分布区间以及目标分布情况作为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9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模型创建装置,还包括属性调整单元,用于:
99.基于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和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目标部件模型的属性调整参数;
100.基于属性调整参数对目标部件模型进行属性调整处理。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模型创建装置,还包括:
102.曲线绘制单元,用于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待创建的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
103.主体模型创建单元,用于基于主体曲线创建预设模型模板的主体模型;
104.部件模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待添加到主体模型上的多个部件模型;
105.分布设定单元,用于响应于对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在模型创建页面中创建预设模板模型。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布设定单元,用于:
107.响应于对部件模型中第一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第一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第一部件模型为整体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
108.响应于对部件模型中第二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第二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散布位置以及散布方向,第二部件模型为局部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
109.基于分布设置后的第一部件模型和第二部件模型,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生成预设模板模型。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模型创建装置,还包括:
111.调整信息获取单元,用于响应于针对预设模板模型上待调整部件模型的模型调整操作,获取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调整信息;
112.模型调整单元,用于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
113.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模板模型配置有多个部件模型组,部件模型组存储有一种类型的部件模型,模型调整操作包括模型分布调整操作,调整信息获取单元,用于:
114.响应于针对部件模型组中目标部件模型组的模型分布调整操作,获取目标部件模型组对应的分布调整信息;
115.模型调整单元,用于:
116.基于分布调整信息对目标部件模型组中添加在对象模型上的部件模型的分布进
行调整。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型调整操作包括模型替换操作,调整信息包括替换模型信息,模型调整单元,用于:
118.基于替换模型信息,确定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替换模型;
119.将对象模型中添加的待调整部件模型替换为替换模型。
120.具体实施时,以上各个单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作为同一或若干个实体来实现,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121.由以上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获取单元201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绘制单元202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确定单元203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创建单元204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以此,通过在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目标主体曲线,并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以及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的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信息,从而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对象模型,实现了通过绘制简单曲线来快速的重复创建与预设模板模型相同类型又存在自然区别的对象模型,避免了对相似模型的重复创建,进而提升了模型创建效率。
12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如图6所示,其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具体来讲:
123.该计算机设备300包括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的处理器301、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302及存储在存储器302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301与存储器302电性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中示出的计算机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124.处理器301是计算机设备3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计算机设备300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加载存储在存储器30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02内的数据,执行计算机设备3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计算机设备300进行整体监控。
12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300中的处理器301会按照如下的步骤,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的进程对应的指令加载到存储器302中,并由处理器301来运行存储在存储器302中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
126.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分布信息,分布信息包括部件模型在主体
模型上的分布信息;
127.绘制单元,用于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
128.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129.创建单元,用于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
130.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包括:
131.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以实例的形式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基于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对象模型;
1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还包括:
133.将对象模型转换为实体模型,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实体模型。
134.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曲线包括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分布信息指示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和分布情况,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包括:
135.确定目标主体曲线中的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
136.根据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以及第一曲线起点和第一曲线终点与第二曲线起点和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区间;
137.基于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情况,确定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分布区间中的目标分布情况,将目标分布区间以及目标分布情况作为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138.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还包括:
139.基于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和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目标部件模型的属性调整参数;
140.基于属性调整参数对目标部件模型进行属性调整处理。
141.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之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还包括:
142.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待创建的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
143.基于主体曲线创建预设模型模板的主体模型;
144.获取待添加到主体模型上的多个部件模型;
145.响应于对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在模型创建页面中创建预设模板模型。
146.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对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在模型创建页面中创建预设模板模型,包括:
147.响应于对部件模型中第一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第一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
的分布,第一部件模型为整体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
148.响应于对部件模型中第二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第二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散布位置以及散布方向,第二部件模型为局部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
149.基于分布设置后的第一部件模型和第二部件模型,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生成预设模板模型。
150.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还包括:
151.响应于针对预设模板模型上待调整部件模型的模型调整操作,获取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调整信息;
152.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
153.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模板模型配置有多个部件模型组,部件模型组存储有一种类型的部件模型,模型调整操作包括模型分布调整操作,响应于针对预设模板模型上待调整部件模型的模型调整操作,获取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调整信息,包括:
154.响应于针对部件模型组中目标部件模型组的模型分布调整操作,获取目标部件模型组对应的分布调整信息;
155.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包括:
156.基于分布调整信息对目标部件模型组中添加在对象模型上的部件模型的分布进行调整。
157.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型调整操作包括模型替换操作,调整信息包括替换模型信息,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包括:
158.基于替换模型信息,确定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替换模型;
159.将对象模型中添加的待调整部件模型替换为替换模型。
160.本方案可以通过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以此,通过在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目标主体曲线,并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以及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的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信息,从而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对象模型,实现了通过绘制简单曲线来快速的重复创建与预设模板模型相同类型又存在自然区别的对象模型,避免了对相似模型的重复创建,进而提升了模型创建效率。
161.以上各个操作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162.可选的,如图6所示,计算机设备300还包括:触控显示屏303、射频电路304、音频电路305、输入单元306以及电源307。其中,处理器301分别与触控显示屏303、射频电路304、音频电路305、输入单元306以及电源307电性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计
算机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163.触控显示屏303可用于显示图形用户界面以及接收用户作用于图形用户界面产生的操作指令。触控显示屏303可以包括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其中,显示面板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计算机设备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触控面板可用于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上或在触控面板附近的操作),并生成相应的操作指令,且操作指令执行对应程序。可选的,触控面板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301,并能接收处理器301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触控面板可覆盖显示面板,当触控面板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301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301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集成到触控显示屏303而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与触控面板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即触控显示屏303也可以作为输入单元306的一部分实现输入功能。
164.射频电路304可用于收发射频信号,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设备或其他计算机设备建立无线通讯,与网络设备或其他计算机设备之间收发信号。
165.音频电路305可以用于通过扬声器、传声器提供用户与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305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由扬声器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305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301处理后,经射频电路304以发送给比如另一计算机设备,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302以便进一步处理。音频电路305还可能包括耳塞插孔,以提供外设耳机与计算机设备的通信。
166.输入单元306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字符信息或用户特征信息(例如指纹、虹膜、面部信息等),以及产生与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盘、鼠标、操作杆、光学或者轨迹球信号输入。
167.电源307用于给计算机设备300的各个部件供电。可选的,电源307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301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电源307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直流或交流电源、再充电系统、电源故障检测电路、电源转换器或者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器等任意组件。
168.尽管图6中未示出,计算机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传感器、无线保真模块、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169.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应当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与上文实施例中的适用于模型创建方法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以上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170.由上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以此,通过在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目标主体曲线,并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以及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的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信息,从而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对象模型,实现了通过绘制简单曲线来快速的重复创建与预设模板模型相同类型又存在自然区别的对象模型,避免了对相似模型的重复创建,进而提升了模型创建效率。
171.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指令来完成,或通过指令控制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指令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并由处理器进行加载和执行。
172.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多条指令,该指令能够被处理器进行加载,以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模型创建方法中的步骤。例如,该指令可以执行如下步骤:
173.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分布信息,分布信息包括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
174.绘制单元,用于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
175.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176.创建单元,用于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
177.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包括:
178.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以实例的形式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基于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对象模型;
17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还包括:
180.将对象模型转换为实体模型,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实体模型。
181.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曲线包括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分布信息指示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和分布情况,根
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包括:
182.确定目标主体曲线中的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
183.根据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中由第一曲线起点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以及第一曲线起点和第一曲线终点与第二曲线起点和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区间;
184.基于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情况,确定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分布区间中的目标分布情况,将目标分布区间以及目标分布情况作为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
185.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还包括:
186.基于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和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目标部件模型的属性调整参数;
187.基于属性调整参数对目标部件模型进行属性调整处理。
188.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之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还包括:
189.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待创建的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
190.基于主体曲线创建预设模型模板的主体模型;
191.获取待添加到主体模型上的多个部件模型;
192.响应于对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在模型创建页面中创建预设模板模型。
193.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对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在模型创建页面中创建预设模板模型,包括:
194.响应于对部件模型中第一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第一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第一部件模型为整体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
195.响应于对部件模型中第二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第二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散布位置以及散布方向,第二部件模型为局部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
196.基于分布设置后的第一部件模型和第二部件模型,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生成预设模板模型。
19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型创建方法,还包括:
198.响应于针对预设模板模型上待调整部件模型的模型调整操作,获取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调整信息;
199.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
200.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模板模型配置有多个部件模型组,部件模型组存储有一种类型的部件模型,模型调整操作包括模型分布调整操作,响应于针对预设模板模型上待调整部件模型的模型调整操作,获取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调整信息,包括:
201.响应于针对部件模型组中目标部件模型组的模型分布调整操作,获取目标部件模型组对应的分布调整信息;
202.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包括:
203.基于分布调整信息对目标部件模型组中添加在对象模型上的部件模型的分布进
行调整。
204.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型调整操作包括模型替换操作,调整信息包括替换模型信息,基于调整信息对对象模型中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包括:
205.基于替换模型信息,确定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替换模型;
206.将对象模型中添加的待调整部件模型替换为替换模型。
207.本方案可以通过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主体曲线上的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以此,通过在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目标主体曲线,并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以及部件模型在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的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在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信息,从而根据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对象模型,实现了通过绘制简单曲线来快速的重复创建与预设模板模型相同类型又存在自然区别的对象模型,避免了对相似模型的重复创建,进而提升了模型创建效率。
208.以上各个操作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209.其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210.由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所存储的指令,可以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模型创建方法中的步骤,因此,可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模型创建方法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详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211.其中,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
212.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模型创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模型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所述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所述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所述主体曲线上的所述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所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根据所述主体曲线和所述目标主体曲线,以及所述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所述部件模型中复用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基于所述目标分布信息将所述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所述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分布信息将所述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所述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包括:根据所述目标分布信息将所述目标部件模型以实例的形式添加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基于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对象模型;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对象模型转换为实体模型,得到根据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所述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实体模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曲线包括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所述分布信息指示所述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中由所述第一曲线起点到所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和分布情况,所述根据所述主体曲线和所述目标主体曲线,以及所述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所述部件模型中复用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包括:确定所述目标主体曲线中的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根据所述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中由所述第一曲线起点到所述第一曲线终点走向上的分布区间,以及所述第一曲线起点和第一曲线终点与所述第二曲线起点和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部件模型中复用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所述目标部件模型在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分布区间;基于所述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分布情况,确定所述目标部件模型在所述目标分布区间中的目标分布情况,将所述目标分布区间以及所述目标分布情况作为所述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第一曲线起点以及第一曲线终点,和所述第二曲线起点以及第二曲线终点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目标部件模型的属性调整参数;基于所述属性调整参数对所述目标部件模型进行属性调整处理。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之前,还包括:
在模型创建页面中绘制待创建的预设模板模型对应的主体曲线;基于所述主体曲线创建所述预设模型模板的主体模型;获取待添加到所述主体模型上的多个部件模型;响应于对所述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在所述模型创建页面中创建所述预设模板模型。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对所述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的设置,在所述模型创建页面中创建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包括:响应于对所述部件模型中第一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所述第一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分布,所述第一部件模型为整体分布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响应于对所述部件模型中第二部件模型的分布设置,设置所述第二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散布位置以及散布方向,所述第二部件模型为局部分布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部件模型;基于分布设置后的第一部件模型和第二部件模型,在所述模型创建页面中生成所述预设模板模型。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针对所述预设模板模型上待调整部件模型的模型调整操作,获取所述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调整信息;基于所述调整信息对所述对象模型中所述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模板模型配置有多个部件模型组,所述部件模型组存储有一种类型的部件模型,所述模型调整操作包括模型分布调整操作,所述响应于针对所述预设模板模型上待调整部件模型的模型调整操作,获取所述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调整信息,包括:响应于针对所述部件模型组中目标部件模型组的模型分布调整操作,获取所述目标部件模型组对应的分布调整信息;所述基于所述调整信息对所述对象模型中所述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包括:基于所述分布调整信息对所述目标部件模型组中添加在所述对象模型上的部件模型的分布进行调整。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调整操作包括模型替换操作,所述调整信息包括替换模型信息,所述基于所述调整信息对所述对象模型中所述待调整部件模型进行同步调整,包括:基于所述替换模型信息,确定所述待调整部件模型对应的替换模型;将所述对象模型中添加的所述待调整部件模型替换为所述替换模型。10.一种模型创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分布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至少一种部件模型,所述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所述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以及关联在所述主体曲线上的分布信息,所述分布信息包括所述部件模型在所述主体模型上的分布信息;绘制单元,用于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所述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主体曲线和所述目标主体曲线,以及所述主体曲线关联的分布信息,确定所述部件模型中复用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创建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分布信息将所述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所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所述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所述虚拟对象类型下的对象模型。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处理器进行加载,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中的步骤。12.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以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型创建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模型创建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获取一虚拟对象类型的预设模板模型的模型曲线信息,预设模板模型包括主体模型和部件模型,模型曲线信息包括反映主体模型走向的主体曲线和部件模型的分布信息;响应于曲线绘制指令,在模型创建页面中显示绘制的目标主体曲线,基于目标主体曲线生成待创建的对象模型的目标主体模型;根据主体曲线和目标主体曲线,以及分布信息,确定部件模型中复用到目标主体模型上的目标部件模型以及目标部件模型的目标分布信息;基于目标分布信息将目标部件模型添加到目标主体模型上,得到根据预设模板模型创建的对象模型。以此,可以避免对相似模型的重复创建,提高模型创建效率。型创建效率。型创建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肖威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2
技术公布日:2023/10/1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