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和智能灶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21
阅读:61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和智能灶。
背景技术:
2.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其又叫煤气灶、炉盘、灶台、灶具。按灶眼讲,分为单灶、双灶和多眼灶。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很多使用所述燃气灶的用户记忆力衰退,从而容易出现忘了正在炖汤或者将食物煮熟后忘记关火等现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3.在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弹簧式的探头接触式传感器测量锅具的底部温度,来达到防止锅具出现干烧现象的目的。比如,可以参见公告号为cn212059171u提供的一种锅具底部的弹性接触式测温装置,弹性测温组件沿通道方向上下滑动,锅具放置于耐高温面板上,弹性测温组件受压向下滑动压缩弹簧,弹簧的弹力性使测温探头与锅具底部充分接触。从而利用弹簧的弹力性质使测温探头与锅底直接接触测量锅具的底部温度。
4.然而,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接触式传感器的测温原理是热传导,这就好比水银温度计测量人体温度,必须使得被测锅具底部和接触式传感器接触,并且必须接触一段时间,一般为5分钟以上,才能使得被测锅具底部和接触式传感器保持同温。如此,在两者同温的基础上,接触式传感器测量得到的被测锅具底部的温度才较为准确。一方面,这导致对锅具的测温效率较低,防止锅具干烧的灵敏度不佳;另一方面,弹簧被反复伸缩后容易损坏,导致其使用寿命较短且不易被发现,也就无法有效防止锅具干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和智能灶,至少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对锅具的测温效率较低,防止锅具干烧的灵敏度不佳,以及弹簧被反复伸缩后容易损坏,导致其使用寿命较短且不易被发现,无法有效防止锅具干烧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如下几个方面:
7.第一方面,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红外传感装置和控制模块;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用于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根据预设算法采集所述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并将所述温度数据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其中,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所述预设算法为根据环境温度因素数据、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和所述被加热器皿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数据,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并在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时,向所述智能灶发出关断火候的控制信息。
8.第二方面,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灶,所述智能灶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
9.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所述系统包括红外传感装置和控
制模块。由于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可以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根据预设算法采集所述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并将所述温度数据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无需如传统方法一样需要利用弹簧使得传感器和被加热器皿接触以及到达同温的阶段,因此,可以提升对被加热器皿的测温效率,有效提升防止被加热器皿出现干烧的灵敏度;通过使得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可以降低所述智能灶产生的火苗对干烧判断的干扰;由于所述预设算法为根据环境温度因素数据、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和所述被加热器皿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数据,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并在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时,向所述智能灶发出关断火候的控制信息,如此,通过在确定发生干烧时,及时发出用于对火候进行关断控制的控制信息,有利于降低用户忘记关火而产生的安全风险。此外,相关技术中的防干烧一般只针对铁锅,对砂锅、珐琅锅等特殊材质的锅底反应不灵敏,而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适用于各自材质的智能锅,并且可以使灶具反应更加精准、迅速。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12.图3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中不同锅盖的材质对应的标准温度值的示例性示意图;
1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中,一种电路板的电路图;
14.图5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设算法得到的温度曲线和通过黑体测试得到的温度曲线的对比示意图;
15.图6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中关于所述预设算法对应的拟合图像的示例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7.实施例一
18.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红外传感装置10和控制模块20(图中未示出);
19.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用于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根据预设算法采集所述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并将所述温度数据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其中,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所述预设算法为根据环境温度因素数据、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和所述被加热器
皿的距离因素数据确定;
20.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数据,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并在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时,向所述智能灶发出关断火候的控制信息。
21.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所述预设条件可以包括当所述系统检测到所述智能灶开启时,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自动开启,并执行根据预设算法采集所述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的操作。在一些其他例子中,所述预设条件还可以是使用所述智能灶的用户设置的定时信息;比如所述用户可以设置所述智能灶在5min后自动开火,并且开火的火候为中等火候,如此,在所述智能灶在5min后自动开火时,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自动开启,并执行根据预设算法采集所述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的操作;在一些其他例子中,所述预设条件还可以是所述用户基于所述智能灶选择的烹饪模式,所述烹饪模式预先设置于所述智能灶,在所述系统检测到所述智能灶的烹饪模式被触发时,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自动开启,并执行根据预设算法采集所述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的操作。其中,所述烹饪模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水煮、煎、炒、烤、烙模式等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22.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所述被加热器皿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铁锅、砂锅、铝制锅等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23.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监测探头与所述智能灶的加热盘中心点相对设置,如此,当所述被加热器皿被放在所述加热盘上后,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监测探头基本与所述被加热器皿的中心点相对。值得一提的是,若所述智能灶包括两个或者更多的加热盘,则可以对应每个加热盘分别设置一个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
24.进一步地,在实际应用中,基于所述用户使用的所述被加热器皿的尺寸基本固定,因此,在实际安装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时,使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各所述被加热器皿中最小的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即可。如此,可以避免所述智能灶产生的上蹿下跳的火苗本身对检测精度的干扰。
25.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可以安装于与所述智能灶配套使用的抽油烟机中,如图2所示;当然,在一些其他例子中,所述智能灶和所述抽油烟机为分开的、各自独立的非配套产品,如此,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还可以设置在独立于所述煤气灶所专门配套设置的支架上,所述支架可以灵活安装于所述煤气灶的预定位置,使得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监测探头与所述智能灶的加热盘中心点相对设置即可。
26.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所述控制模块20可以安装于所述智能灶中,也可以安装于所述抽油烟机中,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27.具体地说,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红外传感装置按照预设倾斜角度设置,如图1所示。如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所述被加热器皿被加热产生的油污、蒸汽直接接触到所述红外传感装置中的红外传感器,达到延长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使用寿命的目的,还可以避免所述油污、蒸汽附着到所述红外传感器的表面,从而避免对所述红外传感器采集所述温度数据的精度产生影响,如此,有利于保证采集的所述温度数据的准确性。
28.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结合图1所示,所述红外传感装置还可以包括透镜。所述被加热器皿被加热产生的油污、蒸汽可以经过所述透镜后再进行后续的传输。其中,通过设置所述透镜,一方面可以达到聚焦光线,增强传输的信号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所述透镜
的阻隔,还可以进一步避免所述被加热器皿被加热产生的油污、蒸汽直接接触到所述红外传感装置中的红外传感器,从而进一步避免对所述红外传感器采集所述温度数据的精度产生影响,以提升采集的所述温度数据的准确性。
2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相关技术中的产业链分工一般各自独立,比如先由芯片设计公司设计传感器,确定所述传感器的滤光片的尺寸、厚度等,然后由封装公司对所述传感器进行封装,也就是由封装公司确定所述传感器的安装深度、封装大小等;然后再由应用技术公司对封装好的产品进行应用。芯片设计公司、封装公司和所述应用技术公司三者之间存在信息鸿沟。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预设算法为根据环境温度因素数据、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和所述被加热器皿的距离因素数据确定,可以弥补上述之间存在的信息鸿沟。
30.不难发现,与相关技术相比,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所述系统包括红外传感装置和控制模块。由于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可以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根据预设算法采集所述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并将所述温度数据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无需如传统方法一样需要利用弹簧使得传感器和被加热器皿接触以及到达同温的阶段,因此,可以提升对被加热器皿的测温效率,有效提升防止被加热器皿出现干烧的灵敏度;通过使得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可以降低所述智能灶产生的火苗对干烧判断的干扰;由于所述预设算法为根据环境温度因素数据、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和所述被加热器皿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数据,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并在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时,向所述智能灶发出关断火候的控制信息,如此,通过在确定发生干烧时,及时发出用于对火候进行关断控制的控制信息,有利于降低用户忘记关火而产生的安全风险。此外,相关技术中的防干烧一般只针对铁锅,对砂锅、珐琅锅等特殊材质的锅底反应不灵敏,而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适用于各自材质的智能锅,并且可以使灶具反应更加精准、迅速。
31.实施例二
32.本技术实施例二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由于在对所述被加热器皿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往往会在所述加热器皿本体上盖上锅盖,如此,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采集到的所述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往往是所述锅盖的温度数据,为避免因锅盖产生的温度数据的测量误差从而影响干烧判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本技术实施例针对此种情况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方案。
33.具体地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所述被加热器皿包括被加热器皿本体和锅盖;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确定单元、获取单元和判断单元;
34.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数据,确定所述锅盖的材质;
35.所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锅盖的材质对应的标准温度值;
36.所述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准温度值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
37.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在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之前,也可以理解为在所述系统投入使用之前的参数配置阶段,可以进行包括如下步骤的场景模拟实验,可以参见图3所示:
38.步骤1:将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监测探头与所述智能灶的加热盘中心点相对设
置;
39.步骤2:将所述被加热器皿本体和锅盖a放置于所述智能灶的加热盘上,注入适量水进行煮沸;其中,注水量与时间τ正相关;
40.步骤3:在所述被加热器皿中水沸腾后,记录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采集的温度数据与锅盖的材质,记录温度变化曲线。
41.重复上述实验,依次记录不同材质锅盖和温度数据的对应关系。可以如图2所示。该示例中,分别列举出了木制锅盖、玻璃锅盖、铝制锅盖和铁制锅盖的温度变化曲线。由此可见,对应不同的锅盖的材质,在所述被加热器皿中水沸腾后,所述温度数据的最高值不同。这里的温度数据的最高值即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标准温度值。
42.上述实验的实现原理为:对应于不同材质的锅盖,在恒定条件下(即水沸腾的状态下),由于热容不同,所呈现出的标准温度值不同。
4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通过如下方式中的至少之一,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用于获取所述温度数据在预设时间内的温升速率,并获取与所述标准温度值对应的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标准温升速率;当所述温升速率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标准温升速率时,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用于获取所述温度数据的最大值,当所述温度数据的最大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标准温度值时,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
44.具体地说,为便于理解,此处继续以上述场景模拟实验的例子进行说明。在上述步骤3中,在所述被加热器皿中水沸腾后,所述被加热器皿继续被加热,所述被加热器皿中的水逐渐减少,直至所述被加热器皿中的水被烧干,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记录以此时刻为起点,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在一定的时间τ内采集的所述温度数据上升的值t,结合图2所示,计算tan(t/τ),其表示所述温度数据在所述时间τ的温升速率。该温升速率是固定的、标准温升速率。因此,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计算温升速率,将计算得到的温升速率和标准温升速率进行比较,当计算得到的温升速率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标准温升速率时,即可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可以理解的,对应于所述锅盖的材质的不同,其对应的标准温升速率也不同。
45.上述方案的依据原理为:在水由沸腾状态转为干烧状态后,不同材质的锅盖和所述被加热器皿之间的导热方式由热对流导热转换为热传导导热,两种热传递方式效率不同而导致相同时间τ内温度数据t的上升速率不同。
46.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应用中需求的不同,可以根据所述锅盖的不同材质所对应的不同标准温升速率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的标准温升速值;在一些其他例子中,所述用户也可以根据其家庭中最常使用的锅盖所对应的材质为依据,确定所述标准温度值;此外,在一些其他例子中,所述系统可以根据在所述被加热器皿沸腾后能够达到的最高值判断所述锅盖所对应的材质,然后获取与所述锅盖的材质所对应的标准温升速率,根据所述标准温升速率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
47.实施例三
48.本技术实施例三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在本技术实施例三中,可以结合图1所示,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可以进一步包括红外传感器和套筒。
49.具体地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红外传感器可以设置于所述套筒中;具体通过所述套筒调整所述红外传感器和所述被加热器皿的距离,使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
50.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红外传感器和所述被加热器皿的距离可以是出厂就设置好的。因为正常锅的尺寸一般比较固定,比如圆锅的尺寸一般为40公分或者50公分,如此,在出厂设置时,将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正常锅中最小规格的尺寸即可,将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光斑检测范围设置为在30公分左右。在一些其他例子中,还可以根据所述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所述红外传感器和所述被加热器皿的距离。在实际应用中,比如可以以所述用户使用的各所述加热器皿中的最小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为基准进行定制调整,如此,可以避免后续再次通过对所述通过所述套筒调整所述红外传感器和所述被加热器皿的距离,达到只需要对此进行一次设置即可的目的。
51.进一步地,在一些其他例子中,所述红外传感器和套筒之间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实现自动伸缩。
52.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还可以包括adc模数转换模块和计算模块,所述红外传感器可以和adc模数转换模块以及计算模块连接。
53.所述红外传感器,用于检测红外信号;所述adc模数转换模块,用于对所述红外信号进行信号转换,得到数字信号,并根据所述数字信号采集用于表征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的电压信号和电阻信号;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压信号和电阻信号,计算所述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其中,具体可以通过光路的引导作用,将被加热器皿所释放的红外光所对应的红外信号汇聚到所述红外传感器上而产生电压信号和电阻信号。
54.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红外传感器可以是基于热敏电阻的红外传感器,所述热敏电阻受到红外线辐射时温度升高,电阻发生变化,同时电压也会发生变化,如此,所述电压信号和电阻信号通过所述adc模数转换模块变成电信号输出。其中,这种变化可能是变大也可能是变小,因为热敏电阻可分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通过转换电路变成电信号输出。其中,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红外传感器具体可以为bm43热电堆红外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红外传感器之前,还可以连接有透镜,以便准确的进行温度测量。
55.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adc模数转换模块可以以一个芯片整体而单独设置,也可以内置于所述计算模块中设置,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其中,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计算模块具体可以是微控制单元mcu。
5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模块,具体用于执行所述预设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计算模块的表现形式可以为电路板(pcb板)。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电路板可以设置有开关,所述电路板还可以和电池连接。参见图4,图4所示为在一些例子中的所述电路板的电路图。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也可以是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
58.实施例四
59.本技术实施例四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在本技术实施例四中,所述红外传感器和套筒按照预设倾斜角度设置,如图1所示。
60.具体地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红外传感器和套筒按照预设倾斜角度设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所述被加热器皿被加热产生的油污、蒸汽直接接触到所述
红外传感器,达到延长所述红外传感器的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由于设置了倾斜角度,所述被加热器皿被加热产生的油污、蒸汽来会在所述套筒的洞口形成附着,因此还可以避免所述油污、蒸汽附着到所述红外传感器的表面,从而避免对所述红外传感器采集所述温度数据的精度产生影响,如此,有利于保证采集的所述温度数据的准确性。
61.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可以为但不限于15度。当然,在一些其他例子中,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可以为但不限于在15
±
3度的范围左右,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被安装于所述智能灶配套使用的抽油烟机中,则需要考虑所述抽油烟机的具体结构。
6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内壁还可以设置有螺旋纹路,如此,可以防止所述被加热器皿被加热产生的油污、蒸汽进入所述套筒后直奔所述红外传感器而去,而是通过所述螺旋纹路增大所述套筒和所述油污、蒸汽的附着面积,进一步避免所述油污、蒸汽和所述红外传感器的接触。
6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筒的外壁设置有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至少用于增大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热沉。如此,可以使得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受环境的温度因素的干扰变得迟钝、缓慢,有利于进一步保证采集的所述温度数据的准确性。
64.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所述金属外壳的面积,比如增大所述金属外壳的宽度、长度等,达到增大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热沉的目的。然而,在调整所述金属外壳的面积的过程中,应保证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为前提。
65.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所述金属外壳可以是铝制外壳,如此,由于所述铝制外壳成本较低且加工容易,因此可以保证在增大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热沉的同时,具备较低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其中,在一些例子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所述金属外壳进行镀色,从而满足所述智能灶的美观的需求。
66.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还可以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包括若干定位孔,如此,可以防止所述套筒和所述金属外壳的掉落,而且,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通过所述定位板实现按照预设倾斜角度设置。
6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也可以是在实施例二和/或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
68.实施例五
69.本技术实施例五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在本技术实施例五中,提供了一种所述预设算法的具体计算公式。
70.具体地说,所述预设算法包括:
71.f(x,y)=p00+p10*x+p01*y+p20*x^2+p11*x*y+p02*y^2+p30*x^3+p21*x^2*y+p12*x*y^2+p03*y^3+p40*x^4+p31*x^3*y+p22*x^2*y^2+p13*x*y^3+p04*y^4+p50*x^5+p41*x^4*y+p32*x^3*y^2+p23*x^2*y^3+p14*x*y^4+p05*y^5;
72.其中,所述x表示所述电阻信号,所述y表示所述电压信号;所述p00、p10、p20、p11、p02、p30、p21、p12、p03、p40、p31、p22、p13、p04、p50、p41、p32、p23、p14、p05均为系数。
73.p00=-0.0315(-22.4,22.33)
74.p10=8.147(6.503,9.791)
75.p01=99.1(84.72,113.5)
76.p20=-0.2867(-0.3337,-0.2397)
77.p11=1.342(0.7836,1.901)
78.p02=-57.29(-71.69,-42.89)
79.p30=0.004218(0.003568,0.004868)
80.p21=-0.006137(-0.01563,0.003352)
81.p12=-0.6757(-0.9073,-0.4442)
82.p03=36.66(26.8,46.53)
83.p40=-2.891e-05(-3.326e-05,-2.457e-05)
84.p31=2.012e-05(-5.521e-05,9.544e-05)
85.p22=0.001608(-0.0003285,0.003544)
86.p13=0.183(0.114,0.2519)
87.p04=-12.38(-15.88,-8.878)
88.p50=7.525e-08(6.402e-08,8.647e-08)
89.p41=1.649e-08(-2.134e-07,2.464e-07)
90.p32=-7.307e-06(-1.41e-05,-5.141e-07)
91.p23=5.225e-05(-0.0001921,0.0002966)
92.p14=-0.02387(-0.03397,-0.01377)
93.p05=1.623(1.136,2.111)
9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算法仅为示例。其具体为在环境温度环境温度因素数据在45℃左右、红外传感装置的倾斜角度为15
°
红外传感装置和被加热器皿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75cm的情况下,进行模型训练得到的所述预设算法。可以理解的,若上述各因素数据中的任意之一的具体取值发生改变,则对应的预设算法中的系数也会随之改变。
95.具体地说,上述预设算法为根据常规的所述智能灶中,根据环境温度因素数据、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和所述被加热器皿之间的距离确定。在确定上述预设算法的过程中,由于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倾斜角度和所述距离在所述智能灶出厂时为固定的数据,因此,可以将所环境温度因素数据为输入至预设的数学模型中进行训练,得到对应于不同环境温度的数据点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实现恒温自适应,使得在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采集温度数据的过程中,不受环境温度因素的干扰。
96.具体地说,对应于所述预设算法,所述环境温度因素数据可以在20℃至70℃之间。
97.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量程可以达到350度。
98.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假设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的倾斜角度和所述距离在所述智能灶为固定的数据,将采集到的用于表征所述环境温度因素数据的电压信号和电阻信号代入上述预设算法,输出来的f(x,y)的值,即为所述红外传感装置10采集的温度数据。如图5所示,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设算法得到的温度曲线和通过黑体测试得到的温度曲线的对比示意图。在该例子中,置信区间为95%。通过验证发现,采集的温度数据和黑体测试的温度数据的误差很小,具备很高的一致性。如图6所示,为所述公式对应的计算函数的拟合图像,其中,图中所示的z即表示上述公式中的输出结果f(x,y)。
9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也可以是在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中任意一个或多个
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
100.实施例六
101.本技术实施例六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在本技术实施例六中,所述系统还包括食谱共享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食谱共享模块,用于接收用户上传的食谱信息,和/或,用于向用户提供食谱信息;所述食谱信息至少包括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和火候控制信息;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用户通过所述食谱共享模块获取所述食谱信息后,对所述食谱信息进行解析,得到所述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和火候控制信息;根据所述火候控制信息,发出用于对所述智能灶的火候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发送至所述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
102.其中,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用户通过所述食谱共享模块获取所述食谱信息后,对所述食谱信息进行解析,得到所述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和火候控制信息;根据所述火候控制信息,发出用于对所述智能锅的火候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发送至所述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
103.具体地说,在一些例子中,所述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可以包括用料内容信息以及用料单位信息。比如,在第2min投放胡萝卜20g,在第10min投放食用盐1g等等,所述用料内容信息对应“胡萝卜”,所述用料单位信息对应“20g、1g”。如此,在显示模块显示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后,用户即可根据该显示的信息进行用料的投放。由于在对应食谱的烹饪全过程中,对所述智能锅的火候是根据所述控制信息进行全自动控制的,因此火候的大小无需用户手动调节。
104.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当到达所述时间点时,还可以发出声音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进行用料的投放而无需观看所述显示模块。可以进一步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
105.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比如用户a和用户b分隔两地,但是用户a想吃用户b烹饪的拿手菜x,则所述用户b可以烧制所述拿手菜x,所述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在所述用户b烧制所述拿手菜x的过程中对火候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如此,所述用户b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点选所述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即可自动生成所述食谱信息。所述用户b可以将所述食谱信息共享至所述食谱共享模块。
106.进一步地,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用户b在将所述食谱信息共享至所述食谱共享模块后,可以设置所述食谱的共享权限。比如可以默认在将所述食谱信息共享至所述食谱共享模块后,则其他用户均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所述食谱信息;然而在一些其他例子中,所述用户b在将所述食谱信息共享至所述食谱共享模块后,可以设置仅仅将所述食谱信息共享至所述用户a,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用户无法获取到所述食谱信息。如此,所述用户a可以选择对应的食谱信息,在准备好用料后,只需要点选开始操作,根据提示投入对应的用料即可得到所述拿手菜x。
10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也可以是在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五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
108.实施例七
109.此外,本技术实施例七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灶,所述智能灶包括如实施例一至实施
例六中任意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的系统。
110.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可在软件和/或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体中被实施,例如,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通用目的计算机或任何其他类似硬件设备来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软件程序可以通过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文步骤或功能。同样地,本技术的软件程序(包括相关的数据结构)可以被存储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例如,ram存储器,磁或光驱动器或软磁盘及类似设备。另外,本技术的一些步骤或功能可采用硬件来实现,例如,作为与处理器配合从而执行各个步骤或功能的电路。
11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红外传感装置和控制模块;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用于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根据预设算法采集所述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并将所述温度数据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其中,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所述预设算法为根据环境温度因素数据、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倾斜角度,以及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和所述被加热器皿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数据,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并在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时,向所述智能灶发出关断火候的控制信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加热器皿包括被加热器皿本体和锅盖;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确定单元、获取单元和判断单元;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数据,确定所述锅盖的材质;所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锅盖的材质对应的标准温度值;所述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准温度值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通过如下方式中的至少之一,判断所述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用于获取所述温度数据在预设时间内的温升速率,并获取与所述标准温度值对应的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标准温升速率;当所述温升速率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标准温升速率时,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用于获取所述温度数据的最大值,当所述温度数据的最大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标准温度值时,判定所述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安装于与所述智能灶配套使用的抽油烟机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传感装置包括红外传感器和套筒,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套筒中;具体通过所述套筒调整所述红外传感器和所述被加热器皿的距离,使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内壁设置有螺旋纹路。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外壁设置有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至少用于增大所述红外传感装置的热沉。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算法包括:f(x,y)=p00+p10*x+p01*y+p20*x^2+p11*x*y+p02*y^2+p30*x^3+p21*x^2*y+p12*x*y^2+p03*y^3+p40*x^4+p31*x^3*y+p22*x^2*y^2+p13*x*y^3+p04*y^4+p50*x^5+p41*x^4*y+p32*x^3*y^2+p23*x^2*y^3+p14*x*y^4+p05*y^5;其中,所述x表示所述电阻信号,所述y表示所述电压信号;所述p00、p10、p20、p11、p02、p30、p21、p12、p03、p40、p31、p22、p13、p04、p50、p41、p32、p23、p14、p05均为系数。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食谱共享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食谱共享模块,用于接收用户上传的食谱信息,和/或,用于向用户提供食谱信息;所述食谱信息至少包括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和火候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用户通过所述食谱共享模块获取所述食谱信息后,对所述食谱信息进行解析,得到所述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和火候控制信息;根据所述火候控制信息,发出用于对所述智能灶的火候进行控制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发送至所述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不同时间点需投放的用料信息。10.一种智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灶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灶的控制系统和智能灶。系统包括红外传感装置和控制模块;红外传感装置,用于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根据预设算法采集智能灶上被加热器皿的温度数据,并将温度数据发送至控制模块;其中,红外传感装置的光斑检测范围小于或者等于被加热器皿的面积范围;预设算法为根据环境温度因素数据、红外传感装置的倾斜角度,以及红外传感装置和被加热器皿之间的距离确定;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温度数据,判断被加热器皿是否发生干烧,并在判定被加热器皿发生干烧时,向智能灶发出关断火候的控制信息,可以至少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无法有效防止锅具干烧的技术问题。中无法有效防止锅具干烧的技术问题。中无法有效防止锅具干烧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余少非 余子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商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1
技术公布日:2023/10/1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