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未命名 10-09 阅读:88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新型纱线领域,特别是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2.我国是一个纺织大国,随着纺织业的快速发展,纺织品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对各类纤维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其中,化学纤维的产量和需求量在各类纤维中占比最大,2019年,我国化学纤维在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占比84%左右。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聚酯纤维的产量和用量在我国纺织工业所使用的化学纤维中居于榜首,但聚酯纤维可降解性较差,大量的废弃聚酯材料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由于我国资源的短缺,作为石油化工下游行业的涤纶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若将纺丝车间的废物废丝、纺织服装企业的下脚料和一些废弃聚酯材料加以循环利用,制成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仅可以解决废弃聚酯材料及其废丝、下脚料的处理问题,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也可以节约能源资源、降低企业的成本预算、开源节流。
3.要想解决目前纺织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再生聚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我国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它主要以废弃聚酯材料为原料,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手段并结合纺丝方法制备而成,其性能与传统聚酯纤维相近。但与传统涤纶相比,再生涤纶熔点稍有下降,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较多,强力和拉伸断裂性能与传统涤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但其耐碱性能好。鉴于再生涤纶和传统涤纶的差异性,对再生涤纶与棉混纺纱的生产工艺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1)清梳:将选配的再生涤纶纤维和棉纤维分别经各自的清梳联工序制得再生涤纶生条和棉生条;
7.对于再生涤纶纤维:将选配的再生涤纶纤维依次经圆盘抓棉、金属火星二合一探测器、多仓混棉、开棉、梳棉制得再生涤纶生条;
8.对于棉纤维:将选配的混合棉纤维依次经圆盘抓棉、金属火星二合一探测器、气流分离器、重物分离器、单轴流开棉、多仓混棉、豪猪开棉、棉纺异纤清除机、梳棉机制得棉生条;
9.(2)混合:将步骤(1)中制得的再生涤纶生条经预并得到再生涤纶预并条、棉生条经预并制得棉预并条,再将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共同经三道并条制得再生涤纶棉熟条;
10.棉预并条的制备:采用8根棉生条沿着条子的厚度方向平行排列后共同喂入,共同
喂入的8根棉生条经喇叭口并合后进入到牵伸系统进行牵伸,牵伸倍数设置在8.05-8.3之间,牵伸后经集束器集束得到相应的棉预并条;
11.再生涤纶预并条的制备:采用6根再生涤纶生条沿着条子的厚度方向平行排列后共同喂入,共同喂入的6根再生涤纶生条经喇叭口并合后进入到牵伸系统进行牵伸,牵伸倍数设置在5.8-6.0之间,牵伸后经集束器集束得到相应的再生涤纶预并条;牵伸系统采用三上三下压力棒附导向皮辊形式,下罗拉采用特种钢材料制造,采用先进热处理工艺,上下罗拉轴承均采用高精度滚针轴承;
12.第一道并条:采用偶数根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偶数根的棉预并条共同喂入,喂入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的总数在4-8之间,将喂入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分成两组,且每组内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的数量一致,沿着纤维在第一道并条中的运动方向由后往前送入第一道并条装置的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和卷绕系统得到再生涤纶棉混合条;
13.第一道并条装置包括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卷绕系统,喂入系统包括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在上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上后聚拢喇叭口,在下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下后聚拢喇叭口,上后聚拢喇叭口和下后聚拢喇叭口的结构相同,上后聚拢喇叭口和下后聚拢喇叭口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结构,沿着上后聚拢喇叭口和下后聚拢喇叭口的长度方向由后往前横截面的椭圆的长轴的长度逐渐缩小、离心率逐渐增加,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的结构相同,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包括上辊和下辊,下辊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上辊和下辊包括中间辊轴,中间辊轴为钢质的实心的圆柱体形结构,在下辊的中间辊轴上套有下辊套,下辊套与下辊的中间辊轴之间固定连接,在上辊的中间辊轴上套有上辊套,上辊套与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通过滚针轴承连接,上辊套和下辊套均为硬质橡胶材质,下压辊对的下辊的中间辊轴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上压辊对的下辊的中间辊轴与下压辊对的下辊的中间辊轴之间通过相应的皮带传动连接,上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与下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通过相应的压力杆连接,压力杆的上端通过上弹簧加压组件与上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连接,压力杆的下端通过下弹簧加压组件与下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连接,上弹簧加压组件和下弹簧加压组件结构相同,当采用一定的压力下压压力杆时上弹簧加压组件和下弹簧加压组件处于加压紧锁状态,从而使得上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下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保持一定的压力接触,当采用一定的压力上拉压力杆时上弹簧加压组件和下弹簧加压组件处于伸长紧锁状态,从而使得上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下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
14.牵伸系统包括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上牵伸系统位于上压辊对的前部,下牵伸系统位于下压辊对的前部,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的结构相同,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牵伸罗拉对包括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牵伸罗拉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之间通过压力传动连接杆连接,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之间设置有加压杆,加压杆上台时上牵
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此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通过相应的压力传动连接杆使得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加压杆下压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紧密按压,此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通过相应的压力传动连接杆使得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紧密按压,在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的前方的中间设置有前压辊对,前压辊对包括前上辊和前下辊,前上辊和前下辊的结构相同,前上辊和前下辊包括中间轴,在中间轴上套有按压套,按压套与中间轴之间通过轴承连接,使得按压套绕着中间轴自由转动,前上辊的中间轴与前下辊的中间轴之间通过旋钮式按压组件相互连接,旋钮式按压组件包括上压簧和下压簧,上压簧和下压簧之间通过按压旋钮连接,当采用一定的力逆时针旋转按压旋钮时使得按压旋钮闭合,从而使得此时的上压簧和下压簧处于弹性拉伸继而使得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保持紧密按压,当采用一定的力顺时针旋转按压旋钮时使得按压旋钮打开,从而使得此时的上压簧和下压簧处于自然伸长继而使得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在前压辊对的前部设置有前聚拢喇叭口,前聚拢喇叭口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结构,沿着前聚拢喇叭口的长度方向由后往前横截面的椭圆的长轴的长度逐渐缩小、离心率逐渐减小,使得输出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逐渐的并合并由平面状态重新成空间的椭圆形;
15.卷绕系统包括圈条盘、地盘、条筒,条筒为空心的且顶端开放的圆柱体形,条筒的底端封闭且嵌入在地盘内,在条筒的底盘上固定有圈条簧,圈条簧的下端固定在条筒的底端圆面上,在圈条簧的上端设置有放条盘,放条盘为圆形结构,圈条盘的直径小于条筒的直径,圈条盘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地盘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圈条盘的转动方向与地盘的转动方向相同;
16.第二道并条:采用偶数根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共同喂入,喂入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的总数在6-8之间,第二道并条中将喂入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分成两组,且每组内的再生涤纶的数量一致,沿着纤维在第二道并条中的运动方向由后往前送入第二道并条装置的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和卷绕系统得到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
17.第二道并条装置包括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卷绕系统,喂入系统包括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第二道并条的喂入系统的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与第一道并条的喂入系统的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完全相同,在上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上后聚拢喇叭口,在下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下后聚拢喇叭口,第二道并条的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与第一道并条的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
18.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牵伸罗拉对包括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牵伸罗拉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设置在加压组件上,加压组件为弹簧加压,加压组件下压时使得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分别按压接触,加压组件上抬时使得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分别保持一定的间距,在牵伸系统的前部设置有前聚拢喇叭口,第二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与第一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第二道并条
的圈条系统与第一道并条的圈条系统完全相同;
19.第三道并条:采用4-6根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共同喂入,沿着纤维在第三道并条中的运动方向由后往前送入第三道并条装置的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和卷绕系统得到再生涤纶棉熟条;
20.第三道并条装置包括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卷绕系统,喂入系统包括后聚拢喇叭口,第三道并条的后聚拢喇叭口与第二道并条的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第三道并条的牵伸系统与第二道并条的牵伸系统完全相同,在牵伸系统的前部设置有前聚拢喇叭口,第三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与第二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第三道并条的卷绕系统与第二道并条的卷绕系统完全相同,使用时,设置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均处于停止转动且保持一定间距的状态,将4-6根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依次经由后聚拢喇叭口、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前聚拢喇叭口穿过,从而完成初始化设置,而后设置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均处于保持转动且相互按压状态,此过程中,4-6根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沿着混合条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列后进入到后聚拢喇叭口内,在聚拢喇叭口随着口径的减小使得喂入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向竖直方向隆起,再随着离心率的增加使得隆起的部分被重新下压,使得喂入的4-6根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成近似平面的且紧实的喂入到牵伸系统内,在牵伸系统内紧实的结构使得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内的纤维之间产生相互接触下的摩擦作用力,得到线密度分布更加均匀的再生涤纶棉熟条,再生涤纶棉熟条经前聚拢喇叭口后逐渐的由平面状态重新转变为空间的圆柱结构后输出,输出后的再生涤纶棉熟条经圈条盘带动后圈绕在条筒内;
21.(3)成纱:将步骤(2)中制得的再生涤纶棉熟条依次经粗纱、细纱、络筒工序得到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
22.如上所述的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步骤(1)中所述再生涤纶纤维的清梳过程采用的原料包括96.19%的规格为1.4d*38mm再生涤纶、1.27%的eco/c吸风花、1.27%的eco/c混合条、1.27%的eco/c粗纱头。
23.如上所述的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步骤(1)中所述棉纤维的清梳过程采用的原料包括11.11%的等级328、回潮9.1%、马克隆值4.69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马克隆值4.56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8%、马克隆值4.72乌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8%、马克隆值4.79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3%、马克隆值4.94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9.3%、马克隆值4.85奎屯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4%、马克隆值3.91万兴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9%、马克隆值4.71阿克苏棉,11.12%的等级328、回潮8.2%、马克隆值4.68阿克苏棉。
24.如上所述的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步骤(1)中所述再生涤纶纤维的开棉采用握持打击开松,所述棉纤维的开棉采用自由打击开松和握持打击开松。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分别独立制得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经第一道并条的分别牵伸再上下按压并合、第二道并条的上下按压后再共同牵伸、第三道并条的横向平行并合后再共同牵伸,从而实现再生涤纶纤维与棉纤维的均匀混合效果,继而实
现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混纺纱的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7.(1)清梳:将选配的再生涤纶纤维和棉纤维分别经各自的清梳联工序制得再生涤纶生条和棉生条。
28.对于再生涤纶纤维:将选配的再生涤纶纤维依次经圆盘抓棉、金属火星二合一探测器、多仓混棉、开棉、梳棉制得再生涤纶生条;在本技术所提供所实施例中,再生涤纶纤维的清梳过程采用的原料包括96.19%的规格为1.4d*38mm再生涤纶、1.27%的eco/c吸风花、1.27%的eco/c混合条、1.27%的eco/c粗纱头。
29.对于棉纤维:将选配的混合棉纤维依次经圆盘抓棉、金属火星二合一探测器、气流分离器、重物分离器、单轴流开棉、多仓混棉、豪猪开棉、棉纺异纤清除机、梳棉机制得棉生条;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棉纤维的清梳过程采用的原料包括11.11%的等级328、回潮9.1%、马克隆值4.69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马克隆值4.56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8%、马克隆值4.72乌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8%、马克隆值4.79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3%、马克隆值4.94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9.3%、马克隆值4.85奎屯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4%、马克隆值3.91万兴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9%、马克隆值4.71阿克苏棉,11.12%的等级328、回潮8.2%、马克隆值4.68阿克苏棉。
30.抓棉过程中,为达到使原棉缓和、充分开松的目的,采用勤抓少抓、精细抓棉的工艺原则,对于抓棉打手刀片伸出肋条的距离,刀片伸出肋条的距离短,其插入棉层较浅,抓取的棉束较小,开松效果较好,为实现充分开松、精细抓棉的目的,该距离偏小掌握,对于抓棉打手转速,采用转速偏大掌握,刀片对棉块作用剧烈,抓取的棉块较小,棉块的重量较轻,开松效果好,对于抓棉小车间歇下降的距离,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偏小设置,打手间歇下降距离在1-6mm的范围内通过面板上时间继电器调节,对于抓棉小车的运行速度,采用偏大掌握,从而提高抓棉机产量,且单位时间内抓取的原料成分多,有利于提高混合作用,但不利于开松。
31.开棉过程中,分别对棉纤维采用开松柔和的自由打击开松和开松剧烈的握持打击开松,对再生涤纶纤维采用开松剧烈的握持打击开松,自由打击开松中对于滚筒转速,根据原棉品级和含杂设置偏大掌握的滚筒转速,从而实现充分的开松除杂且避免滚筒返花形成束丝的情况,对于滚筒与尘棒的隔距适中掌握,继而在保证开松除杂作用的同时避免对打手通道的阻塞,对于尘棒间的隔距,尘棒角度在3-30
°
之间进行调节,对应隔距在6.262-10.292mm之间,通过尘棒角度调节实现尘棒隔距的相应调节,调节时尘棒间的隔距偏大掌握,从而提高落棉率、增强除杂作用。
32.握持打击开松中,对于打手转速,根据加工纤维的长短、成熟度高低、含杂多少因素综合考虑,对于棉纤维打手速度偏高掌握,从而有利于开松除杂和短纤维的去除,对于再生涤纶纤维,打手速度偏低掌握,从而减少开松中对纤维的损伤以及大杂质的破坏;对于打手与尘棒的隔距由进口至出口逐渐增大,对于棉纤维打手与尘棒隔距偏小掌握,从而实现强开松、高落棉,对于再生涤纶纤维打手与尘棒隔距偏大掌握,从而实现缓开松、低落棉;对
于打手与给棉罗拉的隔距,根据纤维长度而定,加工棉和38mm以下的化纤时,取6-7mm;对于尘棒间的隔距采用由入口至出口逐渐缩小,根据原棉含杂高低和加工要求决定,入口部分隔距较大,便于大杂先落,补入气流。
33.混棉过程中原料混和充分,同时伴有开松、除杂、均匀给棉的作用,为前方机械提供稳定、均匀、连续的棉流,依次采用气流混和、叠层混和、密集混和对选配的棉纤维或再生涤纶纤维进行充分的混合。
34.梳棉中对棉纤维或再生涤纶纤维进行细致分梳,进一步去除粘附性强的杂质、短绒和棉结,使纤维之间的分离度大幅提升,同时经锡林对分梳后的纤维的回带作用实现单根纤维之间均匀混合。
35.棉纤维梳棉过程中,锡林装配前4后4根固定盖板和1前1后棉网清洁器,盖板采用0.56mm小踵趾差,与锡林反转,使后几根充塞较多的活动盖板即行转出、前中区盖板有效梳理,从而提高分梳质量、排除细小杂质,棉网清洁器吸去尘杂、短绒,有利于棉网清洁度的改善;刺辊下方设置一块落棉量调节板、两把除尘刀、一块预分梳板、一块光滑的三角罩板及两只吸口,从而扩大分梳面、增强预分梳,有利于分解棉束、减轻锡林与活动盖板的负荷,发挥精细梳理的效能;锡林下方设置12块光滑的弧形罩板和两只吸口代替传统的大漏底,吸尘箱体左右均设置吸风管,由plc控制每30秒吸一次,全机共10个吸点,使车肚落棉与机上飞花、尘屑、短绒及时排除,道夫三角区不挂花,防止飞花、尘屑落入棉网,改善生产环境;设置有混合环自调匀整装置,通过对喂入的棉丛以及输出的棉生条的线密度的检测实现对棉丛进行喂入的给棉罗拉的转速的实时调节,继而实现输出的棉生条的重不匀的大幅减小;由plc程控多电机分部传动,变频电机调速与调控吸落棉系统工艺参数面板输入,液晶显示工艺和有关质量数据,初步实现人机对话;锡林包覆ac2030
×
01540金属针布,道夫包覆ad4032
×
02080金属针布;给棉罗拉包覆锯条,对喂入的棉丛进行多点交叉柔性握持,有利于减少刺辊高速时对纤维的损伤;三罗拉剥棉对剥取棉网产生托持作用,并配以气动操纵弧形集棉器,确保棉网完整转移、集束成条、高速输出不断头。
36.对于再生涤纶纤维,采用两组固定分梳板,在分梳板上附有除尘刀和托棉板,托棉板的长度设置四种规格,便于更换,以改变第一和第二落杂区长度,从而控制落棉;设置固定分梳板,从而增加纤维原料的开松度,提高梳棉机的除杂、分梳效能,降低后区落棉率,减少用棉量,防止大块棉束进入锡林-盖板分梳区,减轻锡林针面负荷,延长针布使用寿命;采用三罗拉剥棉,且在剥棉罗拉上部装有包直角钢丝弹性针布、高速回转的安全清洁辊和对射式光电返花自停装置,防止挤伤道夫、锡林针布;自停装置采用光电自停、机械电器自停两部分,其中道夫返花和断头自停采用光电控制,灵敏可靠,道夫返花自停配有道夫刹车,使道夫能够迅速停车,从而大大减少了道夫、锡林针布的损伤;采用df-50型数显控制仪进行信号收集、数据处理、键盘输入、面板显示。
37.(2)混合:将步骤(1)中制得的再生涤纶生条经预并得到再生涤纶预并条、棉生条经预并制得棉预并条,再将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共同经三道并条制得再生涤纶棉熟条。
38.预并中采用并条机,对于棉生条,预并中采用8根棉生条沿着条子的厚度方向平行排列后共同喂入,共同喂入的8根棉生条经喇叭口并合后进入到牵伸系统进行牵伸,牵伸倍数设置在8.05-8.3之间,牵伸后经集束器集束得到相应的棉预并条。
39.对于再生涤纶生条,预并中采用6根再生涤纶生条沿着条子的厚度方向平行排列后共同喂入,共同喂入的6根再生涤纶生条经喇叭口并合后进入到牵伸系统进行牵伸,牵伸倍数设置在5.8-6.0之间,牵伸后经集束器集束得到相应的再生涤纶预并条。
40.牵伸系统采用三上三下压力棒附导向皮辊形式,出条角度经过合理的优化设计,更加适用于高速化生产,集束器采用全新设计,从而使得出条接口与喇叭口衔接处反冲气流对纤维的影响减弱,实现少弯钩无褶皱的理想牵伸状态,下罗拉采用特种钢材料制造,齿形经过优化设计对纤维握持更有利,采用先进热处理工艺,使其加工精度、表面光洁度、表面硬度及内部韧性等机械性能达到良好状态,上下罗拉轴承均采用高精度滚针轴承,承载能力及转速经过严格校核,适应高速需要,上罗拉轴向间隙可以随时调整,轴承的润滑及保养方便可靠,选用uster sliverguard pro/第二代在线棉条质量管理系统,对1m、3m、10m的重量不匀率进行随机统计,根据需要选择超标自停或者超标报警,并显示停车原因或报警原因,从而有利于质量控制与分析,减少试验工劳动强度。
41.通过预并中对所制得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的线密度控制,使得第一道并条中采用偶数根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偶数根的棉预并条共同喂入,具体喂入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的数量根据所纺的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两种纤维的混纺比确定,且喂入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的总数在4-8之间,第一道并条中将所需喂入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分成两组,且每组内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的数量保持完全一致,沿着纤维在第一道并条中的运动方向由后往前送入第一道并条装置。
42.第一道并条装置包括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卷绕系统。喂入系统包括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在上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上后聚拢喇叭口,在下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下后聚拢喇叭口,上后聚拢喇叭口和下后聚拢喇叭口的结构相同,上后聚拢喇叭口和下后聚拢喇叭口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结构,沿着上后聚拢喇叭口和下后聚拢喇叭口的长度方向由后往前横截面的椭圆的长轴的长度逐渐缩小、离心率逐渐增加,从而使得喂入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逐渐的并合并被压扁,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的结构相同,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包括上辊和下辊,下辊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从而带动与上辊紧密按压的下辊进行同步的反向的转动,上辊和下辊包括中间辊轴,中间辊轴为钢质的实心的圆柱体形结构,在下辊的中间辊轴上套有下辊套,下辊套与下辊的中间辊轴之间固定连接,在上辊的中间辊轴上套有上辊套,上辊套与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通过滚针轴承连接,上辊套和下辊套均为硬质橡胶材质,下压辊对的下辊的中间辊轴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上压辊对的下辊的中间辊轴与下压辊对的下辊的中间辊轴之间通过相应的皮带传动连接,上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与下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通过相应的压力杆连接,压力杆的上端通过上弹簧加压组件与上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连接,压力杆的下端通过下弹簧加压组件与下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连接,上弹簧加压组件和下弹簧加压组件结构相同,当采用一定的压力下压压力杆时上弹簧加压组件和下弹簧加压组件处于加压紧锁状态,从而使得上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下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保持一定的压力接触,当采用一定的压力上拉压力杆时上弹簧加压组件和下弹簧加压组件处于伸长紧锁状态,从而使得上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下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
43.牵伸系统包括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上牵伸系统位于上压辊对的前部,下牵伸系统位于下压辊对的前部,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的结构相同,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
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牵伸罗拉对包括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牵伸罗拉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之间通过压力传动连接杆连接,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之间设置有加压杆,加压杆上台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此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通过相应的压力传动连接杆使得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加压杆下压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紧密按压,此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通过相应的压力传动连接杆使得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紧密按压,在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的前方的中间设置有前压辊对,前压辊对包括前上辊和前下辊,前上辊和前下辊的结构相同,前上辊和前下辊包括中间轴,在中间轴上套有按压套,按压套与中间轴之间通过轴承连接,从而使得按压套绕着中间轴自由转动,前上辊的中间轴与前下辊的中间轴之间通过旋钮式按压组件相互连接,旋钮式按压组件包括上压簧和下压簧,上压簧和下压簧之间通过按压旋钮连接,当采用一定的力逆时针旋转按压旋钮时使得按压旋钮闭合,从而使得此时的上压簧和下压簧处于弹性拉伸继而使得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保持紧密按压,当采用一定的力顺时针旋转按压旋钮时使得按压旋钮打开,从而使得此时的上压簧和下压簧处于自然伸长继而使得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在前压辊对的前部设置有前聚拢喇叭口,前聚拢喇叭口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结构,沿着前聚拢喇叭口的长度方向由后往前横截面的椭圆的长轴的长度逐渐缩小、离心率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输出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逐渐的并合并由平面状态重新成空间的椭圆形。
44.卷绕系统包括圈条盘、地盘、条筒,条筒为空心的且顶端开放的圆柱体形,条筒的底端封闭且嵌入在地盘内,在条筒的底盘上固定有圈条簧,圈条簧的下端固定在条筒的底端圆面上,在圈条簧的上端设置有放条盘,放条盘为圆形结构,圈条盘的直径小于条筒的直径,圈条盘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地盘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圈条盘的转动方向与地盘的转动方向相同。
45.使用时,将上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下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上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上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下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下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前压辊对的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均处于停止转动且保持一定间距的状态,将第一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依次经由上后聚拢喇叭口、上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之间、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上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上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前压辊对的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前聚拢喇叭口穿过,将第二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依次经由下后聚拢喇叭口、下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之间、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下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
间、下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前压辊对的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前聚拢喇叭口穿过,从而完成初始化设置,而后将上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下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上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上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下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下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前压辊对的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均设置为保持转动且相互按压状态,此过程中,第一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第二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分别经由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喂入到上牵伸系统、下牵伸系统内,从而使得第一组、第二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逐渐的由空间的圆柱形转变为水平的平面形,且在转变的过程中实现逐渐的并合,并合以后的第一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经由上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按压后进一步的转变为平面形喂入到上牵伸系统内,在上牵伸系统内进行牵伸作用后得到线密度减小的第一再生涤纶棉混合条,且第一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由于线密度的减小使得纤维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并合以后的第二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经由上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按压后进一步的转变为平面形喂入到上牵伸系统内,在下牵伸系统内进行牵伸作用后得到线密度减小的第二再生涤纶棉混合条,且第二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由于线密度的减小使得纤维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第一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第二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共同进入到前压辊对的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进行按压,在按压过程中使得第一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第二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内的纤维之间相互嵌入,继而实现再生涤纶纤维和棉纤维之间的相互随机混合,继而得到平面结构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经前聚拢喇叭口后逐渐的由平面状态重新转变为空间的圆柱结构后输出,输出后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经圈条盘带动后圈绕在条筒内,圈绕过程中圈条盘带动再生涤纶棉混合条转动,且地盘同时带动条筒转动,从而实现再生涤纶棉混合条沿着条筒的圆周方向的叠加环绕,再生涤纶棉混合条不断的圈绕在条筒的放条盘上,放条盘逐渐的下压圈条簧,从而实现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在条筒内的圈绕。
46.第二道并条中采用偶数根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共同喂入,且喂入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的总数在6-8之间,第二道并条中将喂入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分成两组,且每组内的再生涤纶的数量保持完全一致,沿着纤维在第二道并条中的运动方向由后往前送入第二道并条装置。
47.第二道并条装置包括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卷绕系统,喂入系统包括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第二道并条的喂入系统的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与第一道并条的喂入系统的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完全相同,在上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上后聚拢喇叭口,在下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下后聚拢喇叭口,第二道并条的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与第一道并条的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
48.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牵伸罗拉对包括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牵伸罗拉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设置在加压组件上,加压组件为弹簧加压,加压组件下压时使得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分别按压接触,加压组件上抬时使得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分别保持一定的间距,在牵伸系统的前部设置有前聚拢喇叭口,第二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与第一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第二道并条
的圈条系统与第一道并条的圈条系统完全相同。
49.使用时,将上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下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前压辊对的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均处于停止转动且保持一定间距的状态,将第一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依次经由上后聚拢喇叭口、上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之间、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前压辊对的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前聚拢喇叭口穿过,将第二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依次经由下后聚拢喇叭口、下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之间、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前压辊对的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前聚拢喇叭口穿过,从而完成初始化设置,而后将上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下压辊对的上辊和下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前压辊对的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均设置为保持转动且相互按压状态,此过程中,第一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第二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分别经由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喂入到牵伸系统内,喂入过程中使得第一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第二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逐渐的由空间的圆柱形转变为水平的平面形,且在转变的过程中实现逐渐的并合,并合以后的第一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和第二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共同经由牵伸系统的后牵伸罗拉对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按压喂入,按压过程中使得较为紧密的第一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第二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呈上下叠合状态喂入到牵伸系统内,在牵伸系统内由于牵伸作用使得第一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第二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内的纤维之间产生间隙,继而在牵伸系统的按压作用下使得两者之间的纤维相互随机的渗透,继而得到呈近似平面状态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经前聚拢喇叭口后逐渐的由平面状态重新转变为空间的圆柱结构后输出,输出后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经圈条盘带动后圈绕在条筒内。
50.第三道并条中采用4-6根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共同喂入,沿着纤维在第三道并条中的运动方向由后往前送入第三道并条装置。
51.第三道并条装置包括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卷绕系统,喂入系统包括后聚拢喇叭口,第三道并条的后聚拢喇叭口与第二道并条的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第三道并条的牵伸系统与第二道并条的牵伸系统完全相同,在牵伸系统的前部设置有前聚拢喇叭口,第三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与第二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第三道并条的卷绕系统与第二道并条的卷绕系统完全相同,使用时,设置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均处于停止转动且保持一定间距的状态,将4-6根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依次经由后聚拢喇叭口、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前聚拢喇叭口穿过,从而完成初始化设置,而后设置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均处于保持转动且相互按压状态,此过程中,4-6根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沿着混合条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列后进入到后聚拢喇叭口内,在聚拢喇叭口随着口径的减小使得喂入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向竖直方向隆起,再随着离心率的增加使得隆起的部分被重新下压,从而使得沿着混合条的宽度方向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实现逐渐压紧的并合,从而使得喂入的4-6根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成近似平面
的且紧实的喂入到牵伸系统内,在牵伸系统内紧实的结构使得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内的纤维之间产生相互接触下的摩擦作用力,从而在该摩擦作用力产生的控制力场的作用下使得纤维在牵伸区内的稳定集中的变速控制,继而得到线密度分布更加均匀的再生涤纶棉熟条,再生涤纶棉熟条经前聚拢喇叭口后逐渐的由平面状态重新转变为空间的圆柱结构后输出,输出后的再生涤纶棉熟条经圈条盘带动后圈绕在条筒内。
52.(3)成纱:将步骤(2)中制得的再生涤纶棉熟条依次经粗纱、细纱、络筒工序得到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
53.粗纱过程中,将1根再生涤纶棉熟条喂入后依次经牵伸、加捻、卷绕得到再生涤纶棉粗纱,牵伸系统采用四罗拉双短皮圈结构,在牵伸系统的后部设置有对再生涤纶棉熟条进入喂入的导条架,导条架采用沟槽式铝合金高架导条装置,在牵伸系统的上方设置有清洁装置,清洁装置采用间歇式带梳片回转绒带的上下清洁器,卷绕过程中的下龙筋筒管传动采用分组传动,12锭/组,从而实现多锭数粗纱机,满管落纱是采用外置式自动落纱,既可作为自动落纱粗纱机单独使用,又可与粗纱输送系统配套使用,实现粗细联,卷绕过程中自动保持粗纱离心力的恒定,纺纱速度自动调节,减少断头;细纱过程中将1根再生涤纶棉粗纱喂入后依次经牵伸、卷捻得到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管纱,卷捻过程中的锭子传动采用单根龙带驱动方式,1200个锭子用一根龙带,通过10个变频电机接力传动,牵伸过程中的牵伸系统采用单独的变频电机,钢领板升降采用伺服电机,并通过绝对编码器精确检测控制其升降,所有速度之间的协调控制通过plc完成;络筒过程中,将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管纱经重新卷绕后得到大卷装的且纱疵减少的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筒纱。

技术特征:
1.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清梳:将选配的再生涤纶纤维和棉纤维分别经各自的清梳联工序制得再生涤纶生条和棉生条;对于再生涤纶纤维:将选配的再生涤纶纤维依次经圆盘抓棉、金属火星二合一探测器、多仓混棉、开棉、梳棉制得再生涤纶生条;对于棉纤维:将选配的混合棉纤维依次经圆盘抓棉、金属火星二合一探测器、气流分离器、重物分离器、单轴流开棉、多仓混棉、豪猪开棉、棉纺异纤清除机、梳棉机制得棉生条;(2)混合:将步骤(1)中制得的再生涤纶生条经预并得到再生涤纶预并条、棉生条经预并制得棉预并条,再将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共同经三道并条制得再生涤纶棉熟条;棉预并条的制备:采用8根棉生条沿着条子的厚度方向平行排列后共同喂入,共同喂入的8根棉生条经喇叭口并合后进入到牵伸系统进行牵伸,牵伸倍数设置在8.05-8.3之间,牵伸后经集束器集束得到相应的棉预并条;再生涤纶预并条的制备:采用6根再生涤纶生条沿着条子的厚度方向平行排列后共同喂入,共同喂入的6根再生涤纶生条经喇叭口并合后进入到牵伸系统进行牵伸,牵伸倍数设置在5.8-6.0之间,牵伸后经集束器集束得到相应的再生涤纶预并条;牵伸系统采用三上三下压力棒附导向皮辊形式,下罗拉采用特种钢材料制造,采用先进热处理工艺,上下罗拉轴承均采用高精度滚针轴承;第一道并条:采用偶数根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偶数根的棉预并条共同喂入,喂入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的总数在4-8之间,将喂入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分成两组,且每组内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的数量一致,沿着纤维在第一道并条中的运动方向由后往前送入第一道并条装置的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和卷绕系统得到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第一道并条装置包括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卷绕系统,喂入系统包括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在上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上后聚拢喇叭口,在下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下后聚拢喇叭口,上后聚拢喇叭口和下后聚拢喇叭口的结构相同,上后聚拢喇叭口和下后聚拢喇叭口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结构,沿着上后聚拢喇叭口和下后聚拢喇叭口的长度方向由后往前横截面的椭圆的长轴的长度逐渐缩小、离心率逐渐增加,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的结构相同,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包括上辊和下辊,下辊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上辊和下辊包括中间辊轴,中间辊轴为钢质的实心的圆柱体形结构,在下辊的中间辊轴上套有下辊套,下辊套与下辊的中间辊轴之间固定连接,在上辊的中间辊轴上套有上辊套,上辊套与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通过滚针轴承连接,上辊套和下辊套均为硬质橡胶材质,下压辊对的下辊的中间辊轴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上压辊对的下辊的中间辊轴与下压辊对的下辊的中间辊轴之间通过相应的皮带传动连接,上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与下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通过相应的压力杆连接,压力杆的上端通过上弹簧加压组件与上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连接,压力杆的下端通过下弹簧加压组件与下压辊对的上辊的中间辊轴之间连接,上弹簧加压组件和下弹簧加压组件结构相同,当采用一定的压力下压压力杆时上弹簧加压组件和下弹簧加压组件处于加压紧锁状态,从而使得上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下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保持一定的压力接触,当采用一定的压力上拉压力杆时上弹簧加压组件和下弹簧加压组件处于伸长紧锁状态,从而使得上压辊对的上辊与下辊之间、下压辊对的上
辊与下辊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牵伸系统包括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上牵伸系统位于上压辊对的前部,下牵伸系统位于下压辊对的前部,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的结构相同,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牵伸罗拉对包括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牵伸罗拉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之间通过压力传动连接杆连接,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之间设置有加压杆,加压杆上台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此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通过相应的压力传动连接杆使得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加压杆下压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上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紧密按压,此时上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通过相应的压力传动连接杆使得下牵伸系统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分别与下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之间紧密按压,在上牵伸系统和下牵伸系统的前方的中间设置有前压辊对,前压辊对包括前上辊和前下辊,前上辊和前下辊的结构相同,前上辊和前下辊包括中间轴,在中间轴上套有按压套,按压套与中间轴之间通过轴承连接,使得按压套绕着中间轴自由转动,前上辊的中间轴与前下辊的中间轴之间通过旋钮式按压组件相互连接,旋钮式按压组件包括上压簧和下压簧,上压簧和下压簧之间通过按压旋钮连接,当采用一定的力逆时针旋转按压旋钮时使得按压旋钮闭合,从而使得此时的上压簧和下压簧处于弹性拉伸继而使得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保持紧密按压,当采用一定的力顺时针旋转按压旋钮时使得按压旋钮打开,从而使得此时的上压簧和下压簧处于自然伸长继而使得前上辊和前下辊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在前压辊对的前部设置有前聚拢喇叭口,前聚拢喇叭口的横截面为椭圆形结构,沿着前聚拢喇叭口的长度方向由后往前横截面的椭圆的长轴的长度逐渐缩小、离心率逐渐减小,使得输出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逐渐的并合并由平面状态重新成空间的椭圆形;卷绕系统包括圈条盘、地盘、条筒,条筒为空心的且顶端开放的圆柱体形,条筒的底端封闭且嵌入在地盘内,在条筒的底盘上固定有圈条簧,圈条簧的下端固定在条筒的底端圆面上,在圈条簧的上端设置有放条盘,放条盘为圆形结构,圈条盘的直径小于条筒的直径,圈条盘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地盘由相应的传动机构带动转动,圈条盘的转动方向与地盘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二道并条:采用偶数根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共同喂入,喂入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的总数在6-8之间,第二道并条中将喂入的再生涤纶棉混合条分成两组,且每组内的再生涤纶的数量一致,沿着纤维在第二道并条中的运动方向由后往前送入第二道并条装置的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和卷绕系统得到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第二道并条装置包括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卷绕系统,喂入系统包括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第二道并条的喂入系统的上压辊对和下压辊对与第一道并条的喂入系统的上压辊对和
下压辊对完全相同,在上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上后聚拢喇叭口,在下压辊对的后侧设置有下后聚拢喇叭口,第二道并条的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与第一道并条的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牵伸罗拉对包括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牵伸罗拉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设置在加压组件上,加压组件为弹簧加压,加压组件下压时使得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分别按压接触,加压组件上抬时使得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分别保持一定的间距,在牵伸系统的前部设置有前聚拢喇叭口,第二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与第一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第二道并条的圈条系统与第一道并条的圈条系统完全相同;第三道并条:采用4-6根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共同喂入,沿着纤维在第三道并条中的运动方向由后往前送入第三道并条装置的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和卷绕系统得到再生涤纶棉熟条;第三道并条装置包括喂入系统、牵伸系统、卷绕系统,喂入系统包括后聚拢喇叭口,第三道并条的后聚拢喇叭口与第二道并条的上后聚拢喇叭口、下后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第三道并条的牵伸系统与第二道并条的牵伸系统完全相同,在牵伸系统的前部设置有前聚拢喇叭口,第三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与第二道并条的前聚拢喇叭口完全相同,第三道并条的卷绕系统与第二道并条的卷绕系统完全相同,使用时,设置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均处于停止转动且保持一定间距的状态,将4-6根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依次经由后聚拢喇叭口、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之间、牵伸系统的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之间、前聚拢喇叭口穿过,从而完成初始化设置,而后设置牵伸系统的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均处于保持转动且相互按压状态,此过程中,4-6根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沿着混合条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列后进入到后聚拢喇叭口内,在聚拢喇叭口随着口径的减小使得喂入的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向竖直方向隆起,再随着离心率的增加使得隆起的部分被重新下压,使得喂入的4-6根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成近似平面的且紧实的喂入到牵伸系统内,在牵伸系统内紧实的结构使得再生涤纶棉混合半熟条内的纤维之间产生相互接触下的摩擦作用力,得到线密度分布更加均匀的再生涤纶棉熟条,再生涤纶棉熟条经前聚拢喇叭口后逐渐的由平面状态重新转变为空间的圆柱结构后输出,输出后的再生涤纶棉熟条经圈条盘带动后圈绕在条筒内;(3)成纱:将步骤(2)中制得的再生涤纶棉熟条依次经粗纱、细纱、络筒工序得到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再生涤纶纤维的清梳过程采用的原料包括96.19%的规格为1.4d*38mm再生涤纶、1.27%的eco/c吸风花、1.27%的eco/c混合条、1.27%的eco/c粗纱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棉纤维的清梳过程采用的原料包括11.11%的等级328、回潮9.1%、马克隆值4.69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马克隆值4.56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8%、马克
隆值4.72乌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8%、马克隆值4.79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3%、马克隆值4.94阿克苏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9.3%、马克隆值4.85奎屯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4%、马克隆值3.91万兴棉,11.11%的等级328、回潮8.9%、马克隆值4.71阿克苏棉,11.12%的等级328、回潮8.2%、马克隆值4.68阿克苏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再生涤纶纤维的开棉采用握持打击开松,所述棉纤维的开棉采用自由打击开松和握持打击开松。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清梳:将再生涤纶纤维和棉纤维分别经各自的清梳联工序制得再生涤纶生条和棉生条;(2)混合:将再生涤纶生条经预并得到再生涤纶预并条、棉生条经预并制得棉预并条,再将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共同经三道并条制得再生涤纶棉熟条;(3)成纱:将再生涤纶棉熟条依次经粗纱、细纱、络筒工序得到再生聚酯与棉混纺纱。本发明通过将分别独立制得的再生涤纶预并条和棉预并条经第一道并条的分别牵伸再上下按压并合、第二道并条的上下按压后再共同牵伸、第三道并条的横向平行并合后再共同牵伸,实现再生涤纶纤维与棉纤维的均匀混合效果,继而实现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混纺纱的生产。纱的生产。


技术研发人员:吉宜军 杨洋 崔益怀 邵国东 苏旭中 刘新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0
技术公布日:2023/10/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