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与流程
未命名
10-08
阅读:65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显示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lcd产品不能满足轻、薄、快速响应和低功耗等需求,oled显示技术,凭借其响应速度快、工作温度范围宽、对比度高、可视角度大、面板超薄且能实现柔性显示和透明显示等优点逐渐成为主流显示技术。
3.在日常显示时,由于oled从阴极出来的反射光会造成很大的成像干扰,降低显示对比度,造成阅读的干扰,因此需要将反射光给消除,为消除反射光引入了偏光片,常规oled器件采用的是圆偏光片以减少外界入射环境光对显示效果的影响,但是圆偏光片本身的厚度会损失部分亮度。通过将oled器件进行改良,采用coe(color filter on encapsulation)技术,直接在器件上制作优化后约5μm厚度彩膜板,可以进一步削减oled面板厚度,但是环境光在coe屏幕上的反射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即分色,会降低oled显示器的环境对比度,特别黑态显示时影响更加明显,给用户极差的视觉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改善显示面板黑态时出现的色分离现象。
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层和滤光层,所述滤光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出光面上,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光控制层,所述光控制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滤光层之间,所述光控制层对应每个像素区设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相对设置;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由小变大,所述第三区域的宽度由大变小;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由对应的像素的中心向像素的两侧由小变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出光面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2,所述第三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3,且n1>n2>n3。
6.可选的,所述滤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色阻和黑矩阵,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像素定义区和有机材料发光区,所述有机材料发光区对应所述色阻设置;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均为等腰三角形,组合形成一个矩形区;且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顶点重叠且位于所述滤光层的色阻下,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滤光层的一侧的宽度小于对应的色阻和色阻两侧的黑矩阵的宽度之和。
7.可选的,所述第一区域被分为两个呈镜像对称的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为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不相等。
8.可选的,所述第一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4,其中,n4>n1>n2>n3。
9.可选的,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内设置有电光材料,且在第三区域的两侧设有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极产生电场使得第三区域和第二区域内的折射系数均变为n;其中,n>n1。
10.可选的,所述滤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色阻和黑矩阵,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像素定义区和有机材料发光区,所述有机材料发光区对应所述色阻设置;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均为等腰梯形,所述第二区域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组合形成一个矩形区;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的短边的宽度小于所述色阻的宽度,所述色阻在所述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区域的短边。
11.可选的,所述控制层对应的相邻的两个像素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区域组合形成一个菱形。
12.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如上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步骤:
13.检测当前的显示模式;
14.若正常显示,导通连接有机发光层的薄膜晶体管,使得有机发光层发光;
15.控制第三区域的两侧的电极进行工作产生电场,以改变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原来的折射系数,使得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折射系数相同;
16.若黑态显示,则关断连接有机发光层的薄膜晶体管,使得有机发光层不发光;
17.控制第三区域两侧的电极不工作,以使得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折射系数回到原来的折射系数;
18.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经第三区域、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滤光层后进行显示,所述第一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原来的折射系数为n2和n3,改变后的折射系数均为n;
19.正常显示时,n>n1;
20.黑态显示时,n1>n2>n3。
21.可选的,所述第一区域被划分为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4,显示面板黑态显示时,n4>n1>n2>n3;正常显示时,n>n4>n1。
22.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有机发光层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用于控制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光。
23.相对于使用coe技术的显示面板来说,本技术在有机发光层和滤光层之间设置了一个光控制层,光控制层对应每个像素又细分了四个区域,四个区域至少采用三种不同的传输介质,从而得到三种折射系数不同的区域,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折射系数不同,第二区域设有两个,第一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2,所述第三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3,且n1>n2>n3,在外界环境穿过滤光层后到第一区域内时,部分光被反射至像素的边缘区,部分光经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折射至有机发光层后被反射至其他区域,以将环境光进行吸收或者过滤,改善黑态显示时的色分离现象。
附图说明
24.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25.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流程示意图;
30.图6是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31.其中,100、显示面板;110、有机发光层;111、阴极;112、阳极;113、有机材料发光区;120、滤光层;121、色阻;122、黑矩阵;130、光控制层;131、第一区域;132、第二区域;133、第三区域;134、第一子区域;135、第二子区域;140、像素区;150、驱动电极;200、驱动电路;300、显示装置;r-红色色阻;g-绿色色阻;b-蓝色色阻;r_eml-红色有机发光材料;g_eml-绿色有机发光材料;b_eml-蓝色有机发光材料;pdl-像素定义区。
具体实施方式
32.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34.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37.如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所述显示面板100为采用coe技术的oled面板,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有机发光层110和滤光层120,所述滤光层120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110的出光面上,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光控制层130,所述光控制层130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110和所述滤光层120之间,所述光控制层130对应每
个像素区140设有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所述第二区域132设置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区域131和第三区域133相对设置;所述滤光层120包括间隔设置的色阻121和黑矩阵122(bm),色阻121包括红色色阻121r、绿色色阻121g和蓝色色阻121b,根据需要进行排布,所述有机发光层110包括间隔设置的像素定义区pdl和有机材料发光区113,所述有机材料发光区113对应所述色阻121设置,具体的,有机材料发光区113包括对应红色色阻r的红色有机发光材料r_eml区,对应绿色色阻g的红色有机发光材料g_eml区,对应蓝色色阻b的蓝色有机发光材料b_eml区;色阻121对应的光控制层130内的区域内需要形成倾斜面,以对环境光实现反射和折射。
38.一般的,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131的宽度由小变大,所述第三区域133的宽度由大变小;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区域132的宽度由对应的像素的中心向像素的两侧由小变大;一般的,两个第二区域132中的一个第二区域132的宽度由大变小,另一个第二区域132的宽度由小变大,宽度的变化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可以根据实际制作时的情况进行选择调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有机发光层110的出光面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以图1为例,第一方向从下往上的方向,第二方向从左往右的方向,两个第二区域132左右对称,第一区域131和第三区域133上下对称;根据图可以知道的是,光控制层130对应像素区140设置有斜面,环境光经过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之间的斜面后发生反射和折射;一般的,所述第一区域131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区域132的折射系数为n2,所述第三区域133的折射系数为n3,且n1>n2>n3。
3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均为等腰三角形,组合形成一个矩形区;且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顶点重叠且位于所述滤光层120的色阻121下,所述第一区域131靠近所述滤光层120的一侧的宽度小于对应的色阻121和色阻121两侧的黑矩阵122的宽度之和,当然也可以相等;另外第三区域133靠近有机发光层110的一层的宽度也可以小于等于对应的色阻121和色阻121两侧的黑矩阵122的宽度之和。
40.由于折射系数关系为n1>n2>n3,当环境光进入后,在第一区域131与第二区域132的界面发生反射后,将光线反射到bm区域或g色阻121区,反射的光线会被挡住或者过滤掉。而当环境光折射进入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之间的界面时,由于n2>n3,光线被折射到oled的有机材料发光区113对应的开口区外,即使被有机发光层110的阴极111反射,也会反射到相邻色阻121上,从而被过滤掉。同理,从右边入射的环境光也会被折射到bm区域被挡住或相邻色阻121区被过滤掉,从而黑态时不会发生色分离。
41.如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是对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进一步的改进,当环境光穿过第一区域131后,部分光经过发射或者折射后被bm吸收或者被相邻的其他颜色的色阻121过滤,但是仍然有部分光会再次穿过色阻121,导致较弱的出现色分离现象,此时为了进一步的消除到此类光线带来的色分离问题,将所述第一区域131被分为两个呈镜像对称的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为第一子区域134和第二子区域135,所述第一子区域134和所述第二子区域135的折射系数不相等,且所述第一子区域134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子区域135的折射系数为n4,其中,n4>n1>n2>n3。
42.以r色阻121为例进行说明,当环境光穿过r色阻121后,环境光会在第一子区域134
和第二区域132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由于n4>n1,折射角变大,那么大部分光线经过第二子区域135后被反射或者折射至bm区域或者g色阻121内,从而被bm或g色阻121挡住或过滤掉,从而进一步的改善或者消除环境光带来的色分离现象。
43.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层对应的相邻的两个像素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区域132组合形成一个菱形,在制程光控制层130的时候不需要将两个第二区域132分别制程,相比于将每个第二区域132单独形成的方案来说,可以减少一倍的制程时间,大大提高制备效率。
44.如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区域131和第三区域133均为等腰梯形,所述第二区域132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组合形成一个矩形区;所述第一区域131和第三区域133的短边的宽度小于所述色阻121的宽度,所述色阻121在所述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区域131的短边,即不管是等腰梯形还是等腰三角形等形状,最主要的是相邻的区域交界形成有斜面,从而使得环境光能够被反射或者折射以改变环境光的光路,避免环境光直接射入至有机材料发光区113。
45.第一区域131被划分两个呈等腰梯形的两个子区域,即第一子区域134和第二子区域135,第一区域131靠近所述滤光层120的一侧的底边的宽度相比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区域131靠近所述滤光层120的一侧的底边的宽度不变,且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总的面积也没有改变,第一区域131和第三区域133较短的底边的宽度相等,且小于所述色阻121的宽度,从而避免大量环境光经较短的底边直接射入至第三区域133,经第三区域133射入至有机材料发光区113,导致色分离现象加重。
46.如图4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折射系数可以被电场改变,所述第二区域132和所述第三区域133内设置有电光材料,且在第三区域133的两侧设有驱动电极150,所述驱动电极150产生电场使得第三区域133和第二区域132内的折射系数均变为n;其中,n>n1;关闭驱动电极150的电压输入,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电光材料恢复至原始状态,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表现出不同的折射系数。
47.具体的,当在显示的时候,光控制层130内的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折射系数进行了改变,第一折射区的折射系数不变,依旧为n1,第二区域132的折射系数n2第三区域133的折射系数n3,在电场的影响下进行改变,改变的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折射系数均为n,其中,关系为n>n1。光从oled发出后,经过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或/第一子区域134/第二区域132、第二子区域135/第二区域132的界面时,由于折射率的关系,本来被bm挡住的光就会被折射进入开口区,从而提高了光的提取,进一步提高产品亮度。
48.如5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公开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方法包括步骤:
49.s1:检测当前的显示模式;
50.s2:若正常显示,导通连接有机发光层的薄膜晶体管,使得有机发光层发光;
51.s3:控制第三区域的两侧的电极进行工作产生电场,以改变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原来的折射系数,使得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折射系数相同;
52.s4:若黑态显示,则关断连接有机发光层的薄膜晶体管,使得有机发光层不发光;
53.s5:控制第三区域133两侧的电极不工作,以使得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
折射系数回到原来的折射系数;
54.参考图2和图4所示,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110发出的光线经第三区域133、第二区域132、第一区域131和滤光层120后进行显示,所述第一区域131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区域132和所述第三区域133原来的折射系数为n2和n3,改变后的折射系数均为n;正常显示时,n>n1;黑态显示时,n1>n2>n3。
55.本技术保护的显示面板100内设有光控制层130,而光控制层130又成了独立的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每个区域内的折射系数不同,在黑态显示时,有机发光材料层不发光,此时环境光会射入显示面板100内,为了不让环境光直接输入有机材料发光区113,将三个区域进行的形状和位置的限定,使得环境到进入到光控制层130内在三个区域内的倾斜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或者折射,以使得环境光的光路被改变,将原来本应射入至有机材料发光区113的环境光反射或折射至bm或者相邻的色阻121区内被吸收或者过滤,从而避免了色分离问题。
5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区域131被划分为第一子区域134和第二子区域135,所述第一子区域134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子区域135的折射系数为n4,显示面板100黑态显示时,n4>n1>n2>n3;正常显示时,n>n4>n1;黑态显示时,主要是过滤环境光,通过将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折射系数从大变小,使得环境光向有机材料发光区113的两侧进行扩散;而在正常显示时,将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合并,并设定合并后的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折射系数大于第一区域131的折射系数,目的是将光聚拢至滤光层120上色阻121区内。
57.具体的,第一子区域134,第二区域132,第三区域133和第二子区域135相对应的折射系数为n1-n4,且折射系数关系为n4>n1>n2>n3;当环境光进入后,在第一子区域134与第二区域132的界面发生反射后,与第一子区域134和第二子区域135界面后折射后,由于n4>n1,折射角变小,从而将光线折射到bm区域或g色阻121区,会被挡住或者过滤掉。而当环境光折射进入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界面时,由于n2>n3,光线被折射到oled开口区外,即使被阳极112反射,也会反射到相邻色阻121上,从而被过滤掉。同理,从右边入射的环境光也会被折射到bm区域被挡住或相邻色阻121区被过滤掉,从而黑态时不会发生色分离。
58.当在显示的时候,电场控制下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折射系数变为一样,两者就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传输介质t,其折射系数为n。这样光控制层130变为3种不同折射系数的传输介质的结构。第一子区域134的折射系数为n1,第二子区域135的折射系数为n4,合并后的第二区域132和第三区域133的为n,关系为n>n4>n1。光从oled发出后,若第一区域131没有被划分为第一子区域134的情况下,经过第一区域131/第二区域132的界面,由于折射率的关系,本来被bm挡住的光就会被折射进入开口区,从而提高了光的提取,进一步提高产品亮度,当第一区域131被划分为第一子区域134和第二子区域135后,光从oled发出后,经过第一子区域134/第二区域132、第二子区域135/第二区域132界面时,由于折射率的关系,本来被bm挡住的光就会被折射进入开口区,从而提高了光的提取,进一步提高产品亮度。
59.如图6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300,所述显示装置300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100,所述显示面板100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驱动方法进行驱动,所述显示装置300还包括驱动电路200,所述驱动电路200与所述显示面板
100内的有机发光层110连接,所述驱动电路200用于控制所述有机发光层110发光;根据显示面板100的不同显示状态,来进行光路的变化,解决了oled在采用coe技术时暗态的色分离问题,并且提高显示状态的光提取。
60.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涉及到的各步骤的限定,在不影响具体方案实施的前提下,并不认定为对步骤先后顺序做出限定,写在前面的步骤可以是在先执行的,也可以是在后执行的,甚至也可以是同时执行的,只要能实施本方案,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6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62.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层和滤光层,所述滤光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出光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光控制层,所述光控制层设置在所述有机发光层和所述滤光层之间,所述光控制层对应每个像素区设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相对设置;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由小变大,所述第三区域的宽度由大变小;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由对应的像素的中心向像素的两侧由小变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有机发光层的出光面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一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2,所述第三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3,且n1>n2>n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色阻和黑矩阵,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像素定义区和有机材料发光区,所述有机材料发光区对应所述色阻设置;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均为等腰三角形,组合形成一个矩形区;且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顶点重叠且位于所述滤光层的色阻下,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滤光层的一侧的宽度小于对应的色阻和色阻两侧的黑矩阵的宽度之和。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被分为两个呈镜像对称的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为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不相等。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4,其中,n4>n1>n2>n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内设置有电光材料,且在第三区域的两侧设有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极产生电场使得第三区域和第二区域内的折射系数均变为n;其中,n>n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色阻和黑矩阵,所述有机发光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像素定义区和有机材料发光区,所述有机材料发光区对应所述色阻设置;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均为等腰梯形,所述第二区域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组合形成一个矩形区;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的短边的宽度小于所述色阻的宽度,所述色阻在所述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区域的短边。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层对应的相邻的两个像素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区域组合形成一个菱形。8.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方法包括步骤:检测当前的显示模式;若正常显示,导通连接有机发光层的薄膜晶体管,使得有机发光层发光;控制第三区域的两侧的电极进行工作产生电场,以改变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原来的折射系数,使得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折射系数相同;若黑态显示,则关断连接有机发光层的薄膜晶体管,使得有机发光层不发光;控制第三区域两侧的电极不工作,以使得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折射系数回
到原来的折射系数;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经第三区域、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滤光层后进行显示,所述第一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原来的折射系数为n2和n3,改变后的折射系数均为n;正常显示时,n>n1;黑态显示时,n1>n2>n3。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被划分为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所述第二子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4,显示面板黑态显示时,n4>n1>n2>n3;正常显示时,n>n4>n1。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有机发光层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用于控制所述有机发光层发光。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层、滤光层设置在有机发光层和滤光层之间的光控制层,光控制层对应每个像素区设有第一区域、两个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区域的宽度由小变大,第三区域的宽度由大变小;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由对应的像素的中心向像素的两侧由小变大;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方向为有机发光层的出光面方向,第二方向为水平;第一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1,第二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2,第三区域的折射系数为n3,且n1>n2>n3。本申请在有机发光层和滤光层之间,对应像素区设置具有不同折射系数不同的区域,改善黑态时的色分离。改善黑态时的色分离。改善黑态时的色分离。
技术研发人员:韦东梅 黄添钧 吴川 曹中林 易文玉 冯亚娟 李瑶 陈杰 谢俊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30
技术公布日:2023/10/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