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塑料薄膜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08
阅读:91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塑料制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菌塑料薄膜。
背景技术:
2.食品抗菌包装是食品活性包装中的朝阳领域,其中选择抗菌薄膜包装是最有益的,它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证食品的安全,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目前,食品包装用塑料薄膜品种繁多,主要有催化型无机抗菌剂薄膜、天然和高分子抗菌剂薄膜、复合化抗菌剂薄膜、无机抗菌剂薄以及有机抗菌剂薄膜等;塑料是食品包装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目前大多数食品包装用的塑料都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这两种材料本身均无毒性,但是往往在制备过程中,添加有多种添加剂,在盛装食品时,遇酸、碱、高温容易释放出有毒物质,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3.生物可降解塑料是治理塑料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及缓冲石油资源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食品包装薄膜的生物可降解性是目前其基本性能要求之一。目前,具有抗菌和抑菌功能的塑料薄膜制品很多,具有可生物降解性的塑料薄膜制品也很多,但能同时满足食品包装要求且具有抗菌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塑料薄膜较为少见;
4.并且目前现有的塑料薄膜大多数不具备抗菌保鲜功能,据试验介绍,普通的保鲜膜,包覆食品后放入冰箱甚至比将食品裸露置于空气中更容易且更快速的繁殖细菌,这也导致即食食品的保质期大大缩短,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研发一种具有抗菌保鲜功效的塑料材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5.为此,提出一种抗菌塑料薄膜。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塑料薄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具体包括如下重量份组成:
8.聚苯乙烯15-30份、水杨酸苯酯20-30份、聚磷酸铵15-25份、山梨酸钾15-30份、抗菌母粒5-15份、增塑剂5-15份、淀粉50-75份、聚氯乙烯15-30份、粘合树脂8-14份、抗氧剂0.2-1份、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0.3-3份、纳米材料10-15份。
9.优选的,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1-10份,碳酸钙0.1-0.5份,阻燃剂5-10份、纳米氧化锌5-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5-30份,纳米负离子粉0-20份。
10.优选的,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2-10份,碳酸钙0.2-0.3份,阻燃剂7-9份、纳米氧化锌10-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1-22份,纳米负离子粉2-20份。
11.优选的,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3-9份,碳酸钙0.2-0.4份,阻燃剂5-9份、纳米氧化锌15-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6-28份,纳米负离子粉8-15份。
12.优选的,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4-9份,碳酸钙0.3-0.5份,阻燃剂6-7份、纳米氧化锌20-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9-28份,纳米负离子粉15-18份。
13.优选的,所述纳米材料还包括纳米氧化锌5-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5-30份,纳米黏土复合材料5-30份。
14.优选的,所述纳米黏土复合材料包括蒙脱土5-15份、碳酸钙1-10份、硅系复合氧化物0.5-5份。
15.优选的,该薄膜基材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尼龙(nylo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乳酸(pla)或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中的一种或不少于两种的复合材料。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发明所提供的食品包装用抗菌塑料薄膜具有良好抗菌和抑菌功能,以本发明配方制备而得的塑料薄膜的生物可降解性高,降解时间短,能有效解决普通塑料薄膜难降解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并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实施例1:
20.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1.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具体包括如下重量份组成:
22.聚苯乙烯15-30份、水杨酸苯酯20-30份、聚磷酸铵15-25份、山梨酸钾15-30份、抗菌母粒5-15份、增塑剂5-15份、淀粉50-75份、聚氯乙烯15-30份、粘合树脂8-14份、抗氧剂0.2-1份、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0.3-3份、纳米材料10-15份。
23.优选的,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1-10份,碳酸钙0.1-0.5份,阻燃剂5-10份、纳米氧化锌5-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5-30份,纳米负离子粉0-20份。
24.实施例2:
25.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2-10份,碳酸钙0.2-0.3份,阻燃剂7-9份、纳米氧化锌10-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1-22份,纳米负离子粉2-20份,纳米抗菌材料作为薄膜生产基材,实现抗菌防霉的效果。
26.实施例3:
27.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3-9份,碳酸钙0.2-0.4份,阻燃剂5-9份、纳米氧化锌15-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6-28份,纳米负离子粉8-15份,重量组分在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6-28份的生产制备成品薄膜在后续抗菌实验过程中相较于实施例1有明显的细菌滋生减少。
28.实施例4:
29.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4-9份,碳酸钙0.3-0.5份,阻燃剂6-7份、纳米氧化锌20-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9-28份,纳米负离子粉15-18份,重量组分纳米负离子粉15-18份形成的负离子膜层在薄膜成品实验过程中具有优异的抗拉伸的力学性能表现。
30.实施例5:
31.所述纳米材料还包括纳米氧化锌5-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5-30份,纳米黏土复合材料5-30份。具体的,所述纳米黏土复合材料包括蒙脱土5-15份、碳酸钙1-10份、硅系复合氧化物0.5-5份。
32.具体的,该薄膜基材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尼龙(nylo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乳酸(pla)或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中的一种或不少于两种的复合材料。
33.一种抗菌塑料薄膜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4.(1)将包括纳米氧化锌、纳米银离子抗菌粉以及纳米抗菌材料粉体配成无机纳米抗菌液;
35.(2)将热塑性塑料以及无机纳米抗菌液加入高压高温反应釜内;
36.(3)对该反应釜抽真空,并加热至接近该塑料熔点的温度,以进行第一次加热;
37.(4)对该反应釜内充入惰性气体,并以不高于该塑料熔点的温度进行第二次加热;
38.(5)断热降压;而后抽真空并持压处理;
39.(6)破真空,取出固态物料冷却得到抗菌塑料;
40.(7)使用吹膜工艺、流涎工艺或吸塑工艺,以制得该抗菌保鲜塑料薄膜。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重量份组成:聚苯乙烯15-30份、水杨酸苯酯20-30份、聚磷酸铵15-25份、山梨酸钾15-30份、抗菌母粒5-15份、增塑剂5-15份、淀粉50-75份、聚氯乙烯15-30份、粘合树脂8-14份、抗氧剂0.2-1份、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0.3-3份、纳米材料10-1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1-10份,碳酸钙0.1-0.5份,阻燃剂5-10份、纳米氧化锌5-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5-30份,纳米负离子粉0-20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2-10份,碳酸钙0.2-0.3份,阻燃剂7-9份、纳米氧化锌10-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1-22份,纳米负离子粉2-20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3-9份,碳酸钙0.2-0.4份,阻燃剂5-9份、纳米氧化锌15-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6-28份,纳米负离子粉8-15份。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氯化锌0.4-9份,碳酸钙0.3-0.5份,阻燃剂6-7份、纳米氧化锌20-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19-28份,纳米负离子粉15-18份。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还包括纳米氧化锌5-30份,纳米银离子抗菌粉5-30份,纳米黏土复合材料5-30份。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黏土复合材料包括蒙脱土5-15份、碳酸钙1-10份、硅系复合氧化物0.5-5份。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其特征在于:该薄膜基材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尼龙(nylo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乳酸(pla)或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中的一种或不少于两种的复合材料。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塑料制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菌塑料薄膜,具体包括如下重量份组成:聚苯乙烯15-30份、水杨酸苯酯20-30份、聚磷酸铵15-25份、山梨酸钾15-30份、抗菌母粒5-15份、增塑剂5-15份、淀粉50-75份、聚氯乙烯15-30份、粘合树脂8-14份、抗氧剂0.2-1份、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0.3-3份、纳米材料10-15份,本发明所提供的食品包装用抗菌塑料薄膜具有良好抗菌和抑菌功能,以本发明配方制备而得的塑料薄膜的生物可降解性高,降解时间短。降解时间短。
技术研发人员:杨介凡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太仓圣亚包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5
技术公布日:2023/10/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