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08 阅读:104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薄膜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2.聚烯烃是由乙烯、丙烯等有机材料单独聚合或共聚合而得到的一类热塑性树脂,由于其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容易加工成型,综合性能优良等特点,可用于薄膜、管材、板材、各种成型制品、电线电缆等产品,尤其是在包装行业中的需求量十分巨大。由聚烯烃材料制备而成的聚烯烃膜包装袋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由于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柔韧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折叠和安置;由于良好的防潮性和气密性,可以保护包装物品不受潮和氧化;由于重量轻,易于携带,对于小型物品的包装比较方便;另外聚烯烃膜包装袋表面平整,易于印刷图案和文字,外观美观,可以增加包装物品的审美价值。虽然聚烯烃膜包装袋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由于强度低、可承受压力小、韧性、抗冲击能力差和疏水性强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发展。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及其制备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一:将聚烯烃、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复合稳定剂和相容剂混合,充分搅拌,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8.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9.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再清洗、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浸泡在混合液体中;然后在氯气和紫外灯环境下,聚烯烃薄膜发生氯化原位接枝反应;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
10.步骤四:将改性剂加入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经清洗、干燥制备得到成品。
11.较为优化地,步骤一中,充分搅拌时,转速为2000-2500r/min,时间为20-40min。
12.较为优化地,步骤一中,聚烯烃混合料各组分含量为:以质量份数计,80-90份聚烯烃、10-2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0.5-1.5份复合稳定剂、5-8份相容剂。
13.较为优化地,步骤一中,所述聚烯烃为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混合物,质量比为1:1.5-2.5,复合稳定剂为十二烷基羟基苯氧基甲基酮与三苯基磷酸酯按质量比为1:1组成的混合物;所述相容剂为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14.较为优化地,步骤二中,挤出吹塑的工艺参数为:挤出温度:165-175℃,挤出速度:30-150m/min,吹气压力:0.3-0.6mpa。
15.较为优化地,步骤三中,混合液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基乙酯和丙烯酸,其质量比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2:3-5:2:1。
16.较为优化地,步骤三中,清洗时,先用去离子水清洗3-7min,再用乙醇洗涤4-8min;烘干温度为60-80℃;浸泡时间为100-200min;氯气流量为3-6mmol/min,反应温度为85-95℃,反应时间为3.5-4.5h。
17.较为优化地,步骤四中,改性剂为聚乙二醇、聚谷氨酸和聚丙氨酸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0.5-1.5:2:2。
18.较为优化地,步骤四中,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20-26℃,反应时间为20-26h;清洗条件:清洗温度为50-70℃,清洗时间为20-26h;干燥条件:干燥温度为20-26℃,干燥时间为24-48h。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0.本发明通过将聚烯烃、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复合稳定剂和相容剂混合并加工成型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然后在聚烯烃薄膜表面进行表面接枝聚合来提升聚烯烃薄膜的韧性和强度,并通过改性剂对聚烯烃薄膜表面改性,提升薄膜的亲水性,增强薄膜的抗生物污染能力。
21.本发明的特点在于所述聚烯烃为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混合物,质量比为1:1.5-2.5,在该配比下将两种聚合物共混,制备得到的聚烯烃薄膜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强度。步骤三中,在聚烯烃薄膜接枝单体发生氯化原位接枝反应,本发明控制氯气流量为3-6mmol/min来发生接枝聚合聚合反应,在该范围内发生接枝聚合反应能保证接枝率达到最优。另外混合液反应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基乙酯和丙烯酸,其质量比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2:3-5:2:1;将几种均含有双键的单体进行物理共混,然后接枝聚合至聚烯烃薄膜表面,在该范围内发生接枝聚合反应能保证接枝率达到最优,并且获得较为复杂的聚合支链结构从而提升聚烯烃薄膜的韧性。
22.由于聚烯烃均是线性结构的高分子材料,所有单体按照相同的排列顺序,柔韧性较差;所以本发明通过在聚烯烃薄膜表面发生接枝聚合反应,使得较多更为复杂的支链结构接枝到薄膜表面,由于支链的存在,使得相对分子链会变得松散,分子间空间隙变大,相互之间的束缚力变弱,从而显著提升聚烯烃薄膜的韧性。此外,本发明利用聚烯烃的溶胀性质,通过溶剂环己烷使得聚烯烃发生适度溶胀行为,然后加入改性剂聚乙二醇、聚谷氨酸和聚丙氨酸的混合物对聚烯烃薄膜改性,提升聚烯烃薄膜表面的亲水性,有效改善了聚烯烃膜的低表面能和疏水性,提升聚烯烃材料的使用率。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
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原料来源:
25.聚乙烯,由上海北塑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提供,型号为:dmda-8008h;聚丙烯,由东莞市锦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型号为:gh41;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由东莞市飞鸥塑胶原料有限公司提供,型号为:4556;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由东莞市鸥创塑化有限公司提供,牌号为:2116ac;聚乙二醇,由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提供,型号为:peg4000;聚谷氨酸,由山东丽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型号为:123;聚丙氨酸,由山东多聚化学有限公司提供,型号为:食品级。
26.实施例1:步骤一:将32份聚乙烯、48份聚丙烯、1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1.0份复合稳定剂和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在2500r/min的转速下搅拌40min,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27.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在挤出温度为175℃,挤出速度为150m/min,吹气压力为0.6mpa的条件下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28.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7min,乙醇洗涤8min,80℃条件下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3:2:1的混合液体中浸泡200min;在紫外灯环境下,通入流量为4mmol/min的氯气,在95℃下反应4.5h;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在80℃下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
29.步骤四:将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2:2的改性剂加入至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在24℃下反应26h,反应结束后在70℃下清洗26h、在26℃下干燥48h,制备得到成品。
30.实施例2:步骤一:将32份聚乙烯、48份聚丙烯、1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1.0份复合稳定剂和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在2375r/min的转速下搅拌35min,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31.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在挤出温度为172℃,挤出速度为120m/min,吹气压力为0.52mpa的条件下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32.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6min,乙醇洗涤7min,75℃条件下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3:2:1的混合液体中浸泡175min;在紫外灯环境下,通入流量为4mmol/min的氯气,在92℃下反应4.25h;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在75℃下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
33.步骤四:将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2:2的改性剂加入至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在23℃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在65℃下清洗24h、在24℃下干燥42h,制备得到成品。
34.实施例3:步骤一:将32份聚乙烯、48份聚丙烯、1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1.0份复合稳定剂和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在2250r/min的转速下搅拌30min,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35.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在挤出温度为170℃,挤出速度为90m/min,吹气压力为0.45mpa的条件下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36.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5min,乙醇洗涤6min,70℃条件下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3:2:1的混合液体中浸泡150min;在紫外灯环境下,通入流量为4mmol/min的氯气,在90℃下反应4h;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在70℃下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
37.步骤四:将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2:2的改性剂加入至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在22℃下反应23h,反应结束后在60℃下清洗23h、在23℃下干燥36h,制备得到成品。
38.实施例4:步骤一:将32份聚乙烯、48份聚丙烯、1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1.0份复合稳定剂和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在2125r/min的转速下搅拌25min,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39.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在挤出温度为167℃,挤出速度为60m/min,吹气压力为0.37mpa的条件下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40.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4min,乙醇洗涤5min,65℃条件下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3:2:1的混合液体中浸泡125min;在紫外灯环境下,通入流量为4mmol/min的氯气,在87℃下反应3.75h;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在65℃下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
41.步骤四:将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2:2的改性剂加入至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在21℃下反应21h,反应结束后在55℃下清洗21h、在21℃下干燥30h,制备得到成品。
42.实施例5:步骤一:将32份聚乙烯、48份聚丙烯、1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1.0份复合稳定剂和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在2000r/min的转速下搅拌20min,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43.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在挤出温度为165℃,挤出速度为30m/min,吹气压力为0.3mpa的条件下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44.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3min,乙醇洗涤4min,60℃条件下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3:2:1的混合液体中浸泡100min;在紫外灯环境下,通入流量为4mmol/min的氯气,在85℃下反应3.5h;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在60℃下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
45.步骤四:将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2:2的改性剂加入至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在20℃下反应20h,反应结束后在50℃下清洗20h、在20℃下干燥24h,制备得到成品。
46.对比例1:在步骤一中,将聚乙烯和聚丙烯的质量比变为1:1,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40份聚乙烯、40份聚丙烯、1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1.0份复合稳定剂和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在2500r/min的转速下搅拌40min,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47.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在挤出温度为175℃,挤出速度为150m/min,吹气压力为
0.6mpa的条件下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48.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7min,乙醇洗涤8min,80℃条件下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3:2:1的混合液体中浸泡200min;在紫外灯环境下,通入流量为4mmol/min的氯气,在95℃下反应4.5h;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在80℃下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
49.步骤四:将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2:2的改性剂加入至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在24℃下反应26h,反应结束后在70℃下清洗26h、在26℃下干燥48h,制备得到成品。
50.对比例2:在步骤三中,将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变为2:2:2:1,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32份聚乙烯、48份聚丙烯、1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1.0份复合稳定剂和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在2500r/min的转速下搅拌40min,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51.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在挤出温度为175℃,挤出速度为150m/min,吹气压力为0.6mpa的条件下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52.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7min,乙醇洗涤8min,80℃条件下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2:2:1的混合液体中浸泡200min;在紫外灯环境下,通入流量为4mmol/min的氯气,在95℃下反应4.5h;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在80℃下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
53.步骤四:将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2:2的改性剂加入至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在24℃下反应26h,反应结束后在70℃下清洗26h、在26℃下干燥48h,制备得到成品。
54.对比例3:在步骤三中,将氯气流量变为2mmol/min,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32份聚乙烯、48份聚丙烯、1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1.0份复合稳定剂和5份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在2500r/min的转速下搅拌40min,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55.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在挤出温度为175℃,挤出速度为150m/min,吹气压力为0.6mpa的条件下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56.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7min,乙醇洗涤8min,80℃条件下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3:2:1的混合液体中浸泡200min;在紫外灯环境下,通入流量为2mmol/min的氯气,在95℃下反应4.5h;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在80℃下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
57.步骤四:将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的质量比为1:2:2的改性剂加入至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在24℃下反应26h,反应结束后在70℃下清洗26h、在26℃下干燥48h,制备得到成品。
58.对比例4:将步骤三和步骤四去掉,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32份聚乙烯、48份聚丙烯、1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1.0份复合稳定剂和5份乙烯-丙烯酸
甲酯共聚物混合,在2500r/min的转速下搅拌40min,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
59.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在挤出温度为175℃,挤出速度为150m/min,吹气压力为0.6mpa的条件下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
60.检测试验:
61.断裂拉伸强度测试:按照gb/t 1040-1992《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执行,试样尺寸为115
×
25
×
2mm,实验速度为50mm/min
±
10%,每个试样测量三点,取算术平均值,最后通过公式计算出断裂拉伸强度。
62.断裂伸长率测试:按照gb/t 1040-1992《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执行,试样尺寸为115
×
25
×
2mm,实验速度为50mm/min
±
10%,每个试样测量三点,取算术平均值,最后通过公式计算出断裂伸长率;
63.水接触角测定:按照gb/t 30693-2014对制备得到的样品进行水接触角测试,将样品裁剪为矩形状,在测试前保持干燥,然后采用德国dataphysics公司的水接触角测定仪测定水接触角。结果如下表;
[0064] 断裂拉伸强度/mpa断裂伸长率/%水接触角/
°
实施例13985048实施例23984847实施例33984847实施例43884746实施例53884746对比例13378747对比例23681947对比例33783746对比例435797107
[0065]
结论:实施例1~实施例5用量不变,只修改部分反应参数。由实验数据可知,纺聚烯烃薄膜的各项性能并无明显波动变化。对比例1:在步骤一中,将聚乙烯和聚丙烯的质量比变为1:1,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由实验数据可知,与实施例1相比,断裂拉伸强度降低为33mpa,断裂伸长率变为787%,分析原因为:当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共混比小于1:1.5-2.5时,制备得到的聚烯烃薄膜强度和韧性会偏低,因此断裂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会降低。
[0066]
对比例2:在步骤三中,将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的质量比变为2:2:2:1,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由实验数据可知,与实施例1相比,断裂拉伸强度降低为36mpa,断裂伸长率变为819%,分析原因为:当混合液体的质量比小于2:3-5:2:1时,聚烯烃薄膜的韧性变差。
[0067]
对比例3:在步骤三中,将氯气流量变为2mmol/min,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由实验数据可知,与实施例1相比,断裂拉伸强度降低为37mpa,断裂伸长率变为837%,分析原因为:作为引发剂的氯气用量减少后,接枝反应的效率变差,因此聚烯烃薄膜的韧性变差。
[0068]
对比例4:将步骤三和步骤四去掉,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由实验数据可知,与实施例1相比,断裂拉伸强度降低为35mpa,断裂伸长率变为797%,水接触角变为107
°
,分析原因为:将步骤三、步骤四去掉后,聚烯烃薄膜的聚烯烃薄膜的断裂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会下降,聚烯烃膜的疏水性会较强。
[006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7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聚烯烃、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复合稳定剂和相容剂混合,充分搅拌,制备得到聚烯烃混合料;步骤二:将聚烯烃混合料进行挤出吹塑,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步骤三:将聚烯烃薄膜进行打磨,再清洗、烘干;后将聚烯烃薄膜浸泡在混合液体中;然后在氯气和紫外灯环境下,聚烯烃薄膜发生氯化原位接枝反应;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清洗产物并烘干,制备得到预处理膜;步骤四:将改性剂加入溶剂环己烷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液,再将预处理膜浸入混合液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经清洗、干燥制备得到成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充分搅拌时,转速为2000-2500r/min,时间为20-40mi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聚烯烃混合料各组分含量为:以质量份数计,80-90份聚烯烃、10-20份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0.5-1.5份复合稳定剂、5-8份相容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聚烯烃为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混合物,质量比为1:1.5-2.5;复合稳定剂为十二烷基羟基苯氧基甲基酮与三苯基磷酸酯按质量比为1:1组成的混合物;相容剂为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挤出吹塑的工艺参数为:挤出温度:165-175℃,挤出速度:30-150m/min,吹气压力:0.3-0.6mpa。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混合液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基乙酯和丙烯酸,其质量比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丙烯酸=2:3-5:2: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清洗时,先用去离子水清洗3-7min,再用乙醇洗涤4-8min;烘干温度为60-80℃;浸泡时间为100-200min;氯气流量为3-6mmol/min,反应温度为85-95℃,反应时间为3.5-4.5h。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改性剂为聚乙二醇、聚谷氨酸和聚丙氨酸的混合物,其质量比为: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聚丙氨酸=0.5-1.5:2: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20-26℃,反应时间为20-26h;清洗条件:清洗温度为50-70℃,清洗时间为20-26h;干燥条件:干燥温度为20-26℃,干燥时间为24-48h。10.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薄膜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韧性抗拉聚烯烃膜及其制备工艺。本发明通过将聚烯烃、聚酯型热塑性弹性体、复合稳定剂和相容剂混合并加工成型制备得到聚烯烃薄膜,然后在聚烯烃薄膜表面通过氯化原位接枝反应进行表面接枝聚合。本发明通过在聚烯烃薄膜表面发生接枝聚合反应,将复杂的支链结构接枝到薄膜表面,提高材料的柔韧性;加入改性剂对聚烯烃薄膜改性,提升聚烯烃薄膜表面的亲水性,有效改善了聚烯烃膜的低表面能和疏水性,提升聚烯烃材料的使用率。提升聚烯烃材料的使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青 赵忠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黎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7
技术公布日:2023/10/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