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泥体、水田平泥装置及水田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08 阅读:84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田作业机械,具体地涉及一种平泥体。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该平泥体的水田平泥装置和包括该水田平泥装置的水田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2.在将秧苗移栽至稻田之前,通常需要利用旋耕机将田块打理平整,同时切碎埋在地表以下的根茬,提供适于作物生长的耕层结构。在例如为插秧机、抛秧机等的水田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车轮行走过的区域会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车辙印,秧苗落在这些区域中容易发生死苗,影响作物产量。为此,通常需要在水田作业机械的后车轮与秧苗落点之间设置水田平泥装置,以用于将车轮行走过程中带出的泥土和车辙印抚平。
3.一般地,水田平泥装置的平泥板可以通过连接架枢转连接至水田作业机械的底盘(如后桥),而连接架则通过如链条挂接至工作装置机架。由此,随着工作装置机架的升降(由此实现工作装置在工作位置和升起位置之间切换),连接架绕其铰接点摆动,平泥板被释放为与田面接触或被提起。在水田作业机械倒车时,平泥板需要被提起,以免插入泥土而造成损坏。然而,若未能及时提起平泥板,或者平泥板遭受与工作方向相反的其他作用力时,则容易造成平泥板被插入至泥土中或者导致平泥板结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因操作不当等导致在平泥板施加与工作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时容易致使平泥板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平泥体、水田平泥装置及水田作业机械,其能够有效降低平泥板在遭受与工作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时发生损坏的风险。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平泥体,包括:
6.平泥板,该平泥板具有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
7.弹性件,该弹性件连接至所述平泥板,并连接为使得所述平泥板趋于保持在所述工作位置,且当所述平泥板受到朝向所述避让位置且大于所述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力时,该平泥板能够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而向所述避让位置运动。
8.优选地,该平泥体还包括横杆,该横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有所述平泥板,且所述横杆上设有用于限定各个所述平泥板的所述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的限位件。
9.优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设于所述横杆上的限位孔板,该限位孔板上形成有沿所述横杆的周向延伸的弧形限位槽;所述平泥板设有与该弧形限位槽配合的凸柱,该凸柱在所述弧形限位槽两端的极限运动位置对应于所述平泥板的所述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
10.优选地,所述限位孔板的板面方向垂直于所述横杆的轴向;所述平泥板具有套设于所述横杆上的套筒以及分别从该套筒延伸的平泥板体和肋板,所述凸柱设于该肋板上并沿平行于所述横杆轴向的方向伸入至所述弧形限位槽内。
11.优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套设于横杆或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上的扭簧,且所述限位
孔板和所述肋板上分别形成有用于该扭簧的扭臂的卡槽。
12.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水田平泥装置,包括连接架和上述平泥体,该平泥体的所述横杆连接至所述连接架的尾端。
13.优选地,所述横杆通过相对该横杆的延伸方向垂直延伸的连接轴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架,且所述连接架连接有分别连接至所述横杆的位于所述连接轴两侧的对称位置的平衡弹簧。
14.优选地,所述平衡弹簧呈几字形,且该平衡弹簧的中间部分枢转连接至所述连接架,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横杆的位于所述连接轴两侧的对称位置。
15.优选地,该水田平泥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至水田作业机械的底盘上的固定座,所述连接架的远离所述平泥体的一端枢转连接至该固定座。
16.优选地,该水田平泥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至水田作业机械的工作装置机架和所述连接架之间的支撑杆。
17.优选地,所述连接架的相对远离所述平泥体的端部外周壁上设有连接板,该连接板上形成有沿所述连接架的延伸方向条形孔,所述支撑杆通过与该条形孔配合的连接销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架并允许所述连接销在所述条形孔内滑动。
18.优选地,所述连接架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连接有用于使得所述连接销趋于保持在所述条形孔的靠近所述平泥体的一端的拉簧。
19.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水田平泥装置的水田作业机械。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平泥板具有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由此能够在工作位置抚平车轮行走过程中带出的泥土和车辙印;若在倒车时未能及时提起平泥板,该平泥板能够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向避让位置运动,由此有效降低该平泥板发生损坏的风险,且该平泥板在外力消除后能够随弹性件的弹性恢复而复位至其工作位置。
附图说明
2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水田作业机械的示意图,其中,平泥体位于被放下的位置;
22.图2是图1中的水田作业机械的示意图,其中,平泥体位于被提起的位置;
23.图3是图1中的水田作业机械的水田平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从另一视角观察的图3中的水田平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图4中的水田平泥装置的分解图,其中,平泥板被从横杆拆下;
26.图6是图5中局部a的放大图;
27.图7是表示平泥体在从被放下的位置至被提起的位置时的高度变化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0-平泥体;1-横杆;11-限位孔板;111-弧形限位槽;112-第一卡槽;2-平泥板;21-凸柱;22-套筒;23-平泥板体;24-肋板;241-第二卡槽;3-扭簧;4-连接架;41-连接轴;42-连接板;421-条形孔;5-平衡弹簧;6-固定座;7-支撑杆;71-连接销;8-工作装置机架;9-工作装置;10-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1.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32.图1和图2所示为配备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田平泥装置(及其平泥体100)的水田作业机械,其具体设置为抛秧机的形式,能够被用于水田秧苗移栽作业。该水田作业机械具有由车轮承载的底盘(包括前桥和后桥)以及布置于该底盘上的驾驶座椅、转向操纵机构和利用工作装置机架8安装的工作装置9。其中,根据作业需要,工作装置机架8能够被调节为将工作装置9支撑于不同高度位置,当工作装置9被调节至图1所示的工作位置处时,该水田作业机械能够进行抛秧作业。
33.该水田作业机械还设有水田平泥装置,该水田平泥装置可以包括连接架4、支撑杆7和平泥体100等,其中,结合图3所示,连接架4的一端铰接至底盘,如铰接至固定至后桥上的固定座6;平泥体100连接至该连接架4的另一端,并具有位于车轮正后方的平泥板2。支撑杆7连接至工作装置机架8和连接架4之间,以使得连接架4能够随着工作装置机架8的升降而绕其铰接点摆动,进而带动平泥体100在被放下的位置(图1)和被提起的位置(图2)之间运动,且在被放下的位置,平泥板2能够抚平车轮行走过程中带出的泥土和车辙印,以便保证落在这些区域的秧苗的存活率。
34.参照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水田平泥装置的平泥体100,其包括横杆1、可转动地安装至该横杆1上的平泥板2以及连接至该横杆1和平泥板2之间的弹性件(如随后所述的扭簧3)。其中,在安装状态下,横杆1在车身的正后方沿该车身的宽度方向大体沿水平方向延伸,其上设有限位件。平泥板2能够在由该限位件限定的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转动。弹性件被连接为弹性作用于该平泥板2上,并连接为使得平泥板2在该弹性作用下趋于保持在工作位置;当平泥板2受到朝向避让位置且大于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力时,其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向避让位置转动。
35.由此,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弹性件弹性作用于该平泥板2上,使得平泥板2保持在由横杆1上的限位件限定的工作位置,随着水田作业机械的行走,该平泥板2能够可靠地抚平车轮行走过程中带出的泥土和车辙印。当平泥板2受到朝向避让位置的外力时,例如,在倒车时,如果操作人员忘记或未能及时操控为将平泥体100提起,平泥板2被插入泥土中而受到泥土的止挡作用,或者该平泥板2因其他因素受到朝向避让位置的作用力(与弹性件施加于该平泥板2上的弹力方向相反),若该外力大于弹性件施加于该平泥板2上的弹力,则该平泥板2将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向避让位置转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平泥板2发生损坏的风险,且该平泥板2在外力消除后能够随弹性件的弹性恢复而复位至其工作位置。
3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平泥体并不限于图示的结构,例如平泥板2的安装基础可以设置为除横杆2之外的其他形式。由此,平泥板2只需被安装为具有抚平车轮行走过程中带出的泥土和车辙印的工作位置以及在受到相关外力作用时能够避免被该外力损坏的避让位置即可。平泥板2在其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也可以为转动之外的其他运动形式,如伸缩、卷曲等。
37.进一步地,图5和图6示出了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平泥体100的具体结构。其中,横
杆1设置为空心管或实心杆,其靠近两端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彼此间隔的一对限位孔板11,该限位孔板11上形成有沿横杆1的周向延伸的弧形限位槽111,由此,该限位孔板11作为上述用于限定平泥体2的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的限位件。
38.对应地,平泥板2上可以设有与弧形限位槽111配合的凸柱21,在平泥板2相对横杆1转动过程中,该凸柱21沿弧形限位槽111滑动,且由该弧形限位槽111的两端限定了平泥板2与横杆1极限相对转动位置。其中,在图示视角中,当平泥板2逆时针转动至使得凸柱21与弧形限位槽111的左端接触时,凸柱21达到其一个极限运动位置,此时对应于平泥板2的工作位置,即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使得平泥板2趋于将凸柱21保持在该极限运动位置;当平泥板2受到沿顺时针方向的扭矩(如在倒车工况下插入泥土中)时,可以允许平泥板2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顺时针转动,直至使得凸柱21与弧形限位槽111的右端接触,凸柱21达到其另一个极限运动位置,此时对应于平泥板2的避让位置。通过上述设置,不仅可以保证平泥板2与横杆1相对转动的稳定性,还使得平泥体100具有相对紧凑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等优点。
39.作为一种替代实施方式,上述限位孔板11可以与凸柱21互换位置,即将限位孔板11设于平泥板2上,而将与之配合的凸柱21设置于横杆1上,同样可以利用凸柱21与限位孔板11上的弧形限位槽111的两端的配合而限定平泥板2的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
40.更进一步地,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限位孔板11可以设于横杆1的外周壁上或连接至其端面上,如其中一个限位孔板11焊接至横杆1的外周壁,或另一个限位孔板11则通过螺纹紧固件等可拆卸地连接至横杆1的端面上。平泥板2具有套设于横杆1上的套筒22以及分别从该套筒22延伸的平泥板体23和肋板24,其中,凸柱21设于肋板24上并沿平行于横杆1轴向的方向伸入至弧形限位槽111内。例如,该平泥板2的套筒22可以套设于横杆1的位于一对限位孔板11之间的部分,两端的凸柱21分别沿彼此远离的方向伸入相应限位孔板11上的弧形限位槽111内。由此,平泥板2的各部分分工明确,便于有效保证其可靠装配和动作。图示优选实施方式还有利于进行平泥板2的拆装:首先将横杆1的端面上的限位孔板11拆下;然后将平泥板2的套筒22套设于横杆1上并由另一个限位孔板11限定其在横杆1上的轴向位置,且凸柱21伸入至弧形限位槽111内;最后利用螺纹紧固件将拆下的限位孔板11固定至横杆1的端面上,由此完成平泥体2与横杆1的装配。
41.在本实用新型的平泥体100中,弹性件可以设置为各种适宜的形式,如连接至平泥板2与横杆1之间的拉簧等,以将平泥板2拉动为保持在其工作位置,并在平泥板2受到反向作用力时克服该拉簧的弹力而转动至避让位置。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弹性件设置为套设于横杆1或套筒22的外周面上的扭簧3,该扭簧3的两个扭臂分别接合至限位孔板11和平泥板2,由此进一步保证了平泥板2与横杆1相对转动的稳定性。在平泥板2设有肋板24并将凸柱21设于该肋板24上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扭簧3的扭臂可以挂接于肋板24上。
42.在图6所示的局部放大图中,限位孔板11形成有用于挂接扭簧3的一个扭臂的第一卡槽112;肋板24形成有用于挂接扭簧3的另一个扭臂的第二卡槽241,由此,即使扭簧3被设置为具有相对较大扭力(保证平泥板2具有较高的安装稳定性),也能够有效避免因振动等导致的扭簧3与平泥板2或限位孔板11连接脱离。其中,扭簧3可以由常见的弹簧材质(如65mn)制成,其两个扭臂可以具有用于钩挂至第一卡槽112和第二卡槽241的钩。
43.通常地,对应于水田作业机械的两侧车轮,平泥板2的结构或布置应当能够覆盖两
侧车轮行走过程中带出的泥土和车辙印。为此,可以在横杆1的两端部分别连接有平泥板2,其间距对应于水田作业机械的轮距。
44.继续参照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平泥体100的水田平泥装置,其中,平泥体100通过其横杆1连接至连接架4的尾端,该连接架4可以枢转连接至水田作业机械的底盘。例如,水田平泥装置的后桥上可以固定有固定座6,连接架4的远离平泥体100的一端枢转连接至该固定座6。通过连接架4绕其铰接点的摆动,可以带动平泥体100在被放下的位置和被提起的位置之间运动,该平泥体100在被放下的位置能够抚平车轮行走过程中带出的泥土和车辙印,以便保证落在这些区域的秧苗的存活率。
45.在水田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其横向范围内的地面高度可能不同,由此在横杆1上产生绕连接架4的力矩。若该力矩在水田平泥装置中刚性传导,则可能导致连接架4与横杆1之间的连接失效。为此,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水田平泥装置中,连接架4的朝向平泥体100的一端设有连接轴41,该连接轴41的轴向与横杆1的延伸方向垂直,横杆1可转动地连接至该连接轴41上。同时,连接架4连接有分别连接至横杆1的位于连接轴41的两侧的对称位置的平衡弹簧5。由此,当横杆1两侧的平泥板2对应的地面高度不同时,可以允许横杆1在施加于该平泥体100的地面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在一定范围内绕连接轴41转动,以避免平泥体的较低一侧承受过大的作用力或插入泥土中。同时,平衡弹簧5可以将平泥体100的转动范围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使得平泥体100在作业过程中整体保持水平状态,并在越过非正常地面后恢复至水平位置。
46.平衡弹簧5可以由常见的弹簧材质(如65mn)制成,并设置为多种适宜的结构形式。例如,在连接架4与横杆1的位于连接轴41的两侧的对称位置之间可以分别刚性连接有弹性杆,由此在横杆1发生绕连接轴41的转动时,该弹性杆挠曲变形,并在平泥体100越过非正常地面后恢复原状。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平衡弹簧5呈几字形,其中间部分枢转连接至连接架4,枢转轴线平行于横杆1的延伸方向,且其两端分别连接至横杆1的位于连接轴41两侧的对称位置,如活动连接至横杆1,由此能够有效避免平衡弹簧5与连接架4或横杆1之间的连接失效,保证水田平泥装置的使用寿命。
47.通过设置上述平衡弹簧5,本实用新型的水田平泥装置具有一定的仿地形能力,有效改善了平泥效果;同时,在作业过程中能够保持平泥体100整体保持在水平状态,提升了其田间通过性。
48.为了便于在非工作状态下将平泥体100提升至远离地面的位置,还可以设有用于驱动连接架4摆动的部件或机构,例如,水田作业机械底盘上可以设有用于驱动连接架4的动力装置,由此可以通过驱动该连接架4摆动而提起或放下平泥体100,并可以设置为在平泥体100被放下的位置向连接架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以保证平泥板2施加于地面的压力。
49.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至图5所示,水田平泥装置还包括支撑杆7,该支撑杆7的一端可以连接至水田作业机械的工作装置机架8,另一端连接至连接架4的相对远离平泥体100的端部位置。从而,连接架4可以随着工作装置机架8的升降而绕其铰接点摆动,进而带动平泥体100在被放下的位置和被提起的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在被放下的位置,连接架4可以接受支撑杆7施加的向下支撑作用,以保证平泥板2向地面施加相对充分的压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支撑杆7也可以由链条替代,从而平泥板2仅依靠水田平泥装置自然下垂的重力而抚平泥土和车辙印。
50.正如前述,支撑杆7可以连接至连接架4的相对远离平泥体100的端部位置,由此,工作装置机架8较小行程的竖向位移可以带动连接架4产生较大幅度的摆动,以在较大行程范围内提起或放下平泥体100。如图7所示,由于固定座6被固定至底盘,连接架4与该固定座6之间的铰接点固定,当工作装置机架8向上升起行程h1时,由于支撑杆7与连接架4和固定座6之间的铰接点的间距较小,则连接架4的尾端以及其连接的平泥体100(平泥板2)被提起的高度行程h2显著大于工作装置机架8的升起行程h1。
51.支撑杆7可以对连接架4产生的向下支撑作用,以保证平泥板2向地面施加相对充分的压力。然而,连接架4能够被不平整的地面向上顶起,当遇到泥土较硬的田块时,这种支撑作用可能导致支撑杆7的损坏。为此,应当允许支撑杆7与连接架4发生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支撑杆7的一端铰接至工作装置机架8,另一端则与设于连接架4上的条形孔421配合,以允许该另一端沿条形孔421相对连接架4滑动。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架4的相对远离平泥体100的端部外周壁上设有连接板42,该连接板42上形成有沿连接架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条形孔421。支撑杆7通过与该条形孔421配合的连接销71可转动地连接至连接架4,并允许连接销71在该条形孔421内滑动。由此,当连接架4被不平整的地面向上顶起时,支撑杆7底端的连接销71可以沿条形孔421向远离平泥体100的方向滑动,从而避免地面反作用力刚性传递至支撑杆7。
52.进一步地,连接架4与支撑杆7之间可以连接有用于使得连接销71趋于保持在条形孔421的靠近平泥体100的一端的拉簧10。例如,可以在支撑杆7的靠近连接销71的位置设置有用于连接拉簧10的连接孔,并使得拉簧10在安装状态下大体沿平行于连接架4的方向延伸,由此该拉簧10在支撑杆7上施加朝向平泥体100的拉力,使其连接销71保持在条形孔421的靠近平泥体100的一端。通过这种设置,既可以保证平泥体100施加于地面的压力,又能够有效避免支撑杆7在地面反作用力下的损坏。当地面反作用力作用为使得连接架4的尾端向上摆动时,支撑杆7需要克服拉簧10的拉力而向远离平泥体100的方向而在条形孔421内滑动,由此只有在地面反作用力过大时才能够使得连接销71脱离条形孔421的靠近平泥体100的一端而在该条形孔421内滑动,从而保证平泥体100施加于地面的压力。因此,拉簧10的远离支撑杆7的一端可以通过可调连接件(如图示的可调螺栓)连接至连接架4,从而能够根据田块泥土的软硬程度调节拉簧10的初始长度,实现对平泥板2施加于地面的压力的调节,以便适应于不同田块。
53.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水田平泥装置的水田作业机械,如插秧机、抛秧机等。
54.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平泥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泥板(2),该平泥板(2)具有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弹性件,该弹性件连接至所述平泥板(2),并连接为使得所述平泥板(2)趋于保持在所述工作位置,且当所述平泥板(2)受到朝向所述避让位置且大于所述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力时,该平泥板(2)能够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而向所述避让位置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泥体,其特征在于,该平泥体还包括横杆(1),该横杆(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有所述平泥板(2),且所述横杆(1)上设有用于限定各个所述平泥板(2)的所述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的限位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设于所述横杆(1)上的限位孔板(11),该限位孔板(11)上形成有沿所述横杆(1)的周向延伸的弧形限位槽(111);所述平泥板(2)设有与该弧形限位槽(111)配合的凸柱(21),该凸柱(21)在所述弧形限位槽(111)两端的极限运动位置对应于所述平泥板(2)的所述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板(11)的板面方向垂直于所述横杆(1)的轴向;所述平泥板(2)具有套设于所述横杆(1)上的套筒(22)以及分别从该套筒(22)延伸的平泥板体(23)和肋板(24),所述凸柱(21)设于该肋板(24)上并沿平行于所述横杆(1)轴向的方向伸入至所述弧形限位槽(111)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套设于横杆(1)或所述套筒(22)的外周面上的扭簧(3),且所述限位孔板(11)和所述肋板(24)上分别形成有用于该扭簧(3)的扭臂的卡槽(112,241)。6.一种水田平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架(4)和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平泥体(100),该平泥体(100)的所述横杆(1)连接至所述连接架(4)的尾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田平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1)通过相对该横杆(1)的延伸方向垂直延伸的连接轴(41)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架(4),且所述连接架(4)连接有分别连接至所述横杆(1)的位于所述连接轴(41)两侧的对称位置的平衡弹簧(5)。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田平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弹簧(5)呈几字形,且该平衡弹簧(5)的中间部分枢转连接至所述连接架(4),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横杆(1)的位于所述连接轴(41)两侧的对称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田平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田平泥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至水田作业机械的底盘上的固定座(6),所述连接架(4)的远离所述平泥体(100)的一端枢转连接至该固定座(6)。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田平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田平泥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至水田作业机械的工作装置机架(8)和所述连接架(4)之间的支撑杆(7)。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田平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4)的相对远离所述平泥体(100)的端部外周壁上设有连接板(42),该连接板(42)上形成有沿所述连接架(4)的延伸方向的条形孔(421),所述支撑杆(7)通过与该条形孔(421)配合的连接销(71)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架(4)并允许所述连接销(71)在所述条形孔(421)内滑动。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田平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4)与所述支撑杆(7)之间连接有用于使得所述连接销(71)趋于保持在所述条形孔(421)的靠近所述平泥体(100)的一端的拉簧(10)。
13.一种水田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6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水田平泥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田作业机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平泥体、水田平泥装置及水田作业机械,所述平泥体包括平泥板(2)以及连接至所述平泥板(2)并连接为使得所述平泥板(2)趋于保持在其工作位置的弹性件,当所述平泥板(2)受到朝向避让位置且大于所述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力时,该平泥板(2)能够克服所述弹性件的弹力而向所述避让位置运动。若在倒车时未能及时提起平泥板时,平泥板能够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向避让位置运动,由此有效降低该平泥板发生损坏的风险,且该平泥板在外力消除后能够随弹性件的弹性恢复而复位至其工作位置。性恢复而复位至其工作位置。性恢复而复位至其工作位置。


技术研发人员:蒋松 陈建军 张航 汪波 孙豹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03
技术公布日:2023/9/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