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力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10-08
阅读:9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受力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铁路与公路建设的不断加快,铁路、公路隧道及水利涵洞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多,而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隧道混凝土是二次衬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隧洞多布置在岩体中,完成开挖后要采用混凝土对岩石面进行衬砌以保障隧洞运行安全,整个隧洞施工程序是隧洞开挖、初期支护、混凝土衬砌、灌浆,混凝土衬砌工艺多采用二衬台车,其工艺为底板找平,安装二台车(常规分段长度9m)、混凝土浇筑、二台车脱模和移动、混凝土浇筑,直到隧洞衬砌完成。
3.目前二衬台车需要固定在隧道内部,现有技术当中,一般通过斜向顶腿固定,具体为破除既有仰拱路面形成凹坑,将顶腿放入或直接打设钢筋使顶腿底部与钢筋线状受力,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力支撑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二衬台车斜向顶腿采用破除既有仰拱路面形成凹坑,将顶腿放入或直接打设钢筋使顶腿底部与钢筋线状受力,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受力支撑装置,用于支撑二衬台车,所述受力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以及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受力转换基座,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二衬台车相连,在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受力转换基座彼此相对的一端,所述受力转换基座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支撑杆的截面面积,且所述受力转换基座的表面积的中心线和所述支撑杆的截面面积的轴线共线,所述受力转换基座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可容纳钢筋的抵压件,所述抵压件挤压预埋在地面上的所述钢筋,以使所述受力支撑装置支撑所述二衬台车。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8.在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所述受力转换基座,通过所述受力转换基座上的所述抵压件挤压预先埋置在地面上的钢筋上,所述钢筋给予的反作用力通过所述受力转换基座传给所述支撑杆,因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受力转换基座彼此相连处的所述受力转换基座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支撑杆的截面面积,将现有技术中的点线受力转换为面受力,保障了施工安全。
9.进一步的,所述受力支撑装置包括靠近所述支撑杆的支撑部以及远离所述支撑杆的抵靠部,所述抵压件设于所述抵靠部上。
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抵靠部彼此相对的一端错位设有多个凸起块,两相邻所述凸起块之间形成凹槽,所述抵靠部上的所述凸起块插入所述支撑部上的所述凹槽中、以使所述抵靠部以所述支撑部为轴转动。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抵靠部彼此嵌入处插入一钢梢,所述钢梢贯穿所述
支撑部和所述抵靠部、并通过调节螺栓固定。
12.进一步的,所述抵靠部还设有位于所述凸起块和所述抵压件之间、并与所述凸起块和所述抵压件固定连接的第一受力板。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还设有位于所述支撑杆和所述凸起块之间、并与所述凸起块和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的第二受力板。
14.进一步的,所述抵靠部包括多组抵压件,所述抵压件呈弧形、且开口朝外。
1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包括钢管以及分设于所述钢管两端的丝杆,两所述丝杆设于所述钢管内与其螺纹连接。
16.进一步的,两所述丝杆远离所述钢管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耳板,所述耳板与所述二衬台车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耳板以及与所述耳板固定连接的传力组件,所述传力组件包括与所述丝杆固定连接的过渡部以及与所述过渡部固定连接的第三受力板,所述第三受力板远离所述支撑杆设置,所述第三受力板与所述第二受力板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受力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18.图2为图1中的抵靠部的零件图
19.图3为图1中的支撑部的零件图;
20.图4为图1中的第二连接件的零件图;
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2][002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5]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6]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受力支撑装置、用于支撑二衬台车,所述受力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20以及与所述支撑杆20固定连接的受力转换基座10,所述支撑杆20为可伸缩式结构,具体包括一钢管21以及分设于所述钢管21两端的丝杆22,两所述丝杆22设于所述钢管21内并于其螺纹连接,通过将所述钢管21与所述丝杆22相对转动,可调节所述支撑杆20的长短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0028]
两所述丝杆22远离所述钢管21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24,所述第一连接件23为耳板、其上开设有贯穿所述耳板的通孔,通过将所述二衬台车上的固定插销插入所述通孔以实现所述二衬台车与所述支撑杆20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4包括耳板231以及与所述耳板231固定连接的传力组件,所述传力组件包括与所述丝杆22固定连接的过渡部232以及与所述过渡部232固定连接的第三受力板233,所述第三受力板233远离所述支撑杆20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232整体呈u字形、且自所述丝杆22朝所述第三受力板233宽度逐渐增加,所述支撑杆20受压时,所述传力组件能更好地将面荷载传给所述耳板。
[0029]
所述受力转换基座10包括支撑部11以及抵靠部12,所述支撑部11放置于地面上,所述支撑部11和所述抵靠部12彼此相对的一端错位设有多个凸起块121、113,两相邻所述凸起块121、113之间形成凹槽,所述抵靠部12上的所述凸起块121插入所述支撑部11上的所述凹槽中,在所述支撑部11和所述抵靠部12彼此嵌入处设有一贯穿所述支撑部11和所述抵靠部12的钢梢13,所述抵靠部12以所述钢梢13为轴在所述支撑部11的凹槽内转动,所述钢梢13可通过调节螺栓来调整所述支撑部11和所述抵靠部12之间的松紧程度。
[0030]
所述支撑部11靠近所述支撑杆20的一端还设有第二受力板,所述第二受力板与所述凸起块1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受力板包括平板111以及垂直于所述平板111的直板112,所述平板111与所述第三受力板233固定连接、且本实施例中所述平板111与所述第三受力板233面积一致,面积一致使得所述第二受力板上的力更好地传给第三受力板233;所述直板112在图中位于所述第三受力板233的上方以抵挡住所述第三受力板233,进一步加强结构安全,防止因受力过大造成所述第三受力板233脱离所述平板111,导致的意外发生。
[0031]
所述抵靠部12远离所述支撑部11的一端设有第一受力板122,所述第一受力板122
与所述凸起块1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受力板122远离所述凸起块1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抵压件1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压件123呈开口朝外的弧形状,所述抵压件123可容纳预先埋置于地面的钢筋30,弧形状的好处是,当所述抵压件123挤压所述钢筋30时,所述钢筋30可在所述抵压件123内部稳定不移位晃动。
[0032]
优选的,所述第一受力板122紧贴所述支撑部11的凸起块121、113设置,当受压时,所述支撑部11的凸起块113顶住所述第一受力板122加强受力性能,且所述支撑部11的凸起块113的自由端为弧形,以使所述抵靠部12绕所述支撑部11更流畅地转动。
[0033]
使用时,先将所述支撑杆20与所述二衬台车固定,并将所述支撑部11放置于地面上,然后通过转动所述钢管21和所述丝杆22调节长度,并通过转动调节螺栓调整所述抵靠部12与所述支撑部11之间的角度,直到放松所述受力支撑装置时,所述抵压件123能紧紧挤压预先埋置的钢筋30,通过所述钢筋30给予的反作用力支撑住所述二衬台车。
[0034]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20与地面的夹角呈45
°
~60
°
,此角度能使所述受力支撑装置的结构最为稳定。
[0035]
进一步的,绕所述二衬台车等距离间隔设置有多组所述受力支撑装置。
[0036]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受力支撑装置,在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所述受力转换基座,通过所述受力转换基座上的所述抵压件挤压预先埋置在地面上的钢筋上,所述钢筋给予的反作用力通过所述受力转换基座传给所述支撑杆,因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受力转换基座彼此相连处的所述受力转换基座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支撑杆的截面面积,将现有技术中的点线受力转换为面受力,保障了施工安全。
[0037]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受力支撑装置,用于支撑二衬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以及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受力转换基座,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二衬台车相连,在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受力转换基座彼此相对的一端,所述受力转换基座的表面积大于所述支撑杆的截面面积,且所述受力转换基座的表面积的中心线和所述支撑杆的截面面积的轴线共线,所述受力转换基座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可容纳钢筋的抵压件,所述抵压件挤压预埋在地面上的所述钢筋,以使所述受力支撑装置支撑所述二衬台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支撑装置包括靠近所述支撑杆的支撑部以及远离所述支撑杆的抵靠部,所述抵压件设于所述抵靠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抵靠部彼此相对的一端错位设有多个凸起块,两相邻所述凸起块之间形成凹槽中,所述抵靠部上的所述凸起块插入所述支撑部上的所述凹槽、以使所述抵靠部以所述支撑部为轴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抵靠部彼此嵌入处插入一钢梢,所述钢梢贯穿所述支撑部和所述抵靠部、并通过调节螺栓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还设有位于所述凸起块和所述抵压件之间、并与所述凸起块和所述抵压件固定连接的第一受力板。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受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设有位于所述支撑杆和所述凸起块之间、并与所述凸起块和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的第二受力板。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包括多组抵压件,所述抵压件呈弧形、且开口朝外。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受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包括钢管以及分设于所述钢管两端的丝杆,两所述丝杆设于所述钢管内与其螺纹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受力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丝杆远离所述钢管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耳板,所述耳板与所述二衬台车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耳板以及与所述耳板固定连接的传力组件,所述传力组件包括与所述丝杆固定连接的过渡部以及与所述过渡部固定连接的第三受力板,所述第三受力板远离所述支撑杆设置,所述第三受力板与所述第二受力板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受力支撑装置,用于支撑二衬台车,受力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以及固定连接支撑杆的受力转换基座,支撑杆与二衬台车相连,在支撑杆与受力转换基座彼此相对的一端,受力转换基座的表面积大于支撑杆的截面面积,受力转换基座远离支撑杆的一端设有可容纳钢筋的抵压件,抵压件挤压预埋在地面上的钢筋,以使受力支撑装置支撑二衬台车,本实用新型中的受力支撑装置通过受力转换基座上的抵压件挤压预先埋置在地面上的钢筋上,钢筋给予的反作用力通过受力转换基座传给支撑杆,因支撑杆与受力转换基座彼此相连处的受力转换基座的面积大于支撑杆的面积,将现有技术中的点线受力转换为面受力,保障了施工安全。保障了施工安全。保障了施工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泉 何珅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0
技术公布日:2023/9/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工程管理测量尺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一种连续性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