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达标尾水排海管道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
背景技术:
2.目前,达标尾水通常从污水处理厂提升泵站出发,通过排海管道,下穿海堤,沿伸至一定水深的海域进行排放扩散。地下压力管道在运行期间遇到水流不稳定情况引起管道振动,在穿堤节点对大堤堤身造成不利影响,对防洪安全造成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以减小在非开挖条件下排海管道穿越大堤引起堤身振动的影响,无需开挖大堤,对防洪安全影响较小。
4.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包括:
6.外套钢管,所述外套钢管与所述内套钢管同轴心并位于所述内套钢管之外,所述外套钢管采用顶管方式从顶管工作井出发下穿海堤到达海上接收井;
7.内套钢管,所述内套钢管置于外套钢管之内,并置于所述减震橡胶条上,采用顶管方式穿过外套钢管,在海上接收井中与海上铺管衔接;
8.减震橡胶条,所述减震橡胶条固定于外套钢管内下方,沿外套钢管纵向方向平行间隔布置;
9.牺牲阳极块体,所述牺牲阳极块体固定于内套钢管外上方,沿内套钢管纵向方向平行间隔布置;进一步的,所述牺牲阳极块体采用条形合金块体;
10.补油管,所述补油管固定于内套钢管外上方,沿内套钢管纵向方向布置。
11.具体的,所述内套钢管管径根据尾水排放水力计算得到,满足流量要求,外套钢管管径与内套管匹配,比内套管稍大,并应满足施工作业人员进出便利要求。
12.优选地,所述减震橡胶条选择合适的大小,间隔一定距离布置在外套管内部下方,外套管内焊接固定有角钢,采用两组对拉螺栓将减震橡胶条与角钢连接。
13.优选地,所述减震橡胶条为d型空心橡胶条,在外套管内布置四道,使得内套钢管在橡胶条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14.优选地,所述牺牲阳极块体为条形合金块体。
15.在本方案中,所述内套钢管上固定牺牲阳极块体和补油管,分别用于管道的防腐和内套顶管顶进润滑。减震橡胶条与外套管固定并在内套管顶进过程中补油,保证了内套管顺利顶进。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由外套钢管、内套钢管、减震橡胶条、牺牲
阳极块体和补油管组成,套管方案海上出口有效止水,安全可靠,其内部构造形成排海管道与大堤堤身之间有效缓冲,可以减小非开挖地下压力管道振动对海堤堤身的影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其施工方法无需开挖大堤,对防洪安全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18.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的纵断面图。
19.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的横截面图。
20.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减震橡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减震橡胶条与外套钢管的衔接图。
22.图中所示:
23.外套钢管1,内套钢管2,减震橡胶条3,牺牲阳极块体4,补油管5,对拉螺栓6,角钢7,预留螺栓孔道8。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25.本实施例揭示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参见图1-4所示,该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包括外套钢管1、内套钢管2、减震橡胶条3、牺牲阳极块体4和补油管5。所述内套钢管2位于外套钢管1之内,并置于所述减震橡胶条3上,其采用顶管方式穿过外套钢管1,并在海上接收井中与海上铺管衔接;外套钢管1与内套钢管2同轴心并位于内套钢管2之外,采用顶管方式从顶管工作井出发下穿海堤到达海上接收井;减震橡胶条3固定于外套钢管1的内部下方,沿外套钢管1纵向方向平行间隔布置;牺牲阳极块体4固定于内套钢管2外上方,沿内套钢管2纵向方向平行间隔布置;补油管5固定于内套钢管2外上方,沿内套钢管2纵向方向布置。
26.在本实施例中,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由外套钢管1、内套钢管2、减震橡胶条3、牺牲阳极块体4和补油管5组成,套管方案海上出口采用有效止水,安全可靠,内部构造形成排海管道与大堤堤身之间有效缓冲,可以减小非开挖地下压力管道振动对海堤堤身的影响。
27.内套钢管2管径根据尾水排放水力计算得到,满足流量要求,外套钢管1管径与内套管2匹配,比内套管2稍大,并应满足施工作业人员进出便利要求。减震橡胶条3选择合适的大小,间隔一定距离布置在外套钢管1内部下方,外套钢管1内焊接固定角钢7,采用两组对拉螺栓6将减震橡胶条3与角钢7连接,参见图3-4。减震橡胶条3为d型空心橡胶条,在外套钢管1内布置四道,使得内套管2在橡胶条3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内套钢管2上固定牺牲阳极块体4和补油管5,分别用于管道的防腐和内套顶管顶进润滑。减震橡胶条3与外套钢管1固定并在内套管2顶进过程中补油,保证了内套管顺利顶进。牺牲阳极块体4采用条形合金块体。
28.具体地,外套钢管1为dn1800*20mm,长度根据穿越海堤宽度而定,内套钢管2为dn1400*18mm,长度较外套钢管1长500mm。减震橡胶条3采用d150型号,长度为500mm,布置四道,纵向间距为5m。牺牲阳极块体4采用a13e-3铝-锌-铟系合金阳极,间距根据防腐计算得到。补油管5采用dn300。
29.减震橡胶条3高度150mm,长度500mm,两个预留螺栓孔道距离端部60mm。两侧固定角钢7型号采用75*10,对拉螺栓6采用m24。
30.本实施例的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1.s10、将所述外套管从顶管工作井顶进至接收井;
32.s20、拆除外套顶管内机械、中继间等设施,并在外套钢管内下方固定减震橡胶条;
33.s30、将所述内套钢管在陆上预制好,安装好牺牲阳极块体和补油管,在外套钢管内橡胶条上顶进至接收井;
34.s40、将所述外套钢管和内套钢管在进口和出口处做好连接和止水。
35.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无需开挖大堤,对防洪安全影响较小。海上出口采用有效止水,安全可靠。
36.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的施工方法还包括:
37.根据图纸的设计要求和平面位置,在指定位置开挖施工顶管工作井和顶管接收井,吊运顶管设备和管节,准备顶管施工。
38.对外套钢管1从陆上工作井顶进至海上接收井,顶管施工完成后拆除顶管内机械和中继间等设施,将角钢7焊接在外套钢管1内相应位置,采用对拉螺栓6将减震橡胶条3固定在外套钢管1上。
39.对内套钢管2安装牺牲阳极块体4和补油管5,安装好的内套钢管2在减震橡胶条3上顶进至接收井,采用橡胶条和止水挡板对内外套钢管进口处进行封闭,采用混凝土对内外套钢管出口处进行封堵。穿堤管道两端分别与陆上和海上管道连接,组成达标尾水排放管。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包括:外套钢管(1)、内套钢管(2)、减震橡胶条(3)、牺牲阳极块体(4)、及补油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钢管(2)位于所述外套钢管(1)之内,并位于所述减震橡胶条(3)上,所述内套钢管(2)穿过所述外套钢管(1),并在海上接收井中与海上铺管衔接;所述外套钢管(1)与所述内套钢管(2)同轴心并位于所述内套钢管(2)之外,所述外套钢管(1)下穿海堤从顶管工作井至海上接收井设置;所述减震橡胶条(3)固定于所述外套钢管(1)内下方,沿所述外套钢管(1)纵向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牺牲阳极块体(4)固定于所述内套钢管(2)外上方,沿所述内套钢管(2)纵向方向平行间隔设置;所述补油管(5)固定于所述内套钢管(2)外上方,沿所述内套钢管(2)纵向方向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钢管(1)内固定有角钢(7),所述减震橡胶条(3)通过对拉螺栓(6)与角钢(7)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橡胶条(3)为d型空心橡胶条,在所述外套钢管(1)内设置四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牺牲阳极块体(4)为条形合金块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穿堤压力管减震套管,包括外套钢管、内套钢管、减震橡胶条、牺牲阳极块体和补油管。外套钢管下穿海堤从顶管工作井至海上接收井布置;内套钢管置于外套管之内,并穿过外套管,在海上接收井中与海上铺管衔接;减震橡胶条为D型空心橡胶条,与管道平行固定于外套管内下方,间隔设置;牺牲阳极块体与管道平行固定于内套管外上方,间隔设置;补油管与管道平行固定于内套管外上方。本套管方案海上出口采用有效止水,安全可靠,内部构造形成排海管道与大堤堤身之间的有效缓冲,可以减小非开挖地下压力管道振动对海堤堤身的影响,其施工无需开挖大堤,对防洪安全影响较小。对防洪安全影响较小。对防洪安全影响较小。
技术研发人员:马如彬 黄璟 邹恒 刘华根 许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6
技术公布日:2023/9/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