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未命名
09-29
阅读:117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基站建设数量逐年增加,据有关部分统计,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通信基站超过900万座,由于基站入网频繁、地区环境变化迅速,因此,通信基站需要频繁的进行优化调整方位角和下倾角。然而,因办公和居住区域不同,突发人群聚集时业务量剧增,产生很多覆盖区内潮汐效应明显的现象,根据现有的网优人员人工判断天线射频姿态(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无法与实际用户业务变化相结合,缺乏准确性,对于网络业务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天线射频姿态调整准确性低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应用于编码端,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包括:
5.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
6.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
7.将所述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
8.可选地,所述扫描包括扇形扫描和径向扫描,
9.所述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的步骤,包括:
10.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确定用户占比值最大的初始覆盖范围和所述初始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方向角;
11.对所述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得到用户占比值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覆盖范围和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下倾角。
12.可选地,所述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确定用户占比值最大的初始覆盖范围和所述初始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方向角的步骤,包括:
13.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和预设的扫描步长,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得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
14.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所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确定初始覆盖范围;
15.记录所述初始覆盖范围的方位,得到目标方向角。
16.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所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确定初始覆盖范围的步骤包括:
17.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计算出所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内的用户数量与所述目标区域的用户数量的占比值,得到至少一个用户占比值;
18.取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占比值中数值最大的用户占比值,得到目标占比值;
19.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占比值对应的扇形扫描范围,得到所述初始覆盖范围。
20.可选地,所述对所述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得到用户占比值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覆盖范围和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下倾角的步骤,包括:
21.基于预设的初始半径和扫描步幅对所述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得到径向扫描范围;
22.当所述径向扫描范围满足预设条件时,停止扫描,得到目标覆盖范围;
23.记录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天线的下倾角度,得到所述目标下倾角。
24.可选地,所述记录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天线的下倾角度,得到所述目标下倾角的步骤,包括;
25.获取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径向覆盖半径,其中,所述径向覆盖半径由所述初始半径和所述扫描步幅得到;
26.基于所述径向覆盖半径,计算得到目标下倾角。
27.可选地,所述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确定用户占比值最大的初始覆盖范围和所述初始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方向角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28.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天线工参,所述天线工参包括天线挂高和天线发射角;
29.基于所述天线挂高,计算出所述扫描范围的扫描半径;
30.根据所述扫描半径和所述天线发射角,形成所述扫描范围。
3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包括:
32.用户业务分析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
33.所述用户业务分析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
34.参数管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方向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并采集所述目标区域的现网天线参数;
35.所述参数管理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现网天线参数与所述目标方向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进行匹配,并生成调整指令,发送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
36.天线调整子系统,用于接收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所述天线调整子系统包括远程采集信息模块、远程下倾角调整模块和远程方向角调整模块。
3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装置,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装置包括:
38.获取模块,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
39.扫描模块,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
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
40.调整模块,将所述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
4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设备,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的用于实现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程序,
42.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实现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程序;
43.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实现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程序,以实现上述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步骤。
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且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还可被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以用于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步骤。
4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与现有技术中天线射频姿态调整准确性低,网络优化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相比,在本技术中,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将所述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即在本技术中,对目标区域的扇形扫描和径向扫描,根据目标区域和扫描范围的用户mdt数据,判断用户分布和活动的规律与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覆盖范围,得到天线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也即天线的射频姿态的最优解,改变了人工判断网络调整方式,得到准确的天线调整参数。将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由此通过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参数管理模块和天线调整系统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网络优化体系,可以自动、快速完成天线形态的调整。
附图说明
4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47.图2为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48.图3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中扇形扫描示意图;
49.图4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中径向扫描示意图;
50.图5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参数管理模块示意图;
51.图6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参数管理模块部分参数示意图;
52.图7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天线调整子系统示意图;
53.图8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rscu结构图示意图;
54.图9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rspu结构图示意图;
55.图10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rssu结构图示意图;
56.图11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rscu结构图示意图;
57.图12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rtbu结构图示意图;
58.图13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rtcu与rtbu连接示意图;
59.图14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下倾中rtcu状态示意图;
60.图15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丝杆与天线下倾角关系示意图;
61.图16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天线远程采集信息调整模块示意图;
62.图17为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63.本技术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64.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65.如图1所示,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66.本技术实施例终端可以是pc,也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播放器、mp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v,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播放器、便携计算机等具有显示功能的可移动式终端设备。
67.如图1所示,该终端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网络接口1004,用户接口1003,存储器1005,通信总线1002。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68.可选地,终端还可以包括摄像头、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传感器、音频电路、wifi模块等等。其中,传感器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屏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移动终端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屏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移动终端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当然,移动终端还可配置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6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70.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网络操作控制应用程序。
71.在图1所示的终端中,网络接口1004主要用于连接后台服务器,与后台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用户接口1003主要用于连接客户端(用户端),与客户端进行数据通信;而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网络操作控制应用程序。
72.参照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应用于用户业务分析模
块,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包括:
73.步骤s100,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
74.步骤s200,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
75.步骤s300,将所述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
76.具体步骤如下:
77.步骤s100,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
78.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用户业务分析模块,该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属于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该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从属于天线管理与控制设备。
79.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应用场景可以是:
80.由于基站入网频繁、地区环境变化迅速,因此需要频繁的优化调整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但由于基站设置的范围因办公和居住的区域不同,存在范围内潮汐效应明显,导致通信基站利用率不均衡,而传统的通过网优人员人工判断和调整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对网络优化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81.而在本技术中,对于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而言,设置有用户业务分析模块,该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对目标区域的扇形扫描和径向扫描,根据目标区域和扫描范围的用户mdt数据,判断用户分布和活动的规律与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覆盖范围,得到天线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也即天线的射频姿态的最优解,改变了人工判断网络调整方式,得到准确的天线调整参数,将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由此通过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参数管理模块和天线调整系统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网络优化体系,可以自动、快速完成天线形态的调整。
82.也即,在本技术中,避免由于人工判断和调整天线方位角和下倾角,导致天线调整不准确和不及时。
83.在本实施例中,确定需要调整天线的区域,该区域可以是办公区,也可以是居住小区,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84.读入目标区域的用户mdt(minimization of drive-tests,最小化路测)数据,在目标区域中通过用户mdt数据分析该区域的用户分布和活动的规律与趋势,以确定天线的最优射频姿态。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是4g用户,目标区域内的用户只要开启终端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并支持mdt功能,终端就能够获取用户的经纬度信息、网络信号强度信息等mdt数据,终端就能向基站或运营商的网管后台自动上报包含用户位置信息的mdt数据,以使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可以获取用户mdt数据。
85.其中,目标区域是指天线的网络信号需要覆盖的区域,区域包括住宅小区、办公区域等,获取区域工参,通过区域工参和天线的现网机械方向角确定水平角度的扫描范围,也
即目标区域。
86.作为一种示例,由于天线转动的角度过大时,天线的网络信号波可能超过需要辐射的区域范围,则会影响其他区域,因此,常规的天线装置中天线有最大覆盖范围,也即目标区域。例如天线最大转动角度为120度,此时根据现网机械方向角azimuth确定目标区域为azimuth
±
60
°
。
87.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目标区域内潮汐效应明显,则基于一定的时间间隔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以通过目标区域的实时用户mdt数据,及时的调整天线的射频姿态,也即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因此,根据预设的时间和频率,获取目标区域用户的用户mdt数据,其中,预设的时间和频率根据服务器的特性或应用商设定。
88.步骤s200,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
89.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天线的基站位置,设置单次扫描的扫描范围,根据扫描范围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记录每一次扫描范围内的用户mdt数据,获取该扫描范围内的用户数量。通过每一次扫描范围内的用户数量的比对,确定当前用户数量最多的扫描范围,则当前的天线网络信号波束应该主要覆盖于该扫描范围对应的区域,此时天线的射频姿态最优,获取天线处于该最优射频姿态时的方向角和下倾角,以此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
90.可以理解,基于目标区域当前的用户mdt数据,分析得到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为天线最优射频姿态,根据该最优射频姿态的参数调整天线,可以使目标区域内的用户对无线通信基站的利用率最大。
91.其中,所述扫描包括扇形扫描和径向扫描,扇形扫描是以一定的扇形扫描范围和步长,以天线基站为扫描基点,在目标区域内多次扫描,以此确定天线调整的方向角。径向扫描是指在确定的天线方向角的基础上,调整天线的下倾角,也即,从天线基站起始至目标区域的最大半径终止,在此半径范围内,以一定的步幅对扇形扫描确定的天线方向角对应的区域进行逐步扫描,以此确定天线调整的下倾角,得到最终天线调整后的主要辐射区域,该区域的网络信号最优。
92.则所述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的过程中,确定目标方向角的具体步骤为:
93.步骤s210,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确定用户占比值最大的初始覆盖范围和所述初始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方向角;
94.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扫描范围是指确定天线射频或辐射区域的单次扫描范围,该扫描范围由管理人员设定,通常基于天线的工参数据确定。因此,在对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之前,确定扫描范围,以使单次扫描的范围大小一致,便于比较不同方向角扫描范围内的用户数量,判定天线方向角。
95.具体地,确定扫描范围的步骤如下:
96.步骤a1,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天线工参,所述天线工参包括天线挂高和天线发射角;
97.步骤a2,基于所述天线挂高,计算出所述扫描范围的扫描半径;
98.步骤a3,根据所述扫描半径和所述天线发射角,形成所述扫描范围。
99.在本实施例中,获取目标区域的天线工参,如天线基站的位置、天线挂高、天线发射角等,其中,天线挂高是天线的安装高度,该数据的获取可以根据天线安装的建筑物的高度和天线的长度或高度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加支撑架到天线的中点的距离),还可以从运营商处获取,在运营商处采集或存储有天线的工参。
100.基于天线挂高确定扫描的最大径向距离,也即扫描半径r,计算公式如下:
[0101][0102]
其中,h为天线挂高,c
°
是根据历史数据测试得出的天线下倾角度经验值,由于天线下倾越多,天线覆盖区域越大,为避免影响其他区域的覆盖状态,通常情况下,根据天线工参的数据,设定c为3
°
,此时3
°
为扫描过程的覆盖边界。则将3
°
带入上述公式(1)中,得到
[0103][0104]
由于确定天线的射频姿态的目的是根据目标区域实时的用户数量变化,通过调整天线的射频姿态,确定最优的天线覆盖范围,以提高天线利用率,因此,在扫描过程中,扫描范围的形状是以天线基站的位置点为基点,与扫描半径r、天线发射角形成的扇形。其中,天线发射角是指天线的辐射角度,在辐射角度内的天线信号有效,超过天线的辐射角度的信号则会变弱或没有信号。通常天线发射角通过天线的工参据得到,如天线发射角为65
°
,则扫描范围为以天线基站为基点,角度为65度且半径为r形成的扇形。
[0105]
以扇形的扫描范围在目标区域范围内的进行扇形扫描,确定天线方向角。
[0106]
作为一种示例,参考图3,以65度扇形在现网机械方向角azimuth
±
60
°
范围的目标区域内进行扇形扫描,以确定用户数量最大的扫描范围对应的方向角,得到目标方向角azimuth
new
。其中,扫描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65度扇形的中心平分线为天线的目标方位,也即,该中心平分线与目标区域扫描的起始线形成天线方向角。
[010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确定用户占比值最大的初始覆盖范围和所述初始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方向角的步骤,包括:
[0108]
步骤b1,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和预设的扫描步长,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得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
[0109]
步骤b2,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所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确定初始覆盖范围;
[0110]
步骤b3,记录所述初始覆盖范围的方位,得到目标方向角。
[0111]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得到的扫描范围对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通过预设的扫描步长对目标区域多次逐步扫描,得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可以理解,若扇形扫描是从目标区域的左边线顺时针方向扫描,扫描范围为65度扇形,目标区域为azimuth
±
60
°
,扫描步长为10度,则65度扇形的左边线和azimuth
±
60
°
的左边线重合,此时天线的方向角为32.5
°
,作为第一个扇形扫描范围;当以预设扫描步长10度再次扫描时,65度扇形顺时针转动10度,此时天线的方向角为42.5度,在该角度状态下的扫描范围作为第二个扇形扫描范围,以此,基于预设的扫描步长,对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得到多个扇形扫描范围。
[0112]
其中,预设的扫描步长是指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扫描数据的精准度确定的,扫描步长越小,扫描过程越精细,如扫描步长为5度的扇形扫描比扫描步长为10度的扇形扫描精细,得到的天线的目标方向角azimuth
new
越准确。
[0113]
需要说明的是,以预设的扫描步长进行多次扇形扫描时,由于目标区域有边界,因此,扇形扫描有最大次数限制,也即天线的方向角有最大角度限制,可以理解,在azimuth
±
60
°
的目标区域内,65度扇形以扫描步长为10度扫描时,天线方向角最大为82.5度。
[0114]
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过程中,基于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记录每一个扇形扫描范围内的用户的数量在目标区域中用户数量的比例,并输出对应的天线方向角,最后在输出的所有天线方位角中选择对应用户数量占比最大的值作为目标方向角输出,则目标方向角对应的扇形扫描范围为初始覆盖范围,实现基于目标区域内实时的用户变化以及天线的现网方向角,确定最优的目标方向角azimuth
new
,以确定无线通信基站水平方向利用率最大。
[0115]
其中,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所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确定初始覆盖范围的步骤,包括:
[0116]
步骤b21,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计算出所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内的用户数量与所述目标区域的用户数量的占比值,得到至少一个用户占比值;
[0117]
步骤b22,取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占比值中数值最大的用户占比值,得到目标占比值;
[0118]
步骤b23,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占比值对应的扇形扫描范围,得到所述初始覆盖范围。
[0119]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用户mdt数据,记录每一个扇形扫描范围内的用户数量的数据,计算该数据与目标区域的用户数量的比值,得到用户占比值,由此,基于扫描步长进行的多次扇形扫描,会得到多个用户占比值。取多个用户值中数值最大的用户占比值,得到目标占比值。可以理解,目标占比值对应的扇形扫描范围中的用户数量相较于其他扇形扫描范围的用户数量而言最多,则目标占比值对应的扇形扫描范围为天线通信网络信息的主要覆盖范围,也即初始覆盖范围。
[0120]
确定目标下倾角的具体步骤为:
[0121]
步骤s220,对所述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得到用户占比值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覆盖范围和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下倾角。
[0122]
在本实施例中,对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确定初始覆盖范围内满足预设的条件的目标覆盖范围,该目标范围是天线基站在工作时的主要辐射区域,也即,在目标覆盖范围内的用户最多,对天线通信基站的利用率最大,天线信号最优,此射频姿态下的天线下倾角为目标下倾角。
[0123]
具体地,所述对所述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得到用户占比值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覆盖范围和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下倾角的步骤,包括:
[0124]
步骤c1,基于预设的初始半径和扫描步幅对所述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得到径向扫描范围;
[0125]
步骤c2,当所述径向扫描范围满足预设条件时,停止扫描,得到目标覆盖范围;
[0126]
步骤c3,记录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天线的下倾角度,得到所述目标下倾角。
[0127]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预设的初始半径是指径向扫描的起始半径,该初始半径可以根据天线的工参数据和调整优化需求确定,扫描步幅是指径向扫描过程中半径的增量,基于初始半径、天线基站位置点和扫描范围确定一个扇形扫描范范围,在单次扫描结果后,以扫描步幅对应的增量扩大扫描半径,以实现径向扫描,并得到多个径向扫描范围。可以理解,若初始半径为range
ori
=100米(range
ori
<r,r为扫描半径),扫描步幅为step=10米,则在确定的目标方向角azimuth
new
上,以距离天线基站100米处的地方为起始,在[100,r]的范围内开始进行径向扫描,则初始半径为100米时,对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得到一个径向扫描范围;以10米为增量,初始半径为110米时,对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得到新的径向扫描范围。
[0128]
在径向扫描过程中,当径向扫描范围满足预设条件时,停止扫描,得到目标覆盖范围,记录目标覆盖范围状态时的天线下倾角度,该角度为目标下倾角。其中,预设条件可以是当前的径向扫描范围内的用户数量为目标区域范围内用户数量的预设比例值,扫描范围内的用户数量由用户mdt数据得到,当预设的比例值为70%时,预设条件为当前扫描小扇形中用户的数量为总扇形用户数据量的70%,即停止扫描,当前的径向扫描范围为目标覆盖范围。
[0129]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示例中,基于预设的初始半径和扫描步幅对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记录每一次径向扫描得到的径向扫描范围和径向扫描范围中用户数量,并计算径向扫描范围中用户数量与目标区域的用户数量的占比数据,在径向扫描结束后,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径向扫描范围,得到目标覆盖范围。可以理解,若扫描结束后,有多个径向扫描范围满足预设条件,则根据预设的选择要求,确定目标覆盖范围。
[0130]
其中,所述记录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天线的下倾角度,得到所述目标下倾角的步骤,包括;
[0131]
步骤c31,获取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径向覆盖半径,其中,所述径向覆盖半径由所述初始半径和所述扫描步幅得到;
[0132]
步骤c32,基于所述径向覆盖半径,计算得到目标下倾角。
[0133]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目标覆盖范围后,获取目标覆盖范围的径向覆盖半径range
new
,该径向覆盖半径由初始半径和扫描步幅确定,可以理解,多次径向扫描是在初始半径的基础上,以扫描步幅为增量相应扩大扫描的半径,若第二次径向扫描确定目标覆盖范围,则径向覆盖半径range
new
为初始半径加扫描步幅得到的数据。
[0134]
基于径向覆盖半径,计算出天线波束下倾角,具体如下:
[0135][0136]
其中,tilt
new
为目标下倾角,anvha为天线的垂直半功率角,anvha根据天线工参得到。
[0137]
步骤s300,将所述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
[0138]
需要说明的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中包括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参数管理模块和天线调整子系统,参数管理模块用于对基站的天线系统的参数进行管理,并对用户业务分析模块输出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数据进行调整优化,发给目标区域的天线调整子系统执行,天线调整子系统根据调整优化指令控制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完成调整优化。
[0139]
其中,天线子系统中包括远程方向调整模块、远程下倾角调整模块和远程采集信息模块,所述远程方向调整模块用于控制天线方向角调整工作,根据远程采集信息模块采集的天线当前方向角信息进行比对,为天线方向角转向提供动力;远程下倾角调整模块用于控制天线下倾角调整工作,根据远程采集信息模块采集的天线当前的下倾角信息比对,提供下倾动力;远程采集信息模块用于采集监控天线运行状态,为管理和调整天线工参提供依据。
[0140]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与现有技术中天线射频姿态调整准确性低,网络优化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相比,在本技术中,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将所述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即在本技术中,对目标区域的扇形扫描和径向扫描,根据目标区域和扫描范围的用户mdt数据,判断用户分布和活动的规律与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目标区域的目标覆盖范围,得到天线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也即天线的射频姿态的最优解,改变了人工判断网络调整方式,得到准确的天线调整参数。将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由此通过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参数管理模块和天线调整系统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网络优化体系,可以自动、快速完成天线形态的调整。
[0141]
本技术基于上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还提供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包括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参数管理/调整模块、天线调整子系统。
[0142]
其中,用户业务分析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
[0143]
参数管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方向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并采集所述目标区域的现网天线参数,将所述现网天线参数与所述目标方向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进行匹配,并生成调整指令,发送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
[0144]
天线调整子系统用于接收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所述天线调整子系统包括远程采集信息模块、远程下倾角调整模块和远程方向角调整模块。
[0145]
可选地,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将所述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
[0146]
可选地,参照图5,参数管理/调整模块中包括参数管理中心和参数中心、指令编排中心、指令下发中心、用户管理中心等。
[0147]
其中,参考图6,参数管理中心和参数核查中心:对新型天线调整系统的各类工程参数进行核查、收集和管理,并对其进行详细存储,用于用户分析平台的具体依据。
[0148]
指令编排中心:对用户业务分析中心的输出各种调整数据,与参数管理中心的现网数据进行匹配,并最终形成调整指令输出给指令下发中心。
[0149]
指令下发中心:对编排中心和核查中心生成的指令进行下发,同时包括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操作维护中心)排队管理功能,用于新型天线调整系统的调整和收集,由此可以管理多个天线基站,服务全网基站,实现多小区协同调度,解除特殊场景的业务吸收。
[0150]
用户管理中心:负责用户的鉴权、校验、角色分配等工作,属于参数管理中枢。
[0151]
可选地,参考图7,天线调整子系统分为三部分:远程方向角调整模块100、远程下倾角调整模块200、远程采集信息模块300,三部分均有aisg(antenna interface standards group,天线接口标准组织)控制线400。
[0152]
其中,天线远程方向角调整模块(araa)主要构成及运行原理如下:
[0153]
由天线远程方向角调整模块是由远程转向控制单元(rscu)、远程转向动力单元(rspu)和远程转向随动单元(rssu)和组成,该装置的功能及运行原理如下:
[0154]
参考图8,转向控制单元(rscu)是天线控制系统的核心,其中,转向控制单元包括航空插头101、霍尔传感器102、减速电机103、机壳104、主控板105、六角输出连接器106。
[0155]
该单元采用arm芯片控制,根据网管系统(aims)指令,通过aisg控制线向远程转向和远程下倾发送启动或者停止指令,并根据这两个单位返回的运行信号及姿态感知芯片检测信号进行比较,判断网管指令是否执行成功,同时可进行信号校验,自我矫正姿态;设立保护装置,如系统运行异常可及时断电保护系统;转向控制单元设置完善的防雷结构,转向控制单元直接连接到基站机房内网络通信装置(ncd),并可接受12v-60v宽电压输入,转向控制单元是远程转向装置的动力提供者和控制者。
[0156]
参考图9,转向动力单元(rspu)是动力的执行者,其中,转向动力单元包括减速机201、背板202、传动轴203、输出法兰204、卡具205、球面轴承206、rtd连接器207、rscu接口208、防雨罩209。
[0157]
该单元通过减速机输出动力到输出轴,产生不小于30n.m的输出扭矩,通过输出轴及球面轴承等装置连接到远程下倾装置(rtd),并通过远程下倾机构(rtd)连接到天线上,实现天线围绕抱杆旋转,最大可旋转角度为
±
60
°
,静止状态下可承受150n.m以上的扭矩,抗风等级超过12级。
[0158]
参考图10,转向随动单元(rssu)是被动转动的机构,是连接天线于抱杆之间的可自由转动的单元,其中,转向随动单元包括卡具301、输出法兰302、轴303、天线连接器304、压力轴承305、馈线固定架306、轴承体307。
[0159]
通过传送轴及平面轴承实现圆周自由转动,同时安装天线馈线固定架,使天线旋转时,不会造成馈线头松动。
[0160]
其中,天线远程下倾角调整模块(arta)主要构成及运行原理如下:
[0161]
远程下倾装置是由远程下倾控制单元(rtcu)及远程下倾支架单元(rtbu)组成,该
装置的功能及运行原理如下:
[0162]
参考图11,下倾控制单元(rtcu)是下倾的动力提供者和控制者,其中,下倾控制单元与rscu结构图基本相同,姿态感应芯片401。
[0163]
该单元接收到来自远程转向控制单元(rscu)的命令,启动或者停止电机,并反馈电机工作脉冲数,可方便记录电机运行状态,同时该单元设置姿态芯片,可监控天线姿态,姿态监控芯片主要是mpu6050九轴姿态传感器构成,可检测天线在x、y、z三轴方向的角度和角速度,并将信息上报到远程转向控制单元(rscu),由主控单元收集及判断天线姿态。
[0164]
参考图12,下倾支架单元(rtbu)是下倾的执行者,其中,下倾支架单元包括组合轴承501、滚针压力轴承502、rtcu接口503、支撑架504、组合轴承505、丝杠传动装置506。
[0165]
该单元通过双三角形的稳定结构,采用t型丝杆传动的方式,拉动菱形机构,使菱形机构对角拉伸或收缩产生推力或者拉力,具有推动天线下倾的效果。
[0166]
rtcu安装到rtbu后随着天线下倾而动作,天线下倾参考图13和图14。
[0167]
因rtbu结构4个支架长度相同,所以丝杆始终垂直并等分菱形机构,丝杆下倾角度始终为天线下倾角度的一半,通过该方法可以还原天线下倾角度,天线与丝杆角度关系如图15所示。天线由ao下倾动作到co处,因为丝杆bd始终垂直并等分ac,并且ao等于co,所以bo为等腰三角形的高,因此丝杆下倾角度始终为天线下倾角度的一半。
[0168]
无论是rscu还是rtcu,做为系统重要的控制部分,每一个都有单独的编码,便于系统识别;rtbu是由支架板、丝杆传动装置、信号及断电开关、组合轴承、滚针压力轴承等组成,其结构如下:
[0169]
如图15所示,rtbu由四个支架板组成了菱形结构,菱形结构的a、c点放置丝杆传动装置,通过丝杆的转动,改变ac两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bd之间距离,支架板连接处都加装滚针压力轴承,减少摩擦,其中a、c点连接处增加组合轴承,避免连接处出现间隙,使结构牢固、耐用并且运行顺畅,该结构可承载重量达1千公斤以上,远远超过天线重量,丝杆传动装置采用304白钢制作,丝扣采用大间隔的t型扣,避免出现生锈或者掉落异物产生故障的情况,rtbu的设计充分考虑室外使用的各类情景,该结构可在-40℃-80℃内长时间运转。
[0170]
其中,天线远程采集信息调整模块(argi)主要构成及运行原理如下:
[0171]
天线远程采集信息调整模块是一款高度集成的gps l1&北斗b1i双频点通信基站天线姿态监测设备。参照图16,该模块包括mcu处理单元和gps/bd双模接收机、陀螺仪等,可测量方位角、下倾角、横滚角,同时提供经纬度、高程等信息,可以实时监测天线等物体的姿态和位置,仅需架设能够收到定位信号的天线上,即可完成通信基站天线的姿态、位置的测量。
[0172]
天线远程采集信息模块的特点如下:
[0173]
自动化:全天候、全时段、全网所有类型基站天线工参信息自动采集。
[0174]
实时性:一次安装,实时检测和采集工参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反馈网络基础信息。
[0175]
高效性:对实时数据和模型的动态分析,及时发现天线工作异常变化,提出预警。维护及时高,具有反向监测机制。
[0176]
精准性:抗多径效应,精度较高。方位角精度
±
2度;机械下倾角精度
±
1度;经纬度/海拔精度10米;
[0177]
成本低:使用普通gps导航芯片,接收机、天线、算法全部自行设计研发。
[0178]
在本实施例中,由用户业务分析模块根据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计算目标区域的覆盖范围,并输出天线需覆盖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将输出的目标区域的天线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信息输入给参数管理/调整模块。参数管理/调整模块通过平台向目标区域发送采集指令,采集目标区域当前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参数管理/调整模块根据反馈回当前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与目标区域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进行匹配,并经过指令编排中心,最终形成调整指令。天线调整子系统根据最终形成的指令通过aisg控制线调整方向角和下倾角,完成调整优化。参数管理/调整模块对最新的天线工参进行采集,完成数据库更新。
[0179]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对用户的分布范围和活动规律进行判断,通过扇形扫描和径向扫描,得到准确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并由参数调整平台自动生成调整指令,发送给天线调整子系统,从而远程调整目标区域的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完成网络的快速优化。由此通过用户业务分析模块、参数管理/调整模块和天线调整子系统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网络优化体系,可以准确、有效的调整网络结构和覆盖质量,相比传统的人工判断+电调天线或传统上塔调整的方式相比,提升了网络优化质量,大幅改善用户体验,通过自动、快速完成天线形态的调整,节省了网络优化的人工成本。
[0180]
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81]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设备,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的用于实现所述应用于用户业务分析模块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程序,
[0182]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实现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程序;
[0183]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实现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程序,以实现上述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步骤。
[0184]
本技术的天线管理与控制设备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85]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装置,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装置包括:
[0186]
获取模块10,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
[0187]
扫描模块20,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
[0188]
调整模块30,将所述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
[0189]
本技术天线管理与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90]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且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还可被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以用于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步骤。
[0191]
本技术存储介质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
此不再赘述。
[0192]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且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还可被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以用于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步骤。
[0193]
本技术存储介质具体实施方式与上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19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195]
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0196]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0197]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将所述天线方位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所述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所述天线调整系统根据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包括扇形扫描和径向扫描,所述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确定用户占比值最大的初始覆盖范围和所述初始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方向角;对所述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得到用户占比值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覆盖范围和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下倾角。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确定用户占比值最大的初始覆盖范围和所述初始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方向角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和预设的扫描步长,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得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所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确定初始覆盖范围;记录所述初始覆盖范围的方位,得到目标方向角。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所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确定初始覆盖范围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计算出所述至少一个扇形扫描范围内的用户数量与所述目标区域的用户数量的占比值,得到至少一个用户占比值;取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占比值中数值最大的用户占比值,得到目标占比值;获取所述目标用户占比值对应的扇形扫描范围,得到所述初始覆盖范围。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得到用户占比值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覆盖范围和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下倾角的步骤,包括:基于预设的初始半径和扫描步幅对所述初始覆盖范围进行径向扫描,得到径向扫描范围;当所述径向扫描范围满足预设条件时,停止扫描,得到目标覆盖范围;记录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天线的下倾角度,得到所述目标下倾角。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天线的下倾角度,得到所述目标下倾角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目标覆盖范围对应的径向覆盖半径,其中,所述径向覆盖半径由所述初始半径和所述扫描步幅得到;
基于所述径向覆盖半径,计算得到目标下倾角。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扇形扫描,根据所述用户mdt数据,确定用户占比值最大的初始覆盖范围和所述初始覆盖范围对应的目标方向角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目标区域的天线工参,所述天线工参包括天线挂高和天线发射角;基于所述天线挂高,计算出所述扫描范围的扫描半径;根据所述扫描半径和所述天线发射角,形成所述扫描范围。8.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系统包括:用户业务分析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所述用户业务分析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参数管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方向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并采集所述目标区域的现网天线参数;所述参数管理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现网天线参数与所述目标方向角和所述目标下倾角进行匹配,并生成调整指令,发送所述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天线调整子系统,用于接收所述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以完成天线调整优化,所述天线调整子系统包括远程采集信息模块、远程下倾角调整模块和远程方向角调整模块。9.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天线管理与控制程序,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程序配置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步骤。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天线管理与控制程序,所述天线管理与控制程序配置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天线管理与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用户MDT数据;基于用户MDT数据和预设的扫描范围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得到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将天线方位角和目标下倾角发送至参数管理模块,以供参数管理模块基于现网天线参数,生成调整指令,并输出调整指令至天线调整子系统,以供天线调整系统根据调整指令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完成天线调整优化,也即,对目标区域扫描,根据目标区域和扫描范围的用户MDT数据,判断用户分布和活动的规律与趋势,以此为依据确定目标覆盖范围,得到天线准确的目标方向角和目标下倾角,也即天线的射频姿态的最优解,改变了人工判断网络调整方式。改变了人工判断网络调整方式。改变了人工判断网络调整方式。
技术研发人员:高明皓 朱文涛 靳侃侃 张昶 李激光 王时檬 石巍 张洪伟 栾帅 张晨曦 邱禹 刘斐 吴远 徐金鹏 孟宪锟 高胜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5
技术公布日:2023/9/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岩样骨架体积测定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下一篇:研磨头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