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87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在各类建筑施工现场施工时,有时需要将相应的管道插入基桩孔内,之后向管道内放入筋笼和浇灌混凝土,因此需要使用相应的设备将管道垂直插入基桩孔中。
3.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目前用于将管道插入基桩孔内的设备,其在下放管道时,由于管道处于运动状态,导致很难对管道进行位置定准,很难确保管道以垂直方向插入基桩孔内,从而可能导致管道位置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4.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使得管道下放过程中不会出现晃动,而是可以精准定位,避免出现管道倾斜的情况,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包括施工台、设置于施工台上方的下沉座和定位环,所述施工台上贯穿开设有穿管口,所述施工台上方对称焊接有侧支桩,其中一个所述侧支桩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机,两个所述侧支桩相向的一侧壁均设有滑槽,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螺杆,其中所述螺杆位于其中一个滑槽内,另一个滑槽内固定焊接有限位滑棒,所述下沉座的两端对称焊接有延伸块,其中一个所述延伸块螺纹套设于螺杆上,另一个所述延伸块滑动套设于限位滑棒上;
8.所述下沉座内腔的两侧均形成有下侧槽,每个所述下侧槽内均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电动伸缩杆和底支座,其中两个所述底支座均呈l形。
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下沉座和底支座固定连接,所述底支座与下侧槽的内壁贴合;使得底支座只能在下侧槽内作水平移动,而不会发生下坠现象。
1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螺杆竖直设置于其中一个滑槽内,且所述螺杆的两端均与侧支桩转动连接;使得螺杆可以在滑槽内稳定地运转,且螺杆和限位滑棒对称于下沉座的两端。
1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两个所述侧支桩上均焊接有呈l形的上支架,且所述定位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支架焊接;从而通过两个上支架保证定位环的稳定。
1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定位环内腔的两侧均形成有上侧槽,且两个所述上侧槽内均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和定位块,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定位环和定位块
固定连接;第一电动伸缩杆和第二电动伸缩杆均需要外界电力设施供电。
1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定位块与上侧槽的内壁贴合,且两个所述定位块相向的一侧壁均为弧形;从而便于与管道外壁贴合。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5.该桩基孔施工设备,通过驱动电机运行带动螺杆运转,使下沉座带动管道下沉,其中管道的底部受下沉座限定,管道的顶部受到定位环的限定,使得管道下放过程中不会出现晃动,而是可以精准定位,避免出现管道倾斜的情况;
16.该桩基孔施工设备,通过在定位环上和下沉座上均设置两个电动伸缩杆,使得定位环和下沉座可用于对不同直径的管道进行定位,从而增大了该设备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下沉座b-b处的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定位环b-b处的剖视图。
21.图中:1、施工台;2、穿管口;3、侧支桩;4、电机;5、螺杆;6、限位滑棒;7、延伸块;8、下沉座;9、下侧槽;10、第一电动伸缩杆;11、底支座;12、上支架;13、定位环;14、上侧槽;15、第二电动伸缩杆;16、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参照图1-图4,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包括施工台1、设置于施工台1上方的下沉座8和定位环13,在施工台1上贯穿开设有穿管口2,在施工台1上方对称焊接有侧支桩3,两个侧支桩3均竖直设置,在其中一个侧支桩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机4,电机4竖直设置且需要外界电力设施供电,在两个侧支桩3相向的一侧壁均设有滑槽,电机4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螺杆5,其中螺杆5位于其中一个滑槽内,在另一个滑槽内固定焊接有限位滑棒6;
24.在下沉座8的两端对称焊接有延伸块7,螺杆5竖直设置于其中一个滑槽内,且螺杆5的两端均与侧支桩3转动连接,使得螺杆5可以在滑槽内稳定地运转,且螺杆5和限位滑棒6对称于下沉座8的两端,其中一个延伸块7螺纹套设于螺杆5上,另一个延伸块7滑动套设于限位滑棒6上,使得电机4运行时可带动螺杆5运转,使得下沉座8和两个延伸块7均随着限位滑棒6进行升降,实现管道的下放;
25.在下沉座8内腔的两侧均形成有下侧槽9,在每个下侧槽9内均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电动伸缩杆10和底支座11,其中两个底支座11均呈l形,用于与管道的底部抵接,从而拖住管道,第一电动伸缩杆10水平设置,且第一电动伸缩杆10的两端分别与下沉座8和底支座11固定连接,底支座11与下侧槽9的内壁贴合,使得底支座11只能在下侧槽9内作水平移动,而不会发生下坠现象;
26.在两个侧支桩3上均焊接有呈l形的上支架12,且定位环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支
架12焊接,从而通过两个上支架12保证定位环13的稳定,在定位环13内腔的两侧均形成有上侧槽14,且两个上侧槽14内均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15和定位块16,第二电动伸缩杆15的两端分别与定位环13和定位块16固定连接,第一电动伸缩杆10和第二电动伸缩杆15均需要外界电力设施供电,定位块16与上侧槽14的内壁贴合,且两个定位块16相向的一侧壁均为弧形,从而便于与管道外壁贴合。
27.工作原理:首先使用外界的机械设备将管道吊起,使管道呈竖直方向由定位环13的上方插入定位环13内,最终使管道的底部进入下沉座8内,此时驱动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杆10伸长带动两个底支座11相互靠近,使管道的底部与两个底支座11抵接,之后驱动两个第二电动伸缩杆15伸长,使两个定位块16与管道的外壁贴合(但不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从而使管道保持竖直状态;驱动电机4运行带动螺杆5运转,使下沉座8和两个延伸块7在限位滑棒6上下沉,从而带动管道下沉,管道会在下沉座8和定位环13内逐渐下沉,当管道的底部贴近基桩孔时,使两个第一电动伸缩杆10同步收缩,即可使两个底支座11同时脱离管道,使管道穿过穿管口2并垂直进入基桩孔内,避免管道倾斜。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包括施工台(1)、设置于施工台(1)上方的下沉座(8)和定位环(13),所述施工台(1)上贯穿开设有穿管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台(1)上方对称焊接有侧支桩(3),其中一个所述侧支桩(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机(4),两个所述侧支桩(3)相向的一侧壁均设有滑槽,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螺杆(5),其中所述螺杆(5)位于其中一个滑槽内,另一个滑槽内固定焊接有限位滑棒(6),所述下沉座(8)的两端对称焊接有延伸块(7),其中一个所述延伸块(7)螺纹套设于螺杆(5)上,另一个所述延伸块(7)滑动套设于限位滑棒(6)上;所述下沉座(8)内腔的两侧均形成有下侧槽(9),每个所述下侧槽(9)内均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电动伸缩杆(10)和底支座(11),其中两个所述底支座(11)均呈l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0)的两端分别与下沉座(8)和底支座(11)固定连接,所述底支座(11)与下侧槽(9)的内壁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5)竖直设置于其中一个滑槽内,且所述螺杆(5)的两端均与侧支桩(3)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支桩(3)上均焊接有呈l形的上支架(12),且所述定位环(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支架(12)焊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环(13)内腔的两侧均形成有上侧槽(14),且两个所述上侧槽(14)内均设有第二电动伸缩杆(15)和定位块(16),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15)的两端分别与定位环(13)和定位块(16)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16)与上侧槽(14)的内壁贴合,且两个所述定位块(16)相向的一侧壁均为弧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桩基孔施工设备,包括施工台、设置于施工台上方的下沉座和定位环,施工台上贯穿开设有穿管口,施工台上方对称焊接有侧支桩,其中一个侧支桩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机,两个侧支桩相向的一侧壁均设有滑槽,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有螺杆,其中螺杆位于其中一个滑槽内,另一个滑槽内固定焊接有限位滑棒,下沉座的两端对称焊接有延伸块,其中一个延伸块螺纹套设于螺杆上,另一个延伸块滑动套设于限位滑棒上,下沉座内腔的两侧均形成有下侧槽,每个下侧槽内均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一电动伸缩杆和底支座。该桩基孔施工设备,使得管道下放过程中不会出现晃动,而是可以精准定位,避免出现管道倾斜的情况。避免出现管道倾斜的情况。避免出现管道倾斜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鹏 于楠 张爱国 黄菲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煤光华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8
技术公布日:2023/9/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