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热管理系统以及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115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储能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以及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2.储能装置将电能存储起来,在有需要的时候再将其释放。在能量输入和输出过程中,储能装置会产生大量的热,需要对其进行热管理。相关技术中,为了使储能装置降温,在储能热管理系统中设置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对储能装置提供冷量,使其降温。但是,制冷机组产生的热量直接排向外界,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3.因此,有必要对储能热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对制冷机组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热量回收的储能热管理系统以及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
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主路,所述第一主路具有用于第一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一流道;
7.所述第一主路设有换热部、制冷机组和第一液泵,所述换热部设于储能装置之内,
8.所述制冷机组包括第二主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一控制组件,所述第二主路、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均具有用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流道;
9.所述第二主路设有第一换热装置、压缩机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之内,所述第二主路的所述第二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之内;
10.所述第二支路设有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支路设有第一热量回收装置,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相并联;
11.所述第一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主路连通。
12.在本技术中,制冷机组包括第二主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二主路设有第一换热装置、压缩机和节流装置,第二支路设有第二换热装置,第一支路设有第一热量回收装置,第一热量回收装置与第二换热装置相并联。在本技术中,第一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主路连通。如此,通过第一支路和第一热量回收装置,本技术能够对制冷机组中原本通过第二换热装置排向外界的热量进行回收。
13.本技术的目的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14.一种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包括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分别具有各自的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并联,并且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二储
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并联。
15.在本技术中,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包括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第一热量回收装置为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所共用,通过第一热量回收装置对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热量进行回收,有利于热量回收集中利用。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框图;
17.图2为本技术第一控制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18.图3为本技术第一控制组件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19.图4为本技术第二控制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20.图5为本技术第二控制组件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21.图6为本技术第一热量回收装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22.图7为本技术第一热量回收装置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23.图8为本技术第一热量回收装置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24.图9为本技术第二热量回收装置的框图;
25.图10为储能热管理系统与多个储能装置的换热部连接的框图;
26.图11为本技术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的框图;
27.图12为图11的第一热量回收装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28.图13为图11的第一热量回收装置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29.图14为图11的第一热量回收装置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技术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31.在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32.应当理解,本技术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技术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技术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33.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主路1,第一主路1具有用于第一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一流道。第一主路1设有换热部11、制冷机组12和第一液泵13,换热部11设于储能装置100之内,换热部11可以为设置于储能装置100的管道、液冷板或者其他换热元件。储能装置100包括储能电池,储能热管理系统中的换热部11可以用于对单个储能电池进行冷却,也可以用于对储能电池组进行冷却。
34.参见图1,第一主路1设有制冷机组12和第一液泵13,制冷机组12用于对第一主路1的第一换热介质提供冷量,制冷机组12与第一液泵13串联设置。制冷机组12包括第二主路12a、第一支路12b、第二支路12c和第一控制组件4,第二支路12c与第二主路12a连接,第二主路12a、第一支路12b和第二支路12c均具有用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流道。第二主路12a设有第一换热装置121、压缩机122和节流装置123,第一流道部分位于第一换热装置121之内,第二主路12a的第二流道部分位于第一换热装置121之内。第二支路12c设有第二换热装置124。当第二主路12a与第二支路12c连通形成冷却回路时,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过第一换热装置121、压缩机122、第二换热装置124和节流装置123。
35.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技术中,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不同,例如第一换热介质是水,第二换热介质是冷媒(可致零下几十度)。
36.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装置121为蒸发器,第二换热装置124为冷凝器。节流装置123采用电子膨胀阀,以控制第二换热介质到蒸发器的流通量。
37.蒸发器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在板式换热器内进行热交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蒸发器也可以采用壳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或者其他能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
38.具体的,参见图1,第一换热装置121包括第一端口1211、第二端口1212、第三端口1213和第四端口1214,第一端口1211和第二端口1212与第一主路1连通,第三端口1213和第四端口1214与第二主路12a连通。
3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装置121的第一端口1211和第四端口1214均为进口,第一端口1211用于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入,第四端口1214用于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入;第二端口1212、第三端口1213均为出口,第二端口1212用于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出,第三端口1213用于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出。
40.如图1所示,第一支路12b与第二主路12a连接,第一支路12b设有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与第二换热装置124相并联,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用于回收制冷机组12的热量,减少能源浪费。
4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第三换热装置211和热回收支路212,第三换热装置211设置于第一支路12b,热回收支路212具有用于第三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三流道,第一支路12b的第二流道部分位于第三换热装置211之内,第三流道部分位于第三换热装置211之内。热回收支路212设有储液箱2121、第二液泵2122和第三换热装置211,储液箱2121具有内腔,内腔与第三流道连通。工作时,热回收支路212的第三换热介质进入第三换热装置211与第二换热介质换热后能够直接进入储液箱2121。热回收支路212的第三换热介质可以是水,热交换后的热水可以用来作为生活用水,或者给其他热水应用做预热处理,减少其他应用所需要的电能或其他能源,节约能源。
42.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热回收支路212设有第一换热部件2123、第二液泵
2122和第三换热装置211,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还包括储液箱2121,储液箱2121具有内腔,第一换热部件2123至少部分位于内腔,内腔与第三流道隔离。工作时,热回收支路212的第三换热介质进入第三换热装置211与第二换热介质换热后进入第一换热部件2123,第一换热部件2123内第三换热介质与储液箱2121内第四换热介质换热。
43.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8,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第一换热部件213和储液箱2121,第一换热部件213设于第一支路12b,第一换热部件213至少部分位于储液箱2121内。工作时,第一支路12b的第二换热介质进入第一换热部件213,第一换热部件213内第二换热介质与储液箱2121内第四换热介质换热。第四换热介质可以是水,热交换后的热水可以用来作为生活用水,或者给其他热水应用做预热处理,减少其他应用所需要的电能或其他能源,节约能源。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换热装置211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第二换热介质和流体在板式换热器内进行热交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换热装置211也可以采用壳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或者其他能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
45.具体的,参见图6,第三换热装置211包括第五端口2111、第六端口2112、第七端口2113和第八端口2114,第五端口2111和第六端口2112与第一支路12b连通,第七端口2113和第八端口2114与热回收支路212连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换热装置211的第五端口2111和第八端口2114均为进口,第五端口2111用于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入,第八端口2114用于流体的流入;第六端口2112、第七端口2113均为出口,第六端口2112用于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出,第七端口2113用于流体的流出。
46.参见图6至图8,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加热器214,加热器214具有加热部2141,加热部2141设于储液箱2121内。当储液箱2121内流体温度不能满足应用需求时,通过加热器214进行热量补给。加热器214可以采用电加热器。
47.参见图1,制冷机组12包括第三支路12d,第三支路12d具有用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流道。第三支路12d与第一支路12b并联连接。第三支路12d设有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与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以及第二换热装置124相并联。第一控制组件4用于控制第一支路12b、第二支路12c和第三支路12d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主路12a连通。
48.当环境温度较高,储能装置100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压缩机122工作,第一换热装置121内的液态第二换热介质吸收第一主路1内的第一换热介质的热量蒸发为气态,降温后的第一换热介质实现对储能装置100冷却,同时,第一控制组件4控制第二主路12a与第一支路12b连通,压缩机122与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串行连通,压缩机12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的第二换热介质进入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进行热量回收,之后进入第一换热装置121。当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回收的热量饱和后,第一控制组件4控制第二主路12a与第三支路12d连通,压缩机122与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串行连通,压缩机12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的第二换热介质进入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进行热量回收,之后进入第一换热装置121,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积蓄的热量用来对储能装置100预热。当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回收的热量也饱和后,第一控制组件4控制第二主路12a与第二支路12c连通,压缩机12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进入第二换热装置124,第二换热装置124将高温高压的气态第二换热介质冷凝成低温高压的液态第二换热介质,低温高压的第二换热介质再进入到第一换热装置121中进行换热。
49.当然,本技术工作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当判断储能装置100会有预热需求时,例如,储能装置100可能会进入低温环境,控制压缩机12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的第二换热介质也可以优先排入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进行热量储存。当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储存热量饱和后,控制压缩机12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的第二换热介质再排入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进行热交换。
50.参见图2,第一支路12b包括第三流路2a和第四流路2b,第三换热装置211设于第四流路2b,第三流路2a与第二主路12a连接,第三流路2a连通第四流路2b和第二主路12a,第三流路2a也连通第三支路12d和第二主路12a。
5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第一控制组件4包括第三截止阀41a、第四截止阀42a和第五截止阀43a。第三截止阀41a设于第一支路12b,用于控制第一支路12b的导通或截止,第四截止阀42a设于第二支路12c,用于控制第二支路12c的导通或截止,第五截止阀43a设于第三支路12d,用于控制第三支路12d的导通或截止。当第三截止阀41a控制第一支路12b导通时,第四截止阀42a控制第二支路12c处于截止状态,第五截止阀43a控制第三支路12d处于截止状态,此时,第一支路12b与第二主路12a形成循环回路;当第四截止阀42a控制第二支路12c导通时,第三截止阀41a控制第一支路12b处于截止状态,第五截止阀43a控制第三支路12d处于截止状态,此时,第二支路12c与第二主路12a形成循环回路;当第五截止阀43a控制第三支路12d导通时,第三截止阀41a控制第一支路12b处于截止状态,第四截止阀42a控制第二支路12c处于截止状态,第三支路12d与第二主路12a形成循环回路。
52.第三截止阀41a、第四截止阀42a和第五截止阀43a可以采用二通阀。具体的,参见图2,第三截止阀41a具有第一接口411和第二接口412,第四截止阀42a具有第三接口421和第四接口422,第五截止阀43a具有第五接口431和第六接口432。通过调节第一接口411与第二接口412连通,能够使第一支路12b与第二主路12a连通,通过调节第三接口421与第四接口422连通,能够使第二支路12c与第二主路12a连通,通过调节第五接口431与第六接口432连通,能够使第三支路12d与第二主路12a连通。
53.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第一控制组件4包括第一控制阀41b和第二控制阀42b,第一控制阀41b分别控制第二支路12c、第三流路2a与第二主路12a的连通或断开。第二控制阀42b分别控制第四流路2b、第三支路12d与第三流路2a的连通或断开。
54.第一控制阀41b和第二控制阀42b可以采用三通阀,具体的,参见图3,第一控制阀41b具有第一连通口413、第二连通口414和第三连通口415,第二控制阀42b具有第四连通口423、第五连通口424和第六连通口425。第一连通口413与第二主路12a连通,第二连通口414与第二支路12c连通,第三连通口415与第三流路2a连通,第一连通口413能够与第二连通口414或第三连通口415连通。第四连通口423与第三流路2a连通,第五连通口424与第四流路2b连通,第六连通口425与第三支路12d连通,第四连通口423能够与第五连通口424或第六连通口425连通。
55.如图1所示,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第四支路5和第二控制组件6,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也设置于第四支路5,第四支路5内流通第一换热介质。参见图4,第一主路1包括第一流路1a和第二流路1b,换热部11设置于第一流路1a,第一换热装置121设置于第二流路1b,第四支路5与第二流路1b并联,第二控制组件6控制第四支路5或第二流路1b与第一流路1a连通。具体的,第一换热装置121的第一端口1211和第二端口1212与第二流路1b连通。
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包括第二换热部件311、第三换热部件312及外壳313,第二换热部件311设置于第三支路12d,第三换热部件312设置于第四支路5,第二换热部件311和第三换热部件312设于外壳313内,外壳313内填充有相变材料。通过第二换热部件311内的第二换热介质与相变材料换热,相变材料吸热后其物质状态发生变化(例如,固态变成液态),使热量储存于相变材料,在储能装置100需要预热时,第三换热部件312内第一换热介质与相变材料换热,相变材料从液态变成固态,释放的热量使第三换热部件312内第一换热介质温度升高,实现第一换热介质对换热需要单元预热。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支路5能够与一个储能装置100的换热部11形成回路,通过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对一个储能装置100进行预热。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0,第四支路5能够与多个储能装置100的多个换热部11形成回路,多个换热部11并联设置,通过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对多个储能装置100预热,提高工作效率。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支路5能够与多个储能装置100的多个换热部11形成回路,多个换热部11串联设置。
5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第二控制组件6包括第一阀件61a,第一阀件61a采用三通阀。第一阀件61a包括第一开口611、第二开口612和第三开口613,第一开口611与第一流路1a连通,第二开口612与第二流路1b连通,第三开口613与第四支路5连通,第一开口611与第二开口612或第三开口613连通。当需要对储能装置100预热时,控制第一开口611与第三开口613连通,第二开口612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流路1a与第四支路5形成循环回路,通过第一换热介质对换热需要单元预热;当储能装置100需要冷却时,控制第一开口611与第二开口612连通,第三开口613处于关闭状态,第一流路1a与第二流路1b形成循环回路,由制冷机组12对储能装置100冷却。
59.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5,第二控制组件6包括第一截止阀61b和第二截止阀62b,第一截止阀61b和第二截止阀62b均采用二通阀。第一截止阀61b设于第二流路1b,用于控制第二流路1b的导通或截止。第二截止阀62b设于第四支路5,用于控制第四支路5的导通或截止。当第一截止阀61b控制第二流路1b导通时,第二截止阀62b控制第四支路5处于截止状态,此时,第二流路1b与第一流路1a形成循环回路;当第二截止阀62b控制第四支路5导通时,第一截止阀61b控制第二流路1b处于截止状态,此时,第二流路1b与第一流路1a形成循环回路。
60.具体的,继续参见图5,第一截止阀61b具有第一通口614和第二通口615,第二截止阀62b具有第三通口616和第四通口617,控制第一通口614与第二通口615连通,能够使第二流路1b与第一流路1a连通,控制第三通口616与第四通口617连通,能够使第四支路5与第一流路1a连通。
61.第一换热部件、第二换热部件311以及第三换热部件312均具有通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部件、第二换热部件311以及第三换热部件312可以为管道、液冷板或者其他换热元件。
62.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参见图11,包括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均为上述储能热管理系统。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分别具有各自的第二换热装置124,其中,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与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二换热装置124并联,并且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与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二换热装
置124并联。也就是说,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为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所共用。通过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对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热量进行回收,有利于热量回收集中利用。
63.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至少两个第三换热装置211、至少两条热回收支路212和储液箱2121。
6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2,至少两个第三换热装置211包括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和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设置于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支路12b,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设置于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支路12b。至少两条热回收支路212包括第一子热回收支路212a和第二子热回收支路212b,第一子热回收支路212a具有用于第三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一子流道,第二子热回收支路212b具有用于第三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子流道;第一子流道部分位于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之内,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支路12b的第二流道部分位于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之内,第二子流道部分位于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之内,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支路12b的第二流道部分位于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之内。第一子热回收支路212a设有第三液泵2124和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第二子热回收支路212b设有第四液泵2125和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与同一个储液箱2121的内腔连通。
65.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3,第一子热回收支路212a设有第三液泵2124、第一子换热部件2126和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第二子热回收支路212b设有第四液泵2125、第二子换热部件2127和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第一子换热部件2126至少部分和第二子换热部件2127至少部分位于同一个储液箱2121之内。
66.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4,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储液箱2121和至少两个第一换热部件213,至少两个第一换热部件213位于同一个储液箱2121,至少两个第一换热部件213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支路12b,至少两个第一换热部件213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第一支路12b。
67.当环境温度较高,压缩机122工作,控制第一连通口413与第三连通口415连通,第二连通口414处于关闭状态,第四连通口423与第五连通口424连通,第六连通口425处于关闭状态,第三流路2a连通第三连通口415与第四连通口423,从而使第一支路12b与第二主路12a形成循环回路,通过第三换热装置211对压缩机122排出的热量进行回收,储液箱2121内流体温度与第二换热介质温差较小时,热回收饱和。当热回收饱和后,控制第一连通口413与第三连通口415连通,第二连通口414处于关闭状态,第三连通口415通过第三流路2a与第四连通口423连通,控制第四连通口423与第六连通口425连通,第五连通口424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使第三支路12d与第二主路12a形成循环回路,通过第二换热部件311内的第二换热介质与相变材料换热,使热量储存于相变材料。当热储存饱和后,控制第一连通口413与第二连通口414连通,第三连通口415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使第二支路12c与第二主路12a形成循环回路,压缩机122的排气进入第二换热装置124进行液化冷凝,将热量排向外界。
68.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对制冷机组12产生的多余热量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通过设置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采用相变材料作为蓄热热回收介质,对制冷机组12产生的多余热量进行回收储存,储存的热量对储能装置100预热,减少电加热器的使用,从而维持储能装置100在合适的工作温度,第二
热量回收装置31利用相变材料的特性,有效实现热量在时间上的转移和利用。
69.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路(1),所述第一主路(1)具有用于第一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主路(1)设有换热部(11)、制冷机组(12)和第一液泵(13),所述换热部(11)设于储能装置(100)之内,所述制冷机组(12)包括第二主路(12a)、第一支路(12b)、第二支路(12c)和第一控制组件(4),所述第二主路(12a)、所述第一支路(12b)和所述第二支路(12c)均具有用于第二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主路(12a)设有第一换热装置(121)、压缩机(122)和节流装置(123),所述第一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121)之内,所述第二主路(12a)的所述第二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121)之内;所述第二支路(12c)设有第二换热装置(124),所述第一支路(12b)设有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124)相并联;所述第一控制组件(4)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支路(12b)和所述第二支路(12c)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主路(12a)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第三换热装置(211)和热回收支路(212),所述第三换热装置(21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12b),所述热回收支路(212)具有用于第三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三流道,所述第一支路(12b)的所述第二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211)之内,所述第三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换热装置(211)之内;所述热回收支路(212)设有储液箱(2121)、第二液泵(2122)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211),所述储液箱(2121)具有内腔,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或者,所述热回收支路(212)设有第一换热部件(2123)、第二液泵(2122)和所述第三换热装置(211),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还包括储液箱(2121),所述储液箱(2121)具有内腔,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12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腔,所述内腔与所述第三流道隔离;或者,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第一换热部件(213)和储液箱(2121),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13)设于所述第一支路(12b),所述第一换热部件(21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储液箱(2121)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12)包括第三支路(12d),所述第三支路(12d)具有用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流通的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支路(12d)设有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所述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与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以及所述第二换热装置(124)相并联;所述第一控制组件(4)控制所述第一支路(12b)、所述第二支路(12c)和所述第三支路(12d)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主路(12a)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第四支路(5)和第二控制组件(6),所述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设置于所述第四支路(5),所述第一主路(1)包括第一流路(1a)和第二流路(1b),所述换热部(11)设置于所述第一流路(1a),所述第一换热装置(121)设置于所述第二流路(1b),所述第四支路(5)与所述第二流路(1b)并联,所述第二控制组件(6)控制所述第四支路(5)或所述第二流路(1b)与所述第一流路(1a)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量回收装置(31)包
括第二换热部件(311)、第三换热部件(312)及外壳(313),所述第二换热部件(311)设置于所述第三支路(12d),所述第三换热部件(312)设置于所述第四支路(5),所述第二换热部件(311)和所述第三换热部件(312)设于所述外壳(313)内,所述外壳(313)内填充有相变材料。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组件(6)包括第一阀件(61a),所述第一阀件(61a)包括第一开口(611)、第二开口(612)和第三开口(613),所述第一开口(611)与所述第一流路(1a)连通,所述第二开口(612)与所述第二流路(1b)连通,所述第三开口(613)与所述第四支路(5)连通,所述第一开口(611)与所述第二开口(612)或所述第三开口(613)连通;或者,所述第二控制组件(6)包括第一截止阀(61b)和第二截止阀(62b),所述第一截止阀(61b)设于所述第二流路(1b),所述第二截止阀(62b)设于所述第四支路(5),所述第一截止阀(61b)具有第一通口(614)和第二通口(615),所述第二截止阀(62b)具有第三通口(616)和第四通口(617),所述第一通口(614)与所述第二通口(615)连通,能够使所述第二流路(1b)与所述第一流路(1a)连通,所述第三通口(616)与所述第四通口(617)连通,能够使所述第四支路(5)与所述第一流路(1a)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组件(4)包括第三截止阀(41a)、第四截止阀(42a)和第五截止阀(43a),所述第三截止阀(41a)设于所述第一支路(12b),所述第四截止阀(42a)设于所述第二支路(12c),所述第五截止阀(43a)设于所述第三支路(12d),所述第三截止阀(41a)具有第一接口(411)和第二接口(412),所述第四截止阀(42a)具有第三接口(421)和第四接口(422),所述第五截止阀(43a)具有第五接口(431)和第六接口(432),所述第一接口(411)与所述第二接口(412)连通,能够使所述第一支路(12b)与所述第二主路(12a)连通,所述第三接口(421)与所述第四接口(422)连通,能够使所述第二支路(12c)与所述第二主路(12a)连通,所述第五接口(431)与所述第六接口(432)连通,能够使所述第三支路(12d)与所述第二主路(12a)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控制组件(4)包括第一控制阀(41b)和第二控制阀(42b),所述第一控制阀(41b)具有第一连通口(413)、第二连通口(414)和第三连通口(415),所述第二控制阀(42b)具有第四连通口(423)、第五连通口(424)和第六连通口(425),所述第一支路(12b)包括第三流路(2a)和第四流路(2b),所述第一连通口(413)与所述第二主路(12a)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口(414)与所述第二支路(12c)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415)与所述第三流路(2a)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413)与所述第二连通口(414)或所述第三连通口(415)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423)与所述第三流路(2a)连通,所述第五连通口(424)与所述第四流路(2b)连通,所述第六接口(426)与所述第三支路(12d)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423)与所述第五连通口(424)或所述第六连通口(425)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加热器(214),所述加热器(214)具有加热部(2141),所述加热部(2141)设于所述储液箱(2121)内。9.一种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均为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储能热管理系统,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所述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分别具有各自
的所述第二换热装置(124),其中,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与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换热装置(124)并联,并且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与所述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二换热装置(124)并联。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至少两个第三换热装置(211)、至少两条热回收支路(212)和储液箱(2121),所述至少两个第三换热装置(211)包括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和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所述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设置于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支路(12b),所述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设置于所述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支路(12b);所述至少两条热回收支路(212)包括第一子热回收支路(212a)和第二子热回收支路(212b),所述第一子热回收支路(212a)具有用于第三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一子流道,所述第二子热回收支路(212b)具有用于第三换热介质流通的第二子流道;所述第一子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之内,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支路(12b)的所述第二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之内,所述第二子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之内,所述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支路(12b)的所述第二流道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之内;所述第一子热回收支路(212a)设有第三液泵(2124)和所述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所述第二子热回收支路(212b)设有第四液泵(2125)和所述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所述第一子流道和所述第二子流道与同一个所述储液箱(2121)的内腔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子热回收支路(212a)设有第三液泵(2124)、第一子换热部件(2126)和所述第一子换热装置(211a),所述第二子热回收支路(212b)设有第四液泵(2125)、第二子热回收支路(212b)和所述第二子换热装置(211b),所述第一子换热部件(2126)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子换热部件(2127)至少部分位于同一个储液箱(2121)之内;或者,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热量回收装置(21)包括储液箱(2121)和至少两个第一换热部件(213),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换热部件(213)位于同一个所述储液箱(2121),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换热部件(213)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支路(12b),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换热部件(213)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所述第一支路(12b)。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储能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主路,第一主路设有换热部、制冷机组和第一液泵,制冷机组包括第二主路、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一控制组件,第二主路设有第一换热装置、压缩机和节流装置,第一流道部分位于第一换热装置之内,第二主路的第二流道部分位于第一换热装置之内;第二支路设有第二换热装置,第一支路设有第一热量回收装置,第一热量回收装置与第二换热装置相并联;第一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主路连通。如此,通过第一支路和第一热量回收装置,本申请能够对制冷机组中原本通过第二换热装置排向外界的热量进行回收。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储能热管理集成系统,通过第一热量回收装置对第一储能热管理系统和第二储能热管理系统的热量进行回收,有利于热量回收集中利用。用。用。


技术研发人员:尹斌 请求不公布姓名 杨利生 请求不公布姓名 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1
技术公布日:2023/9/2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