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结构及扫地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83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扫地机器人。
背景技术:
2.表面清洁装置通过其内部的风机运转将地面的灰尘随同空气一起吸入,并使灰尘滞留在尘盒内,清洁的空气则经风道排出。
3.表面清洁装置一般采用风机作为动力,风机工作时,气体流经管道的过程中,气体与管道的内壁发生碰撞,并产生噪音。并且表面清洁装置在进行清洁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加大风机的运行功率,以提升清洁效率,当风机运行速度越快时,气体在管道中的流动速度越快,则与管道的内壁碰撞产生的噪音越大,影响用户体验。
4.因此,如何降低气流与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之间的碰撞力,降低气流在管道中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是值得研究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扫地机器人。
6.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道结构,包括风机、第一导流管道和第二导流管道;
7.所述风机的所述机壳上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8.所述第一导流管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管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9.所述第一导流管道的第二进风口的口径大于第一进风口的口径;
10.所述第二导流管道中具有加速区和缓流区,所述加速区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管道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所述缓流区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管道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
11.所述加速区的口径由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到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减小;
12.所述缓流区的口径由靠近所述加速区的一端到远离所述加速区的一端逐渐增大。
13.进一步地,所述加速区的长度与所述缓流区的长度之间的比值为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0.2≤x≤1。
14.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
15.所述上壳体的外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限位凸起,所述下壳体的外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扣,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扣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扣合,以形成所述机壳。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管道包括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
17.所述第一连接壳的边缘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连接壳的边缘设有第一凸缘,
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卡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导流管道;
18.所述第一连接壳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壳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二连接件,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壳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接壳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柱;
20.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与所述限位柱的数量相等,且一个所述限位柱对应插入至一个所述限位槽中。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管道与所述机壳的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设有密封套。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管道包括第三连接壳和第四连接壳;
23.所述第三连接壳的边缘设有第一连接台,所述第四连接壳的边缘设有第二连接台,所述第一连接台与所述第二连接台对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导流管道;
24.所述第三连接壳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三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壳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四连接件,每一个所述第三连接件对应于一个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
25.进一步地,所述加速区的内壁和所述缓流区的内壁分别平滑的曲面。进一步地,所述机壳为蜗壳。
26.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本体和所述的风道结构。
27.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风机的第一进风口处设置第一导流管道,且第二进风口的口径大于第一进风口的口径,以提升风机在运行过程中,位于第二进风口处的气体流速小于第一进风口的气体流速,即通过增大第二进风口的口径以降低在第一导流管道的第二进风口处产生的噪音。通过降低加速区的口径,以提升通过第一出气口排出的空气进入到加速区时的流动速度,以提升空气在第二导流管道中的流动速度,通过增大缓流区的口径,以使得气体进入到缓流区时,气体的流速逐渐降低,以减缓气体与第二导流管道的内壁碰撞力,从而降低气体流经第二导流管道时产生的噪音。通过在第二导流管道中设置加速区和缓流区,以避免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中流动过程中产生共振,从而降低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中产生的噪音。
28.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0.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结构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结构的一视角的爆炸图;
32.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33.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结构中第二导流管道的爆炸图;
34.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结构中第二导流管道的一视角的
结构示意图。
3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6.100-风机;200-第一导流管道;300-第二导流管道;120-机壳;121-第一进风口;122-第一出风口;210-第二进风口;310-加速区;320-缓流区;123-上壳体;124-下壳体;123a-第一限位凸起;124a-第一连接扣;220-第一连接壳;230-第二连接壳;221-第一安装槽;231-第一凸缘;222-第一连接件;232-第二连接件;223-限位槽;233-限位柱;400-密封套;330-第三连接壳;340-第四连接壳;331-第一连接台;341-第二连接台;332-第三连接件;342-第四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应用于扫地机器人,能够降低扫地机器人在进行清洁和抽污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43.其中,该风道结构包括风机100、第一导流管道200和第二导流管道30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00可以是离心风机、轴流风机、斜流风机或横流风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100为离心风机。
44.另外,所述风机100的所述机壳120上具有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一出风口122,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一出风口122通过机壳120内部的腔体连通。
45.需要说明的是,当风机100运行时,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121进入到风机100
中,并从第一出风口122排出,以形成气流。
46.同时,将所述第一导流管道200设置在所述机壳120的侧壁,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21连通。具体的,第一导流管道200的出气端与第一进风口121连通。
47.其中,为了降低外部空气通过第一导流管道200和风机100从第一出风口122排出时产生的噪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管道200的第二进风口210的口径大于第一进风口121的口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管道200上具有第二进风口210,且第二进风口210位于第一导流管道200远离第一进风口121的一端。
4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进风口210的口径大于第一进风口121的口径,因此,当风机100运行时,此时,位于第二进风口210处的气体流速小于第一进风口121的气体流速,即通过增大第二进风口210的口径以降低在第一导流管道200的第二进风口210处产生的噪音。可以理解的是,当风速降低时,噪音也会降低。
49.另外,由于外部的气体通过第一导流管道200进入到风机100时,气体在第一导流管道200中的流动速度逐渐增大,因此为了降低进入到第一导流管道200中的气体与第一导流管道200内壁碰撞产生的噪音,将第一导流管道200的内壁设置为平滑的曲面,以使气体进入到第一导流管道200时,在平滑的曲面形的内壁沿内壁流动,使气体与第一导流管道200的内壁接触时,在曲面的作用下使气体对第一导流管道200的内壁碰撞的力形成沿曲面的方向分力,降低气体与第一导流管道200内壁的垂直碰撞力,从而降低气体在第一导流管道200中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5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外部气体进入到风机100时产生的噪音,将风机100的壳体设置为蜗壳状,以使得通过第一导流管道200进入到风机100中的气体,在风机100的蜗壳状结构的壳体的内壁形成螺旋状的气流,从而降低气体与风机100的壳体碰撞产生的噪音。
51.同时,将所述第二导流管道300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2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出风口122排出的气体进入到第二导流管道300中,并从第二导流管道300中的出风口排出。
52.具体的,为了降低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300中的噪音,降低从风机100的第一出风口122排出的气体产生的噪音,在所述第二导流管道300中具有加速区310和缓流区320,其中,所述加速区310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管道300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22的一端。
5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加速区310用于提升气体进入到第二导流管道300中的流速,以提升气体通过加速区310排出时的流动速度。
5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速区310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一出气口的口径,通过降低加速区310的口径,以提升通过第一出气口排出的空气进入到加速区310时的流动速度。
55.另外,所述缓流区320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管道300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122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缓流区320的口径大于加速区310的口径,通过增大缓流区320的口径以使得气体进入到缓流区320时,气体的流速逐渐降低,以减缓气体与第二导流管道300的内壁碰撞力,从而降低气体流经第二导流管道300时产生的噪音。
5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导流管道300中设置加速区310和缓流区320,以避免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300中流动过程中产生共振,从而降低气体在第二导流管
道300中产生的噪音。
57.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气体从风机100的第一出风口122排出后的气体的流动速度,将所述加速区310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流管的进气口与所述缓流区320之间。
58.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加速区310以提升气体的流动速度,以提升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300中的流动的初始动力,从而提升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300中的流动效率。
59.具体的,所述加速区310的口径由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22的一端到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122的一端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导流管道300中的管径逐渐减小时,气体的流速逐渐增加。
6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降低气体在加速区310中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所述加速区310的内壁为平滑的曲面,且该曲面的延伸方向与气体在加速区310中的流动方向相同,以降低气体在加速区310中流动过程中与加速区310的内壁碰撞产生的噪音。
61.另外,加速区310的长度与缓流区320的长度之间的比值为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0.2≤x≤1。可以理解的是,x的取值可以是0.2≤x≤1中的任意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62.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300中的噪音,将所述缓流区320设置所述加速区310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122的一端。
63.具体的,所述缓流区320的口径由靠近所述加速区310的一端到远离所述加速区310的一端逐渐增大。可以理解的是,当气体进入到缓流区320时,气体的流动速度逐渐减小,使得气体在缓流区320中与缓流区320的内壁碰撞力减小,同时,气体与缓流区320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300中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64.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易于风机100的维修、清洗或更换,所述机壳120包括上壳体123和下壳体124。
65.具体的,在所述上壳体123的外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限位凸起123a,所述下壳体124的外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扣124a。其中,多个相间隔的第一限位凸起123a分布在上壳体123的周向,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扣124a分布在下壳体124的周向。
6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凸起123a的数量与第一连接扣124a的数量相等,且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扣124a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23a扣合,以形成所述机壳120。
67.其中,第一限位凸起123a的数量与第一连接扣124a的数量分别至少为三个,以提升上壳体123与下壳体12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68.通过将上壳体123与下壳体124扣合,以便于上壳体123与下壳体124之间的安装或拆卸,同时便于对上壳体123和下壳体124的清理。
69.另外,为了避免进入到机壳120中的空气从上壳体123与下壳体124之间的连接部位漏出,在上壳体123的边缘设有密封胶,以通过密封胶将上壳体123与下壳体124连接的同时,提升对壳体的边缘的密封质量。
70.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管道200包括第一连接壳220和第二连接壳230。
71.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壳220的边缘设有第一安装槽221,所述第二连接壳230的边
缘设有第一凸缘231,所述第一凸缘231与所述第一安装槽221卡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导流管道200,通过凸缘与安装槽相互卡合,以提升第一连接壳220与第二连接壳230之间连接的密封质量,以避免第一导流管道200中的气体从第一连接壳220和第二连接壳230的边缘漏出。
72.同时,通过凸缘与安装槽的结合,能够使第一连接壳220与第二连接壳230之间形成限位,能够提升第一连接壳220与第二连接壳230之间的连接效率。
73.另外,在所述第一连接壳220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件222,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件222分布在第一连接壳220的周向,所述第二连接壳230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二连接件232,多个相间隔的第二连接件232分布在第二连接壳230的周向,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222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232连接。
7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件222的数量与第二连接件232的数量相等,且分别至少为三个。例如,当第一连接件222和第二连接件232的数量分别为三个时,三个第一连接件222之间的连接线形成三角形结构,以提升第一连接壳220与第二连接壳23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75.具体的,当第一连接件222为凸起,则第二连接件232为卡扣,且凸起能够与卡扣相互卡合。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壳220和第二连接壳230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
76.通过将第一连接壳220和第二连接壳230连接形成第一导流管道200,以便于第一导流管道200的安装或拆卸,同时易于对第一导流管道200的内壁进行清理。
7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壳220的内壁和第二连接壳230的内壁分别为平滑的曲面,以降低气体进入到第一导流管道200内时与第一连接壳220的内壁和第二连接壳230的内壁碰撞产生的噪音。具体的,第一连接壳220的曲面和第二连接壳230的曲面分别朝向第一进气口延伸,以使得第一连接壳220的曲面和第二连接壳230的曲面的延伸方向与气体在第一导流管道200中的流动路径相同,从而进一步降低气体在第一导流管道200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78.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第一连接壳220与第二连接壳23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在所述第一连接壳220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223,具体的,所述限位槽223位于第一连接壳220靠近第一导流管道200的进风口的一侧。
79.同时,在所述第二连接壳230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柱233,所述限位柱233位于第二连接壳230靠近第一导流管道200的进风口的一侧。
80.其中,限位槽223的数量与所述限位柱233的数量相等,且一个所述限位柱233对应插入至一个所述限位槽223中,通过将限位柱233插入至限位槽223中,以形成对第一连接壳220和第二连接壳230之间的限位,并能够提升第一连接壳220与第二连接壳230之间的连接效率。
81.在实施例中,限位槽223与限位柱233过盈配合。
8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限位柱233和限位槽223的数量分别为多个时,多个限位柱233相间隔设置,多个限位槽223相间隔设置。
8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柱233的数量和限位槽223的数量分别不大于四个,以避免对气体进入第一导流管道200的过程中形成影响。
84.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导流管道300与风机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及密封质量,在所述第二导流管道300与所述风机100的第一出风
口122之间设有密封套400。
85.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管道300包括第三连接壳330和第四连接壳340。
86.其中,所述第三连接壳330的边缘设有第一连接台331,所述第四连接壳340的边缘设有第二连接台341,所述第一连接台331与所述第二连接台341对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导流管道300。具体的,第一连接台331与第二连接台341相吻合,且形成错位连接,以提升第一连接台331与第二连接台341连接之间的连接效率,同时提升第一连接台331与第二连接台341之间连接的密封质量。
87.另外,所述第三连接壳330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三连接件332,多个相间隔的第三连接件332分布在第三连接壳330的周向,所述第四连接壳340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四连接件342,多个相间隔的第四连接件342分布在第四连接壳340的周向,每一个所述第三连接件332对应于一个所述第四连接件342连接。
88.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连接件332的数量与第四连接件342的数量相等,且分别至少为三个。例如,当第三连接件332和第四连接件342的数量分别为三个时,三个第三连接件332之间的连接线形成三角形结构,以提升第三连接壳330与第四连接壳3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89.具体的,当第三连接件33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相邻的第三连接件332的连线形成多边形,其中,形成的多边形的边数与第三连接件332的数量相等。
90.通过将第三连接壳330和第四连接壳340连接形成第二导流管道300,以便于第二导流管道300的安装或拆卸,同时易于对第二导流管道300的内壁进行清理。
91.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壳330的内壁和第四连接壳340的内壁分别为平滑的曲面,以降低气体进入到第二导流管道300内时与第三连接壳330的内壁和第四连接壳340的内壁碰撞产生的噪音。
92.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该扫地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本体和所述的风道结构。
93.其中,风道结构的第一导流管道200与扫地机器人中的吸污管连通,且第二导流管道300与扫地机器人中的收集箱连通,以使得通过外部的灰尘和杂质能够通过吸污管通过风道结构吸入到收集箱中。
94.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9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9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第一导流管道和第二导流管道;所述风机的机壳上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导流管道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管道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导流管道的第二进风口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口径;所述第二导流管道中具有加速区和缓流区,所述加速区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管道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所述缓流区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管道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所述加速区的口径由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到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缓流区的口径由靠近所述加速区的一端到远离所述加速区的一端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区的长度与所述缓流区的长度之间的比值为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0.2≤x≤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外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限位凸起,所述下壳体的外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扣,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扣与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扣合,以形成所述机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管道包括第一连接壳和第二连接壳;所述第一连接壳的边缘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连接壳的边缘设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卡合,以形成所述第一导流管道;所述第一连接壳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壳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二连接件,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对应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壳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接壳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柱;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与所述限位柱的数量相等,且一个所述限位柱对应插入至一个所述限位槽中。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管道与所述机壳的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设有密封套。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管道包括第三连接壳和第四连接壳;所述第三连接壳的边缘设有第一连接台,所述第四连接壳的边缘设有第二连接台,所述第一连接台与所述第二连接台对应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导流管道;所述第三连接壳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三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壳的侧壁设有多个相间隔的第四连接件,每一个所述第三连接件对应于一个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区的内壁和所述缓流区的内壁分别平滑的曲面。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为蜗壳。10.一种扫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扫地机器人本体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扫地机器人,属于清洁技术领域。风道结构包括风机、第一导流管道和第二导流管道;风机的机壳上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导流管道与第一进风口连通,第二导流管道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一导流管道的第二进风口的口径大于第一进风口的口径;第二导流管道中具有加速区和缓流区,加速区的口径由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一端到远离第一出风口的一端逐渐减小;缓流区的口径由靠近加速区的一端到远离加速区的一端逐渐增大。通过在第二导流管道中设置加速区和缓流区,以避免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中流动过程中产生共振,从而降低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中产生的噪音。从而降低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中产生的噪音。从而降低气体在第二导流管道中产生的噪音。
技术研发人员:胡永华 付晨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优纪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3
技术公布日:2023/9/2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