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隔热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许多任务业技术进行了技术的现代化更迭,对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的保温材料的兴趣日益增长。有别于传统的保温材料,气凝胶是由纳米粒子形成的多孔材料,具有高孔隙率和比表面积以及低热导率。但由于复杂的制备过程与极差的机械强度和力学特性,商业化推进的速度非常低。介孔材料具有相似的多孔结构,高孔隙率,比表面积和低热导率,且不论是工艺复杂性或是制造成本,均远优于气凝胶产品,有望用于诸如隔热材料、催化剂或半导体电路的绝缘等多重领域。
3.具体地,在各式各样的介孔材料中,空心介孔微球藉助其粉末型态,可以与纤维进行混编,以毡或是片的形式商业化。其高度柔韧性使其可以弯曲,折迭或切割,可适应于工业管道,阀件乃至于炉体的不同外形进行贴附与包裹。
4.然而,常见的空心二氧化硅介孔微球粉末大多是较弱低附着于纤维上,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常伴随粉末脱离扬尘的现象,不符合现代化工业该有的表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所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制备步骤为:
8.s1:将碳源、表面活性剂和扩孔剂溶解到乙醇水溶液中,搅拌至均匀分散,加入钛源,搅拌反应5~8min,加入催化剂,聚合反应30~40min,得到碳复合介孔微球水溶液;
9.s2:将s1得到的碳复合介孔微球水溶液,离心分离,收集产物溶于去离子水,超声分散20~30min,70~80℃下静置2~3h,离心分离,氮气环境下升温至700~900℃,焙烧,得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
10.较优化的方案,步骤s2中,焙烧时间为5~6h,升温速率为5~10℃/min;所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00nm~2μm,比表面积为200~800m2/g。
11.较优化的方案,所述表面活性剂为泊洛沙姆127、泊洛沙姆108、泊洛沙姆123、泊洛沙姆407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催化剂为辛胺、十二胺、三乙醇胺、二乙醇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催化剂浓度为0.2~0.5wt%;所述碳源为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多巴胺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钛源为钛酸异丙酯、钛酸四丁酯、四氯化钛、偏钛酸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
12.较优化的方案,包括隔热毡基底及其表面负载的隔热组合物,所述隔热组合物中含有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
13.较优化的方案,所述隔热组合物包括:以质量计,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80~120份、粘结剂1~120份、防水剂4~12份、溶剂800~12000份、发泡剂4~200份。
14.较优化的方案,所述粘结剂为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聚醋酸乙烯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三甲基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十三氟辛基三甲氧基硅烷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溶剂包括去离子水和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为具有c1~c6的直链单醇类溶剂,去离子水用量为溶剂总量的30~65wt%;所述发泡剂为具有c1~c12的饱和烃化合物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15.较优化的方案,所述隔热毡基底采用20μm至40μm的纤维织物;隔热毡基底材质的选用,考虑到隔热的用途,需要有较低的热导系数,具体数值为10w/mk以下的热导系数;所使用的隔热毡基底材质可以是丙烯酸树脂、酚醛树脂、纤维素、碳、纳米碳管、石墨烯、棉布、羊毛、不织布、玻璃纤维、陶瓷棉、聚酯、聚酰胺、聚烯烃、聚醚醚酮、聚芳酰胺等,但是不限于此;隔热毡基底可以是能够通过包括空间或孔使得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容易插入来进一步改善隔热性能的织物。
16.较优化的方案,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7.(1)将粘结剂和溶剂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发泡剂、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搅拌1~1.2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2~3h,得到隔热组合物;
18.(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真空干燥,得到成品。
19.较优化的方案,所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进行表面硅烷偶联剂kh-580改性,并在隔热组合物加入光引发剂,光引发剂用量为隔热组合物总量的1~3wt%;所述光引发剂为1-羟基-环己基苯酮。
20.硅烷偶联剂kh-580改性具体步骤为:将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分散至无水甲苯中,超声分散20~30min,加入硅烷偶联剂kh-580,80~85℃下搅拌反应3~4h,离心分离,洗涤干燥。
21.较优化的方案,所述粘结剂为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具体制备步骤为:
22.将乳化剂、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得到乳化剂水溶液;将端乙烯基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单体混合,搅拌均匀,加入乳化剂水溶液,超声分散20~30min,得到预乳液;丙烯酸酯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复配。
23.取1/2质量份的预乳液和1/2质量份的引发剂水溶液混合,75~80℃下保温反应30~40min,加入剩余1/2质量份的预乳液和剩余1/2质量份的引发剂水溶液,保温反应1~2h,反应后冷却至40~45℃,调节ph至6~8,得到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25.本方案提供了一种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该微球具有介孔结构,大小约为100nm至2μm,其微球表面为介孔钛碳复合层,介孔孔径为2nm至20nm,孔隙率可达80%以上,具有密度低、强度高、热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辐射热反射等特性;较高的孔隙率可实现优异保温效果、钛氧架桥的钛碳复合架构可以有效反射辐射热、超高的比表面积介孔结构可以增加微球与隔热毡基底纤维之间的接触位点并增加韧性,其作为隔热保温材料,其效果远优于中空玻璃微珠。
26.在此基础上,方案以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作为主要原料,并配以粘结剂、发泡剂、防水剂以及溶剂等组份,形成隔热组合物,本技术将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均匀低分散在组合物中,并将其负载至隔热毡基底表面,由于其具有高分散特性,能够有效增幅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粉末颗粒与隔热毡基底纤维的贴合面积,大幅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因高热干燥环境所造成的粉末脱落与扬尘现象;同时还能够保证隔热毡的隔热性能,实用性较高。
27.在此基础上,本技术在制备隔热毡时,对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进行表面预处理,利用硅烷偶联剂kh-580在其表面进行接枝,以引入巯基,一方面,硅烷偶联剂处理后介孔微珠的分散性能够提升,另一方面,在隔热毡表面光固化后,该介孔微球与隔热毡基底的附着性能更为优异。
28.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隔热毡的性能,方案限定了最为优异的粘结剂选择,在聚丙烯酸酯中引入端乙烯基聚硅氧烷,以得到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并将其作为粘结剂,有机硅的引入能够进一步提高隔热毡的表面疏水性,耐水性能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2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30.图1是本发明样品a1的扫描电镜图;
31.图2是本发明样品对照组样品中空玻璃微珠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本实施例中,端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步骤为:将0.1mol1,3-二乙烯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和0.5mol八甲基四硅氧烷混合,加入催化剂(三氟甲基磺酸,催化剂用量为反应单体总量的0.1wt%),75℃下保温反应4.5h,反应结束后中和至ph为7,过滤收集产物,减压蒸馏,得到端乙烯基聚硅氧烷。
34.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有涉及的原料的购买厂家没有任何特殊的限制示例性地包括:酚醛树脂型号为sumitomofm3000;三聚氰胺树脂型号为cymel303lf;盐酸多巴胺型号为麦克林d806618;钛酸四丁酯型号为麦克林t818869;偏钛酸型号为麦克林m871999;中空玻璃微珠型号为3m,k15;聚乙烯纤维布型号为江苏锐斯卡,600d。
35.实施例1:
36.一种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7.s1:将碳源、表面活性剂和扩孔剂溶解到乙醇水溶液中,其中乙醇水溶液中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和质量比为40:60;搅拌至均匀分散,加入钛源,搅拌反应5min,加入催化剂,聚合反应30min,得到碳复合介孔微球水溶液;
38.s2:将s1得到的碳复合介孔微球水溶液,离心分离,收集产物溶于去离子水,此时产物、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5:95,超声分散30min,80℃下静置3h,离心分离,氮气环境下升
温至700~900℃下焙烧,升温速率为10℃/min,焙烧时间为5~6h,得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
39.按照实施例1公开的方法,制备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具体涉及的组分选择及焙烧参数如下表一所示,所制得的样品为a1、a2、a3、a4。
40.表一
[0041][0042]
检测实验1:
[0043]
1、取样品a1、a2、a3、a4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中空玻璃微珠,分别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中样品a1的扫描电镜图为图1,对照组的扫描电镜图为图2。
[0044]
结论:样品a1所制得的介孔微球大小尺寸均一,粒径为300nm,且微球表面可观察到许多的介孔孔洞(黑色凹陷处);而中空玻璃微珠的大小尺寸较不均一,粒径为5~30μm。
[0045]
2、取样品a1、a2、a3、a4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中空玻璃微珠,分别检测样品的表面水接触角、热导系数、比表面积、平均粒径和孔隙率,具体检测数据如下表二:
[0046]
表二
[0047][0048]
取实施例1制备的样品a1,进行后续实施例2~8、对比例1:
[0049]
实施例2:
[0050]
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1]
(1)以质量计,将20份粘结剂和480份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1120份无水乙醇和8份发泡剂、80份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实施例1制备的a1),搅拌1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3h,得到隔热组合物。
[0052]
所述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酯(科迪化工,hl-5201);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所述发泡剂为环己烷。
[0053]
(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10min,60℃真空干燥3h,得到成品。所述隔热毡基底为聚乙烯纤维布。
[0054]
实施例3:
[0055]
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6]
(1)以质量计,将10份粘结剂和480份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1120份异丙醇和12份发泡剂、80份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实施例1制备的a1),搅拌1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3h,得到隔热组合物。
[0057]
所述粘结剂为聚甲基丙烯酸酯甲酯(pmma,三菱化学,vh001);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和异丙醇。所述发泡剂为环戊烷。
[0058]
(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10min,60℃真空干燥3h,得到成品。所述隔热毡基底为聚乙烯纤维布。
[0059]
实施例4:
[0060]
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1]
(1)以质量计,将15份粘结剂和800份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1200份无水乙醇和4份发泡剂、80份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实施例1制备的a1),搅拌1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3h,得到隔热组合物。
[0062]
所述粘结剂为聚丙烯酸(paa,麦克林,p822497);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所述发泡剂为环戊烷。
[0063]
(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10min,60℃真空干燥3h,得到成品。所述隔热毡基底为聚乙烯纤维布。
[0064]
实施例5:
[0065]
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6]
(1)以质量计,将10份粘结剂和600份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400份无水乙醇和4份发泡剂、100份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实施例1制备的a1),搅拌1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3h,得到隔热组合物。
[0067]
所述粘结剂为聚醋酸乙烯(麦克林,p823279);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所述发泡剂为环戊烷。
[0068]
(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10min,60℃真空干燥3h,得到成品。所述隔热毡基底为聚乙烯纤维布。
[0069]
实施例6:实施例6与实施例2步骤相同,区别在于:将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a1替换为a2。
[0070]
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1]
(1)以质量计,将20份粘结剂和480份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1120份无水乙醇和8份发泡剂、80份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实施例1制备的a2),搅拌1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3h,得到隔热组合物。
[0072]
所述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酯(科迪化工,hl-5201);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所述发泡剂为环己烷。
[0073]
(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10min,60℃真空干燥3h,得到成品。所述隔热毡基底为聚乙烯纤维布。
[0074]
实施例7:实施例7与实施例2步骤相同,区别在于:将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a1进行表面预处理。
[0075]
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6]
(1)预处理步骤为:将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分散至无水甲苯中,超声分散25min,加入硅烷偶联剂kh-580,80℃下搅拌反应3.5h,离心分离,洗涤干燥。所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硅烷偶联剂kh-580的质量比为1:6。
[0077]
以质量计,将20份粘结剂和480份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1120份无水乙醇和8份发泡剂、80份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实施例1制备的a1),搅拌1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3h,加入光引发剂,得到隔热组合物。
[0078]
所述光引发剂用量为隔热组合物总量的2.5wt%;所述光引发剂为1-羟基-环己基苯酮。所述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酯(科迪化工,hl-5201);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所述发泡剂为环己烷。
[0079]
(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10min,紫外光(波长为365nm,功率为2.5mw/cm2)下固化10min,60℃真空干燥1h,得到成品。所述隔热毡基底为聚乙烯纤维布。
[0080]
实施例8:实施例8与实施例7步骤相同,区别在于:调整粘结剂为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
[0081]
(1)预处理步骤为:将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分散至无水甲苯中,超声分散25min,加入硅烷偶联剂kh-580,80℃下搅拌反应3.5h,离心分离,洗涤干燥。所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硅烷偶联剂kh-580的质量比为1:6。
[0082]
以质量计,将20份粘结剂和480份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1120份无水乙醇和8份发泡剂、80份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实施例1制备的a1),搅拌1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3h,加入光引发剂,得到隔热组合物。
[0083]
所述光引发剂用量为隔热组合物总量的2.5wt%;所述光引发剂为1-羟基-环己基苯酮。所述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酯(科迪化工,hl-5201);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所述发泡剂为环己烷。
[0084]
(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10min,紫外光(波长为365nm,功率为2.5mw/cm2)下固化10min,60℃真空干燥1h,得到成品。所述隔热毡基底为聚乙烯纤维布。
[0085]
其中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的制备步骤为:将4g乳化剂、350g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得到乳化剂水溶液;将10g端乙烯基聚硅氧烷、150g丙烯酸酯单体混合,搅拌均匀,加入乳化剂水溶液,超声分散25min,得到预乳液;丙烯酸酯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复配,质量比为2:1:1。
[0086]
取1/2质量份的预乳液和5g引发剂水溶液(浓度为3wt%)混合,80℃下保温反应40min,加入剩余1/2质量份的预乳液和5g引发剂水溶液(浓度为3wt%),保温反应1.5h,反应后冷却至40℃,调节ph至7,得到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
[0087]
对比例1:
[0088]
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89]
(1)以质量计,将20份粘结剂和480份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1120份无水乙醇和8份发泡剂、80份中空玻璃微珠,搅拌1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3h,得到隔热组合物。
[0090]
所述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酯(科迪化工,hl-5201);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所述发泡剂为环己烷。
[0091]
(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10min,60℃真空干燥3h,得到成品。所述隔热毡基底为聚乙烯纤维布。
[0092]
检测实验2:
[0093]
取实施例2~8、对比例1制备的隔热毡,检测其热导系数、粉末脱落、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含量;其中热导系数采用hotdisk生产的热导系数分析仪量测,型号为tps2500s;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含量负载量,是以icp-aes进行钛元素定量后,再根据钛碳比例还原计算出介孔微球含量负载量;粉末脱落则是将取10cm*10cm*2.5cm尺寸的隔热毡,以干净压缩空气进行六面贯穿式吹扫,每面花时30分钟,吹扫空气流速1m/s,量测吹扫前后的重量变化作为评价粉末脱落程度,其中重量变化《0.1wt%标示为极低,0.1~2wt%为低,2~8wt%为中等。
[0094][009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制备步骤为:s1:将碳源、表面活性剂和扩孔剂溶解到乙醇水溶液中,搅拌至均匀分散,加入钛源,搅拌反应5~8min,加入催化剂,聚合反应30~40min,得到碳复合介孔微球水溶液;s2:将s1得到的碳复合介孔微球水溶液,离心分离,收集产物溶于去离子水,超声分散20~30min,70~80℃下静置2~3h,离心分离,氮气环境下升温至700~900℃,焙烧,得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焙烧时间为5~6h,升温速率为5~10℃/min;所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00nm~2μm,比表面积为200~800m2/g。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泊洛沙姆127、泊洛沙姆108、泊洛沙姆123、泊洛沙姆407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催化剂为辛胺、十二胺、三乙醇胺、二乙醇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催化剂浓度为0.2~0.5wt%;所述碳源为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多巴胺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钛源为钛酸异丙酯、钛酸四丁酯、四氯化钛、偏钛酸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4.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热毡基底及其表面负载的隔热组合物,所述隔热组合物中含有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组合物包括:以质量计,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80~120份、粘结剂1~120份、防水剂4~12份、溶剂800~12000份、发泡剂4~200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为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聚醋酸乙烯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防水剂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三甲基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十三氟辛基三甲氧基硅烷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复配;所述溶剂包括去离子水和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为具有c1~c6的直链单醇类溶剂,去离子水用量为溶剂总量的30~65wt%;所述发泡剂为具有c1~c12的饱和烃化合物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毡基底为丙烯酸树脂、酚醛树脂、纤维素、碳、纳米碳管、石墨烯、棉布、羊毛、不织布、玻璃纤维、陶瓷棉、聚酯、聚酰胺、聚烯烃、聚醚醚酮、聚芳酰胺中的任意一种。8.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粘结剂和溶剂混合,搅拌均匀分散,加入发泡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搅拌1~1.2h,加入防水剂,继续搅拌2~3h,得到隔热组合物;(2)将隔热毡基底置于隔热组合物中浸渍,干燥固化,得到成品。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进行表面硅烷偶联剂kh-580改性,并在隔热组合物加入光引发剂,光引发剂用量为隔热组合物总量的1~3wt%;硅烷偶联剂kh-580改性具体步骤为:将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分散至无水甲苯中,超
声分散20~30min,加入硅烷偶联剂kh-580,80~85℃下搅拌反应3~4h,离心分离,洗涤干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为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具体制备步骤为:将乳化剂、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均匀,得到乳化剂水溶液;将端乙烯基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单体混合,搅拌均匀,加入乳化剂水溶液,超声分散20~30min,得到预乳液;丙烯酸酯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复配;取1/2质量份的预乳液和1/2质量份的引发剂水溶液混合,75~80℃下保温反应30~40min,加入剩余1/2质量份的预乳液和剩余1/2质量份的引发剂水溶液,保温反应1~2h,反应后冷却至40~45℃,调节ph至6~8,得到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隔热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的隔热毡及其制备方法。本方案以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作为主要原料,并配以粘结剂、发泡剂、防水剂以及溶剂等组份,形成隔热组合物,本申请将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均匀低分散在组合物中,并将其负载至隔热毡基底表面,由于其具有高分散特性,能够有效增幅空心钛碳复合介孔微球粉末颗粒与隔热毡基底纤维的贴合面积,大幅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因高热干燥环境所造成的粉末脱落与扬尘现象;同时还能够保证隔热毡的隔热性能,实用性较高。较高。较高。
技术研发人员:陈震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艾肯复元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6
技术公布日:2023/9/2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