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129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管状加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管状加热器通常包括管体和设置在管体上的电加热装置,通过对管体的加热,进而将从管体中流过的流体进行加热。相关技术中,为了提高加热的效果,会在管体内设置扰流杆,扰流杆具有螺旋叶片可扰动流体。相关技术中,在扰流杆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部,在对扰流杆进行安装时,将扰流杆伸入到加热管内,然后将连接部焊接在加热管的管腔内壁,由此对连接部的尺寸要求较高,若是连接部的尺寸较小,则无法焊接到加热管的内壁,若是连接部的尺寸较大,则也无法将其伸入到加热管内进行焊接,装配起来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装配简单方便。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扰流杆、加热管、第一液箱和连接部,所述扰流杆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内;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扰流杆的一端部,所述第一液箱的内腔与加热管的管腔连通;
5.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卡接,在扰流杆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限制扰流杆的移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加热管的一端部或者第一液箱的内壁抵接。
6.本技术中第一连接部位于扰流杆的一端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卡接,使得装配起来较为方便,其中第二连接部与加热管的一端部或者第一液箱的内壁抵接,从而可对扰流杆进行固定限位,安装方便。
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扰流杆、加热管、第一液箱和连接部,所述扰流杆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内;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扰流杆的一端部,所述第一液箱的内腔与加热管的管腔连通;
8.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液箱的内壁或者加热管的一端部卡接。
9.本技术中第一连接部位于扰流杆的一端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液箱的内壁或者加热管的一端部卡接,从而对扰流杆进行固定限位,使得装配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10.图1本发明中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11.图2为本发明中加热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分解图;
12.图3为本发明中加热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13.图4为本发明中加热装置一个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剖视图;
14.图5为本发明中加热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图;
15.图6为本发明中加热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16.图7为本发明中加热装置另一个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立体剖视图;
17.图8为本发明中扰流杆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18.图9为本发明中扰流杆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19.图10为本发明中第二连接部的立体图;
20.图11为本发明中第二连接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22.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如图1,图5至7和图9至11所示,其具体结构包括扰流杆1、加热管2、第一液箱3和连接部,扰流杆1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2内;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第一连接部4位于扰流杆1的一端部,第一液箱3的内腔与加热管2的管腔连通;第一连接部4与第二连接部5卡接,在扰流杆1的轴向方向上,第二连接部5用于限制扰流杆1的移动,第二连接部5与加热管2的一端部或者第一液箱3的内壁抵接。
24.在相关技术中,会在加热管2的圆周外壁上设置薄膜加热层,该薄膜加热层是被夹在两层绝缘层之间的,同时薄膜加热层可与外部电源连接,从而使得薄膜加热层能够将加热管2进行加热,再通过热传导对流过加热管2管腔的流体进行加热。
25.其中,由于薄膜加热层是对加热管2的管壁进行加热,因此与加热管2管腔内壁越靠近的流体,其被加热的效果也就越好,为了提高加热的效果,可在加热管2中设置扰流杆1,一方面使得流体在扰流杆1的结构作用下更加靠近管腔内壁,扰流杆1在安装到加热管2内时,位于加热管2轴线上,也即加热管2的中心线位置,由此中心位置在扰流杆1结构的阻碍下无法通过流体,流体只能朝扰流杆1周围流动,使得流体更加靠近管壁,另一方面流体在扰流杆1扰动下,提高了与加热管2管壁的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加热的效果。
26.但相关技术中,扰流杆1在安装到加热管2内部时,还需要将扰流杆1的两端与加热管2的内壁焊接起来。而本发明中,加热管2与第一液箱3焊接连接,此时扰流杆1再进行安装时,扰流杆1一端部设置的第一连接部4与第二连接部5卡接,然后第二连接部5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就或者加热管2的一端卡接,进而实现扰流杆1的固定。其中,第一液箱3的内腔与加热管2的管腔连通,第一液箱3也是密封的箱体,在加热装置工作的过程中,流体会先进入到第一液箱3的内腔,然后再流入到加热管2的管腔中,因此扰流杆1在安装时无需考虑扰流杆1的两端与加热管2之间的密封性,大大提高了装配的方便性。
27.其中,如图8至9所示,第一连接部4包括多个卡接部401和多个延伸部402,卡接部401为弹性件,多个卡接部401沿加热管2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在加热管2的径向方向上,延伸部402从卡接部401远离扰流杆1的端部向外延伸;如图10至11所示,第二连接部5包括卡环501、限位环502和连接筋503,卡环501的最大直径小于加热管2的管径,限位环502的最大直径大于加热管2的管径,卡环501至少部分位于限位环502内,连接筋503连接于卡环501和限位环502之间;延伸部402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加热管2的管径;卡接部401至少部分位于卡环501内,卡接部401与卡环501的内壁抵接;卡环501包括第一侧壁505,延伸部402与第一
侧壁505抵接,在加热管2的轴向方向上,第一侧壁505限制延伸部402的移动。
28.加热装置在进行装配时,先将加热管2与第一液箱3连接起来,其中第一液箱3是由多块金属板焊接围成的箱体结构,其中加热管2连接在第一液箱3的一侧侧壁,加热管2与这一侧侧壁的金属板焊接,在装配扰流杆1之前,与加热管2相对的一侧的金属板先不进行焊接,留出空置的缺口,以便于扰流杆1从空置的缺口安装到加热管2内,在扰流杆1安装好后,再将空置的缺口位置的金属板焊接上,以使得第一液箱3保持密封。
29.如图5至7所示,将第一连接部4与第二连接部5卡接时,卡接部401与卡环501的内壁抵接,延伸部402则与卡环501一侧侧壁抵接。
30.在本实施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当第二连接部5与加热管2的一端抵接时,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腔,第二连接部5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腔,限位环502至少部分或者连接筋503至少部分与加热管2的一端抵接。
31.在加热管2与第一液箱3的连接时,会在第一液箱3的侧壁上开设与加热管2适配的孔洞,以便于加热管2的连接,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在连接的过程中伸入到第一液箱3的内腔时,此时第二连接部5会直接与加热管2的一端抵接,实现扰流杆1的固定。此时若是限位环502的尺寸较大,则连接筋503则起到主要的抵接作用,连接筋503会与加热管2的管口抵接;若是限位环502与加热管2的管径的大小相当或者限位环502的大小稍大于加热管2的管径,则限位环502起到主要的抵接作用,与加热管2的管口抵接。实现扰流杆1的固定限位。
32.在第二种情况下,当所述第二连接部5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抵接时,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壁,第二连接部5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腔,限位环502至少部分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抵接。
33.在此情况下,由于加热管2在于第一液箱3的侧壁连接时,加热管2的管口未伸入到第一液箱3的内腔,而是位于第一液箱3开设的孔洞的内壁位置,此时加热管2和第一液箱3焊接后,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卡接后,第二连接部5则会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卡接,卡接状态下,限位环502抵接在第一液箱3的内壁。
34.延伸部402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加热管2的管径,此时扰流杆1可更加便捷顺畅的从加热管2中插入,同样的,在对扰流杆1进行安装时,将扰流杆1伸入到第一液箱3内,然后再将扰流杆1插入到加热管2中,当第一连接部4从加热管2的一端伸入,从另一端伸出时,然后将第二连接部5与第一连接部4卡接到一起。
35.在卡接时,将卡环501对准延伸部402,施加一定的力,使得延伸部402和卡接部401挤入到卡环501内,由于卡接部401为弹性件,在施加外力将卡环501套接到卡接部401上时,延伸部402会在卡环501的挤压下相互靠拢,卡接部401也会相互靠拢,由此卡接部401产生弹力,当延伸部402穿过卡环501时,在弹力的作用下,卡接部401回复原状,从而卡接部401与卡环501的内壁抵接,延伸部402也会与第一侧壁505抵接,由于延伸部402是从卡接部401向外延伸的,延伸部402在与第一侧壁505抵接时,能够限制扰流杆1整体在其自身轴向方向上的移动,从而起到固定扰流杆1的作用。
36.由于卡环501的直径小于加热管2的管径,若是没有限位环502对卡环501的连接固定,则扰流杆1即使与卡环501卡接后,在加热管2的轴向方向上,扰流杆1仍旧会发生移动。限位环502抵接到第一液箱3内壁或者与加热管2的管口抵接限位,与之连接的卡环501则也同样被限位,此时卡环501与第一连接部4卡接时,扰流杆1的移动会受到限位,实现扰流杆1
与加热管2的相对固定。
37.其中,卡环501的最大直径是小于加热管2的管径,限位环502的直径大于加热管2的管径,一方面是由于此时延伸部402之间的最大直径小于加热管2的直径,为了便于卡环501与第一连接部4的卡接,另一方面卡环501的最大直径小于加热管2的管径,可使得卡环501在与限位环502配合限制扰流杆1在其自身轴向方向上的移动,当卡环501通过连接筋503与限位环502连接时,卡环501的最大直径小于加热管2的管径,由此卡环501和限位环502之间可留置出较大的间隙,以供流体通过。若是卡环501的直径较大,大于加热管2的管径,则当卡环501与第一连接部4卡接时,卡环501会遮挡住加热管2的管腔,影响流体的流通。
38.其中,延伸部402远离第一侧壁505的一侧具有圆弧倒角403,卡环501包括第二侧壁506,第二侧壁506具有圆弧面507。
39.为了便于卡环501方便套接到卡接部401与卡接部401抵接,在延伸部402的一侧设有圆弧倒角403,圆弧倒角403可使得延伸部402更容易挤压到卡环501内,使得延伸部402更容易发生位置的变化,从而带动卡接部401也发生移动,当延伸部402挤压进卡环501内时,延伸部402相互靠拢,卡接部401也随之相互靠拢并产生弹力,当继续施加外力到卡环501上,卡环501继续挤压延伸部402直至延伸部402穿过卡环501,此时卡接部401在弹力的作用下回复至原状,从而卡接部401能够与卡环501的内壁抵接。
40.圆弧面507一方面可配合圆弧倒角403,使得延伸部402更容易挤压到卡环501内,另一方面圆弧面507也更方面装配时的定位,使得装配人员更容易将卡环501对准到延伸部402,提高卡接装配的效率。
41.另外,第二连接部5包括多个限位片504,限位片504与限位环502连接,在扰流杆1的轴向方向上,限位片504从限位环502朝向加热管2延伸,限位片504与加热管2的内壁抵接。
42.限位片504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将扰流杆1安装到加热管2内时,对于扰流杆1的定位,使得扰流杆1始终处于加热管2中心线位置,另一方面也是对第二连接部5进行支撑和限位,防止扰流杆1在加热管2的径向方向上的移动。
43.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包括第三连接部6和第二液箱7,第三连接部6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液箱7的内腔,第三连接部6位于扰流杆1远离第二连接部5的一端,第三连接部6与扰流杆1的一端为一体件或者卡接。
44.第三连接部6的结构与第二连接部5的结构相同,当第三连接部6与扰流杆1的另一端卡接时,扰流杆1的另一端也同样设有第一连接部4,第一连接部4与第三连接部6的卡接方式与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的卡接方式也相同。
45.同样的,扰流杆1的另一端部设有第二液箱7,第二液箱7采用的也是金属板焊接密封,加热管2的另一端与第二液箱7焊接,并且加热管2的管腔和第二液箱7的内腔连通,在加热装置的工作过程中,流体从第一液箱3进入,流经加热管2,再从加热管2流入到第二液箱7,再从第二液箱7导入到外部;其中扰流杆1对流体进行扰流提高加热的效果。
46.另外,在对扰流杆1进行安装时,若是扰流杆1的另一端部与第三连接部6为一体件时,则在装配时,将扰流杆1插入到加热管2内,扰流杆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的卡接对扰流杆1进行固定。若是扰流杆1的另一端部与第三连接部6卡接时,则先将扰
流杆1插入到加热管2内,然后再将第二连接部5和第三连接部6先后或者同时卡接到扰流杆1两端设有的第一连接部4上,卡接后,第二连接部5抵接到加热管2的一端或者第一液箱3的内壁;第三连接部6抵接到加热管2的另一端或者第二液箱7的内壁。
47.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如图1至4,图8和图10至11所示,其结构包括扰流杆1、加热管2、第一液箱3和连接部,扰流杆1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2内;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4,第一连接部4位于扰流杆1的一端部,第一液箱3的内腔与加热管2的管腔连通;第一连接部4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或者加热管2的一端部卡接。
4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包括多个卡接部401和多个延伸部402,卡接部401为弹性件,多个卡接部401沿加热管2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在加热管2的径向方向上,延伸部402从卡接部401远离扰流杆1的端部向外延伸;延伸部402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加热管2的管径。
49.延伸部402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加热管2的管径,使得第一连接部4在从加热管2一端伸入,从另一端伸出时,第一连接部4通过延伸部402的限位可实现扰流杆1的固定限位。
50.虽然延伸部402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加热管2的管径,但由于卡接部401为弹性件可发生变形,当将第一连接部4从加热管2一端插入时,在加热管2的管壁的限制下,延伸部402作相互靠拢的动作,从而可使得第一连接部4在加热管2内移动,此时卡接部401发生形变产生弹力,当延伸部402从加热管2另一端伸出时,在弹力的作用下,延伸部402和卡接部401都回复至初始状态,从而延伸部402可对扰流杆进行限位。
51.本实施例中也具有两种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下,扰流杆1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4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卡接,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位于第一液箱3的侧壁,延伸部402至少部分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抵接,卡接部401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2内。
52.在第一液箱3和加热管2的连接时,本技术中的两个实施例采用同样的方式,在第一液箱3的一侧开设孔洞,加热管2在焊接的过程中位于孔洞的内壁位置处,从而当延伸部402从加热管2的另一端伸出时,回复初始状态的延伸部402抵接在第一液箱3的内壁,实现扰流杆1的限位。
53.在第二种情况下,扰流杆1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4与加热管2的一端部卡接,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腔,延伸部402至少部分与加热管2的一端部抵接,卡接部401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2内。
54.此情况下,加热管2一端在来连接到第一液箱3上时,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伸入到了第一液箱3的内腔中,由此当延伸部402从加热管2的另一端伸出时,回复初始状态的延伸部402会与加热管2的管口抵接,实现扰流杆1的限位。
55.同样的,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包括第三连接部6,第三连接部6位于扰流杆1的远离第一连接部4的一端,扰流杆1端部与第三连接部6为一体件或卡接;加热装置包括第二液箱7,第三连接部6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液箱7的内腔。此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56.其中,如图8至9所示,在两个实施例中,扰流杆1的结构包括杆体101和螺旋叶片102,杆体101和螺旋叶片102为一体件。
57.当扰流杆1装配到加热管2内时,杆体101是位于加热管2中心线位置上的,该位置处与加热管2的管壁距离最远,若流体从该位置通过,相较于从管壁位置通过,中心线位置
的流体加热效率最差,由此杆体101位于中心线位置可限制阻碍流体从该位置通过,并且杆体101配合上螺旋叶片102使得流体尽可能的向加热管2的管壁位置流动,从而提高加热的效率。
58.其中,第一液箱3和第二液箱7均具有通孔8,第一液箱3与加热管2的一端部密封连接,第二液箱7与加热管2的另一端部密封连接。
59.流体在进入第一液箱3或者流出第二液箱7时,均是通过通孔8实现,第一液箱3或者第二液箱7于通孔8所在位置处还可另外连接管道,从而方便与外部结构连接,也方便流体导入和导出。
60.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物件之间的关系,非实质性限定,“多个”,是指至少两个以上。
61.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杆(1)、加热管(2)、第一液箱(3)和连接部,所述扰流杆(1)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2)内;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所述第一连接部(4)位于扰流杆(1)的一端部,所述第一液箱(3)的内腔与加热管(2)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4)与第二连接部(5)卡接,在扰流杆(1)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部(5)用于限制扰流杆(1)的移动,所述第二连接部(5)与加热管(2)的一端部或者第一液箱(3)的内壁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包括多个卡接部(401)和多个延伸部(402),所述卡接部(401)为弹性件,多个所述卡接部(401)沿加热管(2)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在加热管(2)的径向方向上,所述延伸部(402)从卡接部(401)远离扰流杆(1)的端部向外延伸;所述第二连接部(5)包括卡环(501)、限位环(502)和连接筋(503),所述卡环(501)的最大直径小于加热管(2)的管径,所述限位环(502)的最大直径大于加热管(2)的管径,所述卡环(501)至少部分位于限位环(502)内,所述连接筋(503)连接于卡环(501)和限位环(502)之间;所述延伸部(402)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加热管(2)的管径;所述卡接部(401)至少部分位于卡环(501)内,所述卡接部(401)与卡环(501)的内壁抵接;所述卡环(501)包括第一侧壁(505),所述延伸部(402)与第一侧壁(505)抵接,在加热管(2)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505)限制延伸部(402)的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连接部(5)与加热管(2)的一端抵接时,所述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腔,所述第二连接部(5)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腔,所述限位环(502)至少部分或者连接筋(503)至少部分与加热管(2)的一端抵接;当所述第二连接部(5)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抵接时,所述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壁,所述第二连接部(5)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腔,所述限位环(502)至少部分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402)远离第一侧壁(505)的一侧具有圆弧倒角(403),所述卡环(501)包括第二侧壁(506),所述第二侧壁(506)具有圆弧面(507)。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5)包括多个限位片(504),所述限位片(504)与限位环(502)连接,在扰流杆(1)的轴向方向上,所述限位片(504)从限位环(502)朝向加热管(2)延伸,所述限位片(504)与加热管(2)的内壁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三连接部(6)和第二液箱(7),所述第三连接部(6)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液箱(7)的内腔,所述第三连接部(6)位于扰流杆(1)远离第二连接部(5)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部(6)与扰流杆(1)的一端为一体件或者卡接。7.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杆(1)、加热管(2)、第一液箱(3)和连接部,所述扰流杆(1)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2)内;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4),所述第一连接部(4)位于扰流杆(1)的一端部,所述第一液箱(3)的内腔与加热管(2)的管腔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部(4)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或者加热管(2)的一端部卡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包括多个卡接部(401)和多个延伸部(402),所述卡接部(401)为弹性件,多个所述卡接部(401)沿加热管(2)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在加热管(2)的径向方向上,所述延伸部(402)从卡接部(401)远离扰流杆(1)的端部向外延伸;所述延伸部(402)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加热管(2)的管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扰流杆(1)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4)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卡接时,所述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位于第一液箱(3)的侧壁,所述延伸部(402)至少部分与第一液箱(3)的内壁抵接,所述卡接部(401)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2)内;当所述扰流杆(1)一端部的第一连接部(4)与加热管(2)的一端部卡接时,所述加热管(2)的一端管口位于第一液箱(3)的内腔,所述延伸部(402)至少部分与加热管(2)的一端部抵接,所述卡接部(401)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2)内。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三连接部(6),所述第三连接部(6)位于扰流杆(1)的远离第一连接部(4)的一端,所述扰流杆(1)的端部与第三连接部(6)为一体件或卡接;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二液箱(7),所述第三连接部(6)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液箱(7)的内腔。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扰流杆、加热管、第一液箱和连接部,扰流杆至少部分位于加热管内;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位于扰流杆的一端部,第一液箱的内腔与加热管的管腔连通;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卡接,在扰流杆的轴向方向上,第二连接部用于限制扰流杆的移动,第二连接部与加热管的一端部或者第一液箱的内壁抵接。本申请中第一连接部位于扰流杆的一端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卡接,使得装配起来较为方便,其中第二连接部与加热管的一端部或者第一液箱的内壁抵接,从而可对扰流杆进行固定限位,安装方便。便。便。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石海民 娄来峰 请求不公布姓名 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3/9/2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