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84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加热器。


背景技术:

2.管状电加热器包括管体和与管体配合的电加热装置,通过电加热装置对管体的加热,进而将从管体中流过的流体进行加热,而电加热装置是通过电极与外部电源连接,进而通电加热。
3.相关技术中,电极结构包括装配部和两个电极片,装配部套设在管体的外围,两个电极片分别从装配部的两个末端向外延伸,并靠在一起,两个电极片分别设有螺钉孔,然后通过螺钉或焊接对两个电极进行固定。电加热器的两个电极片需要螺钉固定或者焊接固定,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电加热器。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加热管和电极结构,所述加热管包括加热层,所述电极结构包括装配部,所述装配部套设于所述加热管,所述电极结构与加热层电性连接;
6.所述电极结构包括电极片,所述电极片与装配部连接,所述电极片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所述装配部具有冲压孔,所述电极片至少部分自冲压孔的孔壁向外延伸。
7.本技术的装配部具有冲压孔,电极片至少部分自冲压孔的孔壁向外延伸,也即本技术可以通过在电极结构上冲压形成电极片,相比两个电极片的固定,结构更加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极结构的立体图一;
9.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极结构的立体图二;
10.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极结构的立体图三;
11.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极结构的正视图;
12.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极结构的立体图四;
13.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电极结构的立体图;
14.图7为本技术中电极结构与加热管配合的立体图;
15.图8为本技术中电加热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17.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
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8.如图1至8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加热管4和电极结构3,加热管4包括加热层401,电极结构3包括装配部1,装配部1套设于加热管4,电极结构3与加热层401电性连接;电极结构3包括电极片301,电极片301与装配部1连接,电极片301用于连接外部电源,装配部1具有冲压孔302,电极片301至少部分自冲压孔302的孔壁向外延伸。
19.相关技术中,加热管包括设置在管体的外壁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一层加热层和两层绝缘层,加热层设置在两层绝缘层之间,其中一层绝缘层与加热管的管壁贴合,以防止通电工作时漏电或短路。加热层通过电极结构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电极结构采用抱箍式结构,使得电极结构与加热层充分接触,在装配时,对抱箍式结构使用焊接或者螺钉紧固等工艺,将电极结构固定在加热管上,提高了导电性能且确保装配的可靠性。外部电源的电线通过缠绕的方式,固定至螺钉处或电极结构的某处,安装方式较为复杂且可靠性较低。
20.本技术中的加热管4,实现加热管4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安装简单方便。本技术中大致呈环形的电极结构3的内壁面较为平整,使得电极结构3可包覆在加热层上,保证与加热层的充分接触,从而保证良好的导电性能,其中电极片301则是方便与外部电极插片连接。在安装时,预留出电极片301放置的空间,而在与外部电源连接时,电极片301可有效的与外部电源的电极插片插合连接,从而进行通电。电极片301与装配部1为一体件,也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在装配到管体上时也便于与加热层贴合抵接。电极片301与装配部1为一体结构,电极片301为连续延伸的完整板状结构。
21.电极结构3在生产过程中,先在电极结构上冲压出电极片301的形状,然后再将电极片301弯折,由此点击结构3于对应位置具有冲压孔302,电极片301是从冲压形成,由此其整体性更好,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两个电极片的固定,结构更加简单,然后将电极片301朝着远离装配部1的方向压出,且电极片301为金属材质,具有塑性形变的特性,可根据实际安装的情况,对电极片301倾斜的角度进行调整,也进一步方便了整体的装配。由于电极片301为片状结构,可与电极插片插合,不需要像相关技术中需要将外部电源线缠绕到电极上才能实现有效连接,装配更加方便。
22.如图7至8所示,电加热器包括加热管4,加热管包括加热层401,电极结构3位于加热管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装配部1与加热层连接,电极片301从装配部1朝着远离加热管4的方向延伸;电加热器包括过液箱5,过液箱5位于加热管4的两端,过液箱5与加热管4的两端密封连接,加热管4的管腔与过液箱5的内腔连通。
23.在将电极结构3套接到加热管2上对应的位置处时,然后捏合锁紧部2将装配部1进行紧固,使其能够紧贴在加热层401上,并且能够与加热管4保持相对固定。
24.其中,锁紧部2包括基部201和两个连接部202,两个连接部202分别连接在基部201的两侧端部;装配部1的两端部分别与锁紧部2的两个连接部202连接。
25.如图4所示,在对锁紧部2施加外力时,是对连接部202进行捏合,其施力方向和位置如图中箭头所示,使得两个连接部202作相互靠拢的动作,从而使得装配部1的包覆范围缩小,能够紧贴在加热管4上。
26.在电加热器工作过程中,流体从其中一个过液箱5流入,然后再流经加热管4后经过另一个过液箱5,在流体流动的过程中,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电极片301进行导电,使得加热
层401通电对加热管4进行加热,进而加热流经加热管4的流体。其中,电极片301朝着远离加热管4的方向延伸,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和外部电源的电极插片插合,另一方面也可能够留置出充足的操作空间,便于装配人员将电极插片与电极片301插合。
27.其中,装配部1包括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第一装配部101包括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一末端部104,第二装配部102包括第二首端部105和第二末端部106。
28.在一实施例中,电极结构3包括一个锁紧部2,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均与加热管4抵接,或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二者中的一个与加热管4抵接;第一首端部103与锁紧部2的其中一个连接部202连接,所述第二首端部105与锁紧部的另一个连接部202连接;第一末端部104至少部分与第二末端部106重叠抵接或者为一体件。
29.当第一末端部104至少部分与第二末端部106重叠抵接时,电极结构3包括限位部107,电极结构3具有限位孔108,限位部107至少部分位于限位孔108内,限位部107和限位孔108中的一个位于所述第一末端部104,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二末端部106。
30.限位部107和限位孔108的配合具有限位作用,当对连接部202施力带动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二首端部105进行移动时,第一末端部104和第二末端部106的位置也会发生移动,若是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二首端部105以及第一末端部104和第二末端106均发生移动,则无法实现锁紧的作用。限位部107的设置,且限位部107与限位孔108的配合,则使得第一末端部104和第二末端部106之间出现相对位置的变化的可能性较低。当第一末端部104和第二末端部106的位置相对固定时,连接部202带动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二首端部105移动时,可缩小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包覆的范围,从而实现锁紧。
31.其中,第一装配部101包括第一外壁109和第一内壁110,第二装配部102包括第二外壁111和第二内壁112,第一外壁109与第二内壁112抵接;电极结构3包括多个突起113,突起113从第一外壁109朝向远离第一内壁110的方向延伸,电极结构3具有多个通孔114,突起113至少部分位于通孔114内,突起113和所述通孔114中的一个位于所述第一末端部104,另一个位于第二末端部106。
32.其中,限位部107包括翻边115,翻边115与第二外壁111抵接。由于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有部分重合,而翻边115可使得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抵接在一起,翻边115抵接于第二外壁111,进而使得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在锁紧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脱离的情况,从而使得整体结构连接的更加紧密。
33.在对电极结构3进行锁紧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施加的力过大,导致限位部107被拉断或者拉变形的情况发生,此时限位部107无法再对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也使得电极结构3无法有效的贴合抵接于管体。
34.突起113的设置一方面也可对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使得二者无法相互远离或者相互靠近,从而保证了在有外力施加在连接部202上时,连接部202带动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二首端部105作相互靠近的移动,实现锁紧的作用。另一方面,突起113的设置也可分担一部分外力,即使施加的外力过大时,在突起113的限位下,限位部107也不会轻易被拉断或者变形。
35.由于第一末端部104至少部分与第二末端部106重叠抵接,因此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二者中的一个与加热管4抵接。为了保证与加热管4抵接的紧密性,装配部1的内壁要保证平滑没有突出的部件;当第一装配部101和加热管4抵接时,限位部107和突起
113则位于第一装配部101的外壁,以保证限位部107和突起113不会影响到第一装配部101与加热管4的抵接;同理,当第二装配部102与加热管4抵接时,限位部107和突起113则位于第二装配部102,以保证限位部107和突起113不会影响到第二装配部102与加热管4的抵接。
36.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末端部104至少部分与第二末端部106为一体件时,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均与加热管4抵接的,此种情况下,电极结构3的整体性更好,而且不需要再冲切出限位部107和限位孔108,以及突起113和通孔114,结构也更加简单。
37.其中,限位孔108的尺寸小于通孔114的尺寸。限位孔108的尺寸比通孔114的尺寸小的原因是防止限位部107从限位孔108中脱离出,而通孔114的尺寸较大可方便突起113的与通孔114对准,便于装配。
38.另一方面,由于通孔114的存在,使得电极结构3可根据实际装配的管体的管径大小进行对应的调节。比如,若是装配的管体直径较大,则可预先将限位部107调节至靠近第二末端部106一端的通孔114内,此时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围成的范围更适配于直径较大的管体,然后再通过捏合锁紧部2即可实现电极结构3的锁紧。
39.若是装配的管体直径较小,则预先将限位部107调节至远离第二末端部106一端的通孔114内,此时会缩小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围成的范围,也使得电极结构3更加适配于管径较小的管体,然后同样捏合锁紧部2实现锁紧。
40.限位部107与突起113均与第一装配部101为一体件。限位部107和突起113均可从第一装配部101上冲切或者冲压形成。
41.相较于限位部107与突起113焊接或者通过螺钉连接在第一装配部101,不仅便于加工,且减少零部件数量,大大提升电极结构3的整体性,使得电极结构3更加简单方便。
42.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极结构3包括两个锁紧部2,第一装配部101和第二装配部102均与加热管4抵接;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二首端部105分别与其中一个锁紧部2的两个连接部202连接;第一末端部104和第二末端部106分别与另一个锁紧部2的两个连接部202连接。
43.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电极结构3进行锁紧时,同时对两个锁紧部2同时施加外力,两个锁紧部2中的连接部202均会发生移动,移动的连接部202则带动与之对应连接的第一首端部103、第二首端部105、第一末端部104和第二末端部106进行相应的移动,从而实现锁紧的作用。
44.本实施例中电极结构3的整体性也较好,而且也不需要再冲切出限位部107和限位孔108,以及突起113和通孔114,结构也更加简单。
45.如图1至3所示,电极片301的位于第一装配部101或第二装配部102;当电极片301位于第一装配部101时,电极片301远离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一末端部104。
46.当电极片301位于第二装配部102时,电极片301远离第二首端部105和第二末端部106。
47.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一末端部104或者第二首端部105和第二末端部106可能会与锁紧部2连接,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一末端部104或者第二首端部105和第二末端部106相较于装配部1的其他位置更容易发生形变,因此电极片301位于第一装配部101时,电极片301远离第一装配部101的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一末端部104,电极片301位于第二装配部102时,电极片301远离第二首端部105和第二末端部106,可使得电极片301不易受到影响,提升电
极片301与外部电极插片连接的稳定性。
48.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物件之间的关系,非实质性限定,“多个”,是指至少两个以上。
49.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管(4)和电极结构(3),所述加热管(4)包括加热层(401),所述电极结构(3)包括装配部(1),所述装配部(1)套设于所述加热管(4),所述电极结构(3)与加热层(401)电性连接;所述电极结构(3)包括电极片(301),所述电极片(301)与装配部(1)连接,所述电极片(301)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所述装配部(1)具有冲压孔(302),所述电极片(301)至少部分自冲压孔(302)的孔壁向外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301)从装配部(1)朝着远离加热管(4)的方向延伸;所述电加热器包括过液箱(5),所述过液箱(5)位于加热管(4)的两端,所述过液箱(5)与加热管(4)的两端密封连接,所述加热管(4)的管腔与过液箱(5)的内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3)包括锁紧部(2),所述锁紧部(2)包括基部(201)和两个连接部(202),两个所述连接部(202)分别连接在基部(201)的两侧端部;所述装配部(1)的两端部分别与锁紧部(2)的两个连接部(20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部(1)包括第一弧形段(101)和第二弧形段(102),所述第一弧形段(101)包括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一末端部(104),所述第二弧形段(102)包括第二首端部(105)和第二末端部(10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3)仅包括一个锁紧部(2),所述第一弧形段(101)和第二弧形段(102)均与加热管(4)抵接,或第一弧形段(101)和第二弧形段(102)二者中的一个与加热管(4)抵接;所述第一首端部(103)与锁紧部(2)的其中一个连接部(202)连接,所述第二首端部(105)与锁紧部的另一个连接部(202)连接;所述第一末端部(104)至少部分与第二末端部(106)重叠抵接或者为一体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末端部(104)至少部分与第二末端部(106)重叠抵接时,所述电极结构(3)包括限位部(107),所述电极结构(3)具有限位孔(108),所述限位部(107)至少部分位于限位孔(108)内,所述限位部(107)和所述限位孔(108)中的一个位于所述第一末端部(104),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二末端部(106)。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段(101)包括第一外壁(109)和第一内壁(110),所述第二弧形段(102)包括第二外壁(111)和第二内壁(112),所述第一外壁(109)与第二内壁(112)抵接;所述电极结构(3)包括多个突起(113),所述突起(113)从第一外壁(109)朝向远离第一内壁(110)的方向延伸,所述电极结构(3)具有多个通孔(114),所述突起(113)至少部分位于通孔(114)内,所述突起(113)和所述通孔(114)中的一个位于所述第一末端部(104),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二末端部(106)。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107)包括翻边(115),所述翻边(115)与第二外壁(111)抵接;所述电极片(301)与装配部(1)为一体结构,所述电极片(301)为连续延伸的完整板状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结构(3)包括两个所述锁紧部(2),所述第一弧形段(101)和第二弧形段(102)均与加热管(4)抵接;
所述第一首端部(103)和所述第二首端部(105)分别与其中一个锁紧部(2)的两个连接部(202)连接;所述第一末端部(104)和第二末端部(106)分别与另一个锁紧部(2)的两个连接部(202)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片(301)位于第一弧形段(101),所述电极片(301)远离第一首端部(103)和第一末端部(104);或者,所述电极片(301)位于第二弧形段(102),所述电极片(301)远离第二首端部(105)和第二末端部(106)。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加热管和电极结构,所述加热管包括加热层,所述电极结构包括装配部,所述装配部套设于所述加热管,所述电极结构与加热层电性连接;所述电极结构包括电极片,所述电极片与装配部连接,所述电极片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所述装配部具有冲压孔,所述电极片至少部分自冲压孔的孔壁向外延伸。本申请的装配部具有冲压孔,电极片至少部分自冲压孔的孔壁向外延伸,也即本申请可以通过在电极结构上冲压形成电极片,相比两个电极片的固定,结构更加简单方便。结构更加简单方便。结构更加简单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娄来峰 石海民 请求不公布姓名 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0
技术公布日:2023/9/2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