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65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构造、尤其涉及在前端部设置有驾驶室的车辆构造的耐碰撞构造。


背景技术:

2.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将自动驾驶用的传感器单元(30)设置于车身正面的车辆(10)。尤其是,在第0076段中记载了设置于车辆(10)的正面这一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内的附图标记是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不与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关联。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941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在前端部设置有驾驶室的车辆中,在正面碰撞时,抑制设置于车身正面的传感器单元向驾驶室的进入量。
8.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9.本发明涉及的车辆前部构造具备:驾驶室,设置于车辆前端部;传感器单元,设置于车身正面的与驾驶室的地板相同高度的位置,用于取得车外的状况;及地板横梁,两端分别结合于在车身前部的左右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左右的前纵梁,在传感器单元与加速器踏板之间的所述地板上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
10.通过利用地板横梁来承受在碰撞时进入到驾驶室的传感器单元,传感器单元的进入量被抑制。
11.另外,在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中,能够设为:地板横梁以横穿设置于地板的检修孔的方式设置。即使在地板设置有检修孔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地板横梁。
12.而且,能够设为:以横穿检修孔的方式设置的地板横梁具有与检修孔的闸门成为了一体的中央部和与地板成为了一体的两侧的端部。通过关闭闸门,在地板横梁的中央部的两端配置、结合两侧的端部,由此,形成结合于左右的前纵梁的地板横梁。通过将地板横梁设为分割构造,即使将地板横梁以横穿检修孔的方式设置,也不会缩窄检修孔的开口。
13.发明效果
14.在正面碰撞时,能够抑制设置于车身正面的传感器单元向驾驶室内的进入量。
附图说明
15.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16.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正面的结构的立体图。
17.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驾驶室的结构的侧视图。
18.图4是将车身前部的骨架构造以从下方观察的状态示出的仰视图。
19.图5是示出驾驶室地板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20.图6是示出驾驶室地板的构造的图5所示的a-a线处的立体剖视图。
21.图7是示出从图5所示的状态拆卸了检修孔的闸门的状态的俯视图。
22.图8是示出从图6所示的状态拆卸了检修孔的闸门的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23.图9是示出检修孔的闸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按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相对位置及朝向的语句就表示与车辆相关的相对位置及朝向。在各图中,箭头fr的朝向是前方,箭头up的朝向是上方,箭头lh的朝向是左方。
25.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车辆10的要部的结构的图。车辆10具有在梯形框架12上搭载有车身14的构造。车辆10是在其前端部配置有驾驶室16和驾驶室16下方的原动机室18的所谓平头型车辆。在原动机室18收容有驱动车辆的原动机、例如电动机(未图示)。在驾驶室16的后方配置有供乘客搭乘的客舱20。驾驶室16的驾驶室地板22处于比客舱20的客舱地板24高的位置。
26.图2是示出车辆10的正面的图。在挡风玻璃26的下方的左右配置有前照灯28,而且,在其之间配置有车外显示器30。车外显示器30对车外(行人、对向车等)提供与该车辆10的状况相关的信息。例如,对正要横穿道路的行人进行催促横穿的显示,若是固定路线公交则进行目的地显示。另外,若是能够自动驾驶的车辆,则进行是自动驾驶中还是手动驾驶中的显示。
27.在车辆10的正面,例如在车外显示器30之下还配置有用于取得车外的状况的传感器单元32。传感器单元32取得的车外状况作为驾驶支援或自动驾驶用的信息而利用。传感器单元32可以包括测定与车辆周边的对象物之间的距离的激光雷达(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28.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驾驶室16的概略构造的侧视图。另外,图4是将车身14的前部的骨架构造以从车辆10的下方仰视的状态示出的仰视图(省略了后述的地板面板36及检修孔的闸门52)。搭载于梯形框架12上的车身14包括在车身14的前部的左右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骨架构件的前纵梁34。前纵梁34在前方部分处支承着驾驶室地板22的地板面板36,后方部分朝向后方而朝下倾斜,在后端处结合于支承客舱地板24的中央纵梁38。骨架构造包括沿着客舱地板24的前缘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客舱横梁40,客舱横梁40与中央纵梁38交叉并结合。在客舱横梁40上立起设置有沿着客舱横梁40的延伸方向而排列的多个支柱42。也可以在支柱42安装分隔板而形成将驾驶室16和客舱20分隔的分隔壁。骨架构造还包括沿着驾驶室地板22的后缘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驾驶室横梁44,驾驶室横梁44与前纵梁34交叉并结合。支柱42和驾驶室横梁44支承着载置并固定有驾驶员座椅48的座椅台座46。
29.在驾驶室地板22的地板面板36设置有用于访问原动机室18的检修孔50,检修孔50通常由闸门52堵住。该闸门52在盖住了检修孔50时成为驾驶室地板22的一部分。在驾驶室地板22上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左右的端部结合于前纵梁34的地板横梁54。在地板横
梁54上固定有支承加速器踏板56的踏板托架58。地板横梁54位于加速器踏板56的前方,操作加速器踏板56的驾驶员的脚位于比地板横梁54靠后方处。另外,前述的传感器单元32配置于与驾驶室地板22相同的高度,地板横梁54位于传感器单元32的后方。
30.图5、6是示出驾驶室地板22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图,图5是俯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a-a线处的立体剖视图。另外,图7、8是示出拆掉了检修孔50的闸门52的状态的图,分别对应于图5、6。而且,图9是示出从检修孔50拆掉的闸门52的图。
31.前纵梁34由地板面板36向上方隆起成截面礼帽形而得到的隆起部36a和位于隆起部36a的下侧的截面礼帽形的下侧构件60构成。隆起部36a及下侧构件60在车身14的左右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下侧构件60的礼帽形的帽檐的部分被焊接于隆起部36a的顶面,形成闭合截面的前纵梁34。在左右的隆起部36a的侧面分别通过焊接等手法而结合有地板横梁54的两端。地板横梁54在检修孔50上以横穿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32.地板横梁54由其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62和两侧的端部64这3个部分构成。中央部62及2个端部64均具有礼帽形的截面形状,礼帽形的开口均朝向下方。端部64如前述那样结合于地板面板的隆起部36a的侧面,并且通过焊接等手法而也结合于地板面板36的一般面。由此,由礼帽形截面的端部64和地板面板36形成闭合截面构造。端部64从前纵梁34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至检修孔50的边缘附近。地板横梁54的中央部62位于两侧的端部64之间,在两端处通过螺栓及螺母等紧固件而结合于端部64。中央部62的大部分位于检修孔50的上方。通过将中央部62和中央部62的两侧的端部64结合,3个部分被一体化,形成两端分别结合于左右的前纵梁34的地板横梁54。若将中央部62从端部64拆卸,则地板横梁54的覆盖检修孔50的部分被拆除,若拆掉闸门52,则检修孔50的整体被开放。
33.如图9所示,地板横梁54的中央部62可以与检修孔的闸门52一体化。中央部62通过焊接等手法而与闸门52结合并一体化。通过结合礼帽形截面的中央部62和闸门52的板面而形成闭合截面构造。通过将地板横梁的中央部62和闸门52一体化,在拆卸闸门52时地板横梁的中央部62也一起被拆卸,与分别拆卸相比节省作业的功夫。
34.在车辆10发生了正面碰撞时,从车身正面向前方突出的传感器单元32向驾驶室16内进入。进入驾驶室16并进一步后退的传感器单元32与位于传感器单元32的后方的地板横梁54抵接,由此,传感器单元32的进一步后退被抑制。另外,即使在传感器单元32未向前方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与车身正面的溃缩相伴的传感器单元32的后退利用地板横梁54来抑制。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车辆,16驾驶室,20客舱,22驾驶室地板,32传感器单元,34前纵梁,36地板面板,48驾驶员座椅,50检修孔,52检修孔的闸门,54地板横梁,56加速器踏板,58踏板托架,60前纵梁的下侧构件,62地板横梁的中央部,64地板横梁的端部。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备:驾驶室,设置于车辆前端部;传感器单元,设置于车身正面的与所述驾驶室的地板相同高度的位置,用于取得车外的状况;及地板横梁,两端分别结合于在车身前部的左右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左右的前纵梁,在所述传感器单元与加速器踏板之间的所述地板上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所述地板横梁以横穿设置于所述地板的检修孔的方式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所述地板横梁具有与所述检修孔的闸门成为了一体的中央部和与地板成为了一体的两侧的端部,通过关闭所述闸门,所述中央部被配置并结合于两侧的所述端部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在正面碰撞时,抑制在车身正面突出设置的传感器单元向驾驶室内的进入量。在车辆前端部设置有驾驶室(16),传感器单元(32)设置于车身正面的与驾驶室(16)的驾驶室地板(22)相同高度的位置。在传感器单元(32)与加速器踏板(56)之间的驾驶室地板(22)上沿着车辆左右方向而延伸设置有地板横梁(54)。地板横梁(54)的两端结合于在车辆前部的左右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的前纵梁(34)。在正面碰撞时进入到驾驶室(16)内的传感器单元(32)与地板横梁(54)抵接,从而向驾驶室(16)内的进入量被抑制。驶室(16)内的进入量被抑制。驶室(16)内的进入量被抑制。


技术研发人员:石冈大贵 竹田英生 是石智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3.03.13
技术公布日:2023/9/25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