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颗粒、含其的二次电池、模块及设备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97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核-壳颗粒、含其的二次电池、模块及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需要制造充一次电就可以行驶很长距离的电池。电池的能量密度高才能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锂二次电池表现出高能量密度,最适合作为电动汽车的电池使用。
3.锂二次电池包括负极、正极和介于它们之间的隔膜。但由于锂二次电池使用可燃性溶剂作为电解液,因此由于机械冲击或热冲击而暴露在高温环境的情况下稳定性可能会降低。
4.尤其,现有锂二次电池中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乙烯酯(ec)等可燃性溶剂在超过特定温度时可与电极发生副反应,并且由于这种副反应,锂二次电池的电芯内部温度急剧上升,从而可能会发生锂二次电池起火或爆炸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技术问题
6.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暴露在高温环境的情况下抑制电解液的副反应,不降低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的情况下改善热稳定性的核-壳颗粒、含其的二次电池、模块及设备。
7.技术方案
8.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包括含多孔性基材及阻燃剂的核及含热可塑性高分子且包覆所述核的壳。
9.根据实施例,所述多孔性基材可包括选自由沸石、磷酸铝、硅酸铝、硅酸钛、磷酸钙、磷酸锆及硅胶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
10.根据实施例,所述多孔性基材可包括沸石。
11.根据实施例,所述阻燃剂可包括选自由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磷-氮系阻燃剂、卤素系阻燃剂及锑系阻燃剂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
12.根据实施例,所述阻燃剂可包括芳香族磷酸盐化合物。
13.根据实施例,所述热可塑性高分子可包括选自由聚烯烃系树脂、聚醇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及纤维素系树脂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
14.根据实施例,所述热可塑性高分子可包括羧甲基纤维素。
15.根据实施例,以所述核-壳颗粒的总重量为基准,可含所述核93重量%至99重量%及所述壳1重量%至7重量%。
16.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包括本发明的核-壳颗粒、电极组件、电解液及收纳所述核-壳颗粒、所述电极组件及所述电解液的外壳。
17.根据实施例,所述二次电池可以以所述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含所述核-壳颗粒2重
量%至18重量%。
18.根据实施例,所述电极组件可包括正极、负极及介于所述正极及负极之间的隔膜。
19.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包括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作为单位电芯。
20.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包括本发明的模块作为电源。
21.技术效果
22.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在二次电池暴露在高温环境的情况下壳发生分解,包含于核的多孔性基材吸附电解液,从而具有能够抑制电极和电解液的副反应的效果。
23.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在二次电池暴露在高温环境的情况下包含于核的阻燃剂释放到电解液,从而具有改善热稳定性的效果。
24.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在二次电池未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壳不分解,被壳包覆的多孔性基材不吸附电解液,因此具有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不降低的效果。
25.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在电池未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壳不分解,被壳包覆的阻燃剂不释放到电解液,因此防止二次电池电阻增大,从而具有容量保持率不下降的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是示出实施例1及比较例1的热稳定性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关于本说明书或申请中公开的实施例的结构性或功能性说明只是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实施例而示例的,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实施例除了本说明书或申请公开的实施例以外还可以以多种方式实施,应解释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限于本说明书及申请中说明的实施例。
28.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含其的二次电池、模块及设备进行说明。
29.通常,二次电池因机械冲击或热冲击而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负极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覆膜开始分解,产生反应热。产生的反应热导致二次电池的内部温度上升,在此过程中电解液发生分解。与此同时,正极和负极接触发生内部短路,产生更多的反应热。并且,因反应热的连锁反应而可能导致二次电池起火或爆炸的问题。如上,电解液在二次电池的稳定性及性能方面占极大比重。
30.如上所述,为了改善二次电池的稳定性及性能,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包括含多孔性基材及阻燃剂的核及含热可塑性高分子且包覆所述核的壳。
31.根据实施例,所述核含多孔性基材。所述多孔性基材可在二次电池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通过存在于多孔性基材上的气孔吸附电解液。具有能够通过该过程防止发生电极和电解液的进一步的副反应的效果。并且,对所述多孔性基材而言,二次电池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包含于多孔性基材的气孔的阻燃剂能够释放到电解液上。通过该过程,阻燃剂捕获(chapter)起到起火的推进作用的活性自由基,阻断氧气,从而具有能够抑制二次电池起火或爆炸的现象的效果。
32.所述多孔性基材可包含选自由沸石(zeolite)、磷酸铝(alumino phosphate)、硅酸铝(alumino silicate)、硅酸钛(titano silicate)、磷酸钙(calcium phosphat e)、磷
酸锆(zirconium phosphate)及硅胶(silica gel)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优选地,可包含沸石。使用所述多孔性基材的情况下可提高电解液吸附量。所述多孔性基材的气孔大小可具有1nm至100nm、1nm至70nm、或1nm至50nm的范围,但不限于此。
33.所述阻燃剂可包括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磷-氮系阻燃剂、卤素系阻燃剂及锑系阻燃剂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优选地,可包括芳香族磷酸盐系化合物。
34.例如,所述磷系阻燃剂可采用磷酸盐(phosphate)化合物、膦酸盐(phosph onate)化合物、次膦酸盐(phosphinate)化合物、氧化膦(phosphineoxide)化合物、磷腈(phosphazene)化合物或它们的金属盐。所述氮系阻燃剂、磷-氮系阻燃剂可采用焦磷酸哌嗪(piperazine pyrophosphate)、磷酸三聚氰胺(melamine polyp hosphate)、聚磷酸铵(ammonium polyphosphate)、氰尿酸三聚氰胺(melamine cyanurate)或它们的组合。所述卤素系阻燃剂可采用十溴二苯醚(decabromodi phenyloxide)、十溴二苯乙烷、十溴二苯基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er)、四溴双酚a、四溴双酚a-环氧低聚物、溴化环氧低聚物、八溴三甲基苯基茚满(octabromotriphenylindan)、乙基双四溴邻苯二甲酰亚胺、2,4,6-三(2,4,6-三溴苯基)-1,3,5-三嗪或它们的组合。所述锑系阻燃剂可采用氧化锑、五氧化锑或它们的组合。采用所述阻燃剂的情况下具有能够提高二次电池的热稳定性的效果。
35.根据实施例,所述壳含热可塑性高分子且包覆所述核。将未被所述壳包覆的多孔性基材投入电解液的情况下,即使二次电池未暴露于高温环境也能够通过存在于多孔性基材上的气孔吸附电解液。因此电解液容量减少,从而可发生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下降的问题。并且,将未被壳包覆的阻燃剂投入电解液的情况下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大,从而可发生容量保持率下降的问题。
36.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中含多孔性基材及阻燃剂的核被含热可塑性高分子的壳包覆,因此能够防止在二次电池未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多孔性基材及阻燃剂导致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下降。另外,二次电池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包含于壳的热可塑性高分子在特定温度以上塑化使得壳消灭,因此包含于壳内部的多孔性基材及阻燃剂释放到电解液上,从而具有能够抑制二次电池起火或爆炸的现象的效果。
37.所述热可塑性高分子可包括聚烯烃系树脂、聚醇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及纤维素系树脂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优选地,可包括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
38.根据实施例,以所述核-壳颗粒的总重量为基准,可包含所述核93重量%至99重量%及所述壳1重量%至7重量%。其中,壳的含量可表示包覆于核表面的壳的含量。在所述范围时具有在不降低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的情况下改善热稳定性的效果。
39.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包括所述核-壳颗粒、电极组件、电解液及收纳所述核-壳颗粒、所述电极组件及所述电解液的外壳。
40.所述电解液可以是非水电解液。所述电解液可包含锂盐和有机溶剂。例如,所述有机溶剂可包括选自由碳酸丙烯酯(pc)、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亚乙烯酯(vc)、二甲基亚砜(imethyl sulfoxide)、乙腈(acetonitrile)、二甲氧基乙烷(dimethoxyethane)、二乙氧基乙烷(diethoxyethane)、环丁砜(sulfolane)、γ-丁内酯(gamma-butyrolactone)、硫化丙烯(propylene sulf ide)及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
41.根据实施例,所述二次电池可以以所述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含所述核-壳颗粒2重量%至18重量%、2重量%至10重量%或5至10重量%。在所述范围时具有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不下降的情况下改善热稳定性的效果。
42.根据实施例,所述电极组件可包括正极、负极及介于所述正极及负极之间的隔膜。
43.所述正极及负极可包括集流体及配置于所述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例如,所述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及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可包括负极集流体及负极活性物质层。
44.所述集流体锂可在不引起二次电池内化学反应的范围含公知的导电性物质。例如,所述集流体可以包括不锈钢(stainless steel)、镍(ni)、铝(al)、钛(ti)、铜(cu)及它们的合金中任意一种,可以以膜(film)、片(sheet)、薄(foil)等多种形态提供。
45.所述活性物质层含活性物质。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层可含负极活性物质。
46.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锂(li)离子能够嵌入及脱嵌的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锂金属氧化物。例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锂锰系氧化物、锂镍系氧化物、锂钴系氧化物、锂镍锰系氧化物、锂镍钴锰系氧化物、锂镍钴铝系氧化物、磷酸铁锂系化合物、磷酸锰锂系化合物、磷酸钴锂系化合物及磷酸钒锂系化合物,但不限于此。
47.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锂离子能够嵌入及脱嵌的物质。例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结晶碳、非晶碳、碳复合体、碳纤维等碳系物质、锂合金、硅(si)及锡(sn)中任意一种。根据实施例,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但不限于此。
48.所述正极及负极可各自还包含粘合剂及导电材料。
49.所述粘合剂起到集流体和活性物质层之间结合的介质作用,能够提高机械稳定性。例如,粘合剂可以是有机系粘合剂或水系粘合剂。例如,所述有机系粘合剂可以是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聚合物(pvdf-co-hfp)、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 ethacrylate)中任意一种,水系粘合剂可以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但不限于此。
50.所述导电材料可提高二次电池的导电性。导电材料可包括金属系列物质。所述导电材料可包括常规的碳系列导电材料。例如,所述导电材料可包括石墨、炭黑、石墨烯及碳纳米管中任意一种,优选地,可包括碳纳米管。
51.所述隔膜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隔膜可构成为防止正极和负极之间电短路,离子发生流动。
52.例如,所述隔膜可包括多孔性高分子膜或多孔性无纺布。所述多孔性高分子膜可构成为含乙烯(ethylene)聚合物、丙烯(propylene)聚合物、乙烯/丁烯(ethylene/butene)共聚物、乙烯/己烯(ethylene/hexene)共聚物及乙烯/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methacrylate)共聚物等聚烯烃系聚合物的单层或多层。所述多孔性无纺布可包括高熔点的玻璃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 rephthalate)纤维,但不限于此,根据实施例,可以是含陶瓷(ceramic)的高耐热性隔膜(ceramic coated separator)。
53.所述电极组件有多个,可依此层叠在所述外壳内。例如,所述电极组件提供有多个,可通过卷绕(winding)、层叠(lamination)、折叠(folding)或之字形叠加(zigzag stacking)。
54.本发明的模块包括所述二次电池作为单位电芯。并且,本发明的设备包括所述模
块作为电源。
55.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及含其的二次电池在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电极和电解液的副反应,因此能够改善二次电池的热稳定性。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及含其的二次电池在未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壳不分解,因此包含于核的多孔性基材不吸附电解液,阻燃剂不排出到电解液上,因此具有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不下降的效果。因此包括所述二次电池作为单位电芯的模块及包括所述模块作为电源的设备的输出特性、容量及稳定性可提高。
56.以下根据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但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只是用于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而已,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
57.实施例
58.《制备例》-多孔性颗粒的制备
59.制备例1
60.将作为多孔性基材的沸石(zeolite)90重量%及作为阻燃剂的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10重量%和乙醇(ethanol)进行混合制备悬浊液。过滤所述悬浊液后对过滤的颗粒进行真空后干燥制备沸石气孔内部沉积磷酸三苯酯的多孔性颗粒。之后混合所述多孔性颗粒99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1重量%制备在所述多孔性颗粒的表面包覆羧甲基纤维素的核-壳颗粒。
61.制备例2
62.通过与制备例1相同的工序制备核-壳颗粒,除了将制备例1中混合多孔性颗粒99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1重量%改为混合作为多孔性颗粒96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4重量%。
63.制备例3
64.通过与制备例1相同的工序制备核-壳颗粒,除了将制备例1中混合多孔性颗粒99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1重量%改为混合多孔性颗粒93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7重量%。
65.制备例4
66.混合作为多孔性基材的沸石90重量%及作为阻燃剂的磷酸三苯酯(triphe nylphosphate)10重量%和乙醇制备悬浊液。过滤所述悬浊液后对过滤的颗粒进行真空后干燥制备沸石气孔内部沉积磷酸三苯酯的多孔性颗粒。
67.制备例5
68.通过与制备例1相同的工序制备核-壳颗粒,除了将制备例1中混合多孔性颗粒99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1重量%改为混合多孔性颗粒99.5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0.5重量%。
69.制备例6
70.通过与制备例1相同的工序制备核-壳颗粒,除了将制备例1中混合多孔性颗粒99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1重量%改为混合多孔性颗粒90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10重量%。
71.制备例7
72.混合作为多孔性基材的沸石和乙醇制备悬浊液。过滤所述悬浊液后对过滤的颗粒进行真空后干燥制备多孔性颗粒。之后混合所述多孔性颗粒99重量%及作为热可塑性高分子的羧甲基纤维素1重量%制备在所述多孔性颗粒的表面包覆羧甲基纤维素的核-壳颗粒。
73.《实施例》-制造二次电池
74.实施例1
75.制造负极
76.将天然石墨24重量%、人造石墨70重量%、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1重量%、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tyrene butadiene rubber)4重量%及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1重量%混合到蒸馏水制备负极浆料。将所述负极浆料涂覆在8μm厚度的铜集流体上后进行干燥。对干燥完的负极浆料进行轧制制造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
77.制造正极
78.将ncm811(li[ni
0.8
co
0.1
mn
0.1
]o2)97重量%、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1重量%及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2重量%混合到甲基吡咯烷酮(n-methyl-2-pyrrolidone)制备正极浆料。将所述正极浆料涂覆在12μm厚度的铝集流体上之后进行干燥。对干燥完的负极浆料进行轧制制造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
[0079]
制造二次电池
[0080]
在制造的所述负极及正极之间配置13μm厚度的聚乙烯隔膜制造电极组件。将所述电极组件放入袋内并向袋内以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投入5重量%的在所述制备例1制备的核-壳颗粒。之后注入碳酸乙烯酯(ethylenecarbonate)25体积%及碳酸二乙酯(diethylcarbonate)75体积%混合的溶剂中溶解有1m lipf6的电解液后密封袋。之后对密封的袋进行后处理工序(化成及脱气工序)制造二次电池。
[0081]
实施例2
[0082]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实施例1中把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投入袋内改为把制备例2的核-壳颗粒投入袋内。
[0083]
实施例3
[0084]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实施例1中把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投入袋内改为把制备例3的核-壳颗粒投入袋内。
[0085]
实施例4
[0086]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实施例1中向袋内以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投入5重量%的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改为向袋内以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投入10重量%的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
[0087]
实施例5
[0088]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实施例1中向袋内投入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改为向袋内投入制备例5的核-壳颗粒。
[0089]
实施例6
[0090]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实施例1中向袋内投入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改为向袋内投入制备例6的核-壳颗粒。
[0091]
实施例7
[0092]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实施例1中向袋内以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投入5重量%的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改为向袋内以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投入1重量%的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
[0093]
实施例8
[0094]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实施例1中向袋内以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投入5重量%的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改为向袋内以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投入20重量%的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
[0095]
比较例1
[0096]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实施例1中不向袋内投入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
[0097]
比较例2
[0098]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实施例1中向袋内投入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改为投入制备例7的核-壳颗粒。
[0099]
比较例3
[0100]
通过与比较例2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比较例2中使用碳酸乙烯酯25体积%及碳酸二乙酯75体积%混合的溶剂中溶解1m lipf6的电解液改为使用碳酸乙烯酯25体积%及碳酸二乙酯75体积%混合的溶剂中溶解1m lip f6,并以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含作为阻燃剂的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 e)10重量%的电解液。
[0101]
比较例4
[0102]
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将实施例1中向袋内投入制备例1的核-壳颗粒改为向袋内投入制备例4的多孔性颗粒。
[0103]
《实验例》
[0104]
实验例1-评估热稳定性
[0105]
将在实施例1至8及比较例1至4制造的二次电池投入各个腔体后在氮气氛围下以5℃/min条件升温的同时测量二次电池发热的起始点(on-set)温度及二次电池爆炸时的腔体的最大温度,如表1所示。并且,图1示出在实施例1及比较例1制造的二次电池在所述实验条件下变化的时间-温度曲线图。
[0106]
实验例2-测量容量保持率
[0107]
对在实施例1至8及比较例1至4制造的二次电池在45℃以0.3c/0.3c条件充放电至2.5v至4.2v范围的同时测量第200循环时的容量保持率并示于以下表1。
[0108]
【表1】
[0109][0110]
根据所述表1可知,向电解液投入包括含多孔性基材及阻燃剂的核及含热可塑性高分子且包覆所述核的壳的核-壳颗粒的实施例1至8的情况下,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及热稳定性相比于比较例1至4更优异。更具体来讲,可知根据所述表1及图1,不含根据本发明的核-壳颗粒的比较例1的情况下,二次电池发热的起始点(on-set)温度相比于实施例1更低,二次电池爆炸时的腔体的最大温度相比于实施例1明显更高。即,由于实施例1包含在二次电池暴露在高温环境的情况下壳发生分解,包含于核的多孔性基材吸附电解液抑制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包含于核的阻燃剂能够释放到电解液的核-壳颗粒,因此相比于比较例1热稳定性更优异。
[0111]
并且,可知向电解液投入不含阻燃剂的核-壳颗粒的比较例2的情况下,因没有阻燃剂而相比于实施例1至8热稳定性显著下降。可知将阻燃剂直接投入电解液的比较例3的情况下,由于即使不暴露于高温环境仍旧因为阻燃剂和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而导致二次电池电阻增大,因此相比于实施例1至8容量保持率显著下降。可知将未被壳包覆的多孔性基材投入电解液的比较例4的情况下,即使未暴露于高温环境也提供存在于多孔性基材上的气孔吸附电解液,电解液容量减少,因此相比于实施例1至8容量保持率显著下降。
[0112]
另外,可知以核-壳颗粒的总重量为基准壳的含量满足1重量%至7重量%,以电解
液总重量为基准核-壳颗粒含量满足2重量%至18重量%的实施例1至4的情况下,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及热稳定性相比于实施例5至8更高。由此可知将核-壳颗粒中壳的含量及电解液内核-壳颗粒的含量调节到适当范围内的情况下,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及热稳定性变得更优异。

技术特征:
1.一种核-壳颗粒,包括:核,含多孔性基材及阻燃剂;以及壳,含热可塑性高分子且包覆所述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颗粒,其中:所述多孔性基材包括选自由沸石、磷酸铝、硅酸铝、硅酸钛、磷酸钙、磷酸锆及硅胶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颗粒,其中:所述多孔性基材包括沸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颗粒,其中:所述阻燃剂包括选自由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磷-氮系阻燃剂、卤素系阻燃剂及锑系阻燃剂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颗粒,其中:所述阻燃剂包括芳香族磷酸盐化合物。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颗粒,其中:所述热可塑性高分子包括聚烯烃系树脂、聚醇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及纤维素系树脂构成的群组的一种以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颗粒,其中:所述热可塑性高分子包括羧甲基纤维素。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颗粒,其中:以所述核-壳颗粒的总重量为基准,含所述核93重量%至99重量%及所述壳1重量%至7重量%。9.一种二次电池,其中,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壳颗粒;电极组件;电解液;以及外壳,其收纳所述核-壳颗粒、所述电极组件及所述电解液。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次电池以所述电解液总重量为基准含所述核-壳颗粒2重量%至18重量%。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负极;以及隔膜,其介于所述正极及负极之间。12.一种模块,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作为单位电芯。13.一种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模块作为电源。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含多孔性基材及阻燃剂的核及含热可塑性高分子且包覆所述核的壳的核-壳颗粒、含其的二次电池、模块及设备。本发明能够在二次电池暴露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抑制电解液的副反应,不降低二次电池的容量保持率的情况下改善热稳定性。持率的情况下改善热稳定性。持率的情况下改善热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俊亨 朴贵玉 郑周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SK新能源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3.03.17
技术公布日:2023/9/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