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材料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打包材料。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以往的打包材料。该打包材料具备底托盘和外装材料。底托盘载置被打包物。在底托盘上设置有前后的侧壁部。前后的侧壁部覆盖被打包物的侧面。外装材料具有前后左右的侧壁部和设置于这些侧壁部上端的上盖部。外装材料在侧壁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具有插入部。在插入部插入有在底托盘中的前后的侧壁部设置的耳部。该打包材料通过将耳部插入并安装于在外装材料中的前后的侧壁部上设置的插入部,将底托盘与外装材料连结。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441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7.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插入部设置于外装材料中的前后的侧壁部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因此,在将耳部插入插入部时,需要将手从外装材料的上侧开口插入到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进行作业。这样的工作很繁琐。
8.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现有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打包作业的打包材料。
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0.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打包材料具备:内打包材料,其具有载置被打包物的底板部、和从所述底板部立起且覆盖所述被打包物的侧面的侧板部;外打包材料,其具有上下开口周壁部和从所述周壁部的上端延伸并向内侧折弯而封闭所述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的折翼部,所述外打包材料从上方覆盖所述被打包物,所述内打包材料具有设置于所述侧板部的上端部且钩挂于所述折翼部的悬挂部。
附图说明
11.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的立体图。
12.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内打包材料的立体图。
13.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内打包材料的分解立体图。
14.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悬挂垫的展开图。
15.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外打包材料的立体图。
16.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的周壁部、折翼部及悬挂部的立体图。
17.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的打包顺序的图,表示侧板部在底托盘的
前后方向上扩展的状态。
18.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的打包顺序的图,表示将侧板部设为弯折状态的状态。
19.图9是图8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将一部分剖断表示。
20.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的打包顺序的图,表示将支柱板插入底托盘和内托盘之间的状态。
21.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的打包顺序的图,表示相对于支柱板定位侧板部的状态。
22.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的打包顺序的图,表示将钩挂部钩挂于侧板上的状态。
23.图13是图1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24.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的打包顺序的图,表示将外打包材料盖在内打包材料上的状态。
25.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的打包顺序的图,表示将前后的折翼部折弯的状态。
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
打包材料、10
…
内打包材料、20
…
外打包材料、31
…
底板部、42
…
侧板部、42a
…
折弯部、42b
…
切起部(定位部)、43
…
悬挂部、43a
…
悬挂部的上端部、43d
…
钩挂部、53
…
临时固定部、60
…
前后的保护垫(第二侧板部)、60a
…
孔部(定位部)、70
…
左右的保护垫(第二侧板部)、80
…
周壁部、90
…
折翼部(91
…
前后一对折翼、92
…
左右一对折翼)、91a
…
开口、g
…
被打包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实施方式一》
[0029]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1对被打包物g进行打包。被打包物g是陶器制便器主体等所谓的重量物。打包材料1通过将折弯瓦楞纸的板材等而形成的多个部件组合而成。打包材料1在图1所示的被打包物g的打包完成的状态下呈长方体状。完全不使用pp(聚丙烯)带等树脂制的部件,而仅使用瓦楞纸制的打包材料1等树脂制以外的部件对被打包物g进行打包。
[0030]
在以下的说明中,打包材料1的前后、左右及上下的各方向以在打包了被打包物g的状态下置于水平面上的打包材料1的方向为基准。就打包材料1的前后及左右的方向而言,以从上方观察的俯视时的打包材料1的长边方向及短边方向分别为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各图所示的x轴、y轴及z轴分别表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在x轴、y轴和z轴上,以各轴的正方向分别为前方、左方及上方。
[0031]
如图1所示,打包材料1具备内打包材料10及外打包材料20。内打包材料10及外打包材料20以使外打包材料20从上方盖在内打包材料10上的方式相互组合。
[0032]
如图2及图3所示,内打包材料10在零件结构上具有底托盘30、悬挂垫40、内托盘50、前后一对保护垫60、以及左右一对保护垫70。底托盘30具有底板部31和立起部32。底板部31载置被打包物g。底板部31形成在前后方向上长的俯视长方形。立起部32从底板部31的
四方的周缘向上方立起。底托盘30通过这些底板部31和周围的立起部32作为整体形成托盘状。
[0033]
如图3所示,悬挂垫40设置有一对。一对悬挂垫40是相同形状的两个部件。一对悬挂垫40在前后方向上连结。一对悬挂垫40通过粘接而安装于底托盘30的下表面。一对悬挂垫40在从底托盘30的前后的端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向上方折弯而立起。
[0034]
如图4所示,悬挂垫40具有下板部41、侧板部42、以及悬挂部43。图4的展开图中所示的点划线表示折痕。悬挂垫40能够在各折痕处折弯。
[0035]
下板部41通过粘接等安装于构成底托盘30的底板部31的下表面。下板部41上形成有凹凸部41a。凹凸部41a与成对的悬挂垫40的另一方上的凹凸部41a相互嵌合。一对悬挂垫40通过分别使凹凸部41a彼此嵌合而在前后方向上连结。
[0036]
侧板部42从底托盘30的前后方向的端部立起,覆盖被打包物g的侧面。侧板部42通过在与下板部41之间的折痕处相对于下板部41折弯而向上方延伸。如图4所示,侧板部42形成有折弯部42a、切起部42b、以及搭手孔42c。折弯部42a设置于侧板部4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侧板部42能够在该折弯部42a处折弯。侧板部42通过在折弯部42a处折弯,能够成为使上端侧的部位相对于下端侧的部位向内侧方向折弯的弯折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折弯部42a上形成有上下排列的两条折痕。
[0037]
切起部42b通过向内侧切起而嵌入前后的保护垫60上的后述的孔部60a中。切起部42b及孔部60a是本公开的定位部的示例。如图4所示,切起部42b在于上下方向上跨越折弯部42a的折痕的h字状的切入处切起。搭手孔42c在侧板部42的上端部左右排列形成有两个。搭手孔42c对应于前后的保护垫60的后述的搭手孔60b及外打包材料20的与后述的搭手孔80a重叠的位置而形成。
[0038]
悬挂部43钩挂于外打包材料20中的后述的折翼部90。如图4所示,悬挂部43设置于侧板部42的上端部。悬挂部43在侧板部42的左右的端部设置有一对。左右一对悬挂部43相互左右对称。在展开状态的悬挂垫40上,悬挂部43是从侧板部42的上端部的左右的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伸出的形态。各悬挂部43通过在与侧板部42之间的折痕处相对于侧板部42折弯而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
[0039]
悬挂部43具有上端部43a及下端部43b。上端部43a延伸至比侧板部42的上端靠上方。下端部43b在上端与上端部43a的下端连续,在前后方向的端部与侧板部42的左右的端部连续。悬挂部43能够在形成于上端部43a和下端部43b之间的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折痕处折弯。
[0040]
如图4所示,悬挂部43具有缺口部43c和钩挂部43d。缺口部43c形成于悬挂部43的上端部43a的侧面。缺口部43c形成为使悬挂部43的侧面呈v字状凹陷的缺口状。缺口部43c能够临时固定于内托盘50的后述的临时固定部53。
[0041]
钩挂部43d是悬挂部43的上端部43a的前后的端部,形成于与侧板部42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钩挂部43d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钩状。钩挂部43d在被外打包材料20覆盖之前的状态的内打包材料10中,钩挂于左右的保护垫70的上端缘(参照图2)。由此,就内打包材料10而言,以相对于侧板部42折弯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保持悬挂部43。
[0042]
内托盘50嵌入底托盘30内。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被打包物g经由该内托盘50载置于底托盘30的底板部31。如图3所示,内托盘50具有内底板部51、内立起部52以及临时固
定部53。内底板部51从上重叠在底托盘30的底板部31上。内立起部52从内底板部51的前后左右的周缘分别向上方立起。各内立起部52与底托盘30中的立起部32的内周面侧重叠配置。在内托盘50嵌入底托盘30内的状态下,在各内立起部52与底托盘30的立起部32之间插入前后的保护垫60及左右的保护垫70。在内托盘50嵌入底托盘30内的状态下,在内托盘50的四角,在与底托盘30的立起部32之间形成俯视方形的空间。在该空间插入前后的保护垫60的后述的支柱61。
[0043]
如图3所示,临时固定部53从左右的内立起部52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外侧凸状地延伸。临时固定部53临时固定悬挂部43的缺口部43c。具体而言,临时固定部53通过在弯折状态的侧板部42上将悬挂部43插入立起部32和内立起部52之间的间隙而钩挂缺口部43c。由此,临时固定部53保持侧板部42的弯折状态。通过对悬挂部43作用压入方向的力,能够简单地卸下临时固定部53对缺口部43c的钩挂。在临时固定部53的基端部加入未图示的折痕。通过对悬挂部43作用向上方拔出的力而临时固定部53在折痕处折弯。由此,能够简单地拆下临时固定部53对缺口部43c的钩挂。在压入或拔出悬挂部43的情况下都能够容易地拆下临时固定部53对缺口部43c的钩挂,作为临时固定适当发挥作用。
[0044]
前后的保护垫60及左右的保护垫70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二侧板部的示例。即,保护垫60、70配置于内打包材料10的前后一对侧板部42之间。保护垫60、70覆盖被打包物g的侧面而保护被打包物g。保护垫60、70也作为承受打包材料1的上下方向的压缩力的加强材料发挥作用。前后的保护垫60和左右的保护垫70沿着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配置。保护垫60、70也作为针对在前后左右的各方向水平地作用的力的加强材料发挥作用。
[0045]
如图3所示,前后的保护垫60具有左右一对支柱61和连结这些一对支柱61的连结板62。一对支柱61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状。一对支柱61通过将连结板62中的左右的端缘向内侧折弯多次而形成为棱柱状。一对支柱61分别插入底托盘30的内侧且内托盘50的四角的空间中的在左右方向上成对的空间。连结板62插入底托盘30的前后的立起部32和内托盘50的前后的内立起部52之间的间隙。如图2所示,插入到底托盘30和内托盘50之间的间隙的组装状态的前后的保护垫60的上端的高度与侧板部42的上端的高度相同。
[0046]
连结板62具有孔部60a和搭手孔60b。孔部60a嵌入有侧板部42的切起部42b。孔部60a对应于侧板部42的切起部42b的位置,在连结板6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为方孔状。通过将侧板部42的切起部42b嵌入保护垫60的孔部60a,以将侧板部42与保护垫60重合配置的状态进行定位。即,孔部60a与切起部42b一起作为本发明的定位部发挥作用。搭手孔60b对应于侧板部42中的搭手孔42c的位置而形成。搭手孔60b在各连结板62的上端部左右排列形成有两个。
[0047]
如图3所示,左右一对保护垫70分别是形成长方形的外形形状的瓦楞纸的平板。保护垫70插入底托盘30的左右的立起部32和内托盘50的左右的内立起部52之间的间隙。如图2所示,插入到底托盘30和内托盘50之间的间隙的组装状态的前后的保护垫60的上端的高度与侧板部42的上端的高度相同。在内打包材料10被外打包材料20覆盖之前的状态下,悬挂部43的钩挂部43d钩挂于保护垫70。
[0048]
外打包材料20从上方覆盖被打包物g。打包了被打包物g的状态下的外打包材料20形成向下方开口的箱状。如图5所示,外打包材料20具有周壁部80和折翼部90。周壁部80形成上下开口的方筒状。周壁部80是将前后一对周壁81和左右一对周壁82在周向上连结的形
态。由此,周壁部80在俯视时形成长方形的外形形状。周壁部80形成有搭手孔80a。搭手孔80a在前后的周壁81上分别形成。搭手孔80a对应于侧板部42的搭手孔42c的位置而形成。搭手孔80a在各周壁81的上端部左右排列形成有两个。
[0049]
折翼部90从周壁部80的上端延伸。折翼部90通过向内侧折弯而封闭周壁部80的上端开口。折翼部90具有前后一对折翼91和左右一对折翼92。各折翼91、92从周壁部80的四个周壁81、82各自的上端延伸。折翼部90以前后一对折翼91配置于内侧、左右一对折翼92配置于外侧的形态折弯。如图1所示,前后的折翼91在被折弯的状态下钩挂悬挂部43。左右的折翼92从上方覆盖钩挂于前后的折翼91上的悬挂部43。
[0050]
如图5及图6所示,前后的折翼91上形成有开口91a。开口91a供悬挂部43通过。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开口91a是将前后的折翼91的前端侧的左右的端部切成宽度比基端侧窄的形态。开口91a遍及折翼91的整个长度从折翼91的前端部切至折翼91和周壁81之间的折痕附近而形成。
[0051]
说明使用上述结构的打包材料1对被打包物g进行打包。在利用打包材料1打包被打包物g时,将被打包物g载置于底托盘30上。此时,如图7所示,如果侧板部42成为向底托盘30的前后方向扩展的状态,则要留出空间,在生产线上的处理不好。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通过使侧板部42为弯折状态,打包材料1能够抑制侧板部42的扩展而采取紧凑的形态。由此,打包材料1在打包时的作业性良好。
[0052]
在使侧板部42为弯折状态时,将侧板部42的上端侧向内侧方向折弯,将悬挂部43插入底托盘30和内托盘50之间的间隙。此时,如图8所示,将悬挂部43的缺口部43c钩挂于内托盘50上所设置的临时固定部53。弯折状态下的侧板部42在折弯部42a处折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因为在折弯部42a形成有两条折痕,所以与折痕为一条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每条折痕的弯折角度。由此,在折弯部分产生的瓦楞纸的弹性反弹力被分散。其结果,即使是基于临时固定部53和缺口部43c的钩挂带来的较弱的保持力,其状态也不会被解除,能够在弯折状态下良好地保持侧板部42。处于弯折状态的侧板部42与从底托盘30立起的立起状态相比,高度被抑制。在这一点上,就打包材料1而言,实现打包作业的容易性的提高。
[0053]
在将被打包物g载置于底托盘30后,解除临时固定部53与缺口部43c的钩挂,从底托盘30和内托盘50之间的间隙拔出悬挂部43。由此,由被折弯的侧板部42的上侧部分遮挡的底托盘3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露出。在使底托盘3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露出后,在前后一对侧板部42之间配置作为第二侧板部的前后一对保护垫60。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将保护垫60插入底托盘3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即底托盘30的立起部32和内托盘50的内立起部52之间。如图11所示,使侧板部42朝向插入的保护垫60立起,将切起部42b嵌入保护垫60的孔部60a。由此,侧板部42和保护垫60以重合配置的状态被定位。在该状态下,侧板部42通过嵌入到孔部60a的切起部42b的作用以立起状态被保持而不会倒下。
[0054]
在前后一对侧板部42之间配置作为第二侧板部的左右一对保护垫70。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将保护垫70插入底托盘3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即底托盘30的立起部32和内托盘50的内立起部52之间。保护垫70向一对侧板部42之间的配置也可以是与保护垫60向一对侧板部42之间的配置相同的时机、即侧板部42的切起部42b向孔部60a嵌入之前。保护垫60及保护垫70作为用于确保强度的部件起作用。
[0055]
如图12所示,将悬挂部43中的钩挂部43d钩挂于作为第二侧板部的保护垫70。由
此,悬挂部43在与侧板部42之间的折痕处折弯,以与侧板部42大致正交的状态被保持。通过钩挂部43d钩挂于保护垫70,侧板部42在立起状态下被更可靠地保持。悬挂部43成为在内打包材料10的上端部的四角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配置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钩挂部43d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钩状。因此,钩挂部43d能够以简单的作业钩挂于保护垫70的上端缘部。
[0056]
如图14所示,在钩挂于保护垫70的状态下,将外打包材料20盖在内打包材料10上。此时,内打包材料10通过钩挂部43d钩挂于保护垫70,被以悬挂部43相对于侧板部42折弯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保持。因此,外打包材料20在盖在内打包材料10上时,钩挂于悬挂部43这一情况被抑制,能够容易地盖在在内打包材料10上。
[0057]
在将外打包材料20盖在内打包材料10上时,悬挂部43作为引导外打包材料20的下端部的导向件发挥作用。如上所述,悬挂部43向比侧板部42及前后左右的保护垫60、70各自的上端靠上方突出。因此,在将外打包材料20从上盖在内打包材料10上时,外打包材料20的下端部首先与悬挂部43接触。通过使各悬挂部43的上端部43a进入外打包材料20的内侧,外打包材料20的内周面沿着各悬挂部43被向下方引导,能够将侧板部42及前后左右的保护垫60、70的上端部容易地插入外打包材料20内。
[0058]
外打包材料20以覆盖内打包材料10整体的方式使周壁部80的下端部可靠地落下至底托盘30及侧板部42的下端部。在使周壁部80的下端部可靠地落下至底托盘30及侧板部的下端部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悬挂部43成为上端部43a向比外打包材料20中的周壁部80的上端缘靠上侧突出的状态。
[0059]
在图14所示的外打包材料20覆盖内打包材料10的状态下,在外打包材料20的周壁部80形成的搭手孔80a与侧板部42中的搭手孔42c及保护垫60中的搭手孔60b的位置一致。打包材料1在被抬起时,向形成于这三个部件上的各搭手孔42c、60b、80a中插入手,手勾住侧板部42、保护垫60及周壁部80这三个部件。因此,打包材料1被抬起时的负荷分散在三个部件上,抑制破损。
[0060]
如图15所示,将折翼部90的两对折翼91、92中的前后一对折翼91向内侧折弯。折翼91上形成开口91a。因此,在将折翼91折弯时,避免与悬挂部43的接触。悬挂部43通过将折翼91向内侧折弯这样的作业而适宜地通过开口91a,成为相对于被折弯的状态的折翼91跨上下配置的形态。
[0061]
在将前后一对折翼91向内侧折弯后,将左右一对折翼92向内侧折弯(参照图1)。被折弯的折翼92重叠在前后一对折翼91的上侧。在将折翼92向内侧折弯时,悬挂部43被折翼92按压而与折翼92一起折弯。被折弯的悬挂部43在上端部43a处钩挂于前后一对折翼91的上表面。因此,作为内打包材料10整体,成为悬挂于外打包材料20上的状态。
[0062]
在左右的折翼92被折弯的状态下,悬挂部43被折翼92的下表面按压,成为在折翼91和折翼92之间被上下夹持的形态。由此,悬挂部43被良好地保持于折翼91和折翼92。在该状态下,打包材料1成为内外的打包材料10、20被连结的状态。为了解除这些内打包材料10和外打包材料20的连结,需要提起左右的折翼92,解除悬挂部43向折翼91的钩挂。因此,打包材料1通过在左右的折翼92的接缝处粘贴牛皮纸胶带等胶粘带并封口,能够抑制不正当开封。即,因为打包材料1不能在不剥离封口的胶粘带的状态下与被打包物g接触,所以通过确认有无剥离胶粘带的痕迹,能够明确判别开封、未开封。
[0063]
如上,实施方式一的打包材料1具备内打包材料10和外打包材料20。内打包材料10具有具备底板部31的底托盘30和具备侧板部42的悬挂垫40。底板部31载置被打包物g。侧板部42从底板部31立起并覆盖被打包物g的侧面。外打包材料20具有周壁部80和折翼部90。周壁部80上下开口。折翼部90从周壁部80的上端延伸,通过向内侧折弯而封闭周壁部80的上端开口。内打包材料10具有悬挂部43。悬挂部43设置于侧板部42的上端部,并钩挂于折翼部90。
[0064]
这样,打包材料1通过将悬挂部43钩挂于折翼部90,能够不使用pp带等捆扎用的部件而容易地连结内打包材料10和外打包材料20。因此,打包材料1能够容易地进行打包作业。
[0065]
在打包材料1中,折翼部90上设置有前后一对折翼91和左右一对折翼92。悬挂部43钩挂于弯折状态的前后的折翼91上,被弯折状态的左右的折翼92从上覆盖。根据这样的结构,打包材料1是悬挂部43被折翼91、92上下夹持的形态。因此,悬挂部43被折翼部90牢固地保持,能够容易地实现内打包材料10与外打包材料20的牢固的连结。根据上述结构,打包材料1不能在不再次提起从上方覆盖悬挂部43的左右的折翼92的状态下开封。因此,打包材料1通过用胶粘带密封左右的折翼92的接缝,能够容易地判别有无开封。
[0066]
在打包材料1中,前后的折翼91上形成有供悬挂部43通过的开口91a。因此,打包材料1能够容易地将悬挂部43钩挂于折翼91。
[0067]
在打包材料1中,侧板部42成对地设置于底板部31的前后的两端部。内打包材料10具有配置于成对的侧板部42之间的作为第二侧板部的保护垫60、70。因此,与仅设置侧板部42而未设置保护垫60、70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强度的提高。
[0068]
在打包材料1中,悬挂部43具有钩挂部43d。在内打包材料10被外打包材料20覆盖之前的状态下,钩挂部43d钩挂于作为第二侧板部的保护垫70上。因此,打包材料1能够在将钩挂部43d钩挂于保护垫70上的状态下保持悬挂部43。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钩挂的状态是将悬挂部43相对于侧板部42折弯的状态,是不被悬挂部43阻碍而能够用外打包材料20覆盖内打包材料10的状态。因为打包材料1能够保持该状态,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利用外打包材料20覆盖内打包材料10的作业。
[0069]
在打包材料1中,内打包材料10具有作为定位部的切起部42b及孔部60a。切起部42b及孔部60a将成对的侧板部42的一方和作为第二侧板部的保护垫60以重叠配置的状态进行定位。因此,打包材料1能够将侧板部42和保护垫60以定位的状态容易地重叠配置。
[0070]
在打包材料1中,侧板部42在底板部31的前后的两端部成对地设置,悬挂部43从形成这些对的侧板部42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延伸。因此,打包材料1能够容易地设置悬挂部43。
[0071]
在打包材料1中,侧板部42具有能够折弯成使上端侧的部位相对于下端侧的部位向内侧方向折弯的弯折状态的折弯部42a。内打包材料10具有以弯折状态临时固定侧板部42的临时固定部53。这样,打包材料1能够将侧板部42在折弯部42a折弯成弯折状态,因此,与不折弯侧板部42而进行作业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打包作业时的空间抑制得较小。打包材料1因为能够通过临时固定部53将侧板部42以弯折状态临时固定,能够可靠地保持侧板部42的弯折状态。
[0072]
在打包材料1中,在折弯部42a形成有两条折痕。因此,与折痕为一条的情况相比,
折弯部42a能够使在弯折状态下作用的侧板部42要复原的方向的反弹力分散,能够容易地维持侧板部42的弯折状态。
[0073]
本公开不限于通过上述描述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0074]
内打包材料及外打包材料的形状、大小、部件结构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的结构。内打包材料例如也可以将底板部和侧板部作为一个部件一体形成。底板部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经由其它部件间接地载置被打包物,也可以直接载置被打包物。
[0075]
悬挂部的结构、配置、形状、个数、钩挂于折翼部的方式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悬挂部例如也可以从侧板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设置。悬挂部不必具有钩挂部、作为临时固定于临时固定部的部分的缺口部等。
[0076]
折翼部形成开口不是必须的。悬挂部例如也可以是在折翼部的外缘部钩挂的形态等。在折翼部上形成有开口的情况下,开口只要形成于折翼部且供悬挂部通过,则其形状、大小等就没有特别限制。开口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的缺口状的开口,例如也可以是孔、狭缝等封闭的开口。
[0077]
内打包材料不必具有第二侧板部。在内打包材料具有第二侧板部的情况下,其形状、结构、个数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0078]
内打包材料不必具有定位部。在内打包材料具有定位部的情况下,其结构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的具有切起部和孔部的结构。
[0079]
侧板部不必具有折弯部。在侧板部具有形成有折痕的折弯部的情况下,折痕的数量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三条以上。
技术特征:
1.一种打包材料,其具备:内打包材料,其具有载置被打包物的底板部、和从所述底板部立起且覆盖所述被打包物的侧面的侧板部;外打包材料,其具有上下开口周壁部和从所述周壁部的上端延伸并向内侧折弯而封闭所述周壁部的上端开口的折翼部,所述外打包材料从上方覆盖所述被打包物,所述内打包材料具有设置于所述侧板部的上端部且钩挂于所述折翼部的悬挂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包材料,其中,所述折翼部设置有前后一对及左右一对的两对,所述悬挂部钩挂于弯折状态的前后的所述折翼部,被弯折状态的左右的所述折翼部从上覆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包材料,其中,前后的所述折翼部形成有供所述悬挂部通过的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包材料,其中,所述侧板部是在所述底板部的前后的两端部及左右的两端部的至少一方成对地设置的第一侧板部,所述内打包材料具有配置于成对的所述第一侧板部之间的第二侧板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包材料,其中,所述悬挂部具有在所述内打包材料被所述外打包材料覆盖之前的状态下钩挂于所述第二侧板部的钩挂部。6.根据权利要求4~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包材料,其中,所述内打包材料具有定位部,该定位部将成对的所述第一侧板部的一方和所述第二侧板部以重叠配置的状态进行定位。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包材料,其中,所述侧板部在所述底板部的前后的两端部成对地设置,所述悬挂部从成对的所述侧板部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延伸。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包材料,其中,所述侧板部具有能够折弯成使上端侧的部位相对于下端侧的部位向内侧方向折弯的弯折状态的折弯部,所述内打包材料具有将所述侧板部以所述弯折状态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包材料,其中,在所述折弯部形成有两条折痕。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打包作业的打包材料。打包材料(1)具有内打包材料(10)和外打包材料(20)。内打包材料(10)具有底板部(31)和侧板部(42)。底板部(31)载置被打包物(G)。侧板部(42)从底板部(31)立起,覆盖被打包物(G)的侧面。外打包材料(30)具有周壁部(80)和折翼部(90)。周壁部(80)上下开口。折翼部(90)通过从周壁部(80)的上端延伸并向内侧折弯而封闭周壁部(80)的上端开口。内打包材料(10)具有悬挂部(43)。悬挂部(43)设置于侧板部(42)的上端部,且钩挂于折翼部(90)。且钩挂于折翼部(90)。且钩挂于折翼部(90)。
技术研发人员:大黑将誉 小笠原和树 田地川义隆 鱼住和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泰纳包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5
技术公布日:2023/9/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