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景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119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景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备调整屈光度功能的电子式取景器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在具备显示部及目镜部的取景器中,在显示部与目镜部之间配设凹透镜而缩短总长度。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通过用凹透镜密封显示部而对显示部的图像显示面进行防尘。
3.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取景器,其具备:液晶显示器;放大透镜,放大显示在液晶显示器的图像;及屈光度调整用透镜。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4-330870号公报
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9086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1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对显示元件的显示面进行防尘并且能够减少从显示元件产生的热量对光学系统的影响的取景器装置。
7.(1)一种取景器装置,其具备:显示元件;光学系统,至少从显示元件侧依次具有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保持第1透镜组,并密封显示元件与第1透镜组之间的空间;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保持第2透镜组;及屈光度调整部,相对于第2透镜组,使显示元件及第1透镜组一体移动,从而调整屈光度。
8.(2)根据(1)的取景器装置,其中,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和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进行热分离。
9.(3)根据(2)的取景器装置,其中,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和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在空间上分离并进行热分离。
10.(4)根据(1)至(3)中任一个的取景器装置,其中,第1透镜组中,最靠近显示元件侧的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11.0.1<|dl1-dl1h|
×
ρ1/oh8<1
12.其中,
13.dl1: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14.oh8:显示元件的图像显示区域的最大长度的40%的值
15.dl1h:透镜的距光轴的高度oh8上的光轴方向的厚度
16.ρ1:透镜的线膨胀系数(10-5
/k)
17.(5)根据(1)至(4)中任一个的取景器装置,其中,第1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18.0.001<|f20-f40|/fe<0.05
19.其中,
20.f20:第1透镜组的温度20度下的焦距
21.f40:第1透镜组的温度40度下的焦距
22.fe:温度20度、屈光度-1dpt时的第1透镜组及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23.(6)根据(1)至(5)中任一个的取景器装置,其中,第1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
24.0.15<dol1/fe<0.4
25.其中,
26.dol1:从显示元件的显示面到第1透镜组的显示元件侧的面的顶点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27.(7)根据(1)至(6)中任一个的取景器装置,其还具备:排热部件,在显示元件的可动范围内与显示元件接触而排出显示元件的热量。
28.(8)根据(7)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排热部件满足以下条件式。
29.ja>200
30.其中,
31.ja:排热部件的导热系数
32.(9)根据(7)或(8)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排热部件由具有挠性的带状体构成,且一端连接于显示元件。
33.(10)根据(9)的取景器装置,其中,与显示元件连接的挠性印制电路板中具备排热部件。
34.(11)根据(1)至(10)中任一个的取景器装置,其中,介于显示元件与第1透镜组之间的部件满足以下条件式。
35.jfave<0.5
36.其中,
37.jfave:介于显示元件与第1透镜组之间的部件的导热系数的平均值
38.(12)根据(1)至(11)中任一个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显示元件被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保持。
39.(13)根据(12)的取景器装置,其中,屈光度调整部使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相对于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移动,从而调整屈光度。
40.(14)根据(13)的取景器装置,其中,屈光度调整部包含引导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的移动的引导部,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中具备引导部。
附图说明
41.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evf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42.图2是表示光学系统的一例的图。
43.符号说明
44.1-电子取景器(evf),10-显示元件,11-框架,12-挠性印制电路板(fpc),13-石墨片,14-托架,20-光学系统,30-第1保持框,31-第1保持框的隔壁,31f-隔壁的前侧的端面,31r-隔壁的后侧的端面,32-显示元件保持部,33-第1透镜组保持部,34f-双面胶带,34r-双面胶带,35-螺母保持部,40-第2保持框,41-轴支承部,42-螺杆支承部,50-屈光度调整部,51-引导部,51a-导杆,51b-滑动部,51c-引导孔,52-驱动部,52a-螺杆,52b-螺母部件,52c-触击机构,53-屈光度调整控制盘,fp-视点,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ip-图像显示面,
l1-透镜,l2-透镜,l3-透镜,l4-透镜,l5-透镜,pp-光学部件,z-光轴,d1-双面胶带的厚度,d2-隔壁的厚度,d3-双面胶带的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6.[结构]
[0047]
在此,以将本发明适用于数码相机(作为一例,无反相机)的电子取景器(electronic view finder:evf)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evf是取景器装置的一例。
[0048]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evf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49]
另外,以下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的左侧设为evf1的前侧,将图1的右侧设为evf1的后侧来区分其方向。
[0050]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evf1具有:显示元件10,显示图像;光学系统20,放大观察显示在显示元件10的图像;及屈光度调整部50,进行屈光度调整。
[0051]
显示元件10例如由有机el显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构成。显示元件10中,除了oled以外,也能够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
[0052]
另外,图1中,由符号12表示的带状部件是从显示元件10延伸的挠性印制电路板(f]exible printed circuits:fpc)。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evf1中,调整屈光度时,显示元件10进行移动。因此,经由具有挠性的fpc12,显示元件10连接于数码相机的控制基板(主基板等)。
[0053]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备石墨片13的fpc12。石墨片13是将石墨(graphite)加工成片状而成的,且具有高导热系数(约230~400[w/mk])。通过使用具备石墨片13的fpc12,能够将从显示元件10产生的热量诱导到fpc12侧。即,能够使fpc12作为散热片而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中,将具有挠性的带状的石墨片13层叠配置在fpc12的单面上。石墨片13是由具有挠性的带状体构成的排热部件的一例。
[0054]
fpc12例如由单面fpc构成。即,具有在基膜(例如,聚酰亚胺)的单面上贴合铜箔等导电性金属的结构。
[0055]
fpc12其前端固定在相机主体中所具备的托架14上。本实施方式中,托架14为金属制,例如,由铜板构成。
[0056]
光学系统20具有沿光轴z从显示元件10侧(前侧)依次配置的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由至少1枚透镜构成。另外,在构成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的光学要件中,可以包含实质上不具有折射力的透镜。并且,也可以包含光圈、滤光片及盖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中,第1透镜组g1由1枚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多枚透镜构成。另外,图1中,为了方便,用1枚透镜表示第2透镜组g2。透镜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树脂制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制的透镜(pc透镜)。
[0057]
本实施方式的evf1使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相对于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一体移动,从而进行屈光度调整。因此,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分别被不同的保持框保持。即,被在空间上分离的保持框保持。具体而言,第1透镜组g1与显示元件10一起被第1保持框
30保持,第2透镜组g2单独被第2保持框40保持。本实施方式中,第1保持框30是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的一例,第2保持框40是第2保持部件的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的一例。
[0058]
第1保持框30在内部具有隔壁31。第1保持框30隔着隔壁31在前侧具有保持显示元件10的显示元件保持部32,并且在后侧具有保持第1透镜组g1的第1透镜组保持部33。
[0059]
隔壁31具有中央部开口的框状的形状,并与光轴z正交而配置。隔壁31的前侧的端面31f及后侧的端面31r分别由与光轴z正交的面构成。
[0060]
显示元件保持部32构成为显示元件10嵌合的凹部。显示元件10通过嵌合于显示元件保持部32,定位并安装在第1保持框30。显示元件10安装在框架11并组装在第1保持框30上。显示元件10通过将该框架11用未图示的螺钉固定在第1保持框30,从而固定在第1保持框30上。并且,显示元件10经由双面胶带34f粘接于隔壁31的前侧的端面31f。更具体而言,沿周缘贴附有双面胶带34f,经由该双面胶带34f,粘接于隔壁31的前侧的端面31f。
[0061]
第1透镜组保持部33构成为第1透镜组g1嵌合的凹部。第1透镜组g1通过嵌合于第1透镜组保持部33,定位并安装在第1保持框30。第1透镜组g1经由双面胶带34r粘接于隔壁31。更具体而言,沿周缘帖附有双面胶带34r,并粘接于隔壁31的端面。
[0062]
如上所述,通过将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组装在第1保持框30上,从而密封显示元件10与第1透镜组g1之间的空间。由此,能够对显示元件10的图像显示面进行防尘。另外,这里的“密封”是指尘埃不通过的水平,允许氧等分子水平的透过。
[0063]
本实施方式中,第1保持框30为树脂制,例如,由玻璃纤维增强pc(作为一例,配合玻璃纤维30%的pc)构成。并且,框架11为金属制,例如,由不锈钢(作为一例,sus304)构成。并且,双面胶带34f、34r的基材为树脂制,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构成。
[0064]
第2保持框40在其内周部定位保持第2透镜组g2。第2保持框40与第1保持框30相同地为树脂制,例如,由玻璃纤维增强pc(作为一例,配合玻璃纤维30%的pc)构成。
[0065]
屈光度调整部50使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相对于第2透镜组g2沿光轴z一体移动,从而调整屈光度。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evf1中,第2透镜组g2被第2保持框40保持,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被第1保持框30保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evf1中,屈光度调整部50使第1保持框30相对于第2保持框40沿光轴z移动,从而调整屈光度。
[0066]
如图1所示,屈光度调整部50包含:引导部51,引导第1保持框30的移动;及驱动部52,使第1保持框30移动。
[0067]
引导部51具有导杆51a及沿该导杆51a滑动的滑动部51b。
[0068]
导杆51a中,一端被第2保持框40中所具备的轴支承部41支承,并与光轴z平行地配置。本实施方式中,导杆51a为金属制,例如,由不锈钢(作为一例,sus304)构成。
[0069]
第1保持框30中一体地具备有滑动部51b。滑动部51b具有插通导杆51a的引导孔51c。
[0070]
滑动部51b沿导杆51a滑动,由此第1保持框30被支承为沿光轴z移动自如。
[0071]
驱动部52由所谓的进给丝杠机构构成,并具有:螺杆52a;螺母部件52b,螺纹结合于该螺杆52a;触击机构52c,使螺杆52a触击停止。
[0072]
螺杆52a被第2保持框40中所具备的螺杆支承部42支承为转动自如,并与光轴z平行地配置。螺杆52a中连接有屈光度调整控制盘53。屈光度调整控制盘53在将evf1组装到相
机主体(未图示)上时,其一部分或全部暴露并配置在相机主体的外表面。用户使该屈光度调整控制盘53旋转而使螺杆52a旋转。
[0073]
螺母部件52b被第1保持框30中所具备的螺母保持部35保持,并与光轴z平行地配置。本实施方式中,螺杆52a及螺母部件52b为金属制,例如,由不锈钢(作为一例,sus304)构成。
[0074]
第2保持框40中具备触击机构52c。触击机构52c使螺杆52a以一定的旋转角度间隔触击停止。另外,由于触击机构本身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其详细内容的说明。作为一例,由在螺杆52a的周面以一定的角度间隔配置的槽、与该槽嵌合的球体及将球体朝向槽施力的弹簧构成。
[0075]
如上所述构成的屈光度调整部50通过使屈光度调整控制盘53旋转,根据其旋转方向及旋转量,第1保持框30沿光轴z移动。屈光度调整控制盘53通过触击机构52c以一定的旋转角度间隔旋转,因此能够以一定的步长使第1保持框30移动。
[0076]
本实施方式的evf1构成为如上所述。evf1将第2保持框40固定在相机主体(未图示)的固定部并组装在相机主体上。
[0077]
[作用]
[0078]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evf1,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被第1保持框30保持,并且显示元件10的图像显示面由第1透镜组g1密封。由此,能够对显示元件10的图像显示面进行防尘。
[0079]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evf1中,相对于第2透镜组g2,使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一体移动,从而进行屈光度调整。由此,能够缩短光学系统20的总长度。
[0080]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evf1中,保持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的第1保持框30和保持第2透镜组g2的第2保持框40在空间上分离而配置。由此,能够使从显示元件10产生的热量难以传递到第2透镜组g2。即,通过将第1保持框30及第2保持框40在空间上分离而配置,从而也能够进行热分离。由此,能够在第1保持框30与第2保持框40之间难以传递热量。
[0081]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evf1,在显示元件10的背面侧(与光学系统20相反的一侧)连接有具备石墨片13的fpc12。由此,能够使从显示元件10产生的热量难以传递到光学系统20。即,从显示元件10产生的热量通过石墨片13诱导到显示元件10的背面侧,因此能够使热量难以传递到光学系统20。
[0082]
由于fpc12中具备石墨片13,因此即使在显示元件10移动的情况下,石墨片13也能够始终与显示元件10接触。即,在显示元件10的可动范围内,能够使石墨片13始终与显示元件10接触。并且,通过将石墨片13与fpc12一体化,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另外,也可以是不与fpc12一体化,而是将石墨片单体安装在显示元件10的结构。并且,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排热部件使用石墨片,但作为排热部件使用的部件并不限定于此。并且,排热部件不需要一定是具有挠性的结构。只要是在显示元件10的可动范围内能够与显示元件10接触的结构即可。
[0083]
[各要件的优选结构]
[0084]
[第1透镜组的结构]
[0085]
[第1透镜组]
[0086]
(1)|dl1-dl1h|
×
ρ1/oh8
[0087]
第1透镜组g1优选最靠近显示元件侧的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088]
0.1<|dl1-dl1h|
×
ρ1/oh8<1
…
条件式(1)
[0089]
其中,dl1为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oh8为显示元件10的图像显示区域的最大长度的40%的值(所谓的80%物体高度),dl1h为透镜的距光轴的高度oh8上的光轴方向的厚度,ρ1为透镜的线膨胀系数(10-5
/k)。
[0090]
通过使|dl1-dl1h|
×
ρ1/oh8的值大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能够对第1透镜组g1赋予适当的像差校正效果,并能够抑制屈光度调整时的像差变动。并且,通过使其小于上限,能够抑制温度变化时的像差变动。
[0091]
在构成第1透镜组g1的透镜为1个的情况下,要求该透镜满足上述条件式。
[0092]
(2)|f20-f40|
[0093]
第1透镜组g1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
[0094]
0.001<|f20-f40|/fe<0.05
…
条件式(2)
[0095]
其中,f20为第1透镜组g1的温度20度下的焦距,f40为第1透镜组g1的温度40度下的焦距,fe为温度20度、屈光度-1dpt时的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的合成焦距。
[0096]
通过使|f20-f40|的值大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能够对第1透镜组g1赋予适当的折射力,且能够缩短光学系统20的总长度。并且,通过使其小于上限,能够抑制温度变化时的屈光度变动。
[0097]
(3)dol1/fe
[0098]
第1透镜组g1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
[0099]
0.15<dol1/fe<0.4
…
条件式(3)
[0100]
其中,dol1为从显示元件10的图像显示面到第1透镜组g1的显示元件侧的面的顶点的光轴上的距离。
[0101]
通过使dol1/fe的值大于上述条件式的下限,能够使来自显示元件10的热量难以传递到第1透镜组g1。并且,通过使其小于上限,能够缩短光学系统20的总长度。
[0102]
[排热部件]
[0103]
与显示元件10接触而排出显示元件10的热量的排热部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
[0104]
ja>200(w/mk)
…
条件式(4)
[0105]
其中,ja为排热部件的导热系数。
[0106]
通过满足本条件,能够使显示元件10的热量容易传递到排热部件。并且,由此,能够使热量难以传递到光学系统20。
[0107]
[第1保持框]
[0108]
关于介于显示元件10与第1透镜组g1之间的部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
[0109]
jfave<0.5(w/mk)
…
条件式(5)
[0110]
其中,jfave为介于显示元件10与第1透镜组g1之间的部件的导热系数的平均值。介于显示元件10与第1透镜组g1之间的部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evf1中为隔壁31及双面胶带34f、34r。
[0111]
在将介于显示元件10与第1透镜组g1之间的部件从前侧依次设为f1、e2、
……
、ei,将其光轴方向的厚度设为d1、d2、
……
、di,将导热系数设为j1、j2、
……
、ji的情况下,导热系数的平均值jfave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112]
jfave={∑(ji*di)}/dall
[0113]
i=1、2、3、
……
[0114]
其中,dall为介于显示元件10与第1透镜组g1之间的部件的光轴方向的厚度的总计(dall=d1+d2+
……
+di)。
[0115]
通过满足本条件,能够使显示元件10的热量难以传递到第1透镜组g1。
[0116]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evfl中,若将隔壁31的前侧的双面胶带34f的厚度设为d1,将隔壁31的厚度设为d2,将隔壁31的后侧的双面胶带34r的厚度设为d3,将隔壁31的前侧的双面胶带34f的导热系数设为j1,将隔壁31的导热系数设为j2,将隔壁31的后侧的双面胶带34r的导热系数设为j3,则导热系数的平均值jfave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117]
jfave=(jl*d1+j2*d2+j3*d3)/(d1+d2+d3)
[0118]
实施例
[0119]
接着,对evf的光学系统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0120]
图2是表示光学系统的一例的图。图2表示光学系统20的包含光轴的截面中的结构。图2中,将显示元件的图像显示面ip作为观察物体,将左侧作为观察物体侧(显示元件侧),将右侧作为视点侧进行图示。另外,图2所示的视点fp并不表示大小及形状,而是表示光轴方向的位置。
[0121]
图2所示的光学系统20从显示元件侧朝向视点侧依次连续地具有光学部件pp、第1透镜组g1及第2透镜组g2。
[0122]
光学部件pp是设想了保护用盖玻璃或各种滤光片等的平行平板状部件。因此,光学部件pp并不是必须的构成要件,也能够除去光学部件pp而构成。第1透镜组g1由透镜l1这1枚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透镜l2、透镜l3、透镜l4及透镜l5这4枚透镜构成。
[0123]
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20,表1中示出基本透镜数据,表2中示出可变面间隔,表3中示出非球面系数。表1的基本透镜数据是温度20℃下的数据。
[0124]
在表1的基本透镜数据中,“面编号”表示从显示元件侧计数时的光学面的编号(i),“r”表示第i个光学面(第i面)的曲率半径,“d”表示第i面与第(i+1)面的间隔(面间隔)。并且,“nd”表示第i面与第(i+1)面之间的介质相对于d线(波长λ=587.56nm)的折射率,“v d”表示第i面与第(i+1)面之间的介质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0125]
表1中,相当于视点fp的面的面编号一栏中,记载有面编号及(fp)这样的语句。并且,表1中,关于曲率半径,将向显示元件侧凸出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正”,将向视点侧凸出的面的曲率半径的符号设为“负”。并且,表1中,也示出光学部件pp及视点fp。
[0126]
表1中,关于屈光度调整时的可变面间隔,使用符号dd[],在[]内附加该间隔的显示元件侧的面编号,并记入面间隔d的一栏中。表2中,示出各屈光度下的可变面间隔的值。表2的“dpt”表示屈光度(diopter)。
[0127]
表1中,在非球面的面编号附加*标记。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20中,第3面(面编号3)~第12面(面编号12)为非球面。关于非球面,在曲率半径r的一栏中记载近轴的曲率半径的数值。
[0128]
表3中,“ka”及“am”表示关于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另外,m为3以上的整数,根据面而不同。例如,本实施例中,为m=4、6、8、
……
、20。表3的非球面系数的数值的“e
±
n”(n:整数)表示
“×
10
±
n”。ka及am为由下式表示的非球面式中的非球面系数。
[0129]
zd=c
×
h2/{1+(1-ka
×
c2×
h2)
1/2
}+∑am
×hm
[0130]
上式中,zd为非球面深度(从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点向与非球面顶点相接的光轴垂直的平面下垂的垂线的长度),h为高度(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c为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ka、am为球面系数。上式的∑表示有关m的总和。
[0131]
各表的数据中,长度的单位为mm(毫米)。另外,光学系统即使比例放大或比例缩小也能够使用,因此也能够使用其他适当的单位。并且,以下所示的各表中,记载以规定的位数进行了四舍五入的数值。
[0132]
[表1]
[0133]
面编号rdndvd1∞0.70001.5190064.902∞4.0000
ꢀꢀ
*3-13.47001.60001.6335123.63*4-20.0005dd[4]
ꢀꢀ
*520.64424.00001.5340955.87*6-16.30580.2061
ꢀꢀ
*7-28.23094.80001.5340955.87*8-10.29111.6735
ꢀꢀ
*9-10.97971.92531.6335123.63*1015.49011.0670
ꢀꢀ
*1153.70696.80081.8510840.12*12-14.645718.5000
ꢀꢀ
13(ep)∞
ꢀꢀꢀ
[0134]
[表2]
[0135]
屈光度调整-1dpt-4.5dpt+2.5dptdd[4]1.73682.85590.2979
[0136]
[表3]
[0137]
面编号3
[0138][0139]
面编号4
[0140][0141]
面编号5
[0142][0143][0144]
面编号6
[0145][0146]
面编号7
[0147][0148]
面编号8
[0149][0150][0151]
面编号9
[0152][0153]
面编号10
[0154][0155]
面编号11
[0156]
[0157][0158]
面编号12
[0159][0160]
[条件式的充足性]
[0161]
以下示出,透镜l1~l5由pc透镜构成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20满足条件式(1)~(3)。
[0162]
(1)条件式(1)
[0163]
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20中,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dl1为1.5999952,显示元件的图像显示区域的最大长度的40%的值oh8为6.4,透镜的距光轴的高度oh8上的光轴方向的厚度dl1h为1.5999952,透镜的线膨胀系数ρ1为6.6(10-5
/k)。因此,|dl1-dl1h|
×
ρ1/oh8为0.459442695。因此,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20满足0.1<|dl1-dl1h|
×
ρ1/oh8<1的条件。
[0164]
(2)条件式(2)
[0165]
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20中,第1透镜组的温度20度下的焦距f20为-71.956257,第1透镜组的温度40度下的焦距f40为-72.202079,温度20度、屈光度-1dpt时的第1透镜组及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e为18.0304871。因此,|f20-f40|/fe为0.013633686。因此,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20满足0.001<|f20-f40|/fe<0.05的条件。
[0166]
(3)条件式(3)
[0167]
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20中,从显示元件的显示面到第1透镜组的显示元件侧的面的顶点的光轴上的距离dol1为4.7,温度20度、屈光度-1dpt时的第1透镜组及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距fe为18.0304871。因此,dol1/fe为0.260669608。因此,本实施例的光学系统20满足0.15<dol1/fe<0.4。
[0168]
关于条件式(4),作为排热部件使用石墨片,从而能够满足ja>200(w/mk)的条件。石墨片的导热系数约为230~400[w/mk]。
[0169]
关于条件式(5),例如,若由玻璃纤维增强pc(作为一例,配合玻璃纤维30%的pc)构成第1保持框30,并由pet构成双面胶带34f、34r的基材,则jfave约成为0.19~0.3(将玻璃纤维增强pc的导热系数计算为0.3[w/mk],将pet的导热系数计算为0.2~0.3[w/mk])。因此,能够满足jfave<0.5的条件。
[0170]
[变形例]
[0171]
[第1保持框]
[0172]
上述实施方式的evf1中,由1个部件构成保持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的第1保持框30,但也能够由多个部件构成第1保持框30。例如,也能够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保持显示元件10的保持部件(显示元件保持部件)和保持第1透镜组g1的保持部件(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此时,在组装时,将两者一体化。例如,通过粘接等接合而进行一体化。
[0173]
[屈光度调整部]
[0174]
上述实施方式的evf1中,作为使第1保持框30移动的机构,采用所谓的进给丝杠机构,但使第1保持框30移动的机构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使第1保持框30沿光轴z前后移动即可。并且,不限于手动,也可以设为利用马达等而移动的结构。
[0175]
[取景器装置]
[0176]
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适用于数码相机的evf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适用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摄像机等。并且,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所谓的外部取景器。
[0177]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及非球面系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值,可以取其他值。
技术特征:
1.一种取景器装置,其具备:显示元件;光学系统,至少从所述显示元件侧依次具有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保持所述第1透镜组,并密封所述显示元件与所述第1透镜组之间的空间;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保持所述第2透镜组;及屈光度调整部,相对于所述第2透镜组,使所述显示元件及所述第1透镜组一体移动,从而调整屈光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和所述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进行热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和所述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在空间上分离,并进行热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中,最靠近所述显示元件侧的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0.1<|dll-dl1h|
×
ρ1/0h8<1其中,dl1:所述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oh8:所述显示元件的图像显示区域的最大长度的40%的值,dl1h:所述透镜的距光轴的高度oh8上的光轴方向的厚度,ρ1:所述透镜的线膨胀系数(10-5
/k)。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0.001<|f20-f40|/fe<0.05其中,f20:所述第1透镜组的温度20度下的焦距,f40:所述第1透镜组的温度40度下的焦距,fe:温度20度、屈光度-1dpt时的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满足以下条件式,0.15<dol1/fe<0.4其中,dol1:从所述显示元件的显示面到所述第1透镜组的所述显示元件侧的面的顶点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取景器装置还具备:排热部件,在所述显示元件的可动范围内与所述显示元件接触而排出所述显示元件的热量。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排热部件满足以下条件式:
ja>200其中,ja:所述排热部件的导热系数。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排热部件由具有挠性的带状体构成,且一端连接于所述显示元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与所述显示元件连接的挠性印制电路板中具备所述排热部件。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介于所述显示元件与所述第1透镜组之间的部件满足以下条件式:jfave<0.5其中,jfave:介于所述显示元件与所述第1透镜组之间的部件的导热系数的平均值。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显示元件被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保持。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屈光度调整部使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移动,从而调整屈光度。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景器装置,其中,所述屈光度调整部包含引导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部件的移动的引导部,所述第2透镜组保持部件中具备所述引导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显示元件的显示面进行防尘,并且能够减少从显示元件产生的热量对光学系统的影响的取景器装置。EVF(1)具备:显示元件(10);光学系统(20),具有从显示元件(10)侧依次配置的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第1保持框(30),保持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并密封显示元件(10)与第1透镜组(G1)之间的空间;第2保持框,保持第2透镜组(G2);及屈光度调整部(50),相对于第2透镜组(G2),使显示元件(10)及第1透镜组(G1)一体移动,从而调整屈光度。从而调整屈光度。从而调整屈光度。
技术研发人员:小堀诚 宫城岛峻介 齐藤广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3.03.16
技术公布日:2023/9/26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