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78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冷环境中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通常的电连接器在空气中使用,其无需特别设计散热结构。然而,随着电连接器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将所述电连接器应用于液冷环境中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为此,需要在所述电连接器上设置散热通道。
3.所述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通常由金属板材冲压、折弯、扣接而成。如何避免金属壳体在制造时的接缝处对所述散热通道的设置造成不利影响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设置散热液体流通开槽的电连接器及其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6.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若干壁部、对接面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的对接插槽;所述若干壁部包括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设有与所述对接插槽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对接插槽配置为沿着第一方向与对接连接器相插接;
7.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弹性接触臂,所述弹性接触臂包括凸伸入所述对接插槽中且配置为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以及
8.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外壁,所述若干外壁包括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外壁包括第一外壁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外壁部扣接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外壁部,所述第一外壁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外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外壁部设有沿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外壁部的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
9.其中,所述第一外壁部与所述第二外壁部的接缝处未设置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的一侧的第一接地端子、以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的另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邻设置的第一信号端子以及第二信号端子;
11.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通过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暴露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外部。
1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壁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的第二壁部、连接所述第一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的一端的第三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
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的另一端的第四壁部;所述第四壁部与所述第三壁部相对设置;所述对接插槽至少由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围成;
13.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
1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且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对接面的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
1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的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部分暴露于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
1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外壁覆盖所述第一壁部,所述若干外壁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二壁部的第二外壁、覆盖所述第三壁部的第三外壁、以及覆盖所述第四壁部的第四外壁;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壁且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外壁的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均暴露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中。
1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壁部设有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凸伸的第一支撑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凸伸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支撑部设有第二固定槽;
18.所述第二外壁设有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上的本体部、自所述本体部向内折弯而成的第一固定片、以及自所述本体部向内折弯而成的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片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槽。
1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由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本体部围成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位于所述对接插槽的外侧;
20.所述第二外壁设有自所述本体部一体延伸的延伸凸部,所述延伸凸部延伸凸出所述对接面,所述延伸凸部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延伸凸部的至少一个锁扣孔;
21.所述容纳空间配置成部分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锁扣孔配置为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锁扣凸起相配合。
2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壁部
且贯穿所述第二壁部的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均沿所述第三方向连通所述对接插槽和所述容纳空间;
23.所述本体部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穿所述本体部的散热液体流通通孔,所述散热液体流通通孔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
2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壁部且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对接面的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和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和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与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
2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安装面以及贯穿所述安装面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对接插槽相连通;
26.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的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块,所述绝缘块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块且与所述对接插槽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穿孔。
2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弹性接触臂包括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一支撑段相连的第一倾斜臂以及与所述第一倾斜臂相连的第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
28.所述第一支撑段沿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宽度w1;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宽度w2;所述第一支撑段沿所述第三方向具有第一厚度t1;其中w1-w2≤0.1mm;w1/w2≤29/19;w1/t1≤9/5。
2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壁部设有与所述对接面相连的第一导引斜面、与所述第一导引斜面相连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内壁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内壁面相连的第一底面;
30.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臂包括与所述接触部相连的末端部,所述末端部与所述第一底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电连接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底面和所述末端部之间的第一间隔槽;
31.所述末端部设有末端面,所述末端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内壁面使所述末端面位于所述第一内壁面的外侧。
3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所述电连接器为前述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浸泡在所述液冷环境的液体中,所述液体能够流经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以带走所述电连接器产生的热量。
3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第一外壁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外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外壁部设有沿第三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外壁部的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外壁部与所述第二外壁部的接缝处未设置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如此设置,通过液体流经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以及散热液体流通槽能够将所述电连接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改善了所述电连接器的散热性能。另外,通过将所述接缝处设于所述第一外壁一端,相较于相关
技术中将所述接缝处设于所述外壁的中部,本发明能够在所述第一外壁部上形成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从而降低了所述接缝处对设置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的影响。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35.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36.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37.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38.图5是图4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39.图6是图3中绝缘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40.图7是图6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41.图8是图6的俯视图。
42.图9是图6的仰视图。
43.图10是图1的主视图。
44.图11是图1的后视图。
45.图12是图1的左视图。
46.图13是图1的右视图。
47.图14是图1的俯视图。
48.图15是图1的仰视图。
49.图1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部分元件处于分解状态下的主视图。
50.图17是图16的后视图。
51.图18是图16的左视图。
52.图19是图16的右视图。
53.图20是图19中第一端子模组以及第二端子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54.图21是所述第一端子模组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55.图22是图21中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以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的左视图。
56.图23是图22中一组第二差分对信号端子、一个第三接地端子以及一个第四接地端子的左视图。
57.图24是图22中一组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一个第一接地端子以及一个第二接地端子的左视图。
58.图25是沿图14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
59.图26是图25中画框部分c的局部放大图。
60.图27是图25中的所述电连接器应用于液冷环境中的示意图。
61.图28是沿图11中d-d线的剖面示意图。
62.图29是沿图12中e-e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3.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
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64.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65.应当理解,本发明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发明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发明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66.请参照图1至图29所示,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直接或者间接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导电端子2、以及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金属壳体3。所述电连接器100应用于液冷环境中,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沿第一方向a1-a1(例如上下方向)相插接。
67.请结合图1至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若干壁部、对接面10、安装面16、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向上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对接插槽101、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向下贯穿所述安装面16的安装槽102。所述对接插槽101配置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a1-a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插接。
68.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具体地,所述若干壁部包括第一壁部11、与所述第一壁部11相对的第二壁部12、连接所述第一壁部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12的一端的第三壁部1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壁部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12的另一端的第四壁部14。所述第一壁部11与所述第二壁部12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所述第四壁部14与所述第三壁部13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所述对接插槽101至少由所述第一壁部11、所述第二壁部12、所述第三壁部13以及所述第四壁部14围成。
69.请结合图25以及图26所示,所述第一壁部11设有与所述对接面10相连的第一导引斜面11a、与所述第一导引斜面11a相连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延伸的第一内壁面11b、以及与所述第一内壁面11b相连的第一底面11c。
70.类似地,所述第二壁部12设有与所述对接面10相连的第二导引斜面12a、与所述第二导引斜面12a相连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延伸的第二内壁面12b、以及与所述第二内壁面12b相连的第二底面12c。
71.请结合图6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1的若干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1的若干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相互靠近的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组成一组,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
槽103a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沿第二方向a2-a2(例如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均沿第三方向a3-a3(例如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1。所述第三方向a3-a3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1-a1和所述第二方向a2-a2。
7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向上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若干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向上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若干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相互靠近的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和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组成一组,其中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和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相连通,且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垂直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相连通,且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垂直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
73.为了进一步改善散热,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1的若干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1的若干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相互靠近的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和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组成一组,其中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和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对齐且间隔设置。
74.请结合图6至图8所示,所述第二壁部12设有主体部121、自所述主体部121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11凸伸的第一支撑部122、以及自所述主体部121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11凸伸的第二支撑部123。所述第一支撑部1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3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122设有向上贯穿的第一固定槽1221。所述第二支撑部123设有向上贯穿的第二固定槽1231。
75.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壁部12且贯穿所述第二壁部12的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壁部12且贯穿所述第二壁部12的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相互靠近的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组成一组,其中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均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
76.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壁部12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向上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103i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壁部12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向上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103j。相互靠近的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103i和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103j组成一组,其中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103i和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103j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103i与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相连通,且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103i垂直于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103j与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相连通,且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103j垂直于所述第八
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
77.为了进一步改善散热,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壁部12且贯穿所述第二壁部12的若干第十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k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壁部12且贯穿所述第二壁部12的若干第十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l。相互靠近的所述第十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k和所述第十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l组成一组,其中所述第十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k和所述第十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l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十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k与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十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l与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对齐且间隔设置。
78.优选地,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与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1的两侧;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与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1的两侧;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与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103i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1的两侧;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与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103j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1的两侧;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与所述第十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k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1的两侧;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与所述第十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l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1的两侧。
79.请结合图7所示,所述第三壁部13设有第一卡持槽13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卡持槽131的顶部的第一卡持面132。
80.类似地,请结合图6所示,所述第四壁部14设有第二卡持槽14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卡持槽141的顶部的第二卡持面142。所述第一卡持面132以及所述第二卡持面142均位于所述对接面10的下方。
81.请结合图7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壁部包括底壁15,所述底壁15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对接插槽101的底部。所述安装面16位于所述底壁15的下表面,且与所述对接面10相对设置。所述安装槽102设于所述底壁15,所述安装槽102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
8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槽102包括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的第一安装槽102a以及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的第二安装槽102b。所述第一安装槽102a与所述第二安装槽102b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间隔设置。换言之,所述底壁15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02a与所述第二安装槽102b之间的分隔壁151。所述分隔壁151暴露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02a的那个侧面凹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02a相连通的若干第一燕尾槽1511。所述分隔壁151暴露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02b的那个侧面凹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槽102b相连通的若干第二燕尾槽1512。
83.此外,请结合图7以及图8所示,所述底壁15还包括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11延伸的第一延伸底壁152以及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11延伸的第二延伸底壁153。所述第一延伸底壁152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02b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22相连。所述第二延伸底壁153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02b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23相连。所述第一延伸底壁152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贯穿所述第一延伸底壁152的至少一个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孔1521。
所述第二延伸底壁153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贯穿所述第二延伸底壁153的至少一个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孔1531。
84.请结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外壁。所述若干外壁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
85.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若干外壁包括覆盖所述第一壁部11的第一外壁31、覆盖所述第二壁部12的第二外壁32、覆盖所述第三壁部13的第三外壁33、以及覆盖所述第四壁部14的第四外壁34。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壁31、所述第二外壁32、所述第三外壁33以及所述第四外壁34由一块金属板片折弯、扣接而成。
86.所述第一外壁31包括第一外壁部311以及与所述第一外壁部311扣接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外壁部31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壁部311与所述第二外壁部312的接缝处313分别设有相互卡扣的燕尾凸起3111和燕尾凹槽3121。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缝处313并非位于所述第一外壁31的中间,而是位于所述第一外壁31靠近所述第三壁部13的位置。换言之,所述第一外壁部311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的尺寸远大于所述第二外壁部312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的尺寸。
87.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壁31且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贯穿所述第一外壁31的若干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所述若干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布置。请结合图10所示,组成一组的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均暴露于相应的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中。
88.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壁31且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贯穿所述第一外壁31的若干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b。所述若干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b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布置。所述若干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位于第一排(例如上排),所述若干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b位于与所述第一排相平行的第二排(例如下排)。请结合图10所示,组成一组的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和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均暴露于相应的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b中。
89.请结合图3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以及所述若干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b均位于所述第一外壁部311上。换言之,所述第二外壁部312以及所述第一外壁部311和所述第二外壁部312的接缝处313均未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或者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b。本发明所述第一外壁部311以及所述第二外壁部312的这种设计,有利于在面积较大的所述第一外壁部311上设置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以及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b,避免了将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或者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b设于所述接缝处313处时造成的制造以及结构强度等问题。
90.请结合图3所示,所述第二外壁32抵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3上。所述第二外壁32包括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3上的本体部321、自所述本体部321向内折弯而成的第一固定片322、以及自所述本体部321向内折弯而成的第二固定片323。所述第一固定片322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槽1221,所述第二固定片323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槽1231。
91.所述本体部321包括中间部3211、与所述中间部3211相连且位于所述中间部3211的一侧的第一延伸部3212、以及与所述中间部3211相连且位于所述中间部3211的另一侧的第二延伸部3213。为了提高所述中间部3211的结构强度,所述中间部3211还设有若干加强筋。
92.请结合图1以及图14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由所述第一支撑部122、所述第二支撑部123、所述主体部121以及所述中间部3211围成的容纳空间170。所述容纳空间170位于所述对接插槽101的外部,以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定位凸板(未图示)。
93.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由所述第二外壁32、所述第三外壁33、所述主体部121以及所述第一支撑部122围成的l型的第一腔体171。所述第一延伸底壁152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71的底部。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孔1521与所述第一腔体171相连通。
94.类似地,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由所述第二外壁32、所述第四外壁34、所述主体部12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123围成的l型的第二腔体172,所述第二延伸底壁153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72的底部,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孔1531与所述第二腔体172相连通。
95.请结合图3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外壁32还设有自所述本体部321的中间部3211一体延伸的延伸凸部324。所述延伸凸部324延伸凸出所述对接面10。所述延伸凸部324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贯穿所述延伸凸部324的至少一个锁扣孔3241。所述锁扣孔3241配置为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锁扣凸起(未图示)相配合。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空间170通过若干组的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71通过至少一组的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所述第二腔体172通过至少一组的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
96.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部321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贯穿所述本体部321的散热液体流通通孔3214,所述散热液体流通通孔3214与所述容纳空间170相连通。
97.请结合图3以及图29所示,所述第三外壁33设有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卡持槽131中的第一凸片331。所述第一凸片331的顶部抵持于所述第一卡持面132,以防止所述第三外壁33在安装后向上脱离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三壁部13。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片331是自所述第三外壁33向内冲压而成。
98.类似地,所述第四外壁34设有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卡持槽141中的第二凸片341。所述第二凸片341的顶部抵持于所述第二卡持面142,以防止所述第四外壁34在安装后向上脱离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四壁部14。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凸片341是自所述第四外壁34向内冲压而成。
99.请结合图20至图24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导电端子2包括固定于其它元件中的固定部21、自所述固定部21的一端延伸的弹性接触臂22、以及自所述固定部21的另一端延伸的尾部23。所述弹性接触臂22包括凸伸入所述对接插槽101中且配置为
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221以及与所述接触部221相连的末端部222。所述末端部222设有末端面2221。
100.请结合图16至图2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安装槽102中的端子模组20。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第一端子模组20a以及第二端子模组20b。
101.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a包括第一绝缘块4a、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块4a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a、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缘块4a上的第一金属接地片5a。
102.请结合图5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块4a设有用以插入若干第一燕尾槽1511中的若干第一燕尾凸块4a1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块4a的若干第一散热液体流通穿孔4a2。所述若干第一散热液体流通穿孔4a2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布置。
103.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a嵌入成型于所述第一绝缘块4a。请集合图24所示,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a包括若干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a2位于每一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的一侧的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a2位于每一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的另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g2。每一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a2相邻设置的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第二信号端子s2。
10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的固定部21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块4a,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的弹性接触臂22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块4a,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的尾部23用以焊接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105.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采用紧耦合设计,即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弹性接触臂22之间的距离,也小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弹性接触臂22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弹性接触臂22之间的距离。
106.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与相应的所述固定部21相连的第一支撑段221a、与所述第一支撑段221a相连的第一倾斜臂222a、以及与所述第一倾斜臂222a相连的第一接触部223a。
107.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与相应的所述固定部21相连的第二支撑段221b、与所述第二支撑段221b相连的第二倾斜臂222b、以及与所述第二倾斜臂222b相连的第二接触部223b。
108.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与相应的所述固定部21相连的第三支撑段221c、与所述第三支撑段221c相连的第三倾斜臂222c、以及与所述第三倾斜臂222c相连的第三接触部223c。
109.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与相应的所述固定部21相连的第四支撑段221d、与所述第四支撑段221d相连的第四倾斜臂222d、以及与所述第四倾斜臂222d相连的第四接触部223d。
110.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接触部223a相较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倾斜臂222a向外侧偏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接触部223b相较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倾斜臂222b向外侧偏移。换言之,在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
的第一接触部223a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接触部223b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倾斜臂222a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倾斜臂222b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11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三倾斜臂222c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的宽度整体上大于每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倾斜臂222a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的宽度,也大于每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倾斜臂222b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的宽度。如此设置,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能够为位于它们之间的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进行更好的屏蔽,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112.请结合图20以及图24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就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而言,所述第一支撑段221a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具有第一宽度w1;所述第一接触部223a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具有第二宽度w2;所述第一支撑段221a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具有第一厚度t1;其中w1-w2≤0.1mm;w1/w2≤29/19;w1/t1≤9/5。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以上参数能够使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在传输信号时将信号完整性保持得较好,从而满足设计要求。
113.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上的第二支撑段221b以及第二接触部223b的比例关系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相同,本发明不再赘述。
114.请结合图21以及图28所示,所述第一金属接地片5a呈波浪型,其包括若干第一抵接部5a1、若干第二抵接部5a2、以及连接相邻所述第一抵接部5a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5a2的第一隆起部5a3。所述第一抵接部5a1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三支撑段221c相接触,所述第二抵接部5a2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四支撑段221d相接触,以将所有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和所有的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串联起来,从而起到更好的接地屏蔽作用。所述第一隆起部5a3避让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以防止因接触而产生短路。
115.请结合图5所示,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b包括第二绝缘块4b、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4b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b、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块4b上的第二金属接地片5b。
116.所述第二绝缘块4b设有用以插入若干第二燕尾槽1512中的若干第二燕尾凸块4b1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块4b的若干第二散热液体流通穿孔4b2。所述若干第二散热液体流通穿孔4b2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布置。
117.请结合图2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b嵌入成型于所述第二绝缘块4b。所述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b包括若干第二差分对信号端子dp2、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a2位于每一第二差分对信号端子dp2的一侧的第三接地端子g3、以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a2位于每一第二差分对信号端子dp2的另一侧的第四接地端子g4。每一第二差分对信号端子dp2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a2相邻设置的第三信号端子s3以及第四信号端子s4。
118.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的固定部21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4b,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的弹性接触臂22延伸出所述第二绝缘块4b,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的尾部23用以焊接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119.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与相应的所述固定部21相连的第五支撑段221e、与所述第五支撑段221e相连的第五倾斜臂222e、以及与所述第五倾斜臂222e相连的第五接触部223e。
120.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与相应的所述固定部21相连的第六支
撑段221f、与所述第六支撑段221f相连的第六倾斜臂222f、以及与所述第六倾斜臂222f相连的第六接触部223f。
121.所述第三接地端子g3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与相应的所述固定部21相连的第七支撑段221g、与所述第七支撑段221g相连的第七倾斜臂222g、以及与所述第七倾斜臂222g相连的第七接触部223g。
122.所述第四接地端子g4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与相应的所述固定部21相连的第八支撑段221h、与所述第八支撑段221h相连的第八倾斜臂222h、以及与所述第八倾斜臂222h相连的第八接触部223h。
123.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第五接触部223e相较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第五倾斜臂222e向外侧偏移;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六接触部223f相较于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六倾斜臂222f向外侧偏移。换言之,在第二差分对信号端子dp2中,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第五接触部223e的中心线与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六接触部223f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第五倾斜臂222e的中心线与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六倾斜臂222f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124.所述第三接地端子g3的第七倾斜臂222g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的宽度整体上大于每一个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第五倾斜臂222e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的宽度,也大于每一个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第六倾斜臂222f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的宽度。如此设置,所述第三接地端子g3以及所述第四接地端子g4能够为位于它们之间的所述第二差分对信号端子dp2进行更好的屏蔽,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
125.请结合图21以及图28所示,所述第二金属接地片5b呈波浪型,其包括若干第三抵接部5b1、若干第四抵接部5b2、以及连接相邻所述第三抵接部5b1和所述第四抵接部5b2的第二隆起部5b3。所述第三抵接部5b1与所述第三接地端子g3的第七支撑段221g相接触,所述第四抵接部5b2与所述第四接地端子g4的第八支撑段221h相接触,以将所有的所述第三接地端子g3和所有的所述第四接地端子g4串联起来,从而起到更好的接地屏蔽作用。所述第二隆起部5b3避让所述第二差分对信号端子dp2,以防止因接触而产生短路。
126.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差分对信号端子通过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暴露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外部,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换言之,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外部能够穿过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观察到所述差分对信号端子。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散热液体流通槽103以及相应的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暴露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外部,以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127.具体地,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中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通过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
128.类似地,所述第二差分对信号端子dp2中第三信号端子s3的弹性接触臂22通过暴露于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弹性接触臂22暴露于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并且,所述第三信号端子s3的弹性接触臂22暴露于所述第十一散热
液体流通槽103k,所述第四信号端子s4的弹性接触臂22暴露于所述第十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l。
129.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以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
130.组装时,将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0a以及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0b沿着所述第一方向a1-a1组装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102a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槽102b中;所述第一绝缘块4a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块4b锁扣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以避免脱落;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接触臂22延伸入所述对接插槽101中,其中所述弹性接触臂22的接触部221凸伸入所述对接插槽101中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接触。
131.请结合图25以及图26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的弹性接触臂22的末端部222与所述第一底面11c在所述第一方向a1-a1上间隔设置;所述电连接器100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底面11c和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的弹性接触臂22的末端部222之间的第一间隔槽11d。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的弹性接触臂22的末端部222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内壁面11b,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的末端部222的末端面2221位于所述第一内壁面11b的外侧。换言之,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的末端部222的末端面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隐藏在所述第一壁部11内(即完全未暴露于所述对接插槽101中),以避免当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对接插槽101中时,因抵接所述末端面2221而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a造成破坏。
132.类似地,请结合图25以及图26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的弹性接触臂22的末端部222与所述第二底面12c在所述第一方向a1-a1上间隔设置;所述电连接器100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底面12c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的弹性接触臂22的末端部222之间的第二间隔槽12d。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的弹性接触臂22的末端部222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内壁面12b,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的末端部222的末端面2221位于所述第二内壁面12b的外侧。换言之,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的末端部222的末端面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隐藏在所述第二壁部12内(即完全未暴露于所述对接插槽101中),以避免当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对接插槽101中时,因抵接所述末端面2221而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b造成破坏。
133.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末端部222是自所述接触部221进一步折弯而成。在液冷环境中或者更高频率需求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信号完整性的要求,例如提高对接点的特性阻抗,使得与其它位置特性阻抗匹配,同时减小插入损耗及回波损耗,所述导电端子2的末端部222需要尽量缩短。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当所述末端部222缩短时,其容易因暴露在所述对接插槽101中而被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坏。而本发明导电端子2的末端部222是在所述接触部221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弯而成,这种设计一方面将所述末端部222的长度保持在较小的尺寸范围内;另一方面又确保了所述末端部222不会被所述对接连接器顶坏。
134.相较于现有技术,请结合图27所示,本发明所述电连接器100应用于介电常数(dk)大于1的环境中,例如液冷环境中。液体(例如冷却液)流经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孔1521、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开孔1531、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穿孔4a2以及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穿孔4b2等,从而将所述电连接
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带走,改善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散热性能。另外,本发明的散热设计能够促进液体的流动,从而尽量减少液体中可能产生的气泡;即使产生气泡,也能够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被及时排出,从而降低了使用风险。
135.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发明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若干壁部、对接面(10)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对接插槽(101);所述若干壁部包括第一壁部(11),所述第一壁部(11)设有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槽(103);所述对接插槽(101)配置为沿着第一方向(a1-a1)与对接连接器相插接;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弹性接触臂(22),所述弹性接触臂(22)包括凸伸入所述对接插槽(101)中且配置为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221);以及金属壳体(3),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外壁,所述若干外壁包括第一外壁(31),所述第一外壁(31)包括第一外壁部(311)以及与所述第一外壁部(311)扣接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外壁部(312),所述第一外壁部(311)沿第二方向(a2-a2)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外壁部(312)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的尺寸;所述第一外壁部(311)设有沿第三方向(a3-a3)贯穿所述第一外壁部(311)的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相连通;所述第一方向(a1-a1)、所述第二方向(a2-a2)以及所述第三方向(a3-a3)两两相互垂直;其中,所述第一外壁部(311)与所述第二外壁部(312)的接缝处(313)未设置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a2)位于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的一侧的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a2)位于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的另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g2);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a2-a2)相邻设置的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差分对信号端子(dp1)通过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暴露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外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壁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壁部(11)相对的第二壁部(12)、连接所述第一壁部(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12)的一端的第三壁部(1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壁部(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部(12)的另一端的第四壁部(14);所述第四壁部(14)与所述第三壁部(13)相对设置;所述对接插槽(101)至少由所述第一壁部(11)、所述第二壁部(12)、所述第三壁部(13)以及所述第四壁部(14)围成;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和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和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散热液体流通槽(103c)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相连通,所述第四散热液体流通槽(103d)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壁部(11)且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1)的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和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和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与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对齐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五散热液体流通槽(103e),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弹性接触臂(22)部分暴露于所述第六散热液体流通槽(103f)。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壁(31)覆盖所述第一壁部(11),所述若干外壁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二壁部(12)的第二外壁(32)、覆盖所述第三壁部(13)的第三外壁(33)、以及覆盖所述第四壁部(14)的第四外壁(34);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壁(31)且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贯穿所述第一外壁(31)的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槽(103a)和所述第二散热液体流通槽(103b)均暴露于所述第一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a)中。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壁部(12)设有主体部(121)、自所述主体部(121)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11)凸伸的第一支撑部(122)、以及自所述主体部(121)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向远离所述第一壁部(11)凸伸的第二支撑部(123),所述第一支撑部(1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3)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122)设有第一固定槽(1221),所述第二支撑部(123)设有第二固定槽(1231);所述第二外壁(32)设有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22)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3)上的本体部(321)、自所述本体部(321)向内折弯而成的第一固定片(322)、以及自所述本体部(321)向内折弯而成的第二固定片(323),所述第一固定片(322)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槽(1221),所述第二固定片(323)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槽(1231)。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由所述第一支撑部(122)、所述第二支撑部(123)、所述主体部(121)以及所述本体部(321)围成的容纳空间(170),所述容纳空间(170)位于所述对接插槽(101)的外侧;所述第二外壁(32)设有自所述本体部(321)一体延伸的延伸凸部(324),所述延伸凸部(324)延伸凸出所述对接面(10),所述延伸凸部(324)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贯穿所述延伸凸部(324)的至少一个锁扣孔(3241);所述容纳空间(170)配置成部分收容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锁扣孔(3241)配置为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锁扣凸起相配合。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壁部(12)且贯穿所述第二壁部(12)的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和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和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均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连通所述对接插槽(101)和所述容纳空间(170);所述本体部(321)设有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贯穿所述本体部(321)的散热液体流通通孔(3214),所述散热液体流通通孔(3214)与所述容纳空间(170)相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壁部(12)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贯穿所述对接面(10)的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103i)和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103j),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103i)和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103j)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间隔设置,所述第九散热液体流通槽(103i)与所述第七散热液体流通槽(103g)相连通,所述第十散热液体流通槽(103j)与所述第八散热液体流通槽(103h)相连通。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安装面(16)以及贯穿所述安装面(16)的安装槽(102),所述安装槽(102)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02)中的端子模组(20),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绝缘块,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固定于所述绝缘块,所述绝缘块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贯穿所述绝缘块且与所述对接插槽(101)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穿孔。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第一支撑段(221a)、与所述第一支撑段(221a)相连的第一倾斜臂(222a)以及与所述第一倾斜臂(222a)相连的第一接触部(221);所述接触部(221)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221);所述第一支撑段(221a)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具有第一宽度w1;所述第一接触部(221)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具有第二宽度w2;所述第一支撑段(221a)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具有第一厚度t1;其中w1-w2≤0.1mm;w1/w2≤29/19;w1/t1≤9/5。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部(11)设有与所述对接面(10)相连的第一导引斜面(11a)、与所述第一导引斜面(11a)相连且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延伸的第一内壁面(11b)、以及与所述第一内壁面(11b)相连的第一底面(11c);所述导电端子(2)的弹性接触臂(22)包括与所述接触部(221)相连的末端部(222),所述末端部(222)与所述第一底面(11c)在所述第一方向(a1-a1)上间隔设置;所述电连接器(100)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底面(11c)和所述末端部(222)之间的第一间隔槽(11d);所述末端部(222)设有末端面(2221),所述末端部(222)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内壁面(11b)使所述末端面(2221)位于所述第一内壁面(11b)的外侧。14.一种电连接器(100)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为如权利要求1至13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浸泡在所述液冷环境的液体中,所述液体能够流经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104)以及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103)以带走所述电连接器(100)产生的热量。

技术总结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插槽以及与所述对接插槽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槽。所述金属壳体包括第一外壁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外壁部扣接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外壁部。所述第一外壁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外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外壁部设有与所述散热液体流通槽相连通的散热液体流通开槽。所述第一外壁部与所述第二外壁部的接缝处未设置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从而降低了所述接缝处对设置所述散热液体流通开槽的影响。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还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还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在液冷环境中的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陈茂山 陈宏基 龚传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6
技术公布日:2023/9/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