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行物清理装置及系统

未命名 09-29 阅读:77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物体清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漂行物清理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关于对液面上漂行物的清理通常包括两种方式,一者是人工清理,例如人工乘船至液面,并利用相应工具进行打捞;另一者是采用例如水面垃圾清理器等进行清理。
3.关于前者,显然其清理的效率较低。关于后者,通过相应的垃圾清理器对漂行物进行清理,虽然提高了一定的清理效率,但是这类装置本身往往比较昂贵,并且清理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这也就导致了清理成本较高。
4.综上所述,目前对液面上漂行物的清理还未能兼顾成本与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漂行物清理装置及系统,通过在设置于目标水面的导轨上设置的具有采集口的采集组件,并进一步通过该采集组件在导轨的滑动,将漂行物从采集口收集到采集组件中。以降低清理成本并提高清理效率。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漂行物清理装置,包括:第一采集组件和导轨;导轨包括导轨第一端;第一采集组件具有用于收集目标液面上的第一漂行物于其中的第一采集口;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朝向于导轨第一端;第一采集组件可滑动地设置于导轨之上;导轨用于设置于目标液面上或目标液面中;第一采集组件配置为在导轨上朝导轨第一端滑动,以采集目标液面上的第一漂行物。
7.上述漂行物清理装置,通过在设置于目标水面的导轨上可滑动设置的具有第一采集口的第一采集组件,并进一步通过该第一采集组件沿其第一采集口朝向方向的移动,对目标液面的漂行物进行收集,实现了高效率地、低成本地对目标液面上漂行物的清理。
8.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第一采集组件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第一导轨通过第一底板支撑第一采集组件;第一侧板沿相交于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分布、并连接于底板的边缘,第一背板分别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其中,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中未连接的边缘形成第一采集口。
9.上述漂行物清理装置,通过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这几个简易的零部件便构成了第一采集组件,原理与制造过程都较为简单,进而降低了第一采集组件的成本。也即是降低了对目标液面中漂行物进行清理所需的成本。
10.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第一采集组件还包括第一升降滑轨;第一背板通过第一背板滑块与第一升降滑轨滑动连接;第一升降滑轨的底端与导轨可滑动连接;导轨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前斜导轨和第一后斜导轨;第一前斜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第一后斜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以及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平行;第一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与第一前斜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不共面,且与第一后斜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不共面;第一前斜导轨的一端与第一导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后斜导轨的一端连接;第一后斜导轨的另一端与第一导轨连接;第
一前斜导轨靠近第一后斜导轨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远离第一后斜导轨的一端的高度;第一后斜导轨靠近第一前斜导轨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远离第一前斜导轨的一端的高度;第一前斜导轨和第一后斜导轨配置为在第一升降滑轨在导轨端滑动的过程中,供第一底板于其之上滑动。
11.上述漂行物清理装置,通过在导轨第一端设置第一前斜导轨与第一后斜导轨,在第一采集组件运动至导轨第一端的情况下,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底板、使得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的组合体的高度增加,进而便于人工或其他方式将第一采集组件中的第一漂行物进行转移。
12.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第一底板与第一背板旋转连接,其旋转轴线平行于第一底板所在平面以及第一背板所在平面;第一底板配置为在第一底板滑动至第一前斜导轨上远离导轨的一端的情况下,向下翻转以倾卸第一漂行物;或向上翻转以收集第一漂行物。
13.上述漂行物清理装置,通过在导轨的导轨第一端设置第一前斜导轨和第一后斜导轨,在第一采集组件沿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在导轨第一端移动的过程中,使得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的组合体的高度会逐渐增加,并在到达最高点之后,第一底板便会绕其与背板连接的边缘向下翻转,使得第一采集组件中所采集的第一漂行物被泻出。相反的过程中,第一底板便会向上翻转以便再次收集第一漂行物。进而,实现了无需额外能源的驱动的情况下,对所收集的第一漂行物的自动卸载。进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漂行物清理装置的清理效率,减少了漂行物清理装置在对目标液面进行清理的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和/或能源。
14.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一前斜导轨上远离导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抵接部;第一限位部配置为避让第一采集组件在第一前斜导轨上的滑动;以及在第一底板滑动至第一前斜导轨上远离导轨的一端的情况下,与第一抵接部抵接以限制第一侧板的下降。
15.上述漂行物清理装置,在第一抵接部与第一限位部的抵接作用下,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不会随第一底板的下翻而下降。而在没有配置该第一抵接部和第一限位部的方案中,由于第一底板与第一前斜导轨的最高点所形成的相当于杠杆结构,而在第一底板下翻的状态下,相当于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在杠杆的作用下被翘起。既然是基于杠杆原理,那么如果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的重量过大的话,很有可能导致第一底板不能下翻。因此,在配置了可以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部与第一限位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会在第一抵接部与第一限位部的抵接作用下被限制下降,进而在设计、制造漂行物清理装置的过程中,就第一底板能否实现下翻这个问题上无需考虑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的重量。也即是,在设计、制造漂行物清理装置的过程中,具有更宽的选择范围。
16.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装置还包括与第一采集组件相对设置的第二采集组件;导轨还包括导轨第二端;导轨第二端具有与导轨第一端一致的结构;第一采集组件与第二采集组件连接,且第二采集组件的第二采集口的朝向方向朝向于导轨第二端。
17.上述漂行物清理装置,通过为漂行物清理装置配置第二采集组件,使得在第一采集组件完成第一漂行物的收集与倾泻、并返回目标液面以及进行再次收集与倾泻的过程中,第二采集组件可以进行对第二漂行物的采集与倾泻,充分地利用了第一采集组件返回过程中人工或是驱动装置对其所施加的驱动力。进而通过第一采集组件与第二采集组件交
替地进行对漂行物的收集与倾泻,进一步地提高了对目标液面上漂行物进行清理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1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漂行物清理系统,包括驱动装置以及前面第一方面所描述的漂行物清理装置;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浮力构件、第一传动机构、第一引流组件以及第一排流组件;第一引流组件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一边岸,并配置为将目标液面中的第一流体引入第一排流组件当中;第一排流组件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二边岸,并配置为接收来自于第一引流组件的第一流体,以及排出第一流体以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第一浮力构件设置于第一排流组件当中,并配置为基于第一流体的浮力作用下上升,以及在第一流体排出于第一引流组件的过程中,基于第一浮力构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降;第一传动机构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三边岸,其输入端与第一浮力构件连接,输出端通过第一绕卷材料与第一升降滑轨连接,并配置为将第一浮力构件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以及在第一浮力构件下降的过程中,通过收卷第一绕卷材料以向第一采集组件提供朝向方向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拉力。
19.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浮力构件、第二传动机构、第二引流组件以及第二排流组件;第二引流组件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四边岸,并配置为将目标液面中的第二流体引入第二排流组件当中;第二排流组件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五边岸,并配置为接收来自于第二引流组件的第二流体,以及排出第二流体以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第二浮力构件设置于第二排流组件当中,并配置为在第二流体的浮力作用下上升,以及在第二流体排出于第二引流组件的过程中,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下降;第二传动机构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六边岸,其输入端与第二浮力构件连接,输出端通过第二绕卷材料与第二采集组件的第二升降滑轨连接,并配置为将第二浮力构件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以及在第二浮力构件下降的过程中,通过收卷第二绕卷材料以向第二采集组件提供朝向方向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拉力。
20.上述漂行物清理系统,通过对第一浮力构件自身重力和流体对第一浮力构件的浮力的交替利用,对第二浮力构件自身重力和流体对第二浮力构件的浮力的交替利用,以利用流体的势能对漂行物清理装置进行驱动,实现了低成本地对漂行物清理装置进行驱动。进一步地,通过交替地利用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对漂行物清理装置进行驱动,以实现对漂行物清理装置沿不同的移动方向的驱动,尤其是漂行物清理装置的往复运动。进而,实现了更低成本地对漂行物清理装置进行驱动。
21.结合第二方面,可选地,第一拉力的方向与第二拉力的方向共线且相反。
22.上述漂行物清理系统,在第一拉力的方向可以与第二拉力的方向共线且相反的情况下,相较于其二者之间不共线而通过导轨对漂行物清理装置的导向与约束,实现漂行物清理装置的往复运动的方案而言。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最大化地利用了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拉力和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拉力。
23.结合第二方面,可选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齿条组件和第一棘轮组件;第一齿轮齿条组件的第一齿条输入端与第一浮力构件连接,第一齿轮输出端与第一棘轮组件的第一棘轮输入端连接;第一棘轮组件的第一棘轮输出端用于通过第一绕卷材料与第一升降滑轨连接;第一齿轮齿条组件将第一浮力构件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第一棘轮组件配置为在第一浮力构件下降的过程中,在齿轮齿条组件的旋转作用下带
动第一棘轮输出端旋转,以收卷第一卷材;以及在第一浮力构件上升的过程中,不带动第一棘轮输出端旋转。
24.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齿条组件和第二棘轮组件;第二齿轮齿条组件的第二齿条输入端与第二浮力构件连接,第二齿轮输出端与第二棘轮组件的第二棘轮输入端连接;第二棘轮组件的第二棘轮输出端用于通过第二绕卷材料与第二升降滑轨连接;第二齿轮齿条组件将第二浮力构件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第二棘轮组件配置为在第二浮力构件下降的过程中,在齿轮齿条组件的旋转作用下带动第二棘轮输出端旋转,以收卷第二卷材;以及在第二浮力构件上升的过程中,不带动第二棘轮输出端旋转。
25.上述漂行物清理系统,通过第一传动机构配置第一齿轮齿条组件和第一棘轮组件,第一齿轮齿条组件在将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的过程中,其中的齿条相对稳定,且原理与结构都较为简单,降低了第一传动机构的成本。第一棘轮组件使得第一浮力构件在上升过程中,导致第一绕卷材料的退卷,进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过第一浮力构件的下降对漂行物清理装置进行驱动的过程中,因退卷的第一绕卷材料造成的第一驱动机构空转,也即是提高了对第一流体的势能的利用率。相应地,通过第二传动机构配置第二齿轮齿条组件和第二棘轮组件,同样也降低了第二传动机构的成本。提高了对第二流体的势能的利用率。最终,降低了漂行物清理系统的成本,并通过提高对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势能的利用率,进一步地降低了漂行物清理系统的使用成本。
26.结合第二方面,可选地,第一棘轮组件包括第一主动棘轮、第一从动棘轮以及第一棘轮离合组件;第一棘轮离合组件分别连接第一主动棘轮与第一从动棘轮,并配置为在第一浮力构件处于第一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使第一主动棘轮与第一从动棘轮分离,以及在第一浮力构件未处于第一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使第一主动棘轮与第一从动棘轮啮合;第一主动棘轮配置为在其与第一从动棘轮啮合的状态下,带动第一从动棘轮旋转;第一从动棘轮配置为在第一主动棘轮的带动下旋转并带动棘轮输出端旋转。
27.第二棘轮组件包括第二主动棘轮、第二从动棘轮以及第二棘轮离合组件;离合组件分别连接第二主动棘轮与第二从动棘轮,并配置为在第二浮力构件处于第二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使第二主动棘轮与第二从动棘轮分离,以及在第二浮力构件未处于第二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使第二主动棘轮与第二从动棘轮啮合;第二主动棘轮配置为在其与第二从动棘轮啮合的状态下,带动第二从动棘轮旋转;第二从动棘轮配置为在第二主动棘轮的带动下旋转并带动棘轮输出端旋转。
28.上述漂行物清理系统,通过为第一棘轮组件配置第一棘轮离合组件,使得第一浮力构件处于第一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第一主动棘轮与第一从动棘轮分离,避免了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的过程中,需要附带驱动第一浮力构件上升,使得第二驱动机构能够更顺利的运行。相应地,通过为第二棘轮组件配置第二棘轮离合组件,使得第二浮力构件处于第二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第二主动棘轮与第二从动棘轮分离,避免了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的过程中,需要附带驱动第二浮力构件上升,使得第一驱动机构能够更顺利的运行。最终,使得驱动装置能够更顺利地运行。
29.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漂行物清理装置通过在设置于目标水面的导轨上可滑动设置的具有第一采集口的第一采集组件,并进一步通过该第一采集组件沿其第一采集口朝向方向的移动,对目标液面的漂行物进行收集,实现了高效率地、低成本地对目标液面上漂
行物的清理。通过在导轨的导轨第一端设置第一前斜导轨和第一后斜导轨,以及第一采集组件中可下翻的第一底板,实现了在第一采集组件移动至导轨第一端的情况下,对所收集的第一漂行物的自动卸载,进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漂行物清理装置的清理效率。通过为漂行物清理装置配置第二采集组件,进一步地提高了对目标液面上漂行物进行清理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本技术所提供漂行物清理系统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交替地利用流体的势能对漂行物清理装置进行驱动,以实现对漂行物清理装置沿不同的移动方向的驱动,尤其是漂行物清理装置的往复运动,实现了更低成本地对漂行物清理装置进行驱动。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漂行物清理装置的立体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漂行物清理系统的第一种立体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漂行物清理系统的第二种立体图。
34.图标:100、漂行物清理装置;
35.110、第一采集组件;111、第一底板;112、第一侧板;1121、第一限位部;113、第一背板;114、第一升降滑轨;115、第一前斜导轨;1151、第一抵接部;116、第一后斜导轨;120、第二采集组件;121、第二底板;122、第二侧板;1221、第二限位部;123、第二背板;124、第二升降滑轨;125、第二前斜导轨;1251、第二抵接部;126、第二后斜导轨;130、导轨;131、导轨第一端;132、导轨第二端;
36.10、漂行物清理系统;200、驱动装置;210、第一驱动机构;211、第一浮力构件;212、第一传动机构;2121、第一齿轮齿条组件;2122、第一棘轮组件;21221、第一主动棘轮;21222、第一从动棘轮;21223、第一棘轮离合组件;213、第一引流组件;214、第一排流组件;220、第二驱动机构;221、第二浮力构件;222、第二传动机构;2221、第二齿轮齿条组件;2222、第二棘轮组件;22221、第二主动棘轮;22222、第二从动棘轮;22223、第二棘轮离合组件;223、第二引流组件;224、第二排流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
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9.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0.目前,对于液面上漂行物的清理问题,缺乏一种低能耗、使用便利的漂行物清理装置。尤其是,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存在很大的挑战,尤其是水面垃圾成为水体污染问题的重要体现。水面垃圾不仅影响生态环境,甚至会破坏会水资源,影响人们用水,而且往往大量聚集,难以清除,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目前现有的打捞方式中,国内甚至国外主要都是以人工清除和人工驾驶方式。虽然人力打捞比较灵活,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耗时长,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等不足;虽然人工驾驶的方式可以降低劳动强度,但由于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还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与大型水域不同的是,小型水域的面积较小、深度浅、垃圾分散,在这些小型水域中,大型自动化清理船难以灵活运用,工作效率低,因此针对小型水域的特点,设计一种在小型水域水面清理垃圾装置将变得十分重要。
4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漂行物清理装置及系统,以及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地,请参见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及附图。
42.请参照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立体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漂行物清理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采集组件110和导轨130。导轨130可以包括导轨第一端131。第一采集组件110可以具有可以用于收集目标液面上的第一漂行物于其中的第一采集口。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可以朝向于导轨第一端131。第一采集组件110可以可滑动地设置于导轨130之上。导轨130可以用于设置于目标液面上或目标液面中。第一采集组件110可以配置为在导轨130上朝导轨第一端131滑动,以采集目标液面上的第一漂行物。
43.第一采集组件110内部可以具有用以容纳第一漂行物的第一容纳空间。其中,第一漂行物可以是漂浮与目标液面上的第一漂浮物,也可以悬浮与目标液面以下的第一悬浮物。目标液面可以是河流的水面,也可以是水库的水面等。
44.以河流水面为例,导轨130可以架设于该河流的两岸,并可以刚好位于河流的水表面,也可以位于河流的水表面一下一定深度的位置。第一采集组件110的第一采集口可以刚好位于河流水面以上,也可以部分位于河流水面以下,部分位于水面以上。对第一漂行物进行收集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在第一采集组件110朝向导轨第一端131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朝向导轨第一端131的第一采集口将第一漂行物收集于第一采集组件110当中。
4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漂行物清理装置100在导轨130上的移动可以人工驱动的,例如:工作人员通过拉连接于第一采集组件110上的绳子,以使其在导轨130上移动。即便如此,相较于目前通过乘船至目标液面进行人工打捞等方案,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案依然更加便利。漂行物清理装置100在导轨130上的移动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200的驱动。
46.在第一采集组件110完成对第一漂行物的收集之后,可以是通过人工将其转移至相关的收集点。随后,返回目标液面并再次通过在导轨130上的移动对第一漂行物继续进行收集。
47.当然,除了第一采集组件110之外,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其他采集组件。其他采集组件均可以具有各自的采集口,这些采集口可以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相应地,导轨130除了与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平行的导向之外,还可以与其他采集组件的
采集口朝向方向平行的导向。这样,通过采集组件在目标液面上多个方向的移动,便可以收集目标液面上更多区域的漂行物。
48.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设置于目标水面的导轨130上可滑动设置的具有第一采集口的第一采集组件110,并进一步通过该第一采集组件110沿其第一采集口朝向方向的移动,对目标液面的漂行物进行收集,实现了高效率地、低成本地对目标液面上漂行物的清理。
49.请继续参照图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采集组件110可以包括第一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第一导轨130可以通过第一底板111支撑第一采集组件110。第一侧板112可以沿相交于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分布、并连接于底板的边缘,第一背板113可以分别连接第一侧板112和第一底板111。其中,第一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中未连接的边缘形成第一采集口。
50.第一侧板11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并可以是分布于第一底板111上相对的两个边缘,其分布的方向可以不与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平行。当然,第一侧板112的分布方向可以与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垂直。
51.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第一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这几个简易的零部件便构成了第一采集组件110,原理与制造过程都较为简单,进而降低了第一采集组件110的成本。也即是降低了对目标液面中漂行物进行清理所需的成本。
52.请继续参照图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采集组件110还可以包括第一升降滑轨114。第一背板113可以通过第一背板113滑块可以与第一升降滑轨114滑动连接。第一升降滑轨114的底端与导轨130可滑动连接。导轨第一端131可以设置有第一前斜导轨115和第一后斜导轨116。
53.第一前斜导轨115的导向所在平面、第一后斜导轨116的导向所在平面以及导轨130的导向所在平面可以平行。第一导轨130的导向所在平面与第一前斜导轨115的导向所在平面可以不共面,且与第一后斜导轨116的导向所在平面也可以不共面。
54.第一前斜导轨115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导轨130连接,另一端可以与第一后斜导轨116的一端连接。第一后斜导轨116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一导轨130连接。第一前斜导轨115靠近第一后斜导轨116的一端的高度可以大于其远离第一后斜导轨116的一端的高度。第一后斜导轨116靠近第一前斜导轨115的一端的高度可以大于其远离第一前斜导轨115的一端的高度。
55.第一前斜导轨115和第一后斜导轨116可以配置为在第一升降滑轨114在导轨130端滑动的过程中,供第一底板111于其之上滑动。
56.示例性地,在第一采集组件110上,在第一升降滑轨114与导轨130滑动连接的基础之上,第一底板111上与第一侧板112连接的两个边缘设置有滚轮。在第一采集组件110在导轨130上除导轨第一端131之外的其他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滚轮在导轨130的轨迹位于第一生将滑轨在导轨130上的轨迹的两侧。进一步地,第一前斜导轨115和第一后斜导轨116在导轨130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滚轮在导轨130的轨迹所在直线之上。因此,在第一采集组件110滑动至导轨第一端131的情况下,第一升降滑轨114依然位于导轨130之上,而第一底板111板上的滚轮则位于第一前斜导轨115或第一后斜导轨116之上,这样能够使得在第一前斜导轨115或第一后斜导轨116的引导下,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底板111、第一侧板112和第一
背板113的组合体高度增加。
57.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导轨第一端131设置第一前斜导轨115与第一后斜导轨116,在第一采集组件110运动至导轨第一端131的情况下,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底板111、使得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的组合体的高度增加,进而便于人工或其他方式将第一采集组件110中的第一漂行物进行转移。
58.请继续参照图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底板111可以与第一背板113旋转连接,其旋转轴线可以平行于第一底板111所在平面以及第一背板113所在平面。第一底板111可以配置为在第一底板111滑动至第一前斜导轨115上远离导轨130的一端的情况下,向下翻转以倾卸第一漂行物。或向上翻转以收集第一漂行物。
59.同样以第一地板上设置有滚轮为例,在第一采集组件110沿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在导轨第一端131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底板111上的滚轮通常会先从第一后斜导轨116的最低点运动至第一后斜导轨116的最高点。随后,在第一采集组件110沿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继续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底板111上的滚轮通常会从该最高点沿第一后斜导轨116斜向下移动。这样的情况下,相当于滚轮连同与其连接的第一底板111上的一端高度降低,而第一底板111又被该最高点所抵接。进而,类似于杠杆,第一底板111通常会绕其与背板连接的边缘向下翻转。而第一采集组件110中所采集的第一漂行物也随着第一底板111的向下翻转倾泻而出。
60.在完成第一漂行物的倾泻之后,第一采集组件110沿相反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底板111通常会向上翻转,以跟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再次形成具有第一采集口的容纳空间。
61.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导轨130的导轨第一端131设置第一前斜导轨115和第一后斜导轨116,在第一采集组件110沿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在导轨第一端131移动的过程中,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底板111、使得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的组合体的高度会逐渐增加,并在到达最高点之后,第一底板111便会绕其与背板连接的边缘向下翻转,使得第一采集组件110中所采集的第一漂行物被泻出。相反的过程中,第一底板111便会向上翻转以便再次收集第一漂行物。进而,实现了无需额外能源的驱动的情况下,对所收集的第一漂行物的自动卸载。进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清理效率,减少了漂行物清理装置100在对目标液面进行清理的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和/或能源。
62.请继续参照图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112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21。第一前斜导轨115上远离导轨13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第一抵接部1151。第一限位部1121可以配置为避让第一采集组件110在第一前斜导轨115上的滑动。以及在第一底板111滑动至第一前斜导轨115上远离导轨130的一端的情况下,与第一抵接部1151抵接以限制第一侧板112的下降。
63.也就是说,在第一采集组件110在导轨第一端131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限位部1121设置的位置不会妨碍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底板111、第一侧板112以及第一背板113的组合体在第一前斜导轨115或第一后斜导轨116的移动。并且,第一底板111移动从第一前斜导轨115的最高点向第一后斜导轨116移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第一底板111沿其与第一背板113连接下翻,第一侧板112以及第一背板113在第一抵接部1151与第一限位部1121之间的抵接作用下,通常不会伴随第一底板111的下翻而下降。
64.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第一抵接部1151与第一限位部1121的抵接作用下,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不会随第一底板111的下翻而下降。而在没有配置该第一抵接部1151和第一限位部1121的方案中,由于第一底板111与第一前斜导轨115的最高点所形成的相当于杠杆结构,而在第一底板111下翻的状态下,相当于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在杠杆的作用下被翘起。既然是基于杠杆原理,那么如果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的重量过大的话,很有可能导致第一底板111不能下翻。因此,在配置了可以相互抵接的第一抵接部1151与第一限位部1121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会在第一抵接部1151与第一限位部1121的抵接作用下被限制下降,进而在设计、制造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过程中,就第一底板111能否实现下翻这个问题上无需考虑第一侧板112和第一背板113的重量。也即是,在设计、制造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过程中,具有更宽的选择范围。
65.请继续参照图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还可以包括与第一采集组件110相对设置的第二采集组件120。导轨130还可以包括导轨第二端132。导轨第二端132可以具有与导轨第一端131一致的结构。第一采集组件110与第二采集组件120连接,且第二采集组件120的第二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可以朝向于导轨第二端132。
66.示例性地,第二采集组件120可以具有可以用于收集目标液面上的第二漂行物于其中的第二采集口。第二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可以朝向于导轨第二端132。第二采集组件120可以可滑动地设置于导轨130之上。导轨130可以用于设置于目标液面上或目标液面中。第二采集组件120可以配置为在导轨130上朝导轨第二端132滑动,以采集目标液面上的第二漂行物。
67.进一步地,第二采集组件120可以包括第二底板121、第二侧板122和第二背板123。第二导轨130可以通过第二底板121支撑第二采集组件120。第二侧板122可以沿相交于第二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分布、并连接于底板的边缘,第二背板123可以分别连接第二侧板122和第二底板121。其中,第二底板121、第二侧板122和第二背板123中未连接的边缘形成第二采集口。
68.进一步地,第二采集组件120还可以包括第二升降滑轨124。第二背板123可以通过第二背板123滑块可以与第二升降滑轨124滑动连接。第二升降滑轨124的底端与导轨130可滑动连接。导轨第二端132可以设置有第二前斜导轨125和第二后斜导轨126。
69.第二前斜导轨125的导向所在平面、第二后斜导轨126的导向所在平面以及导轨130的导向所在平面可以平行。第二导轨130的导向所在平面与第二前斜导轨125的导向所在平面可以不共面,且与第二后斜导轨126的导向所在平面也可以不共面。
70.第二前斜导轨125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导轨130连接,另一端可以与第二后斜导轨126的一端连接。第二后斜导轨126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导轨130连接。第二前斜导轨125靠近第二后斜导轨126的一端的高度可以大于其远离第二后斜导轨126的一端的高度。第二后斜导轨126靠近第二前斜导轨125的一端的高度可以大于其远离第二前斜导轨125的一端的高度。
71.第二前斜导轨125和第二后斜导轨126可以配置为在第二升降滑轨124在导轨130端滑动的过程中,供第二底板121于其之上滑动。
72.进一步地,第二底板121可以与第二背板123旋转连接,其旋转轴线可以平行于第
二底板121所在平面以及第二背板123所在平面。第二底板121可以配置为在第二底板121滑动至第二前斜导轨125上远离导轨130的一端的情况下,向下翻转以倾卸第二漂行物。或向上翻转以收集第二漂行物。
73.进一步地,第二侧板122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221。第二前斜导轨125上远离导轨13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第二抵接部1251。第二限位部1221可以配置为避让第二采集组件120在第二前斜导轨125上的滑动。以及在第二底板121滑动至第二前斜导轨125上远离导轨130的一端的情况下,与第二抵接部1251抵接以限制第二侧板122的下降。
74.由于上述第二采集组件120具有与前面所描述的第一采集组件110一致的机构,因此第二采集组件120具有与第一采集组件110相同的技术效果。因此,本示例不再赘述。
75.第一采集组件110可以与第二采集组件120连接,其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是第一升降滑轨114的下端与第二升降滑轨124的下端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
76.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为漂行物清理装置100配置第二采集组件120,使得在第一采集组件110完成第一漂行物的收集与倾泻、并返回目标液面以及进行再次收集与倾泻的过程中,第二采集组件120可以进行对第二漂行物的采集与倾泻,充分地利用了第一采集组件110返回过程中人工或是驱动装置200对其所施加的驱动力。进而通过第一采集组件110与第二采集组件120交替地进行对漂行物的收集与倾泻,进一步地提高了对目标液面上漂行物进行清理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77.请参照图2和图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漂行物清理系统10的第一种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漂行物清理系统10的第二种立体图。基于同样的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漂行物清理系统10,其可以包括驱动装置200以及漂行物清理装置100。驱动装置200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机构210和第二驱动机构220。
78.第一驱动机构210可以包括第一浮力构件211、第一传动机构212、第一引流组件213以及第一排流组件214。第一引流组件213可以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一边岸,并可以配置为将目标液面中的第一流体引入第一排流组件214当中。
79.第一排流组件214可以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二边岸,并可以配置为接收来自于第一引流组件213的第一流体,以及排出第一流体以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第一浮力构件211可以设置于第一排流组件214当中,并可以配置为基于第一流体的浮力作用下上升,以及在第一流体排出于第一引流组件213的过程中,基于第一浮力构件211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降。
80.第一传动机构212可以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三边岸,其输入端与第一浮力构件211连接,输出端可以通过第一绕卷材料与第一升降滑轨114连接,并可以配置为将第一浮力构件211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以及在第一浮力构件211下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收卷第一绕卷材料以向第一采集组件110提供朝向方向第一驱动机构210的第一拉力。
81.目标液面可以是河道、水库等。相应地,第一流体可以是水。
82.第一浮力构件211可以是具有一定重量和体积的浮球、浮块等。其形状和材质可以根据驱动装置200所需要具有的驱动力以及确保其上浮所需的浮力所确定。例如:驱动装置200在对带驱动目标进行驱动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大的驱动力,那么便可以考虑选用密度较大的材质,以保证第一浮力构件211能够具有较大的重量。此外,为了确保第一浮力构件211
能够在第一流体中漂浮,便可以考虑将其体积制造的非常大。
83.第一引流组件213可以水管,其可以是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一边岸。第一排流组件214可以是具有排水口的容器,第一浮力构件211位于该容器当中。为了能够使得第一流体顺利地流入该容器当中,该容器可以设置在距离第一边岸一定长度的第二边岸所挖设用于容纳该容器的凹坑当中。其中,该长度可以根据水管的长度所确定。第三边岸可以是凹坑的周围。在该第三边岸可以架设一个支架。并将该从第一传动机构212设置于该支架上,以使其位于该凹坑的正上方。
84.另外,第一排流组件214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二边岸凹坑中的排水管道。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流体直接引入该凹坑中,第一浮力构件211也可以位于该凹坑中。
85.第一绕卷材料可以是钢丝绳、合成纤维绳或者尼龙绳等。第一传动机构212可以包括齿轮齿条组合、曲柄摇杆组合以及滚珠丝杆组合等。
86.第二驱动机构220可以包括第二浮力构件221、第二传动机构222、第二引流组件223以及第二排流组件224。第二引流组件223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四边岸,并可以配置为将目标液面中的第二流体引入第二排流组件224当中。
87.第二排流组件224可以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五边岸,并可以配置为接收来自于第二引流组件223的第二流体,以及排出第二流体以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第二浮力构件221可以设置于第二排流组件224当中,并可以配置为在第二流体的浮力作用下上升,以及在第二流体排出于第二引流组件223的过程中,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下降。
88.第二传动机构222可以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六边岸,其输入端与第二浮力构件221连接,输出端可以通过第二绕卷材料与第二采集组件120的第二升降滑轨124连接,并可以配置为将第二浮力构件221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以及在第二浮力构件221下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收卷第二绕卷材料以向第二采集组件120提供朝向方向第二驱动机构220的第二拉力。
89.第二流体同样可以是水。
90.第二浮力构件221可以是具有一定重量和体积的浮球、浮块等。其形状和材质可以根据驱动装置200所需要具有的驱动力以及确保其上浮所需的浮力所确定。例如:驱动装置200在对带驱动目标进行驱动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大的驱动力,那么便可以考虑选用密度较大的材质,以保证第二浮力构件221能够具有较大的重量。此外,为了确保第二浮力构件221能够在第二流体中漂浮,便可以考虑将其体积制造的非常大。
91.第二引流组件223可以水管,其可以是设置于目标流体域的第四边岸。第四边岸可以是第一边岸的对岸。第二排流组件224可以是具有排水口的容器,第二浮力构件221位于该容器当中。为了能够使得第二流体顺利地流入该容器当中,该容器可以设置在距离第四边岸一定长度的第五边岸所挖设用于容纳该容器的凹坑当中。其中,该长度可以根据水管的长度所确定。第六边岸可以是凹坑的周围。在该第六边岸可以架设一个支架。并将该从第二传动机构222设置于该支架上,以使其位于该凹坑的正上方。
92.另外,第二排流组件224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五边岸凹坑中的排水管道。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二流体直接引入该凹坑中,第二浮力构件221也可以位于该凹坑中。
93.第二绕卷材料可以是钢丝绳、合成纤维绳或者尼龙绳等。第二传动机构222可以包括齿轮齿条组合、曲柄摇杆组合以及滚珠丝杆组合等。
94.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以河道为例,在河道对岸的漂行物清理装置100需要移动至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210的这一侧河岸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管道将水引入凹坑中所容纳的容器中。待容器所接收的河水达到一定高度,使得第一浮力构件211上升足够的高度之后,控制排水管道将河水从容器中排出。这种情况下,第一浮力构件211会在其自身重力所用下下降,第一传动机构212通常会将第一浮力机构的下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以收卷第一卷材。在第一卷材收卷的过程中,漂行物清理装置100通常会随即向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210这一侧河岸移动。
95.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需要回到河对岸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管道将水引入凹坑中所容纳的容器中。待容器所接收的河水达到一定高度,使得第二浮力构件221上升足够的高度之后,控制排水管道将河水从容器中排出。这种情况下,第二浮力构件221会在其自身重力所用下下降,第二传动机构222通常会将第二浮力机构的下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以收卷第二卷材。在第二卷材收卷的过程中,漂行物清理装置100通常会随即向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220河对岸移动。
96.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需要向设置第一驱动机构210这一侧河岸移动的情况,又可以利用第一驱动机构210通过类似的方式对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进行驱动。
97.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驱动机构210的驱动方向与第二驱动机构220的驱动方向可以不共线。例如:漂行物清理装置100在河道上设置的导轨130上进行来回移动,这种情况下,第一驱动机构210和第二驱动机构220的驱动方向可以不与该导轨130的导向平行。而是在通常情况下,驱动方向与导轨130的导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的情况下,漂行物清理装置100便可以在驱动力以及导轨130的约束作用下,按导轨130的导向进行移动。
98.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对第一浮力构件211自身重力和流体对第一浮力构件211的浮力的交替利用,对第二浮力构件221自身重力和流体对第二浮力构件221的浮力的交替利用,以利用流体的势能对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进行驱动,实现了低成本地对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进行驱动。进一步地,通过交替地利用第一驱动机构210和第二驱动机构220对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进行驱动,以实现对漂行物清理装置100沿不同的移动方向的驱动,尤其是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往复运动。进而,实现了更低成本地对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进行驱动。
99.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拉力的方向与第二拉力的方向可以共线且相反。
100.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第一拉力的方向可以与第二拉力的方向共线且相反的情况下,相较于其二者之间不共线而通过导轨130对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导向与约束,实现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往复运动的方案而言。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最大化地利用了第一驱动机构210的第一拉力和第二驱动机构220的第二拉力。
101.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机构212可以包括第一齿轮齿条组件2121和第一棘轮组件2122。第一齿轮齿条组件2121的第一齿条输入端可以与第一浮力构件211连接,第一齿轮输出端可以与第一棘轮组件2122的第一棘轮输入端连接。第一棘轮组件2122的第一棘轮输出端可以用于可以通过第一绕卷材料与第一升降滑轨114连接。第一齿轮齿条组件2121将第一浮力构件211的升降运动转换可以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
102.第一棘轮组件2122可以配置为在第一浮力构件211下降的过程中,在齿轮齿条组
件的旋转作用下带动第一棘轮输出端旋转,以收卷第一卷材。以及在第一浮力构件211上升的过程中,不带动第一棘轮输出端旋转。
103.示例性地,在第一浮力机构上升的过程中,其通过第一齿轮齿条组件2121中的齿条带动齿轮顺时针旋转,并带动第一棘轮输入端顺时针旋转。这种情况下,第一棘轮组件2122中的棘轮之间相互打滑,从而第一棘轮的输出端通常不会跟随做顺时针旋转。相反,在第一浮力机构下降的过程中,其通过第一齿轮齿条组件2121中的齿条带动齿轮逆时针旋转,并带动第一棘轮输入端逆时针旋转。这种情况下,第一棘轮组件2122中的棘轮之间相互啮合,从而第一棘轮的输出端通常会跟随做逆时针旋转。
104.第二传动机构222可以包括第二齿轮齿条组件2221和第二棘轮组件2222。第二齿轮齿条组件2221的第二齿条输入端可以与第二浮力构件221连接,第二齿轮输出端可以与第二棘轮组件2222的第二棘轮输入端连接。第二棘轮组件2222的第二棘轮输出端可以用于可以通过第二绕卷材料与第二升降滑轨124连接。第二齿轮齿条组件2221将第二浮力构件221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
105.第二棘轮组件2222可以配置为在第二浮力构件221下降的过程中,在齿轮齿条组件的旋转作用下带动第二棘轮输出端旋转,以收卷第二卷材。以及在第二浮力构件221上升的过程中,不带动第二棘轮输出端旋转。
106.示例性地,在第二浮力机构上升的过程中,其通过第二齿轮齿条组件2221中的齿条带动齿轮顺时针旋转,并带动第二棘轮输入端顺时针旋转。这种情况下,第二棘轮组件2222中的棘轮之间相互打滑,从而第二棘轮的输出端通常不会跟随做顺时针旋转。相反,在第二浮力机构下降的过程中,其通过第二齿轮齿条组件2221中的齿条带动齿轮逆时针旋转,并带动第二棘轮输入端逆时针旋转。这种情况下,第二棘轮组件2222中的棘轮之间相互啮合,从而第二棘轮的输出端通常会跟随做逆时针旋转。
107.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第一传动机构212配置第一齿轮齿条组件2121和第一棘轮组件2122,第一齿轮齿条组件2121在将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的过程中,其中的齿条相对稳定,且原理与结构都较为简单,降低了第一传动机构212的成本。第一棘轮组件2122使得第一浮力构件211在上升过程中,导致第一绕卷材料的退卷,进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过第一浮力构件211的下降对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进行驱动的过程中,因退卷的第一绕卷材料造成的第一驱动机构210空转,也即是提高了对第一流体的势能的利用率。相应地,通过第二传动机构222配置第二齿轮齿条组件2221和第二棘轮组件2222,同样也降低了第二传动机构222的成本。提高了对第二流体的势能的利用率。最终,降低了漂行物清理系统10的成本,并通过提高对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势能的利用率,进一步地降低了漂行物清理系统10的使用成本。
108.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棘轮组件2122可以包括第一主动棘轮21221、第一从动棘轮21222以及第一棘轮离合组件21223。第一棘轮离合组件21223可以分别连接第一主动棘轮21221与第一从动棘轮21222,并可以配置为在第一浮力构件211处于第一排流组件214底端的情况下,使第一主动棘轮21221与第一从动棘轮21222分离,以及在第一浮力构件211未处于第一排流组件214底端的情况下,使第一主动棘轮21221与第一从动棘轮21222啮合。第一主动棘轮21221可以配置为在其与第一从动棘轮21222啮合的状态下,带动第一从动棘轮21222旋转。第一从动棘轮21222可以配置为在第一
主动棘轮21221的带动下旋转并带动棘轮输出端旋转。
109.示例性地,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处于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210一侧河岸的情况下,通常是通过第一浮力构件211下降使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被驱动至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210一侧的河岸。那么,第一浮力构件211通常应处于第一排水组件的底部。在此基础之上,漂行物清理装置100在第二浮力构件221下降的作用下向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220一侧河岸的过程中,连接第一棘轮输出端和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第一绕卷材料通常会带动第一棘轮输出端旋转。在过程中,如果第一主动棘轮21221与第一从动棘轮21222并未分离,那么通过第一棘轮组件2122、第一齿轮齿条组件2121的联动,第一浮力构件211通常会随即上升(假设第二驱动机构220动力充足的前提下)。这边相当于第二驱动机构220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移动的过程中,还附带驱动第一浮力构件211上升。这显然给第二驱动机构220增加了不必要的负荷。
110.而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在第一浮力构件211应处于第一排水组件的底部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棘轮离合组件21223使第一主动棘轮21221和第一从动棘轮21222分离,也就相当于切断了第二驱动机构220在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过程中,与第一浮力构件211之间的联动,也就避免了上述第一浮力机构会在第二驱动机构220的驱动作用下上升的情况发生。
111.第二棘轮组件2222可以包括第二主动棘轮22221、第二从动棘轮22222以及第二棘轮离合组件22223。离合组件可以分别连接第二主动棘轮22221与第二从动棘轮22222,并可以配置为在第二浮力构件221处于第二排流组件224底端的情况下,使第二主动棘轮22221与第二从动棘轮22222分离,以及在第二浮力构件221未处于第二排流组件224底端的情况下,使第二主动棘轮22221与第二从动棘轮22222啮合。第二主动棘轮22221可以配置为在其与第二从动棘轮22222啮合的状态下,带动第二从动棘轮22222旋转。第二从动棘轮22222可以配置为在第二主动棘轮22221的带动下旋转并带动棘轮输出端旋转。
112.示例性地,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处于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220一侧河岸的情况下,通常是通过第二浮力构件221下降使漂行物清理装置100被驱动至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220一侧的河岸。那么,第二浮力构件221通常应处于第二排水组件的底部。在此基础之上,漂行物清理装置100在第一浮力构件211下降的作用下向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210一侧河岸的过程中,连接第二棘轮输出端和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第二绕卷材料通常会带动第二棘轮输出端旋转。在过程中,如果第二主动棘轮22221与第二从动棘轮22222并未分离,那么通过第二棘轮组件2222、第二齿轮齿条组件2221的联动,第二浮力构件221通常会随即上升(假设第一驱动机构210动力充足的前提下)。这边相当于第一驱动机构210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移动的过程中,还附带驱动第二浮力构件221上升。这显然给第一驱动机构210增加了不必要的负荷。
113.而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在第二浮力构件221应处于第二排水组件的底部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棘轮离合组件22223使第二主动棘轮22221和第二从动棘轮22222分离,也就相当于切断了第一驱动机构210在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过程中,与第二浮力构件221之间的联动,也就避免了上述第二浮力机构会在第一驱动机构210的驱动作用下上升的情况发生。
114.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为第一棘轮组件2122配置第一棘轮离合组件21223,使得第
一浮力构件211处于第一排流组件214底端的情况下,第一主动棘轮21221与第一从动棘轮21222分离,避免了在第二驱动机构220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过程中,需要附带驱动第一浮力构件211上升,使得第二驱动机构220能够更顺利的运行。相应地,通过为第二棘轮组件2222配置第二棘轮离合组件22223,使得第二浮力构件221处于第二排流组件224底端的情况下,第二主动棘轮22221与第二从动棘轮22222分离,避免了在第一驱动机构210驱动漂行物清理装置100的过程中,需要附带驱动第二浮力构件221上升,使得第一驱动机构210能够更顺利的运行。最终,使得驱动装置200能够更顺利地运行。
11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漂行物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采集组件和导轨;所述导轨包括导轨第一端;所述第一采集组件具有用于收集目标液面上的第一漂行物于其中的第一采集口;所述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朝向于所述导轨第一端;所述第一采集组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导轨之上;所述导轨用于设置于所述目标液面上或所述目标液面中;所述第一采集组件配置为在所述导轨上朝所述导轨第一端滑动,以采集所述目标液面上的第一漂行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漂行物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采集组件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所述第一导轨通过所述第一底板支撑所述第一采集组件;所述第一侧板沿相交于所述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分布、并连接于所述底板的边缘,所述第一背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其中,所述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背板中未连接的边缘形成所述第一采集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漂行物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采集组件还包括第一升降滑轨;所述第一背板通过第一背板滑块与所述第一升降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滑轨的底端与所述导轨可滑动连接;所述导轨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前斜导轨和第一后斜导轨;所述第一前斜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第一后斜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以及所述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前斜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不共面,且与第一后斜导轨的导向所在平面不共面;所述第一前斜导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斜导轨的一端连接;第一后斜导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轨连接;所述第一前斜导轨靠近所述第一后斜导轨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远离所述第一后斜导轨的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一后斜导轨靠近所述第一前斜导轨的一端的高度大于其远离所述第一前斜导轨的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一前斜导轨和第一后斜导轨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升降滑轨在所述导轨端滑动的过程中,供所述第一底板于其之上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漂行物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背板旋转连接,其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底板所在平面以及所述第一背板所在平面;所述第一底板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底板滑动至所述第一前斜导轨上远离所述导轨的一端的情况下,向下翻转以倾卸所述第一漂行物;或向上翻转以收集所述第一漂行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漂行物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前斜导轨上远离所述导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限位部配置为避让所述第一采集组件在所述第一前斜导轨上的滑动;以及在所述第一底板滑动至所述第一前斜导轨上远离所述导轨的一端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抵接
部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侧板的下降。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漂行物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采集组件相对设置的第二采集组件;所述导轨还包括导轨第二端;所述导轨第二端具有与所述导轨第一端一致的结构;所述第一采集组件与所述第二采集组件连接,且所述第二采集组件的第二采集口的朝向方向朝向于所述导轨第二端。7.一种漂行物清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漂行物清理系统包括驱动装置以及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漂行物清理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浮力构件、第一传动机构、第一引流组件以及第一排流组件;所述第一引流组件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一边岸,并配置为将所述目标液面中的第一流体引入所述第一排流组件当中;所述第一排流组件设置于所述目标液面的第二边岸,并配置为接收来自于第一引流组件的所述第一流体,以及排出所述第一流体以驱动所述漂行物清理装置;所述第一浮力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流组件当中,并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流体的浮力作用下上升,以及在所述第一流体排出于所述第一引流组件的过程中,基于所述第一浮力构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降;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目标液面的第三边岸,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浮力构件连接,输出端通过第一绕卷材料与所述第一升降滑轨连接,并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浮力构件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以及在所述第一浮力构件下降的过程中,通过收卷所述第一绕卷材料以向所述第一采集组件提供朝向方向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拉力;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浮力构件、第二传动机构、第二引流组件以及第二排流组件;所述第二引流组件设置于目标液面的第四边岸,并配置为将所述目标液面中的第二流体引入所述第二排流组件当中;所述第二排流组件设置于所述目标液面的第五边岸,并配置为接收来自于第二引流组件的所述第二流体,以及排出所述第二流体以驱动所述漂行物清理装置;所述第二浮力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流组件当中,并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流体的浮力作用下上升,以及在所述第二流体排出于所述第二引流组件的过程中,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下降;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设置于所述目标液面的第六边岸,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浮力构件连接,输出端通过第二绕卷材料与第二采集组件的第二升降滑轨连接,并配置为将所述第二浮力构件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以及在所述第二浮力构件下降的过程中,通过收卷所述第二绕卷材料以向所述第二采集组件提供朝向方向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拉力。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漂行物清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拉力的方向共线且相反。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漂行物清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
轮齿条组件和第一棘轮组件;所述第一齿轮齿条组件的第一齿条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浮力构件连接,第一齿轮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棘轮组件的第一棘轮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棘轮组件的第一棘轮输出端用于通过第一绕卷材料与所述第一升降滑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齿条组件将所述第一浮力构件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所述第一棘轮组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浮力构件下降的过程中,在所述齿轮齿条组件的旋转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一棘轮输出端旋转,以收卷所述第一卷材;以及在所述第一浮力构件上升的过程中,不带动所述第一棘轮输出端旋转;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齿条组件和第二棘轮组件;所述第二齿轮齿条组件的第二齿条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浮力构件连接,第二齿轮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棘轮组件的第二棘轮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棘轮组件的第二棘轮输出端用于通过第二绕卷材料与所述第二升降滑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齿条组件将所述第二浮力构件的升降运动与输出端的旋转运动相互转化;所述第二棘轮组件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浮力构件下降的过程中,在所述齿轮齿条组件的旋转作用下带动所述第二棘轮输出端旋转,以收卷所述第二卷材;以及在所述第二浮力构件上升的过程中,不带动所述第二棘轮输出端旋转。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漂行物清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棘轮组件包括第一主动棘轮、第一从动棘轮以及第一棘轮离合组件;所述第一棘轮离合组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主动棘轮与第一从动棘轮,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浮力构件处于所述第一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主动棘轮与第一从动棘轮分离,以及在所述第一浮力构件未处于所述第一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主动棘轮与第一从动棘轮啮合;所述第一主动棘轮配置为在其与所述第一从动棘轮啮合的状态下,带动所述第一从动棘轮旋转;所述第一从动棘轮配置为在所述第一主动棘轮的带动下旋转并带动所述棘轮输出端旋转;所述第二棘轮组件包括第二主动棘轮、第二从动棘轮以及第二棘轮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主动棘轮与第二从动棘轮,并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浮力构件处于所述第二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主动棘轮与第二从动棘轮分离,以及在所述第二浮力构件未处于所述第二排流组件底端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主动棘轮与第二从动棘轮啮合;所述第二主动棘轮配置为在其与所述第二从动棘轮啮合的状态下,带动所述第二从动棘轮旋转;所述第二从动棘轮配置为在所述第二主动棘轮的带动下旋转并带动所述棘轮输出端旋转。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漂行物清理装置,包括:第一采集组件和导轨;导轨包括导轨第一端;第一采集组件具有用于收集目标液面上的第一漂行物于其中的第一采集口;第一采集口的朝向方向朝向于导轨第一端;第一采集组件可滑动地设置于导轨之上;导轨用于设置于目标液面上或目标液面中;第一采集组件配置为在导轨上朝导轨第一端滑动,以采集目标液面上的第一漂行物。本申请提供的漂行物清理装置通过在设置于目标水面的导轨上可滑动设置的具有第一采集口的第一采集组件,并进一步通过该第一采集组件沿其第一采集口朝向方向的移动,对目标液面的漂行物进行收集,实现了高效率地、低成本地对目标液面上漂行物的清理。标液面上漂行物的清理。标液面上漂行物的清理。


技术研发人员:赵颖 樊峰宇 商宏烨 岳成玉 梁神成 侯鑫帅 丁艳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衢州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3.08.02
技术公布日:2023/9/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