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9
阅读:67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贝类筛选采捕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
背景技术:
2.埋栖型贝类是指大部分时间埋于水底泥沙中生长发育的贝类,涵盖很多品种类别。举例:文蛤、花蛤、青柳蛤(黄蚬子)等是人们熟悉的埋栖型贝类。
3.埋栖型贝类有的栖息在潮间带区域,有的栖息在常年被海水覆盖海域的海底泥沙中。
4.对于栖息于潮间带区域的埋栖型贝类,可乘潮水退去、海滩干露的时段进行人工采收,而想要采收常年栖息在被海水覆盖海域的埋栖型贝类,人工采收显然不可行,只能借助机具。
5.现有的采捕水下埋栖型贝类装置有以下几种:
6.1、拖曳齿耙,拖曳齿耙为采捕水下埋栖型贝类的传统工具,由渔具齿耙连接网兜构成。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但由于齿耙难以将埋栖于泥沙中的贝类翻出海底表层,捕获效率低,因此在捕捞埋栖型贝类生产中用得很少。
7.2、拖曳水冲齿耙,相较于上述“拖曳齿耙”,拖曳水冲齿耙最明显的特征是渔具增加了“冲水”功能。“冲水”功能主要由两种方式产生,一是渔船上的高压水泵通过气管连接渔具,安装于网兜前,拖曳中连续发出高压水流;二是渔船发出的电力驱动安装于网兜前带螺旋桨电机,产生强大水流。拖曳水冲齿耙将包围贝类的泥沙冲走,大量贝类露出海底表层,行进中的渔具将贝类“收入”网兜里,达到捕捞目的。该渔具主要特点是: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运作费用大,但“冲水”效应却能大大提升捕获效率,因此该渔具仍然是贝类捕捞业者十分青睐的埋栖型贝类采捕方式。
8.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拖曳水冲齿耙2013年被农业农村部定性为“禁用渔具”,所以就目前的政策层面,推广使用该渔具是有难度的。
9.2023年农业农村部仅对确权海域依法进行贝类增养殖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核下的使用试点,未来前景仍然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
10.在不触碰“禁用渔具”相关敏感要素的前提下,针对常年栖息在被海水覆盖海域的埋栖型贝类资源类群,发明适宜的采捕装置暨主要结构特征,实现“安全实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捕捞效率高”的设计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11.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通过在框架内部依次设置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且各齿耙的齿角、齿间距都是按照顺序逐渐减小,这样设置能实现贝类多级筛选;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以及第三排齿耙的等投影高度是为了防止进行中产生新的泥沙,由于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基本不新耙泥
土,故阻力自然也就减小了,更利于采捕。
1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包括曳纲、框架和网衣,所述的框架上连接有曳纲,该框架的出口处安装有网衣,所述的框架内部从进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所述的第一排齿耙往第三排齿耙方向,各齿耙的齿间距逐渐变小,各齿耙齿角的角度逐渐变小,所述的第一排齿耙的齿投影高度、第二排齿耙的齿投影高度和第三排齿耙的齿投影高度均相同。
13.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框架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用于连接曳纲的绳索。
14.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网衣的末端通过束缚绳捆绑住,该束缚绳的自由端与框架相连。
15.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第三排齿耙的齿间距为x,范围为15mm≤x≤40mm,所述的第二排齿耙的齿间距为y,范围为x+3mm≤y≤x+20mm,所述的第一排齿耙的齿间距为z,范围为y+3mm≤z≤y+20mm。
16.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x为15mm,所述的y为18mm,所述的z为21mm。
17.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第一排齿耙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范围为40
°
≤a≤55
°
,所述的第二排齿耙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b,范围为25
°
≤b≤40
°
,所述的第三排齿耙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c,范围为15
°
≤c≤25
°
。
18.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a为45
°
,所述的b为30
°
,所述的c为20
°
。
19.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齿投影高度为d,范围为80mm≤d≤150mm。
20.作为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的一种补充,所述的d为100mm。
21.有益效果:本发明涉及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通过在框架内部依次设置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且各齿耙的齿角、齿间距都是按照顺序逐渐减小,这样设置能实现贝类多级筛选;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以及第三排齿耙的等投影高度是为了防止进行中产生新的泥沙,由于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基本不新耙泥土,故阻力自然也就减小了,更利于采捕;框架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用于连接曳纲的绳索,保证结构的稳定性;网衣的末端通过束缚绳捆绑住,然后将束缚绳的自由端与框架相连,这样束缚绳还能对网衣起到一定的支撑缓冲作用。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框架的内部示意图;
24.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框架内部各齿耙的角度示意图;
25.图4是本发明各齿耙的齿间距示意图;
26.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框架内部各齿耙的齿投影高度示意图。
27.图示:1、曳纲,2、框架,3、网衣,4、束缚绳,5、第一排齿耙,6、第二排齿耙,7、第三排齿耙,8、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29.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曳纲1、框架2和网衣3,所述的框架2上连接有曳纲1,该框架2采用矩形框架结构,所述的框架2前端开口为进口端,该框架2后端开口为出口端,所述的框架2下端也是敞开的,所述的框架2的出口端安装有网衣3,所述的框架2内部从进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排齿耙5、第二排齿耙6和第三排齿耙7,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往第三排齿耙7方向,各齿耙的齿间距逐渐变小,各齿耙齿角的角度逐渐变小,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的齿投影高度、第二排齿耙6的齿投影高度和第三排齿耙7的齿投影高度均相同,齿投影高度相同即:齿投影高度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任何一排的各齿尖在同一水平面。
30.第一排齿耙5的主要作用疏松土层、滤掉包裹于贝类的泥沙及大型颗粒物,采捕装置行进中把土层耙松,滤掉泥沙颗粒状杂物,将埋于底部土层的贝类捞至表层,所以需要相对较大的齿角和齿间距;
31.第一排齿耙5还能将贝类翻至第二排齿耙6前,随着装置的不断前行,堆积于第一排齿耙5上的贝类越积越多,堆积到一定数量后,贝类就会不断的掉入第二排齿耙6的前方,进第二排齿耙6的捕捞区。
32.第二排齿耙6的小齿角便于将贝类翻至第三排齿耙7,因第二排齿耙6的齿角小于第一排齿耙5的齿角,则贝类更容易翻越第二排齿耙6,且经过第一排齿耙5的筛选,混于贝类中的泥沙已被过滤了大部分,表层的贝类纯度相对较高,故可进一步减少齿间间距。
33.第一排齿耙5、第二排齿耙6以及第三排齿耙7的等投影高度是为了防止进行中产生新的泥沙。由于第二排齿耙6和第三排齿耙7基本不新耙泥土,故阻力自然也就减小了,更利于采捕。
34.最后第三排齿耙7的齿间距是根据拟采捕贝类规格进行设定的。如想要捕规格40粒/斤的菲律宾蛤仔(花蛤),则第三排齿耙7间距可设定为15mm,则第二排齿耙6间距可设定为18mm,第一排齿耙5间距可设定为21mm。
35.所述的第三排齿耙7的齿间距为x,范围为15mm≤x≤40mm,所述的第二排齿耙6的齿间距为y,范围为x+3mm≤y≤x+20mm,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的齿间距为z,范围为y+3mm≤z≤y+20mm;所述的x的优选为15mm,所述的y的优选为18mm,所述的z的优选为21mm。
36.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范围为40
°
≤a≤55
°
,所述的第二排齿耙6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b,范围为25
°
≤b≤40
°
,所述的第三排齿耙7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c,范围为15
°
≤c≤25
°
;所述的a的优选为45
°
,所述的b的优选为30
°
,所述的c的优选为20
°
。
37.所述的齿投影高度为d,范围为80mm≤d≤150mm,所述的d的优选为100mm。
38.所述的框架2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用于连接曳纲1的绳索8,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所述的网衣3的末端通过束缚绳4捆绑住,然后将束缚绳4的自由端与框架2相连,这样束缚绳4还能对网衣3起到一定的支撑缓冲作用。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做出相应解释。
41.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42.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包括曳纲(1)、框架(2)和网衣(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2)上连接有曳纲(1),该框架(2)的出口处安装有网衣(3),所述的框架(2)内部从进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排齿耙(5)、第二排齿耙(6)和第三排齿耙(7),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往第三排齿耙(7)方向,各齿耙的齿间距逐渐变小,各齿耙齿角的角度逐渐变小,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的齿投影高度、第二排齿耙(6)的齿投影高度和第三排齿耙(7)的齿投影高度均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2)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用于连接曳纲(1)的绳索(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衣(3)的末端通过束缚绳(4)捆绑住,该束缚绳(4)的自由端与框架(2)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排齿耙(7)的齿间距为x,范围为15mm≤x≤40mm,所述的第二排齿耙(6)的齿间距为y,范围为x+3mm≤y≤x+20mm,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的齿间距为z,范围为y+3mm≤z≤y+20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x为15mm,所述的y为18mm,所述的z为21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排齿耙(5)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范围为40
°
≤a≤55
°
,所述的第二排齿耙(6)的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b,范围为25
°
≤b≤40
°
,所述的第三排齿耙(7)齿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c,范围为15
°
≤c≤25
°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为45
°
,所述的b为30
°
,所述的c为20
°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投影高度为d,范围为80mm≤d≤150mm。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为100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埋栖型贝类多级筛选采捕装置,包括曳纲、框架和网衣,框架上连接有曳纲,框架的出口处安装有网衣,框架内部从进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布置有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第一排齿耙往第三排齿耙方向,各齿耙的齿间距逐渐变小,各齿耙齿角的角度逐渐变小,第一排齿耙的齿投影高度、第二排齿耙的齿投影高度和第三排齿耙的齿投影高度均相同。本发明通过在框架内部依次设置第一排齿耙、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且各齿耙的齿角、齿间距都是按照顺序逐渐减小,这样设置能实现贝类多级筛选;齿耙的等投影高度是为了防止进行中产生新的泥沙,由于第二排齿耙和第三排齿耙基本不新耙泥土,故阻力自然也就减小了,利于采捕。利于采捕。利于采捕。
技术研发人员:张琥顺 熊瑛 仲霞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08.16
技术公布日:2023/9/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