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及设备
未命名
09-28
阅读:130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景区灾害管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山地旅游景点越来越多,山地旅游景点不同于普通景点,其景点多样、地貌复杂、气候多变、人烟稀少、灾害种类多、灾害规模大;但是现在景区灾害管理设备只有普通的摄像头监控和配备灾害响应人员,存在灾害管理上的延误,对灾害发生时的情况的记录并不多,多数只能靠在场游客手机拍摄,但是该类灾害记录视频比较片面并不全面,导致后期分析资料的缺乏;管理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及设备,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4.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设置于各个景点,且通讯连接中央服务器;s2:当灾害发生时,游客的手持终端扫描二维码连接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识别游客的手持终端的定位,同时向游客的手持终端发送采集灾害照片和视频、游客信息的指令;s3: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全方位监控灾害发生处,将数据实时传输给中央服务器;并发出语音、广播和警报,指引游客撤离;s4:管理人员通过中央服务器核实现场灾害情况后,向灾害发生地附近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发出驱散指令,避免游客进入灾害发生地。
5.进一步的,游客可以手动握持旋转套旋转使其朝向灾害发生地,同时中央控制组件记录旋转套的朝向和海拔高度。
6.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从上到下包括太阳能板和立柱,柱包括:一个内柱,太阳能板铰接在内柱的顶部;若干个旋转套,其包括固定连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套设在内柱的外表面,若干个外套筒的首尾端逐一抵接设置且套设在内套筒的外侧,每个外套筒的外表面都设有滑槽,滑槽平行于内柱的轴线设置且滑槽的内壁设有直齿条;若干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旋转套旋转;监控组件,包括圆环状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摄像组件、定位组件、显示组件、交互组件和中央控制组件;壳体上设有第一伺服电机、齿轮、电池组和第一电极触点;第一伺服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啮合直齿条设置,外套筒上设有配合第一电极触点设置的第二电极触点;电池组电连接第一电极触点,第二电极触点通过第三电极触点电连接有蓄电池,太阳能板用以给蓄电池充电。
7.进一步的,驱动机构设置在内柱的内部且包括:第二伺服电机,其固定在内柱的内
部,第二伺服电机的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啮合第一传动齿轮设置的第二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的一边延伸出内柱设置,内套筒的内壁设有啮合第二传动齿轮的齿牙,第二传动齿轮的旋转轴固定在内柱的内壁上。
8.进一步的,内套筒的顶部设有凹槽,内柱的外壁上设有凸起,凹槽和凸起配合设置,内柱的内部还设有风扇,风扇的风穿过内柱吹向第三电极触点。
9.进一步的,内柱的内部设有挡水板,挡水板位于驱动组件的上方。
10.进一步的,还设有用以检测旋转套的检测组件。
11.进一步的,检测组件为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设置在内柱的内部。
12.进一步的,检测组件为激光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的发射端设置在内柱的顶端,激光传感器的接受端设置在内柱的底端,且激光穿过滑槽设置。
13.进一步的,旋转套的顶部设有楔形凸起,旋转套的底部设有啮合楔形凸起的楔形凹槽。
14.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在景区设置多个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来辅助管理和记录灾害发生时的情况,具体的,当灾害发生的时候,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来上传个人信息和游玩路线,同时上传灾害发生地的情况;灾害响应人员收到后就可以及时处理;另外,当遇到需要拍摄记录的灾害的时候,游客可以手持旋转套使其旋转朝向灾害发生地,通过监控组件拍摄灾害发生地,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控制组件记录旋转套的旋转角度并调整所有的旋转套的旋转角度,在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带动监控组件在内柱的外侧上升下降,从而对灾害发生地进行第一时间的视频记录;同时发出警告,避免游客进入灾害发生地,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6.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中滑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中旋转套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中驱动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图1中的a放大图;图7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中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中楔形凸起的第一种状
态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中楔形凸起的第二种状态示意图;图标:1-太阳能板,2-立柱,3-内柱,4-旋转套,5-内套筒,6-外套筒,7-滑槽,8-直齿条,9-壳体,10-摄像组件,11-定位组件,12-显示组件,13-交互组件,14-中央控制组件,15-第一伺服电机,16-齿轮,17-电池组,18-第一电极触点,19-第二电极触点,20-第二伺服电机,21-第一传动齿轮,22-第二传动齿轮,23-凹槽,24-凸起,25-风扇,26-挡水板,27-楔形凸起,28-楔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1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实施例如图1-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公开了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其设置在多个景点中,通过点状分布的方式来监控和管理灾害;具体的,其从上到下包括太阳能板1和立柱2,其中太阳能板1交接在立柱2的顶部用以多角度收集太阳能,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太阳能板1和立柱2的交接采用现有技术方案即可。
20.如图1所示,立柱2包括:一个内柱3和多个旋转套4,进一步的,太阳能板1铰接在内柱3的顶部;旋转套4包括固定连接的内套筒5和外套筒6,内套筒5套设在内柱3的外表面,如图2所示,若干个外套筒6的首尾端逐一抵接设置且套设在内套筒5的外侧,每个外套筒6的外表面都设有滑槽7,滑槽7平行于内柱3的轴线设置且滑槽7的内壁设有直齿条8;也就是说滑槽7是由多个旋转套4组合而成,当每个旋转套4旋转到相同的角度的时候,滑槽7连接成为一个直线槽,同时直齿条8构建完成;还需要强调的是,多个旋转套4是可以单独旋转的,这样的目的在于,如图3所示,当其中一个旋转套4旋转后就可以使位于滑槽7内的物体不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下降。对于旋转套4的单独旋转的驱动方式采用若干个驱动机构来完成,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以采用伺服电机直接驱动即可;但是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如下设置。
21.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设置在内柱3的内部且包括:第二伺服电机20,其固定在内柱3的内部,第二伺服电机20的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21;啮合第一传动齿轮21设置的第二传动齿轮22,第二传动齿轮22的一边延伸出内柱3设置,内套筒5的内壁设有啮合第二传动齿轮22的齿牙,第二传动齿轮22的旋转轴固定在内柱3的内壁上。
22.如图5所示,当第二伺服电机20旋转的时候,其带动第一传动齿轮21旋转,第一传动齿轮21旋转带动第二传动齿轮22旋转,由于第二传动齿轮22定轴设置,所以旋转套4以内柱3的轴线开始旋转,实现了旋转套4的旋转调节,这样的好处在于,由于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常年设置在野外,需要保证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就需要避免雨水。
23.另外的,通过设置监控组件来记录灾害发生地的实时情况,具体的,监控组件包括圆环状的壳体9和设置在壳体9内部的摄像组件10、定位组件11、显示组件12、交互组件13和中央控制组件14;其中摄像组件10采用现有工业摄像头即可,定位组件11采用gps定位即可,显示组件12采用液晶显示器即可,交互组件13采用语音识别模块即可,中央控制组件14采用单片机即可。
24.如图6所示,壳体9上设有第一伺服电机15、齿轮16、电池组17和第一电极触点18;第一伺服电机15带动齿轮16转动,齿轮16啮合直齿条8设置,外套筒6上设有配合第一电极触点18设置的第二电极触点19;电池组17电连接第一电极触点18,第二电极触点19电连接有蓄电池,具体的这里第二电极触点19也通过第三电极触点连接蓄电池,太阳能板1用以给蓄电池充电;需要说明的是电极触点都采用现有的技术方案,比如:弹簧顶针充电连接器。另外的,太阳能板1给蓄电池充电为现有技术方案,中间应该加装逆变器;整个过程需要旋转套4和壳体9都旋转到合适位置后才开始充电。
25.在本实施例中,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来避免雨水:1:外套筒6的首位端逐一抵接就避免雨水进入到内套筒5,2:在内柱3的内部设置风扇25,风扇25的风从第二传动齿轮22和内柱3壁的穿过区域向外吹避免雨水的进入,同时这种设备还能有效避免电极触点的漏电,具体的,内套筒5的顶部设有凹槽23,内柱3的外壁上设有凸起24,凹槽23和凸起24配合设置,从而内套筒5就挂在内柱3上,避免雨水从上进入,打湿第三电极触点,所以,内柱3的内部还设有风扇25,风扇25的风穿过内柱3吹向第三电极触点,避免设备触点积水的现象;进一步的,内柱3的内部设有挡水板26,挡水板26位于驱动组件的上方。
26.另外的,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角度检测传感器用以检测旋转套4的检测组件,具体的,角度检测传感器设置在内柱3的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组件为激光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的发射端设置在内柱3的顶端,激光传感器的接受端设置在内柱3的底端,且激光穿过滑槽7设置,通过激光的检测来判断每一个滑槽7内的直齿条8是否对准。
27.另外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旋转套4的顶部设有楔形凸起27,旋转套4的底部设有啮合楔形凸起27的楔形凹槽28。通过楔形凸起27能使多个旋转套4快速复位。
28.具体过程如下:准备阶段:通过中央控制组件14控制一个旋转套4旋转,此时监控组件中的齿轮16位于旋转的旋转套4的上方,从而监控组件在不启动的时候也不会下降,监控组件可以在滑槽7内上下滑动,就能调节监控组件的高度,另外,通过控制旋转套4的旋转角度,就能实现电极触点的连通,从而给电池组17充电,这里有几个关键点,1:通过楔形凸起27和楔形凹槽28的设计,保证正向旋转的时候,每一个旋转套4不会相互影响,反向旋转的时候,就可以保证所有的旋转套4对齐,快速构建完整的直齿条8;2:风扇25、电极触点的设计保证电极触点的干净程度,避免设备的损坏。
29.当灾害发生时:游客撤离,找到最近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手动旋转该设备使其大致朝向灾害发生地,然后游客用手机连接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
选择性的上传个人资料、定位、影音资料;用以中央控制组件14记录;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记录监控组件的旋转位置,通过第一伺服电机15驱动所有的旋转套4都和监控设备的旋转角度一致,然后中央控制组件14控制监控设备上下滑动,进行全方位的对灾区发生地进行视频和图片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如图7所示,对于一些实施例而言,旋转套4可以按要求设置数量,比如设置上中下三个用以限位的旋转套4,三个用以限位的旋转套4中间设置用以爬升的旋转套4即可;另外的,对于楔形凸起27而言并不是必要设计,其目的只是为了快捷的使所有旋转套4一同旋转,另外楔形凸起27的过度应该尽可能的平滑,在逐一旋转的时候,旋转套4在自重的情况下会自由落体,从而构建直齿条8,进一步的,可以在最顶部的旋转套4设置朝下的弹簧用以复位。
30.在本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设置于各个景点,且通讯连接中央服务器;s2:当灾害发生时,游客的手持终端扫描二维码连接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识别游客的手持终端的定位,同时向游客的手持终端发送采集灾害照片和视频、游客信息的指令;s3: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全方位监控灾害发生处,将数据实时传输给中央服务器;并发出语音、广播和警报,指引游客撤离;s4:管理人员通过中央服务器核实现场灾害情况后,向灾害发生地附近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发出驱散指令,避免游客进入灾害发生地。
31.在s2步骤中,游客可以手动握持旋转套4旋转使其朝向灾害发生地,同时中央控制组件14记录旋转套4的朝向和海拔高度。
32.进一步的,游客可以手动握持旋转套4旋转使摄像组件10朝向灾害发生地,同时中央控制组件14记录旋转套4的朝向和海拔高度。
33.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监控组件可以通过滑环的方式通讯连接设置在内柱3内部的远程通讯模块或者线缆,用以传输数据。
34.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设置于各个景点,且通讯连接中央服务器;s2:当灾害发生时,游客的手持终端扫描二维码连接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识别游客的手持终端的定位,同时向游客的手持终端发送采集灾害照片和视频、游客信息的指令;s3: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全方位监控灾害发生处,将数据实时传输给中央服务器;并发出语音、广播和警报,指引游客撤离;s4:管理人员通过中央服务器核实现场灾害情况后,向灾害发生地附近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发出驱散指令,避免游客进入灾害发生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步骤中,游客可以手动握持旋转套(4)旋转使摄像组件(10)朝向灾害发生地,同时中央控制组件(14)记录旋转套(4)的朝向和海拔高度。3.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适用于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上到下包括太阳能板(1)和立柱(2),所述立柱(2)包括:一个内柱(3),所述太阳能板(1)铰接在所述内柱(3)的顶部;若干个旋转套(4),其包括固定连接的内套筒(5)和外套筒(6),所述内套筒(5)套设在所述内柱(3)的外表面,若干个外套筒(6)的首尾端逐一抵接设置且套设在所述内套筒(5)的外侧,每个所述外套筒(6)的外表面都设有滑槽(7),所述滑槽(7)平行于所述内柱(3)的轴线设置且所述滑槽(7)的内壁设有直齿条(8);若干驱动机构,用以驱动所述旋转套(4)旋转;监控组件,包括圆环状的壳体(9)和设置在壳体(9)内部的摄像组件(10)、定位组件(11)、显示组件(12)、交互组件(13)和中央控制组件(14);所述壳体(9)上设有第一伺服电机(15)、齿轮(16)、电池组(17)和第一电极触点(18);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5)带动所述齿轮(16)转动,所述齿轮(16)啮合所述直齿条(8)设置,所述外套筒(6)上设有配合所述第一电极触点(18)设置的第二电极触点(19);所述电池组(17)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触点(18),所述第二电极触点(19)通过第三电极触点电连接有蓄电池,所述太阳能板(1)用以给所述蓄电池充电。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内柱(3)的内部且包括:第二伺服电机(20),其固定在内柱(3)的内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20)的传动连接有第一传动齿轮(21);啮合第一传动齿轮(21)设置的第二传动齿轮(22),所述第二传动齿轮(22)的一边延伸出所述内柱(3)设置,所述内套筒(5)的内壁设有啮合所述第二传动齿轮(22)的齿牙,所述第二传动齿轮(22)的旋转轴固定在所述内柱(3)的内壁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5)的顶部设有凹槽(23),所述内柱(3)的外壁上设有凸起(24),所述凹槽(23)和所述凸起(24)配合设置,所述内柱(3)的内部还设有风扇(25),所述风扇(25)的风穿过所述内柱(3)吹向所述第三电极触点。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柱(3)的
内部设有挡水板(26),所述挡水板(26)位于所述驱动组件的上方。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用以检测旋转套(4)的检测组件。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为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内柱(3)的内部。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为激光传感器;所述激光传感器的发射端设置在所述内柱(3)的顶端,所述激光传感器的接受端设置在所述内柱(3)的底端,且激光穿过所述滑槽(7)设置。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套(4)的顶部设有楔形凸起(27),所述旋转套(4)的底部设有啮合所述楔形凸起(27)的楔形凹槽(28)。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景区灾害管理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山地旅游景区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及设备,包括旋转套、驱动机构和监控组件。旋转套由内套筒和外套筒组成,外套筒上设有滑槽和直齿条,可以在内套筒上滑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旋转套旋转。监控组件包括摄像组件、定位组件、显示组件、交互组件和中央控制组件,用于实时监测和管理。设备还包括太阳能板、电池组和电极触点,实现太阳能供电和电池充电功能。通过这些组件和功能,本发明可以有效管理山地旅游景区的灾害风险,提供安全保障和监控。提供安全保障和监控。提供安全保障和监控。
技术研发人员:陈燕琼 刘洪江 孙永兴 郭剑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乐山师范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3.08.28
技术公布日:2023/9/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一种密闭铝塑机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内翻边推力垫片外径模外压毛刺机构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