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及微创手术器械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8 阅读:71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手术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及微创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2.微创手术是指通过在患者体表切开一个或多个5~12毫米的小切口,从小切口将内窥镜和手术器械插入患者体内,通过内窥镜拍摄体内组织的图像,医生通过观察图像,在患者体外操作手术器械以对患者病灶进行治疗。
3.目前,相关技术中的微创手术器械只能实现单方向上的自锁,亟需一种能够实现双向自锁的微创手术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及微创手术器械。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应用于微创手术器械,所述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包括:扳机;弧形杆,固定于所述微创手术器械的手柄上,所述弧形杆的圆心与所述扳机的转动中心重合;第一锁止组件,所述第一锁止组件包括与所述扳机相连并套设于所述弧形杆上的第一锁止部,所述第一锁止部具有第一锁止状态,在所述第一锁止状态,所述第一锁止部与所述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以锁定所述扳机沿第一方向上的转动;第二锁止组件,所述第二锁止组件包括与所述扳机相连并套设于所述弧形杆上的第二锁止部,所述第二锁止部具有第二锁止状态,在所述第二锁止状态,所述第二锁止部与所述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以锁定所述扳机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转动。
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杆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所述第一锁止部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弧形杆穿设于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包括与所述第一弧面相对的第一孔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弧面相对的第二孔壁,在所述第一锁止状态,所述第一孔壁与所述第一弧面抵接,所述第二孔壁与所述第二弧面抵接,所述第一锁止部还包括第一解锁状态,在所述第一解锁状态,所述第一孔壁与所述第一弧面相分离,所述第二孔壁与所述第二弧面相分离;所述第二锁止部上设置有第二贯穿孔,所述弧形杆穿设于所述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包括与所述第一弧面相对的第三孔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弧面相对的第四孔壁,在所述第二锁止状态,所述第三孔壁与所述第一弧面抵接,所述第四孔壁与所述第二弧面抵接,所述第二锁止部还包括第二解锁状态,在所述第二解锁状态,所述第三孔壁与所述第一弧面相分离,所述第四孔壁与所述第二弧面相分离。
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止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锁止部,所述第一连接杆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锁止部转动,当所述第一锁止部转动至使所述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所述弧形杆的径向方向呈第一预
设角度时,所述第一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一锁止状态,当所述第一锁止部转动至使所述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所述弧形杆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所述第一锁止部处于第一解锁状态,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孔壁与所述第二孔壁的相对方向。
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止组件还包括: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锁止部,所述连杆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锁止部转动,当所述第二锁止部转动至使所述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所述弧形杆的径向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二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二锁止状态,当所述第二锁止部转动至使所述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所述弧形杆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所述第二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二解锁状态,所述第四方向为所述第三孔壁与所述第四孔壁的相对方向。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锁止部;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所述操作部控制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锁止部的锁定和解锁。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扳机包括:第一扳机体,所述第一扳机体的第一端与所述手柄转动连接;第二扳机体,所述第二扳机体设置有转动部,所述第二扳机体通过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第一扳机体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扳机体上,当所述第二扳机体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杆带动所述第一锁止部解锁。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扳机体朝向所述第二扳机体的端面包括相连的水平面和倾斜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倾斜面自所述水平面朝远离所述第二扳机体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扳机体朝向所述第一扳机体的端面与所述水平面相贴合时,所述第一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一锁止状态,所述第二扳机体朝向所述第一扳机体的端面与所述倾斜面相贴合时,所述第一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一解锁状态。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扳机沿其转动轨迹构造有贯穿所述扳机的镂空结构,所述弧形杆穿设于所述镂空结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锁止组件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锁止组件位于所述镂空结构内。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扳机体上的第一段和位于所述第二扳机体上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相连通,所述转动部自所述第二扳机体延伸至所述第一段内并与所述第一扳机体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锁止组件的操作部朝向所述转轴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与所述转轴的外表面相抵接时,所述第二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二解锁状态。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扳机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锁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扳机转动连接,所述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锁止部和所述第二锁止部,所述弹簧用于向所述第一锁止部和所述第二锁止部提供预设弹力,所述预设弹力使得所述第一锁止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锁止部的第一端趋向于相互靠近。
1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手柄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扳机相连接,当所述扳机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复位弹簧逐渐伸展,当所述扳机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复位弹簧逐渐收缩。
16.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微创手术器械,所述微创手术器械包括如上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
17.本技术提供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及微创手术器械可以实现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将弧形杆固定在微创手术器械的手柄上,并设置第一锁止组件和第二锁止组件,第一锁止组件的第一锁止部与扳机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上,通过使第一锁止部与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从而锁定扳机沿第一方向上的转动。第二锁止组件的第二锁止部与扳机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上,通过使第二锁止部与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从而锁定扳机沿第二方向上的转动。如此设计,依靠第一锁止部与弧形杆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锁止部与弧形杆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对扳机的双向锁定,提高了扳机在当前位置上的稳定性,有效避免因误触扳机导致扳机发生移位,从而有效提高了操作微创手术器械时的精准性。
18.参照附图来阅读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技术的其他特性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19.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微创手术器械当第一锁止部处于第一锁止状态、第二锁止部处于第二锁止状态下的主视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微创手术器械当第一锁止部处于第一锁止状态、第二锁止部处于第二锁止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微创手术器械当第一锁止部处于第一锁止状态、第二锁止部处于第二锁止状态下的立体图;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微创手术器械当第一锁止部处于第一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微创手术器械当第一锁止部处于第一解锁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图10是图9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微创手术器械当第二锁止部处于第二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微创手术器械当第二锁止部处于第二解锁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
21.附图标记:1、弧形杆;11、第一弧面;12、第二弧面;21、第一锁止部;22、第一连接杆;23、第一销轴;31、第二锁止部;32、第二连接杆;33、操作部;331、连接部;332、解锁部;34、第二销轴;4、扳机;41、第一扳机体;411、水平面;412、倾斜面;42、第二扳机体;423、转动部;424、转轴;5、弹簧;6、复位弹簧;7、操作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23.微创手术是指通过在患者体表切开一个或多个5~12毫米的小切口,从小切口将内窥镜和手术器械插入患者体内,通过内窥镜拍摄体内组织的图像,医生通过观察图像,在患者体外操作手术器械以对患者病灶进行治疗。
24.示例性地,微创手术器械包括操作手柄以及设置于操作手柄上的细长杆体,细长杆体的端部设置有可以活动的端部执行器,端部执行器例如可以是夹钳、剪刀、切割刀等部件。在操作手柄上还设置有可转动地扳机,通过对操作手柄和扳机的操作控制端部执行器的动作,例如,可以是通过转动扳机调节细长杆体的伸缩量以对端部执行器的位置进行微调。
25.在操作微创手术器械过程中,需医生将手指伸入操作手柄并勾住扳机,通过手指持续对操作手柄和扳机施加压力,从而实现对端部执行器的精准控制。当手术时间过长时医生手部会进入疲惫状态,导致手持微创手术器械时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操作精准度。
26.基于此,相关技术中的微创手术器械设置有单向自锁机构,示例性地,在操作手柄上设置弧形棘轮片,弧形棘轮片设有沿其弧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棘齿槽。在扳机上设置有锁位件,锁位件设有用于嵌入棘齿槽的齿部,且锁位件能够转动以使得锁位件具有使齿部嵌入棘齿槽的锁定位置,以及使齿部脱离棘齿槽的活动位置,当锁位件位于锁定位置时,扳机仅能够沿弧形棘轮片的弧线方向单向移动。然而,在操作微创手术器械时,容易误触到扳机,从而导致扳机的移位,影响了操作的精准度。
27.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实现双向自锁的微创手术器械。
2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摩擦力双向自锁,将弧形杆固定在微创手术器械的手柄上,并设置第一锁止组件和第二锁止组件,第一锁止组件的第一锁止部与扳机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上,通过使第一锁止部与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从而锁定扳机沿第一方向上的转动。第二锁止组件的第二锁止部与扳机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上,通过使第二锁止部与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从而锁定扳机沿第二方向上的转动。如此设计,依靠第一锁止部与弧形杆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锁止部与弧形杆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对扳机的双向锁定,提高了扳机在当前位置上的稳定性,有效避免因误触扳机导致扳机发生移位,从而有效提高了操作微创手术器械时的精准性。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技术所提供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及微创手术器械进行详细说明。
30.如图1至图13所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该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应用于微创手术器械。该微创手术器械包括操作手柄7和伸缩杆,操作手柄7内构造有容置腔体,并开设有连通容置腔体的操作口。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包括扳机4,扳机4的第一端位于容置腔体内并与操作手柄7转动连接,示例性地,扳机4的第一端通过销轴与操作手柄7转动连接,扳机4的第二端从操作口伸出。伸缩杆的一端与扳机4固定连接,伸缩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端部执行器,端部执行器例如可以是夹钳、剪刀、切割刀等部件。通过控制扳机4以实现对伸缩杆的限位和调整,从而实现对端部执行器的精准控制。
31.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还包括弧形杆1、第一锁止组件和第二锁止组件。弧形杆1固定于微创手术器械的操作手柄7上,示例性地,弧形杆1通过螺钉紧固在操作手柄7上。第一锁止组件包括与扳机4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1上的第一锁止部21,示例性地,第一锁止部21通过开设通孔套设于弧形杆1上,通孔的形状与弧形杆1的截面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锁止部21能够沿弧形杆1滑动。第一锁止部21具有第一锁止状态,当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时,第一锁止部21与弧形杆1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进行锁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锁止部21与弧形杆1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是指利用摩擦力来限制第一锁止部21沿弧形杆1的滑动,从而使第一锁止部21定位于弧形杆1的当前位置。通过使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以锁定扳机4沿第一方向上的转动。
32.第二锁止组件包括与扳机4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1上的第二锁止部31,示例性地,第二锁止部31也通过开设通孔套设于弧形杆1上,通孔的形状与弧形杆1的截面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二锁止部31能够沿弧形杆1滑动。第二锁止部31具有第二锁止状态,当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锁止状态时,第二锁止部31与弧形杆1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进行锁止。同样,第二锁止部31与弧形杆1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是指利用摩擦力来限制第二锁止部31沿弧形杆1的滑动,从而使第二锁止部31定位于弧形杆1的当前位置。通过使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锁止状态,以锁定扳机4沿第二方向上的转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示例性地,第一方向为逆时针,第二方向则为顺时针。
33.如此设计,通过依靠第一锁止部21与弧形杆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锁止部31与弧形杆1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对扳机4的双向锁定,提高了扳机4在当前位置上的稳定性,有效避免因误触扳机4导致扳机4发生移位,从而有效提高了操作微创手术器械时的精准性。
34.由于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在套设于弧形杆1的同时还与扳机4相连,进而在调节扳机4的转动角度的过程中,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还需能够跟随扳机4转动。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中,弧形杆1的圆心与扳机4的转动中心重合,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保证了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的转动轨迹与弧形杆1的弧度的一致性,能够有效提高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沿弧形杆1滑动时的流畅性,避免因卡顿导致出现扳机4调节不到位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操作微创手术器械时的精准性。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弧形杆1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弧面11和第二弧面12,第一锁止部21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弧形杆1穿设于第一贯穿孔,第一贯穿孔的形状与弧形杆1的截面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锁止部21能够沿弧形杆1滑动。示例性地,弧形杆1
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则第一贯穿孔为矩形的贯穿孔。第一贯穿孔包括与第一弧面11相对的第一孔壁以及与第二弧面12相对的第二孔壁,当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时,第一孔壁与第一弧面11相抵接,第二孔壁与第二弧面12相抵接,通过第一孔壁与第一弧面1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孔壁与第二弧面12之间的摩擦力对第一锁止部21进行锁止,从而锁定扳机4沿第一方向上的转动。当需要将扳机4向第一方向转动以调节扳机4的转动角度时,对第一锁止部21进行解锁使其处于第一解锁状态,当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解锁状态时,第一孔壁与第一弧面11相分离,第二孔壁与第二弧面12相分离,从而使扳机4能够向第一方向转动,同时,第一锁止部21与第二锁止部31跟随扳机4朝向第一方向转动。在调节完成后,再次使第一孔壁与第一弧面11相抵接,第二孔壁与第二弧面12相抵接,实现对当前位置上的扳机4在第一方向的锁定。
36.同样,第二锁止部31设置有第二贯穿孔,第二贯穿孔的形状与弧形杆1的截面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二锁止部31能够沿弧形杆1滑动。示例性地,弧形杆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则第二贯穿孔为矩形的贯穿孔。第二贯穿孔包括与第一弧面11相对的第三孔壁以及与第二弧面12相对的第四孔壁,当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锁止状态时,第三孔壁与第一弧面11相抵接,第四孔壁与第二弧面12相抵接,通过第三孔壁与第一弧面1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四孔壁与第二弧面12之间的摩擦力对第二锁止部31进行锁止,从而锁定扳机4沿第二方向上的转动。当需要将扳机4向第二方向转动以调节扳机4的转动角度时,对第二锁止部31进行解锁使其处于第二解锁状态,当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解锁状态时,第三孔壁与第一弧面11相分离,第四孔壁与第二弧面12相分离,从而使扳机4能够向第二方向转动。同时,第一锁止部21与第二锁止部31跟随扳机4朝向第二方向转动。在调节完成后,再次使第三孔壁与第一弧面11相抵接,第四孔壁与第二弧面12相抵接,实现对当前位置上的扳机4在第二方向的锁定。
37.本实施例中,利用第一贯穿孔的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与弧形杆1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第一锁止部21的锁止,通过解除摩擦力实现对第一锁止部21的解锁,以及利用第二贯穿孔的第三孔壁和第四孔壁与弧形杆1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第二锁止部31的锁止,通过解除摩擦力实现对第二锁止部31的解锁,进而实现了扳机4在第一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的锁定以及在第二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的锁定,从而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对扳机4调节的精确控制,提高了操作微创手术器械时的精准性,还能够使得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提高了操作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的便利性。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10所示,第一锁止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杆22,第一连接杆22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锁止部21,通过第一连接杆22带动第一锁止部21转动以实现第一锁止部21的解锁和锁定。示例性地,可直接手动操作第一连接杆22的转动,也可通过其他部件带动第一连接杆22的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锁止部21的转动。当第一锁止部21转动至使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呈第一预设角度时,此时,第一贯穿孔的第一孔壁与弧形杆1的第一弧面11相抵接,第一贯穿孔的第二孔壁与弧形杆1的第二弧面12相抵接,通过第一锁止部21与弧形杆1之间的摩擦力使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第一预设角度例如可以是10
°
,也可以是15
°
,只要在第一预设角度状态下,能够使第一锁止部21实现锁定即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方向是指第一贯穿孔的第一孔壁与第二孔壁的相对方向,也即垂直于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的垂线所在的方向。
39.当第一锁止部21转动至使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此时,第一贯穿孔的第一孔壁与弧形杆1的第一弧面11相分离,第一贯穿孔的第二孔壁与弧形杆1的第二弧面12相分离,解除了第一孔壁与第一弧面11之间以及第二孔壁与第二弧面12之间的摩擦力,实现了对第一锁止部21的解锁,以使得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解锁状态,从而扳机4能够朝向第一方向转动。
40.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杆22带动第一锁止部21的转动,不仅简化了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的结构,便于加工,还提高了调节第一锁止部21转动时的便利性。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锁止部21包括朝向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侧壁以及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第一锁止组件还包括第一销轴23,第一销轴23固定于扳机4上并与第一锁止部21的第二侧壁相抵接,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能够绕第一销轴23转动,第一连接杆22转动连接于第一锁止部21的第二端,以带动第一锁止部21绕第一销轴23转动。
42.在本实施例中,还可通过第一销轴23使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与扳机4转动连接,即第一销轴23穿设于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后穿设于扳机4上,示例性地,可以是第一销轴23与第一锁止部21之间相对固定,第一销轴23与扳机4之间相对转动,也可以是第一销轴23与第一锁止部21之间相对转动,第一销轴23与扳机4之间相对固定。
43.在带动第一锁止部21转动的过程中,使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使第一锁止部21的第二端绕第一锁止部21的转动中心转动,从而实现使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呈第一预设角度或相平行。如此设计,避免了在转动第一锁止部21的过程中造成第一锁止部21的移位导致不能实现第一锁止部21的锁定,从而有效提高了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的可靠性。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二锁止组件还包括连杆组件,连杆组件转动连接于第二锁止部31,通过连杆组件带动第二锁止部31转动以实现第二锁止部31的解锁和锁定。示例性地,可直接手动操作连杆组件的转动,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带动连杆组件的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锁止部31的转动。当第二锁止部31转动至使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时,此时,第二贯穿孔的第三侧壁与弧形杆1的第一弧面11相抵接,第二贯穿孔的第四孔壁与弧形杆1的第二弧面12相抵接,通过第二锁止部31与弧形杆1之间的摩擦力使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锁止状态。第二预设角度例如可以是10
°
,也可以是15
°
,只要在第二预设角度状态下,能够使第二锁止部31实现锁定即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第四方向是指第二贯穿孔的第三孔壁与第四孔壁的相对方向,也即垂直于第三孔壁和第四孔壁的垂线所在的方向。
45.当第二锁止部31转动至使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此时,第二贯穿孔的第三孔壁与弧形杆1的第一弧面11相分离,第二贯穿孔的第四孔壁与弧形杆1的第二弧面12相分离,解除了第三孔壁与第一弧面11之间以及第四孔壁与第二弧面12之间的摩擦力,实现了对第二锁止部31的解锁,以使得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解锁状态,从而扳机4能够沿第二方向转动。
46.通过设置连杆组件带动第二锁止部31的转动,不仅简化了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的结构,便于加工,还提高了调节第二锁止部31转动时的便利性。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锁止部31包括朝向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三侧壁
以及与第三侧壁相对的第四侧壁,第二锁止组件还包括第二销轴34,第二销轴34固定于扳机4上并与第二锁止部31的第四侧壁相抵接,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能够绕第二销轴34转动,连杆组件转动连接于第二锁止部31的第二端,以带动第二锁止部31绕第二销轴34转动。
48.在本实施例中,还可通过第二销轴34使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与扳机4转动连接,即第二销轴34穿设于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后穿设于扳机4上,示例性地,可以是第二销轴34与第二锁止部31之间相对固定,第二销轴34与扳机4之间相对转动,也可以是第二销轴34与第二锁止部31之间相对转动,第二销轴34与扳机4之间相对固定。
49.在带动第二锁止部31转动的过程中,使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使第二锁止部31的第二端绕第一锁止部21的转动中心转动,从而实现使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或相平行。如此设计,避免了在转动第二锁止部31的过程中造成第二锁止部31的移位导致不能实现第二锁止部31的锁定,从而有效提高了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的可靠性。
50.继续参考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杆32和操作部33,第二连接杆32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锁止部31的第二端,操作部33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杆32的第二端,操作部33控制第二连接杆32转动,以带动第二锁止部31的锁定和解锁。如此设计,通过控制操作部33带动第二锁止部31的锁定和解锁,进一步提高了控制第二锁止部31的便利性。
51.继续参考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部33包括相连的连接部331和解锁部332,连接部33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杆32的第二端,连接部33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扳机4上,通过按压或拨动等操控方式操控解锁部332,以带动连接部33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杆22以及第二锁止部31的转动。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一方面便于操作人员操作解锁部332以解锁和锁定第二锁止部31,提高了操控第二锁止部31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将操作部33设置于扳机4上,不仅使得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的结构更加地紧凑,减小了体积,还有效避免了操作部33在转动过程中出现移位导致影响了第二锁止部31的锁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的可靠性。
5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按压解锁部332以使解锁部332向第一方向转动,连接部331带动第二连接杆32转动,第二连接杆32带动第二锁止部31绕第二销轴34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使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实现对第二锁止部31的解锁。之后推动扳机4使其向第二方向转动,从而实现对扳机4在第二方向上的调节。在调节完成后,松开解锁部332,解锁部332向第二方向转动,带动第二锁止部31绕第二销轴34向第一方向转动,直至使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时,实现对第二锁止部31的锁定,从而实现将扳机4锁定于当前位置。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0所示,扳机4包括第一扳机体41和第二扳机体42,第一扳机体41的第一端位于容置腔体内并与操作手柄7转动连接,第一扳机体41的第二端从操作口伸出。第二扳机体42设置有转动部423,第二扳机体42通过转动部423与第一扳机体4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22的第一端固定于第二扳机体42上,当第二扳机体42向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二扳机体42带动第一连接杆22转动,第一连接杆22带动第一锁止部21解锁。
54.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指勾住第二扳机体42,对第二扳机体42施加压力使第二扳
机体42向第一方向转动,第二扳机体42带动第一连接杆22转动,第二连接杆32带动第一锁止部21绕第一销轴23向第一方向转动,直至使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实现对第一锁止部21的解锁。继续对第二扳机体42施加压力,带动第一扳机体41向第一方向转动,从而实现对扳机4在第一方向的调节。在调节完成后,松开第二扳机体42,第二扳机体42向第二方向转动,带动第一锁止部21绕第一销轴23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使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呈第一预设角度时,实现对第一锁止部21的锁定,从而实现将扳机4锁定于当前位置。
55.如此设计,提高了操作人员解锁和锁定第一锁止部21时的便利性,从而有效提高了微创手术的效率。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第一扳机体41朝向第二扳机体42的端面包括相连的水平面411和倾斜面412,沿第一方向,倾斜面412自水平面411朝远离第二扳机体42的方向倾斜。当第二扳机体42朝向第一扳机体41的端面与水平面411相贴合时,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将第二扳机体42向第一方向转动,使第二扳机体42朝向第一扳机体41的端面与倾斜面412相贴合时,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解锁状态。
57.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在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时,第二扳机体42朝向第一扳机体41的端面与水平面411相贴合,使得扳机4的结构更加地紧凑,减小了扳机4的体积,便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此外,通过设置倾斜面412,不仅为第二扳机体42提供了一个转动空间,还对第二扳机体42的转动起到限位的作用。当第二扳机体42与倾斜面412相贴合时第一锁止部21能够解锁,有效避免第一锁止部21转动角度过大影响了扳机4向第二方向上的转动,从而提高了对扳机4调节的精准性和流畅性。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3所示,扳机4沿其转动轨迹构造有贯穿扳机4的镂空结构,弧形杆1穿设于镂空结构,弧形杆1的两端固定在操作手柄7上,至少部分第一锁止组件和至少部分第二锁止组件位于镂空结构内,示例性地,当带动第一锁止部21绕第一销轴23向第一方向转动直至处于第一解锁状态时,第一锁止组件隐藏于镂空结构内,当带动第一锁止部21绕第一销轴23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处于第一锁止状态时,部分第一连接杆22以及部分第一锁止部21从镂空结构内露出。当带动第二锁止部31绕第二销轴34向第二方向转动直至处于第二解锁状态时,第二连接杆32和第二锁止部31隐藏于镂空结构内,当带动第二锁止部31绕第二销轴34向第一方向转动直至处于第二锁止状态时,部分第二连接杆32以及部分第二锁止部31从镂空结构内露出。
59.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扳机4上设置镂空结构,使弧形杆1以及至少部分第一锁止组件和至少部分第二锁止组件隐藏在镂空结构内,不仅对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够有效避免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的运行影响了操作人员的正常操作,从而有效提高了操作微创手术器械时的精准性。
6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锁止组件的解锁部332从镂空结构内伸出,从而便于对第二锁止部31的调节。示例性地,解锁部332为杆状结构,从镂空结构的第一端内伸出,解锁部332的伸出部分位于第一扳机体41设置有水平面411的一侧,如图12所示,解锁部332从第一扳机体41的左侧伸出。如此设计,在解锁第一锁止部21时,将第二扳机体42向第一方向转动,在解锁第二锁止部31时,将解锁部332向第一方向转动。即在分别对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进行解锁时,解锁部332和第二扳机体42的转动方向一致,从而提高了操作人员
使用时的便利性。
61.示例性地,在实际使用时,手指勾住第二扳机体42,对第二扳机体42施加压力使第二扳机体42向第一方向转动,以实现对第一锁止部21的解锁。继续对第二扳机体42施加压力,带动第一扳机体41向第一方向转动,从而实现对扳机4在第一方向上的调节。
62.将手指上移勾住解锁部332,对解锁部332施加压力使其向第一方向转动,实现对第二锁止部31的解锁。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镂空结构包括位于第一扳机体41上的第一段和位于第二扳机体42上的第二段,第一段与第二段相连通,转动部423与第二扳机体42固定连接,转动部423自第二扳机体42延伸至第一段内并与第一扳机体41通过转轴424转动连接。第二锁止组件的操作部33朝向转轴424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凹槽。在需要对第二锁止部31进行解锁时,按压操作部33使其向第一方向转动,直至操作部33上的弧形凹槽与转轴424的外表面相抵接,也即转轴424卡接于弧形凹槽内,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解锁状态。
64.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转轴424与操作部33的转动起到限位的作用,当弧形凹槽与转轴424的外表面相抵接时第二锁止部31能够解锁,有效避免第二锁止部31的转动角度过大影响了扳机4向第一方向上的转动,从而提高了对扳机4调节的精准性和流畅性。
6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3所示,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与扳机4转动连接,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与扳机4转动连接,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还包括弹簧5,弹簧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弹簧5用于向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提供预设弹力,预设弹力使得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和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趋向于相互靠近。示例性地,第一锁止部21具有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第一锁止部21的转动中心至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第二部分为自第一锁止部21的转动中心至第一锁止部21的第二端。同样,第二锁止部31具有相连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为自第二锁止部31的转动中心至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第四部分为自第二锁止部31的转动中心至第二锁止部31的第二端。
66.弹簧5可以是拉力弹簧,拉力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部分相连接,拉力弹簧的第二端与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三部分相连接,在拉力弹簧的作用下,使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和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趋向于相互靠近。
67.弹簧5也可以是压力弹簧,压力弹簧位于第一锁止部21与第二锁止部31之间并套设在弧形杆1上,压力弹簧的第一端与第一锁止部21的第二部分相连接,压力弹簧的第二端与第二锁止部31的第四部分相连接,在压力弹簧的作用下,使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和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趋向于相互靠近。
68.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分别处于第一锁止状态和第二锁止状态时,在弹簧5的作用下,能够提高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在锁止状态时的稳定性。当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解锁状态或者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解锁状态时,在弹簧5的作用下,便于第一锁止部21从第一解锁状态复位至第一锁止状态,以及便于第二锁止部31从第二解锁状态复位至第二锁止状态,提高了扳机4自锁的及时性,从而有效提高了调节扳机4时的精准性。
69.示例性地,以弹簧5为压力弹簧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使用时,手指勾住第二扳机体42,对第二扳机体42施加压力使第二扳机体42向第一方向转动,第二扳机体42带动第一
连接杆22转动,第二连接杆32带动第一锁止部21绕第一销轴23向第一方向转动,弹簧5逐渐收缩,直至使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实现对第一锁止部21的解锁。继续对第二扳机体42施加压力,带动第一扳机体41向第一方向转动,从而实现对扳机4在第一方向的调节。在调节完成后,松开第二扳机体42,在弹簧5的作用下,推动第一锁止部21绕第一销轴23向第二方向转动,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逐渐向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靠近,直至第一锁止部21从第一解锁状态复位至第一锁止状态。
70.按压解锁部332以使解锁部332向第一方向转动,转动部423带动第二连接杆32转动,第二连接杆32带动第二锁止部31绕第二销轴34向第二方向转动,弹簧5逐渐收缩,直至使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弧形杆1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实现对第二锁止部31的解锁。之后推动扳机4使其向第二方向转动,从而实现对扳机4在第二方向上的调节。在调节完成后,松开解锁部332,在弹簧5的作用下,推动第二锁止部31绕第二销轴34向第一方向转动,第二锁止部31的第一端逐渐向第一锁止部21的第一端靠近,直至第二锁止部31从第二解锁状态复位至第二锁止状态。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9和图12所示,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还包括复位弹簧6,将复位弹簧6设置在操作手柄7的容置腔体内,并且使复位弹簧6的一端与操作手柄7相连接,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与扳机4相连接。当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锁止状态,扳机4朝第一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复位弹簧6逐渐收缩,当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扳机4朝第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复位弹簧6逐渐伸展,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推动扳机4向第二方向转动,代替手动推动扳机4向第二方向转动的方式,有效提高了调节扳机4向第二方向转动时的便利性。
72.如图1至图13所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创手术器械,该微创手术器械包括操作手柄7和伸缩杆,操作手柄7内构造有容置腔体,并开设有连通容置腔体的操作口。微创手术器械还包括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包括扳机4,扳机4的第一端位于容置腔体内并与操作手柄7转动连接,示例性地,扳机4的第一端通过销轴与操作手柄7转动连接,扳机4的第二端从操作口伸出。伸缩杆的一端与扳机4固定连接,伸缩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端部执行器,端部执行器例如可以是夹钳、剪刀、切割刀等部件。通过控制扳机4以实现对伸缩杆的限位和调整,从而实现对端部执行器的精准控制。
73.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还包括弧形杆1、第一锁止组件和第二锁止组件。弧形杆1固定于微创手术器械的操作手柄7上,示例性地,弧形杆1通过螺钉紧固在操作手柄7上。第一锁止组件包括与扳机4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1上的第一锁止部21,示例性地,第一锁止部21通过开设通孔套设于弧形杆1上,通孔的形状与弧形杆1的截面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一锁止部21能够沿弧形杆1滑动。第一锁止部21具有第一锁止状态,当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时,第一锁止部21与弧形杆1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进行锁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锁止部21与弧形杆1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是指利用摩擦力来限制第一锁止部21沿弧形杆1的滑动,从而使第一锁止部21定位于弧形杆1的当前位置。通过使第一锁止部2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从而锁定扳机4沿第一方向上的转动。
74.第二锁止组件包括与扳机4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1上的第二锁止部31,示例性地,第二锁止部31也通过开设通孔套设于弧形杆1上,通孔的形状与弧形杆1的截面形状相适配,以使第二锁止部31能够沿弧形杆1滑动。第二锁止部31具有第二锁止状态,当第二锁止
部31处于第二锁止状态时,第二锁止部31与弧形杆1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进行锁止。同样,第二锁止部31与弧形杆1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是指利用摩擦力来限制第二锁止部31沿弧形杆1的滑动,从而使第二锁止部31定位于弧形杆1的当前位置。通过使第二锁止部31处于第二锁止状态,从而锁定扳机4沿第二方向上的转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示例性地,第一方向为逆时针,第二方向则为顺时针。
75.如此设计,通过依靠第一锁止部21与弧形杆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锁止部31与弧形杆1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对扳机4的双向锁定,提高了扳机4在当前位置上的稳定性,有效避免因误触扳机4导致扳机4发生移位,从而有效提高了操作微创手术器械时的精准性。
76.由于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在套设于弧形杆1的同时还与扳机4相连,进而在调节扳机4的转动角度的过程中,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还需能够跟随扳机4转动。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中,弧形杆1的圆心与扳机4的转动中心重合,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保证了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的转动轨迹与弧形杆1的弧度的一致性,能够有效提高第一锁止部21和第二锁止部31沿弧形杆1滑动时的流畅性,避免因卡顿导致出现扳机4调节不到位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操作微创手术器械时的精准性。
77.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7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应用于微创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包括:扳机;弧形杆,固定于所述微创手术器械的手柄上,所述弧形杆的圆心与所述扳机的转动中心重合;第一锁止组件,所述第一锁止组件包括与所述扳机相连并套设于所述弧形杆上的第一锁止部,所述第一锁止部具有第一锁止状态,在所述第一锁止状态,所述第一锁止部与所述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以锁定所述扳机沿第一方向上的转动;第二锁止组件,所述第二锁止组件包括与所述扳机相连并套设于所述弧形杆上的第二锁止部,所述第二锁止部具有第二锁止状态,在所述第二锁止状态,所述第二锁止部与所述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以锁定所述扳机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杆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所述第一锁止部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弧形杆穿设于所述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包括与所述第一弧面相对的第一孔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弧面相对的第二孔壁,在所述第一锁止状态,所述第一孔壁与所述第一弧面抵接,所述第二孔壁与所述第二弧面抵接,所述第一锁止部还包括第一解锁状态,在所述第一解锁状态,所述第一孔壁与所述第一弧面相分离,所述第二孔壁与所述第二弧面相分离;所述第二锁止部上设置有第二贯穿孔,所述弧形杆穿设于所述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包括与所述第一弧面相对的第三孔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弧面相对的第四孔壁,在所述第二锁止状态,所述第三孔壁与所述第一弧面抵接,所述第四孔壁与所述第二弧面抵接,所述第二锁止部还包括第二解锁状态,在所述第二解锁状态,所述第三孔壁与所述第一弧面相分离,所述第四孔壁与所述第二弧面相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止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锁止部,所述第一连接杆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锁止部转动,当所述第一锁止部转动至使所述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所述弧形杆的径向方向呈第一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一锁止状态,当所述第一锁止部转动至使所述第一贯穿孔的第三方向与所述弧形杆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所述第一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一解锁状态,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孔壁与所述第二孔壁的相对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止组件还包括: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锁止部,所述连杆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锁止部转动,当所述第二锁止部转动至使所述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所述弧形杆的径向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二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二锁止状态,当所述第二锁止部转动至使所述第二贯穿孔的第四方向与所述弧形杆的径向方向相平行时,所述第二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二解锁状态,所述第四方向为所述第三孔壁与所述第四孔壁的相对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锁止部;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所述操作部控制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锁止部的锁定和解锁。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包括:第一扳机体,所述第一扳机体的第一端与所述手柄转动连接;第二扳机体,所述第二扳机体设置有转动部,所述第二扳机体通过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第一扳机体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扳机体上,当所述第二扳机体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杆带动所述第一锁止部解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扳机体朝向所述第二扳机体的端面包括相连的水平面和倾斜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倾斜面自所述水平面朝远离所述第二扳机体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扳机体朝向所述第一扳机体的端面与所述水平面相贴合时,所述第一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一锁止状态,所述第二扳机体朝向所述第一扳机体的端面与所述倾斜面相贴合时,所述第一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一解锁状态。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机沿其转动轨迹构造有贯穿所述扳机的镂空结构,所述弧形杆穿设于所述镂空结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锁止组件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锁止组件位于所述镂空结构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扳机体上的第一段和位于所述第二扳机体上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相连通,所述转动部自所述第二扳机体延伸至所述第一段内并与所述第一扳机体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锁止组件的操作部朝向所述转轴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与所述转轴的外表面相抵接时,所述第二锁止部处于所述第二解锁状态。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扳机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锁止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扳机转动连接,所述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锁止部和所述第二锁止部,所述弹簧用于向所述第一锁止部和所述第二锁止部提供预设弹力,所述预设弹力使得所述第一锁止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锁止部的第一端趋向于相互靠近。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手柄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扳机相连接,当所述扳机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复位弹簧逐渐伸展,当所述扳机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复位弹簧逐渐收缩。12.一种微创手术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手术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及微创手术器械,摩擦力双向自锁机构包括扳机;弧形杆,固定于微创手术器械的手柄上,弧形杆的圆心与扳机的转动中心重合;第一锁止组件,第一锁止组件包括与扳机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上的第一锁止部,第一锁止部具有第一锁止状态,在第一锁止状态,第一锁止部与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以锁定扳机沿第一方向上的转动;第二锁止组件,第二锁止组件包括与扳机相连并套设于弧形杆上的第二锁止部,第二锁止部具有第二锁止状态,在第二锁止状态,第二锁止部与弧形杆相抵接以通过摩擦力锁止,以锁定扳机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转动。如此设计,能够实现对扳机的双向锁定。的双向锁定。的双向锁定。


技术研发人员:翁剑峰 姜鹏 林宗熠 邵萌 李小明 赵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大生一(厦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9
技术公布日:2023/9/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