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设备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7 阅读:90 评论:0


1.本公开涉及美容设备。


背景技术:

2.现代人因空调的普及而环境温度被保持为恒定,因此被认为由血液循环实现的皮肤温度的调整能力下降。另外,再加上运动不足、热水浴率的下降,血管扩张的机会减少,现代人处于恒定的血管收缩状态的倾向。恒定的血管收缩状态会对皮肤状态造成不良影响(营养不到达脸部的皮肤等、代谢更新变慢、因血管密度的下降而皮肤的弹力下降、皮肤出现暗沉等)。
3.为了改善这样的血管收缩状态,以往,存在利用美容仪等强制性地施加加温处理而使血管扩张从而调整皮肤温度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放出蒸汽(温雾)来进行皮肤表面的保养的美容装置。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对使用者施加温热刺激的美容装置。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5414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368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9.然而,在以往的调整皮肤温度的技术中,需要长时间的加温处理。
10.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的美容设备。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2.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方案提供一种美容设备,是具有与预定的皮肤区域接触的接触面的美容设备,其中,所述美容设备具有:加温部,配置于所述接触面,对所述皮肤区域进行加温;及冷却部,与所述加温部排列地配置于所述接触面,对所述皮肤区域进行冷却,所述加温部的接触面积比所述冷却部的接触面积大。
13.发明效果
14.根据本公开的一方案,能够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附图说明
15.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使用状态的图。
16.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17.图3是将图2的美容设备从底面侧观察时的图。
18.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19.图5是示出图2的美容设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20.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使用状态下的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的时间图的图。
21.图7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变形例(第一变形例)从底面侧观察时的图。
22.图8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变形例(第二变形例)从底面侧观察时的图。
23.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24.图10是示出在图9的美容设备中执行着第二工序的状态的图。
25.图11是示出图9的美容设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26.图12是在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中实施的美容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此外,关于在各图中共通的部分,有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另外,各图中的各构件的比例尺有时与实际不同。
28.在本说明书中,使用3轴方向(x方向、y方向、z方向)的三维正交坐标系,将美容设备的横向(或径向)设为x方向,将纵向(或径向)设为y方向,将高度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上方表示美容设备的高度方向的上侧,下方表示美容设备的高度方向的下侧。
29.《美容设备》
30.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使用状态的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图。图3是将图2的美容设备从底面侧观察时的图,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图5是示出图2的美容设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31.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100具有与预定的皮肤区域sa接触的接触面cs。预定的皮肤区域不特别限定,但例如是用户p的脸颊的区域sa(图1)。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100以用户p使美容设备100与用户p的脸颊的区域sa接触的方式被使用。
32.第一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100具有主体10和手指搭放部20。主体10由圆筒状的绝缘外壳形成。在主体10内置有后述的组件ba。手指搭放部20形成于主体10的顶面11,构成用于将美容设备100向用户p装配的把手。
33.主体10的底面12构成与皮肤区域sa接触的接触面cs。美容设备100以用户p将美容设备100的接触面cs向皮肤区域sa触碰的方式被操作(图1)。
34.在本实施方式中,美容设备100的手指搭放部20形成为环状。美容设备100通过用户p将手指插入该手指搭放部20而向用户p装配。此外,美容设备100的形态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取代手指搭放部20而设置从主体10的侧面的一部分延伸的提手部,通过用户p握住该提手部,用户p能够拿住美容设备100。
35.内置于美容设备100的主体10的组件ba具有加温部30、冷却部40、皮肤传感器50、微机60、电源70(图3、图4)。其中,加温部30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一部分的加温部的一例。另外,冷却部40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一部分的冷却部的一例。
36.加温部30具有对皮肤区域sa进行加温的功能。加温部30配置于接触面cs。加温部30的配置位置不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温部30在主体10的底面12侧的周向上配置(图3、图4)。
37.加温部30具有温板31、热敏电阻32、加热器33(图4、图5)。
38.温板31构成接触面cs的一部分,与皮肤区域sa接触。温板31连接于加热器33,将来自加热器33的热向皮肤区域sa传递。
39.热敏电阻32形成于温板31的上方,构成测定温板31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32以被加热器33覆盖的状态与微机6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热敏电阻32测定加热器33的发热温度,将该温度信息向微机60传送。
40.加热器33对温板31进行加热。加热器33形成于温板31的上方,内置热敏电阻32。加热器33具备与微机6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的加热器驱动电路33a。加热器33由微机60控制加热器驱动电路33a,对温板31进行加热(图4、图5)。此外,对于加热器33,能够使用在后述的冷却部40中采用的珀耳帖元件。
41.冷却部40具有对皮肤区域sa进行冷却的功能。冷却部40与加温部30排列地配置于接触面cs。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部40在径向上与加温部30空出预定的间隔地配置于接触面cs的中央。由此,冷却部40由加温部30包围(图3、图4)。
42.冷却部40具备冷板41、热敏电阻42、珀耳帖元件43、散热器44、风扇45(图4、图5)。
43.冷板41构成接触面cs的一部分,与皮肤区域sa接触。冷板41连接于珀耳帖元件43,将来自珀耳帖元件43的热向皮肤区域sa传递。具体而言,冷板41由珀耳帖元件43冷却,吸收(吸热)皮肤区域sa的热(图4)。
44.热敏电阻42构成测定冷板41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42形成于冷板41的上方。热敏电阻42以被珀耳帖元件43覆盖的状态与微机6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热敏电阻42测定珀耳帖元件43的冷却温度,将该温度信息向微机60传送。
45.珀耳帖元件43构成对冷板41进行冷却的冷却器。珀耳帖元件43形成于冷板41的上方,内置热敏电阻42。珀耳帖元件43具备与微机6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的珀耳帖驱动电路43a。珀耳帖元件43由微机60控制珀耳帖驱动电路43a,对冷板41进行冷却(图4、图5)。
46.此外,由于珀耳帖元件能够通过电流的控制来控制吸热,所以通过将这样的珀耳帖元件对冷却部40采用,能够进行精度、响应性高的冷却控制。另外,由于珀耳帖元件的体积小,所以通过将这样的珀耳帖元件对冷却部40采用,美容设备100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47.散热器44形成于珀耳帖元件43的上方,连接于珀耳帖元件43及风扇45。散热器44吸收滞留于珀耳帖元件43的热,将吸收到的热向风扇45放出(图4、图5)。
48.风扇45形成于散热器44的上方,连接于散热器44。风扇45将散热器44放出的热向组件ba的外部排出(图4、图5)。
49.皮肤传感器50配置于接触面cs。皮肤传感器50的配置位置不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皮肤传感器50配置于加温部30的温板31的下表面侧(图4)。皮肤传感器50具有在接触面cs与皮肤区域sa接触的状态下检知皮肤区域sa的状态的功能。
50.皮肤传感器50的样式不特别限定,例如是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也可以是将它们的2种以上组合而成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皮肤传感器50是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皮肤区域sa的状态是皮肤区域sa的温度,皮肤传感器50与皮肤区域sa接触而检知皮肤区域sa的温度。
51.微机60在加温部30的上方与加温部30隔着下部隔壁lb地配置。另外,微机60在冷却部40的散热器44的下方与冷却部40隔着上部隔壁ub地配置。
52.微机60具有中央处理装置(cpu)、存储器(均未图示)。微机60连接于加温部30、冷
却部40、皮肤传感器50、电源70、操作开关80,能够控制美容设备100。
53.在微机60中,微机60的cpu控制加温部30、冷却部40、皮肤传感器50、电源70,进行信息的运算、存储、传送、输入、输出等各处理。此外,cpu也可以与微机60相独立地构成。
54.微机60的存储器构成存储cpu在执行处理时运算的信息的暂时存储装置。此外,在美容设备100中,也可以具备硬盘驱动器(hdd)、模块化插孔等辅助装置(未图示)。此外,微机60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一部分的控制部的一例。
55.电源70配置于冷却部40(风扇45)的上方。电源70具有电池71、电源电路72、充放电控制电路73、充电端子74。
56.电池71与充放电控制电路73以能够通电的方式连接,构成美容设备100的电力源。
57.电源电路72与微机60及充放电控制电路73以能够通电的方式连接。在电源电路72中,电池71放出的电力经由充放电控制电路73而向美容设备100供给。
58.充放电控制电路73与电池71、电源电路72、充电端子74以能够通电的方式连接。在充放电控制电路73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来进行电池71的充放电。
59.充电端子74与充放电控制电路73以能够通电的方式连接。在充电端子74中,向电池71充电的电力经由充放电控制电路73而从外部取入。
60.操作开关80与微机6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用户p通过对操作开关80进行操作,能够切换美容设备100的开/关、处理的规格等。
61.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100中,加温部30的接触面积比冷却部40的接触面积大。具体而言,加温部30的接触面积对应于加温部30的温板31的面对皮肤区域sa的表面的面积,冷却部40的接触面积对应于冷却部40的冷板41的面对皮肤区域sa的表面的面积。另外,在仰视下,加温部30的温板31的面积比冷却部40的冷板41的面积大(图3、图4)。
6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加温部30的接触面积比冷却部40的接触面积大,对于一定的皮肤区域sa,加温的频度比冷却的频度高。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1个美容设备进行皮肤表面的加温和冷却。而且,由于相对于冷却部40的冷却而言加温部30的加温的比例高,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由血管的扩张收缩实现的皮肤温度的调整。
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100中,冷却部40的接触面积相对于加温部30的接触面积的比优选为0.1以上且0.35以下,更优选为0.12以上且0.3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5以上且0.3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冷却部40的接触面积相对于加温部30的接触面积的比为0.1以上且0.35以下,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由血管的扩张收缩实现的皮肤温度的调整。
64.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100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加温部30以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高的第一温度t1将皮肤区域sa加温第一期间p1。另外,冷却部40以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低的第二温度t2将皮肤区域sa冷却比第一期间p1短的第二期间p2。而且,使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的温度差为25℃以上,交替地反复进行加温部30的加温和冷却部40的冷却,之后,进行加温部30的加温。
65.在本说明书中,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表示皮肤区域sa的表面温度,是30℃~32℃。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高的第一温度t1表示比32℃高的温度。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低的第二温度t2表示比32℃低的温度。
66.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通过微机60的控制,由加温部30执行工序1,由冷却部40执行工序2。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工序1成为on(开启),以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高的第一温
度t1将皮肤区域sa加温第一期间p1。接着,若工序1成为off(关闭),则工序2成为on,以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低的第二温度t2将皮肤区域sa冷却比第一期间p1短的第二期间p2。
67.接着,若工序2成为off,则工序1再次成为on,以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高的第一温度t1将皮肤区域sa加温第一期间p1。若工序1再次成为off,则工序2成为on,以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低的第二温度t2将皮肤区域sa冷却比第一期间p1短的第二期间p2。这样,工序1和工序2交替地反复进行。
6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序1中on-off的循环进行10次,在工序2中on-off的循环进行9次。此时,若在工序2中进行了on-off的第9次的循环,则工序2结束,之后,在工序1中进行on-off的第10次的循环,工序1结束。
6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加温部30的加温和冷却部40的冷却后进行加温部30的加温,能够将美容设备100的使用后的血管的扩张状态长时间维持,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温度t1与第二温度t2的温度差控制成25℃以上,能够高效地进行血管的扩张收缩。
70.在本实施方式中,皮肤传感器50构成温度传感器,检知皮肤区域sa的温度。在此,皮肤传感器50检知的温度是皮肤区域sa的表面温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基于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皮肤区域sa的温度来控制第一温度t1及第二温度t2。
71.具体而言,例如,在由加温部30执行着工序1的状态下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皮肤区域sa的温度比32℃高的情况下,结束工序1,执行基于冷却部40的工序2。另外,在由冷却部40执行着工序2的状态下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皮肤区域sa的温度比32℃低的情况下,结束工序2,执行基于加温部30的工序1。
72.通过这样基于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皮肤区域sa的温度来控制第一温度t1及第二温度t2,能够根据由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皮肤区域sa的温度来切换加温部30的加温和冷却部40的冷却。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血管的扩张收缩以短时间进行,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73.图7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第一变形例从底面侧观察时的图,图8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第二变形例从底面侧观察时的图。在此,图8的第二变形例在仰视形状是四边形这一点上与图3的例子及图7的第一变形例不同。此外,在图7、图8中,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标注在图3中标注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74.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中,加温部30由多个加温部分30a、30b构成,加温部分30a、30b和冷却部40在预定的一方向(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温部30由2个加温部分30a、30b构成,这些加温部分30a、30b将冷却部40夹在中间而在一方向(y方向)上排列配置(图7、图8)。
75.此外,构成加温部30的加温部分的数量不限定于2个,也可以为3个以上。此外,在加温部30由3个以上的加温部分构成的情况下,冷却部40也可以由多个冷却部分(未图示)构成。在该情况下,将3个以上的加温部分和2个以上的冷却部分在一方向(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即可。
76.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加温部30的加温部分30a、30b和冷却部40在预定的一方向(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例如,若在使美容设备100的接触面cs与皮肤区域sa接触的状态下使美容设备100在加温部30和冷却部40排列的一方向(y方向)上移动,则加温部30和冷却部
40能够交替地接触于皮肤区域sa。由此,能够切换加温部30的加温和冷却部40的冷却,能够反复进行血管的扩张收缩,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77.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中,加温部分30a、30b配置于预定的一方向(y方向)的两端。具体而言,加温部分30a配置于主体10的底面12(接触面cs)的端部12a侧,加温部分30b配置于主体10的底面12(接触面cs)的端部12b侧。
78.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在使美容设备100的接触面cs与皮肤区域sa接触的状态下使美容设备100在加温部30和冷却部40排列的一方向(y方向)上移动,则对于皮肤区域sa首先是加温部30接触,之后是冷却部40接触,最后是加温部30接触。
79.由此,加温部30和冷却部40交替地接触于皮肤区域sa,加温部30的加温和冷却部40的冷却被切换,而且能够以加温部30的加温结束。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美容设备100的使用后的血管的扩张状态长时间维持,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80.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中,皮肤传感器50构成加速度传感器,检知美容设备100的加速度。在此,皮肤传感器50检知的加速度表示美容设备100的每单位时间的速度的变化率。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基于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美容设备100的加速度来控制第一期间p1及第二期间p2。
81.具体而言,例如,在由加温部30执行着工序1的状态下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美容设备100的加速度比预定的加速度高的情况下,结束工序1,执行基于冷却部40的工序2。另外,在由冷却部40执行着工序2的状态下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美容设备100的加速度比预定的加速度高的情况下,结束工序2,执行基于加温部30的工序1。
82.通过这样基于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美容设备100的加速度来控制第一期间p1及第二期间p2,能够根据由皮肤传感器50检知到的美容设备100的加速度来切换加温部30的加温和冷却部40的冷却。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血管的扩张收缩以短时间进行,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83.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的图。图10是示出图9的美容设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图11是示出在图9的美容设备中执行着第二工序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9、图10中,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标注在图4、图5中标注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84.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100中,冷却部40相对于加温部30在与接触面cs垂直的方向(z方向)上可动(图9、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美容设备100具有可动部90。可动部90具有马达91、凸轮92、弹簧机构93。
85.马达91配置于冷却部40(风扇45)的上方。马达91将凸轮9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构成凸轮92的驱动源。马达91具备与微机6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的马达驱动电路91a(图11)。
86.在马达91设置有检测马达91的旋转位置的位置传感器91b。位置传感器91b与微机6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微机60利用位置传感器91b检测到的马达91的位置信息,经由马达驱动电路91a而控制马达91的旋转(图11)。
87.凸轮92经由旋转轴92a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于马达91。凸轮92的形态不特别限定,例如,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平面图中是大致椭圆形状。凸轮92配置于冷却部40(风扇45)的上方,与冷却部40(风扇4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抵接。若凸轮92旋转,则冷却部40下降,
冷板41在下部空间ls内移动,冷却部40的冷板41的表面成为美容设备100的接触面cs的一部分(图9、图10)。
88.弹簧机构93配置于冷却部40的散热器44与上部隔壁ub之间。弹簧机构93的形态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螺旋弹簧。若通过凸轮92的旋转而冷却部40下降,则弹簧机构93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被施力(图9、图10)。并且,若凸轮92进一步旋转而返回原来的位置(冷却部40下降前的状态),则弹簧机构93的施力被解除,冷却部40上升,冷却部40恢复为下降前的状态(图9)。
8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的冷却部40的下降及上升,在冷却部40下降前的状态或冷却部40下降后上升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的状态下,皮肤区域sa由加温部30加热。另外,在冷却部40下降而冷却部40的冷板41的表面成为了美容设备100的接触面cs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皮肤区域sa由冷却部40冷却。
90.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加温部30和冷却部40这样交替地接触于皮肤区域sa,能够切换加温部30的加温和冷却部40的冷却。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反复进行血管的扩张收缩,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91.《美容方法》
92.图12是在实施方式的美容设备中实施的美容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执行步骤s1~步骤s4。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不特别限定,但例如通过实施上述的美容设备100而实现。
93.在步骤s1中,执行第一工序。第一工序以比皮肤的温度高的第一温度将皮肤加温第一期间。在此,皮肤的温度表示皮肤区域sa的表面温度,是30℃~32℃(图1)。比皮肤的温度高的第一温度表示比32℃高的温度。
94.具体而言,步骤s1由美容设备100的加温部30执行。加温部30以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高的第一温度t1将皮肤区域sa加温第一期间p1(图3~图10)。
95.在步骤s2中,执行第二工序。第二工序以比皮肤的温度低的第二温度将皮肤冷却比第一期间短的第二期间。比皮肤的温度低的第二温度表示比32℃低的温度。另外,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温度差为25℃以上。
96.具体而言,步骤s2由美容设备100的冷却部40执行。冷却部40以比皮肤区域sa的温度tp低且与第一温度t1的温度差为25℃以上的第二温度t2将皮肤区域sa冷却比第一期间p1短的第二期间p2(图3~图10)。
97.在步骤s3中,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工序(步骤s1)和第二工序(步骤s2)。具体而言,在步骤s3中,在美容设备100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加温部30的加温和冷却部40的冷却相互切换,分别多次进行(图6)。
98.在步骤s4中,在步骤s3之后,以比皮肤的温度高的第一温度将皮肤加温第一期间。即,在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工序(步骤s1)和第二工序(步骤s2)后,最后进行第一工序(步骤s1)。具体而言,例如,在第一工序(步骤s1)和第二工序(步骤s2)分别交替地被执行了多次的情况下,在工序2结束后,执行工序1执行而步骤s1~s4结束(图6、图12)。
99.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通过在交替地反复进行第一工序(步骤s1)的加温和第二工序(步骤s2)的冷却后进行第一工序的加温,能够将美容设备100的使用后的血管的扩张状态长时间维持,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100.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优选将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作为1循环而进行至少3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第一期间p1和第二期间p2作为1循环而进行9循环(图6)。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这样的控制由美容设备100的微机60进行。
10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作为1循环而进行至少3循环,能够将第一工序的加温和第二工序的冷却分别交替地切换而进行3次以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血管的扩张收缩以短时间进行,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102.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将上述的1循环在80秒以内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将第一期间p1和第二期间p2作为1循环,该1循环在80秒以内进行(图6、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将1循环在80秒以内进行,血管的扩张收缩以短时间进行,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103.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将上述的至少3循环在300秒以内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将第一期间p1和第二期间p2作为1循环而进行9循环,该9循环在300秒以内进行(图6、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至少3循环在300秒以内进行,能够将血管的扩张收缩进一步以短时间进行,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104.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第一期间为第二期间的2倍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第一期间p1被控制成第二期间p2的2倍以上(图6、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期间被控制成第二期间的2倍以上,第一工序的加温的比例相对于第二工序的冷却变高,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由血管的扩张收缩实现的皮肤温度的调整。
105.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第一期间为70秒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第一期间p1被控制成70秒以下(图6、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期间被控制成70秒以下,血管的扩张以短时间进行,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106.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第二期间为10秒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第二期间p2被控制成10秒以下(图6、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期间被控制成10秒以下,通过加温而扩张后的血管的收缩以短时间进行,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皮肤温度的调整。
107.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第一温度为45℃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加温部30处的第一温度t1被控制成45℃以下(图6、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温度被控制成45℃以下,不对皮肤造成伤害地血管扩张,因此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由血管的扩张收缩实现的皮肤温度的调整。
108.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美容方法中,第二温度为1℃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微机60的控制,冷却部40处的第二温度t2被控制成1℃以下(图6、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对皮肤造成伤害地血管收缩,因此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由血管的扩张收缩实现的皮肤温度的调整。
109.实施例
110.以下,关于本发明,进一步使用实施例来具体地说明。实施例、比较例的评价通过以下的试验而进行。
111.[试验条件]
[0112]
使用各种美容设备,对被试验者交替地反复进行了工序1(加温处理)及工序2(冷却处理)。在工序1中,使加温的温度为40℃
±
2℃,在工序2中,使冷却的温度为10℃
±
2℃、
15℃
±
2℃、20℃
±
2℃。使被试验者在20℃、45%的恒温室中成为安静状态30分钟后,仅对被试验者的右脸颊实施工序1及工序2,算出了血流的增加率。关于进行加温处理及冷却处理的处理区域,将以被试验者的右外眼角与右鼻翼的交点为中心的右脸颊的30mm
×
30mm的四方形作为区域。在加温处理及冷却处理中,将0.2ml的离子交换水涂布于处理区域后,使用了以目标温度
±
2℃分别被控制的电极。血流测定使用了
オメガウェーブ
株式会社制的血流图像装置(型号:oz-2std)。关于算出方法,将右脸颊(加温及冷却的一侧的脸颊)与左脸颊(右脸颊和既不加温也不冷却的一侧的脸颊)的血流量的差量以相对于安静状态的平均血流值的增加率而算出。
[0113]
[处理时间]
[0114]
测定实施了工序1(加温处理)及工序2(冷却处理)时的处理时间,以以下的基准进行了基于处理时间的时间评价。
[0115]
a:少于60秒
[0116]
b:60秒以上且少于120秒
[0117]
c:120秒以上且少于300秒
[0118]
d:300秒以上
[0119]
[血流增加]
[0120]
测定实施了工序1(加温处理)及工序2(冷却处理)时的血流,以以下的基准进行了基于血流增加的血流评价。
[0121]
a:处理刚结束后的增加率为30%以上,10%以上的增加在处理结束后持续30分钟以上
[0122]
b:处理刚结束后的增加率为30%以上,10%以上的增加在处理结束后超过10分钟且持续至20分钟
[0123]
c:处理刚结束后的增加率为30%以上,10%以上的增加在处理结束后持续至10分钟
[0124]
d:处理刚结束后的增加率为30%以下,或者,从处理结束起10分钟后的增加率为10%以下
[0125]
[综合评价]
[0126]
进行了处理时间的评价和血流增加的评价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于时间评价和血流评价分别设为a=3、b=2、c=1、d=0,将时间评价和血流评价相乘,以以下的基准进行。此外,在以下的基准中,a~c评价为良好,d评价为不良。
[0127]
a:6~9
[0128]
b:4~5
[0129]
c:1~3
[0130]
d:0
[0131]
以下,关于实施例及比较例进行说明。
[0132]
[实施例1]
[0133]
使工序1(加温处理)的温度为40℃、时间为10秒、次数为10次,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温度为10℃、时间为2秒、次数为9次,使开始工序及结束工序均为工序1。将条件及结果在表1中示出。
[0134]
[实施例2]
[0135]
除了使工序1(加温处理)的时间为20秒、次数为5次,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时间为4.5秒、次数为4次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条件及结果在表1中示出。
[0136]
[实施例3]
[0137]
除了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温度为15℃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条件及结果在表1中示出。
[0138]
[实施例4]
[0139]
除了使工序1(加温处理)的次数为5次,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温度为15℃、次数为4次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条件及结果在表1中示出。
[0140]
[实施例5]
[0141]
除了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温度为15℃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条件及结果在表1中示出。
[0142]
[比较例1]
[0143]
除了使工序1(加温处理)的时间为150秒及300秒、次数为2次,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温度为18℃、时间为45秒、次数为1次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条件及结果在表1中示出。
[0144]
[比较例2]
[0145]
除了使工序1(加温处理)的时间为60秒、次数为1次,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温度为13℃、时间为60秒、次数为1次,使结束工序为工序2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条件及结果在表1中示出。
[0146]
[比较例3]
[0147]
除了使工序1(加温处理)的次数为2次,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次数为1次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了评价。将条件及结果在表1中示出。
[0148][0149]
根据表1,在使工序1(加温处理)的温度为40℃、时间为10秒~20秒、次数为5次~10次,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温度为10℃~15℃、时间为2秒~4.5秒、次数为4次~9次,将工序1和工序2交替地反复进行,使开始工序及结束工序均为工序1的条件下,综合评价是良好(实施例1~5)。
[0150]
相对于此,在使工序2(冷却处理)的次数为1次的条件中,综合评价是不良(比较例1~3)。
[0151]
以上,虽然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0152]
本技术主张基于2021年3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1-33838号的优先权,将其全部内容援引于此。
[0153]
附图标记说明
[0154]
100 美容设备
[0155]
10 主体
[0156]
11 顶面
[0157]
12 底面
[0158]
12a、12b 端部
[0159]
20 手指搭放部
[0160]
ba 组件
[0161]
cs 接触面
[0162]
ls 下部空间
[0163]
30 加温部
[0164]
30a、30b 加温部分
[0165]
31 温板
[0166]
32 热敏电阻
[0167]
33 加热器
[0168]
33a 加热器驱动电路
[0169]
40 冷却部
[0170]
41 冷板
[0171]
42 热敏电阻
[0172]
43 珀耳帖元件
[0173]
43a 珀耳帖驱动电路
[0174]
44 散热器
[0175]
45 风扇
[0176]
50 皮肤传感器
[0177]
60 微机
[0178]
ub 上部隔壁
[0179]
lb 下部隔壁
[0180]
70 电源
[0181]
71 电池
[0182]
72 电源电路
[0183]
73 充放电控制电路
[0184]
74 充电端子
[0185]
80 操作开关
[0186]
90 可动部
[0187]
91 马达
[0188]
91a 马达驱动电路
[0189]
91b 位置传感器
[0190]
92 凸轮
[0191]
92a 旋转轴
[0192]
93 弹簧机构
[0193]
p 用户
[0194]
sa 皮肤区域

技术特征:
1.一种美容设备,是具有与预定的皮肤区域接触的接触面的美容设备,其中,具有:加温部,配置于所述接触面,对所述皮肤区域进行加温;及冷却部,与所述加温部排列地配置于所述接触面,对所述皮肤区域进行冷却,所述加温部的接触面积比所述冷却部的接触面积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设备,所述冷却部的接触面积相对于所述加温部的接触面积的比为0.1以上且0.35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美容设备,所述冷却部由所述加温部包围。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设备,所述冷却部相对于所述加温部在与所述接触面垂直的方向上可动。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美容设备,所述加温部由多个加温部分构成,所述加温部分和冷却部分在预定的一方向上交替地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设备,所述加温部分配置于所述预定的一方向的两端。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设备,具有控制部,通过所述控制部的控制,所述加温部以比所述皮肤区域的温度高的第一温度将所述皮肤区域加温第一期间,所述冷却部以比所述皮肤区域的温度低的第二温度将所述皮肤区域冷却比所述第一期间短的第二期间,所述皮肤区域的加温和所述皮肤区域的冷却交替地反复进行,之后,所述加温部以所述第一温度将所述皮肤区域加温所述第一期间。8.根据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设备,所述冷却部具有珀耳帖元件。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美容设备,具有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控制部的控制,基于所述温度传感器检知到的所述皮肤区域的温度来控制所述第一温度及所述第二温度。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美容设备,具有加速度传感器,通过所述控制部的控制,基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美容设备的加速度来控制所述第一期间及所述第二期间。

技术总结
一种美容设备,是具有与预定的皮肤区域接触的接触面的美容设备,其中,具有:加温部,配置于所述接触面,对所述皮肤区域进行加温;及冷却部,与所述加温部排列地配置于所述接触面,对所述皮肤区域进行冷却,所述加温部的接触面积比所述冷却部的接触面积大。触面积比所述冷却部的接触面积大。触面积比所述冷却部的接触面积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贵裕 芹泽达也 饭野达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资生堂
技术研发日:2022.02.24
技术公布日:2023/9/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