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的囊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未命名 09-24 阅读:76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化妆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的囊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化妆品领域使用活性物以达到保湿、美白、抗衰老、抗氧化等各种功效,其中一大部分的活性物为水溶性的。众所周知,角质层更容易让脂溶性物质透过,而水溶性活性物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可以透过角质层,因此无法充分发挥水溶性活性物的功能。对于水溶性活性物的透皮吸收,通常会采用促渗法、疏水改性法、囊泡或脂质体包裹等方法实现。但是促渗法要使用大量的促渗剂,严重干扰角质层的正常生理,会导致皮肤发红瘙痒等。疏水改性通常会增加活性物的脂溶性,但吸收后需要经过体内酶解或水解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功效会大大降低。脂质体的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且容易氧化变质,在护肤品领域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囊泡是一种使用非离子乳化剂构建的双层膜结构,和脂质体类似,尤其是纳米囊泡能够显著促进水溶性活性物的透皮吸收,但是吸收后需要释放活性物或被动被细胞胞吞才能更有效的利用活性物,利用率较少且作用缓慢。
3.目前的脂质体及囊泡体系不稳定,使得被包裹物质,如活性物质在高温下不稳定,不能促进活性物质对皮肤的渗透性吸收,更不能很好的作用于皮肤的真皮和表皮细胞。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囊泡体系。
5.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如下方面:(定稿后再改)
6.1、一种囊泡,其中,所述囊泡具有双层膜结构,包括外层膜和内层膜,所述外层膜包括成膜剂和诱导剂,所述内层膜包括成膜剂和诱导剂;
7.所述囊泡还包括电荷调整剂、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所述电荷调整剂镶嵌于所述成膜剂之间,所述电荷调整剂与所述诱导剂相邻或不相邻,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位于所述外层膜的外部,与所述外层膜结合。
8.2、根据项1所述的囊泡,其中,
9.所述成膜剂与所述诱导剂的质量比为1:2-2:1,优选为1:1.5-1.5:1。
10.3、根据项1或2所述的囊泡,其中,
11.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成膜剂为1wt%-10wt%,
12.优选地,所述成膜剂为2wt%-8wt%。
13.4、根据项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其中,
14.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诱导剂为1wt%~10wt%;
15.优选地,所述诱导剂为2wt%~8wt%。
16.5、根据项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其中,
17.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电荷调整剂为0.1wt%~1wt%;
18.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为0.01wt%~1wt%。
19.6、根据项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其中,
20.所述成膜剂为脂肪醇聚醚类乳化剂,优选地,所述成膜剂包括硬脂醇聚醚-2和/或油醇聚醚-3;
21.所述诱导剂为胆固醇或其衍生物。
22.所述电荷调整剂为阳离子乳化剂,优选为脂肪醇胺、铵盐,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电荷调整剂包括c16-24酰丙基二甲胺和/或c16-24烷基季铵盐;
23.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为重组人源胶原蛋白,优选为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型、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ii型、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v型和/或重组人源胶原蛋白xvii型。
24.7、根据项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其中,
25.所述囊泡还包括活性物质,所述活性物质位于所述内层膜内侧;
26.优选地,所述活性物质选自依克多因、麦角硫因、多肽、谷光甘肽,抗坏血酸,烟酰胺,积雪草苷,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27.8、一种项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的制备方法,其中,其包括如下步骤:
28.油相的制备:将成膜剂、诱导剂、电荷调整剂溶解于多元醇中,加热溶解,得到油相;
29.水相的制备:以水作为水相,或将活性物质溶解于水中,得到水相;
30.囊泡的制备: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入含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的水溶液,搅拌,得到囊泡。
31.9、一种化妆品组合物,其中,包括项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或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制备的囊泡。
32.10、一种项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或项8所述方法制备的囊泡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3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如下方面:
34.(1)本技术的囊泡,具有稳定的双层膜结构,即使在高温下放置,也不会影响囊泡的结构,从而能够有效包裹活性物质。
35.(2)本技术的电荷调整剂和/或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能够提高囊泡对活性物质的包封率。
36.(3)本技术的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具有很好的靶向作用,可以将活性物质更好的靶向到皮肤细胞,提高活性物质的护肤功效。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技术囊泡不包裹活性物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技术囊泡包裹活性物质的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技术囊泡的双层膜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实施例3的囊泡的显微镜下照片;
41.图5为实施例3的囊泡染色后的显微镜下照片;
42.图6为实施例6的uvb刺激3d表皮皮肤模型后活性氧(ros)含量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应当理解,实施例仅用于进一步说明和阐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
44.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中有关技术的和科学的术语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意思相同。虽然在实验或实际应用中可以应用与此间所述相似或相同的方法和材料,本文还是在下文中对材料和方法做了描述。在相冲突的情况下,以本说明书包括其中定义为准,另外,材料、方法和例子仅供说明,而不具限制性。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4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囊泡,所述囊泡具有双层膜结构,包括成膜剂和诱导剂,虽然不局限于任何理论,本技术得到的囊泡的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46.如图1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双层膜结构包括外层膜和内层膜,所述外层膜包括成膜剂和诱导剂,所述内层膜包括成膜剂和诱导剂。其中,所述诱导剂镶嵌于所述成膜剂之间,所述诱导剂以规则或不规则的方式镶嵌于所述成膜剂之间。内层膜中的成膜剂和诱导剂的排列方式与内层膜中的成膜剂和诱导剂的排列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技术的囊泡根据成膜剂和诱导剂的亲水亲油基团的性质和结构,形成了双层膜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所述囊泡还包括电荷调整剂、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荷调整剂以规则或不规则的方式镶嵌于所述成膜剂之间,所述电荷调整剂与所述诱导剂相邻或不相邻。外层膜中的电荷调整剂的排列方式与内层膜中的电荷调整剂的排列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位于所述外层膜的外部,与所述外层膜通过电荷吸附作用而结合。
4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成膜剂为1wt%~10wt%,优选地,所述成膜剂为2wt%~8wt%;
50.例如,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成膜剂可以为1wt%、2wt%、3wt%、4wt%、5wt%、6wt%、7wt%、8wt%、9wt%、10wt%或其之间的任意范围。
5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诱导剂为1wt%~10wt%;所述诱导剂为2wt%~8wt%;
52.例如,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诱导剂可以为1wt%、2wt%、3wt%、4wt%、5wt%、6wt%、7wt%、8wt%、9wt%、10wt%或其之间的任意范围。
5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成膜剂与所述诱导剂的质量比为1:2-2:1,优选为1:1.5-1.5: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电荷调整剂为0.1wt%~1wt%,例如,所述电荷调整剂可以为0.1wt%、0.2wt%、0.3wt%、0.4wt%、0.5wt%、0.6wt%、0.7wt%、0.8wt%、0.9wt%、1wt%或其之间的任意范围。
5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为0.01wt%~1wt%,优选为0.05wt%~0.5wt%;
55.例如,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可以为
0.01wt%、0.02wt%、0.03wt%、0.04wt%、0.05wt%、0.06wt%、0.07wt%、0.08wt%、0.09wt%、0.1wt%、0.2wt%、0.3wt%、0.4wt%、0.5wt%、0.6wt%、0.7wt%、0.8wt%、0.9wt%、1wt%或其之间的任意范围。
56.本技术中,成膜剂的质量百分比是按照成膜剂的用量占囊泡的总质量比来计算的。
57.本技术中,诱导剂的质量百分比是按照诱导剂的用量占囊泡的总质量比来计算的。
58.本技术中,电荷调整剂的质量百分比是按照电荷调整剂的用量占囊泡的总质量比来计算的。
59.本技术中,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配体的质量百分比是按照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配体的用量占囊泡的总质量比来计算的。
6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成膜剂为脂肪醇聚醚类乳化剂,优选地,所述成膜剂包括硬脂醇聚醚-2和/或油醇聚醚-3。
6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诱导剂为胆固醇或其衍生物或植物甾醇酯。所述胆固醇衍生物包括但不限于7-脱氢胆甾醇、c10-c40异烷酸甾醇酯类、胆甾醇澳洲坚果油酸酯、胆甾醇丁酸脂、胆甾醇二氯苯甲酸酯、胆甾醇琥珀酸酯、胆甾醇羟基硬脂酸酯、胆甾醇壬酸酯、胆甾醇羊毛脂酸酯、胆甾醇异硬脂醇碳酸脂、胆甾醇异硬脂酸酯、胆甾醇油醇碳酸脂、胆甾醇油酸酯、二氢胆甾醇、二氢胆甾醇丁酸酯、二氢胆甾醇油酸酯、氯化胆甾醇。
6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荷调整剂为阳离子乳化剂,优选为脂肪醇胺、铵盐,优选地,所述电荷调整剂包括c16-24酰丙基二甲胺和/或c16-24烷基季铵盐。
6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为重组人源胶原蛋白。
6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重组人源胶原蛋白为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型、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ii型、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v型和/或重组人源胶原蛋白xvii型。
65.胶原蛋白(或称胶原)是一种人体必不可缺的结构蛋白,约占动物总蛋白质的30%,迄今为止人们已发现29种不同的胶原蛋白。其中人体皮肤中的胶原蛋白主要是i型和iii胶原蛋白,它们在组织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胶原纤维的主要组成成分,保持皮肤紧致、光滑和弹性的关键决定因素。i型胶原蛋白约占皮肤胶原蛋白的80%~90%,iii型胶原蛋白约占皮肤胶原蛋白的15%。此外,iv型胶原蛋白是基底膜最重要的结构成分。xvii型胶原蛋白分布于真皮-表皮连接处,是半桥粒的主要组成蛋白之一,半桥粒负责连接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介导基底上皮细胞锚定到底层基底膜。
66.所有的胶原蛋白都具有三螺旋结构,它们通过这些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相互作用。文献报道,胶原蛋白受体包括结构各异的跨膜蛋白受体家族:整合素(integrins)、盘状结构域受体(ddrs)、糖蛋白vi(gpvi)和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lair-1)。这些胶原蛋白受体负责调控细胞的黏附、迁移、分化、止血和免疫功能。胶原蛋白i和iii上均有整合素及ddrs受体结合位点,胶原蛋白iii上还有gpvi和lair-1受体结合位点(transmembrane collagen receptor.annu rev cell dev biol.2011;27:265-90)。
67.整合素最主要的细胞外基质受体,是细胞黏附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是由α和β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形成的异源二聚体跨膜蛋白,在不同的组织
中表达,最广泛分布的受体是α1β1(主要在间质细胞中)和α2β1(主要在上皮细胞和血小板中)。许多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可能同时表达这两种受体。整合素α2β1是角质细胞黏附于胶原的必要分子,整合素参与调控角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胶原蛋白i更和胶原蛋白iv可以通过与细胞的整合素α1β1以及α2β1的相互作用发挥支持细胞与基底膜黏附的功能。ddrs与整合素类似,可识别胶原蛋白中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参与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和分化。
68.目前市场开发的重组人源胶原蛋白主要包括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ii、iii、iv和vxii等。重组人源胶原蛋白拥有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与人源胶原蛋白属于同源物质,其基本重复单元氨基酸序列与人胶原蛋白活性功能区的序列几乎相同,还包含胶原蛋白受体如整合素识别位点,呈现柔性弯曲结构,能够促使该蛋白与皮肤细胞紧密结合。
69.囊泡体系可以显著提高水溶性活性物的透皮吸收,重组人源胶原蛋白修饰的人工靶向囊泡体系在增加透皮吸收的同时,还可主动和真表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实现活性物的主动运输和吸收。
7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囊泡还包括活性物质,所述活性物质位于所述内层膜内侧;例如,所述可以被真皮和表皮吸收的活性物质选自依克多因、麦角硫因、多肽、谷光甘肽,抗坏血酸,烟酰胺,积雪草苷,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71.本技术中,利用囊泡本身的结构特点,当其包裹水溶性活性物质时,通过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的靶向作用,从而作用于皮肤,而这类活性物质容易被吸收,促进皮肤对活性物质的渗透吸收,最大效用的发挥活性物质的作用,比如多肽。
72.本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囊泡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
73.油相的制备:将成膜剂、诱导剂、电荷调整剂溶解于多元醇中,加热溶解,得到油相;
74.水相的制备:以水作为水相,或将活性物质溶解于水中,得到水相;
75.囊泡的制备: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入含重组人源胶原蛋白的水溶液,搅拌,得到囊泡。
76.进一步地,所述水相、油相的制备、和/或将水相加入油相中的步骤还包括加热。
7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元醇为常温下呈现液体状态的醇类,本技术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现有多元醇中进行选择,优选地,所述多元醇为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戊二醇或丙三醇等。
7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囊泡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79.优选地,所述囊泡在提高活性物质的包封率中的用途。
80.优选地,所述囊泡以非治疗目的在提高活性物质护肤功效中的用途。
8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化妆品组合物,包括上述囊泡。
82.实施例
83.本技术对试验中所用到的材料以及试验方法进行一般性和/或具体的描述,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如果无其他特别的说明,%表示wt%,即重量百分数。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其中,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ii型购自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4.参考例1
85.将4g硬酯醇聚醚-2和6g胆固醇溶于4g多元醇(二丙二醇)中,加热至80℃混合均匀,得到油相,其中硬脂醇聚醚-2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2:3;
86.将1g麦角硫因溶解于9g水中,加热至80℃,得到水相;
87.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水至总质量100g,搅拌均匀,得囊泡。
88.参考例2-3
89.按照与参考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制备,其配方如表1所示。
90.参考例4
91.将4g硬酯醇聚醚-2、4g胆固醇和1g山嵛酰丙基二甲胺溶于4g多元醇(二丙二醇)中,加热至80℃混合均匀,得到油相,其中硬脂醇聚醚-2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1:1;
92.将1g麦角硫因溶解于9g水中,加热至80℃,得到水相;
93.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水至总质量100g,搅拌均匀,得囊泡。
94.参考例5-6
95.按照与参考例4相同的制备方法制备,其配方如表1所示。
96.实施例1
97.将4g硬酯醇聚醚-2、4g胆固醇和0.1g山嵛酰丙基二甲胺溶于4g多元醇(二丙二醇)中,加热至80℃混合均匀,得到油相,其中硬脂醇聚醚-2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1:1;
98.将1g麦角硫因溶解于16g水中,加热至80℃,得到水相;
99.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入溶解有0.02g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型的水溶液,总质量为100g,搅拌均匀,得囊泡。
100.实施例2-6
101.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制备方法制备,其配方如表1所示。
102.对比例1
103.将4g胆固醇和0.1g山嵛酰丙基二甲胺溶于4g多元醇(二丙二醇)中,加热至80℃混合均匀,得到油相;
104.将1g麦角硫因溶解于9g水中,加热至80℃,得到水相;
105.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水至总质量100g,搅拌均匀,无法得到囊泡。
106.对比例2
107.将4g硬酯醇醚-2和0.1g山嵛酰丙基二甲胺溶于4g多元醇(二丙二醇)中,加热至80℃混合均匀,得到油相;
108.将1g麦角硫因溶解于9g水中,加热至80℃,得到水相;
109.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水至总质量100g,搅拌均匀,无法得到囊泡。
110.对比例3
111.将1g硬酯醇聚醚-2和4g胆固醇溶于4g多元醇(二丙二醇)中,加热至80℃混合均匀,得到油相,其中硬脂醇聚醚-2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0.25:1;
112.将1g麦角硫因溶解于9g水中,加热至80℃,得到水相;
113.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水至总质量100g,搅拌均匀,得囊泡。
114.对比例4
115.将4g硬酯醇聚醚-2和1g胆固醇溶于4g多元醇(二丙二醇)中,加热至80℃混合均匀,得到油相,其中硬脂醇聚醚-2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4:1;
116.将1g麦角硫因溶解于9g水中,加热至80℃,得到水相;
117.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水至总质量100g,搅拌均匀,得囊泡。
118.表1
[0119][0120][0121]
实验例
[0122]
实验例1稳定性测试
[0123]
将参考例1~6、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4稀释成1%水溶液,通过anton paar litesizer 500仪器检测其粒径,zeta电位;同时观察显微镜下的囊泡外观。其结果如表2所示,图4为实施例3的显微镜图片,图5为实施例3染色后显微镜图片。
[0124]
表2
[0125][0126]
由表2所示,通过对比例1和对比例2可以看出,囊泡结构的形成需要成膜剂和诱导剂同时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0127]
对比例3与参考例1-3相比,胆固醇用量明显高于硬脂醇聚醚,此时形成的囊泡结构不是很稳定。对比例4与参考例1-3相比,硬脂醇聚醚用量明显高于胆固醇用量,无法形成囊泡结构。故硬脂醇聚醚和胆固醇需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才可以形成结构完整的囊泡。
[0128]
实验例2高温稳定性测试
[0129]
取实施例2和脂质体样品进行高温稳定性测试。
[0130]
脂质体样品的制备方法如下:将4g卵磷脂和4g胆固醇溶于4g多元醇(二丙二醇)中,加热至80℃混合均匀,得到油相;将1g麦角硫因溶解于16g水中,加热至80℃,得到水相;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入64g水,总质量为100g,搅拌均匀,得脂质体。
[0131]
实施例2制备的囊泡在45℃放置一个月之后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脂质体样品在45℃放置一个月后结构变化明显,有大量晶体析出。
[0132]
可见,本技术所述的囊泡在高温下更稳定。
[0133]
实验例3包封率测定
[0134]
将参考例1~6、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4所制备得到的包裹麦角硫因的囊泡进行包封率的测定。
[0135]
采用超滤离心法测试活性物的包封率:稀释一定比例的囊泡溶液,精确称取一定量的该溶液,置于超滤离心管中。设定适合转速和时间,参考例1~6、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4的囊泡样品进行离心。离心后,检测分离出的水溶液中活性物的含量,对比投料液中活性物的含量,得出被包封的活性物含量。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0136]
表3
[0137][0138][0139]
对比例1-4由于无囊泡结构,因此,没有测定包封率。
[0140]
由参考例3与参考例4-6的比较显示,电荷调整剂能够提高囊泡的包封率;由参考例6与实施例1-5的比较显示,加入一定量胶原蛋白能够进一步提高囊泡的包封率。
[0141]
实验例4抗氧化测试
[0142]
空白组:未施加氧化刺激及未添加任何试剂
[0143]
阴性对照组:施加氧化刺激及未添加任何试剂
[0144]
样品对照组:施加氧化刺激及添加麦角硫因水溶液(将4g麦角硫因溶于100g水中,搅拌即得)
[0145]
实验组1:施加氧化刺激及去除了实施例6中的配体的囊泡;
[0146]
实验组2:施加氧化刺激及实施例6制备的囊泡
[0147]
测试方法:
[0148]
本测试采用uvb刺激3d表皮皮肤模型构建体外皮肤损伤模型,采用荧光探针标记细胞,通过荧光显色法计算样品作用后活性氧(ros)含量的变化,评价待测样品的抗氧化作用。
[0149]
表4
[0150]
编号样品名称1空白组2阴性对照组3样品对照组4实验组15实验组2
[0151]
由图6可以看出,实验组1-2相较样品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抑制ros的作用,实验组2效果更好,证明本技术的囊泡在包裹麦角硫因时,可以更好地促进麦角硫因靶向到皮肤,发挥更好的抗自由基作用。配体的存在,可以将活性物质更好的靶向到皮肤细胞,以便更好的对皮肤发挥作用。
[0152]
综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囊泡结构稳定性好,当其包裹活性物质时,对活性物质的包封率高,且能更好地促进活性物质靶向到皮肤,发挥更好的抗氧化作用。
[0153]
虽然本案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案,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案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案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专利申请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囊泡,其特征在于,所述囊泡具有双层膜结构,包括外层膜和内层膜,所述外层膜包括成膜剂和诱导剂,所述内层膜包括成膜剂和诱导剂;所述囊泡还包括电荷调整剂、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所述电荷调整剂镶嵌于所述成膜剂之间,所述电荷调整剂与所述诱导剂相邻或不相邻,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位于所述外层膜的外部,与所述外层膜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囊泡,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剂与所述诱导剂的质量比为1:2-2:1,优选为1:1.5-1.5: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囊泡,其特征在于,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成膜剂为1wt%-10wt%,优选地,所述成膜剂为2wt%-8wt%。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其特征在于,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诱导剂为1wt%~10wt%;优选地,所述诱导剂为2wt%~8wt%。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其特征在于,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电荷调整剂为0.1wt%~1wt%;以占所述囊泡的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为0.01wt%~1wt%。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剂为脂肪醇聚醚类乳化剂,优选地,所述成膜剂包括硬脂醇聚醚-2和/或油醇聚醚-3;所述诱导剂为胆固醇或其衍生物。所述电荷调整剂为阳离子乳化剂,优选为脂肪醇胺、铵盐,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电荷调整剂包括c16-24酰丙基二甲胺和/或c16-24烷基季铵盐;所述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为重组人源胶原蛋白,优选为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型、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ii型、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v型和/或重组人源胶原蛋白xvii型。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其特征在于,所述囊泡还包括活性物质,所述活性物质位于所述内层膜内侧;优选地,所述活性物质选自依克多因、麦角硫因、多肽、谷光甘肽,抗坏血酸,烟酰胺,积雪草苷,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8.一种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油相的制备:将成膜剂、诱导剂、电荷调整剂溶解于多元醇中,加热溶解,得到油相;水相的制备:以水作为水相,或将活性物质溶解于水中,得到水相;囊泡的制备:边均质边将水相加入油相中,冷却后,加入含真皮和表皮细胞受体的配体的水溶液,搅拌,得到囊泡。9.一种化妆品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或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制备的囊泡。10.一种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囊泡或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制备的囊泡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皮肤细胞胶原蛋白受体的囊泡递送系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囊泡具有双层膜结构,包括外层膜和内层膜,所述囊泡载体的表面部分被靶向配体修饰,所述靶向配体是能与皮肤细胞胶原蛋白受体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所述的外层膜包括成膜剂和诱导剂,内层膜包括成膜剂和诱导剂。通过成膜剂、双层膜诱导剂、电荷调整剂以及靶向配体的比例选择,不仅囊泡稳定性好,可以实现对活性物质的稳定高效包裹,而且更好的促进皮肤对活性物质的渗透性吸收。吸收。


技术研发人员:马守伟 郭晨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8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飞机超市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