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割草机器人的充电电极组件和割草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4 阅读:95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智能园林作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割草机器人的充电电极组件和割草机器人。


背景技术:

2.随着各行各业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园林作业设备行业中常见的割草机也逐渐从人工操作的手动割草机发展到能自动割草的智能割草机(割草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可以按照用户的设定对划定范围内的草坪进行割草作业,其具有能自动行走的基本特点,因此割草机器人是一个相对耗电的设备,当完成割草任务或者电量不足的时候,割草机器人会进行回充,即回到充电桩进行充电。
3.目前业界所采用充电方式多为弹片和弹簧机构,在割草机器人与充电桩对接过程中,充电极片与弹片对接首先在两者的端部产生接触点,接下来割草机器人继续向前行一段距离,使得充电极片和弹片产生完整的贴合对接,在此期间充电极片和弹片两者摩擦滑动,具有不稳定性,产生与充电电源断开的现象。另外,弹片与充电极片之间摩擦滑动时容易产生火花,危险系数比较高,并且这种现象在目前行业内产品中很常见。再者,通常割草机器人回充时充电极片与弹片之间的行程距离固定,当走到极限位置时,有少数情况可能还会继续前进,容易形成硬碰撞,造成充电部件的损坏。
4.因此,如何给给割草机器人提供安全稳定的充电机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割草机器人的充电电极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割草机器人充电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6.一种用于割草机器人的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割草机器人包括底盘,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包括充电板、转轴和弹簧;所述充电板包括充电基座、通孔、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固定于所述充电基座并露出于所述充电基座的正面,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相互间隔设置,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顶部;所述转轴连接于所述底盘,所述充电板通过所述通孔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转轴;所述弹簧抵接于所述充电板并在所述充电板转动时提供反向推力。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为扭力弹簧,所述弹簧包括环形部、第一尾部和第二尾部,所述第一尾部和第二尾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环形部的两个末端,所述环形部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尾部抵接于所述充电基座。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板进一步包括缺口和凹槽,所述缺口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顶部,所述弹簧的所述环形部位于所述缺口内,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背面,所述第一尾部位于所述凹槽内。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自所述充电基座的顶
部延伸至所述充电基座的底部
10.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割草机器人,其包括底盘和充电电极组件,其中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包括充电板和转轴,所述充电板包括充电基座、通孔、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固定于所述充电基座并露出于所述充电基座的正面,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相互间隔设置,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顶部,所述转轴连接于所述底盘,所述充电板通过所述通孔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转轴。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开窗,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机壳内部并对应于所述开窗。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割草机器人进一步包括电路板基座,所述电路板基座安装并固定于所述机壳,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基座。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基座包括收容座和延伸部,所述收容座用于放置电路板,所述延伸部自所述收容座向所述开窗延伸,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并与所述收容座相隔第一距离。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突耳、第二突耳、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突耳和所述第二突耳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突耳的末端,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突耳的末端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以将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突耳与所述第二突耳之间。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充电基座的顶部到底部的尺寸。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割草机器人进一步包括红外检测模块,所述红外检测模块安装于所述底盘并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上方。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簧为扭力弹簧,所述弹簧包括环形部、第一尾部和第二尾部,所述第一尾部和第二尾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环形部的两个末端,所述环形部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尾部抵接于所述充电基座,所述第二尾部抵接于所述机壳的内壁。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板进一步包括缺口和凹槽,所述缺口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顶部,所述弹簧的所述环形部位于所述缺口内,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背面,所述第一尾部位于所述凹槽内。
19.依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充电电极组件和割草机器人,其通过转轴将带有充电极片的充电板可转动的安装到割草机器人的底盘,当割草机器人回充时,充电板上的充电极片与充电桩的充电端子产生初始接触,随着割草机器人继续向前移动,充电端子推动充电板绕转轴产生转动,同时依靠弹簧给充电板提供的反向推力平衡充电端子产生的推力,使得充电板与充电端子之间持续稳定贴合从而使得对接过程中割草机器人与充电桩之间的电源连接保持不间断,同时也避免充电板上的充电极片与充电桩的充电端子之间产生摩擦滑动,减小火花的产生,从而提高了割草机器人的充电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
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割草机器人及与之配套的充电桩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电极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充电电极组件中的充电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充电电极组件中的弹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充电电极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用于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割草机器人的充电桩的充电接触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割草机器人回充但过程中与充电桩的充电端子未产生对接的状态示意图;
28.图8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割草机器人与充电桩的充电端子初始对接状态的状态示意图;
29.图9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割草机器人与充电桩的充电端子对接到位的状态示意图;
30.图10是图9所显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充电桩;11:底座;13:立柱;130:充电接触板;131:第一充电端子;132:第二充电端子;2:割草机器人;20:底盘;200:机壳;201:开窗;21:电路板基座;210:收容座;211:安装部;213:延伸部;2131:第一突耳;2132:第二突耳;2136:第一安装孔;22:行走轮;23:充电电极组件;230:充电板;2300:充电基座;2301:第一充电极片;2302:第二充电极片;2303:缺口;2305:凹槽;2306:通孔;233:弹簧;2330:环形部;2332:第一尾部;2335:第二尾部;236:转轴;25:电池组;27:电路板;28:红外检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34.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3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
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36.请参看图1~图6,展示了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充电电极组件、割草机器人及与割草机器人配套的充电桩。
37.充电桩1包括底座11和立柱13,底座11可用于停放割草机器人2,立柱13包括立柱外壳(未标记)和设置在立柱外壳内的红外发射器(图未示)和充电接触板130。充电接触板130包括有内置于立柱外壳内的部分,比如充电控制电路等。充电接触板130还包括伸出到立柱外壳的部分,第一充电端子131和第二充电端子位于这外置的部分,也就是第一充电端子131和第二充电端子132突出于所述立柱外壳。第一充电端子131和第二充电端子132分别为用于提供充电电源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通过第一充电端子131和第二充电端子132与割草机器人2的充电电极组件对接实现充电。
38.割草机器人2包括底盘20和充电电极组件23。在一些示例中,割草机器人2还包括行走轮22、红外检测模块28和其他一些部件。底盘20可用于安装或放置刀盘(图未示)、升降装置等功能部件,底盘20两侧安装有行走轮22,以此通过行走轮的行走带动底盘20移动。
39.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充电电极组件23以旋臂方式安装到底盘20,割草机器人2回充时充电电极组件23被第一充电端子131、第二充电端子132推动旋转产生对接。具体的,充电电极组件23包括充电板230、转轴236和弹簧233。充电板230包括充电基座2300、通孔2306、第一充电极片2301和第二充电极片2302。第一充电极片2301和第二充电极片2302固定于充电基座2300并露出于所述充电基座2300的正面(即朝向充电桩1的一面)。第一充电极片2301和第二充电极片2302相互间隔设置,可分别作为割草机器人2的充电正极和负极,充电基座2300可以为绝缘材料。通孔2306位于充电基座2300的顶部,作为示例,通孔2306贯穿充电基座2300的左右两侧。应理解,充电基座2300作为一个大致呈矩形的板状物,通孔2306位于其顶部并贯穿左右,则相当于通孔2306可以沿着矩形的边长延伸,并在边长的两端位置与外界连通。转轴236连接于底盘20,充电板230通过所述通孔2306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转轴236,同时弹簧233则抵接于所述充电板230并在充电板230转动时提供反向推力,该反向推力与充电桩1的充电端子推动充电板230的推力相反,从而可以起到平衡作用,使得充电板230可以在对接过程中保持与第一充电端子131、第二充电端子132的紧密贴合。
40.可以看出,通过转轴236将带有第一充电极片2301、第二充电极片2302的充电板230可转动的安装到底盘20,当割草机器人2回充时,充电板230上的充电极片与充电桩1的充电端子产生初始接触。随着割草机器人2继续向前移动,充电桩1的充电端子推动充电板230绕转轴236产生旋转或转动,同时依靠弹簧233给充电板230提供的反向推力平衡充电端子产生的推力,使得充电板230与充电端子之间持续稳定贴合从而使得对接过程中割草机器人2与充电桩1之间的电源连接持续不间断,同时也避免充电板230上的充电极片与充电桩1的充电端子之间产生摩擦滑动,从而减小火花的产生,进而提高了割草机器人2的充电稳定性和安全性。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簧233为扭力弹簧。所述弹簧230包括环形部2330、第一尾部
2332和第二尾部2335,所述第一尾部2332和第二尾部2335分别连接于所述环形部2330的两个末端,所述环形部2330套设于所述转轴236,所述第一尾部2332抵接于所述充电基座2300。采用扭力弹簧给充电板提供反向推力,一方面是易于安装,可以通过环形部2330将扭力弹簧套设在转轴236上,另一方面第一尾部2332与第二尾部2335之间的夹角不同则扭矩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扭力弹簧满足不同的产品需求。第二尾部2335可以抵接在机壳200的内壁,或者可以处于自由状态。
4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板230还包括缺口2303和凹槽2305,所述缺口2303位于所述充电基座2300的顶部,所述弹簧233的所述环形部2330位于所述缺口2303内,所述凹槽2305位于所述充电基座2300的背面,所述第一尾部位2332于所述凹槽2305内。设在充电基座2300顶部的缺口2303将通孔2306截断为两部分,即分别位于缺口2303左右两侧的两个通孔,通孔2306与缺口2303连通,转轴236穿过通孔2306和缺口2303,缺口2303的设置便于放置弹簧,使得充电电极组件23整体上结构更为紧凑。凹槽2305可以稳定第一尾部2332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充电电极组件23的可靠性。
43.作为示例,第一充电极片2301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2302自所述充电基座2300的顶部延伸至所述充电基座2300的底部。底部是相对更靠近地面的部分,充电桩1的充电端子与充电板230的初始接触可以是与充电基座2300底部前表面的接触,也就是初始接触是点接触,而不是充电极片整个导电面与充电端子整个的完全面接触。对接过程中保持两者的点接触,直到充电板从初始的竖直状态转变到对接到位时基本水平的状态才变为两者完全的面接触,而因为导电极片是从顶部延伸到底部的,在对接过程中又能保证割草机器人2与充电桩1之间保持电源接通的状态。应理解,这里的顶部和底部指的是相对的区域范围,而不是严格的指代充电极片与充电基座2300具有完全一致的长度或宽度,或者充电极片一定要到达充电基座的边缘,例如通孔2306可以在充电基座2300的顶部最靠近边缘的位置,而第一充电极片2301的上边缘可以靠近通孔2300并位于其下方。
44.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割草机器人包括底盘20和充电电极组件23,其中所述充电电极组件23包括充电板230和转轴236,所述充电板230包括充电基座2300、通孔2306、第一充电极片2301和第二充电极片2302,所述第一充电极片2301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2302固定于所述充电基座2300并露出于所述充电基座2300的正面,所述第一充电极2301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2302相互间隔设置,所述通孔2306位于所述充电基座2300的顶部,所述转轴236连接于所述底盘20,所述充电板230通过所述通孔2306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转轴236。
45.作为示例,所述底盘20包括机壳200,所述机壳200包括开窗201,所述充电电极组件23安装于所述机壳200内部并对应于所述开窗201。将充电电极组件23内置于机壳200内,可以表面充电电极组件23受到环境天气影响而产生的损耗,即使下雨天也能保护割草机器人正常充电工作,不会因淋雨而发生意外。开窗201可以确保充电电极组件23内置的情况下,充电端子能伸入到机壳内与充电极片对接,同时充电电极组件23的充电板230正对于开窗201,且充电板230的正面尺寸与开窗201的尺寸相匹配,充电板230可以在视觉上“填满”开窗201,使得割草机器人2整体外形流畅美观。
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割草机器人2进一步包括电路板基座21,所述电路板基座21安装并固定于所述机壳200,所述充电电极组件23则安装于所述电路板基座21。电路板基座21包括安装部211,具体的,安装部211可以是设置在两侧的安装挂耳,通过安装部211与
机壳200内的一些匹配安装结构(图未示)可以将电路板基座21安装并固定到机壳。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基座21还包括收容座210和延伸部213,所述收容座210用于放置或安装电路板27,所述延伸部213自所述收容座210向所述开窗201延伸,所述充电电极组件23安装于所述延伸部213的末端并与所述收容座210相隔第一距离s。收容座210的顶部可以用于安装电路板27,收容座210的下方可以放置电池组25,电池组25夹持在机壳200内壁与收容座210之间。第一充电极片2301和第二充电极片2302与电路板27相连,电池组25与电路板27相连,电路板27上可以包括与充电相关的控制电路,电池组25包括多个可充电电池。通过电路板基座21将充电电极组件23、电路板27和电池组25组装到相对集中的空间范围内,便于内部线路的布局和设计。
4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213包括第一突耳2131、第二突耳2132、第一安装孔2136和第二安装孔(未标记),所述第一突耳2131和所述第二突耳2132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2136位于所述第一突耳2131的末端,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突耳2132的末端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136对应,所述充电电极组件23的转轴236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2136和所述第二安装以将所述充电电极组件23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突耳2131与所述第二突耳2132之间。通过向外延伸的突耳来安装充电电极组件23,可以使得充电板230被夹持在两个相对的第一突耳2131和第二突耳2132之间而不会偏离开窗201对应的位置,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23充电基座2300的顶部到底部的尺寸d,从而可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让充电板230可以从初始的悬挂竖直状态转动到基本水平的状态,同时也留有足够行程以避免充电端子与充电极片之间的硬碰硬,减少磨损。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割草机器人2进一步包括红外检测模块28,所述红外检测模块28安装于所述底盘20并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23的上方。红外检测模块28可用于检测充电桩1内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光,从而在红外检测引导下顺利回充。
51.请参看图7~图9,其展示了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割草机器人的回充过程。首先割草机器人2行走到充电桩1并对准充电位置,此时充电极片和充电端子尚未对接,两者还没产生接触,可参看图7所示状态。割草机器人2继续向充电桩1立柱13前进,充电极片与充电端子产生初始对接,即充电极片的底部与充电端子产生接触,可参看图8所示状态。随着割草机器人的继续前进,充电板230绕转轴236向后旋转,同时扭力弹簧的第一尾部提供反向推力作用到充电板230的背面,使得充电极片与充电端子之间保持稳定贴合对接但两者之间不产生摩擦滑动,充电板230逐渐从初始的悬挂竖直状态转变为接近水平状态,可参看图9所示状态。最后,割草机器人2回充到位,开始充电。回充到位的状态可以类似图9,也可以是充电极片与充电端子之间产生完整面接触。
52.应理解,虽然充电桩1的第一充电端子131、第二充电端子132其命名为“充电端子”,但其具体形式不限于端子,也可以是充电极片。
53.本文参照了各种示范实施例进行说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文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范性实施例做出改变和修正。例如,各种操作步骤以及用于执行操作步骤的组件,可以根据特定的应用或考虑与系统的操作相关联的任何数量的成本函数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例如一个或多个步骤可以被删除、修改或结合到其他步骤中)。
54.虽然在各种实施例中已经示出了本文的原理,但是许多特别适用于特定环境和操作要求的结构、布置、比例、元件、材料和部件的修改可以在不脱离本披露的原则和范围内使用。以上修改和其他改变或修正将被包含在本文的范围之内。
55.前述具体说明已参照各种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不脱离本披露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正和改变。因此,对于本披露的考虑将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意义上的,并且所有这些修改都将被包含在其范围内。同样,有关于各种实施例的优点、其他优点和问题的解决方案已如上所述。然而,益处、优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任何能产生这些的要素,或使其变得更明确的解决方案都不应被解释为关键的、必需的或必要的。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包括”和其任何其他变体,皆属于非排他性包含,这样包括要素列表的过程、方法或设备不仅包括这些要素,还包括未明确列出的或不属于该过程、方法、系统或设备的其他要素。此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耦合”和其任何其他变体都是指物理连接、电连接、磁连接、光连接、通信连接、功能连接和/或任何其他连接。
56.具有本领域技术的人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的细节进行许多改变。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根据以下权利要求确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割草机器人的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割草机器人包括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包括:充电板,所述充电板包括充电基座、通孔、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固定于所述充电基座并露出于所述充电基座的正面,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相互间隔设置,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顶部;转轴,其固定于所述底盘,所述充电板通过所述通孔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转轴;弹簧,所述弹簧抵接于所述充电板并在所述充电板转动时提供反向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为扭力弹簧,所述弹簧包括环形部、第一尾部和第二尾部,所述第一尾部和第二尾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环形部的两个末端,所述环形部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第一尾部抵接于所述充电基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板进一步包括缺口和凹槽,所述缺口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顶部,所述弹簧的所述环形部位于所述缺口内,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背面,所述第一尾部位于所述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自所述充电基座的顶部延伸至所述充电基座的底部。5.一种割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和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是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电极组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割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开窗,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机壳内部并对应于所述开窗。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割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草机器人进一步包括电路板基座,所述电路板基座安装并固定于所述机壳,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基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割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基座包括收容座和延伸部,所述收容座用于放置电路板,所述延伸部自所述收容座向所述开窗延伸,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安装于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并与所述收容座相隔第一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割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突耳、第二突耳、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突耳和所述第二突耳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突耳的末端,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突耳的末端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以将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突耳与所述第二突耳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割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充电基座的顶部到底部的尺寸。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割草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割草机器人进一步包括红外检测模块,所述红外检测模块安装于所述底盘并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上方。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割草机器人的充电电极组件及割草机器人。本申请提供的充电电极组件包括充电板、转轴和弹簧,所述充电板包括充电基座、通孔、第一充电极片和第二充电极片,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固定于所述充电基座并露出于所述充电基座的正面,所述第一充电极片和所述第二充电极片相互间隔设置,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充电基座的顶部;所述转轴连接于割草机器人的底盘,所述充电板通过所述通孔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转轴;所述弹簧抵接于所述充电板并在所述充电板转动时提供反向推力。本申请的割草机器人具有更好的充电稳定性和更高的充电安全性。性和更高的充电安全性。性和更高的充电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岳 周聪 姚小飞 李永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曜创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9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