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4 阅读:43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摄像机系统。


背景技术:

2.据统计,电子设备的失效原因中有55%是由于温度过高引起的,且电子元器件的温度每升高10℃,其可靠性下降一倍。而对于结构比较复杂、且控制功能比较复杂的电子设备来说,其主板的散热需求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摄像机系统。
4.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摄像机系统,包括:
5.遮阳罩,所述遮阳罩包括环绕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的侧壁和封盖所述侧壁的顶端的顶壁,所述侧壁具有第一开口;
6.第一摄像机组件,所述第一摄像机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摄像机组件包括:第一摄像机壳体,第一摄像头装设于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以使所述第一摄像头的第一光轴与所述中心轴线形成锐角夹角;和装饰盖,所述装饰盖封盖所述第一开口,且与所述侧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可俯仰转动地装设至所述装饰盖,以调节所述第一摄像头的第一光轴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俯仰角度,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装设于所述装饰盖的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的两侧具有凸出的第一转轴,所述装饰盖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凸出的、与所述第一转轴卡接配合的限位槽,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卡接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装饰盖具有暴露所述第一摄像头的视窗;和
7.第二摄像机组件,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通过第二支架装设于所述遮阳罩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架封盖所述侧壁的底端,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可俯仰转动地装设至所述第二支架;
8.其中,所述顶壁具有贯穿所述遮阳罩的第一散热孔,多个所述第一散热孔沿着所述顶壁的周缘并排排列,所述第二支架具有贯穿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散热孔,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孔沿着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周缘并排排列,以形成沿所述中心轴线贯穿所述遮阳罩的散热通道;
9.所述装饰盖的顶部具有暴露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的散热天窗。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包括:
11.第一散热翅片,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并排排列于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热量至少部分地经由所述散热天窗散发;和
12.第二散热翅片,所述第二散热翅片自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的后表面伸入至所述散热通道内。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壁具有贯穿所述遮阳罩的第三散热孔,所述第三散热孔邻近所述装饰盖的顶部边缘并排排列,所述第三散热孔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
14.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热量至少部分地经由所述第三散热孔散发。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包括相互拼合的前壳和后壳,在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中,至少所述后壳由金属材料形成;
16.所述第一摄像机组件包括设置于由所述前壳和后壳拼合形成的腔体内的第一主板;
17.其中,所述后壳包括自其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主板凸出的吸热台阶面,所述吸热台阶面贴合所述第一主板的发热元件,以将所述发热元件的热量经由所述第二散热翅片散发。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包括:
19.遮阳帽檐,所述遮阳帽檐凸出于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的外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摄像头的上方;
20.其中,所述遮阳帽檐自所述视窗而凸出于所述装饰盖,以能够经由所述视窗而被触及和由外力驱动而带动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相对于所述装饰盖和所述遮阳罩俯仰转动。
21.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
22.安装盘,所述安装盘与所述遮阳罩的顶端装配,以将所述摄像机系统吊装地安装于载体;
23.轴承压板,所述轴承压板位于所述遮阳罩内部,且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安装盘紧固连接;
24.其中,所述遮阳罩包括自所述顶壁的中心纵向突出的环形壁,所述环形壁内形成与所述遮阳罩内部贯通的通孔、和在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限位所述轴承压板的限位部;
25.所述安装盘包括:
26.安装臂,所述安装臂连接于所述载体;和
27.装配壁,所述装配壁自所述安装臂突出,且伸入至所述通孔内,所述装配壁具有与所述第一紧固件配合的螺纹孔;
28.所述安装盘与所述遮阳罩的水平方位角由所述轴承压板与所述限位部的接触位置限定。
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臂包括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具有弹性变形量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环绕所述装配壁设置,且具有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凸起的凸点;
30.所述环形壁的顶端具有接纳所述凸点的锯齿槽,所述锯齿槽在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具有起伏变化的高度,以提供用于所述安装盘与所述遮阳罩的水平方位角的阻尼。
3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
32.底盘,所述底盘与所述侧壁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散热孔开设于所述底盘;和
33.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自所述底盘纵向延伸,且分别位于所述底盘的直径方向的两端;
34.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与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转动配合,以围绕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水平轴线俯仰转动。
3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包括:
36.第二摄像机壳体,第二摄像头装设于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内,以使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第二光轴与所述中心轴线形成锐角夹角;
37.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装设于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内,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沿着所述水平轴线的方向自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的一侧伸出于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以转动支撑于所述第一支臂;
38.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沿着所述水平轴线的方向自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的另一侧突出于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以转动支撑于所述第二支臂;
39.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围绕所述水平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第二光轴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的俯仰角度。
4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包括:
41.底盘侧壁,所述底盘侧壁自所述侧壁的底端伸入至所述遮阳罩内,所述底盘侧壁的内表面具有啮合齿;
42.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环绕于所述底盘侧壁的外表面,且围绕所述中心轴线径向向外延伸;和
43.散热部,所述散热部环绕于所述底盘侧壁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散热孔沿着所述散热部并排排列;
44.所述侧壁包括:
45.卡扣部,所述卡扣部自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径向向内延伸,以在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将所述卡接部限位于所述遮阳罩内,且将所述散热部限位为抵接所述侧壁的底端;
46.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包括:
47.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遮阳罩内,所述第二电机经由所述啮合齿与所述底盘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支架带动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围绕所述中心轴线水平转动。
48.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遮阳罩10内部的合理布局,且为了不进一步地增加遮阳罩10内部的发热元件数量,本实施例的摄像机系统并未采用散热风机这种主动散热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设置通风结构的这种被动散热模式,既不会影响遮阳罩10内部的合理布局,也能够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
49.其中,对于遮阳罩10内部的发热元件来说,在遮阳罩10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设置了对应的散热孔,通过遮阳罩10顶部的第一散热孔121和底部的第二散热孔41,来实现遮阳罩10腔体内部与外部环境形成空气对流。由于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很容易形成热空气自第一散热孔121散发至外部环境、冷空气自第二散热孔41进入遮阳罩10内部的空气流。
50.进一步地,对于第一摄像机组件20来说,其前表面由装饰盖23包覆,后表面伸入至遮阳罩10内部,因此,装饰盖23的顶部具有暴露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散热天窗233,而由遮阳罩10顶部的第一散热孔121和底部的第二散热孔41来实现的散热通道也同时用于第一摄像机组件20的散热。即,对于第一摄像机组件20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可经由装饰盖23顶部的散热天窗233和遮阳罩10的散热通道来散发,而设置于遮阳罩10内部的用于控制第一摄像机组件20和第二摄像机组件30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可经由遮阳罩10的散热通道来散发。
51.本实施例的摄像机系统为主要的发热元件设置散热量相当的散热结构,且不额外的增加会提高发热量的主动散热元件,摄像机系统既能够满足多角度、大范围的组合拍摄,又可以灵活地配置安装调节自由度和拍摄调节自由度,在满足高标准的拍摄要求的同时,
能够提高摄像机系统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52.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53.图1是本发明的摄像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是本发明的摄像机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55.图3是本发明的摄像机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56.图4是本发明的摄像机系统的散热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57.图5a至图5d是本发明中的第一摄像机组件的安装步骤示意图。
58.图6a至图6b是本发明中的第一摄像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9.图7是本发明中的第一摄像机壳体的局部剖视图。
60.图8是本发明中的第一摄像机组件的侧视图。
61.图9是本发明中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62.图10是图9中的局部放大视图。
63.图11是本发明中的遮阳罩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64.图12是本发明中的遮阳罩和安装座的局部剖视图。
65.图13是本发明的摄像机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66.图14和图15是本发明中的第二摄像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67.图16a至图16b是本发明中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68.图17a至图17b是本发明中的第二电机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9.为了对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70.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71.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72.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73.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74.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75.现在将参照附图更完全地描述各示例实施例。
7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问题,本发明提供了。
7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机系统,包括:
78.遮阳罩10,遮阳罩10包括环绕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l的侧壁11和封盖侧壁11的顶端的顶壁12,侧壁11具有第一开口11a;
79.第一摄像机组件20,第一摄像机组件20装设于第一开口11a,第一摄像机组件20包括:第一摄像机壳体21,第一摄像头22装设于第一摄像机壳体21,以使第一摄像头22的第一光轴与中心轴线l形成锐角夹角;和装饰盖23,装饰盖23封盖第一开口11a,且与侧壁11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摄像机壳体21可俯仰转动地装设至装饰盖23,以调节第一摄像头22的第一光轴相对于中心轴线l的俯仰角度,第一摄像机壳体21装设于装饰盖23的朝向第一开口11a的一侧,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两侧具有凸出的第一转轴211,装饰盖23具有朝向第一开口11a凸出的、与第一转轴211卡接配合的限位槽231,第一转轴211可转动地卡接于限位槽231内,装饰盖23具有暴露第一摄像头22的视窗232;和
80.第二摄像机组件30,第二摄像机组件30通过第二支架40装设于遮阳罩10的底部,第二支架40封盖侧壁11的底端,第二摄像机组件30可俯仰转动地装设至第二支架40;
81.其中,顶壁12具有贯穿遮阳罩10的第一散热孔121,多个第一散热孔121沿着顶壁12的周缘并排排列,第二支架40具有贯穿第二支架40的第二散热孔41,多个第二散热孔41沿着第二支架40的顶部周缘并排排列,以形成沿中心轴线l贯穿遮阳罩10的散热通道;
82.装饰盖23的顶部具有暴露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散热天窗233。
83.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机系统包括两个摄像机组件,每个摄像机组件的主板产生大量的热能,且需要控制每个摄像机组件的水平转动和俯仰转动,因此对于摄像机系统的整体和局部均具有较高的散热需求。其中,第一摄像机组件20装设于遮阳罩内,而第二摄像机组件30装设于遮阳罩10的底部,因此,散热需求主要集中于第一摄像机组件20的局部、以及遮阳罩10内部。
8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遮阳罩10内部的合理布局,且为了不进一步地增加遮阳罩10内部的发热元件数量,本实施例的摄像机系统并未采用散热风机这种主动散热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设置通风结构的这种被动散热模式,既不会影响遮阳罩10内部的合理布局,也能够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
85.其中,对于遮阳罩10内部的发热元件来说,在遮阳罩10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设置了对应的散热孔,结合图4所示,通过遮阳罩10顶部的第一散热孔121和底部的第二散热孔41,来实现遮阳罩10腔体内部与外部环境形成空气对流。由于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很容易形成热空气自第一散热孔121散发至外部环境、冷空气自第二散热孔41进入遮阳罩10内部的空气流。
86.进一步地,对于第一摄像机组件20来说,其前表面由装饰盖23包覆,后表面伸入至遮阳罩10内部,因此,装饰盖23的顶部具有暴露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散热天窗233,而由遮阳罩10顶部的第一散热孔121和底部的第二散热孔41来实现的散热通道也同时用于第一摄像机组件20的散热。即,对于第一摄像机组件20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可经由装饰盖23顶部的散热天窗233和遮阳罩10的散热通道来散发,而设置于遮阳罩10内部的用于控制第一摄像机组件20和第二摄像机组件30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可经由遮阳罩10的散热通道来散发。
87.本实施例的摄像机系统为主要的发热元件设置散热量相当的散热结构,且不额外的增加会提高发热量的主动散热元件,摄像机系统既能够满足多角度、大范围的组合拍摄,
又可以灵活地配置安装调节自由度和拍摄调节自由度,在满足高标准的拍摄要求的同时,能够提高摄像机系统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88.其中,为了提高散热效能,如图5a至图6b所示,第一摄像机壳体21包括:
89.第一散热翅片212,第一散热翅片212并排排列于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顶部,第一散热翅片212的热量至少部分地经由散热天窗233散发;和
90.第二散热翅片213,第二散热翅片213自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后表面伸入至散热通道内。
91.对应于散热通道和散热天窗233的位置,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表面在顶部和朝向遮阳罩10内部的后表面均设置有散热翅片,其中,第一散热翅片212位于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顶部和装饰盖23的顶部之间,在高度方向(中心轴线l方向)可形成为小尺寸的散热翅片,而在长度方向(即遮阳罩10的径向方向)上,第一散热翅片212的长度大于等于散热天窗233的长度,则经由第一散热翅片212散发的热量至少部分地经由散热天窗233散发,其超出散热天窗233的延伸范围的部分散发的热量可经由遮阳罩10内的散热通道散发。
92.在一个优选示例中,如图3所示,顶壁12具有贯穿遮阳罩10的第三散热孔122,第三散热孔122邻近装饰盖23的顶部边缘并排排列,第三散热孔122与散热通道连通;
93.其中,第一散热翅片212的热量至少部分地经由第三散热孔122散发。
94.遮阳罩10通常形成为圆筒的形状,其关于中心轴线l形成为轴对称的结构。则遮阳罩10的顶壁周缘形成为圆弧形,则第一散热孔121沿着圆弧形的顶壁周缘排列。遮阳罩10的侧壁11开设第一开口11a,以用于安装第一摄像组件20,则顶壁12形成与第一开口11a相接的直线边缘,则第三散热孔122沿着直线边缘排列,且与装饰盖23的宽度相对应,从而与散热天窗233一起组合形成用于第一散热翅片212的散热通路。第三散热孔122和散热天窗233的位置位于第一散热翅片212的正上方。
95.其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摄像机壳体21包括相互拼合的前壳215和后壳214,在第一摄像机壳体21中,至少后壳214由金属材料形成;
96.第一摄像机组件20包括设置于由前壳215和后壳214拼合形成的腔体内的第一主板24;
97.其中,后壳214包括自其内表面朝向第一主板24凸出的吸热台阶面2141,吸热台阶面2141贴合第一主板24的发热元件,以将发热元件的热量经由第二散热翅片213散发。
98.在本示例中,如图7所示,基于空间的考虑,第二散热翅片213可形成为高度(即遮阳罩10的径向方向)较大的散热翅片,以提高散热效能,为了使得第一摄像机组件20内的发热元件的热量主要经由第二散热翅片213散发,本实施例中后壳214由散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等。第一摄像机组件20内的主要的发热元件241主要地设置于第一主板24的朝向后壳214的一侧表面,而后壳214的内表面进一步设置朝向第一主板24凸出的吸热台阶面2141,吸热台阶面2141贴合第一主板24的发热元件,以将发热元件的热量经由第二散热翅片213散发。其中,吸热台阶面2141可经由导热垫等结构与发热元件241贴合。
99.第一散热翅片212可由前壳215顶部的散热翅片和后壳214顶部的散热翅片组合形成。第一摄像机组件20的线缆可经由后壳214穿出至遮阳罩10内部。
100.其中,结合图6a和图8所示,第一摄像机壳体21包括:
101.遮阳帽檐215,遮阳帽檐215凸出于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一摄像
头22的上方;
102.其中,遮阳帽檐215自视窗232而凸出于装饰盖23,以能够经由视窗232而被触及和由外力驱动而带动第一摄像机壳体21相对于装饰盖23和遮阳罩10俯仰转动。
10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摄像机组件20的俯仰转动可经由手动调节实现,其中,结合图5a至图5d所示,第一摄像机组件20中的第一摄像机壳体21转动装设于装饰盖23,而非转动装设于遮阳罩10,其中,具体地,如图5a所示,第一摄像机壳体21装设于装饰盖23的朝向第一开口11a的一侧,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两侧具有凸出的第一转轴211,装饰盖23具有朝向第一开口11a凸出的、与第一转轴211卡接配合的限位槽231,第一转轴211可转动地卡接于限位槽231内。
104.限位槽231可形成为尺寸与第一转轴211对应的、且朝向第一转轴211的一侧具有供第一转轴211伸入的开口的圆形槽,第一转轴211自该开口卡入限位槽231内,以如图5b所示的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限位槽231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其中,限位槽231与第一转轴211可实现为阻尼配合,既能够允许第一转轴211在限位槽231内转动,又可能在外力停止后限制第一转轴211在限位槽231内的位置不变,以固定第一摄像头22的俯仰拍摄角度。
105.当如图5c所示的,第一摄像机壳体21装设于装饰盖23后,再将第一摄像机组件20整体装设于遮阳罩10的第一开口11a,其中,具体地如图5d所示,是将装饰盖23固定至第一开口11a,其可通过卡扣、紧固件等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实现固定连接。即装饰盖23与遮阳罩10是相对固定的,而第一摄像机壳体21相对于装饰盖23可俯仰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摄像机壳体21以及第一摄像头22相对于遮阳罩10可俯仰转动。
106.其中,第一摄像机壳体21以及第一摄像头22的俯仰转动可经由装饰盖23的视窗232手动调节,则该俯仰转动调节可在本实施例的摄像机系统的安装装配时实现,也可在拍摄过程中由用户进行手动调节。
107.由于高功耗元器件主要集中在上镜头腔体内主板上,将主板固定在上腔体后盖上,后盖材质选用成本适中的牌号为al5052的铝合金,导热系数为209w/(m.k),是普通塑料的500多倍;结构上,主板装在后盖里,后盖侧壁高度高于主板平面4.5mm以上;并且,将高功耗器件放在主板背面,对应平台、4g模块,sensor(sensor为成像器件,在主板正面)等元器件位置处,后盖结构上设计台阶结构,台阶面距4g模块1.2mm、距sensor所在位置主板背面1.75mm、距平台1.8mm,之间的间隙贴牌号:rubber-010、导热系数:k=3w/(m.k)、硬度:25-35的导热垫,台阶面积需大于1200mm2,使主板产生的90%以上热量传递到铝合金后盖上。
108.后盖背面设计有高度:16-18mm,最小厚度:1.6mm的散热翅片,以增加后盖整体的散热面积,面积需大于32000mm2,使铝合金后盖上的热量传递到遮阳罩内。
109.从铝合金后盖传递到遮阳罩腔体内的热量,一方面,在装饰盖和遮阳罩竖直方向正对着铝合金后盖散热翅片的位置,设计面积大于1600mm2的散热窗、散热孔,使遮阳罩腔体内的一部分热量直接通过翅片正上方的散热窗和散热孔往上传递到遮阳罩外部,即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装饰盖和遮阳罩外形尺寸限制,其顶部的散热窗和通孔无法无限制做大,需在遮阳罩顶部和底部需设计最小孔径为2.5mm-3.0mm的通孔,加上翅片正上方的通孔和散热窗,遮阳罩组件顶部通风面积大于1900mm2,遮阳罩组件底部通过设计在u型支架边缘的腰型通孔,总面积大于1000mm2,通过遮阳罩组件顶部和底部的孔,来实现遮阳罩腔体内部与外部环境形成空气对流。
110.如图8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摄像机系统包括:
111.安装盘50,安装盘50与遮阳罩10的顶端装配,以将摄像机系统吊装地安装于载体;
112.轴承压板60,轴承压板60位于遮阳罩10内部,且通过第一紧固件61与安装盘50紧固连接;
113.其中,如图9至图11所示,遮阳罩10包括自顶壁12的中心纵向突出的环形壁13,环形壁13内形成与遮阳罩10内部贯通的通孔、和在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限位轴承压板60的限位部131;
114.安装盘50包括:
115.安装臂51,安装臂51连接于载体;和
116.装配壁52,装配壁52自安装臂51突出,且伸入至通孔内,装配壁52具有与第一紧固件61配合的螺纹孔;
117.安装盘50与遮阳罩10的水平方位角由轴承压板60与限位部131的接触位置限定。
118.安装盘50用于将摄像机系统整体地吊装地安装于载体,其与遮阳罩10的顶部中心连接。为了实现水平方位角度的可调节,本实施例中,安装盘50并不直接地与遮阳罩10连接,而是与轴承压板60通过紧固件连接,以将遮阳罩10的安装结构限位于轴承压板60和安装盘50之间。且轴承压板60与遮阳罩10在水平方位角方向上并无限位,因此可实现遮阳罩10与安装盘50之间的水平方位角度的可调节。
119.其中,安装臂51包括沿中心轴线l的方向具有弹性变形量的弹性臂511,弹性臂511环绕装配壁52设置,且具有沿中心轴线l的方向凸起的凸点511a;
120.环形壁13的顶端具有接纳凸点511a的锯齿槽132,锯齿槽132在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具有起伏变化的高度,以提供用于安装盘50与遮阳罩10的水平方位角的阻尼。
121.在安装时,轴承压板60和装配壁52可通过第一紧固件61进行预连接,即第一紧固件61虽然将轴承压板60和装配壁52连接在一起,但是并未完全固定在位,而是允许轴承压板60和装配壁52相对于遮阳罩10的环形壁13具有水平转动的自由度。此时,可通过手动调节遮阳罩10的水平方位角而实现摄像机系统的整体调节。其中,锯齿槽132与弹性臂511的凸点511a的配合既提供了用于安装盘50与遮阳罩10的水平方位角的阻尼,还通过锯齿槽132的每个槽沿着周向方向的宽度而限定了水平方位角度调节的精度。而当调节完成后,通过将第一紧固件61固定在位而完成摄像机系统的整体的水平方位角的调节,其包含第一摄像机组件20和第二摄像机组件30的水平方位角调节。
122.上镜头p向转动调节:将安装盘的转轴装进遮阳罩顶部的槽里,通过安装盘上弹性臂上的凸点,与遮阳罩上的锯齿状槽型之间进行装配,再用轴承压板通过三颗螺丝拧进安装盘,实现安装盘与遮阳罩组件的装配固定。客户使用时将设备通过安装盘固定在墙上,用手掌外力转动遮阳罩,由于凸点与锯齿状槽位配合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上镜头p向转动的阻尼感。转动调节角度:-177.5
°‑
177.5
°
。上镜头t向转动调节:通过手指外力扳动镜头遮阳帽檐,以上腔体转轴中心为转轴,进行t向小角度调节:7
°‑
17
°

1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摄像机组件20的水平方位角调节通过在安装时调节安装盘50与遮阳罩10的相对位置而实现,俯仰角度调节通过经由视窗232的手动调节来实现,该俯仰转动调节可在本实施例的摄像机系统的安装装配时实现,也可在拍摄过程中由用户进行手动调节。则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摄像机组件20的调节结构未使用电动结构,从而降低了主要
发热元件的数量和发热量。
124.如图13至图16b所示,第二支架40包括:
125.底盘42,底盘42与侧壁11的底端连接,第二散热孔41开设于底盘42;和
126.第一支臂431和第二支臂432,第一支臂431和第二支臂432自底盘42纵向延伸,且分别位于底盘42的直径方向的两端;
127.第二摄像机组件30与第一支臂431和第二支臂432转动配合,以围绕垂直于中心轴线l的水平轴线x俯仰转动。
128.其中,第二摄像机组件30包括:
129.第二摄像机壳体31,第二摄像头32装设于第二摄像机壳体31内,以使第二摄像头32的第二光轴与中心轴线l形成锐角夹角;
130.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装设于第二摄像机壳体31内,第一电机的输出轴33沿着水平轴线x的方向自第二摄像机壳体31的一侧伸出于第二摄像机壳体31,以转动支撑于第一支臂431;
131.第二转轴34,第二转轴34沿着水平轴线x的方向自第二摄像机壳体31的另一侧突出于第二摄像机壳体31,以转动支撑于第二支臂432;
132.第一电机带动第二摄像机壳体31围绕水平轴线x相对于第二支架40转动,以调节第二摄像头32的第二光轴相对于中心轴线l的俯仰角度。
133.球头往u型支架安装时,先将装有阻尼硅胶的一端卡进u型支架的槽位,再将球头另一端t向转动电机轴通过u支架上两侧的导向筋往下压,将电机轴上的平位与u型支架上的boss柱端面配合后,打一颗螺丝实现球头与u型支架的安装、固定。由于电机与球头相对固定,电机轴转动时带动球头整体转动,来实现球头镜头(下镜头)的t向转动调节:0
°‑
80
°
134.其中,底盘42包括:
135.底盘侧壁421,底盘侧壁421自侧壁11的底端伸入至遮阳罩10内,底盘侧壁421的内表面具有啮合齿;
136.卡接部422,卡接部422环绕于底盘侧壁421的外表面,且围绕中心轴线l径向向外延伸;和
137.散热部423,散热部423环绕于底盘侧壁421的外表面,第二散热孔41沿着散热部423并排排列;
138.侧壁11包括:
139.卡扣部111,卡扣部111自侧壁11的内表面径向向内延伸,以在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将卡接部422限位于遮阳罩10内,且将散热部423限位为抵接侧壁11的底端;
140.第二摄像机组件30包括:
141.第二电机35,第二电机35设置于遮阳罩10内,第二电机35经由啮合齿与底盘42配合,以驱动第二支架40带动第二摄像机组件30围绕中心轴线l水平转动。
142.如图17b所示,第二电机35经由电机盖板36偏心地设置于遮阳罩10内,以邻近底盘侧壁421的啮合齿,第二电机35的输出轴与底盘侧壁421内表面的啮合齿齿轮配合,以驱动第二支架40相对于遮阳罩10水平转动。其中,第二支架40与遮阳罩10仅通过卡接部422和卡扣部111的卡接配合而在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限制第二支架40与遮阳罩10的相对位置,在水平方位角的方向上,第二支架40可相对于遮阳罩10水平转动。
14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摄像机组件30的表面未覆盖其他结构件,其内部的发热元件散发的热量可直接经由第二摄像机组件的壳体传导至外部环境,而无需特别地设置用于第二摄像机组件的散热结构。第二摄像机组件可采用现有的球机,其具有符合散热要求的独立的散热结构。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摄像机组件的调节结构采用电动结构,其中,用于俯仰角度调节的第一电机设置于第二摄像机组件30内,而用于第二摄像机组件30的水平方位角调节的第二电机设置于遮阳罩10内,以通过遮阳罩的散热通道进行散热。
144.本实施例的摄像机系统为主要的发热元件设置散热量相当的散热结构,且不额外的增加会提高发热量的主动散热元件,摄像机系统既能够满足多角度、大范围的组合拍摄,又可以灵活地配置安装调节自由度和拍摄调节自由度,在满足高标准的拍摄要求的同时,能够提高摄像机系统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145.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遮阳罩(10),所述遮阳罩(10)包括环绕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l)的侧壁(11)和封盖所述侧壁(11)的顶端的顶壁(12),所述侧壁(11)具有第一开口(11a);第一摄像机组件(20),所述第一摄像机组件(20)装设于所述第一开口(11a),所述第一摄像机组件(20)包括:第一摄像机壳体(21),第一摄像头(22)装设于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以使所述第一摄像头(22)的第一光轴与所述中心轴线(l)形成锐角夹角;和装饰盖(23),所述装饰盖(23)封盖所述第一开口(11a),且与所述侧壁(11)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可俯仰转动地装设至所述装饰盖(23),以调节所述第一摄像头(22)的第一光轴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l)的俯仰角度,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装设于所述装饰盖(23)的朝向所述第一开口(11a)的一侧,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两侧具有凸出的第一转轴(211),所述装饰盖(23)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开口(11a)凸出的、与所述第一转轴(211)卡接配合的限位槽(231),所述第一转轴(211)可转动地卡接于所述限位槽(231)内,所述装饰盖(23)具有暴露所述第一摄像头(22)的视窗(232);和第二摄像机组件(30),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30)通过第二支架(40)装设于所述遮阳罩(10)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架(40)封盖所述侧壁(11)的底端,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30)可俯仰转动地装设至所述第二支架(40);其中,所述顶壁(12)具有贯穿所述遮阳罩(10)的第一散热孔(121),多个所述第一散热孔(121)沿着所述顶壁(12)的周缘并排排列,所述第二支架(40)具有贯穿所述第二支架(40)的第二散热孔(41),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孔(41)沿着所述第二支架(40)的顶部周缘并排排列,以形成沿所述中心轴线(l)贯穿所述遮阳罩(10)的散热通道;所述装饰盖(23)的顶部具有暴露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散热天窗(2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包括:第一散热翅片(212),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12)并排排列于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顶部,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12)的热量至少部分地经由所述散热天窗(233)散发;和第二散热翅片(213),所述第二散热翅片(213)自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后表面伸入至所述散热通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12)具有贯穿所述遮阳罩(10)的第三散热孔(122),所述第三散热孔(122)邻近所述装饰盖(23)的顶部边缘并排排列,所述第三散热孔(122)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翅片(212)的热量至少部分地经由所述第三散热孔(122)散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包括相互拼合的前壳(215)和后壳(214),在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中,至少所述后壳(214)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第一摄像机组件(20)包括设置于由所述前壳(215)和后壳(214)拼合形成的腔体内的第一主板(24);其中,所述后壳(214)包括自其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主板(24)凸出的吸热台阶面(2141),所述吸热台阶面(2141)贴合所述第一主板(24)的发热元件,以将所述发热元件的热量经由所述第二散热翅片(213)散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包括:
遮阳帽檐(215),所述遮阳帽檐(215)凸出于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的外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摄像头(22)的上方;其中,所述遮阳帽檐(215)自所述视窗(232)而凸出于所述装饰盖(23),以能够经由所述视窗(232)而被触及和由外力驱动而带动所述第一摄像机壳体(21)相对于所述装饰盖(23)和所述遮阳罩(10)俯仰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盘(50),所述安装盘(50)与所述遮阳罩(10)的顶端装配,以将所述摄像机系统吊装地安装于载体;轴承压板(60),所述轴承压板(60)位于所述遮阳罩(10)内部,且通过第一紧固件(61)与所述安装盘(50)紧固连接;其中,所述遮阳罩(10)包括自所述顶壁(12)的中心纵向突出的环形壁(13),所述环形壁(13)内形成与所述遮阳罩(10)内部贯通的通孔、和在所述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限位所述轴承压板(60)的限位部(131);所述安装盘(50)包括:安装臂(51),所述安装臂(51)连接于所述载体;和装配壁(52),所述装配壁(52)自所述安装臂(51)突出,且伸入至所述通孔内,所述装配壁(52)具有与所述第一紧固件(61)配合的螺纹孔;所述安装盘(50)与所述遮阳罩(10)的水平方位角由所述轴承压板(60)与所述限位部(131)的接触位置限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臂(51)包括沿所述中心轴线(l)的方向具有弹性变形量的弹性臂(511),所述弹性臂(511)环绕所述装配壁(52)设置,且具有沿所述中心轴线(l)的方向凸起的凸点(511a);所述环形壁(13)的顶端具有接纳所述凸点(511a)的锯齿槽(132),所述锯齿槽(132)在所述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具有起伏变化的高度,以提供用于所述安装盘(50)与所述遮阳罩(10)的水平方位角的阻尼。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40)包括:底盘(42),所述底盘(42)与所述侧壁(11)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散热孔(41)开设于所述底盘(42);和第一支臂(431)和第二支臂(432),所述第一支臂(431)和第二支臂(432)自所述底盘(42)纵向延伸,且分别位于所述底盘(42)的直径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30)与所述第一支臂(431)和第二支臂(432)转动配合,以围绕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l)的水平轴线(x)俯仰转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30)包括:第二摄像机壳体(31),第二摄像头(32)装设于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31)内,以使所述第二摄像头(32)的第二光轴与所述中心轴线(l)形成锐角夹角;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装设于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31)内,第一电机的输出轴(33)沿着所述水平轴线(x)的方向自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31)的一侧伸出于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31),以转动支撑于所述第一支臂(431);第二转轴(34),所述第二转轴(34)沿着所述水平轴线(x)的方向自所述第二摄像机壳
体(31)的另一侧突出于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31),以转动支撑于所述第二支臂(432);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二摄像机壳体(31)围绕所述水平轴线(x)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40)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二摄像头(32)的第二光轴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l)的俯仰角度。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42)包括:底盘侧壁(421),所述底盘侧壁(421)自所述侧壁(11)的底端伸入至所述遮阳罩(10)内,所述底盘侧壁(421)的内表面具有啮合齿;卡接部(422),所述卡接部(422)环绕于所述底盘侧壁(421)的外表面,且围绕所述中心轴线(l)径向向外延伸;和散热部(423),所述散热部(423)环绕于所述底盘侧壁(421)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散热孔(41)沿着所述散热部(423)并排排列;所述侧壁(11)包括:卡扣部(111),所述卡扣部(111)自所述侧壁(11)的内表面径向向内延伸,以在所述中心轴线(l)的方向上将所述卡接部(422)限位于所述遮阳罩(10)内,且将所述散热部(423)限位为抵接所述侧壁(11)的底端;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30)包括:第二电机(35),所述第二电机(35)设置于所述遮阳罩(10)内,所述第二电机(35)经由所述啮合齿与所述底盘(42)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支架(40)带动所述第二摄像机组件(30)围绕所述中心轴线(l)水平转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机系统,包括遮阳罩;第一摄像机组件,其装设于第一开口,包括:第一摄像机壳体,第一摄像头装设于第一摄像机壳体,以使第一摄像头的第一光轴与中心轴线形成锐角夹角;和装饰盖,装饰盖封盖第一开口,且与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摄像机壳体可俯仰转动地装设至装饰盖,以调节第一摄像头的第一光轴相对于中心轴线的俯仰角度,装饰盖具有暴露第一摄像头的视窗;和第二摄像机组件,其通过第二支架装设于遮阳罩的底部,第二摄像机组件可俯仰转动地装设至第二支架;顶壁具有贯穿遮阳罩的第一散热孔,第二支架具有贯穿第二支架的第二散热孔,以形成沿中心轴线贯穿遮阳罩的散热通道;装饰盖的顶部具有暴露第一摄像机壳体的散热天窗。热天窗。热天窗。


技术研发人员:孙毅飞 董乐乐 汪洋舰 周斌 颜财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1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