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制备方法、电池包及车辆与流程

未命名 09-24 阅读:54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更进一步地,还涉及该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持续提升,现有的石墨材料已经无法满足高比能电池的设计需求,si材料的理论容量可达4200mah/g,是石墨材料理论容量的十倍以上,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下一代负极材料,但是si在合金化的过程中体积膨胀高达300%,这不仅会造成材料颗粒的粉化和破碎,还会造成电极的破坏,从而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因此,需要对锂离子电池的设计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4.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包括依次叠片的负极极片、隔膜和正极极片,其中,所述正极极片为n个,所述负极极片为n+1个,n为≥2的整数,所述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设置隔膜,所述锂离子电池内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所述锂离子电池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
5.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带来的优点和技术效果,
6.1、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锂离子电池内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也即通过内层和外层分别设置硅基负极材料和碳基负极材料,在保证电芯高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了电池的膨胀率,提升了电芯内部极片的浸润率,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7.2、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采用叠层设计,在内层的负极材料采用硅基负极材料为活性物质,使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并提升了电池内部极片的浸润率,提升电池的一致性和电化学性能;在外层采用碳基负极材料为活性物质,有效降低了电芯的膨胀率;
8.3、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通过内层第一负极极片和外层第二负极极片的叠层设置降低了膨胀率并提升了浸润率,从而有效提升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还包括碳基负极材料。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0-99重量份碳基负极材料和1-100重量份的硅基负极材料,其中,所述碳基负极材料选自石墨、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硅基负极材料选自硅或硅基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n为2-50。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极极片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的压实密度为1.2-1.6g/
cm3。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石墨、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负极极片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的压实密度为1.6-1.8g/cm3。
1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6.a、制备第一负极极片,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第一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烘干,辊压,制得第一负极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
17.b、制备第二负极极片,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第二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烘干,辊压,制得第二负极极片,其中,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
18.c、按锂电池的设计叠层,将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隔膜依次叠片,内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制得锂离子电池。
19.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带来的优点和技术效果,
20.1、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通过内层和外层分别涂覆硅基负极材料和碳基负极材料,在保证电芯高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了电池的膨胀率,提升了电芯内部极片的浸润率,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21.2、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采用叠层设计,在内层的负极材料采用硅基负极材料为活性物质,使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并提升了电池内部极片的浸润率,提升电池的一致性和电化学性能;在外层采用碳基负极材料为活性物质,有效降低了电芯的膨胀率;
22.3、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通过内层第一负极极片和外层第二负极极片的叠层设置降低了膨胀率并提升了浸润率,从而有效提升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23.4、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a中,所述压实密度为1.2-1.6g/cm3,所述步骤b中,所述压实密度为1.6-1.8g/cm3。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0-99重量份碳基负极材料和1-100重量份的硅基负极材料,其中,所述碳基负极材料选自石墨、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硅基负极材料选自硅或硅基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石墨、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
2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采用上述的锂离子电池。
27.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采用上述的电池包。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0.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为降低硅基材料的巨大的体积膨胀对电极结构的破坏,比较有效的措施有硅的纳米化、多孔化、合金化、复合碳包覆等,同时还包含对粘结剂、电解液添加剂等其他辅助材料进行改进。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层电极,将电极上的涂层分别涂覆si基负极材料及石墨负极材料,以降低极片的膨胀,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但目前来看,这些方法对于电池的膨胀抑制效果有限,尤其是多层电极涂覆工艺过于复杂,并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31.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包括依次叠片的负极极片、隔膜和正极极片,其中,所述正极极片为n个,所述负极极片为n+1个,n为≥2的整数,优选地,n=2-50,所述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设置隔膜,所述锂离子电池内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所述锂离子电池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
32.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第一负极极片和第二负极极片的设置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位于电池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其他电池内层至少一个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一负极极片即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池叠层设置依次为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隔膜
……
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共计n个,负极极片共计n+1个,隔膜共计2n+2个,电池的层数共计为4n+3。本发明实施例电池外层并不限定为电池最外层的负极极片,电池外层的负极极片可以指第2层和第4n+2层的负极极片;当n≥3时,电池外层的负极极片也可以指第2层、第6层、第4n-2层、第4n+2层的负极极片。本发明实施例中,只要电池内部至少一个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一负极极片,电池的其他负极极片均可以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
33.例如,当n=2时,也即锂离子电池由隔膜(第一层)、负极极片(第二层)、隔膜(第三层)、正极极片(第四层)、隔膜(第五层)、负极极片(第六层)、隔膜(第七层)、正极极片(第八层)、隔膜(第九层)、负极极片(第十层)、隔膜(第十一层)依次叠片制成,电池内层的负极极片也即第六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含有硅基活性材料的第一负极极片,电池外层的负极极片也即第二层的负极极片和第十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的第二负极极片。
34.当n=4时,也即锂离子电池由隔膜(第一层)、负极极片(第二层)、隔膜(第三层)、正极极片(第四层)、隔膜(第五层)、负极极片(第六层)、隔膜(第七层)、正极极片(第八层)、隔膜(第九层)、负极极片(第十层)、隔膜(第十一层)、正极极片(第十二层)、隔膜(第十三层)、负极极片(第十四层)、隔膜(第十五层)、正极极片(第十六层)、隔膜(第十七层)、负极极片(第十八层)、隔膜(第十九层)依次叠片制成,可以将电池内层的第六层的负极极片和第十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含有硅基活性材料的第一负极极片,其他的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或者,可以将电池内层的第十层的负极极片和第十四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含有硅基活性材料的第一负极极片,其他的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或者,还可以将电池内层的第六层的负极极片、第十层的负极极片和第十四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含有硅基活性材料的第一负极极片,其他的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
35.当n=5时,也即锂离子电池由隔膜(第一层)、负极极片(第二层)、隔膜(第三层)、正极极片(第四层)、隔膜(第五层)、负极极片(第六层)、隔膜(第七层)、正极极片(第八层)、隔膜(第九层)、负极极片(第十层)、隔膜(第十一层)、正极极片(第十二层)、隔膜(第十三
层)、负极极片(第十四层)、隔膜(第十五层)、正极极片(第十六层)、隔膜(第十七层)、负极极片(第十八层)、隔膜(第十九层)、正极极片(第二十层)、隔膜(第二十一层)、负极极片(第二十二层)、隔膜(第二十三层)依次叠片制成,可以将电池内层的第十层的负极极片和第十四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含有硅基活性材料的第一负极极片,其他的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或者,可以将电池内层的第十四层的负极极片和第十八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含有硅基活性材料的第一负极极片,其他的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或者,可以将第十层、第十四层和第十八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含有硅基活性材料的第一负极极片,其他的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或者,进一步地,还可以将第六层、第十层、第十四层、第十八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含有硅基活性材料的第一负极极片,其他的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
36.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内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也即通过内层和外层分别设置硅基负极材料和碳基负极材料,在保证电芯高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了电池的膨胀率,提升了电芯内部极片的浸润率,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还包括碳基负极材料,优选地,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0-99重量份碳基负极材料和1-100重量份的硅基负极材料,优选为50-80重量份碳基负极材料和20-50重量份的硅基负极材料,其中,所述碳基负极材料选自石墨、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硅基负极材料选自硅或硅基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石墨、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负极极片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的压实密度为1.2-1.6g/cm3,例如1.2g/cm3、1.3g/cm3、1.4g/cm3、1.5g/cm3、1.6g/cm3等,所述第二负极极片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的压实密度为1.6-1.8g/cm3,例如1.6g/cm3、1.7g/cm3、1.8g/cm3等。本发明实施例中,内层为低压实的含有硅基的负极材料,外层为高压实的碳基负极材料,通过这种复合方式,可以保证电池较高的质量能量密度与体积能量密度,内层低压实高孔隙设计,可以为硅负极材料的膨胀预留一定的空间,降低材料挤压带来的破碎,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同时,对于电池内部浸润难的问题,通过内层低压实的设计,也可以提升电池的浸润速率,从而提升电池一致性、循环性能、快充性能等,实现了硅碳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与循环性能兼顾的目的。
38.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中,只要电池内部含有至少一个第一负极极片,外部含有至少一个第二负极极片即可,其他负极极片可以采用其他能够用于负极的负极极片。
39.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0.a、制备第一负极极片,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第一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烘干,辊压,优选地,压实密度为1.2-1.6g/cm3,更优选为1.2-1.5g/cm3,制得第一负极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
41.b、制备第二负极极片,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第二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烘干,辊压,优选地,压实密度为1.6-1.8g/cm3,更优选为1.7-1.8g/cm3,制得第二负极极片,其中,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
42.c、按锂电池的设计叠层,将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隔膜依次叠片,内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二负
极极片,制得锂离子电池。
43.本发明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通过内层负极涂覆低压实的硅基负极材料,外层负极涂覆高压实的石墨负极材料,在保证电芯高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了电池的膨胀率,提升了电芯内部极片的浸润率,有效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
45.实施例1
46.本实施例中n=7,即正极极片为7个,负极极片为8个,隔膜为16个。
47.第一负极极片的制备
48.由重量比为80:20的石墨和硅基氧化物(sio)制得负极活性材料,基于100重量份该活性材料,将1重量份作为导电材料的炭黑、1.5重量份作为粘结剂的丁苯橡胶(sbr)和1.2重量份作为增稠剂的cmc混合,向其中加入水作为溶剂,制备得到第一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集流体(铜箔)表面,60℃下烘干,然后按照1.5g/cm3的压实密度进行辊压,得到第一负极极片。
49.第二负极极片的制备
50.以石墨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基于100重量份该活性材料,将1重量份作为导电材料的炭黑、1.5重量份作为粘结剂的丁苯橡胶(sbr)和1.2重量份作为增稠剂的cmc混合,向其中加入水作为溶剂,制备第二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集流体(铜箔)表面,60℃下烘干,然后按照1.7g/cm3的压实密度进行辊压,得到第二负极极片。
51.正极极片的制备
52.以ncm811材料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基于100重量份该活性材料,将1重量份作为导电材料的炭黑、1.5重量份作为粘结剂的pvdf混合,向其中加入nmp作为溶剂,制备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集流体(铝箔)表面,110℃条件下烘干,然后按照3.4g/cm3的压实密度进行辊压,得到正极极片。
53.电池的制备
54.选用聚乙烯pe隔离膜作为隔膜,按照隔膜(第一层)、第二负极极片(第二层)、隔膜(第三层)、正极极片(第四层)、隔膜(第五层)的顺序依次叠片,叠片至正极极片为八层时,将下一层叠片的负极极片更换为第一负极极片,继续按照第一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的顺序进行叠片,当电池正极极片叠片至层数为20层时,将下一层叠片的负极极片更换为第二负极极片,继续按照第二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的顺序进行叠片,当正极极片叠片至层数为第26层时,继续叠入隔膜、第二负极极片、隔膜,然后停止叠片。将叠好的电池用胶带固定,置入铝塑膜中,经过顶侧封、注液、化成、抽气,封装,裁切,最终得到锂离子电池。
55.本发明实施例制得锂离子电池共计31层,具体为依次叠层的隔膜(第一层)、负极极片(第二层)、隔膜(第三层)、正极极片(第四层)、隔膜(第五层)、负极极片(第六层)、隔膜(第七层)、正极极片(第八层)、隔膜(第九层)、负极极片(第十层)、隔膜(第十一层)、正极极片(第十二层)、隔膜(第十三层)、负极极片(第十四层)、隔膜(第十五层)、正极极片(第十六层)、隔膜(第十七层)、负极极片(第十八层)、隔膜(第十九层)、正极极片(第二十层)、隔膜(第二十一层)、负极极片(第二十二层)、隔膜(第二十三层)、正极极片(第二十四层)、隔膜(第二十五层)、负极极片(第二十六层)、隔膜(第二十七层)、正极极片(第二十八层)、隔膜
(第二十九层)、负极极片(第三十层)和隔膜(第三十一层),其中,第二层、第六层、第26层和第三十层的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其余的第十层、第十四层、第十八层、第二十二层的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
56.实施例2
57.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第一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1.2g/cm3。
58.实施例3
59.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第一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6g/cm3。
60.实施例4
61.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第二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8g/cm3。
62.实施例5
63.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得的叠层电池中,第十层、第十四层和第十八层的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其余的第二层、第六层、第二十二层、第二十六层、第30层的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
64.实施例6
65.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得的叠层电池中,第六层、第十层、第十四层、第十八层和第二十二层的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其余的第二层和第二十六层、第30层的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
66.实施例7
67.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n=2,制得的电池结构为依次叠层的隔膜(第一层)、负极极片(第二层)、隔膜(第三层)、正极极片(第四层)、隔膜(第五层)、负极极片(第六层)、隔膜(第七层)、正极极片(第八层)、隔膜(第九层)、负极极片(第十层)和隔膜(第十一层),其中,电池内层的第六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一负极极片,电池外层的第二层和第十层的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
68.实施例8
69.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负极极片中,活性材料中的石墨与硅基氧化物(sio)的质量比为50:50。
70.实施例9
71.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负极极片中,活性材料为硅基氧化物(sio)。
72.对比例1
73.负极极片的制备
74.由重量比为90:10的石墨和硅基氧化物(sio)制得负极活性材料,基于100重量份该活性材料,将1重量份作为导电材料的炭黑、1.5重量份作为粘结剂的丁苯橡胶(sbr)和1.2重量份作为增稠剂的cmc混合,向其中加入水作为溶剂,制备得到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集流体(铜箔)表面,60℃条件下烘干,然后按照1.6g/cm3的压实密度进行辊压,得到负极极片。
75.正极极片的制备同实施例1
76.电池的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负极极片均采用对比例1制得的负极极片。
77.对比例2
78.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第一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7cm3。
79.对比例3
80.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制备第一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0g/cm3。
81.对比例4
82.与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将所有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一负极极片。
83.对比例5
84.实施例1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将所有负极极片设置为第二负极极片。
85.对各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86.一、电解液保液量测试
87.分别称量封装后与注液前的电池,得到质量m1与m2,其质量差(m1-m2)即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保液量,通过电解液的保液量来评价电池内部的浸润性能。
88.二、电池膨胀率测试
89.将制得的锂离子电池,按照0.33c的电流恒流恒压充电至上限电压,测试电池的厚度h1,再将该电池按照0.33c的电流放电至电池的下限电压,测试电池的厚度为h2,(h1-h2)/h1*100%即为电池的膨胀率。
90.三、电池能量密度
91.将电池按照0.33c的电流恒流恒压充电至上限电压,再以0.33c的电流放电至下限电压,得到电池的放电能量,质量能量密度=放电能量/电池质量,体积能量密度=放电能量/电池体积。
92.表1
[0093][0094]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
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95]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特征:
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片的负极极片、隔膜和正极极片,其中,所述正极极片为n个,所述负极极片为n+1个,n为≥2的整数,所述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设置隔膜,所述锂离子电池内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所述锂离子电池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还包括碳基负极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0-99重量份碳基负极材料和1-100重量份的硅基负极材料,其中,所述碳基负极材料选自石墨、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硅基负极材料选自硅或硅基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n=2-5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极片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的压实密度为1.2-1.6g/cm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石墨、硬碳、软碳中的至少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极极片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的压实密度为1.6-1.8g/cm3。8.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制备第一负极极片,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第一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烘干,辊压,制得第一负极极片,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b、制备第二负极极片,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第二负极浆料涂覆在集流体表面,烘干,辊压,制得第二负极极片,其中,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c、按锂电池的设计叠层,将隔膜、负极极片、隔膜、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隔膜依次叠片,内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制得锂离子电池。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依次叠片的负极极片、隔膜和正极极片,其中,所述正极极片为N个,所述负极极片为N+1个,N为≥2的整数,所述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设置隔膜,所述锂离子电池内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一负极极片,所述第一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包括硅基负极材料,所述锂离子电池外层的至少一个负极极片为第二负极极片,所述第二负极极片的活性物质为碳基负极材料。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通过内层和外层分别设置硅基负极材料和碳基负极材料,在保证电芯高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了电池的膨胀率,提升了电芯内部极片的浸润率,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吴洁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5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