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4
阅读:76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电源组件构成。其中,雾化器中的雾化芯是核心部件,雾化芯主要包括陶瓷雾化芯和导液棉雾化芯。由于现有雾化芯是一种以电加热方式将气溶胶生成基质汽化的装置,雾化芯中的加热元件和贴近加热元件的导液介质处于高温环境。多次使用后导液介质容易焦化炭化,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传输速度较慢,降低雾化芯的使用寿命,同时影响用户抽吸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溶胶生成基质传输速度较慢,降低雾化芯的使用寿命,影响用户抽吸口感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雾化芯,包括导液件和发热件,导液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导液层且具有一通孔;所述导液件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所述导液件的外侧面导流至所述通孔的表面;其中,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液层非平行设置且穿透每一个所述导液层;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通孔内,用于在通电时雾化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
5.其中,所述导液件包括第一导液件和第二导液件。第一导液件绕设于第二导液件的外围,用于加快纵向方向的导液,另外,第一导液件的此种设置方式可以避免第二导液件的剪裁缺口造成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泄漏的情况,提高安全性及雾化效率。第二导液件包括所述多个导液层,所述多个导液层层叠设置形成中空柱状体,所述通孔为平行于所述中空柱状体的轴向且垂直于所述导液层的直通孔。
6.其中,所述中空柱状体为中空圆柱体,所述中空圆柱体的高度为3-9mm,外径为5-12mm,内径为2-6mm。
7.其中,所述导液层为无纺布,所述无纺布的克重为60-500g。
8.其中,所述无纺布为亚麻无纺布、棉无纺布以及粘胶无纺布中的一种或多种。
9.其中,所述发热件包括螺旋设置的加热丝或环形设置的发热网,且与所述通孔的表面贴合。
10.其中,所述发热件包括螺旋加热部、第一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螺旋加热部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第一引线部,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的第一端内且连接所述螺旋加热部的第一端,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通孔外部,用于连接电源组件;第二引线部,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的第二端内且连接所述螺旋加热部的第二端,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通孔外部且从所述第二导液件的外侧面延伸至所述通孔的第一端的一侧,用于连接电源组件。
11.其中,所述雾化芯还包括导液支架,所述导液支架具有环形侧壁;多个所述导液层
沿所述环形侧壁的轴向层叠设置于所述环形侧壁内。
12.其中,所述导液支架还具有与所述环形侧壁连接的顶壁与底壁;多个所述导液层夹持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以使得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对多个所述导液层进行固定;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顶壁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出气孔。
13.其中,所述导液支架包括进液管、发热座和绝缘套,进液管具有所述环形侧壁和所述顶壁,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导流至导液件上;发热座具有所述底壁和套设于所述环形侧壁内的支撑体,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顶壁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出气孔。
1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和雾化芯。壳体具有容置腔,雾化芯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储液腔;所述雾化芯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来自所述储液腔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所述雾化芯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
1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三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电源组件,所述雾化器为上述的雾化器;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器连接,用于向所述雾化器供电。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雾化芯包括导液件和发热件,导液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导液层且具有一通孔;导液件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导液件的外侧面导流至通孔的表面。其中,通孔的延伸方向与导液层非平行设置且穿透每一个导液层;发热件设置于通孔内,用于在通电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将导液件设置为多个导液层层叠设置,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平行穿过导液件,进入导液件的通孔内,提高了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传输速度;同时导液件被浸泡后沿通孔延伸方向膨胀,不会挤占雾化器的气体通道,从而延长雾化芯的使用寿命,且不会对用户的抽吸口感产生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所示雾化器的s-s向的剖视图;
21.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剖视图;
22.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进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剖视图;
25.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导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整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27.图10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组装结构前视图;
28.图1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组装结构俯视图;
29.图1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整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30.图1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组装结构前视图;
31.图1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组装结构俯视图;
32.图15是现有技术中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5.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6.请参阅图15,图15是现有技术中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37.如图15所示,发热组件3包括导液体1和金属加热线圈/网2,金属加热线圈/网2设置于导液体1内部,用于对导液体1导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现有的导液体1为多层无纺布,通过将多层无纺布固定在治具上,然后对金属加热线圈/网2纵向包裹,最里层无纺布导液体1整个表面与金属加热线圈/网2全部贴合,多层无纺布导液体1包裹后需要进行裁剪。同时,现有的发热组件3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传输方向以垂直于无纺布导液体1表面的方向(即图15中横向箭头所指的穿透多层无纺布导液体1的方向)为主。
38.本技术发明人研究发现,现有无纺布发热组件3在组装时治具的使用不可或缺,且多层无纺布导液体1包裹后需要裁剪,这两步大大降低了装配效率;裁剪工序也影响了手工装配时的精度,造成不同发热组件3效果的不一致性。
39.现有发热组件3中多层无纺布导液体1对金属加热线圈/网2是纵向包裹的方式,最里层无纺布导液体1整个表面与金属加热线圈/网2全部贴合,气溶胶生成基质传输方向以垂直于无纺布导液体1表面的方向为主,且层数越多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传输速度就越慢。这个方向的传输速度比平行于无纺布表面的方向慢,气溶胶生成基质传输速度的不足很容易降低发热组件3的使用寿命。
40.无纺布导液体1处于挤压后的回弹和无纺布导液体1浸泡气溶胶生成基质后的体积膨胀,使得金属加热线圈/网2围成的中间气道4的空间被明显挤占,容易产生气溶胶生成基质堵塞中间气道4的情况,亦降低了发热组件3的使用寿命,对用户抽吸口感产生不利影响。
4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42.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该电子雾化装置100可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其中,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为植物草叶类基质或膏状基质等。具体的,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雾化器101和电源组件102。
44.其中,雾化器101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雾化、休闲吸食或美发领域等。该雾化器101具体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具体的,雾化器101可为以下任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器101,其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实施例中关于雾化器10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的描述,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下文。
45.电源组件102与雾化器101连接,用于向雾化器101供电。其中,雾化器101与电源组件102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以方便更换雾化器101,提高电源组件102的利用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组件102与雾化器101也可以是一体设置,本技术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46.请参考图2和图3,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雾化器的s-s向的剖视图。
47.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雾化器101,该雾化器101包括壳体10和雾化芯20。进一步,雾化器101还可以包括安装座23和密封件25等。
48.其中,壳体10具有容置腔40,雾化芯20设置于容置腔40内,并与壳体10的内壁面配合形成储液腔30,储液腔30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在具体实施例中,雾化芯20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来自储液腔3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气溶胶。储液腔30与壳体10之间形成雾化通道50,雾化通道50的一端形成吸嘴部24。吸嘴部24与雾化通道50连通,储液腔30环绕雾化通道50设置,容置腔40位于储液腔30远离吸嘴部24的一侧。储液腔30用于储存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壳体10可以由铝、不锈钢等金属制成,也可以由塑料制成,只需能够存储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不与之反应使其变质即可。储液腔30的形状和大小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雾化芯20和安装座23设置于容置腔40中,并将储液腔30封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壳体10、雾化芯20发热件21和安装座23共同配合围设形成储液腔30。雾化芯20的发热件21一端与雾化通道50连通,用于将加热雾化的液态气溶胶基质导入用户口中,发热件21的另一端固定于安装座23上。
49.安装座23可以包括安装顶座231和安装底座232。安装顶座231和安装底座232之间可以通过卡扣配合结构进行连接。例如,可以在安装顶座231上设置凸起,而在安装底座232上设置卡槽;或者在安装底座232上设置凸起,而在安装顶座231上设置卡槽。安装座23可以由塑料、陶瓷、不锈钢或者其他合金制成,只需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即可;安装座23的形状和大小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具体的,安装座23上设置有安装孔(图未示),安装孔用于设置顶针33;安装孔贯穿安装底座232且部分延伸至安装顶座231,发热件21通过顶针33与电源组件102电连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安装底座232远离储液腔30的一侧设置有开孔,开孔中设置有磁元件(图未示),雾化芯20通过磁吸力与电源组件102连接;在另一具体实施例
中,雾化芯20与电源组件102通过卡扣配合结构进行连接。
50.其中,雾化芯20具体可为以下任意一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芯20,其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关于雾化芯20的描述,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
51.请参阅图4至图7,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进液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剖视图。
52.雾化芯20包括发热件21、导液件22、进液管211和发热座214。导液件22通过进液管211和发热座214固定,与发热件21间隔设置,发热件21贴合于导液件22的内表面设置。
53.请参阅图5,进液管211为中空结构,在进液管211的侧壁上具有多个第一通孔210,发热件21设置于导液件22内部,第一通孔210与储液腔30连通,储液腔30中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第一通孔210进入进液管211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液管211可由铝、不锈钢等金属制成,也可以由塑料制成,只要不与气溶胶生成基质反应使其变质即可。进液管211的形状尺寸不限,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进液管211为中空圆柱状结构,四个第一通孔210沿着进液管211的周向等间隔设置。
54.在第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发热座214与进液管211连接以固定导液件22。具体的,发热座214可以全部容置在进液管211内部,与进液管211内壁抵接;发热座214也可以部分容置于在进液管211内部,部分设置于进液管211外部。在一实施方式中,发热座214包括发热底座218和支撑体215,发热底座218和支撑体215均为圆柱形。支撑体215为中空柱状且具有第二通孔216和导液槽217,第二通孔216和导液槽217分别与第一通孔210对应连通。具体的,两个第二通孔216和两个导液槽217沿着支撑体215的周向交替设置。具体的,第一通孔210,第二通孔216和导液槽217的大小和形状可跟实际需要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55.支撑体215容置于进液管211内,发热底座218部分容置于进液管211内,进液管211靠近发热底座218的一端与发热底座218过盈配合。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底座218具有第一凸缘2181和第二凸缘2182,第二凸缘2182设置于第一凸缘2181靠近支撑体215的一侧,第二凸缘2182与支撑体215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凸缘2181与支撑体215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即第二凸缘2182的直径小于第一凸缘2181的直径,进液管211靠近发热底座218的一端与第一凸缘2181的侧壁套接并与第一凸缘2181抵接,进液管211靠近发热底座218的一端与第二凸缘2182过盈配合。
56.导液件22设置于进液管211内部,与进液管211贴合设置,用于存储经第一通孔210流入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并将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导引至发热件21。在一实施例中,导液件22包括第一导液件221和第二导液件222,第一导液件221用于加快纵向方向的导液,另外,第一导液件的此种设置方式可以避免第二导液件的剪裁缺口造成气溶胶生成基质泄漏的情况,提高安全性及雾化效率。第二导液件222用于导油和储油。
57.具体的,第一导液件221设置于进液管211和支撑体215之间并与第二凸缘2182抵接,第二导液件222设置于支撑体215远离进液管211的一侧,并覆盖第二通孔216和导液槽217,储液腔30中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第一通孔210、第一导液件221、第二通孔216或导液槽217之后流入第二导液件222,然后被与第二导液件222贴合设置的发热件21加热雾化生成气溶胶,最后通过雾化通道50导入用户口中。
58.如图4至图6所示,发热座214和进液管211共同构成导液支架,用于安装导液件22
和发热件21。导液支架具有环形侧壁2110,第二导液件222的多个导液层223沿环形侧壁2110的轴向层叠设置于环形侧壁2110内。导液支架的环形侧壁2110可以为进液管211的环形侧壁和/或发热座214的支撑体215。
59.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导液支架(图未示)还具有与环形侧壁2110连接的顶壁2112与底壁2142,多个导液层223夹持在顶壁2112与底壁2142之间,使得顶壁2112与底壁2142对多个导液层223进行固定。底壁2142上开设有与第三通孔224连通的进气孔226,顶壁2112上开设有与第三通孔224连通的出气孔225。
60.具体的,第二实施例的进液管211和发热座214与第一实施例的进液管211和发热座214的结构有所不同。第二实施例的进液管211包括环形侧壁2110和顶壁2112;环形侧壁2110具有第一通孔210,顶壁2112具有出气孔225。进一步的,环形侧壁2110远离顶壁2112一端的外表面具有第一环形凸缘2116,且第一环形凸缘2116的顶面具有第一环形凹槽(图未示),用于设置第一密封圈2117。顶壁2112的外表面具有环形凸起2114,环形凸起2114的外侧面具有第二环形凹槽(图未示),第二环形凹槽用于设置第二密封圈2115。
61.发热座214包括发热底座218和支撑体215,其中,发热底座218具有通孔(图未示),通孔内具有第二环形凸缘(图未示)以作为底壁2142,第二环形凸缘中间形成进气孔226。第二环形凸缘设置于发热底座218靠近支撑体215的端部。
62.第二实施例的进液管211和发热座214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金属,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63.导液件22和发热件21设置于导液支架的环形侧壁2110、顶壁2112和底壁2142形成的空腔中。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导液层223形成的第二导液件22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通孔224的延伸方向相同,当第二导液件222被挤压、浸泡气溶胶生成基质后,其体积膨胀的方向为第三通孔224的延伸方向,因此设置顶壁2112和底壁2142可以对第二导液件222形成有效地夹持,防止第二导液件222向气流通道中延伸,挤占气流通道的空间。
64.进气孔226和出气孔225均与第三通孔224连通,方便进气和气体流通。同时进气孔226、出气孔225、第三通孔224和雾化通道50形成一个完整的气流通道,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的气溶胶可以从该气流通道中通过。
65.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芯20还包括绝缘套2143,用于对发热件21的引线212进行绝缘隔离。绝缘套2143设置于发热底座218的通孔内且位于该通孔远离支撑体215的端部。绝缘套2143采用硅胶、泡棉等材料。绝缘套2143具体包括两个凹槽2143a,使得发热件21的两个引线212可以一一设置在该两个凹槽2143a中,从而对发热件21的两个引线212进行绝缘隔离,防止两个引线212接触造成短路。
66.请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导液件的结构示意图。
67.第二导液件222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导液层223且具有第三通孔224;第二导液件222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第二导液件222的外侧面导流至第三通孔224的表面。其中,第三通孔224的延伸方向与导液层223非平行设置且穿透每一个导液层223。
68.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多个导液层223层叠设置形成中空柱状体,具体可以为中空圆柱体或者中空棱柱体。在本实施例中,中空柱状体为中空圆柱体,即,每个导液层223为圆环形。第三通孔224为平行于中空柱状体的轴向且垂直于导液层223的直通孔。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224设置为与中空柱状体的轴向平行,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以
平行于导液层223的方向进入第三通孔224中。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第三通孔224的延伸方向与导液层223的延伸方向是垂直的。第三通孔224的形状、尺寸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224为圆柱形。
69.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通孔224也可以为斜孔,其延伸方向可以不平行于中空柱状体的轴向,这样仍然能够实现将气溶胶生成基质导流进第三通孔224的技术效果。同时,第三通孔224可以设置于中空柱状体的中心位置或者非中心位置,中空柱状体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70.在一实施例中,导液层223为无纺布,无纺布的克重为60-500g,优选为大克重的无纺布,如采用180g以上的无纺布。采用克重较大的无纺布使得导液层223的密度更大,质量也更大,在安装时更加稳定、方便装配。无纺布可以为亚麻无纺布、棉无纺布以及粘胶无纺布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71.多层导液层223层叠设置形成的中空柱状体,在具体制作时,可以将多层无纺布堆叠在一起,使用刀具进行一体化剪裁成型。无纺布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等,优选为圆形,这样可以减少裁剪工序,同时不需要使用治具,即可将中空柱状体的第二导液件222与发热件21等部件进行装配,装配一致性高。
72.具体的,将多层无纺布的导液层223进行按压,统一裁剪第三通孔224,形成中空柱状体。本实施例中采用圆片堆叠的方式制作中空柱状体的第二导液件222,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传输方向比原有垂直缠绕的方式更加均匀。另外,圆片堆叠的方式还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传输方向由原有较慢的垂直于无纺布表面的方向,改为较快的平行于无纺布表面的方向,气溶胶生成基质传输效率大大提高,有利于延长雾化芯20的使用寿命。圆片堆叠形成的无纺布中空柱状体吸附气溶胶生成基质之后,横向尺寸稳定,膨胀方向为纵向,不会挤占第三通孔224的空间,即不会挤占雾化器101中间的气流通道的空间。相比原有垂直缠绕的导液件结构,中间气流通道的空间变大,雾化芯20的使用寿命和用户的抽吸口感均得到提升。
73.本实施例中,中空圆柱体的高度为3-9mm,外径为5-10mm,内径为2-6mm,可以理解,该中空圆柱体的内径即为第三通孔224的直径。无纺布中空柱状体的外径为5-12mm,能够便于裁剪与装配,第三通孔224的直径为2mm,与现有市面上的金属加热线圈或者金属发热网尺寸相匹配,金属加热线圈或者金属发热网可根据无纺布中空柱状体的厚度进行长度上的调整。
74.第一导液件221的设置方式可以为现有技术中通过无纺布进行垂直缠绕的方式,也可以设置为与第二导液件222相同的方式,即第一导液件221也可以设置为多层导液层223层叠设置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液件221为一层亚麻的无纺布,以实现避免原有的第二导液件222的剪裁缺口造成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情况。且,由于第一导液件221只有一层,因此其对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传输速率影响极小。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导液件222为导液层223层叠设置,没有剪裁缺口,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液件221也可以省略,从而减少安装步骤,更加便于雾化器101的组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液件221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第一导液件221加快纵向方向的导液功能即可,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75.请参阅图9至图11,图9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整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组装结构前视图;
图1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组装结构俯视图。
76.发热件21贴合设置在第二导液件222的第三通孔224中,用于在通电时加热雾化第二导液件222上存储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也就是说,发热件21设置于第二导液件222内部。
77.具体的,在第一实施例中,发热件21为金属加热线圈,包括螺旋设置的加热丝,且该加热丝与第三通孔224的表面贴合。即,发热件21需要被无纺布第二导液件222完全包围,使得发热件21能够加热第二导液件222导流至第三通孔22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78.发热件21包括螺旋加热部2121、第一引线部2122和第二引线部2123。第一引线部2122、螺旋加热部2121以及第二引线部2123依次连接。螺旋加热部2121设置于第三通孔224中,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第一引线部2122的一端设置于第三通孔224的第一端内,同时连接螺旋加热部2121的第一端,第一引线部212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三通孔224外部,用于连接电源组件102。
79.具体的,发热件21采用金属加热线圈,该金属加热线圈可以采用金属发热丝绕设形成螺旋加热部2121,螺旋加热部2121设置于第二导液件222的第三通孔224中,用于加热第二导液件222导流至第三通孔22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第一引线部2122和第二引线部2123分别连接在螺旋加热部2121的两端,由于第三通孔224平行于中空柱状体,第三通孔224的两端可以设置第一引线部2122和第二引线部2123。具体来说,第一引线部2122的一端设置于第三通孔224远离电源组件102的一端,另一端从第二导液件222的外表面延伸至靠近电源组件102的一端。第二引线部2123的一端设置于第三通孔224靠近电源组件102的一端内且连接螺旋加热部2121的第二端,第二引线部2123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三通孔224外部,用于连接电源组件102,使得电源组件102可以为发热件21供电。具体的,通过顶针33与电源组件102连接,以将发热件21与电源组件102连通,从而使得电源组件102向发热件21供电。螺旋加热部2121具体可以采用发热丝绕设为圆柱形,其高度与第三通孔224的高度可以相同或者稍高于第三通孔224的高度。第一引线部2122和第二引线部2123可以沿第三通孔224的轴向设置,且第二引线部2123可以设置在绝缘套2143内,以与第一引线部2122进行绝缘,防止短路。
80.请参阅图12至图14,图1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整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组装结构前视图;图1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件和第二导液件的组装结构俯视图。
81.在第二实施例中,发热件21为环形设置的发热网。
82.具体的,发热网环形设置于第二导液件222的第三通孔224内,且与第三通孔224的内表面完全贴合设置,以使得该发热网能够对第三通孔22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该发热网可以为金属发热网,具体的,发热件21的材料可为金、银、铜、铂、铝等非铁磁性材料,也可为铁、镍铬铁合金、镍基耐腐蚀合金等铁磁性材料。发热件21的形状可为长条形、s型等栅格网状,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发热件2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导液件222的外表面,发热件21的结构做相应改变,能够实现雾化液体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气溶胶即可。
83.发热件21为环形设置的发热网时,发热网沿着周向的两端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电极(图未示)触电,靠近电源组件102的一侧也可以连接第一引线部2122和第二引线部2123,
具体设置方式与金属加热线圈中的设置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84.本技术公开的雾化芯包括导液件和发热件,导液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导液层且具有一通孔;导液件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导液件的外侧面导流至通孔的表面。其中,通孔的延伸方向与导液层非平行设置且穿透每一个导液层;发热件设置于通孔内,用于在通电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将导液件设置为多个导液层层叠设置,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平行穿过导液件,进入导液件的通孔内,提高了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传输速度;同时导液件被浸泡后沿通孔延伸方向膨胀,不会挤占雾化器的气体通道,从而延长雾化芯的使用寿命,且不会对用户的抽吸口感产生不利影响。
8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液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导液层且具有一通孔;所述导液件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所述导液件的外侧面导流至所述通孔的表面;其中,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液层非平行设置且穿透每一个所述导液层;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通孔内,用于在通电时雾化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件包括第一导液件和第二导液件,其中:第一导液件,绕设于第二导液件的外围;第二导液件包括所述多个导液层,所述多个导液层层叠设置形成中空柱状体,所述通孔为平行于所述中空柱状体的轴向且垂直于所述导液层的直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柱状体为中空圆柱体,所述中空圆柱体的高度为3-9mm,外径为5-12mm,内径为2-6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层为无纺布,所述无纺布的克重为60-500g。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为亚麻无纺布、棉无纺布以及粘胶无纺布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螺旋设置的加热丝或环形设置的发热网,且与所述通孔的表面贴合。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螺旋加热部,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以加热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第一引线部,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的第一端内且连接所述螺旋加热部的第一端,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通孔外部,用于连接电源组件;第二引线部,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的第二端内且连接所述螺旋加热部的第二端,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通孔外部且从所述第二导液件的外侧面延伸至所述通孔的第一端的一侧,用于连接电源组件。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还包括导液支架,所述导液支架具有环形侧壁;多个所述导液层沿所述环形侧壁的轴向层叠设置于所述环形侧壁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支架还具有与所述环形侧壁连接的顶壁与底壁;多个所述导液层夹持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以使得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对多个所述导液层进行固定;所述底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顶壁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出气孔。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支架包括:进液管,具有所述环形侧壁和所述顶壁,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导流至导液件上;发热座,具有所述底壁和套设于所述环形侧壁内的支撑体。1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容置腔;雾化芯,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储液腔;所述雾化芯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来自所述储液腔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所述雾化芯为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
12.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器;所述雾化器为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器;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器连接,用于向所述雾化器供电。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芯包括导液件和发热件,导液件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导液层且具有一通孔;所述导液件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所述导液件的外侧面导流至所述通孔的表面。其中,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液层非平行设置且穿透每一个所述导液层;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通孔内,用于在通电时雾化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将导液件设置为多个导液层层叠设置,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平行穿过导液件,进入导液件的通孔内,提高了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传输速度;同时导液件被浸泡后沿通孔延伸方向膨胀,不会挤占雾化器的气体通道,从而延长雾化芯的使用寿命,且不会对用户的抽吸口感产生不利影响。且不会对用户的抽吸口感产生不利影响。且不会对用户的抽吸口感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黄光熙 程志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门思摩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5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上一篇:视频推荐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下一篇:电池充电电路与方法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