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4 阅读:60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转向柱,更详细地讲,涉及如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没有伸缩操作距离的限制,能够增大驾驶室的空间利用性。


背景技术:

2.一般,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具有如下功能:能够根据驾驶员的身高或体型,调节转向盘的突出程度和倾斜的角度。通过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这种伸缩(telescope)和倾斜(tilt)功能,驾驶员能够顺利地进行转向操作。
3.以往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由转向轴、外壳以及基架构成,上述转向轴的一端插管结合在中空轴内部,在另一端结合转向盘,上述外壳容纳中空轴和转向轴,上述基架将外壳结合到车体。
4.尤其,以往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包括向与中空轴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螺旋轴、用于使螺旋轴与中空轴连接的多个结合部件以及使螺旋轴旋转的电机,随着螺旋轴旋转,螺旋轴、转向轴及转向盘一起在轴向上移动,从而执行伸缩功能。
5.但是,以往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存在如下问题:伸缩操作距离根据在中空轴的侧部所具备的螺旋轴的长度而被限制,制造时需要很多配件。
6.进而,以往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为了增加伸缩操作距离而需要增加螺旋轴的长度。由此,转向柱的制造费用进一步增加,存在容易引起螺旋轴的折弯和弯曲这种结构性缺陷的问题。
7.另外,随着最近自动驾驶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得到普及,为了在自动驾驶情况下提高驾驶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要求用于扩大驾驶员可利用的驾驶室空间的方案。
8.但是,以往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还需要用于在转向轴的侧部具备螺旋轴的空间,由于伸缩操作距离存在限制,因此存在驾驶员在驾驶室中可利用的空间被限制的问题。
9.由此,迫切地需要开发如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伸缩操作距离没有限制,能够减少制造费用,能够增加驾驶室的空间利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10.技术问题
11.本发明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用于调节转向盘突出程度的伸缩功能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12.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伸缩操作距离没有限制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13.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制造费用及结构性缺陷的产生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14.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增大驾驶室的空间利用性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15.本发明的课题不限定于以上提及的课题,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从以下的记载明确
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课题。
16.技术方案
17.根据本发明的一侧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包含:外壳,具备在车辆内部,在一侧形成有开口;中空轴,设置在所述外壳,能够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向轴向移动;辊,具备能够对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进行加压的外周面;执行器,提供能够使所述辊旋转的驱动力;以及第1轴,设置于所述中空轴内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与所述中空轴一起移动,当所述辊旋转时,所述中空轴及所述第1轴通过在所述中空轴与所述辊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移动。
18.此时,还可以包含:支承部件,对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面进行加压,以支承所述中空轴。
19.此时,所述支承部件可以以所述中空轴为中心与所述辊相对配置。
20.此时,可以具有多个所述支承部件。
21.此时,所述多个支承部件可以包含沿着所述轴向排列的第1支承部件及第2支承部件。
22.此时,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第1支承部件及第2支承部件可以以所述辊为中心分别配置在前后方。
23.此时,所述支承部件可以包含:滑动衬套,对所述中空轴进行支承;以及弹性部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滑动衬套能够支承所述中空轴。
24.此时,可以在所述外壳沿着所述轴向形成有贯通孔,所述中空轴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辊通过所述贯通孔对所述中空轴进行加压。
25.此时,所述辊的旋转轴可以与所述第1轴彼此垂直排列。
26.此时,可以在所述辊的所述外周面具备摩擦部件。
27.此时,可以在所述辊的所述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面对应的槽。
28.此时,还可以包含:变速器,将所述执行器与所述辊连接。
29.此时,可以在所述第1轴与所述中空轴之间具备轴承。
30.此时,还可以包含:第2轴,与所述第1轴的一端花键联接。
31.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包含:外壳,具备在车辆内部,在一侧形成有开口;中空轴,设置在所述外壳,能够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向轴向移动,在外周面沿着所述轴向形成有第1齿轮;第2齿轮,与所述第1齿轮结合;执行器,提供能够使所述第2齿轮旋转的驱动力;以及第1轴,设置于所述中空轴内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与所述中空轴一起移动,当所述第2齿轮旋转时,所述中空轴及所述第1轴通过与所述第2齿轮结合的所述第1齿轮而移动。
3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包含:外壳,具备在车辆内部,在一侧形成有开口;中空轴,设置在所述外壳,能够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向轴向移动,在一侧沿着所述轴向形成有加压部;辊,具备能够对所述中空轴的所述加压部进行加压的外周面;执行器,提供能够使所述辊旋转的驱动力;以及第1轴,设置在所述中空轴内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与所述中空轴一起移动,当所述辊旋转时,所述中空轴及所述第1轴通过在所述中空轴的所述加压部与所述辊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移动。
33.发明效果
34.根据上述的结构,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形成为能够在一端结合转向盘的第1轴能够与中空轴一起沿着轴向移动,从而能够执行调节转向盘突出程度的伸缩功能。
35.另外,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通过随着对中空轴的外周部进行加压的辊旋转而在中空轴与辊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中空轴及第1轴移动,因此伸缩操作距离没有限制。
36.另外,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不包括螺旋轴及将螺旋轴与中空轴结合的多个部件,能够利用辊来执行伸缩功能,因此能够减少所需的部件个数和制造费用,能够最少化结构性缺陷的产生。
37.另外,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利用辊及执行器来简单且紧凑地构成伸缩单元,因此能够最小化用于执行伸缩功能所需的空间,不需要用于具备轴的单独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驾驶室的空间利用性。
38.应理解为,本发明效果不限定于上述的效果,还包含能够从记载于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或权利要求的发明结构推论的所有效果。
附图说明
39.图1及图2是从彼此不同的角度观察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立体图。
40.图3是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分解立体图。
41.图4是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剖视图。
42.图5是放大图2的

a’部分的图。
43.图6和图7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操作过程的图,图6是示出转向轴随着辊旋转而向外壳的外侧突出的状态的图,图7是示出转向轴随着辊旋转而向外壳的内侧插入的状态的图。
44.图8是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立体图。此时,为了说明发明而未图示基架。
45.图9是放大图8的

b’部分的图。为了说明发明,以分解的状态示出外壳、支承部件、弹性部件及结合部件。
46.图10是从其他角度观察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支承部件、弹性部件及结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47.图11是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中空管、外壳、支承部件、弹性部件、结合部件及基架的剖视图。
48.图12是放大基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49.图13是图12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辊及中空轴的剖视图。为了说明发明,将辊与中空轴稍微分开示出。
50.图14是基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立体图。
51.图15是图14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中空轴、第1齿轮及第2齿轮的剖视图。
52.附图标记说明
53.1: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
10:基架
54.20:外壳
ꢀꢀꢀꢀꢀꢀꢀꢀꢀꢀꢀꢀꢀꢀꢀꢀꢀꢀꢀ
30:中空轴
55.40:第1轴
ꢀꢀꢀꢀꢀꢀꢀꢀꢀꢀꢀꢀꢀꢀꢀꢀꢀꢀ
50:第2轴
56.60:辊
ꢀꢀꢀꢀꢀꢀꢀꢀꢀꢀꢀꢀꢀꢀꢀꢀꢀꢀꢀꢀꢀ
70:第1支承部件
57.80:第2支承部件
ꢀꢀꢀꢀꢀꢀꢀꢀꢀꢀꢀꢀ
90、92、94: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58.以下,参照附图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的方式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实现,不限定于此处说明的实施例。为了明确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省略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构成要素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
59.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词语和用语不应限定解释为通用或字典上的含义,按照发明人为了以最佳的方法说明自己的发明而能够定义用语和概念的原则,应解释为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
60.在本说明书中,应理解为,“包括”或“具备”等用语旨在说明存在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不事先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其他可能性。
61.关于某构成要素位于其他构成要素的“前方”、“后方”、“上部”或“下部”,除非有特殊情况,不仅包括与其他构成要素直接相邻而配置于“前方”、“后方”、“上部”或“下部”的情况,还包括在其之间还配置其他构成要素的情况。另外,关于某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连接”,除非有特殊情况,不仅包括彼此直接连接的情况,还包括彼此间接地连接的情况。
62.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涉及如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形成为,第1轴能够与中空轴一起沿着轴向移动,并且第1轴和中空轴通过随着辊对中空轴的外周部进行加压并旋转而在中空轴与辊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移动,从而能够执行操作距离无限制的伸缩功能。
63.另外,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涉及如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利用辊和执行器简单且紧凑地构成伸缩单元,从而能够减少制造费用且提高驾驶室的空间利用性。
64.以下,在对附图进行说明时,将图1所示的坐标轴规定为基准来对各方向进行说明。更具体地,将z轴的正方向规定为上侧且将z轴的负方向规定为下侧。将y轴的正方向规定为前方且将y轴的负方向规定为后方来进行说明。将x轴的正方向规定为左侧,将x轴的负方向规定为右侧。
65.图1和图2是从彼此不同的角度观察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剖视图。图5是放大图2的

a’部分的图。
66.参照图1至图4,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可以包含基架10、外壳20、中空轴30、第1轴40、第2轴50、辊60及执行器66。
67.参照图1,基架10的一侧设置在车辆的框架(未图示)。在基架10可以具备结合螺栓的多个孔,以能够结合到车辆框架。
68.参照图2至图4,在基架10的另一侧结合外壳20。基架10能够在车辆内部提供具备
外壳20至执行器66的空间。
69.外壳20由外壳主体22、辊结合部26及变速器结合部28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主体22构成为在内部具备容纳空间的圆筒形状。
70.此时,外壳主体22向一方向、即以图2为基准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第1轴线(c1)方向延伸形成。在外壳主体22的前方部和后方部形成有向第1轴线(c1)方向形成的第1开口221及第2开口222。
71.参照图4,外壳主体22内部的容纳空间通过第1开口221及第2开口222与外部连通。外壳20将中空轴30、第1轴40及第2轴50容纳在内部来进行保护。另外,外壳20提供设置辊60及执行器66的基底。
72.中空轴30具有与外壳主体22的内径相同或稍小的外径,在第1轴线(c1)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由此,中空轴30的一端能够通过第1开口221插入设置在外壳主体22的内部。
73.此时,中空轴30被设置为能够通过外壳主体22的第1开口221向第1轴线(c1)方向移动。另外,被配置为,中空轴30的另一端向外壳主体22的外侧突出。
74.即,中空轴3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容纳在外壳主体22的内部空间。在中空轴30的两端分别具备第3开口31和第4开口33。中空轴30的内部能够通过第3开口31和第4开口33与外部连通。
75.第1轴40在第1轴线(c1)的方向上排列,由形成为中空的管型部件构成。此时,能够在第1轴40的一端、即以图3为基准在前端结合驾驶员能够操作的转向盘(未图示)。随着驾驶员对转向盘进行操作,第1轴40能够与转向盘一起旋转。
76.第1轴40的外径与中空轴30的内径相同或小。由此,第1轴40能够设置在中空轴30的内部。此时,第1轴40的一端部向中空轴30的外侧突出。
77.此时,在中空轴30的内周部与第1轴40的外周部之间设置有多个轴承90、92。此时,多个轴承90、92包含第1轴承90及第2轴承92。
78.在本实施例中,第1轴承90设置在第3开口31,第2轴承92设置在与第1轴40的另一端部相邻的位置。此时,第1轴承90及第2轴承92能够由滚珠轴承构成。
79.由此,第1轴40被设置为,能够在中空轴30的内部相对于中空轴30以第1轴线(c1)为中心进行相对旋转,并且能够与中空轴30一起向第1轴线(c1)的方向移动。
80.再次参照图3和图4,在第1轴40的另一端部结合第2轴50。此时,第2轴50以与第1轴40同轴排列的方式沿着第1轴线(c1)方向排列。
81.第1轴40的内径与第2轴50的直径相同或大。由此,第2轴50的一端部能够插入到第1轴40的内侧。在本实施例中,第1轴40与第2轴50彼此花键联接,以使第2轴50能够引入到第1轴40的内侧,或者向第1轴40的外侧引出。
82.更具体地,在第1轴40的内周面41中的另一侧部,在第1轴40的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引导槽43,在第2轴50的外周面,在第2轴50的长度方向上形成有与引导槽43对应的多个引导突起52。
83.随着第2轴50沿着第1轴线(c1)的方向插入到第1轴40的内侧,引导突起52与引导槽43能够彼此咬合结合。由此,第1轴40与第2轴50能够以第1轴线(c1)为中心一起旋转的同时能够沿着第1轴线(c1)的方向相对地移动。
84.驾驶员能够对转向盘进行操作来使第1轴40以第1轴线(c1)为中心旋转,从而能够
将转向力传递给第1轴40,第1轴40能够将通过转向盘输入来的转向力传递给第2轴50。第2轴50能够通过传递来的转向力而以第1轴线(c1)为中心进行旋转。
85.由此,第1轴40能够向第2轴50传递转向力(转向扭矩),并且第1轴40与第2轴50沿着第1轴线(c1)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从而能够调节第1轴40及第2轴50之间的相对距离。基于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能够利用这样的动作来执行后述的伸缩功能。
86.再次参照图3及图4,第2轴50的一端在通过中空轴30的第4开口33插入到中空轴30的内侧之后,通过上述的方式与第1轴40的另一端部花键联接。此时,第2轴50的另一端向中空轴30的外侧突出。
87.参照图4,中空轴30、第1轴40及第2轴50容纳在外壳主体22的内部。中空轴30及第1轴40以能够通过第1开口221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外壳20。此时,中空轴30及第1轴40的一端部通过第1开口221向外壳主体22的外侧突出。
88.第2轴50的另一端部、即以图4为基准的后端部,通过外壳主体22的第2开口222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在第2开口222设置第3轴承94。此时,第3轴承93能够由滚珠轴承构成。
89.由此,第2轴50能够相对于外壳20以第1轴线(c1)为中心进行相对旋转,但被固定为不能在第1轴线(c1)的方向上进行相对运动。
90.通过上述的结合关系,第1轴40及第2轴50能够一起以第1轴线(c1)为中心进行旋转,且能够相对于外壳20和中空轴30进行相对旋转。虽然第1轴40及中空轴30能够相对于外壳20及第2轴50在第1轴线(c1)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但是第2轴50与外壳20的相对位置在第1轴线(c1)方向上被固定。
91.由此,在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中,第1轴40及中空轴30能够沿着第1轴线(c1)方向相对于第2轴50及外壳20移动,因此能够执行调节转向盘突出程度的伸缩功能。
92.参照图2及图5,在外壳主体22的一侧、即在以图2为基准的下侧,具备辊60、执行器66及变速器68。在辊60的中心具备辊旋转轴部件64。
93.在本实施例中,辊旋转轴部件64与第2轴线(c2)平行排列,能够以第2轴线(c2)为中心进行旋转。辊旋转轴部件64的一端通过辊结合部26可旋转地与外壳主体22结合。
94.具备变速器68。变速器68通过变速器结合部28结合在外壳主体22的一侧。在变速器68的一侧结合辊旋转轴部件64的另一端,在另一侧结合能够通过执行器66旋转的执行器旋转轴部件67。此时,执行器66能够由电动机构成。
95.通过执行器66产生的驱动力能够通过执行器旋转轴部件67、变速器68及辊旋转轴部件64传递给辊60。此时,变速器68适当地转换执行器旋转轴部件67的旋转速度及旋转角度并传递给辊旋转轴部件64。由此,在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中,能够更精密地调整辊60的旋转速度和旋转角度。
96.参照图2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主体22的下侧部沿着第1轴线(c1)方向具备辊孔223。辊60能够通过辊孔223对中空轴30的外周部进行加压。
97.此时,第1轴线(c1)与第2轴线(c2)彼此垂直排列。由此,随着辊60以第2轴线(c2)为中心旋转,在辊60的外周面与中空轴30的外周部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与第1轴线(c1)方向平行地作用,从而能够使中空轴30和第1轴40向第1轴线(c1)方向移动。
98.如上所述,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利用辊60、执行器66及变速器68简单且紧凑地构成用于使第1轴40及中空轴30移动的伸缩单元,从而能够减少施加到外壳20及车辆的负荷,提高驾驶室的空间利用性。
99.另外,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不需要为了执行伸缩功能而包含单独的螺旋轴,不产生如螺旋轴的弯曲及折弯等的结构性缺陷。
100.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大辊60与中空轴30之间的摩擦力,在辊60的外周面具备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摩擦部件62。例如,摩擦部件62能够由在外周部形成有花纹的轮胎构成。
101.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执行伸缩功能的过程。
102.图6及图7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操作过程的图,图6是示出转向轴随着辊旋转而向外壳外侧突出的状态的图,图7是示出转向轴随着辊旋转而插入到外壳内侧的状态的图。
103.参照图6,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辊60,能够对中空轴30的外周面进行加压并以图6为基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辊60与中空轴3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能够使中空轴30向第1轴线(c1)方向移动。由此,第1轴40能够与中空轴30一起向第1轴线(c1)方向移动,通过第1开口221向外壳主体22的外侧突出。
104.此时,第2轴50不能相对于外壳主体22向第1轴线(c1)方向相对移动,因此随着第1轴40及中空轴30向第1轴线(c1)方向移动,第2轴50向第1轴40及中空轴30的外侧引出。
105.参照图7,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辊60,能够对中空轴30的外周面进行加压并以图7为基准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在辊60与中空轴3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能够使中空轴30向第1轴线(c1)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由此,第1轴40能够与中空轴30一起向第1轴线(c1)方向的反方向移动,通过第1开口221插入到外壳主体22的内侧。
106.此时,第2轴50不能相对于外壳20向第1轴线(c1)方向相对移动,因此随着第1轴40及中空轴30向第1轴线(c1)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第2轴50引入到第1轴40及中空轴30的内侧。
107.如上所述,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利用辊60的旋转来调节伸缩距离,因此伸缩操作距离没有限制。即,伸缩操作距离不由螺旋轴的长度决定。
108.图8是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立体图。此时,为了说明发明而未图示基架。图9是放大图8的

b’部分的图。为了说明发明,以分解的状态示出外壳、支承部件、弹性部件及结合部件。图10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支承部件、弹性部件及结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图1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中空管、外壳、支承部件、弹性部件、结合部件及基架的剖视图。
109.参照图4及图8,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还可以包含支承部件70、80。支承部件70、80以一侧与中空轴30的外周部相接并支承中空轴30的方式设置在外壳主体22。此时,可以设置多个支承部件70、80,多个支承部件70、80能够包含第1支承部件70及第2支承部件80。
110.第1支承部件70及第2支承部件80以中空轴30为中心与辊60相对配置。即,以图4为基准,第1支承部件70及第2支承部件80以与配置在中空轴30的下侧的辊60相对的方式配置在中空轴30的上侧。
111.由此,支承部件能够对抗辊60向上侧方向对中空轴30进行加压的力,提供向下侧方向对中空轴30进行加压的反作用力,能够在中空轴30与辊60之间产生垂直抗力及摩擦力。
112.参照图4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1支承部件70及第2支承部件80沿着中空轴30的轴向(第1轴线(c1)的方向)排列。此时,从第1轴线(c1)的方向观察时,第1支承部件70及第2支承部件80以辊60为中心(l1)分别配置在前方(l2)和后方(l2)。
113.第1支承部件70及第2支承部件80在辊60的前方和后方分别支承中空轴30,从而能够防止中空轴30由于辊60对中空轴30进行加压的力而倾斜。
114.由此,第1支承部件70及第2支承部件80能够维持中空轴30的水平。因此,外壳20的内周面与中空轴30不会碰撞并产生干扰,因此能够防止由干扰引起的噪音、振动及中空轴30的损伤。
115.参照图9及图10,第1支承部件70能够由滑动衬套72、盘簧76及结合部件78构成。滑动衬套72由与中空轴30的外周部相接的圆盘形状的部件构成。
116.在滑动衬套72的一个面、即以图9为基准的上表面形成有结合突起722。结合突起722在滑动衬套72的外侧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具有直径比滑动衬套72小的圆形截面。
117.在滑动衬套72的另一面、即以图10为基准的下表面形成有与中空轴30对应的接触面721,以能够与中空轴30的外周部面接触。在接触面721的中央,在与中空轴30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形成有中央槽723。
118.在滑动衬套72的侧部形成有第1突出部73及第2突出部74。此时,第1突出部73及第2突出部74以滑动衬套72为中心相对配置,沿着形成有中央槽723的方向配置。
119.例如,以图9为基准,第1突出部73及第2突出部74能够形成在滑动衬套72的前方和后方。第1突出部73及第2突出部74向滑动衬套72的外侧延伸形成之后,向上侧方向弯曲形成。
120.在滑动衬套72的一侧可以具备弹性部件。此时,弹性部件能够由盘簧76构成。盘簧76通过滑动衬套72的结合突起722插入到中央孔761,从而与滑动衬套72结合。
121.以盘簧76为中心,在滑动衬套72的相反侧配置结合部件78。结合部件78具有预定厚度,由一个表面与盘簧76相接的圆柱形状的部件构成。在结合部件78的外周面可以形成有第1螺纹(未图示)。
122.参照图9及图11,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主体22形成有能够结合第1支承部件70的结合孔224。在结合孔224中插入滑动衬套72以使接触面721与中空轴30相接之后,依次插入并配置盘簧76及结合部件78。
123.在结合孔224的侧部形成有槽,以使滑动衬套72的第1突出部73及第2突出部74能够插入。由此,能够调整滑动衬套72的排列,以使滑动衬套72的中央槽723的形成方向与中空轴30的轴向平行,能够提高组装性。
124.在结合孔224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第1螺纹咬合的第2螺纹(未图示)。调节第1螺纹及第2螺纹啮合的区间的长度,控制结合部件78插入到结合孔224内侧的深度,从而能够调节滑动衬套72及盘簧76对中空轴30的外周面进行加压的力的大小。
125.另一方面,第2支承部件80能够与第1支承部件70同样形成,能够通过与第1支承部件70相同的结合结构设置在外壳20,因此省略对第2支承部件80的说明。
126.另一方面,再次参照图2及图3,外壳20通过外壳旋转轴部件24可旋转地与基架10结合。在基架10的另一侧具有包围外壳20的侧部且向外壳20侧突出的第1结合部12。此时,第1结合部12以外壳20为中心对称形成。
127.在外壳主体22的一侧形成有第2结合部23,该第2结合部23在与第1轴线(c1)构成预定角度并延伸之后,与外壳主体22的延伸方向(第1轴线(c1)的方向)平行延伸。此时,第2结合部23以第1轴线(c1)为中心对称。
128.外壳旋转轴部件24设置为同时贯通第1结合部12及第2结合部23。此时,外壳旋转轴部件24与垂直于第1轴线(c1)的第3轴线(c3)平行排列。由此,外壳20及设置于外壳20的第1轴40能够以第3轴线(c3)为中心相对于基架10进行枢轴旋转。
129.另外,外壳旋转轴部件24具有与第1结合部12及第2结合部23的第3轴线(c3)方向的厚度对应的长度。此时,外壳旋转轴部件24以外壳20为中心对称。由此,即使第2轴50通过外壳主体22的第2开口222向外壳20的外侧突出,外壳旋转轴部件24与第2轴50之间也不会产生干扰。
130.另一方面,在外壳20的一侧可以具备能够使外壳20以第3轴线(c3)为中心枢轴旋转的倾斜装置(未图示)。倾斜装置能够设置在基架10或车辆的内部。
131.此时,倾斜装置能够由提供使外壳20及设置在外壳20的第1轴40旋转的动力的公知的电机及变速装置构成。由此,基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能够同时执行对具备在第1轴40的一端的转向盘倾斜的角度进行调节的倾斜功能。
132.以下,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及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基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及第3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除了辊、齿轮及中空轴以外,其他结构能够由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构成,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对本发明的基于第2实施例及第3实施例的辊、齿轮及中空轴进行说明。
133.图12是放大基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辊及中空轴的剖视图。为了说明发明,将辊与中空轴稍微分开示出。
134.参照图12及图13,在基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的辊60’的外周面,沿着辊60’的周向形成有槽62’。此时,辊60’的槽62’具有与中空轴30’的外周部形状对应的形状。
135.中空轴30’的外周部相接并安置在形成于辊60’的槽62’的内侧面61’。由此,辊60’的外周面与中空轴30’的外周部相接的面积能够增加。
136.因此,基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的辊60’能够更稳定地对中空轴30’的外周部进行加压,通过执行器66’产生的驱动力能够有效地转换为能够产生中空轴30’的轴向移动的摩擦力。
137.另一方面,在基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辊60’的槽62’内侧,能够具备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摩擦部件(未图示)。摩擦部件能够增大辊60’与中空轴30’之间的摩擦力。
138.图14是基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立体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中空轴、第1齿轮及第2齿轮的剖视图。
139.参照图14及图15,基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1”能够包含第1齿轮32”及第2齿轮60”。此时,第1齿轮32”及第2齿轮60”能够由公知的齿轮部件构成。例如,第
1齿轮32”能够由齿条构成,第2齿轮60”能够由直齿圆柱齿轮构成。
140.第1齿轮32”沿着中空轴30”的轴向形成在中空轴30”的外周部。当然,第1齿轮32”能够沿着与中空轴30”的轴向不同的方向形成,以使中空轴30”能够沿着与轴向不同的方向移动。
141.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第1齿轮32”具备在中空轴30”的一侧部、即以图14为基准的中空轴30”的下侧部。在外壳20”中,在与第1齿轮32”对应的位置,向中空轴30”的轴向形成有齿轮孔223”。
142.第2齿轮60”配置于中空轴30”及外壳20”的一侧。此时,第2齿轮60”能够通过外壳20”的齿轮孔223”与中空轴30”的第1齿轮32”结合。在第2齿轮60”的中心形成有齿轮轴64”。齿轮轴64”向与中空轴30”垂直的方向排列。
143.具备变速器68”。变速器68”能够设置在外壳20”的一侧。在变速器68”的一侧能够结合齿轮轴64”,在另一侧能够结合执行器66”。
144.执行器66”产生驱动力,能够通过变速器68”及齿轮轴64”使第2齿轮60”旋转。随着第2齿轮60”通过执行器66”向一方向旋转,与第2齿轮60”咬合的第1齿轮32”能够向中空轴30”的轴向或与其相反的方向受力。
145.即,第2齿轮60”能够通过第1齿轮32”将在执行器66”中产生的驱动力传递给中空轴30”。由此,第1齿轮32”、中空轴30”及第1轴40”能够通过第1开口221”向外壳20”的内侧或外侧移动。
146.如以上所述,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以转向盘所结合的第1轴能够与中空轴一起向轴向移动的方式构成,从而能够执行对转向盘突出程度进行调节的伸缩功能。
147.另外,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以轴为中心旋转的辊或齿轮使中空轴及第1轴向轴向移动来执行伸缩功能,从而能够执行操作距离没有限制的伸缩功能。
148.另外,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利用辊或齿轮的旋转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来执行伸缩功能,不需要以往的螺旋轴,因此能够减少所需部件的个数和制造费用,能够最小化如轴的弯曲这种结构性缺陷的产生可能性,能够提高驾驶室的空间利用性。
149.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思想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给出实施例,理解本发明思想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相同思想的范围内容易通过构成要素的附加、变形、删除、增加等来给出其他实施例,而这也应属于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包含:外壳,具备在车辆内部,在一侧形成有开口;中空轴,设置在所述外壳,能够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向轴向移动;辊,具备能够对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进行加压的外周面;执行器,提供能够使所述辊旋转的驱动力;以及第1轴,设置于所述中空轴内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与所述中空轴一起移动,当所述辊旋转时,所述中空轴及所述第1轴通过在所述中空轴与所述辊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还包含:支承部件,对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面进行加压,以支承所述中空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所述支承部件以所述中空轴为中心与所述辊相对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具有多个所述支承部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所述多个支承部件包含沿着所述轴向排列的第1支承部件及第2支承部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第1支承部件及第2支承部件以所述辊为中心分别配置在前后方。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所述支承部件包含:滑动衬套,对所述中空轴进行支承;以及弹性部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滑动衬套能够支承所述中空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在所述外壳沿着所述轴向形成有贯通孔,所述中空轴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辊通过所述贯通孔对所述中空轴进行加压。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所述辊的旋转轴与所述第1轴彼此垂直排列。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在所述辊的所述外周面具备摩擦部件。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在所述辊的所述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面对应的槽。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还包含:变速器,将所述执行器与所述辊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在所述第1轴与所述中空轴之间具备轴承。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中,还包含:
第2轴,与所述第1轴的一端花键联接。15.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包含:外壳,具备在车辆内部,在一侧形成有开口;中空轴,设置在所述外壳,能够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向轴向移动,在外周面沿着所述轴向形成有第1齿轮;第2齿轮,与所述第1齿轮结合;执行器,提供能够使所述第2齿轮旋转的驱动力;以及第1轴,设置于所述中空轴内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与所述中空轴一起移动,当所述第2齿轮旋转时,所述中空轴及所述第1轴通过与所述第2齿轮结合的所述第1齿轮而移动。16.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包含:外壳,具备在车辆内部,在一侧形成有开口;中空轴,设置在所述外壳,能够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向轴向移动,在一侧沿着所述轴向形成有加压部;辊,具备能够对所述中空轴的所述加压部进行加压的外周面;执行器,提供能够使所述辊旋转的驱动力;以及第1轴,设置在所述中空轴内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与所述中空轴一起移动,当所述辊旋转时,所述中空轴及所述第1轴通过在所述中空轴的所述加压部与所述辊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移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基于本发明的一侧面的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包含:外壳,具备在车辆内部,在一侧形成有开口;中空轴,设置在所述外壳,能够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向轴向移动;辊,具备能够对所述中空轴的外周部进行加压的外周面;执行器,提供能够使所述辊旋转的驱动力;以及第1轴,设置于所述中空轴内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中空轴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与所述中空轴一起移动,当所述辊旋转时,所述中空轴及所述第1轴通过在所述中空轴与所述辊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移动。间产生的摩擦力而移动。间产生的摩擦力而移动。


技术研发人员:皇甫竟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汉拿万都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2.07.22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