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吸能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未命名
09-24
阅读:67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学习桌五金升降部件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吸能盒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保有量在不断的增加,交通事故越加频发,这就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车身强度的增加汽车防撞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在碰撞时提升对行人的保护。针对行人保护,越来越多的汽车在布置主防撞梁的同时也布置了副防撞梁,在碰撞发生时,避免行人卷入车的底部,而且可以和主防撞梁一起吸收碰撞能量。
3.随着行人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副防撞梁前端的地方,一般将蒙皮设计的更加“凸出”,在碰撞刚发生时,蒙皮首先碰到小腿,给小腿一定阻力,防止行人卷入汽车底部,但是由于蒙皮一般是由塑料制成,强度较低,因此在碰撞时可能支撑性不够强,不能有效地防止行人卷入车底。
4.鉴于上述问题,特此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吸能盒结构。
6.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7.一种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吸能盒结构,包括上吸能盒和下吸能盒,下吸能盒通过焊接与底板连接,上吸能盒布有纵行的引导槽和上扎铆凹坑,下吸能盒对应上吸能盒的扎铆凹坑的位置上设置有下扎铆凹坑,上吸能盒、下吸能盒通过上扎铆凹坑和下扎铆凹坑卡接在一起;上扎铆凹坑和下扎铆凹坑所处位置形成扎铆点位。
8.进一步的,所述上扎铆凹坑和下扎铆凹坑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在0.5mm-2mm之间。
9.优选的,所述上扎铆凹坑和下扎铆凹坑不限于圆形、长圆形或多边形。
10.优选的,所述引导槽的上下宽度一致,且通到上吸能盒的顶端。
11.优选的,所述引导槽的结构为梯形且不通到上吸能盒的顶端。
12.进一步的,为套筒式卡接吸能盒结构,套筒式卡接吸能盒结构是多边形结构或者圆形结构。
13.进一步的,所述套筒式卡接吸能盒结构是六边形结构。
14.优选的,还包括中吸能盒,中吸能盒位于上吸能盒和下吸能盒之间,为三级结构的卡接吸能盒,上吸能盒的引导槽通到顶端,中吸能盒设有滑槽,中吸能盒设有中扎铆凹坑,中吸能盒的滑槽未通到顶端。
15.优选的,所述中扎铆凹坑处的深度大于上吸能盒的上扎铆凹坑的深度。
16.有益技术效果:
17.本发明多级结构的防撞梁吸能盒在碰撞过程中有双重作用,首先在铆接位置处断
开前给予前蒙皮一定的支撑,防止行人卷入车底以保护行人;然后在上吸能盒滑入下吸能盒后,可继续和下吸能盒一起进行压溃吸能碰撞能量,以保护车身,降低车体的损伤。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多级吸能盒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多级吸能盒结构剖视图。
21.图3是图2的局部扩大示意图。
22.图4是本发明多级吸能盒结构位移和力关系示意图。
23.图5是长圆形的下扎铆凹坑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发明梯形的引导槽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发明多边形结构的多级吸能盒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发明三级吸能盒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本发明三级吸能盒结构位移和力关系示意图。
28.图10是本发明多级吸能盒结构安装示意图。
29.图11是本发明多级吸能盒结构与横梁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方”、“左侧”、“右侧”、“下部”、“下方”、“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33.参照图1-3,一种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吸能盒结构,为套筒式卡接吸能盒结构,包括上吸能盒1和下吸能盒2,下吸能盒2通过焊接与底板3连接,上吸能盒1布有纵行的引导槽4和上扎铆凹坑5,下吸能盒2对应上吸能盒1的扎铆凹坑5的位置上设置有下扎铆凹坑6,上吸能盒1、下吸能盒2通过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卡接在一起;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所处位置形成扎铆点位。
34.使用时,上吸能盒1和下吸能盒2形成的套筒式卡接吸能盒结构,可大大减小碰撞过程中的初始力值以减小其对行人的伤害。具体的,如图4所示,横坐标轴表示位移的距离,单位为mm,纵坐标表示的为力,单位为kn。通过图4所示可知,在区域1内产生第一个峰值,碰撞发生时,初始碰撞只需很小的力,就可使得上吸能盒1和下吸能盒2从卡接处脱开,该峰值力可以控制在3kn-6kn左右,并且脱开后碰撞力几乎为零,如区域2所示,从而保护行人;然
后上吸能盒1通过其引导槽4滑入下吸能盒2后,与下吸能盒2一起进行溃缩,继续吸收碰撞能量,从而降低车身的损伤,可根据设计要求,力值控制在50kn-110kn,如图3中所示的区域3。
35.碰撞时当达到脱出力时,上吸能盒1、下吸能盒2在扎铆点位脱开,通过调节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之间的间隙,间隙可控制在0.5mm-2mm之间,以及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的宽度和深度来调节碰撞时上吸能盒1、下吸能盒2初始脱开力,如图3所示区域1中的第一个峰值力为脱出力,可以通过以上调节控制在3kn-6kn左右。
36.通过调节上吸能盒1的引导槽4的长度控制区域2的位移量。
37.通过调节上吸能盒1、下吸能盒2的长度、厚度、材料等以控制上吸能盒1滑入下吸能盒2后的压溃曲线,如图4所示的区域3。
38.参照图5所示,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不止可以设计为圆形,也可以设计成长圆形、多边形等,以控制上吸能盒1、下吸能盒2的初始脱开力值,如图5所示,为长圆形的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
39.一般情况引导槽4的上下宽度一致,且通到上吸能盒1的顶端,如有特殊需求,参照图6所示,引导槽4的结构也可设计为梯形且不通到吸能盒1的顶端,以控制区域2的位移量,并且当下吸能盒2的下铆接凹坑6卡到梯形引导槽4顶端后,如图3的区域的力值缓慢上升,降低碰撞时车内的初始冲击力。
40.参照图7,该套筒式卡接吸能盒不仅可以设计为四边形结构还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设计边界和吸能盒强度要求设计为多边形结构或者圆形结构,六边形为优选的形状结构,使得吸能盒在碰撞过程中结构更加稳定。
41.如图8所示,还包括中吸能盒6,中吸能盒6位于上吸能盒1和下吸能盒2之间,为三级结构的卡接吸能盒,上吸能盒1的引导槽4通到顶端,如图9所示,控制区域1的力值在3-6kn以及区域2的位移量,中吸能盒6设有滑槽9,中吸能盒6设有中扎铆凹坑8,中吸能盒6的滑槽9未通到顶端,且中扎铆凹坑8处的深度大于上吸能盒1的上扎铆凹坑5的深度,以控制区域3的力值在15-20kn以及区域4的位移量,当上吸能盒1和中吸能盒6都滑入下吸能盒2后,共同参与碰撞变形,如图区域5所示的力值。
42.参照图10-11,使用时,吸能盒通过底板连接到纵梁区域,吸能盒的前端连接横梁,副防撞梁区域内的吸能盒较长贴近蒙皮凸起位置,可给予前蒙皮一定的支撑性,防止行人卷入车的底部,当达到足够的碰撞力值时,副防撞梁区域内的前半部分的上吸能盒1在卡接处断开,沿着引导槽4滑入后半部分的下吸能盒2的内,形成双层套筒式上吸能盒1和下吸能盒2一起继续参与碰撞能量的吸收。
43.所述套筒式卡接吸能盒11与副防撞梁连接,副防撞梁位于白车身最下部,相对主防撞梁区域更加靠前,有助于将行人“铲起”。所述套筒式卡接吸能盒通过底板3与下纵梁进行连接,如图11所示。副吸能盒和副防撞梁以及安装板共同组成副防撞梁总成。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吸能盒(1)和下吸能盒(2),下吸能盒(2)通过焊接与底板(3)连接,上吸能盒(1)布有纵行的引导槽(4)和上扎铆凹坑(5),下吸能盒(2)对应上吸能盒(1)的扎铆凹坑(5)的位置上设置有下扎铆凹坑(6),上吸能盒(1)、下吸能盒(2)通过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卡接在一起;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所处位置形成扎铆点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在0.5mm-2mm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扎铆凹坑(5)和下扎铆凹坑(6)不限于圆形、长圆形或多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4)的上下宽度一致,且通到上吸能盒(1)的顶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4)的结构为梯形,且不通到上吸能盒(1)的顶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为套筒式卡接吸能盒结构,套筒式卡接吸能盒结构是多边形结构或者圆形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式卡接吸能盒结构是六边形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吸能盒(6),中吸能盒(6)位于上吸能盒(1)和下吸能盒(2)之间,为三级结构的卡接吸能盒,上吸能盒(1)的引导槽(4)通到顶端,中吸能盒(6)设有滑槽(9),中吸能盒(6)设有中扎铆凹坑(8),中吸能盒(6)的滑槽(9)未通到顶端。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扎铆凹坑(8)处的深度大于上吸能盒(1)的上扎铆凹坑(5)的深度。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顾保护行人和车身的多级吸能盒结构,包括上吸能盒和下吸能盒,下吸能盒通过焊接与底板连接,上吸能盒布有纵行的引导槽和上扎铆凹坑,下吸能盒对应上吸能盒的扎铆凹坑的位置上设置有下扎铆凹坑,上吸能盒、下吸能盒通过上扎铆凹坑和下扎铆凹坑卡接在一起;上扎铆凹坑和下扎铆凹坑所处位置形成扎铆点位。本发明多级结构的防撞梁吸能盒在碰撞过程中有双重作用,首先在铆接位置处断开前给予前蒙皮一定的支撑,防止行人卷入车底以保护行人;然后在上吸能盒滑入下吸能盒后,可继续和下吸能盒一起进行压溃吸能碰撞能量,以保护车身,降低车体的损伤。降低车体的损伤。降低车体的损伤。
技术研发人员:郑晓娟 吴文珍 李月 李彦波 耿晓勇 孟宪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研发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3
技术公布日:2023/9/2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航家之家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航家号发表,未经原创作者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QQ:2926969996)
航空之家 https://www.aerohome.com.cn/
航空商城 https://mall.aerohome.com.cn/
航空资讯 https://news.aerohome.com.cn/